漢語熱
漢語熱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語言都是某個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換言之,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集團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是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習慣決定了人們特殊的生活方式。反過來說,只有深入細緻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細節,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
漢語熱
2月21日,恰逢國際母語日,漢語目前在世界各種語言中到底處於怎樣的地位?其他國家學習漢語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其傳播過程中會遇到那些困難?就此我們專訪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個國家駐外記者,以及語言學專家進行解讀。
我們為何愛上中文
尼古拉斯(中文名:開朗):學習一種和母語截然不同的語言對自己是一種挑戰。
開樂(開朗的好朋友):我一直覺得中國男人很帥。我要努力學習中文,畢業后爭取在歐盟的駐北京辦事處工作。
林孝鎮:大學畢業后爸爸督促我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你應該學習掌握中文。
虛擬世界中的現實
美國國務院“美國不能不設立中文網頁”
據不完全統計,在影響世界的國際組織、國際公司、國際媒體和世界知名大學中,有上百家擁有中文網站和網頁。美國國務院設有中文網頁,其信息局中文網工作人員說:“隨著近年來中美之間的不斷合作和交流,美國人中掀起一股學習漢語文化的熱潮,就像中國的重要官方網站不能不設英文網一樣,美國也不能不設立中文網頁。”
芬蘭國際組織聖誕老人寄來中文賀卡
美國最權威的財經報紙《華爾街日報》、英國的《財經時報》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都開設了中文網頁。《華爾街日報》的英文網站網管說,中國文化對全世界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世界上任何一個主流媒體都不可能忽視中國文化的影響。據了解,《財富》雜誌所評出的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有大約2/3已經在中國開設了分支,並大部分開設了中文網站。
歐美學漢語人數年增40%
據統計,2003年全球各類學習漢語人數為3000多萬。隸屬教育部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相關負責人說,“漢語熱”已成為全球語言交際系統中的一種普遍現象。2000年以來,學習漢語的人數增長很快,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
韓國:來華留學人數世界第一
日本:懂漢語成為找工作籌碼
懂漢語成為日本人找工作的一個籌碼。《金融時報》駐日本東京記者馬玉安介紹,在大學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已超過法語、德語等語種,僅次於英語和韓語。日本社會上有漢語培訓班,有時由於人數太多,甚至會有報不上名的情況。
法國:漢語增長比英語增長快
在法國,學習漢語的人也很多。中國駐法國使館教育處的黃小姐表示:“法國是歐洲第一大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歐洲許多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如果要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高級考試,都必須來法國。”據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陸儉明介紹,漢語在法國發展勢頭很快,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的年增長率是2%-4%,漢語則高達38%。
英國: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
《經濟日報》駐英國倫敦記者張芝年表示,在英國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和中國有生意往來的年輕人大多學過漢語。
專家解析:各國需求漢語人才導致全球“漢語熱”
語言學專家張維佳教授說,全球“漢語熱”升溫有著深刻的背景。
第一,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較大增加。
第三,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使得全球範圍內的民眾更想直接了解當代中國。
面對“漢語熱”某些方面準備不足
張維佳教授說,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所學的專業正在發生變化,已經從單純學語言擴展到學習科技、經濟、管理、法律等學科。比如在北京大學留學的3300多名學生中,有近一半人是來攻讀語言以外的其他專業的。
這種持續升溫的“漢語熱”給全球推廣漢語教學帶來了良機,但也帶來了挑戰。張教授對此表示:“面對‘漢語熱’,我們在某些方面還準備不足。比如:對漢學和漢語的宣傳力度略顯不夠、海內外對外漢語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基於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本體研究和教學研究有待加深和拓展、教材建設應進一步加強等。”
漢英雜糅網路詞語“污染”漢語
據張教授介紹,雖然全球正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但國內個別群體卻在一些場合“污染”著漢語,如:漢英雜糅表達方式、網路特殊詞語、變形漢字等等。這種現象應引起社會和媒體的關注,但也不必過分擔心。張教授說:“漢英混用現象是正常的,任何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在語言生活中都會遇到,就是發達的美國也有不少來自漢語形式的文化詞,但並沒有影響美國英語的健康發展。我們的語言政策和規範就可以解決部分問題。而且正在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海外正在涌動的‘漢語熱’也會鼓起人們對民族語言的信心。
語言背後的文化問題
其實,教授任何一種語言無非是加深了解另一種別樣的文化而已。
是的,目前的時代仍是一個以英語信息與交流為主的世界,國際貿易和國際政治是這樣,文化和藝術交流也是如此,至少每天國際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95%是英語,就連中國大陸每年上千萬的學生參加的四六級英語考試也是一項明確的佐證。
不得不承認,語言問題上還是存在決定意識,強勢語言流行的背後正是美英強勢文化的魅力使然。真的,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很少會去學一種非洲小國或越南山區的方言,更不要說主動對他們的文化感興趣,除非是強烈的商業利益或是普渡眾生的信仰力量為目標,否則,人們的意識總是習慣隨大流。
事實上,海外正在掀起的漢語熱,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民族自信心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交流需求與日俱增的效應所致。除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全球商人目光外,到如今大量中國製造的輸出,歐美人士頻繁湧入中國為止,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經濟實力的增加,渴望了解經濟成長背後的文明機制優勢也在情理之中。
甚至可以說,是老外要了解中國,接觸中國,投資中國,體驗中國,還不如說是中國古老的文化魅力正在重現生機與光彩。
中國的文化是方塊字的文化。五千年以來,她是精神上滋潤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語種之一,她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化禮儀和生活習俗深深影響了亞洲地區的民眾。在漫長的農耕社會的變遷中,她所積澱的文明之果,是人類歷史中最精華的燦爛篇章。
全世界至今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中最先進的語言。比如,在數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后啜和字格,後來人們漸漸把那些無用的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什麼現在過去完成時那麼啰嗦。到了今天,她還居然和高科技世界融會貫通,無論在電子技術上,還是網際網路系統中,中文語言以她特有的簡潔、明快、高效溝通超越了現代技術溝通的局限,為中國人的創造力增添了翱翔的翅膀。
這彷彿應驗了一句古話,叫做: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實際上,英語中各類漢語借詞不斷湧現。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詞語,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TeChing(《道德經》)、fengshui(風水)、Mandarin(官話)……這些詞語已經進入到英語的日常辭彙中。文體娛樂方面:“kongfu(功夫)、TaiChi(太極)”等詞更是隨著中國功夫電影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政治經濟方面:“lianghui(兩會)”一詞,是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早帶頭使用,漸漸地,這個詞逐漸成為了各大國際媒體的通用辭彙;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現在,yuan還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其實,漢語詞語進入英語辭彙系統,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例如,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來指中國航天員,現已收錄牛津詞典中。而最先由海外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採用了直譯的方式,如今這個詞已經成了英美國家裡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語。
同時,漢語辭彙進入權威英語詞典也需要經過一定的審核。“所有詞語被收錄於詞典之中時,都要考慮它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頻率。”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外來詞加入詞典的時候,通常要考慮多種因素。“形象化地說,就是要看母語為英語的人能否十分自然地去使用這些辭彙,‘外來語’的感覺是否在逐漸弱化。如果一個詞被媒體廣泛使用,而不僅僅是出現在某篇報道之中,我們肯定會考慮收錄它。另外,將漢語辭彙納入英語詞典時,還需要考慮這些詞語的直觀程度,像‘guanxi(關係)’、‘hukou(戶口)’這樣的詞語在我們看來就挺直觀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漢語流行辭彙有望被收錄在英語詞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opera(京劇)……這些詞語在母語為漢語的群體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那麼,它們“出口”后,在英語中也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這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辭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佔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