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國簽訂的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42年,中國簽訂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日期對照表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庚午1842年1月1日星期六1842年1月
廿九己卯1842年1月10日星期一
十二月初一庚辰1842年1月11日星期二
廿一庚子1842年1月31日星期一
廿二辛丑1842年2月1日星期二1842年2月
三十己酉1842年2月9日星期三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一庚戌1842年2月10日星期四
十九戊辰1842年2月28日星期一
二十己巳1842年3月1日星期二1842年3月
三十己卯1842年3月11日星期五
二月初一庚辰1842年3月12日星期六
二十己亥1842年3月31日星期四
廿一庚子1842年4月1日星期五1842年4月
三十己酉1842年4月10日星期日
三月初一庚戌1842年4月11日星期一
二十己巳1842年4月30日星期六
廿一庚午1842年5月1日星期日1842年5月
廿九戊寅1842年5月9日星期一
四月初一己卯1842年5月10日星期二
廿二庚子1842年5月31日星期二
廿三辛丑1842年6月1日星期三1842年6月
三十戊申1842年6月8日星期三
五月初一己酉1842年6月9日星期四
廿二庚午1842年6月30日星期四
廿三辛未1842年7月1日星期五1842年7月
廿九丁丑1842年7月7日星期四
六月初一戊寅1842年7月8日星期五
廿四辛丑1842年7月31日星期日
廿五壬寅1842年8月1日星期一1842年8月
廿九丙午1842年8月5日星期五
七月初一丁未1842年8月6日星期六
廿六壬申1842年8月31日星期三
廿七癸酉1842年9月1日星期四1842年9月
三十丙子1842年9月4日星期日
八月初一丁丑1842年9月5日星期一
廿六壬寅1842年9月30日星期五
廿七癸卯1842年10月1日星期六1842年10月
廿九乙巳1842年10月3日星期一
九月初一丙午1842年10月4日星期二
廿八癸酉1842年10月31日星期一
廿九甲戌1842年11月1日星期二1842年11月
三十乙亥1842年11月2日星期三
十月初一丙子1842年11月3日星期四
廿八癸卯1842年11月30日星期三
廿九甲辰1842年12月1日星期四1842年12月
十一月初一乙巳1842年12月2日星期五
三十甲戌1842年12月31日星期六

節氣表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廿五乙亥1842年1月6日小寒星期四
十二月初十己丑1842年1月20日大寒星期四
廿五甲辰1842年2月4日立春星期五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年
虎年
正月初十己未1842年2月19日雨水星期六
廿五甲戌1842年3月6日驚蟄星期日
二月初十己丑1842年3月21日春分星期一
廿五甲辰1842年4月5日清明星期二
三月初十己未1842年4月20日穀雨星期三
廿六乙亥1842年5月6日立夏星期五
四月十二庚寅1842年5月21日小滿星期六
廿八丙午1842年6月6日芒種星期一
五月十四壬戌1842年6月22日夏至星期三
廿九丁丑1842年7月7日小暑星期四
六月十六癸巳1842年7月23日大暑星期六
七月初三己酉1842年8月8日立秋星期一
十八甲子1842年8月23日處暑星期二
八月初四庚辰1842年9月8日白露星期四
十九乙未1842年9月23日秋分星期五
九月初六辛亥1842年10月9日寒露星期日
廿一丙寅1842年10月24日霜降星期一
十月初六辛巳1842年11月8日立冬星期二
廿一丙申1842年11月23日小雪星期三
十一月初六庚戌1842年12月7日大雪星期三
廿一乙丑1842年12月22日冬至星期四

大事記


公元: 1842年 農曆壬寅年【虎年】[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22年
魏源寫成50卷的《海國圖志》。
3月,奕經率軍反攻寧波、鎮海失敗。
3月9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拿布果》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
5月2日——第二次英國憲章運動高潮。
5月,英軍攻陷乍浦。
6月,英軍佔領吳淞寶山,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
7月21日——英軍佔領鎮江,副都統海齡自盡。
1842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8月29日——清政府派耆英、伊裡布與璞鼎查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軍艦“漢華麗”號上籤訂中英《南京條約》。
10月4日——墨西哥成立共和國。
是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魏源《海國圖志》五十卷本成書刊行。

出生


1842年鴉片戰爭
1842年鴉片戰爭
9月20日——詹姆斯·杜瓦蘇格蘭物理學家,化學家,發 明家。(1923年逝世)
11月12日——瑞利,英國物理學家。(1919年逝世)
7月27日——小仲馬,法國作家(1895年逝世)

逝世


中國
1月21日——陳起詩,清代文人。(1795年出生)
2月20日——盧毓嵩,清元和(今江蘇蘇州)人。字 豫生,號立峰。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授戶部主 事。道光十三年(1833)揀發東河工次,歷任戶部倉監 督,遷員外郎、郎中。二十一年考選陝西道監察御史,分校 禮闈,得名士龍啟瑞等。與彭蘊章為姻舊好友。能詩,工於文章。(1780年出生)
2月22日——張岳崧,清代官員、書畫家,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1773年出生)
2月25日——王瑋慶,諸城巴山人,清嘉道時期大臣,文士。(1778年出生)
3月15日——朱貴,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是鴉片戰爭時期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1778年出生)
4月27日——戴道峻,浙江錢塘人,戴熙之父。(1780年出生)
5月4日——王景章,字星甫,號睢園。浙江嵊縣人。嘉慶十三年舉人,官郴州知州,候選知府。善篆隸。(1784年出生)
6月8日——王鼎,道光朝大學士。(1768年出生)
6月16日——陳化成,抗英名將。(1776年出生)
7月17日——瞿中溶,清代篆刻家、書畫家。(1769年出生)
7月26日——郭絡羅·海齡,鴉片戰爭時期守衛鎮江、抗英著名將領。
8月6日——常增,江蘇泰州拔貢生。(1788年出生)
8月8日——黃承吉,清代江蘇江都人,字謙牧,號春谷。(1771年出生)
9月25日——彭永思,字位存,號兩峰。湖南長沙人。嘉慶十四年 (1809),以恩科進士授楚雄知縣。在 楚雄5年,關心民間疾苦,秉公辦案,大力推廣桔槔汲水 灌溉農田,鼓勵墾荒,捐俸開辦書院,親自講學,培養人 才。累官署大姚、廣通等州、戶部員外郎。為官剛直不阿,號稱循吏。著有《平庄小廣古文存》等。(1771年出生)
10月23日——李宣范,字君式,號萼村,安徽宣城人,清朝官員。(1775年出生)
12月29日——曹應旭,字晉之,號米庵,又號籜園。浙江嘉善人。曹焜仲子。附監生,歷官濟寧州同。工詩善畫。著有《籜園詩草》、《澹廬消夏錄》。(1766年出生)
外國
3月23日——司湯達,法國作家。(1783年出生)
3月23日——司湯達,法國作家。(1783年出生)
6月16日——陳化成,抗英名將。(1776年出生)
中國
1月20日——丁墉,廣西臨桂人。
2月14日——黃思永,近代官員。(1914年逝世)
5月17日——愛新覺羅·崇寬,字厚庵,清宗室,鑲藍旗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主事,二十五年官至盛京禮部侍郎。卒於任。(1901年逝世)
7月12日——呂海寰,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1927年逝世)
7月19日——喜塔臘·堃岫,滿洲正白旗人,晚清官員。(1917年逝世)
8月6日——王先謙,清末學者。(1917年逝世)
9月2日——赫舍里·英煦,鑲黃旗滿洲人同治十年 (1871) 進士,改庶吉士,光緒十三年(1887)官至盛京刑部侍郎,至二十五年解職。
9月19日——馮金鑒,字心蘭,浙江桐鄉人,清代官吏。光緒二年 (1876) 進士。兼通醫術,善治白喉,1893年其子患白喉,施以家傳白喉吹藥方治之,獲愈。同年將 《白喉吹藥方》 刊佈於世。(1918年逝世)
10月27日——王鵬壽,字友松,順天大興人。
11月9日——徐士佳,江蘇江陰人,晚清官員。
11月16日——土默特·立山,字豫甫,蒙古正黃旗人,清朝大臣。(1900年逝世)
12月2日——沈守廉,浙江海鹽人,孔教會發起人。(1923年逝世)
外國
9月20日——詹姆斯·杜瓦,蘇格蘭物理學家,化學家,發明家。(1923年逝世)
11月12日——瑞利,英國物理學家。(1919年逝世)

歷史人物


何維朴

(1842——1922,一作1922——1925),湖南道縣人。紹基孫(韜養齋筆記作凌漢侄孫誤)。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副貢,官內閣中書,清末任上海浚浦局總辦。工書、畫,晚寓上海盤梓山房,以此自給。畫以山水著稱。宗婁東四家,清遠高妙,無時流霸悍草率習氣。對於古畫之鑒別尤精。書摹其祖紹基,亦得其神似。少精篆刻,宗秦漢,晚年倦於酬世不復作。有印文曰清涼山下轉輪僧。收藏古印甚多,有頤素齋印景六卷。卒年八十二。弟維棣(1856至1913),字棠蓀,亦工書。

張岳松

(1773——1842),廣東定安人(海南瓊州府)。清嘉慶14年(己已,1819年)恩科一甲三名進士,官至湖北布政使,護理巡撫。善書,宗法歐,虞,與郭尚先齊名。瞿中溶(1769——1842),嘉定(今屬上海市)人。錢大昕婿,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進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博綜群籍,尤邃金石之學。藏棄甲於婁東行楷學六朝,篆、隸有法度,刻印得漢人神髓。自謂:白文不如陳鴻壽,朱文則過之。善畫花卉,師陳率祖而參以己意,脫略簡老,在沈周徐渭之間。著有湖南金石志、吳郡金石志、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古官印考、彝器圖錄、弈載堂詩文集、歷代石經考、錢志補正。卒年七十四。

歷史紀事


南京條約簽訂

1842年6月,英國由印度增派的援軍抵達中國沿海后,璞鼎查率領的英軍避實擊虛,發動"揚子江戰役"。6月16日,英軍攻佔吳淞;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7月21日,攻陷鎮江。道光二十二年(1842)農曆六月底,英國軍艦開至南京下關江面,陳兵南京城下,清廷徹底屈服。8月29日(七月二十四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中英《南京條約》(即《江寧條約》 )。共十三款。主要內容如下:中國開放廣州、福建、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商寄居貿易,英國可派駐領事等官;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向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其中煙價六百萬元,商欠三百萬元,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協定海關稅則,英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此外還規定有取消行商制、以往因為英國效勞而被監禁者免罪“加恩釋放”等條款。八月初二,道光帝批准了《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人民頭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創了外國殖民者以條約形式使其對中國人民的奴役和掠奪“合法化”的先例。從此,古老東方帝國的大門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轟開了,各國侵略者接踵而來,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

廣州火燒英商館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六,廣州爆發火燒英國商館事件。
起因為英國水手強買中國小販水果不給錢,反用刀將該小販砍傷,引起當地市民憤怒,群起痛斥英人。英人逃入商館,關閉大門,從樓上用磚瓦投打群眾。當天夜晚,廣州市民放火燒了英國商館,並“齊呼殺賊”。清朝官府聞訊,帶兵趕來救火,也被憤怒的群眾用飛石擊退。事後,英軍頭目璞鼎查向清政府發出威脅,揚言要以武力解決,英國商人也一口咬定說這次事件是早有預謀,小販同水手的糾紛只是導火線而已。清朝政府害怕英國侵略者,竟然殺害了十名無辜群眾,賠償商館損失二十六萬七千元,才將此事平定。廣州人民發起反英軍入城鬥爭 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1842-1849),廣州人民自發掀起反對英國侵略者進入廣州城的鬥爭。照例,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向居廣州城外洋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英國代表璞鼎查與清朝欽差大臣伊裡布談判五口通商章程時,曲解《南京條約》,無理要求進入廣州城,因廣州人民堅決反對而未能實現。次年六月,廣州開市,英國再次要求入城貿易和租地建屋。主持廣州社學的士紳何有書上書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指出“各縣聯絡千有餘鄉,團練義民十餘萬眾”,皆反對英人入城。耆英迫於人民壓力,通知英人暫緩入城。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英國駐華公使德庇時乘捕船駛入珠江,援福州已准英人入城例,脅迫耆英與廣東巡撫聯名發布告示,准許英人入城,廣州知府劉潯且與英人入城日期。廣州群眾痛罵官府,撕毀告示,張貼揭貼,約以英人入城之日,閉城起事,“先殺勾通賣國之奸官,然後與鬼子決戰”,十二月十七日,數千群眾擁入府衙,焚毀朝珠公服,知府劉潯跳牆逃走。社學又貼出揭貼,約期攻打城外洋館。耆英乃於十九日再出告示,拒絕英人入城,並將劉潯撤職。德庇時也被迫退回香港。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德庇時又以佛山居民毆擊英兵為借口,率兵船二十餘只,士兵千餘名偷襲虎門,闖入內河,炮擊廣州,提出包括廣州入城在內的七項要求,限八小時答覆。耆英既怕英人,又懼民變,決定“凡所要求皆許之,惟入城一事,約在兩年以後。”道光二十八年,徐廣縉接任兩廣總督,文翰繼任英國公使。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文翰以兩年之期已到,要求踐約入城。徐廣縉支吾其詞,未敢冒然答應。文翰派兵艦闖入省河,並以“助兵彈壓”、北上“詢問”、“阻運”截漕等相威脅。徐廣縉上奏朝廷請求,道光帝答以“只得暫入,不得常住”等含糊之詞。廣州人民聞知,堅決反對。從正月至三月,市區置柵欄,城鄉義勇戶戶出兵,人數竟達十幾萬人,加緊操練,準備隨時痛擊侵略者。徐廣縉見民心不可侮,乃照會文翰,拒絕其入城要求。文翰懾於廣州人民的反抗威力,命兵艦退出珠江,並於三月十九日復照徐廣縉,放棄入城要求。持續七年之久的廣州反入城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文化紀事


聖武記》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魏源寫成《聖武記》並刊行。全書十四卷。魏源目睹林則徐被誣革職,痛恨庸臣誤國,侵略者肆虐行兇,遂發憤而著此書。書中記述了清王朝自開國至道光年間一系列重大軍事活動,頌揚盛世武功,推求盛衰之理,籌劃海防之策及練兵籌餉之道,以激勵道光帝“延天下之人材”。“飭天下之人心”,發憤圖強,重振國威。進而指出,朝廷若能以外夷之長技而御之,官無不材,境無廢令,則又“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充分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海國圖志》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所著《海國圖志》刊行。初刊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補為六十卷,咸豐二年(1852)又增為一百卷。此書是魏源根據林則徐《四洲志》等譯稿為基礎,搜集了從明末開始到道光年間西方人所寫有關世界史地的著作、輿圖、科技資料,中國歷代史志及近人研究西方情況的著作,以及他本人在寧波、姚瑩在台灣審訊英俘的口供等,寫成的一部介紹各國地理、歷史以及部分科技知識,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探求學習西方富國強兵道路的重要著作。書中熱情歌頌了廣東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業績,譴責投降派“夷兵不可敵”的賣國論及頑固派視堅船利炮為“奇技淫巧”的愚昧無知,主張避敵所長,攻敵所短,不與其於海上交鋒,而在內河嚴密布防,誘敵深入,再予以堵截殲滅。特別是深入批判了統治者長期以來奉行的閉關自守政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建議在廣東建設造船廠、火器局各一個,聘請西方技師傳授技術,選送中國工匠學習製造,以及建立新式海軍等等。另外,魏源在書中還提醒人們警惕“鄂羅斯兼并西北”。所有這些看法、建議等充分顯示了魏源所具有的遠見卓識。

雜譚逸事


湖北鍾人傑起義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湖北崇陽縣發生鍾人傑等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鍾人傑為崇陽縣秀才,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因反對地方官橫徵暴斂,曾聚眾抗糧。照清律,凡聚眾四、五十人發動抗糧,為首者“斬立決”,協從者“絞監候”。崇陽縣知縣下令逮捕鍾人傑、汪敦族二人。當地農民激於義憤,劫獄救人,釀成巨案。清政府聞知,派人前往查辦,鍾人傑等發起大規模請願活動,並肉袒自首,表示無意反抗朝廷,只請官府主持公道。但清政府堅持“剿滅”,終於官逼民反,激起反清武裝起義。鍾人傑與陳寶銘、汪敦族等聚眾三千,攻佔崇陽通城,殺死知縣,鍾人傑自稱“鍾勤王”,豎起都督大元帥旗幟,分設知縣、千總等官,並開倉濟民。起義軍發展迅速,人數增加至一萬餘人,收取鄉間鋼鐵製造兵器,攻克通山,圍攻蒲圻武昌漢口紛紛戒嚴。道光帝急令湖南、江西兩省嚴密防堵,著湖廣總督裕泰調湖北兵五千餘人、陝甘兵二千餘前往鎮壓。起義軍被地方士紳誘出城外,遭官軍圍困,雖奮起抗擊,終遭敗績。正月二十八日崇陽城破,起義被鎮壓,鍾人傑被俘。當年五月在北京遇害。馬宗禹起義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捻黨馬宗禹在江蘇徐州府蕭縣一帶發動反清起義,奪取清軍馬匹兵器,擊傷清軍把總及兵役多人。十月,馬宗禹與縱江、李兆陽等復率捻黨在安徽毫州起事,轉戰開蘇、皖、豫三省交界處。清廷令蘇、皖、豫三省督撫“督率兵勇、四路兜擒”。十一月,馬宗禹被捕,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