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芋艿
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植物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芋艿
目錄
簡介詳細資料植物形態採集性味功用主治選方
芋艿的營養價值很高,塊莖中的澱粉含量達70%,既可以當糧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品,秋補素食一寶。芋艿還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角甙等多種成分。祖國醫學認為,芋艿性甘、辛、平,入腸、胃,具有益胃、寬腸、通便散結、補中益肝腎、添精益髓等功效。對輔助治療大便乾結、甲狀腺腫大、瘰癧、乳腺炎、蟲咬蜂蜇、腸蟲癖塊、急性關節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應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膚,否則會引起皮炎。一旦發生,可有生薑汁輕輕擦洗即可。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燒、炒、燴均可。最常見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燒肉或將芋艿切成丁塊,與玉米摻在一起煮粥。應注意的是,芋艿含較多澱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滯氣之弊,生食有微毒。在東南沿海一帶,有中秋吃芋艿的習俗。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繼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勝利。中秋這一天,戚家軍在營地里歡度中秋。半夜裡倭寇偷襲,將戚家軍圍困在山上,斷其糧草。數天後,士兵們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繼光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叫它‘遇難’吧。”一天夜晚,戚家軍飽餐“遇難”后奮勇突圍,將倭寇全殲在睡夢中。此後,東南沿海人民在過中秋節時,都要吃糖燒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難和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時間一長,“遇難”便漸漸變為了“芋艿”。
芋,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長橢圓形的塊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常4~6片簇生;葉身闊大,質厚,卵狀廣橢圓形,長約30~50厘米,全緣,帶波狀,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僅末端圓,葉面綠色,平滑,具防水性;葉柄肉質,長而肥厚,綠色或淡綠紫色,基部呈鞘狀。花莖1~4枚,自葉鞘基部抽出,各生1內穗花序,顧次開放,長約30厘米。佛焰苞長約20厘米,淡黃色。肉穗花序在苞內呈橢圓形,短於佛焰苞,具短附屬體;上部生多數黃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綠色雌花,約佔花穗的1/4,中性花位於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我國南方及華北各省,均有栽培。本植物的葉(芋葉)、葉柄(芋梗)、花(芋頭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8~9月間採挖,去凈鬚根及地上部分,洗凈,曬乾。其中間母根(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化學成分:塊莖含蛋白質1.75~2.3%、澱粉69.6~73.7%、灰分1.17~1.68%、脂類0.47~0.68%、鈣0.059~0.169%、磷0.113一O.274%、鐵0.0042~0.0050%,維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維生紊B、B2(即核黃素)較多。
消癧散結,治瘰癧,腫毒,腹中癖決,牛皮癬,湯火傷。 ①《別錄》:"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療熱止渴。" ③孟詵:"浴去身上浮風,慎風半日。" ④《本草拾遺》:"吞之開胃,通腸閉,產後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⑤《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中補虛。" ⑥《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⑦《醫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瀉。" ⑨《隨息居飲食譜》:"生嚼治絞腸痧,搗塗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癧。" ⑩《嶺南採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癧及虛癧,大人亦合,並可免一切疥瘡。" ⑾《中國葯植圖鑑》:"調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宜忌: ①陶弘景:"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③《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①治瘰癧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學大辭典》芋艿丸) ②治癬氣生芋一斤,壓破、酒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獨行方》) ③治諸瘡因風致腫:燒白芋灰,溫湯和之,厚三分,敷瘡上。干即易,不過五度。(《千金方》) ④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干。(《簡便單方》) ⑤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 ⑥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塗患處。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錢,水煎服,白痢兌白糖,紅痢兌紅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2 芋艿:《漂流13歷險記》中一號人物,開朗活潑,魔音教創教使者。絕技有:音飛亂舞、魔音在線、聖天拳等。自魔音教創教始,領導教眾,開創魔音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