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劇

海南省臨高縣的地方戲曲劇種

臨劇,是海南省臨高縣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在人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臨劇由人表演,與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戲傳統唱腔已適應不了臨劇發展的要求,臨劇是用臨高方言演唱的地方民間小戲。它是在人偶戲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臨劇流佈於臨高縣澄邁儋州、海口市郊等臨語地區。

戲曲簡介


臨劇表演
臨劇表演
臨劇是在人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臨劇由人表演,與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戲傳統唱腔已適應不了臨劇發展的要求,臨劇是用臨高方言演唱的民間小戲。它是在人偶戲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臨劇流佈於臨高縣和澄邁、儋州、海口市郊等臨語地區。
臨劇是在臨高木偶戲基礎上新創的變種之一。臨高人偶戲(民間小戲)用臨高方言(屬泰語系)演唱,流佈於海南省臨高縣和澄邁、儋州部分地區以及瓊山的博片、遵譚、十字路,海口市郊區的長流、榮山、秀英等臨語地區。據《中國藝術》記載,中國木偶戲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
臨劇
臨劇
臨劇表演
臨劇表演
當眾表演簡單故事是在南北朝,特別是北齊時代(公元550至577年)。相傳,南宋時期,木偶戲從大陸傳入瓊島后,很快在海南繁衍發展。在臨高縣,民間的驅魔逐妖、去病除災、祀神還願等活動,多請木偶參與。這種開始純為祭神的活動在後來歷代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人們藉以娛樂的方式。清康熙修《臨高縣誌》載:“臨俗多信奉神道,不信醫藥。每於節例,端木塑於肩膊,男女巫唱答為戲,觀者其眾,曰驅魔妖,習以為常。”早期的偶像,多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頭,故又稱“佛子戲”。其後,偶像逐漸增大並人形化。如民間老藝人陳和成幾代相傳的二十多個木偶像,其中三個腦後刻有“康熙”字樣。因其藝術特點為演出時不設布幛,人與偶同台表演,即表演者手撐木偶,化裝登台,唱念做打,均與所持木偶同演一個角色,其表演形式,或操作木偶做戲,木偶為上半身,演員配以身段步法,或以演員的表情補充、豐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間稱此木偶戲為“人偶戲”。
臨高戲演員表演
臨高戲演員表演
同是用臨高方言來演唱的臨劇,是在臨高人偶劇基礎上,新創作出來的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在上世紀20年代后,不少臨高藝人紛紛嘗試放下木偶,而只用臨高方言來唱詞和表演,也頗受群眾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后,臨高縣有關部門決定在人偶劇基礎上創辦一個放下偶像、單純用人表演的新劇種,並於1961年12月成立了縣臨劇團。

歷史發展


臨劇
臨劇
早在元、明時期,臨高就有“端木塑於肩膀,男女巫唱答為戲”之習俗。此習俗發展成人偶戲后,在臨高的新盈、南寶等地,有人將臨高方言套入瓊劇板腔以及粵劇“梆黃聲腔”進行演唱,如由當地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平等劇團、西海劇團等,試圖在舞台上創出有別於人偶戲的,即放下木偶,單純由演員唱演的戲劇。在建立人民武裝的革命老區內,戰士們則用人偶的唱腔,完全放下偶像表演,也頗受群眾的歡迎。
臨劇
臨劇
新中國成立后,因新盈、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區的群眾喜歡觀看由人扮演的戲劇,為滿足群眾的要求和適應形勢的需要,於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臨高縣臨劇團,在臨高人偶戲的基礎上創辦一個放下偶、單純用人表演的新劇種。同時委派陳三逢、王宗祥、陳貴華、黃育平等12名藝術骨幹前往廣西百色地區壯劇團學習取經。回來后,移植排演《寶葫蘆》一劇首獲成功。隨後該團陸續上演了古裝戲謝瑤環》、《孟麗君》、《張四姐下凡》、《張文秀》、《梁山伯與祝英台》,現代戲《李雙雙》、《迎風山》、《三月三》、《南海長城》、《阮八姐》、《社長的女兒》、《紅燈記》、《沙家濱》等30多台劇目。臨劇在臨高木偶戲基礎上於1961年創立的新劇種,放下偶像只用人表演。用臨高方言演唱,流行地區與臨高人偶戲同。唱腔主要是民歌土調,以“阿羅哈”、“朗漢”板腔為基礎唱腔,行當、臉譜、表演程式等借鑒瓊劇和廣西壯劇桂劇,並從生活中吸取養分,使之貼近生活,富有濃郁的鄉土特色。
1962年5月,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來瓊,在臨高觀看《十八相送》、《張四姐下凡》后,興緻勃勃揮毫題詩:“椰子林邊幾曲歌,文瀾江水裊新波,此間亦有劉三妹,唱得臨高生產多”。1968年,臨高縣臨劇團被遣散。但縣內仍有些地方組織業餘劇團,唱演臨劇。1978年,臨高縣木偶劇團復辦后,該團既演人偶戲,也演臨劇。美良鎮的龍田大隊,新盈鎮以及紅華農場也組織業餘臨劇團活動。演出的劇目有《啞女告狀》、《姐妹皇后》、《巧配鴛鴦》、《姻緣巧會》、《鴛鴦劍》、《徐秀英四告》、《桃杏梅》等。
臨劇
臨劇
20世紀20年代以後,臨高藝人開始嘗試著放下木偶,而只用臨高方言來唱詞和表演,並逐漸演變為今天富有地方特色的臨劇。

唱腔形式


江南臨劇圖
江南臨劇圖
臨劇唱腔,主要是民歌土調,分〔啊啰哈〕、〔朗嘆〕為主的基礎唱腔和〔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腳板〕、〔小放牛〕、〔噯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間音樂經整理創作而成的唱腔。此外,還吸收了瓊劇的〔程途〕、〔嘆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過場音樂或道白伴奏音樂除搬用本地八音舞曲、民歌小放牛、鞭馬哩等外,還大量吸收瓊劇〔拜堂〕、〔過場〕、〔升堂〕、〔迎親〕、〔盅盤舞曲〕、〔過江〕等嗩吶曲牌和民間音樂,以及從潮州流傳過來的一些名曲。樂隊有十至十二人,樂器有嗩吶、板胡揚琴琵琶月琴大胡二胡以及西洋樂器大提琴單簧管等。臨劇表演,學習借鑒了廣西壯劇、桂劇和瓊劇的表演特點,既講究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和虛擬性,也注意從生活中吸取新的養份,表演貼近生活,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臨劇是上個世紀從臨高木偶劇中演化而來的一個地方新劇種,語言、唱腔等與瓊劇都不一樣。臨劇糅合了臨高地方文藝形式的多個特點,譬如在調式板腔上,融入了山歌小放牛的歡快、漁歌哩哩美的委婉,還有木偶劇啊羅哈的豪放等等。由於其創新性,臨劇較木偶劇更得年輕人的喜歡。

樂隊與伴奏

臨劇的樂隊沿用人偶戲樂隊的稱謂--“後台”位於舞台的上場門一側。樂隊編製11人,樂器和樂手分工為:板胡(兼大、小嗩吶)1人,二胡(兼高胡)1人,揚琴、月琴、三弦、簫、中筒喉管、大胡(後為大提琴替代)各1人其餘3人分別操鑼(大鑼、字鑼、小鑼)、鼓(子鼓板雙面鼓花鼓)等錢(大錢中)
臨劇伴奏音樂分吹打樂絲弦樂兩種。
吹打樂分大吹打和小吹打。大吹打兩支大嗩吶齊奏,大件打擊樂(大鑼、鼓鈸、單盅)為配奏以造成緊張、熱烈威武雄壯的氣氛如升堂、升帳、發兵、凱旋等場面使用的曲牌(萬歲曲(貴調)雙飛蝶等均採用大吹打方式。小吹打:小嗩吶主奏,其他樂器(二胡、揚琴、琵琶、三弦、中筒喉管、笛、大胡等)和小打擊樂(小鑼、鑔子、草子鑔)為配奏,以烘托歡快、熱鬧的氣氛,如“掛紅”(迎親、拜堂、祝壽歡宴)使用的(掛紅)、(南星)水仙花)等小曲,均採用小吹打方式。
絲弦樂用以伴奏啊啰哈類和民調類中的(噯嗬哩、丑腳板小放牛或襯托輕鬆活躍的舞蹈動作,以板胡為主奏二胡揚琴三弦中簡喉管、簫和大胡為配奏。伴奏民調類的(哩哩妹和平板,則以高胡取代板胡為主奏,其他樂器配奏;啊啰哈類的(朗嘆和(跑馬鞭)的伴奏較特殊以大嗩吶為主奏,其他樂器為輔,其過門須配以大鑼鼓,以增強熾烈的氣氛。

臨劇的藝術特色

臨劇用臨高方言進行對白、演唱,演出的角色與行當與瓊劇基本一樣。臨劇板腔共有23個,常用的有黃梅天、平板、花芽腔、七字板、啊啰哈轉內、朗嘆、鳳凰腔、爭辯腔,邊風、小放牛、丑角板、程途、哩哩美、反線、酒板、怒板、白芙蓉、陳述腔、噯嗬哩等18個板腔。
臨劇的板腔主要吸收臨高人偶戲的唱腔,並根據臨高山歌、漁歌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以及借鑒瓊劇唱腔的音樂元素。在發展過程中,臨高人偶戲板腔已全部被臨劇使用,還借鑒吸收瓊劇板腔。一些臨劇團為了滿足海邊漁村群眾的觀賞需要,百分之五十的唱腔採用瓊劇唱腔。

臨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臨高縣劇團
臨高縣劇團
臨劇是《中國戲劇志》中記載我省三個劇種(瓊劇、臨劇、人偶戲)的其中一劇種,與臨高人偶戲共同生存在臨高縣及周邊市縣臨高方言區內,深受群眾歡迎。隨著社會多元化文化的衝擊,臨劇正面臨著生存困境。1、演員老化。全縣4個臨劇團演職員共140多人,大多數為40歲以上,30歲以下的年輕人僅占很小的比例,樂隊亦如此。原因是演出收入少,一般每人每晚約30元左右,一年收入6000至7000元,收入低未能吸引年輕人加入臨劇演職員隊伍。
2、缺乏編導人才。各個劇團的劇本皆從其他劇種的劇本(主要是瓊劇)改編,並且改編人員也是非專業人員,只不過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湊合著干,其原因也是待遇低造成。
3、劇團效益較差。由於臨高農村經濟不夠發達,臨劇團的戲金較低,每場只有2000元左右,演職員收入少,班主的收入也少。臨劇團的班主和演職員只憑著對臨劇的興趣愛好來艱難地維持著劇團。
以上各種困難嚴重阻礙著臨劇的正常發展,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臨劇正日益走向困境。

保護與發展臨劇的幾點建議


臨劇表演
臨劇表演
為了讓臨劇這個劇種健康發展,臨高縣委縣政府正在加大保護力度。縣文體部門也加強對臨劇的管理,為其創造良好的演出市場,加強對各劇團的指導,促進其在演出過程中結合自身條件不斷提高演出水平,吸引觀眾,取得立足之處,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斷向前發展。
在當前多元化文化的競爭條件下,作為傳統劇種,臨劇屬於競爭的劣勢,需要政府予以扶持,才能使其不斷向前發展。

臨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把臨劇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支持。由臨高縣文化部門上報申報材料,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進行評審,將其定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上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資金上扶持

二、在資金上予以扶持。臨高縣正著手成立臨劇研究學會與保護髮展基金會。在臨高縣政府籌措資金和籌建各項工作的同時,建議省政府在財力上予以支持,對其注入保護資金。

臨劇人才培養

三、支持臨劇人才培養。臨高縣將在縣職業學校興辦臨劇演出培訓班,為了更好地培養藝術人才,使培訓班的學員能吸收到各方面的藝術技能、藝術經驗、藝術成果等,建議省有關部門予以支持,並安排臨劇藝術尖子到省藝術學校進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