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雜憶

浮生雜憶

中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人生之書,收錄《我的家鄉》《隨遇而安》《一輩古人》《翠湖心影》等經典名作50篇,或溫暖,或感恩,或惋惜,或傷感。白岩松曹文軒畢飛宇、賈平凹、莫言韓寒、龍應台推崇備至。

作者簡介


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純粹的文人”“士大夫”。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
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主要作品有:
人間草木》:“純粹的文人”汪曾祺的閑適美文。靜下心來,才能發現生活之美。
人間至味》:“資深吃貨”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一花一葉皆有情,一茶一飯過一生。
受戒》:汪曾祺的詩意小說。以詩意的文字,講述詩意的生活。
大淖記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汪曾祺的鄉土小說。展示一個似水若雲、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
《浮生雜憶》: “那個可愛老頭兒”汪曾祺的親情散文。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將平凡的日子活得有滋味。
說說唱唱》:“文壇老狐”汪曾祺的藝術散文。完美呈現汪老爺子散雜文的浪漫與精髓。

內容簡介


“那個可愛老頭兒”汪曾祺的親情散文,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將平凡的日子活得有滋味。
在一個浮躁而迷惘的時代,你我都脫離不開凡庸世情的步步緊逼,在一份份忙碌中沉陷而不自知。如何擁有一份超邁時光的優雅與情致,汪曾祺這個大寫的可愛老人兒,或許就是一味甘之如飴的清涼之葯。
《浮生雜憶》中遍寫凡人凡事,像一江平靜的春水,涌動著人與人之間真誠溫暖的情誼。我們或許永遠達不到他的高度,但不妨礙學一學他的態度。生活的意義不在別處,就在眼前。

圖書目錄


自報家門 1
我的家鄉 15
我的家 23
我的祖父祖母 36
多年父子成兄弟 45
我的父親 49
我的母親 57
大蓮姐姐 62
師恩母愛 65
——懷念王文英老師
我的小學 72
一個暑假 83
我的初中 87
舊病雜憶 95
七載雲煙 103
隨遇而安 117
七十書懷 128
自得其樂 135
本命年和歲交春 143
我和民間文學 144
《逝水》自序·我的世界 147
他鄉寄意 150
文游台 155
露筋曉月 161
甓射珠光 164
草巷口 167
陰城 172
三聖庵 174
牌坊——故鄉雜憶 177
看畫 179
道士二題 184
和尚 190
風景 195
翠湖心影 205
觀音寺 212
白馬廟 217
午門憶舊 220
沙嶺子 225
藻鑒堂 233
玉淵潭的傳說 235
釣魚台 239
鬧市閑民 242
一輩古人 245
一技 253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256
老董 260
二愣子 265
後台 268
晚年 272
大媽們 275
傻子 280

編輯推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中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人生之書,講述個人成長、生活和複雜人生。
★收錄《我的家鄉》《隨遇而安》《一輩古人》《翠湖心影》等經典名作50篇。
★或溫暖,或感恩,或惋惜,或傷感,組成了坎坎坷坷、顛沛流離又隨遇而安的一生。
★創作真意境,傳達真感情,給讀者帶來精神世界的清寧之美。
★汪曾祺作品曾入選2015年浙江、江蘇高考語文試題,受到全國各地語文老師的一致推薦。
★白岩松、曹文軒、畢飛宇、賈平凹、莫言、韓寒、柴靜、龍應台、沈從文推崇備至。
★隨書贈送精美汪曾祺唯美古拙書畫書籤1枚。
★中國當代文學館推薦版。

作品閱讀


自報家門
京劇的角 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當長的獨白。向觀眾介紹自己的歷史,最近遇到什麼事,他將要幹什麼,叫做“自報家門”。過去西方戲劇很少用這種辦法。西方戲劇的第一 幕往往是介紹人物,通過別人之口互相介紹齣劇中人。這實在很費事。中國的“自報家門”省事得多。我採取這種辦法,也是為了圖省事,省得麻煩別人。
法 國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譯我的小說。她從波士頓要到另一個城市去,已經訂好了飛機票。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把機票退了,好跟我見一面。她談了對我的小 說的印象,談得很聰明。有一點是別的評論家沒有提過,我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的。她說我很多小說里都有水。《大淖記事》是這樣。《受戒》寫水雖不多,但充滿 了水的感覺。我想了想,真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江蘇北部一個不大的城市——高郵。在運河的旁邊。
運河西邊,是高郵 湖。城的地勢低,據說運河的河底和城牆垛子一般高。我們小時候到運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頂。因此,常常鬧水災。縣境內有很多河道。出城到鄉 鎮,大都是坐船。農民幾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於不自覺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說的背景,並且也影響了我的小說的風格。水有時是洶湧澎湃的,但我們那裡的水平常總 是柔軟的,平和的,靜靜地流著。
我是1920年生的。3月5日。按陰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中國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到現在還是這樣。到了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傢具、習俗,都很舊。整所住宅,只有一處叫做“花廳”的三大間是明亮的,因為朝南的一溜大窗戶是安玻璃的。其餘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紙。一直到我讀高中時,晚上有的屋裡點的還是豆油燈。這在全城(除了鄉下)大概找不出幾家。
我 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這是略高於“秀才”的功名。據說要八股文寫得特別好,才能被選為“拔貢”。他有相當多的田產,大概有兩三千畝田,還開著兩家 藥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卻很儉省。他愛喝一點酒,酒菜不過是一個鹹鴨蛋,而且一個鹹鴨蛋能喝兩頓酒。喝了酒有時就一個人在屋裡大聲背唐詩。他同時又是一 個免費為人醫治眼疾的眼科醫生。我們家看眼科是祖傳的。在孫輩里他比較喜歡我。他讓我聞他的鼻煙。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問我他吩咐我 做的事做好了沒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過我做什麼事呀?我使勁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說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辦法。他教過我讀《論語》,還教 我寫過初步的八股文,說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個秀才(那年我才十三歲)。他賞給我一塊紫色的端硯,好幾本很名貴的原拓本字帖。一個封建家庭的祖父對 於孫子的偏愛,也僅能表現到這個程度。
我的生母姓楊。楊家是本縣的大族。在我三歲時,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個人住在一間偏屋 里,和家人隔離了。她不讓人把我抱去見她。因此我對她全無印象。我只能從她的遺像(據說畫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麼樣子,另外我從父親的畫室里翻出一摞她生 前寫的大楷,字寫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她嫁給我父親后還能每天寫一張大字,可見她還過著一種閨秀式的生活,不為柴米操心。
我 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他有一間畫室,為 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後半生不常作畫,以“懶”出名。他的畫室里堆積了很多求畫人送來的宣紙,上面都貼了一個紅簽,“敬求法繪,賜呼××”。我的繼母有時提醒:“這幾張紙,你該給人家畫畫了。”父親看看紅簽,說:“這人已經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氣晴和,他就打開畫室作畫。我非常喜 歡站在旁邊看他畫:對著宣紙端詳半天,先用筆桿的一頭或大拇指指甲在紙上划幾道,決定布局,然後畫花頭、枝幹,布葉,勾筋。畫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題 字,蓋章,用摁釘釘在板壁上,再反覆看看。他年輕時曾畫過工筆的菊花。能辨別、表現很多菊花品種。因為他是陰曆九月生的,在中國,習慣把九月叫做菊月,所 以對菊花特別有感情。後來就放筆作寫意花卉了。他的畫,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處在一個小縣城裡,未能浪遊萬里,多睹大家真跡。又未曾學詩,題識多用 成句,只成“一方之士”,聲名傳得不遠。很可惜!他學過很多樂器,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都會。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幾乎所有的中國樂器我們家都有過。包括嗩 吶、海笛。他吹過的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細。我母親的冥衣(中國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個世界——陰間還要生活,故用紙糊 制了生活用物燒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統稱冥器)是他親手糊的。他選購了各種砑花的色紙,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單夾皮棉,應有盡有。“裘皮”剪得 極細,和真的一樣,還能分出羊皮、狐皮。他會糊風箏。有一年糊了一個蜈蚣——這是風箏最難糊的一種,帶著兒女到麥田裡去放。蜈蚣在天上矯矢擺動,跟活的一 樣。這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風箏,我還未見過第二人。他養過鳥,養過蟋蟀。他用鑽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膠 水一片一片逗攏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瓏繡球,在裡面養金鈴子——一種金色的小昆蟲,磨翅發聲如金鈴。我父親真是一個聰明人。如果我還不算太笨,大概跟我從父親那裡接受的遺傳因子有點關係。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他作畫有關。
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幾歲時就和他對座飲酒,一起抽煙。他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這種脾氣也傳給了我。不但影響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後輩的關係,而且影響了我對我所寫的人物的態度以及對讀者的態度。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縣讀的。
小 學在一座佛寺的旁邊,原來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幾乎每天放學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這些 佛像塑得生動。這是我的雕塑藝術館。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 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裡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耙草的筢 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 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記憶,我的小說有很多篇寫的便是這座封閉的、退色的小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個道觀,還保留著一個放生魚池。池上有飛梁(石橋),一座原來供奉呂洞賓的小樓和一座小亭子。亭子四周長滿了 紫竹(竹竿深紫色)。這種竹子別處少見。學校後面有小河,河邊開著野薔薇。學校挨近東門,出東門是殺人的刑場。我每天沿著城東的護城河上學、回家,看柳 樹,看麥田,看河水。
我自小學五年級至初中畢業,教國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學問,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 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 說里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我讀的高中是江陰南菁中學。這是一座創立很早的學校,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這個學校注重數理化,輕視文 史。但我買了一部詞學叢書,課餘常用毛筆抄宋詞,既練了書法,也略窺了詞意。詞大都是抒情的,多寫離別。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無端感傷情緒易於相合。到現在 我的小說里還帶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哀愁。
讀了高中二年級,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隨祖父、父親在離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我在《受戒》里寫了和尚的生活。這篇作品引起注意,不少人問我當過和尚沒有。
我 沒有當過和尚。在這座小庵里我除了帶了準備考大學的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沈從文小說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說得誇張一點,可以說這兩 本書定了我的終身。這使我對文學形成比較穩定的興趣,並且對我的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父親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說:“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我的小說 也有人說是不像小說,其來有自。
1939年,我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學。到昆明,得了一場惡性瘧疾,住進了醫院。這是我一生第一次 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高燒超過四十度。護士給我注射了強心針,我問她:“要不要寫遺書?”我剛剛能喝一碗蛋花湯,晃晃悠悠進了考場。考完了。一點把握沒 有。天保佑,發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願: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我成不了語言文字學家。我對古文字有興趣的只是它的美術價值——字形。我 一直沒有學會國際音標。我不會成為文學史研究者或文學理論專家,我上課很少記筆記,並且時常缺課。我只能從興趣出發,隨心所欲,亂七八糟地看一些書。白天 在茶館里。夜晚在系圖書館。於是,我只能成為一個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