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博物館
1952年建於吉林長春的2A級景點
吉林大學博物館是學校直屬業務單位,下設地質博物館、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兩個分館。博物館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享譽中外,是我國乃至亞洲著名的高等院校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集“科研、教學和科普”於一體,岩礦化石標本門類齊全、文物及考古標本典藏豐富,有關的地學與考古學資料積累也相當雄厚。館內擁有采自全國各地及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展品兩萬餘件,其中不乏東北地區最完整的鴨嘴龍化石——嘉蔭卡龍、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長春龍、商代的甲骨和青銅器、南宋岳飛印等傳世珍品。博物館建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微體古生物化石修復實驗室,化石修護水平處於國內領先。作為依託高校建設的專業性場館,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相當頻繁,尤其近年來開展的“吉林中部白堊紀脊椎動物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吉林大學博物館
吉林大學博物館
1998年該館與長春市偽滿博物院、省革命博物館及省自然博物館共同舉辦了“國際博物館日”大型宣傳活動;1985年學校張川波教授向該館捐贈了珍貴的蜻蜓化石,該化石被譽為“鎮館之寶” 1998年8月,中科院院士董申葆、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原長春地質學院院長張貽俠同館長昝淑芹商討博物館發展問題;1999年4月,吉林省副省長劉淑瑩、原長春科技大學校長孫運生、副校長馬志紅、科技處處長張興洲參觀博物館1999年4月,劉淑瑩副省長、原長春科技大學校長孫運生為奇石展揭幕;1999年7月,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參觀博物館;2000年4月,張普林捐贈恐龍化石儀式 2000年,長春市副市長安莉為“長春市中小學生科技活動基地”揭牌。
歷史回顧
2002年2月,吉林大學校長劉中樹、副校長孫春林聽取博物館工作彙報;2002年10月,博物館創建50周年之際,原吉林大學校長吳博達參觀博物館;2002年4月,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張文顯教授視察博物館“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工作;2002年5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吉林省副省長劉淑瑩參觀該館在文化廣場舉辦的大型科普展。
吉林大學博物館
2002年,吉林大學副校長馬飛參觀博物館;2004年9月2日,李玉林副校長參觀該館奇石展區。
奇石亦稱觀賞石,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觀賞,收藏價值的岩石或礦物。該館的奇石展分為造型石、畫面石、化石、晶體礦物及事件石等。
造型石有菊花石、靈壁石、黃臘石、鐘乳石、呂梁石等,畫面石有浪花石、棗花石、柳條玉、倒影石、五彩石等,化石奇石有三葉蟲、魚、菊石化石等,晶體礦物奇石有輝銻礦、雌黃、辰砂、天河石等,事件石有隕石、火山彈等。該展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奇石展,其融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於一體,深受人們的喜愛。
恐龍是繁盛於中生代的爬行類動物。本區展有三具恐龍骨架化石和模型及山東棘鼻青島龍的部分化石及恐龍蛋、恐龍腳印等化石。其中雲南祿豐龍(模型)為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期的恐龍化石(早侏羅世,距今1.9億年);嘉蔭卡龍(晚白堊世,距今6500--7000萬年)是恐龍家族的晚輩,生活在恐龍瀕臨滅絕時期。
展出的兩具嘉蔭卡龍骨架化石是在學校校友李萍先生的資助下,於 1990--1991年間,在黑龍江省嘉蔭縣內晚白堊世漁亮子組地層中發掘的。該恐龍化石為鴨嘴龍科,滿洲龍屬。其中大龍骨架長11米,高6米,真骨化石達70%,屬珍貴文物,於1992年10月裝架落成。小龍骨架長5米,高2米,真骨化石40%,於1999年4月裝架落成。這是吉林省僅有的真恐龍骨架化石。
嘉蔭卡龍,出土於黑龍江省嘉蔭縣龍骨山,時代為晚白堊世(k2)。1990年,由博物館劉翰教授組織發掘隊,愛國華僑李萍夫婦贊助經費,野外發掘歷時49天,發掘面積160平房米,土石方560立方米。1991年,又在當地發掘到一些幼年恐龍化石,共計獲得化石427件。1990年11月,開始室內修復和裝架工作。1992年8月,裝架完成博物館第一具恐龍化石,其高6米,長11米,真骨比例70%。1999年,由金利勇副研究員主持裝架完成第二具幼年恐龍化石,其高2米,長4.5米,真骨比例40%。兩具恐龍一大一小,被稱為一對“母子龍”。
嘉蔭卡龍曾經被分類到鴨嘴龍亞科(頭頂平直,無頭飾),命名為黑龍江滿洲龍。2000年,比利時恐龍專家p.博士和博物館館長昝淑芹博士、金利勇副研究員等對頭部化石進行了重新詳細研究,發現其頭頂骨骼向上隆起,具有頭飾,應分類到蘭伯龍亞科,是新屬、新種。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和遺物。本展區分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及脊椎動物化石。在植物化石中展有蕨類、鱗木、蘆木、羽羊齒等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展有古生代的三葉蟲、筆石,頭足、腕足、棘皮、珊瑚,腹足類等化石;脊椎動物化石展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及大型哺乳類動物化石。
天然寶石是指自然界中色彩艷麗、透明、硬度大、耐磨蝕,經琢磨可製成首飾和工藝品的礦物和岩石。本區展有豐富多彩的天然寶玉石原料及加工製成的半成品。寶石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寶石展有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金綠寶石(貓眼石、變石)。中-低檔寶石展有坦桑石(藍色黝簾石)、歐泊、海藍寶石、水晶、日光石等。還有具很高觀賞價值的鷹眼石、虎眼石。玉石展有翡翠、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等。化石寶石展有琥珀等,其中含有昆蟲的琥珀最為珍貴。這些寶玉石直觀地反映出三大特性,即美觀、耐久、稀少。
本區展有動力地質、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構造地質的典型地質標本及礦物、岩石。動力地質展區展有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吉林省長白山天池的各種火山熔岩標本,國內各省區的洞穴堆積、風蝕洞、冰磧石、波痕等,構造地質展區展有褶皺、斷裂等,礦物展區展有各種天然晶體標本及種類齊全的礦物標本,岩石展區展有類型齊全的三大岩類,礦產區展有黑色、有色、稀有和分散金屬、非金屬等。
研究方向主要是恐龍研究、哺乳動物研究和三葉蟲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校博物館研究、館藏研究、陳列設計研究。
自2000年以來,該館以昝淑芹教授為首的項目組同美國普羅維登斯學院(Providence College)生物系教授Craig.B.Wood 博士共同開展了關於早期哺乳動物起源與演化的研究項目。通過雙方共同的努力,該項合作計劃在野外工作、化石修復與研究、科研人員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raig.B.Wood博士是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專家。1966年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1967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生畢業,1992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恐龍及早期哺乳動物的研究工作。其對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有重要影響,曾對北美、墨西哥、非洲、韓國等地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進行過專門研究,在國際權威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多篇,並著有相關專著多部。自2000年以來,Wood教授曾多次訪問學校,與學校博物館就長春地區白堊紀哺乳動物及恐龍化石開展了合作研究,並舉辦學術講座、進行學術交流等,為學校的古生物學科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2002年6月,Wood博士被聘為學校客座教授。
研究室簡介:吉林大學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建立於2002年6月,主要用於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修復和研究。實驗室配備有立體顯微鏡、空氣壓縮機、電動和氣動化石修復工具,電腦圖象採集系統等先進的化石修復設備,具備了小型脊椎動物化石修復的完善條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該館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開設了東北地區白堊紀古脊椎動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學,以及古生物與博物館、古生物應用技術等本科生課程。此外該館還承擔有學校地學專業的部分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教學任務。由該館教師指導的地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2001年、2003年均獲得了學校地學部畢業設計一等獎,2002年獲得學院優秀論文獎。
吉林大學博物館博物館還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先進集體”及“國家AA級旅遊景點”,是面向社會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
開館時間:早8:30-晚16:30 (節假日正常開館)
地址:長春西民主大街9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