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裁
文學作品的類別
裁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tǐ cái。一指一切藝術作品的種類和樣式,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隨著藝術反映現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審美任務而產生髮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二指詩文的文風辭藻;三指文學的樣式;四指字體結構;五指體制;六指風度姿態,風格。
1.指詩文的結構及文風詞藻。
《宋書·謝靈運傳論》:“爰逮 宋氏,顏 謝 騰聲。靈運 之興會標舉,延年 之體裁明密,並方軌前秀,垂範后昆。”
明 宋濂《題永新縣令烏繼善文集后》:“其所造固有淺深高下之殊,而體裁終不失於古。”
劉半農《詩選·自序》:“又一層是要藉此將我在詩的體裁上與詩的音節上的努力,留下一些影子。”
2.文學的樣式。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如詩、小說、散文、戲劇等。
胡適《論短篇小說》:“最高的如《世說新語》,其中所記,有許多很有‘短篇小說’的意味,卻沒有‘短篇小說’的體裁。”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雖然也寫些文學評論和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但傾注主要精力的卻是散文。”
3.指字體結構。
《法書要錄》卷六引 唐 竇臮《述書賦下》:“體裁,一舉一措,盡有憑據。”
4.體制。
清 王韜《設官泰西上》:“彼賢豪之所以取信於西人者,不過在貿易場中焉耳,於國家政事體裁,未必能知之也。”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四:“或謂一民族相結合,雖未具國家之體裁,亦可謂之有主權。”
5.風度姿態;風格。
唐 孫棨《北里志·海論三曲中事》:“比見 東洛 諸妓體裁,與諸州飲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筯之態,勤參請之儀,或未能去也。”
明 唐順之《周襄敏公傳》:“公既素豁達不拘謭,有帥臣體裁。”
前蘇聯奧夫相尼柯夫《簡明美學辭典》:【體裁】表示一門藝術內部分類的概念。因為體裁是在各門藝術內部形成的,所以這個概念具有一般美學性質。在每一種體裁中都可以看到內容的某種共同牲(生活聯繫和關係的特殊性)以及方向性、生活現象取捨及其藝術體現、思想和審美評價、感染作用特點的某種共同性。每一種體裁都有一整套相對穩定的藝術手段,這些藝術手段就是這體裁的獨特辨認標誌。這些藝術手段具有派生的性質,因為它們都受各種體裁所特有的反映對象制約。體裁同藝術形象結構的各個方面,首先是同主題、情節和布局相關,體裁的各個要素(其外在的、物質的標誌)可以歸入藝術形式,但它在整體上體現著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體裁又是一個歷史範疇,現實的藝術運動只有通過體裁才能得以實現。體裁的興起、發展及演化受歷史環境的制約。體裁還體現時代特徵、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徵。每個時代都有隻屬於自己時代的體裁,而各種體裁的總和則反映時代的總體藝術風貌。體裁運動雖然最終制約於社會關係領域,但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內在的發展邏輯。體裁反映了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穩定傾向,體現了藝術過程的特徵和統一。體裁形式永遠處於一種動態的嬗變過程,這-過程受藝術家的表現方法、藝術風格和世界觀的影響。通過對體裁的選擇,以及活躍多變的體裁形式,可以看出-個藝術家的生活、思想和審美定勢的總貌。體裁形式的分類過程中體現看分合傾向的錯綜交叉。求分傾向預示著各藝術門類和種類內部新興體裁的產生,而求合傾向則體現了各種體裁形式的相互聯繫和共同特徵。
體裁的門類眾多,一般包括:
• 文章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 繪畫體裁:風景畫、肖像畫、靜物畫、風俗畫、戰事畫、主題畫等;
• 雕塑體裁:肖像、動物像、風俗、歷史、花紋圖案、紀念性雕塑等;
• 舞蹈體裁:民間舞、古典舞、民族舞、技巧運動舞、節奏造型舞等;
• 電影體裁:故事片、紀錄片、新聞片、戲劇片、喜劇片、音樂戲劇片、藝術文獻片等;
• 音樂體裁:交響樂、奏鳴曲、頌歌、浪漫曲、歌曲等;建築體裁:宮殿、文化設施、住宅、廠房等。
狹義的“體裁”,有時是文體的同義詞。
音樂體裁的具體分類如下:
● ● 曲調(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於18世紀的組曲中。
● ●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紀盛行於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常用於組曲。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於瑞士鄉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 ● 讚美歌(anthem,英)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聖經,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 ● 敘事歌;敘事曲(ballade,法、德)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⑵19世紀盛行於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 ●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義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 ●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來源於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弦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蕩漾的節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
● ● 搖籃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 ● 布魯斯(blues,英)一譯藍調。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於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於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稱作"怨音"blue notes)。
● ●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於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⑵現流行於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的三拍子舞曲。
● ● 康康(cancan,法)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 ● 卡農(canon,系)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嚴格卡農",也有帶些變化的"自由卡農"。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法。
● ●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譯大合唱。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模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巴赫留存於世的二百餘部康塔塔是經典之作。
● ● 隨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器樂曲,多為古鋼琴作品。⑵技巧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⑶19世紀用於形式較為自由的樂曲,常借用著名曲調為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義大利隨想曲》。
● ● 室內樂(chamber music,英)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曲,早期曾包括聲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最常見的是古典時期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雖常在音樂廳演奏這類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
● ● 眾讚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讚美詩曲調,最早出版於1524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還曾創作過一些)。其特點為:採用該國語演唱,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聖歌。起初為單聲部,後來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17、18世紀眾讚歌成為重要的音樂創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眾讚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讚歌旋律為素材。
● ● 眾讚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眾讚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通稱,盛行於17、18世紀。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會眾唱讚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讚歌前奏曲體裁。
● ● 協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稱作獨奏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的協奏。形成於18世紀,通常為快-慢-快三個樂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協奏曲模式中,第一樂章有兩個呈示部,即樂隊先呈示主題,然後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第一樂章(有時也在末樂章)將近結束處有"華彩樂段"(cadenza),即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
● ●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意)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多樂章作品,是由幾件樂器組成的獨奏小組和管弦樂隊的協奏。主奏組大多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大提琴、古鋼琴組成,通常為2-5件樂器,它們細膩纖巧的音響與宏亮的樂隊合奏形成鮮明對比。
● ● 庫朗(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於17和18世紀初的活潑的三拍子舞曲,常用於組曲。
● ● 恰爾達什(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譯查爾達什。匈牙利舞曲,由緩慢而憂鬱的lassan段和快速熱烈的friss段構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爾達什舞曲。
● ● 嬉遊曲(divertimento,意)盛行於18世紀末的輕鬆怡情的多樂章室內樂或小樂隊作品。在莫扎特的嬉遊曲中,也有些比較深刻嚴肅。
● ● 二重協奏曲(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兩件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 ● 二重奏(唱)(duet,英;duo,法;duetto,意)供兩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個聲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器樂二重奏(除鋼琴二重奏外)還專門稱做duo。
● ● 練習曲(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專為練習樂器演奏技巧而作的樂曲。19世紀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強了這種體裁的藝術性,使之成為音樂會上的正式曲目。這類作品稱為"音樂會練習曲"。
● ● 凡丹戈(fandango,西)活潑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響板和吉他伴奏。
● ● 幻想曲(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樂曲,總體特點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帶有幻想的性質。⑴文藝復興時期指不採用舞曲形式或變奏手法而採用復調技巧自由寫作的器樂曲。⑵巴洛克時期即興性的鍵盤或琉特琴樂曲,如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⑶古典主義時期在寫法上比奏鳴曲更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鋼琴《幻想曲》K396、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op.27no.2(作者標明"類似幻想曲的奏鳴曲")等。⑷浪漫時期帶有幻想色彩的樂曲,如勃拉姆斯的鋼琴曲《幻想曲》op.116。⑸根據現成主題(民歌、他人音樂素材)所寫的樂曲,如李斯特《根據貝利尼歌劇<;夢遊女>;主題而作的幻想曲》等。
● ● 法朗多爾(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國舞曲,仍流行於普羅旺斯一帶。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中的《法朗多爾舞曲》。
● ● 弗拉門科(flamenco,西)盛行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歌舞體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帶有悲傷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門科是一種典型風格。
● ● 賦格(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個主題上構成的多聲部(至少二聲部)復調作品。單聲部的主題在原調上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依次進行模仿。主題在全曲多次出現,中間有數個"間插段",它們大多採用主題片斷作素材,在不同調性上進行豐富多樣的變化,也可引進新材料。最後一次主題在原調上完整出現,便告結束。賦格可用於一部獨立的作品,也可用於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稱作"賦格段"。
● ● 加伏特(gavotte,英)盛行於17世紀的法國舞曲,傳入宮廷后,成為當時各種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劇、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 ● 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英)一譯"素歌"。羅馬教會所保存並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單聲部旋律,節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為依據。分為兩大類:⑴用於教堂舉行彌撒的成套聖詠,內容集中於耶穌最後的晚餐與受難;⑵用於修道院每天不同時辰祈禱的"日課"聖詠。
● ● 哈巴涅拉(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譯"阿伐奈拉"。起源於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為切分音。19世紀傳入西班牙。
● ● 哈里路亞(hallelujah,希伯萊;alleluia,拉)希伯萊文原意為"讚美上帝之歌",是聖經中歡樂地讚美上帝的專門用詞。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常將其用於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作品,如亨德爾《彌賽亞》中的合唱"哈里路亞"。
● ● 幽默曲(humoresque,法)盛行於19世紀的一種形式較為自由的器樂體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 ● 即興曲(improperia,法)盛行於19世紀的鋼琴小曲體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靈動的特性。如舒伯特的鋼琴即興曲。
● ● 間奏曲(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 ● 幕間曲(劇)(intermezzo,意)⑴盛行於16、17世紀在戲劇幕間演出的帶有音樂的短劇,它是18世紀喜歌劇的前身。⑵在戲劇或歌劇兩幕之間的器樂曲。同interlude。⑶一種獨立的器樂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鋼琴小曲。⑷多樂章作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中較為的短小樂章。
● ● 引子(introduction,英)樂曲的開頭部分,常見於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較大型作品,通常為慢速,與快板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 ● 爵士樂(jazz,英)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的音樂風格。其中含有非洲鼓樂的節奏、歐洲的和聲、美國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魯斯(即"藍調")、"拉格泰姆"(ragtime,一譯雷格泰姆)等諸多因素。稱之為Jazz大約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義模糊。之後發展出多種類型,如搖擺(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 ● 吉格(jig,英;gigue,法)16世紀出現的英國舞曲,17世紀盛行於歐洲,常用於組曲。快速活潑,三拍子。
● ● 霍塔(jota,西)源於阿拉貢地區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響板伴奏。
● ● 利德(lied,德)原意為歌曲。現專指德、奧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的歌曲。其特點是歌詞選用短小的詩作,音樂和詩歌緊密結合,鋼琴伴奏部分擔任重要的烘托氣氛和描繪情景的作用。
● ● 牧歌(madrigale,意;madrigal,英)義大利古老的世俗聲樂曲。最早出現於14世紀,大多為二聲部(也有三聲部的)復調形式,至16世紀發展為以五聲部最為常見的復調重唱或合唱。此外還有獨唱形式,如蒙特威爾第的作品。
● ● 進行曲(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隨隊伍行進的音樂。兩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樂句對稱。常用於歌劇、交響曲中,如威爾第歌劇《阿伊達》中的大進行曲,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
● ● 彌撒曲(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舊教)用於聖體聖事禮儀的音樂,由成套的聖詠組成,用拉丁文演唱。常規的彌撒形式有五個固定部分:慈悲經(Kyrie)、榮耀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羔羊經(Agnus dei)。中世紀後期開始對其中某些樂章進行多聲編配,以後更是出現了豐富而自由的創作。
● ● 瑪祖卡(mazurka,mazur,波)波蘭民間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節奏帶有附點,強拍常處於第二或第三拍上。肖邦將其高度藝術化,作有大量鋼琴瑪祖卡。
• 古詩:古體詩
• 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後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律,七字稱七律
• (頷聯、頸聯對仗)
• 詞:別名:長短句、詩餘、曲子詞
• 組成:詞牌名、題目
• 分類:小令(58字以下)、中詞(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 風格:婉約派、豪放派
• 曲:組成:宮調(曲調)、曲牌、題目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論點的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歸納論點的方法:
1、標題
2、文章開頭
3、結尾
4、中間:
①通過歸納總結論據的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
②總結性的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總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論題,然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覆出現的類似的論斷性的話,合併同類項,最後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論斷的句子。
論據
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歸納論據的要點:××人+怎麼做(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1、例證法(擺事實):具體典型而且充分地證明了某一論點。
2、引證法(講道理):引用了什麼論證了某一論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3、喻證法(講道理):形象生動地闡述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通俗易懂。
4、對比法(講道理):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鮮明。
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概括性很強,作用: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作用:更鮮明生動地證明了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準確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
①文章的標題
②各段反覆出現的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來龍去脈。
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人物的描寫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
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
3.注意語氣或語調。
4.著眼於詞句之間的搭配。
5、著眼於詞義範圍的大小、輕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徵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埋下伏筆
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埋下伏筆
4、為下文××情節作鋪墊
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題;
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應;
4、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5、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6、點題7、前後照應8、首尾呼應
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氣氛
2、烘託人物××性格(感情)
3、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語段中開頭結尾處的抒情議論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等。(特別是抒情散文中)
3、還可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2)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
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
例如3:(議論文)運用××論證方法(或論據)+從××角度(方面)+論證了××觀點。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合併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合組合成句。
小說三要素
1、人物
2、情節
3、環境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
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后議和先議后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例1:這張桌子是方的。
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題目
B、首段
C、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誌
分類和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③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⑤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⑥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⑦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⑧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⑨摹狀貌: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事物的形狀、特徵,使說明的事物形象直觀。
⑩作詮釋:對事物進一步作出解釋,便於更清楚地認識了解事物。
3.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①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②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③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④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①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②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③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A、先總說後分說:總—分;分—總;總—分—總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結果。D、由現象到本質。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性語言的特點
6.說明文分類
①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要把握文章“線索”。
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4、側面暗示。
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語言樸實自然美。
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
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音樂的各種表現樣式和類別。從簡短的歌曲到宏大的交響曲,其中包含大小不一,繁簡各殊的體裁。音樂作品的體裁大體上可以概括為聲樂、器樂和戲劇音樂三大類,其中每一類還可細分。例如器樂類即有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等即興性體裁,賦格、創意曲等復調性體裁,以及組曲、奏鳴曲、室內樂、協奏曲等套曲體裁。
近代交響樂隊演奏的管弦樂作品,總稱為交響音樂,包括音樂會序曲、交響曲、交響組曲、交響詩等。聲樂類有獨唱、重唱、合唱、康塔塔、清唱劇等;戲劇音樂類有歌劇、舞劇、話劇配樂等。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一般分為民歌、曲藝音樂、歌舞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5大類。其中每一類還可分為較小的體裁。如民歌中有山歌、號子、小調;曲藝中有彈詞、大鼓、牌子曲等;歌舞中有採茶、花燈、秧歌等;戲曲中有崑曲、高腔、梆子、皮黃等;器樂中有絲竹、吹打、弦索等。
音樂體裁的具體分類如下:
1.曲調
2.阿勒曼德
3.讚美歌
4.詠嘆調
5.敘事歌
6.芭蕾舞劇
7.船歌
8.搖籃曲
9.布魯斯
10.波萊羅
11.布列
12.康康
13.卡農
14.康塔塔
15.隨想曲
16.夏空
17.室內樂
18.眾讚歌
19.眾讚歌前奏曲
20.協奏曲
21.大協奏曲
22.庫朗
23.恰爾達什
24.嬉遊曲
25.二重協奏曲
26.二重奏
27.練習曲
28.凡丹戈
29.幻想曲
30.法朗多爾
31.弗拉門科
32.賦格
33.加伏特
34.格里高利聖詠
35.哈巴涅拉
36.哈里路亞
37.幽默曲
38.即興曲
39.間奏曲
40.幕間曲
41.引子
42.爵士樂
43.吉格
44.霍塔
45.利德
46.牧歌
47.進行曲
48.彌撒曲
49.瑪祖卡
50.小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