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廷傑
清朝時期吉林知府
曹廷傑 字彝卿。湖北枝江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民國十五年(1926年)卒。地理學。曹廷傑少年時期有較好的家庭教育,20歲左右,已熟讀了四書五經,兼讀史地書籍。同治十三年(1874),由廩貢生考取漢文謄錄,到國史館當差,議敘雙月選用州判。
光緒九年(1883)離開國史館,由吉林將軍派往三姓靖邊軍後路營中,辦理邊務文案。光緒十年,他廣泛搜集東北史地資料,著手寫《東北邊防輯要》一書。十一年五月受命考察邊防。五月底由三姓起程,經松花江徐爾固入俄國境,沿黑龍江至東北海口,考察了黑龍江下游地區,看到了永寧寺碑,並拓了拓片。然後溯江而上至海蘭泡,又沿江而下至伯力,溯烏蘇里江至興凱湖,經紅土岩,復由旱道至海參崴,再乘海船到岩桿河口,前後考察129天,往返路程16000餘里。十一月回到吉林營中,十一—十二月間寫成《西伯利亞東偏紀要》,繪圖8幅。
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曹廷傑升為知縣。《東北邊防輯要》寫成,並增加《征索倫》、《平羅剎》二篇,總輯為19篇。十三年二月任邊務文案總理。夏,撰《東三省輿地圖說》,並將《古迹考》收入此書中。十五年任山西省和順縣知縣。十八年改任崞縣知縣。次年赴大同、陽高、天鎮辦理賑務。二十年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第二年因吉林邊防緊急,吉林將軍速調曹廷傑到吉林,了解沙俄擅自派人到東北勘探鐵路情況。曹廷傑經過跟蹤考察,寫成《查看俄員勘探鐵路稟》一文。二十二年由黑龍江將軍恩銘奏調曹廷傑試辦呼蘭木植山貨稅務,任呼蘭木稅總局總理。二十三年去都魯河試辦礦務。1907年,曹廷傑補吉林知府,併兼理府學。1910年他代理蒙務處協理。1919年返回湖北枝江縣家居。1926年在上海病逝,終年77歲。
曹廷傑是清朝末年研究邊疆地理的學者,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對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歷史、地理、古迹、社會經濟作全面調查的人。他研究邊疆地理的目的是為了反抗帝俄對我國東北邊境的侵略,為了籌邊固邊,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著作《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東偏紀要》和《東三省輿地圖說》為我國東北史地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
是曹廷傑未去中、俄邊界考察前於1884—1885年參考一些史地圖書編寫的。主要參考書有:《開國方略》、《大清一統志》、《皇朝通典》、《聖武記》、《方輿紀要》、《溯方備乘》、《登壇必究》等。它以大量的資料闡明明、清兩代東北的疆域及其管轄情況,又從東北古代戰守險要、邊界沿革等方面論證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從歷史角度為當時抗俄鬥爭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教益和依據。
是曹廷傑1885年考察中、俄邊界的成果,可以說是《東北邊防輯要》的續篇。前者偏重於現實的考察成果,後者偏重於歷史文獻的彙集整理。《西伯利亞東偏紀要》總共118條,在當時邊防工作中有很大的現實價值。1886年吉林將軍即從書中摘錄85條咨送軍機處備查,又摘錄35條送給皇帝御覽。曹廷傑對永寧寺碑和奴兒干都司衙署所在地的考察,對永寧寺碑文的拓取和研究,為論證明代東北疆域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書中第64條寫道:“查廟爾上250餘里,混同江(今松花江和黑龍江的下游)東岸特林地方,有石砬壁立江邊,形若城闕,高10餘丈,上有明碑二:一刻《敕建永寧寺記》,一刻《宣德六年(為八年之誤)重建永寧寺記》,皆述太監亦失哈征服奴兒干海及海中苦夷事。論者咸謂明之東北邊塞,盡於鐵嶺、開原,今以二碑證之,其說殊不足據。謹將二碑各拓呈一份。”他對奴兒干永寧寺碑文的拓取和研究,是“震驚當時學術界”的一大貢獻。
《古迹考》一卷,是曹廷傑實地考察東北各地的成果。如黃龍府故址在今長春以北,上京會寧府故址在阿勒楚喀城西南,唐渤海大氏都城在今寧古塔城西。其他如咸平府、率賓府、顯州、信州、五國諸處,自來歷史家未能確指其地的地方,經曹氏一一考證得知確切地點。此卷后收入《東三省輿地圖說》中。
一文是曹廷傑1895年受命實地考察的成果。在文章中他分析了沙俄侵佔東北的形勢,揭露沙俄勘辦鐵路的目的是要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建議清朝政府自行籌款修築鐵路,提出明立約章,自定鐵路道軌規格;擇要地設立炮台;俄人由我火車轉輸貨物,按規章制度納稅;軍械士兵不準入境。此外還要採取墾辦礦務、練兵備戰、裁革廢政、效尤先進等勵精圖治、致富自強的措施。從這裡可以看出曹廷傑的治邊思想和策略是積極的,是一位具有愛國熱情的政治思想家。
1887年出版的《東三省輿地圖說》,彙集了曹廷傑有關東北地理、考古、民族等方面的學術札記,內容豐富,專家們對它的評論是“此書精予考證,為講遼東輿地必讀之作”,“其所考證,多發前人所未發”。如關於得勝陀碑、完顏婁室碑、金上京、三姓、白城、韓州等問題的考述,都有他的新見解。
1886年寫的《條陳十六事》是曹廷傑提出來的有關籌邊和鞏固東北邊防的建議,共16項。如黑龍江將軍移駐愛輝,吉林將軍移駐寧古塔,松花江製造輪船,吉林機器局製造軍械,屯墾實邊,開採金礦等。這些主張與《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東編紀要》中的思想完全一致。儘管清政府沒有完全接受曹廷傑的一系列主張,但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曹廷傑一生瑕瑜互見。甲午戰爭前,學術上較有成就,政治思想上也比較激進。甲午戰爭后,國勢日衰,他感到灰心失望,便逐漸放棄了東北史地的研究。思想上轉向妥協、退讓,進而詆毀維新變法,歪曲辛亥革命,鼓吹帝制,宣揚封建禮教。儘管如此,他在東北史地研究中的突出貢獻,還是應該肯定的。
[1](清)曹廷傑:曹廷傑集(上、下冊),中華書局,1985。
研究文獻
據曹澄《曹氏遷居宜都記》載,明正統13年,“一日,偶以戎故,遂率仆童,負琴書,與客乘小舫,飄 江漢,尋行荊南。”舟至宜都,見“城堞峨然,及身親臨之,傍有小河西出”,“如玉帶護城,而清濁不混”,“遂停楫於清江,登城散趾。”曹氏隨即卜居王家畈老屋棚。其後401載,曹澄公之14世孫廷傑降生。曹廷傑(1850-1916)字彝卿,筆名亞東平情人,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和富有愛國激情的政治思想家。《辭海》(1999年版)稱其“著有《東三省輿地圖說》 《西伯利亞東偏紀要》、《東北邊防輯要》、《伯利探路記》等,義理精審,向為研究東歷史地理學者所重”。
曹廷傑5歲隨父課讀,後由塾在師家教以經史。父母老師管教甚嚴,他亦發憤閉門苦讀。父親見他天資聰穎,有志於學,便訓導他:“爾後一旦有成,須為國爭光,為民謀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廷傑10歲時自江北高殿寺來陸城讀書,20歲院試中秀才,次年歲考為稟貢生,隨即設館授徒。這期間他有幸結識鄉賢學者楊守敬。劉翰後來回憶道:“曹君彝卿,余總角之交也,先館宜都,距余寓不數武,每讀經史推難質疑,旁及金石,無日不相從辯論。”遇有難決處,即向楊先生請教,每必一一與之研討。廷傑由此打下了堅實的學問根基。
1872年曹廷傑停授教讀,心懷壯志,毅然遠遊。兩年後到北京,經人推薦入國史館擔任漢文謄錄,勤政有為,賜“明經進士”出身。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有感於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而不得有悖父訓,“彝卿即撫劍請纓”,上書朝廷,表白心跡:“道光二十五年至今,我大清軍民與列強周旋,山河雖已殘碎,總算還是自己的山河。只有俄國人不動一兵一槍,佔去我數以百萬計的領土。當今,我朝龍興之地又在垂危。東北邊防的加強,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我曹某此番投筆從戎,志在報國,不在封侯。”經長達五年再三請求,他才如願“以書生從事戎幕”,赴任東北辦理邊務文案。“公餘假日留心邊事,凡東三省地理險要與夫古人用兵成跡有關於今日邊防者,皆不揣譾陋,薈萃成書,”而為《東北邊防輯要》,為抗俄鬥爭出謀劃策。
鑒於曹“品行端方,手不釋卷,於兵法輿地甚為熟習”,吉林將軍希元“密飭候選州判曹廷傑輕騎簡從,改裝易服,前往俄界偵探。”曹於1885年6月9日出發,自松花江口徑至黑龍江口,復由黑龍江口上溯海蘭泡,再沿江而上返伯力,又從伯力溯烏蘇里江而上,過興凱湖,經紅土岩,由旱道抵海參崴,坐海舟達岩杵河海口,於10月15日回到琿春。歷時129天,往返行程16000餘里,備嘗艱辛,堪稱壯舉。12月撰成《西伯利亞東偏紀要》118條,以親身見聞並徵引群書,闡明黑龍江北岸、烏蘇里江東岸地,歷代均為中國領土。
曹廷傑此次察探,一項重要任務是對俄佔區永寧寺碑作實地考察。他冒著“凡中國人有拓碑文者,格殺勿論”的危險,不顧個人安危,在懸崖荊棘中,拓下兩塊永寧寺碑文。釋出《永寧寺記》362字,《重建永寧寺記》344字。從而確認:兩座永寧寺碑,一系明永樂年間奴兒干都司建永寧寺所立,一系明宣德年間重修永寧寺時所立,是古代中國東北邊疆的鐵證。曹廷傑的這一發現和研究,當時被認為是“震驚學術界的一大貢獻,”受到國內外重視。光緒22年,俄國學者巴·西·西里耶夫寫道:“根據永寧寺碑文可以肯定,明永樂九年,明朝政府在奴兒干地區建立了地方管轄機構,把奴兒干改為省一級的都司。”
以偵探俄情有功,光緒皇帝召見,曹廷傑面呈《條陳十六事》,主張只有軍事上增強兵備,經濟上開發邊疆,外交上阻俄擴張,政治上穩定民心,而後始可言抗俄。1887年奉命重返吉林,再一次前往中俄交界地方查訪,歷時7月有餘,行程20000餘里,撰寫《東三省輿地圖說》。后又借主持敷設電話線路之機,沿途考察,著述頗豐,增加了東北史地研究內容。1895年,曹廷傑自山西任上再次奉調赴吉林,調查竄入東北北部的沙俄鐵路勘察隊的行蹤,親身在三岔口、寧古塔處跟尋俄人蹤跡,同時為我國自行修路之計,查勘山川道里。事後他懷著激奮的心情寫下了一份《查看俄員勘辦鐵路稟》,主張外爭國權,內興實業,力圖自強。他指出決不能讓沙俄在東三省修築鐵路,倘若任其築路,“則三省大局盡入囊中,旗漢生靈數千百萬遭其荼毒,無所逃避者”。戊戌變法時,一些維新派人物評論說:“曹君款俄銷差呈請會奏原稟不啻痛哭流涕而陳之”。
1896年跟蹤曹調任呼蘭木稅局總理,不畏國賊,不媚洋人,嚴懲不法,追繳稅款。次年主動請纓籌辦都魯河金礦,以實現其實業救國理想。歷經千辛萬苦,開始正常生產,卻遭俄軍洗劫,廠房、設備、民宅被付之一炬,曹廷傑險些性命不保。曹在與俄人交涉中,感到有研究國際公法之必要。《萬國公法釋義》一書,列舉沙俄侵略、搶掠、燒殺的事實,對照《萬國公法》,譴責沙俄在東三省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當世:“凡旗漢軍民人等,不但知律法當遵,有益內治;抑且知公法當重,無損外交。”
武昌首義,民國初興。曹廷傑認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天經地義之舉,他在《論孟類纂提要》一書的序言中指出:清朝官員,奪利爭權,投機鑽營,陞官發財,不顧人民,中飽私囊,使國困民窮,人心失去,已非偶然。加之清廷公開賣國,“謂我家天下,與其給予奴隸,毋寧送與朋友,一言喪邦,其凡若是。此真炸裂滿清之導火線乎!”
曹廷傑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和富有強烈愛國熱情的政治思想家。他少年好學,服役軍營,深入黑龍江流域俄佔區。撰著《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偏紀要》、《東三省輿地圖說》等書,從學術理論上證實黑龍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他身臨陷境拓取涌寧寺碑和對東北史地及沙俄侵華史實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稱頌。
曹廷傑譜名楚訓,是藜卿,亦名亞東。祖籍湖北省宜都縣,遷居江北高殿寺(今屬枝江)。一八五零年八月三十日生,父緒光,耕讀為業,精於地理,母裴氏,自小訓子甚嚴,茶飯常從窗口遞入書房。十歲入宜都城關就讀,於楊守敬於金石地理之學精研甚密。一八六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娶梅花、氏為妻,以後南北奔波,終生相伴。
一八七四年,曹廷傑到了北京,經人薦舉,入國史館擔任漢文眷錄。因工作出色,賜為“進士”出身。由於國難當頭,追求目標:農夫、山泉、有點田。申請到邊關立志報國。他寫到:“列強南侵安南,北窺高麗,最終要吃掉中國,道光二十五年至今,我大清軍民與列強周旋,山河雖已殘碎,總算還是自己的山河,只有俄過人不動一兵一槍,佔去我數以萬計的領土。
一八八三年,曹廷傑以候選州判的身份,被派到吉林。將軍派他到琿春靖邊後路營辦理邊務文案。沙俄侵華的歷史,激發了他對侵略者的仇恨,促使他留心邊事,研究邊疆沿革,關心軍事,地理形勢,他還利用工作之便,到吉林、奉天、黑龍江各地進行實地調查,參閱了大量文獻資料。這就是他寫《東北邊防輯要》一書的開始。正如他自己所說成書過程:“公餘假日留心邊事,凡東三省地理險要與夫古人用兵成跡,有關今日邊防者皆不揣簡陋,薈萃成書。”
《東北邊防輯要》約二萬字,上下卷。上卷十篇:《盛京險要考》、《朝鮮沿革及形勢考》、《明季三衛分建諸過考》、《征東海渥集瓦爾喀部》、《庫頁島沿革形勝考》、《明維窩集·水源合考》、《卦勒察考》、《吉林根本說》、《伊通州沿革形勢》。下卷九篇有:《征索倫》、《征羅剎》、《尼布楚事迹》、《分界碑文考》、《外興安嶺山脈河道中俄分屬考》、《黑龍江察邊考》、《烏底河公中地方考》、《界碑地考》、《黑龍江險要》。在成書的兩年中,他考定庫頁島為女國,又叫毛人國,部落每年以貂皮進貢。考定索倫族為遼的後裔,清初索倫族部落全境稱“臣妾”。考定尼布楚為蒙古諸部落游牧采捕之地,林居,以捕貂為業,稱為“樹中人”。考定三姓疆域曰額登喀喇,其人撥皮,鼻端貫金環,穿魚皮和獸皮,陸行乘舟,舟行冰上,駕犬,稱為使犬國。而俄國侵入的方法是“取人所不取,或圖人之所我不防”,他建議清政府“震之以威”把俄國佬趕出境。
一八八四年,曹廷傑由伯都納(今吉林扶余縣)到邊陲重鎮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縣),此處是一個集貿中心,往來商賈雲集,從商人王守禮口中,得志黑龍江下游俄佔區特林地方有兩塊明代永寧寺碑,經曹考證,這兩塊碑可以證明明代中國東北的疆域,是中俄邊界極為重要的證據。三姓商人王氏兄弟“親至碑所,思拓碑文,因被俄夷禁阻未果。”曹廷傑詢問之後,決意相機往俄佔境拓此碑文。
一八八五年,琿春靖邊後路營統領葛勝林發現曹廷杰特別關心東北防務,精於輿地,具有考察研究東北歷史地理的才能。根據清政府軍機處和吉林將軍要選拔人員偵察中俄邊界防務的要求,令曹廷傑繪製《東三省輿地險要圖》。他繪出草圖,連同《東北邊防輯要》一起,呈報給希元將軍。希元即“密傷候選州判曹廷傑輕騎簡從,改裝易服前往俄界偵探。”曹廷傑帶上士兵兩人,化裝成商人模樣,請王守禮當嚮導,從三姓起程,順松花江而下入黑龍江,至徐爾固(今俄羅斯列寧斯科耶城城東北)進入俄界,沿黑龍江至東北海口。再由海口溯黑龍江而上至海蘭泡(今黑龍江黑河市北、黑龍江與結雅交會處),又沿江而下至伯利(即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會合東岸)。溯烏蘇里江而上,過興凱湖、紅土崖(興凱湖西南岸),由旱道至海參崴(即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綏芬河口海灣東岸),再坐海船入岩冱河海口,十一月才回到吉林。在俄界一百二十九天,往返一萬六千餘里,歷盡艱辛。
在特林(今蒂爾),曹廷傑冒著“凡中國人有拓碑文者,格殺勿論”的危險,在懸崖荊棘中,拓下兩塊永寧寺碑碑文,曹所拓碑文,後人稱為價值連城的國寶。兩座永寧寺碑,一座是明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干都司建永寧寺所立,碑在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一座是明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到特林,見寺被毀,於一四三三年派人重修永寧寺所立。此碑是古代中國 東北疆域的鐵證,證明中國東北疆域遠至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曹廷傑不僅拓下碑文,還記下碑址周圍的詳情,後來連同釋文和研究論文公諸於世,成為“震驚學術界的一大貢獻”。
曹廷傑在偵察俄境的四個多月中,堅持寫日記。他訪問了漢族居民和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尼夫赫族、烏績蓋族等少數民族,訪問了抗金名將牛嶴、王貴的後裔,了解了各族居民的生活情況,詳細記下了淪陷在俄佔區中國各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熱愛祖國、堅持抗俄的事迹。在偵察中,對古人用兵陳跡,俄侵略軍據點、各處的兵數、地理險要、道路出入、屯占人口總數,土產賦稅、貿易往來、民族風俗等一一筆錄,整理成《旅俄日記》。十一月,他將確鑿可證邊界的資料、繪圖、論文匯成《西伯利東偏紀要》一書。學術界論定該書“為研究東北亞洲歷史、地理、民族、國際關係所必備”。
一八八六年二月,吉林將軍希元將《西伯利東偏紀要》摘出一百一十八條,連同八幅地圖報軍機處呈上。五月,曹廷傑以探俄有功,被光緒皇帝召見。他上《條陳十六事》,結合歷史考證和地理考訂,根據當時形勢,主張軍事上備戰,政治上穩定內政,經理上開發邊疆,外交上阻俄擴張,而後始可言抗俄。在中朝關係上,要支援朝鮮,唇齒相依。《條陳十六事》對形勢的分析和主張都是正確的,反映了曹庭傑這位政治思想家的敏銳和愛國思想。
一八八七年,曹庭傑在吉林任邊務文案會辦,不久又復任邊務文案總理。此期間,曹庭傑奉差至伯都納(今吉林扶余北),過嫩江,到郭爾羅斯前旗(今吉林長嶺西北)及農安城萬金塔等地,又由青山口至遜札堡,北行百餘里,拓取了大金《得勝陀濟碑》。
從這一年開始至一八九八年,曹庭傑用十年心血撰寫了《東三省輿地圖說》。《圖說》正文四十條,所述自“肅慎國考”“中俄東邊邊界段說”,上下四千年,廣袤百萬里,涉及幾十個民族、正史、野史、地理、志乘 民間傳說和中外地圖。簡明翔實。《圖說》精於考證,史地界評“為講述遼東輿地必讀之書。”中外學者多引證。所附《條陳十六事》,為曹庭傑“富國強兵”“實邊御夷”的政治主張和具體措施。“查看俄員勘辦鐵路稟”,是曹庭傑分析國際形勢,預測帝俄必侵東三省,當在國內集資築路,與俄抗衡,以爭取主權的主張,兼有政治、軍事內容。
一八九二年元月又調任蝽縣知縣,以候補直隸州在任以知府補用。
曹庭傑在山西奉命辦理大同、陽高、天鎮等處賑災事務,他深入災民中調查,對賑災的錢、糧、物的發放,親自過問,發放到手。離開山西時,老百姓為讚揚他為政清廉,各出一條幾寸長的絲綢飄帶,寫上自己的姓名,綴成一把萬名傘送給他作為紀念。同時抬著一盆清水,一面鏡子送行,以讚揚他為官“清如水,明如鏡。”
一八九五年,曹庭傑再次奉調去吉林,以五常廳同知銜於俄房官員交涉修築鐵路勘測事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沙俄窺視東三省,坐收漁利,向清政府提出修築東三省鐵路的要求,組織勘察隊,非法越境私自查勘,企圖擴大沙俄在華勢力。曹庭傑奉命一面與沙俄人員周旋,不讓俄侵犯我國主權;一方面自行勘測。獲得原始數據,為我方自行修路作準備。他率領員司、通事、繪圖、翻譯、卉兵,分路跟蹤沙俄測察人員。在接見俄方官員格魯利契維奇一行人員時,俄方提出全面勘辦東三省鐵路規劃事宜,曹庭傑維護主權,推脫需要朝廷議決,拒絕談判,不使俄人陰謀得逞。俄方不準曹廷傑自行測記,並要求吉林將軍撤回曹廷傑一行人員,曹理直氣壯宣稱:中國人在自己領土上的主權,外國人不得干涉。他不顧俄人阻撓,將隨行人員分成兩路,堅持野外測繪,嚴密監視俄人行動,不讓俄人探知中國軍情,直至把俄人送出吉林境。
曹廷傑親自繪製了《東三省鐵路總圖》,並且寫了一篇上報朝廷的文章《查看俄員勘辦鐵路稟》,他建議國內集資,學習“各國致富自強之術”自行開辦鐵路。“審今日俄情,切將來之杞憂”俄在東三省修鐵路,意在侵略東三省,“三省大局”將“盡入囊中”。戊戌變法時,一些維新人士評曹廷傑“曹君款俄銷差呈請會奏原稟不啻痛哭流啼而陳之。”當時情景,憂國憂民,血淚俱下。
一八九六年,曹廷傑調任呼蘭木稅局任總理。呼蘭地區的英國商行和天主教徒,恃洋人勢力,違法抗稅,販運人蔘、鹿茸、毛皮、木材,從不繳納稅款。當地商民和群眾對這伙奸商狠之入骨,紛紛控告。曹在證據確鑿的前提下,從嚴懲辦,強令他們照章納稅,並冰請諮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天津海關道衙門立案,通殤遵行,維護國家權利。
一八九七年,曹廷傑開辦金礦實業救國的報告被朝廷批准,他領得款銀二萬兩,招兵前往督理呼都魯河。可是出師不利,一條官船的糧食、貨物被土匪搶劫一空,三名員司被綁架,勒索贖金三千七百兩紋銀。到了都魯河,開始蓋窩棚居住,礦工千餘人,不月余,發生兵變,資金衣物被搶,曹廷傑陷被槍殺。由於俄商金礦的競爭,曹廷傑採用了聯合開採,擴大把頭和礦工自主權的辦法,使金礦迅速得到發展。沙俄眼紅,收買中國土匪,借故向太平溝金礦大舉進攻,沙金一千五百兩被搶,戰鬥中兵勇陣亡八人,都魯河金礦被付之一炬。此次實業救國的道路以侵略軍的進攻和匪徒的洗劫而告失敗。
一九零一年,曹廷傑奉命到三姓和賓州地區調查處理搶案和稅案。他雖以知府銜辦案,但從不講排場,不進衙門,常常獨自隨帶一二人私尋密訪。無案設副都統、縣丞、曹秉公而斷;地方官、洋人、商人輪番送禮、說情,提供假人證、物證,曹拒不收禮,而是親自調查,弄個水落石出。
一九零二年,曹廷傑註釋《萬國公法》一書。他研究國際公法,列舉沙俄侵略軍的侵略、搶掠、燒殺的事實,對照《萬國公法》證明沙俄違反國際公法,試圖用國際公法博士沙俄交還侵佔的東三省之地。他呼籲國際,希望各大國主持公道,對沙俄侵略者繩之以法。他還主張對中國讀書人要考試“律法公法”,這樣“有益內治”;“抑且知公法當重,無損外交”。
一九零三年曹廷傑離京再去東北,以總理三姓等地放荒籌餉為主要任務。三姓各渡口官船為俄所燒毀,曹廷傑用罰款修造七艘渡船,方便了各渡口行人。由於甚得民心,不久升為道台。他在吉林搶救鼠疫災民中,自費印書《救疫速效良法》萬份發往各地,並用自幼學得的針灸療法和沾痧、刮痧法治癒了一千二百多人。一九一一年,他在瀋陽萬過防疫研究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受到了與會者的讚揚。
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民國初興。他感到“今共和告成,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自由之幸福”,於是於一九一三年辭去勸業道道台職務,回湖北老家,專心著述。他的作品除歷史地理代表著作外,還撰有《論語類篆》、《孟子類篆》、《論孟類篆舉要》、並整理出版了《時務一班》及其父遺著《元空妙訣》。值得重視的是他的《原教淺說》。他考證“儒、釋、道、天主、耶穌、回回為地球六大教,支派雖多,本源止此六門,各有正經。除此,無論是何教名,凡炫奇矜異,聚徒惑眾者,皆非正教。”“凡假託妖書,散步妖言,妄談禍福,自命仙佛,煽動民情者,均應送官懲辦,按律究辦。”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五日,曹廷傑出、病勢於上海,歸葬湖北松滋五家口。
曹廷傑字彜卿,曾署亞東平情人,湖北枝江人也,道光三十年(1850)生。同治十三年(1874),以廩貢生考取漢謄錄,奉差於國史館,議敘雙月選用州判。光緒九年(1883),投效吉林邊防,於三姓靖邊軍後路營掌文案。竟日留意邊事,撰《東北邊防輯要》與《古迹考》二書,於東三省歷史典章,無不詳備,足咨勘界護權之用。時甯古塔、三姓、琿春,具俄人垂涎之地,彼海參崴、伯利、雙城子駐軍甚眾,於我甚可憂虞。廷傑乃喬裝入俄境,自徐爾圖、海蘭泡、伯利、興凱湖、紅土岩、海參崴、岩杵河,百二十九日,歷萬六千餘里,歸而撰《西伯利東偏紀要》一書,列俄東海濱省之兵力多寡、地理險要、道路出入、屯站民數、土產賦稅、各國貿易、風俗及古人用兵陳跡等,繪圖甚詳。力主嚴密防守,徐圖恢復,並獻六路出擊之策,出奇制勝之方。軍機處聞而美之,摘其要者送呈御覽。
廷傑於伯利東北二千二十里,拓宣德間重建永寧寺碑以還,漢、蒙、臧、女真之文皆清晰可辨。吳大澄見而美之,譽為壯遊。廷傑集碑圖之勝,復撰《東三省地輿圖說》一書,俾留心邊務者知所依據。
光緒十五年(1889),調任山西和順知縣,歷遷甯武、崞縣、大同、陽高、天鎮諸府縣,終得吉林將軍長順保薦,獲准俟補直隸州後以知府補用。然於晉、直兩宦,俱不廢東北地理之學。甲午戰後,奉吉林將軍恩銘徵令,於丁憂間再赴吉林。時有數百俄人擅自查勘各處,廷傑乃跟尋蹤跡,繪畫路圖,譯其標記。已而呈《查看俄員勘探鐵路稟》,有自建鐵路、設立炮台、墾辦礦務、限制俄人入境等款。其議為拒俄人,自建鐵路宜寬窄不同,此計疑日後閻錫山所本也。未幾,遷呼蘭木稅總局總理,始辦都魯河金廠,迄庚子年有起色。蓋礦場不過四、五里,金砂已得六千餘兩,可抵庫款官利木稅之數。俄軍聞而來攻,焚劫官署工棚,盡奪屯積路運之金。
廷傑等逃離都魯河,嚙指悵恨,乃撰《萬國公法釋義》暨《上各國欽差書》,冀以法理平邊事。二十九年(1903),以知府發往吉林補用,撰《辨惑論》,兼有自由平等、綱常性理之說。三十三年(1907),實補吉林知府。宣統間,遷吉林勸業道。入民國,猶居吉林,多治群經,有《論語類纂》等。民國九年(1920)返里,十五年(1926)復赴吉林,病於道路,卒於上海,終年七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