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紀念館

山東淄博市博山區的紀念館

因園暨趙執信紀念館,2005年已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長久保護。

紀念館概況


趙執信紀念館
趙執信紀念館
趙執信紀念館(因園),佔地面積 15640 平方米,建築面積 3970 平方米,綠化面積 6940 平方米,水面面積 3540 平方米。其內主要建築物有:趙執信故居、深約堂、綠靜軒、虛舵樓、覽秋台、聽泉榭、西笑亭、銜月亭等亭台廊榭十餘處,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疊瀑溪流等景點,還有文石盆景、古今陶琉、名人字畫、趙執信生平及學術成就等展覽。此處背依荊山,下臨秋谷,山岩重疊,泉水繞屋。春之日桃花夾岸,溪水流紅;夏之日濃陰消暑,楊柳搖青;秋之日松濤盈耳,秋花飄香;冬之日竹石凝寒,泉水騰霧。這裡“山水皆有自然之趣,名花夾修竹,佳果藏清萌,地富錦鱗,林多啼鳥” 。天然秀色與人工結構渾然一體,令人賞心悅目。的確是一處幽雅恬適之所,旅遊觀光勝地。

因園簡介


因園,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是趙執信的祖父趙雙美所建,至今三百餘載,歷盡滄桑,坍塌無餘。
趙執信晚年退居因園,去世后,該園賣於錢氏。歷傳六世,亭堂台榭,毀壞甚巨。民國初年更建范公祠時,在因園沿河故道上筑西屋五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因園僅存覽秋台、磺庵,別的已頹圯無存。1994年3月,博山區人民政府決定重修因園,特請山東建工學院張建華副教授依規劃設計。根據史料記載和現代遺址,新建的因園復修了磺庵、覽秋台,重建聽泉榭、銜月亭、深約堂、長廊、摩崖石刻等。整個重修工程區政府投資727萬元,動遷116戶居民,總佔地面積1564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970平方米。歷時三百餘日,全部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昔日名園重放光彩。現在的因園,除重現當年園林勝景外,還藏有大量趙執信的詩文著述和生平資料,成為開展趙執信研究的重要陣地。
一九九四年,博山區人民政府投資七百餘萬元,在因園組建趙執信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卓有成就的清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因園“山水皆有自然之趣。名花夾修竹,佳果藏清蔭,地富錦鱗,林多啼鳥”。園內建築物皆據歷史記載恢復,現有:趙執信故居、深約堂、綠凈軒、虛舵樓、覽秋台、聽泉榭、西笑亭、銜月亭等亭台廊榭十餘處。它背依荊山、下臨秋谷、山岩重疊,泉水繞屋,加之范公祠南北相鄰,的確是一處幽雅恬適之所,旅遊觀光勝地。

地理位置


因園,在後樂橋南,比鄰范公祠。
范公祠,即范文正公(仲淹)祠,坐落於後樂橋之南隅。它與趙執信別墅—因園均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館內風景


怡園

怡園,又名似園。在“后樂橋”北,是清初趙進美(字韞退,號清止,明崇幀進士,官至中議大夫)的別墅。據《怡山文集》載,趙執信的祖父趙雙美,叔祖父趙進美於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在“后樂橋”南北同時破土興建因、怡兩園。
怡園的建築風格,兼具北國園林的雄奇和江南園林的娟秀,布局虛實映襯,大小對應,高下相稱,曲折有法,堪稱博山園林之表。
據趙進美《怡園記》載:該園佔地十七畝,園中假山逶迤,亭榭隱約,棠雲梨雨,竹影搖曳,景色十分幽雅。築有崗漪亭,清音閣、涼洞亭,綠滋齋,適我堂、清止閣、醉石軒等。范泉之水蜿蜒北來,更為怡園增添生機。園中景色俏麗,皆有可觀,而清音閣尤為是圓結構之佳者。清音閣高檐冀展,回欄曲榭,鋪石導水,環閣而流。南臨方池名曰“鳶飛魚躍”,錦鱗嬉戲其間。水自石龍口中瀉於池中,蓮盆承之噴珠濺雪。若在清音閣下“雪洞”中仰觀飛瀑直下,似置身水簾洞之中。
建國前,怡園東部曾闢為怡園小學,是我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建國后,易名為北亭子小學。一九五八年,在怡園西北部建淄博市文化館,后更名為市藝術館,後為博山區文化館。一九八三年博山區少年宮遷入校址。一九九三年,在怡園東部位置新建博山圖書館。由於時代變遷,怡園內的古建築大都不存在,唯清音閣保存完好。尚存的部分石碑、石刻記錄了當年的風采。

因園

因園毗鄰“范公祠”,在范河以東,“后樂橋”南。原由趙執信祖父趙雙美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后坍塌。一九九四年,博山區人民政府投資700餘萬元,依據史料記載重建,並在此新建趙執信紀念館。
因園佔地面積15640平方米,建築面積3970平方米,綠化面積6940平方米,水面面積3540平方米,重要景點有:趙執信故居,深綠院,虛舵樓,覽秋台,聽泉榭,西笑亭等亭台廊榭10餘處,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疊瀑溪流等點綴。
在因園正門處,迎面為摩崖石刻“秋谷高風”,高約丈余,其字為趙執信書稿集墨。向北過三曲橋,為一方長5米,高3米的石雕影壁上刻“飴山談龍”四個大字。背面鐫刻著趙執信的生平傳略。
趙執信紀念館位於因園北部,是其主體建築。佔地面積1050平方米,建築面積286平方米,房屋15間,是一處清代風格的四合院。大內兩側有1封石獅,原置於馬行街故居門前,后移於此。正堂為“磺庵”,是趙執信晚年著書立說之處。室內正堂現懸有趙執信的畫像,兩旁楹聯是“夢拋濱海三千里,身耐風霜七十秋”。床頭懸掛著“無想道人”的自署條幅。室內陳列物還有山幾、方桌、元魁椅、羅漢床、書櫥、書桌等。院內東廂房為趙執信生平展室,西廂房為趙執信學術成就展室。
聽泉樹,位於趙執信紀念館園林部分之巔,是趙執信經常駐足的地方。他對此處迷人的景色曾作過詳盡的描述:池光回映曲檻平,澗水遙穿洞戶行。竟日深林鄉寒雨,四時空谷送秋聲。主賓談向鏗訇息,魚鳥心從寂歷生。憶訪仙人園亭館,水精簾檻坐分明(《題因園聽泉榭》)。
深綠書院,位於趙執信紀念館的西面,為一獨立庭院,佔地800平方米。北房稱“深約堂”,東房稱“綠靜軒”。現此處為“博山藏石館”。
梅園,在趙執信紀念館的西面,內植臘梅、紅梅、綠梅等10餘種。因園長廊由街月亭始,沿范河自南朝北經此處向東折去,底蘊深邃,與整個建築群渾然一體,令人留連。

人物簡介


趙執信,字伸符,晚號飴山老人,生於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卒於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論家、書法家。

人物生平


故里

趙執信,字伸符,號秋谷,亦號無想道人,晚號飴山老人。生於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十月二十一日,死於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生共活了八十三歲。他的家鄉是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到雍正十二年改為博山縣,就是今天的淄博市博山區。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論家、書法家,是孝婦河畔的三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家世

趙執信的遠祖,據說是宋室貴族,北宋靖康(公元 1126 年)之難避居山東蒙陰。明朝初年他的始祖趙平由蒙陰遷居到顏神鎮。二世祖趙彥名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趙廷傑,後人聚居在顏神鎮的城南,稱為南趙,小兒子趙廷毅,後人聚居在顏神鎮的城北,稱為北趙。自始祖趙平傳到趙執信這一代正是第十二代,從支繫上看趙執信是屬於北趙的傳人。
趙執信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趙振業是明天啟乙丑進士,曾官居監察御史。進入清朝後,曾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參議。叔祖趙進美,是明崇禎庚辰進士,進入清朝後,官職為福建按察使。祖父趙雙美是個拔貢生。父親趙作肱是個增生。他的岳父是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的大兒子孫寶仍,其官職為光祿寺主事。他的岳母是刑部尚書王漁洋的從妹,也就是說趙執信既是孫廷銓的孫女女婿,又是王漁洋的外甥女婿。

童年

趙執信自幼受到書香門第的熏陶,少有才名。九歲提筆能文,號神童,曾以奇語驚其長老。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回鄉探親到趙府,見到一談吐超凡,聰明過人的少兒,他,就是趙執信。大學士孫廷銓非常喜歡他,召他到身邊問其會不會作詩,執信毫不謙虛的說: " 能吟會作 " 。於是大學士孫廷銓命其作《海棠賦》,執信現場發揮,詩文很快即成,看罷詩文,孫廷銓非常敬佩的說: " 執信遠大器也 " 。當即將趙執信招為孫婿。

入仕

趙執信十四歲考中秀才,十七歲考中舉人,十八歲考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當時以博學鴻詞科選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齡比他大三十九歲,陳維崧比他大三十七歲,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歲。這些文壇上的長輩,都非常賞識這位青年作家的才華,並與他結為忘年交。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才,也想把他羅致門下。進入翰林院后,他二十三歲就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官;二十五歲升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右春坊和右贊善均為正五品官職),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七年的時間,升到這樣的職位,不算不快。但是當時的封建統治集團是互相傾軋的,是妒賢忌能的,而這位新踏上仕途的青年,並不了解封建統治集團內官場的風險,他憎恨官場上的黑暗、骯髒,不僅不善於趨炎附勢,逢迎巴結,反而恃才傲物,目中無人。黃叔琳在《趙執信墓表》里也說: " 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 " 這樣,在後來的暴露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派系鬥爭中,他就必然成了被打擊、排陷的主要對象。

主考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趙執信出任山西鄉試正考官,他慧眼識珠,選拔的舉人多數是有志之士,棟樑之才。山西鄉試結束后便道回歸故里,探望親朋好友,途中經過冷泉關,晉城等地,並再次翻越太行山,在這期間,他創作的詩有四十四首,收入《並門集》,其中七言古詩《道傍碑》是趙執信初期的優秀作品。這首詩對當時官場上阿諛奉承的惡劣作風及文章輾轉抄襲、千篇一律的風氣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並對勞動人民鑿石運碑的艱難困苦生活表示了同情。同時也體現了他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
俯瞰
俯瞰

居官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 年)趙執信升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右春坊右贊善為正五品官),《元》 《明史》纂修官兼預修《大清會典》。當時,康熙皇帝下旨選拔五十餘進入翰林院纂修《明史》,參選者都是有識之士,入選者更是績學雄文,趙執信即是其中之一。在《大清會典》分工纂寫時,許多有識之士都婉言謝絕,不敢擔負其重任,趙執信閱國書、查檔案,精心編纂,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任務,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讚揚,同時,也使同行們從內心裡感到趙執信確實少有才華。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至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趙執信在這期間創作的詩集定名為《閑齋集》,收集的詩歌有四十六首。其中的五言古詩《贈李生》通過對李生的臨別贈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未來政治風波的預感。五言律詩《蟬》,他描述了蟬的生活的清苦,孤寂和環境的險惡,作者寫 " 蟬 " 實際上是在寫自己。

罷官

趙氏始祖
趙氏始祖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這年趙執信二十八歲,發生了《長生殿》案件。這年八月中旬,執信受好友洪升的邀請,觀演了《長生殿》傳奇。此時正是康熙佟皇后國喪期間,事後被對趙執信有很大意見的給事中黃六鴻上告,以 " 國恤張樂大不敬 " 的罪名,請皇帝治罪。執信面臨不測之罪,不顧個人安危,到考功處聲明:說“趙某當座,他人無與”。趙執信被罷官除名。執信不向封建統治集團低頭屈服,而是寧願自己受處分,也不出賣朋友,這種骨氣是難能可貴的。他被罷官后,有《出都》詩一首: " 事往渾如夢,憂來豈有端,罷官憐酒失,去國覺天寒,北闕煙中遠,西山馬首寬,十年一揮手,今日別長安 " 。這首五言律詩,是康熙二十八年初冬作者被削職除名后離開北京回家時寫的。開頭兩句寫了削職后沉重的憂悶心情;其次兩句寫了削職的原因和出都的時間,最後四句寫了離開北京時的情景。《長生殿》案件發生后,北京曾流傳著這樣一首詩: " 秋谷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憐一出《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 " 。這首詩表現了當時人們對趙執信才華的高度讚揚和對他不幸遭遇的惋惜。趙執信自十八歲做官到二十八歲被削職為民正好為官十年。

還山

自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秋至康熙三十二年秋,這四年的時間,是先生削職還鄉在博山家居的第一個階段,這期間他的活動主要在顏神鎮範圍內,有時也到益都和臨近的淄川臨淄、新城等地。他的詩作《還山集》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共收入詩歌九十九首。這些作品除了描寫自己和園林別墅一帶的自然景物以外中,較多的是抒發他對封建統治當權派的不滿。其中也有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如《紀蝗》、《后紀蝗》這兩首詩,較為形象的描寫了蝗蟲損害莊稼的殘狀。也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充分表達了他同情勞動人民憎恨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感情。
趙執信
趙執信
趙執信罷官回到博山後的幾年內,還經常與一代詩宗王漁洋詩歌往來,如五言律詩《酬王阮亭先生見寄三首》,詩中表達了對王漁洋的尊敬與懷念。也表達了兩人在政治上的所走的不同道路。他自己願過消跡遠禍的退隱生活,而奉勸王漁洋去做飛黃騰達的高官。先生在京城作詩一首: " 松花謖謖吹玉缸,揮毫三峽流春江,未論文雅世無輩,風貌阮何誰一雙 " 。詩中把趙執信比作七賢士中的阮籍,對趙執信有著很高的評價。但後來,由於倆人詩作詩見不一,王漁洋的詩文創作繼承了大詩人嚴羽的風格為主神韻,而趙執信卻主張 " 詩之中要有人在,詩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為主,以語言為役 " 。因此在詩文創作方面曾引起過長期的爭論。趙執信的詩論專著有《談龍錄》和《聲調譜》,其中《談龍錄》還是我國詩論專著的第一部。

東遊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3 年)秋,先生第一次出遊觀海,但行至掖縣沙河店,就興盡而返。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 年)秋,他第二次出遊觀海,到達了福山蓬萊等地。先生東遊觀海不是為了求仙而是為了開闊心胸,排散鬱悶,訪友拜賢。這次東遊觀海他去過鄭玄的家鄉鄭公鄉,還登上秦始皇勒文的芝罘島;還憑弔了登州的東坡祠;還探賞了海邊的田橫寨,在這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有八十二首,都收入到了他的《觀海集》中。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東向言懷》、《蓬萊閣望諸島歌》等。

南遊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秋,先生開始了南行廣東的一次壯遊。他沿運河南下,橫渡黃河、長江到達杭州,然後沿錢塘江逆水而上,入鄱陽湖,到達南昌;然後沿贛江逆水而止,經過大庾嶺,入北江,到達廣州。最後沿東江,過岐嶺於當年年底到達潮州。第二年春天,從潮州沿原路返回,於五月份回到家鄉。在先生的一生中,這是他旅程最長的一次遊歷。這次遊歷,他看到了奔騰傾注的黃河,領略了煙波浩渺的長江,遊覽了風光秀麗的西湖,經歷了屈曲艱險的贛江十八灘。在濟寧他讚揚了曾在太白酒樓上 " 憑高縱飲 " 的大詩人李白,在大庾嶺,他歌頌了開闢梅關路的開元名相張九齡;在潮州,他重新書寫了《韓文忠廟碑》的碑文,對韓愈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表示了衷心的欽佩,在鉛山,他憑弔了辛稼軒故居,對辛的 " 慷慨詞獨絕,慘淡志難酬 " 的生平遭際,表示了無限同情和惋惜。這次壯遊,他會見了許多友人,在淮安他見到了漢學家閻若璩;在杭州,他見到了戲劇家洪升;在廣州他見到了著名詩人陳恭尹;在潮州,他見到了同年知已張克嶷。從這些友人身上他得到了安慰和鼓勵。這次壯遊創作的詩篇,作者把它編成《鼓木世集》,“鼓木世”兩字,除含有離開濁世,“鼓木世而去”的意思之外,也說明他這次壯遊經歷的江、河、湖泊,要靠水上船行。《鼓木世集》共收入詩歌 233 首。

北游

趙執信故居影壁
趙執信故居影壁
趙執信在康熙四十年(公元 1701 年)至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間,曾兩次北游天津,在天津先生經常到好友張魯庵的篆水樓與友人談古論今,聊天吟詩,宴飲作樂。這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海鷗小譜》、《贈仙姬》等作品多數為艷情詩,後來都被趙執信從詩集中刪掉了,但在他的《詩餘》里,還保留了某些痕迹。應該說,在先生的遊程中,這一段是後來自己不滿意的一段,也是後人無借鑒價值的一段。

西遊

趙執信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至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間還到過河南的嵩山開封、陽武等地。在河南先生去過西漢時期劉邦的功臣陳平的家鄉,到過張良使力士椎擊秦始皇的博浪沙。先生在懷念陳平的同時,也想起張良,要學習張良急流勇退,隱居避禍的作法。

客吳

趙執信一生五次到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至三十六年(公元 1697 年),這次他是漫遊廣東時往返經過蘇州,在蘇州停留的時間比較短;第二次是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 年),主要是到常熟看望他的鄉試座主翁叔元;第三次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這次是到常熟參加翁叔元的葬禮;第四次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這一年先生的家鄉遇到了特大幹旱,莊稼幾乎顆粒不收,可以說是嚴重到了 " 人相食 " 的程度,因此這次的南遊主要是生活所迫。這次先生在蘇州見到了老友朱彝尊,與他一直交談到了深夜;見到了好友王煐(南村),和他遊覽了虎丘石湖;見到了史生衢,和他談論了觀演《長生殿》而獲罪的往事。他還遊覽了滄浪亭獅子林,並遊覽了常熟的虞山。在蘇州先生居住在葑溪,他把這段時間創作的作品命名為《葑溪集》;第五次是從康熙五十九年(公元 1720 年)冬至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冬,前後共計四年,這是先生漫遊中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次漫遊他攜帶了眷屬,在蘇州仍居住在葑溪。第二年遷居陳氏西園,后又遷到金鵝館。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他從蘇州去過南京。在南京短時遊覽后又返回蘇州,同年四月先生一家離開蘇州家鄉,中途在揚州逗留了五個月,於年底回到了家鄉。四年中先生所創作的作品編為三卷:離開西園以前的作品命名為《浮家集》,遷入金鵝館到赴南京前的作品命名為《金鵝館集》;其餘的被命名為《回帆集》。在這四年中,作者描寫自然景物和閑適生活內容的作品少了,反映人民苦難,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罪行的作品多了。許多現實主義名篇,如《村宿書所聞》、《氓入城行》、《水車怨》、《吳民多》、《兩使君》等都產生在這一時期,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先生創作的一個輝煌時期。《氓入城行》是反映民族暴動的光輝詩篇,這首敘事詩,形象的提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先生自始至終站在農民一邊,揭露地方官的殘暴、卑鄙和狼狽,肯定了農民反抗的正義性它是全部《飴山詩集》中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峰。

退居

趙執信從第四次南遊結束到第五次南遊之前是先生家居的第二個階段,時間約計十四年。在這期間他曾到過揚州一次,時間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冬至四十九年(公元 1710 年)冬,先生這次家居的中心是顏神鎮東面四十裡外的域子庄,那裡有趙氏別墅紅葉山樓,這期間的作品被命名為《紅葉山樓集》,收入古律雜詩七十八首,在這段家居生活中,先生還參加了某些體力勞動,他關心民事生產,對農民有著較深厚的感情。當他看到域子庄東面的淄河上沒有橋樑,每到冬日水寒刺骨,行人渡水深為苦時,先生感到非常痛心,於是便伐掉自己的百年古槐,招集工匠,在淄河上搭成橋樑,免除了行人的渡水之苦。在這期間先生創作的七律《遺興》和七絕《涉淄水感懷》描寫了山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幽雅的生活環境,正好適合隱居避世。他感到乞食於封建統治集團的仕宦生活是可恥的,只有自由閑適的退隱生活才是清高的。

歸隱

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這年趙執信六十三歲,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漫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隱居在他的別墅—因園,直到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先生八十三歲病逝,隱居生活二十年。這段時間他創作的作品命名為《懷舊集》和《磺庵集》。先生篤義氣,重友誼,老而不衰。身在因園,他仍然時刻關心著好友的健康,存亡和生活,先生的會試同年張伯績,因為反對一個姓黃的縣令貪贓枉法,被縣令羅織罪名告到了省府,張伯績為避難投奔到趙執信的家中,先生昌著極大的風險,將張留在家裡,生活全有先生供養。張伯績避居在先生家中多年,最後病死在博山,先生為其營葬,料理後事。到他遷葬的時候,先生已經七十七歲,已是雙目失明的老人,還口授兒孫為他作了申冤的墓誌銘。對朋友,他是全始全終不以生死異心。常熟詩人仲是保,因為敬佩趙執信的才學,不遠千里來到博山,拜先生為師。這個人長期住在博山,生活由先生供養,直到老死。死後,先生為他營葬,並且在八十二歲高齡時,將鍾是保的詩作論定成集,定名為《翰村詩文集》。先生在隱居時期所創作的《懷舊集》,就是悼念生前好友的作品,人各一傳,人各一詩。
除了《懷舊集》外,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還有《磺庵集》,先生《磺庵集》中的詩作,主要是利用象徵手法曲折地反映社會現實。其中的詩作,有的象徵了封建統治集團;有的象徵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有的象徵了當時社會的殘酷,有的象徵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有的象徵了當時無才無德、諂媚成性的庸人。這些詩作都是曲折反映社會現實的優秀詩篇。

詩集箋注


《趙執信詩集箋注》是一本註釋清人趙執信詩集的文學專著。趙執信是山東淄博人,他18歲中舉人,選入翰林院任大學士。他是清代的現實主義詩人,在清初的文學領域裡,從詩歌理論到詩歌創作,都有相當高的成就。趙執信的詩歌20卷,各體詩計1064首,清代的《四庫全書》收錄了他的大部分詩歌。85歲的趙蔚芝教授、75歲的劉聿鑫教授對全詩進行了箋注,並作了簡評。
《趙執信詩集箋注》一是填補了近代文學史上詩歌園地的一個空白,具有較高的文學積累和繼承的價值。趙執信在清初詩壇頗負盛名,但因受迫害等原因,後人很少提及他,他的詩集也從未有人註釋過。趙、劉兩教授從1960年開始選注《趙執信詩選》,又經過40年研究,反覆修改、增補,完成了全部趙詩的箋注系統工程。箋注和簡析部分計130萬字,是趙氏原作的5倍,為廣大的詩歌愛好者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二是註釋準確、詳盡、精當,言而有據,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該書涉及到歷史典故達2000多個,作者對全部詩作,逐首、逐句、逐個典故,都參照史料作了細緻的考證和通俗的闡釋,堅持做到準確、可信、通俗易懂,進一步展現了趙詩的內涵和風采。三是簡析深刻,畫龍點睛,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每篇詩均有簡短評析,作者引經據典、語言精鍊、文筆優美,使該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

文學成就


趙執信是與蒲松齡、王漁洋齊名的孝婦河畔三文人之一,是清代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論家,書法家。趙執信富有才華,14歲考中秀才,17歲中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18歲中會試第六名,殿試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23歲擔任山西鄉試正考官。2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篡修官兼預修《大清會典》。28歲,因在康熙佟皇后國喪期間觀演洪升的《長生殿》傳奇,被削職除名。削職還鄉到他63歲,主要是他的漫遊時期。他的足跡東至黃海,西至嵩山,南至廣州,北至天津。長期的漫遊生活,使他得以深入社會,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1725年,63歲的趙執信結束了漫遊生活,回到故里退居在博山城東關外的別墅-一因園中繼續寫作,至1744年逝世。享年83歲。
青年時期的仕宦、壯年時期的漫遊、老年時期的隱居,這是趙執信一生經歷的三個主要階段。從積極向上爬,至受排擠跌下來,再到逐步深入社會,接近人民,這是趙執信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他的作品的現實性和人民性,他的現實主義和詩歌理論.正是在這樣的經歷遭遇中孕育並發展起來的,也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
趙執信現存的著作有《飴山詩集》十九卷、《飴山文集》十二卷、《詩餘》一卷、《談龍錄》一卷《聲調譜》一卷、《禮俗權衡》二卷。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飴山詩集》和《談龍錄》。
趙執信的詩歌理論,集中發表在《談龍錄》里。《談龍錄》的見解,主要來自馮班,其次來自吳喬。在《談龍錄》里,趙執信針對王士禛(王漁洋)的“神韻說”提出了如下的主張:第一,詩中要有人在;第二,詩之外尚有事在;第三,文以意為主,以語言為役;第四,藝術風格應該由作家“從其所近”,自由選擇;第五,獎掖後進。必須選拔真才,不能藉此結成宗派,《飴止詩集》十九卷中,集有趙執信的各體詩歌1037首。寫作時間,從康熙二十三年作者23歲開始,到乾隆八年作者82歲止 趙執信的詩歌,內容豐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人民性。主要分為:(一)社會詩。趙執信的一生是同情人民的。特別是在家居漫遊、深入現實之後,對人民更加同情,其代表作有《道旁牌》、《紀蝗》、《后紀蝗》、《久旱》等,反映了給人民造成苦難的天災和人禍。在《氓入城行》這首敘事詩中,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站在農民方面揭露縣令的殘暴,肯定了農民暴動的正義性。他是全部《飴山詩集》中現實主義詩篇的光輝頂峰,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現實主義詩歌的珍品。(二)寫景詩。趙執信熱愛祖國,喜愛自然,特別是削職除名后,他更向山水景物中尋求慰藉。他的足跡涉及八省,詩集中留下大量的寫景詩。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部分:一是《並門集》中的山。二是《觀海集》中的海。三是《鼓枻集》中的紅河湖泊。四是《紅葉山樓集》中的田園風光。(三)詠懷詩。趙執信富有才華,富有骨氣,性格傲岸,不肯向權貴低頭。他的詠懷詩,有時思想消極,或表現為逃避現實,或表現為否定現實。(四)詠物詩。趙執信長於詠物。所詠之物,有動物,有植物,有器物,有自然現象,有神仙鬼怪。這些詠物詩,為詠物而詠物的佔少數,大部分是借詠物而詠懷。(五)詠古詩。趙執信長於詠古詩。詠古的“古”,包括古人、古事和古迹。(六)友情詩。趙執信重視友情。他為自己的摯友編了《懷舊集》,其中重點十人,每人各一詩,附以小傳。(七)遊仙詩。這些詩,少數是遊戲筆墨,炫耀神奇;多數是反映並諷刺現實,寄寓作者的思想主張。
因園雪景
因園雪景
趙執信的作品,在創作方法上,兼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他的詩歌以思路劖刻為主。表現在取材立意上:他善於用同一題材,表現各種內容;善於從舊題材中,翻出新的內容;善於通過普通事物,寄託大的道理。表現在詩歌語言上,他反對塗飾,力求淳樸。吳雯在《並門集序》稱讚他的詩“直而不俚,高而不詭”。陳慕尹在《觀海集序》稱讚他的詩“自寫性真,力去浮靡”,用質樸的語言寫詩,能把詩寫得清新峭拔,含義深刻,這是作者詩歌語言的特色。
趙執信是清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一生,不僅寫下了許多現實主義詩篇,而且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現代主義詩論。《四庫全書·總目因園集》把趙執信與王漁洋兩人的詩進行了比較。作了如下的論述:“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劖刻為主。王之規模闊於趙,而流弊傷於膚廓;趙之才力銳於王,而末派病於纖小”。這個評語比較公允。
在清初詩壇上,趙執信是頗負威名的。《書目答問》把他列為清初詩家“各具一格,有獨到無習氣”的八家(吳偉業、馮班、王士禎、施閏章、毛奇齡、朱彝尊、趙執信、查慎行)之一,足見其在詩壇上的重要地位。1995年5月,淄博市博山區舉行了全國首屆趙執信學術研討會,為趙執信學術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故事幾則


清朝,在淄博,孝婦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游博山境內的著名詩人、官至翰林的趙執信;中游淄川境內世界短篇小說一代宗師蒲松齡;下游桓台境內一代詩宗、文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現在我向大家先介紹一下清朝著名詩人趙執信。趙執信,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五六歲能作詩,出口成章,人稱為“神童”。成年後,官至翰林院贊善,人稱趙翰林。趙翰林小時候有幾件趣事,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來聽聽。有一天,教書先生在園子里散步,忽然看見碧綠茂盛的蓖麻葉很像人的手掌,於是詩興大發,信口吟道:“堰頭蓖麻伸手要啥?”正恰,這時趙執信也在院里玩耍,聽到先生之言,便望了望水池裡盛開的荷花,略一思索,馬上說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誰?”先生聽了,見是小學生趙執信,心中暗暗高興。
趙執信上學的書房附近,住著一家貧女,孤苦伶仃,度日艱難。趙執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濟她點麵食、衣物等,這事,傳到先生耳朵里。先生怕發生意外,壞了趙家的名聲,影響趙執信的前途。就借一聯語來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聯是:“鑽狗洞,偷櫻桃,不知是誰?”趙執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氣壯對曰:“跳龍門,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聽了之後,覺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閑視之。
飴山詩集
飴山詩集
有一年,趙府大興土木,擴建宅院。很短的時間內,趙執信與工匠們混熟了。他一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師傅們聊天,大家早就聽說趙府的少爺聰明伶俐,對答如流,能詩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試試他的才華。一天,師傅們把趙執信叫來說:“少爺,我出個題考考你行不行?”趙執信毫不猶豫地答道:“行啊!請師傅出題”。一位老師傅說:“我就以蓋房子為題,出個上聯,你對下聯吧!”於是說:“俯瓦、仰瓦、瓦對瓦”趙執信聚精會神地聽了后,連說:“好上聯,好上聯。”於是就立刻答道:“橫磚、豎磚、磚頂磚。”清康熙三年,吏部尚書孫廷銓辭官不做,回顏神為民。因為孫廷銓是康熙皇帝的老師,顏神人稱他為孫閣老。趙執信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孫閣老已回鄉數年了。一天,孫閣老晚飯後到孝婦河邊去散步,偶然發現河裡有一少年正在摸魚。這少年身穿綠褲綠褂,兩手亂抓亂摸,濺起的水花將全身濕透了,很有意思。孫閣老越看越愛,就和他開玩笑道:“出水青蛙著綠衣。”這少年忽聽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抬頭見是一位身穿紅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湯螃蟹穿紅袍”。孫閣老聽罷,看了看自己一身紅衣,不禁哈哈大笑,連聲說對得好。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少年就是城裡趙府上的公子趙執信,心裡想:這小子才思這樣敏捷,又長得天庭飽滿,地闊方園,氣宇軒昂,他日必是國家棟樑。於是,孫閣老親自倒提媒,將他的侄孫女許配給趙執信為妻。
趙執信書法
趙執信書法
有一年,孫閣老被康熙皇帝召見,康熙皇帝為了叫孫閣老在京多住幾日,便想了一條妙計:在宴會上康熙對他說道:“朕,現在撰一上聯,孫愛卿來對下聯,愛卿啥時對上,就啥時回府。”孫閣老聽了,趕緊離座參拜道:“請賜上聯,容老臣來對。”於是康熙便指著灑在龍案上的點點滴滴的瓊漿玉液道:“冰涼酒,一點二點三點。”這上聯,猛一聽並不難,但仔細一琢磨,很難以工對。於是,孫閣老便耐著性子住下來,成天里苦思冥想來揣摩對對,但始終也沒有確切的下聯。每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一個老家人,知道這事後,就走近孫閣老附耳小聲道:“奴才想來想去,要想對得好,閣老可派人回家問貴孫婿……”。閣老一聽,頓開茅塞,立即派一個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顏神,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一聽,馬上到趙府將趙執信叫來,如此這般講了一遍,趙執信聽了,神態自若道:“不必著急,這有何難。”說著提筆立即寫出了下聯,密封好交給來人。家人連夜趕路進京面交閣老,孫閣老打開一看,高興地合不上嘴了。這日皇帝宴請孫閣老,見了面就問道:“愛卿,下聯對上了沒有”孫閣老答道:“老臣已思得一聯,恭呈萬歲御覽。”康熙帝接過去一看,下聯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康熙帝連聲稱妙,讚不絕口,龍顏大悅,厚賞閣老。
趙執信故居
趙執信故居
成年之後,趙執信是清代一位有骨氣、有才華的優秀詩人,同時也是一著名的詩論家、書法家。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趙振業是明朝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后做過山西、江南兩省布政司參議;叔祖趙進美,系明朝崇禎庚辰進士,入清后,曾任福建按察使。趙家在當時當地可謂赫赫大家。趙執信自幼受到當時朝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的喜愛與賞識。據說,孫廷銓曾以《海棠賦》為題試趙執信才華,見其才思敏捷,聰穎過人,當面讚許他“遠大器也”。趙執信也因此成了孫延銓的孫女婿。趙執信的一生也深受這位“為文從政,一本經術”的老夫子的影響。同時,趙執信又是刑部尚書、著名詩人王士禎即王漁洋的甥婿。趙執信一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經歷了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壯年時期的漫遊生活和老年時期的隱居生活三個階段。憑藉自己過人的才華,趙執信17歲考中舉人第二名。18歲中進士,併入選翰林院檢討。23歲任山西分試正考官。2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併兼任翰林院檢討。然而正當他春風得意時,卻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國恤中宴飲觀劇案”。趙執信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被友人洪升邀請觀(長生殿),被黃六鴻告發,以“國恤張樂大不敬”之罪,革職除名,當時他只有28歲。趙執信的許多朋友,無不對他的才華和遭遇表示惋惜,孫莪山曾在詩中寫道:“秋谷才華近絕濤,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惜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他一直沒能再踏入上層社會。趙執信具有一種清高的人格和對人生、對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對《長生殿》事件的態度頗能說明這一點。事發后,有不少當事者千方百計開脫自己,極個別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賣朋友,而趙執信卻說:“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責任盡攬子自身。他拒絕向刑部官員行賄,結果被革職削籍。之後,他也沒有像慎行那樣改名再登第,而是閑置終身。當他晚年寄居蘇州時,得友人馮躬暨告知有復官機會,他寫詩表示謝絕:“解道蕭韶能得鳳,何妨一鶴不來儀。”趙執信18歲中進士,踏上仕途,28歲便被迫離開京城,前後只有10年時間,但嚴酷的現實卻使他較早地成熟起來。他看透了官場的齷齪、世態的炎涼,尤其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和某些勢利小人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極其厭惡。他要潔身自愛,保持人格,不與那班人同流合污,加之他認為自己有才華,有能力,不夠謙虛待人、謹慎行事,必然使其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所以,在他的筆下一度曾透出一種孤寂感和悲涼感。他在《除草》、《蟬》等詩中,都傳達出這樣一種情緒。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在所作《蟬》一詩中吟道:“蛻化知何故,傳聲秋樹端。虛隨貂作飾,剩有露為餐。蟋蟀勞相和,螳螂遣暫安。嚴霜休太逼,已怯早來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趙執信雖身處宦海時,仍能體會到百姓疾苦,其憂國憂民的意識展現於筆端。他在23歲時,曾在出典山西鄉試的途中,作詩《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兩邊許多功德碑的虛偽性、欺騙性,再現了勞動人民受之約束和 精神上的雙重壓迫。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以《長生殿》事件為結局,也是趙執信人生中一個重大轉折。如果說,在此前趙執信要實現自我還有些顧慮的話,這時的他徹底解脫了,盡將一腔憤恨與不平傾瀉於筆端。自被削職到63歲(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時,是趙執信在全國各地的漫遊時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煩惱,在山水景物中尋求思想上的慰藉。通過漫遊,深入社會,接近人民,體察民情民意,訪問了許許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了廣大人民的痛苦。經過這一時期的漫遊,趙執信的思想和文學創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識在思想中越來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觸一分,對掌權者之憤恨就增加一分。正是在與平民百姓的不斷接觸中,他的思想與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華,他個人與掌權者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社會化。他把漫遊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在趙執信的創作中,無論是詠物詩、懷古詩,還是那些新樂府式的“民怨詩”,都力求對社會、對讀者產生一種影響,以期引起讀者或贊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共鳴。現實主義是他詩作的一貫風格。他同情人民,一生寫下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收錄在他的《飴山詩錄》里。該詩集共19卷,收錄趙執信詩歌1044首。趙執信的詩有的反映清初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原因,如《大堤嘆》寫的是水災,《紀旱》寫的是旱災,《刈割二十韻》寫的是霜災,《記蝗》寫的是蟲災等等。但趙執信不僅對天災有怨恨,更對人禍有指責。在《記蝗》中,他勸說蝗蟲不要吃農民的莊稼,最好到達官貴人的公館里安家落戶,表現了對統治集團的厭惡。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里,他把批判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皇帝:“連江千里號悲風,無由吹入長楊宮。翠華春日此徘徊,何不卻趁清秋來。”指責皇帝不要只到江南遊山玩水,應到江北察看一下災情,體察一下民情。在《題搜山圖卷》中,他借畫面上的群妖,鞭撻了統治集團中荒淫無恥的大小官員。趙執信重社會、重讀者,表現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詩作也因此充分體現了現實性,由此與王漁洋在詩壇上倡導的形式主義作風和宗派主義傾向針鋒相對,出現了清初山左詩壇上一樁著名的“詩壇公案”。王漁洋是清初詩壇盟主,是“神韻說”的倡導者。在他的影響下,詩壇形成了形式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而受到嚴羽和吳喬思想影響較深的趙執信,則主張“詩中要有人在”,反對作家無病呻吟,脫離現實;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主義和教育意義;主張“文以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進”,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以“神韻”的惟一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壞。他的詩論專著《談龍錄》,針對“神韻說”而作。趙執信還號召作家繼承《詩經》、漢樂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不要被當時的形式主義詩論所迷惑。他的主張雖有過激之處,但基本觀點是正確的。他的以上主張擊中了形式主義詩風的要害,確有可取之處。
趙執信紀念館
趙執信紀念館
趙執信63歲時結束了漫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雖然隱居,但關心現實、關注社會的思想沒有變,反映現實的筆也沒有放。7歲時雖因病失明,但仍筆耕不輟,又出詩作百餘首。他的作品語言樸素,立意新穎,至今仍有許多作品廣為流傳。縱觀趙執信一生,作為仕宦中的他,的確不幸,然而,作為詩人、一個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卻正是由於這種“不幸”成就了他這樣一個“抱奇才、負奇才”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