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建築
中國現代建築
中國現代建築指的中國現代建築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直至目前這段時間的建築活動,分為五個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設計革命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
重慶人民大會堂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力有限,建築活動的一般特點是規模小,進展快,造型簡潔,很少裝飾。某些建築反映出現代建築思想的延續。1951年底,知識界的思想改造運動擴大到建築界,使國內的建築創作思想逐漸地同西方現代建築思潮隔絕。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成立,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建立了國營的建築公司和建築設計單位。在1952年7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建築工程會議上提出了國家對基本建設的方針:國防第一,工業第二,普通建設第三,一般修繕第四;並提出建築設計的總方針,其主要內容是適用、堅固安全、經濟,適當照顧美觀。
這個時期的建築活動顯示出很大的活力。當時全國註冊登記的建築師不到兩百人,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創作思想,設計的建築大多注重功能,建築標準切合國情,建築形象具有現代建築特徵,還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效益較好。主要建築活動分述如下:
醫治戰爭創傷,進行城市建設
50年代初期,除了修復民房,建造簡易住宅以外,在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興建了少量的工人新村,如上海曹楊新村,建築布局依水就勢,住宅經濟實用。新村的規劃和住宅設計都具有進步意義,是社會制度變革后的第一批新型居住建築。鞍山工人住宅區、瀋陽鐵西工人住宅區等也是這類建築的實例。在一些城市對道路和給水排水管網進行了整治,改善了市容和生活環境。
適應政權建設需要,建造行政用房
這批辦公用房大多為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開間、大進深、平屋頂,外牆多為填充牆,有的開帶形窗,很少有裝飾性構件,可以看出建築師熟諳現代建築的原則。如北京西郊的建築群、蘭州某部隊的幾幢建築、濟南八一大禮堂、武漢洪山禮堂等。武漢洪山禮堂以方柱支持一個堅實的體量,構成正立面的主體;室內設計於簡練中求裝飾;室外台階、花壇與建築一體處理,形成十分簡潔的現代建築形象。重慶市人民大會堂是本時期少見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的集仿。會堂外觀雄偉壯麗,但視聽等功能欠佳。
興建文化教育、生活福利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
主要實例有上海同濟大學文遠樓、濟南山東機械學校食堂和學生宿舍、武漢醫學院醫院、廣州第一人民醫院、北京兒童醫院、重慶勞動人民文化宮劇場、北京和平賓館等。這些建築大都講究功能,造型簡潔,並有創新精神。上海同濟大學文遠樓為教學樓,階梯教室和一般教室靈活組合,立面處理順應階梯教室開階梯形窗戶。北京兒童醫院功能布局合理,造型樸實。平屋頂角部略有起翹,欄桿上簡約點出中國傳統紋樣,略帶中國傳統建築神韻。山牆錯落開窗、煙囪水塔合而為一等,這些處理手法顯示了設計思想的進步。重慶勞動人民文化宮劇場(1952年建成,徐尚志設計)平面呈扇形,正立面呈弧形,僅有幾根強有力的流線形鋼筋混凝土柱子。北京和平賓館以熟練的藝術手法結合保留院內樹木作不對稱布局,建築物底層開過街樓以解決交通問題。外表質樸,僅在平牆面上開洞,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客觀要求和實際可能處理得十分得體。廣州文化公園中的一組建築也很有特色。為了舉辦華南土特產展覽大會,在戰爭廢墟上建起一組12幢半永久性展覽館,形成一個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場所。個體建築規模不大,形態各異,適應自然環境,運用地方材料,如森林館、水產館(1951年建成,夏昌世設計),反映出清新的現代手法,表現出廣州地方特色。
北京兒童醫院
當時大批蘇聯專家來到中國。在建築方面開展了學習蘇聯的運動,排斥西方的經驗,形成“一邊倒”的局面。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中國在城市規劃、一般建築和工業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照抄照搬一些口號,出現形式主義傾向。
在人民滿懷民族自豪的心情大規模建設國家的時候,中國建築師努力尋求建築中民族固有的建築藝術風格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們從不同的途徑探索了有不同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建築。歸納起來,大體有下述四種形式。
以大屋頂為主要特徵的民族形式建築
這類建築採用磚石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上層加設大屋頂。一般建築為垂直三段作法(基座、牆身、屋頂),大型建築為水平五段作法(中段為主體,兩旁為兩個側翼和兩個連接部分)。屋頂為鋼結構或木結構,檐口構件有的用混凝土澆成,並在表面施加彩畫。這類建築在某些特定環境中有一定效果,如北京友誼賓館,中部為重檐歇山頂,鋪綠琉璃瓦,用於迎接外賓是適宜的。北京地安門宿舍(圖5,陳登鰲設計)位於北京中軸線兩側,採用大屋頂有重要的城市景觀意義。但不問具體條件到處建造,以致在全國出現一個被稱為“復古主義”的浪潮,就造成一定浪費和不良影響。
具有少數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築
結合地方和民間傳統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築
這類建築利用地方材料,採取民居風格,創造出質樸無華、令人感到親切的形象。上海虹口公園魯迅紀念館(圖6,1956年建成,陳植、汪定曾、張志模設計)和魯迅墓就是以南方民居的白牆、灰瓦、馬頭山牆等形象,來表達魯迅質樸的氣質。北京的對外貿易部大樓(圖7,1954年建成,徐中設計)則採取了北方民居風格,用普通灰磚、灰瓦、卷棚頂、欄桿等簡潔形象來處理大型公共建築。
成吉思汗陵
結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築
這類建築以現代建築結構和功能為基礎,適當利用了構件形狀和裝飾紋樣以探索民族形式,在本時期內佔有很大比重。北京天文館是中國演示天象的建築,以天象廳球頂為中心的建築處理,簡練而富有個性。北京建築工程部大樓高7層,採用磚混結構,古樸雄偉,簡繁得宜。北京首都劇場、北京電報大樓、北京友誼醫院、南京曙光電影院、杭州飯店、蘭州飯店、廣州華僑大廈等均屬這一類型。
(1958~1964)
這時期的主要建築活動如下:
“大躍進”時期
中國現代建築
在“大躍進”運動中由於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的影響,一些建築設計和施工缺乏科學精神,工作粗濫,質量普遍下降。儘管如此,經過廣大建築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某些特定條件下的建築活動,如國慶工程等仍然取得一些重大進展。
北京國慶工程 1958年9月,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中國政府決定在北京興建國慶工程。到1959年10月,全部完成了這些工程,通稱為“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全國農業展覽館、迎賓館(釣魚台)、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華僑大廈(完成的“十大建築”與原計劃的項目略有變動,見彩圖)。人民大會堂建築面積171800平方米,東立面長336米,大會堂會場寬76米,深60米,三層座席,可容1萬人。會堂有聲、光、電、空調等現代化的設施。大會堂功能之複雜,結構、安全、電信、機電設備、庭園、道路、市政管線等專業工程質量要求之高,都是史無前例的。民族文化宮由科研、禮堂、文娛
館和招待所四部分組成,中央塔樓地上13層,高60米,屋頂為綠色琉璃瓦雙重方形攢尖頂,整體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高層建築運用民族形式的嘗試。北京火車站中央大廳和高架候車廳採用鋼筋混凝土扁殼結構,大廳預應力邊緣構件35×35米的雙曲扁殼。立面是兩座高43.37米的鐘塔,在新型結構和民族形式相結合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民族飯店12層,高48.4米,有1200個床位,是中國一座裝配式高層框架結構。與此同時,完成了天安門廣場的改建工程。改建后的廣場寬500米,長1090米,兩側建築物高30~40米。廣場中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高37.94米,碑身為浮山花崗石,頂部為廡殿頂,周圍有高2米描寫近百年革命史的漢白玉浮雕10塊,總長40.68米。紀念碑於1958年5月1日揭幕。國慶工程是一次創作高潮,代表了當時設計和施工的最高水平,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人的偉大信念,對全國的建築創作有重大影響。
其他地區佳作 全國各地在“大躍進”期間也完成了一些建築佳作。上海閔行一條街(圖8,1959年建成,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的建設,運用了“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則,首先落成沿街建築,形成完整面貌,廣場周圍建築物高低錯落、色彩鮮明。上海同濟大學學生餐廳(圖9,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利用外跨54米、大廳凈跨40米的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聯方網架,創造出新的建築形象。室內天花渾然一體,表現了結構的美。重慶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圖10,1960年建成,黃忠恕、秦文娥、吳德基設計)觀眾廳有三個筒形薄殼,立面五個筒形薄殼,構成全新的影院形象,是滿足功能條件下利用新結構、新技術創造出新形式的佳例。
“住宅標準及建築藝術座談會” 1959年5~6月,建築工程部和中國建築學會在上海聯合召開了“住宅標準及建築藝術座談會”。召開座談會的起因是:中國建築在十年中走過了曲折的路,感到有必要就如何對待建築創作中的建築藝術問題進行研討,有必要對北京“國慶工程”的創作實踐進行理論上的總結,求得統一認識。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許多著名建築師在內的12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上介紹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築狀況,並就涉及建築藝術的眾多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建築工程部長劉秀峰作了題為《創造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建築新風格》的總結髮言。報告包括“研究建築問題的幾個基本觀點”,“建築的特點及構成建築的基本要素”,“建築藝術問題”,“傳統與革新、內容與形式問題”,“學習與創造問題”,“對建築師的幾點希望”六個方面。雖然報告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受到在建築創作中“左顧右盼”、“下筆躊躇、莫知所從”的廣大建築師的歡迎。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重慶山城寬銀幕電影院
政策回顧 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設計工作的條例》(通稱《設計工作八十條》),扭轉了“大躍進”運動所造成的建築業的混亂狀態。
重要工程的完成 在此期間陸續完成一些未竣工的工程。北京工人體育館(圖11,1961年建成,熊明、郁彥、虞家錫設計)比賽大廳為圓形,直徑110米,採用凈跨94米的圓形懸索結構(當時國內最大的)屋頂,創造出明快的體育建築形象。中國美術館恰當地運用了傳統形式,取得豐富的建築形象。中共中央高級黨校辦公樓、青島1號俱樂部(圖12,1961年建成,林樂義設計)、上海虹橋機場等,均屬本時期完成的重要工程。同時,還完成了武漢的計量中心實驗樓等一批科學實驗建築。
住宅調查研究 城市住宅在50年代末就已經呈現出緊張的勢頭。各建築設計單位、學術團體為此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提出許多解決方案。1961年12月中國建築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專題討論了住宅問題並舉辦展覽,但由於條件所限,住宅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農村住宅及其他農村建築也受到重視,1963年10~11月召開了農村建築設計工作座談會。在此期間編成了《農業生產性建築設計參考資料》。
關於新風格的討論及其他學術活動 在建築設計任務銳減的情況下,建築學術活動相當活躍。除了討論住宅問題外,還討論了建築藝術問題,建築藝術的創作如何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習慣的要求,以及內容與形式、傳統與革新等問題。
這個時期編成了大型建築設計工具書《建築設計資料集》,第一集於1964年1月出版,第二集於1966年出版,第三集於1978年出版,深受建築工作者的歡迎。
中國美術館
中國的設計體制和工作秩序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隨著建築事業的發展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設計體制和設計思想。但是隨著“設計革命運動”的開展,把一個技術改革活動變成了一場政治思想運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建築領域同樣也經受了一場浩劫。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作用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設計力量和大量資料蒙受空前的損失。這種狀況直到1978年才開始扭轉。
就建築活動而言,在全國範圍內長期處於混亂狀態中。從某些局部來看,一些建築活動在特殊的“小氣候”下仍取得了一些成績,反映了建築工作者在困難條件下對建築事業的獻身精神。
中國承擔國外建築工程建設是從1956年開始的。最早的建築工程項目是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建造的蘇赫巴托工廠、烏蘭巴托跨線橋、百貨大樓、喬巴山國際賓館(圖13,1960年建成,龔德順設計)等。後來擴大到越南、柬埔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等國,至1960年,已經發展到幾十個項目。1976年,工程項目增至213個,所在國家48個。會堂、辦公樓和體育建築等高級民用建築日益增多。影響較大的有阿爾及利亞展覽館,幾內亞人民宮(圖14,1967年建成,陳登鰲、王榮壽設計),茅利塔尼亞的青年之家、文化之家,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蘇丹友誼廳,扎伊爾人民宮和獅子山體育場,索馬利亞體育場等。這些項目均能結合所在國的自然條件、民族特點、文化背景設計,因而受到歡迎。如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大廈(圖15,1973年建成,戴念慈、方伯義、高爽、朱山泉設計,為紀念斯里蘭卡已故總理班達拉奈克而建),環境氣氛嚴肅,符合功能要求,達到當代較高的設計水平。
從1973年起,中國從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聯邦德國、荷蘭、瑞士等國引進一批先進的工業設備,其中包括13套化肥設備,4套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3套電站設備以及武漢鋼鐵公司1.7米軋機等大型工業項目。中國建築設計和施工力量的投入,使這些工程在廠區規劃、工廠施工和生活設施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實例有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生活區(圖16,1980年建成,張紹良、費城信、趙德志設計)等。中國現代建築
這時期的對外關係擴大,在北京建造了一批外事用建築,如16層外交公寓(圖17,1984年建成,吳觀張、張慧祥、溫可潤設計)、友誼商店、國際俱樂部等。在使館區興建了近百個大使館,如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圖18,1979年建成,孫潤生設計)。外交公寓是塔式和板式的體型相結合,是北京第一批較高的建築。使館則比較輕巧活潑,有一些表現出派遣國的建築特色。
進入70年代以後,為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在南方口岸廣州興建了一批賓館及其他公共建築。其中有廣州賓館、白雲賓館、友誼劇院、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東方賓館、流花賓館,以及礦泉別墅等。這些建築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環境優美,平面靈活,選材恰當,在造型上有所突破。中國現代建築
其他各地建築師在不利的境況下也創作出一批佳作。如觀眾廳直徑110米的圓形三向鋼管球節點網架屋頂的上海體育館(見彩圖),平面為長八角形、造型富於力感的南京五台山體育館,應用馬鞍形懸索結構屋頂的杭州浙江體育館(圖19,1969年建成,浙江省建築設計院設計),設備完善、有多種功能的首都體育館,上海漕溪北路的高層住宅,仿古建築揚州鑒真紀念堂(圖20,1973年建成,梁思成方案),韶山毛主席紀念館等。這些建築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創新精神。
(1977~ )
中國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特別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從1976年10月到1978年12月,建築活動基本上仍然延續前一時期的設計思想和創作方法,建成的大型建築有毛主席紀念堂等。從1979年起,建築工作者思想上解除了禁錮,建築學術思想日趨活躍,主要表現是:①對外國建築理論和西方現代建築經驗進行再認識;②出版一批中國建築學家和建築師的學術著作;③廣泛開展設計競賽和專題學術討論;④政府主管部門提倡繁榮建築創作,開展評選優秀建築設計的活動。這些活動活躍了禁錮多年的思想,提高了中國的建築學術水平。在逐步改善的創作環境里,中國建築活動開始出現全面繁榮的新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建房的高潮是新時期的一個明顯特點。1979~1984年,全國鄉村新建住房34億平方米,超過以往近30年的總和。1984年農村住宅混合結構所佔的比重已達28.5%。一些富裕農民建起“別墅式”、“園林式”和“莊園式”住宅。農民描述鄉村住宅的發展過程是:50年代住茅房,60年代蓋瓦房,70年代加門廊,80年代蓋樓房。
農村中各種新的建築類型如少年宮、文化中心、集鎮影院、新型工廠、體育建築等不斷出現。有關部門在全國農村房屋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農村建房的方針:“全面規劃,正確領導,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設。”
城市住宅問題已經存在多年。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每年建造的城市住宅面積減少到1000萬平方米。1978年住宅竣工面積為3752萬平方米,1980年增至1億平方米,1984年又增至12354.3萬平方米。1979~1984年,全國城鎮共建成住宅67212萬平方米,佔1950~1984年35年建成住宅總面積為120380萬平方米的55.8%,做到了新帳不再欠,舊帳逐步還。1978年人均住宅面積為3.6平方米,1984年增加至4.77平方米。
住宅設計水平穩步提高,首先表現在居住環境設計方面:重視道路、綠地、休息園地、小品等建設。住宅的室內設計包括平面布局、設備條件均有改善。住宅形式出現多樣化的趨勢。70年代起,高層住宅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現。從1979年起,住宅建設量激增,大城市用地更趨緊張,高層住宅在住宅中所佔的比例上升。1982~1984年北京、上海每年都有數百棟高層住宅落成。廣東深圳新建的多為綜合性的高層樓房,下部作為商業、服務業用房,上部作為住宅。
中國現代建築
中國建築師設計的高檔旅館也紛紛建成。廣州白天鵝賓館、上海龍柏飯店、上海賓館等是這類項目的優秀代表。白天鵝賓館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流行的四季廳,組織了“故鄉水”室內水景,把嶺南園林手法和現代建築結合起來,充溢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氣氛。上海龍柏飯店建築造型有所創新,同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上海賓館(圖22,1983年建成,汪定曾等設計)在提高平面的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努力,室內設計表現出高雅的傳統文化格調。中國現代建築
旅館的設計成為新時期建築的突破口。中國建築師從實際中看到了國外的設計、技術、設備、材料和科學管理方面的成就,在對比和衝突中得到了啟發,同時也在結合國情方面顯示了自己的才能。
城市用地的緊張,建築技術的發展,使80年代出現了中國建築史上第一個營造高層建築的熱潮。高層辦公樓主要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和經濟特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國際大廈、上海聯誼大廈(圖23,1985年建成,張乾源設計)、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其他地方也興建了一些多層辦公樓,如蘭州省級機關統建一號樓等。高層建築可以節約用地,但設備不完善會帶來一系列使用問題。有人擔心高層建築對市政管理和文化名城建築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從1980年起,中國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推行承包責任制,克服了過去著重政治影響不算經濟帳的作法。本時期內完成的項目多系高級公共建築和體育設施以及加工工廠等。獅子山警察總局辦公樓(圖24,1983年建成,羅仁熊、王天錫設計)具有濕熱地區建築的特徵,被命名為“友誼大樓”;喀麥隆文化宮結合山丘,形成不對稱自由格局,並利用當地材料做室內裝修。貝南友誼體育場(圖25,1982年建成,方鑒泉、倪天增、秦志欣設計)、茅利塔尼亞國家體育場、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體育綜合設施等,是本時期的佳作。
中國現代建築
1980年開發的深圳經濟特區,在5年內,城市開發建設區已達47.6平方公里,至1985年底,投資總額64億元,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0多萬平方米增加到927萬平方米,人口達47萬,工商企業由200家發展為7000多家。平地拔起一座現代化城市。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高159.5米,地上50層,主樓頂有380個座位的旋轉餐廳,屋頂有直徑26米的直升飛機停機坪。至1985年底已建成居住區10個,大型旅遊度假中心三座,以及大批公共建築,如南海酒店(圖26,1985年建成,陳世民設計)、東湖賓館、雅園賓館等。中國現代建築
唐山的重建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地區發生了7.8級強烈地震,市區94%民用建築被震毀,90%工業建築被破壞。經過1978年的準備,1979年開始了恢復建設。到1986年,一座嶄新的唐山市在廢墟上崛起。
重建的唐山,工業區、生活區、商業區(圖27,唐山百貨大樓,石學海、於家峰、陳貴祥設計)、倉庫布局合理,住宅小區環境優美,生活服務設施比較完善。市區道路路面拓寬、取直,由主次幹道50多條組成的道路體系,全長150多公里。到1986年6月,重建唐山共投資41.51億元,已完成總建築面積18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122萬平方米。在唐山恢復建設中,對建築設計的防震技術作了多方面的探討,給全國的防震工作提供了經驗,也為全世界地震區國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中國現代建築
中國的古建築保護和修建在50年代就開始了。那時維修了北京故宮、西藏羅布林卡、瀋陽故宮等,加固了河北趙州橋。“文化大革命”時期,古建築遭到嚴重破壞。進入新時期以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文物古迹和古建築。許多地方結合文化遺跡,恢復建立了一些仿古建築,或復建一些著名的街巷。如西安青龍寺、四川江油縣太白堂、北京古觀象台和武漢黃鶴樓等。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古文化街(圖28,1985年建成,天津市建築設計院設計),則是成街修復和新建仿古建築的實例,保存了文化傳統、民風習俗,並豐富了城市面貌和人民文化生活。黃鶴樓系易地重建,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詩文中的形象進行了再創造。江南三樓中的岳陽樓作過整修,黃鶴樓、滕王閣已經重建。
在此時期,建築部門實行了行業改革。1984年以來,開始探索新的設計體制,在實行設計收費的基礎上,實行設計單位企業化經營和經濟承包責任制,並向企業化和社會化發展。政府同時還廣泛地確立了建築的技術政策,編製了各類規範。
進入新時期以來的建築創作有兩個大趨勢。
傳統建築藝術與現代建築的結合 中國的傳統建築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但自西方建築傳入中國以後,同新材料、新技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傳統和創新的問題,一直是中國建築師所面臨的課題。在20~30年代,對傳統的繼承就以“中國固有之形式”出現,50年代,則以“民族形式”出現。在新時期,則在更深的層次進行探索。有的建築師認為應全部揚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以突出時代感;有的建築師則以不同方式表達了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建築傳統的意願,並付諸實踐,創造出現代化和民族化、地方化相結合的建築,舉例如下。山東曲阜闕里賓舍地處大型古代建築群孔廟、孔府的附近,創作者將賓舍設置於古典建築群之中。賓舍的大廳把現代建築空間結構同古典建築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它的庭院充分體現出傳統民居四合院的親切宜人的韻味。西藏拉薩飯店(1985年建成,江蘇省建築設計院設計)的外觀是一座外形簡潔、體量高低錯落有序的白色現代建築,體現了時代感,而室內設計較多地體現了西藏民族文化,是時代精神與民族風格結合的實例。新疆烏魯木齊迎賓館(1985年建成,高慶林、羅傳浩、吳建業設計)、新疆科技館、新疆人民會堂等運用了大量的地方和民族的建築語言。雲南竹樓賓館也是地方風格的一例。
思想的解放和對繁榮創作的努力,導致了明顯的多元化傾向。北京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圖31,1985年建成,柴裴義設計)集中地組織了大的展覽空間,外形利用簡單幾何形體進行切割,結構外露,色彩單一,裝修無華,為突出陳列品創造了良好條件。北京市第四中學根據學生課桌的合理尺寸以每邊為5.2米的六邊形教室取代了傳統的矩形教室,得以安排較多的良好視距座位。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1986年建成,齊康、顧強國、鄭嘉寧設計)以寸草不存的大片卵石地、散石堆、枯木、婦嬰塑像,強化了悲憤氣氛。步行道兩旁牆上以慘痛歷史為內容的浮雕,是一組主題突出的紀念性建築。瀋陽新樂遺址(1985年建成,李慧嫻、張慶榮設計)以現代結構的幾何體創造了原始古樸的建築形式。四川自貢恐龍館(1985年建成,吳德富、高士策、尹元良設計)以巨石形體為基調,創造出粗獷、渾厚的獨特形象。
中國建築工作者經過了曲折的道路,已登上了新的行程。
此外,香港、澳門地區也作了一些現代建築的探索。台灣省有的建築也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意願,如台灣的台北孫中山紀念館(1972年建成,王大閎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