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山
位於江蘇省徐州新沂市南馬陵山
馬陵山為我國著名自然人文景觀,地跨臨沭、郯城、江蘇新沂三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它北起臨沭縣曹庄,南到江蘇,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里,以狀如奔馬而得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及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馬陵山,位於郯城縣境東部,在境內南北跨越北緯34°25′~34°48′,東西跨越東經118°24′~118°27′,山區面積166.3平方公里,佔全縣山區面積90.86%,北南走向,山勢北高南低。自臨沭縣西南部進入縣境,由北至南,歷經泉源、清泉、歸義、高峰頭、大尚庄等鄉鎮,綿延60餘公里,於大尚庄鄉入江蘇省新沂市境。系縣內最大跨界山脈。《山東通志·卷二十五·疆域·沂州府·山》載:“馬陵山在(臨沂)縣東南九十里,與郯城接,長數百里,北盤府境,南抵宿遷,狀如奔馬……”;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縣誌》載:“馬陵山在縣東十里,北連蘭山,南抵宿遷,長亘數百里……”山石系砂質頁岩,山體呈北東15°走向。
馬陵山
郯城縣內大小山頭164座。北段主峰奶奶山海拔184.2米,為全縣最高點,位於清泉鄉西部;南段主峰孔望山,海拔122.9米,位於大尚庄鄉東部;山上植被多為農作物,主要種植地瓜、花生等。部分山坡有刺槐等用材林,以及少量果園、茶園零星分佈,某些低平的山坡建有村落。
馬陵山地處郯城——廬江大斷裂帶中段,即沂沭斷裂帶之南延區段。地質構造極為複雜,深源岩石主要有石灰岩、砂岩以及與金剛石有關的金伯利岩、留輝岩兩類。新生代以來,縱向上發育一系列新活動的橫向斷裂,將郯廬斷裂帶中段切割成若干小塊體,並控制著白堊紀至晚第四紀沉積。縣境為本段內形成的三個晚第四紀沉降中心之一,橫向上基本保持著地塹地壘相間的複雜格局。
馬陵山構造發育,受沂沭斷裂帶控制和影響。該斷裂帶大都從沂、沭河之間及附近穿過,均呈北——北東向展開。由於斷裂帶規模大和受其影響嚴重,在兩河中間及側旁分佈著許多小斷裂組,局部呈現出不規則的地壘式和棋盤狀構造。
沂沭斷裂帶為一古老構造。太古代業已形成,后經多次構造運動改變,才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其斷層性質,開始主要表現為張性正斷,中生代後期,受燕山運動影響,表現異常活躍,在其自身形成兩條十幾公里的大裂谷,數百公里長的斷裂帶上到處是火山活動,兩地塹中沉積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生代,改張性為壓扭性,第四紀以來,受喜山運動影響,斷裂帶構造運動重新活躍。
沂沭斷裂帶對白堊紀的控制作用相當明顯。縣內斷裂帶的兩個地塹內充填著大量白堊紀地層,下白堊統青山組的火山口受北北東向主幹斷裂控制,特別是在它與北西向斷裂相交部位更為有利;在主幹斷裂附近,可見青山組火山集塊岩的巨大火山彈;斷裂帶內王氏組岩相變化頗有規律。近主幹斷裂處較粗,向沉積中心變細,局部出現泥灰岩,這些都反映了沂沭斷裂帶在縣內張性地塹式的正斷活動及對白堊紀系的控制作用。
白堊紀末和早第三紀沂沭斷裂帶呈強烈擠壓活動,致使其兩個地塹凹陷內白堊紀隆起,處於剝蝕狀態;近主幹斷裂的白堊系普遍經受了強烈的擠壓活動,發育出各種構造岩、斷層泥、糜棱岩、劈理帶、揉皺帶、小型沖斷層、飛來峰、直立岩層以及各種規模不等的擠壓破碎帶,寬可達數百米;遠離主幹斷裂的白堊紀形成大型開闊平緩褶皺,有的呈傾角較大的單斜產出。
白堊紀,縣內出露的有青山組和王氏組,此二組均發育較好,由玄武岩、安山岩、石英粗面岩組成,以紫紅、灰綠砂岩、礫岩、凝灰質砂礫岩石為主。屬河流相夾洪積相,不同地區礫岩成分變化極大,主要出露於縣境東部馬陵山區神泉、黃嶺、花馬屯一帶。
馬陵山
第四紀,除北部、東部山丘外,縣內其它地區均為此地層所覆蓋。按其成分,則有沖積層、沖洪積層、坡積層、殘積層之分。①沖積層,岩性多為亞砂土,局部地區為中細砂,下部為中粗砂夾礫石,主要分佈在沂河側部及河谷地帶。②沖洪積層,此層縣內分佈廣泛,上層為砂土和亞粘土,局部含有鈣質結核和礫石,極少地區有鐵錳結核,大部分地區底部為中粗砂夾礫石,局部有細砂。③坡積層,上部為黃色、紫紅色亞砂土和夾角礫岩,主要分佈在馬陵山坡腳地帶。④殘積層,主要為亞砂土夾礫石,分佈在大埠嶺、小埠嶺和馬陵山局部地區。
防護林主要分佈在縣境東部馬陵山及縣內其它山丘,樹種多為松柏、楊和刺槐。沿馬陵山重點鄉鎮建立了蘋果為主的雜果生產基地,全縣的經濟林建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20世紀后,由於軍閥混戰,日軍侵略,特別是由於國民黨統治腐敗和歷次戰爭洗劫,縣內林木資源受到嚴重破壞。1949年統計,全縣林地面積僅存1.7萬畝,森林覆蓋率0.9%,10萬畝馬陵山地,所余林木還不足300畝。
新中國成立初,在“普遍護林,重點造林”的方針指導下,重點在馬陵山搞封山造林。1956年,全縣造林形成高潮,有8萬餘人參加植樹,造林面積達2.6萬畝。各區還組織“遠征造林隊”開赴馬陵山營造“青年林”、“婦女林”多處。1957年,縣裡三次召開造林積極分子會議,全年造林1.5萬畝,育苗260畝。1958年春,縣裡曾召開萬人造林大會,提出“一年育足苗,二年造完林”。1959年春,動員4萬勞力上陣。冬,10萬農民進山造林,縣直機關人員也全部上山參戰。但由於“大兵團作戰”,造林質量較差。1960年統計,三年造林6萬畝,植樹170萬株。
20世紀60年代初,馬陵山區採取國營林場與沿山村莊相結合的方法,大搞封山造林,至1965年綠化宜林山區80%;沂沭河沿岸以固沙造林,河灘綠化為重點,房庄、重坊區沿河村莊綠化河堤26公里。60~90年代,沿馬陵山各鄉鎮堅持在每年農閑季節開發荒山,整修梯田地堰,大搞荒山綠化,累計開發荒山15萬畝,營造用材林2萬畝,防護林8萬畝,共封山育林10萬畝。
蘋果、桃和葡萄是縣內三大主要水果樹種。主要分佈在馬陵山區和部分平原鄉鎮。其栽培範圍,主要包括歸義、泉源、大尚庄、高峰頭、清泉、李庄、廟山、黃山等鄉鎮。馬陵山區為低山丘陵,一般海拔120米,北部為變質礫岩,中南部有沉積紅砂岩及紫色頁岩,土壤為棕壤;平原鄉鎮多為中壤和重壤,自然植被以酸棗、黃荊、山紅草、茅草、抓秧草為主,全縣水果和小雜果的產量主要來自該區域。蘋果1954年引進,至50年代末,栽植面積近1000畝。60年代中期發展到3000多畝。國營清泉寺林場、馬陵山林場及李庄、廟山、泉源等鄉形成小規模栽植,品種主要有“小國光”、“大國光”、“黃香蕉”、“青香蕉”、“紅玉”、“祝光”等。
國有馬陵山林場,位於縣境東部馬陵山區,系1959年“大躍進”中治理馬陵山時建立。南北長近20公里,東西寬僅1~2.5公里,因不便管理,分為虎牙山、黑龍潭、穆柯寨、清泉寺4個分場,總面積46515畝,其中林地6948畝。幹部、職工190人。1961年黑龍潭分場下放公社管理,次年清泉寺分場獨立建制。虎牙山、穆柯寨二分場合併,仍稱馬陵山林場,總面積8211畝,其中林地4043畝,另建苗圃100畝,年育苗百萬株左右。至1966年,全場封山造林5219畝,占宜林荒山83%;河灘造林218畝,其中2400多株蘋果結果。職工224人,房屋55間。“文化大革命”中,林場遭嚴重破壞,幾年中被盜伐林木10萬餘株,被侵場地近3000畝。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后,劃分9個林區,加強林木保護及林木更新。同時發展多種經營,曾建立塑料廠及鍋巴食品廠等企業,但均先後倒閉。林場於1989年採取“以短養長”措施,按照每人7畝地將宜林地划給職工管理。至1998年底,林場有林地面積近2000畝,其中以馬尾松為主的防護林1000畝,刺槐1500畝,板栗經濟林250畝,木材蓄積量700立方米,果品年產1.2萬公斤,糧食年產6萬公斤。固定資產36萬元,林木資源40萬元。1998年新建辦公房16間,將原來的辦公室改建為職工家屬院。1998年實行分類經營,馬陵山林場劃為生態公益型林場,每年由縣財政撥款4萬元作為生態公益林補助。
國有清泉寺林場,位於郯城縣東北部清泉鄉境內,始建於1957年冬,1959年併入馬陵山林場為其分場,1962年又析出獨立建制。當時總面積13056畝,林地3033畝,宜林地2910畝,其中經濟林面積2840畝,有蘋果等果樹3.6萬株。建場初,林場堅持“以林為主,綜合經營”的方針,常年以整地造林為主搞綜合建設。至1966年,共整地6016畝,造林5887畝,並對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堰、壩、溝、閘各處基建工程配套。“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場生產遭到破壞,但很快恢復正常生產。體制改革后,在實行全員勞動生產責任制的同時,積極拓寬副業門路。1984年與青島汽水廠聯營生產“小香檳”和“嶗山可樂”。1985年林場有職工148人,經營面積12640畝,林地10104畝,其中速生豐產林450畝,經濟林820畝,立木蓄積量1.13萬立方米,果品總產123萬公斤,總收入202.6萬元,其中副業收入達199萬元。1997年,原與青島汽水廠聯營生產的汽水廠權屬劃歸郯城縣經委。1994年實行改革后,林場自負盈虧,時逢果園老化,更新后又未形成產量,林場財政虧損,入不敷出。1998年與郯城縣綠源公司合作建成200畝銀杏專用采葉園。1993年,列為省國家森林公園。
馬陵山,是沭河連雲港市沿海河流及沭河上游,與沭河下游及白馬河流域的分水嶺。沭河自馬陵山中段切穿而過,新、舊馬白河發源於馬陵山區。
沭河,發源於沂山南麓,流經沂水、莒縣、臨沂城區及臨沭縣,至臨沭縣大官莊分為兩支,東支為新沭河,南支流至臨沭縣嶺南頭村西南后,右岸入郯城縣境,左岸自臨沭縣小岱家村西南入郯城縣清泉鄉,行5公里至社子村西南入江蘇省東海縣,南行4公里至魯庄東復入郯城縣,行34公里至老莊子村西南入江蘇省新沂市,南行入新沂河至灌河口入海。境內河段右岸總長50公里,左岸長39公里,河床平均寬800米,流域面積612.2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000立方米/秒。
白馬河位於縣境中部,為郯城縣最大內河。發源於縣境之北分沂入沭水道南岸馬陵山區,主流在沙墩鎮前宅一帶,自東北向西南縱貫縣境,經江蘇省邳州市於楊庄附近入沂河。總流域面積552平方公里,全長50.8公里,其中縣境內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河道總長38.8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系季節性河流。縣境內主要支流有老白馬河、小白馬河、陳十排水溝、圍帶河、幸福河、顏庄排水溝、停三排水溝等。流經沙墩、廟山、泉源、歸義、十里、郯城、馬頭、高冊、港上、花園等鄉鎮。地面自北向南坡降為二千分之一到四千分之一。上游為丘陵地段,坡陡流急,中、下游為平原地段,地勢平緩低洼,每逢暴雨,山洪暴發,易於潰決,是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地區。
新白馬河該河原屬白馬河流域,沂河水系。1953年,在治淮規劃中,為減輕白馬河泄洪負擔,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設計開挖新白馬河,將原屬白馬河水系的116平方公里馬陵山區劃歸沭河水系。1955年11月開工,1956年5月完工。新白馬河位於縣境東北部馬陵山西麓,北起李庄鎮朱家莊,南流經沙墩鎮后宅,過泉源鄉長埠嶺、倪五湖,走歸義鄉后、前屯至埝里匯入老沭河,全長23公里。
馬陵山,基岩貧水區。該區面積111.11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8.5%,主要分佈於馬陵山地區。多裸露基岩,岩性大部為紫紅色砂岩、頁岩。透水性差,地下水極貧,多以泉湧出。涌水量0.1~3.0立方米/小時,絕大部分地區無成井條件。
礦泉水天露礦泉飲料有限責任公司產品。該產品系馬陵山岩石縫中湧出的純天然礦泉水,此水清沏、甘冽。經山東省環境水紋地質總站實驗室、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實驗室、山東省衛生防疫站實驗室、國家地質礦產部水紋地質工程研究所實驗室、國家地質礦產部岩礦測試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等測試,為優質礦泉水資源。1990年,被國家體委指定為第十一屆亞運會專用飲品。1991年,獲世界“蘭天杯”金獎和“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馬陵山
小水庫與塘壩遍布馬陵山南北,對山丘區的水土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黑龍潭水庫,位於大尚庄鄉大尚庄村東大沙河上游馬陵山山澗,古稱黑龍潭,古郯八景之一的“仙洞雲壑”坐落此處。水庫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水庫大壩為土石混合壩,塊石護坡,壩高21米,頂寬6米,邊坡1:2,主壩長205米,壩頂高程66.40米。總庫容8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00萬立方米、死庫容9萬立方米。相應防洪水位65.90米,興利水位63.35米,死水位50.53米。放水洞為穿山石洞,採用壓鑄鐵錐(塞)式上提閘門,放水口直徑40厘米,採用手搖螺桿式5噸啟閉機,閘底高程50.50米。引水洞長75米,寬0.8米,高1.7米,最大引水量2.0立方米/秒,正常實引0.5立方米/秒。水庫溢洪道堰高程63.50米,底寬40米,邊坡1:2.5,最大泄量351立方米/秒。1957年12月23日,黑龍潭水庫工程開工。次年8月19日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跑馬嶺水庫,位於泉源鄉集東村之東南的馬陵山自然峽谷,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水庫大壩採用粘土心牆,底寬20米,頂寬5.5米,頂高程92.50米,邊坡1:3,壩長160米。總庫容16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2萬立方米,死庫容34萬立方米,相應防洪水位92.50米,興利水位89.38米,死水位82.96米。採用穿山隧洞引水,進口底高程82.96米,洞長547米,洞高1.7米,洞寬1.2米。引水口採用豎井油壓閘門,手轉式閥門直徑30平方厘米孔、直徑40厘米1孔,原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正常實引0.55立方米/秒。溢洪道堰寬10米,堰頂高程89.38米,邊坡1:2.5,最大泄量387立方米/秒。跑馬嶺水庫無山泉長流,集水面積小,形成缺水之庫。為解決水庫水源不足,於馬陵山東麓興建揚水站1座,提沭河水入庫。揚水站位於清泉鄉裂庄南0.5公里,裝機3台408馬力,揚程54米,可提水0.4立方米/秒。
會師水庫,位於歸義鄉茅茨村東南,窯上攔河閘南,馬陵山林場北,為馬陵山自然峽谷,屬沭河水系,流域面積1.93平方公里。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長384米,頂寬4米,底最寬36米,壩最高8米,內邊坡1:2.5,外邊坡1:1.5,壩頂高程57.70米,內坡為干砌石護。水庫溢洪道採用3孔橋閘式,孔寬2米,高3米,底高程54.70米,長36米,總庫容11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0萬立方米。會師水庫於1959年10月開工,1960年3月竣工。由於標準低報廢,1979年重建,大壩下移並擴大,1980年擴建溢洪道。共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開石方0.3萬立方米),砌石0.25萬立方米,混凝土60立方米。共用經費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萬元,群眾自籌2萬元,用工日20萬個,有效灌溉面積達2000畝。由歸義鄉水利站管理。
圍山河水庫,位於大尚庄鄉固疃村東的馬陵山處,連接馬陵山圍山河而成,流域面積8.20平方公里。庫區大壩長2500米,為均質土壩,其迎水面用粘土斜牆加固,干砌石護面,壩頂寬6米,壩最高5米,內邊坡1:2.5,外邊坡1:2,壩頂高程47.50米。水庫溢洪道為開敞式(即圍山河下游),底寬10米,底高程45.50米。水庫設放水洞兩處,一處3孔,孔寬0.3米,一處1孔,孔寬0.25米,底高程42.50米。總庫容24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20萬立方米,相應水位45.50米。水庫工程於1969年開工,1970年竣工,1980年又進行加固建設。完成總工程量21.4萬立方米,其中土沙方19.7萬立方米,開石方0.9萬立方米,砌石0.8萬立方米,用工日18.7萬個,國家投資10萬元。由大尚庄鄉水利站管理。
窯上渠首樞紐工程,位於歸義鄉窯上村東沭河西出馬陵山折彎處,由攔河潛堰和總干進水閘組成。進水閘3孔,為開敞式閘,上提式平面木閘門,手搖螺桿式5噸啟閉機。閘室洞長6米,寬2米,高3米,閘底高程39.36米,設計引水流量13立方米/秒,正常實引9立方米/秒。攔河潛堰總長433米,堰頂寬4米。沖沙閘4孔,孔寬2米、高3米,上提式木閘門,手搖螺桿式5噸啟閉機。泄洪閘10孔,孔寬2米,高3米,採用翻轉式鐵木混合閘門,現已堵死。堰上112孔翻轉式閘,閘門為木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蓄水位41.86米。樞紐工程於1958年12月27日開工,1963年5月完成。計完成土石方6.9萬立方米,砌石1.1萬立方米,混凝土800立方米,用工日30萬個。耗用鋼材35噸,水泥1050噸,木材50立方米,國家投資116萬元,其中進水閘工程30萬元。
清泉寺灌區渠首工程,位於清泉寺攔河閘上游700米、沭河右岸,以沭河為引用水源,西穿馬陵山過新白馬河,南至歸義北,接窯上總干,全長11524米。其中進水閘下接暗渠704.3米;西接穿山隧洞2209.1米,洞寬3.0米、高3.5米;自馬陵山西麓為1742.6米暗渠,西接844米明渠至穿新白馬河倒虹吸;順新白馬河西向南5880米乾渠匯入窯上總干。隧洞進水閘1孔,寬4米,高4.7米,設計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為電動卷揚機啟閉鋼閘門,機房有10米天橋與旋轉圓梯連接。乾渠橋閘建築物12座,同時打通了被稱為“閻王鼻子”、“老少喘”的險要地段,開闢了穿馬陵山東西公路。
馬陵山
馬陵山區土壤覆蓋以棕壤為主。
棕壤(A)土類剖面特徵:微酸到中性,無石灰反應,有明顯的發育層次,大部分有淋溶澱積粘化層,具有明顯的棕褐色膠膜,伴有銹紋斑或鐵錳結核。分佈區域為馬陵山沿線、李庄鎮、沙墩鎮東部的低山丘陵。面積259887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8.8%。分為3個亞類、3個土屬、10個土種。
①棕壤性土亞類(Aa),棕壤性土土屬、(Aa4)共118944畝,占可利用面積的8.6%,主要分佈於馬陵山一帶。群眾稱“紅砂土”,土層薄、砂性大、石頭多,侵蝕嚴重,肥力差,生產力水平較低。
②棕壤亞類(Ac),棕壤土屬(Ac3)。共19494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4%,1個土種,分佈於泉源、歸義等地的馬陵山坡腳上。群眾稱“老土”、“山淤土”或“黃老土”。表層是砂壤,大都有粘心或粘腰。該土易耕種,保肥、保水,生產性能較好。
馬陵山區自然植被經長期耕作活動,早已被人工植被所代替。現有的次生性植被,受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雖與人工植被相混雜,但在分佈上仍能顯示其生態群落特徵。縣內植被分佈狀況有以下幾種類型:棕壤性土及棕壤低山丘陵區植被生長的喬木有黑松、馬尾松、刺槐、加楊、小葉楊、楓楊、蘋果、麻櫟等,喬木之下有酸棗、紫穗槐、荊條、胡枝子等灌木,林下雜草有白羊草、季陵菜、地榆、地柏、野艾、野蒿等。褐土性土及褐土低山丘陵區植被喬木有刺槐、榆、楊、柳、楸等,灌木有酸棗、胡枝子、荊條、紫穗槐等。底層雜草以地黃、豬耳胡、地丁、貓尾草為主。
馬陵山及西北部孤山丘陵以下的坡地,多為潮棕壤土,質地砂,養分少,漏水漏肥,易旱易澇,嚴重缺磷;馬陵山間谷地農田植被,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地瓜、花生、大豆等。
山區北有馬陵古道,南有仙洞雲壑,中有禹鑿山口。山水相依,名勝頗多,“古郯八景”即有六景分佈於此。
馬陵辦事處1941年日軍侵佔郯城后,採用“鐵壁合圍”、“拉網大掃蕩”等戰術,殘酷燒殺搶掠,全縣人民陷入極端艱難困苦之中。次年4月,根據抗日形勢需要,為開闢郯東北地區根據地,復成立縣級政權馬陵辦事處,領導境內抗日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該處隸屬濱海專署領導,但所轄區域僅限於境東北馬陵山地區之穆柯寨、集子、裂庄一帶,約當今司家、泉源二鄉境地。
郯城縣烈士陵園,位於縣城團結路西端。南北長224米,南端寬104米,北端寬60米,佔地面積27.6畝。始建於1955年10月。陵園主建築為烈士紀念館和紀念碑;東北部為長110米,寬50米的革命烈士墓區,安葬著372位外籍烈士遺骨。1978年12月,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烈士陵園遷往縣城東2.5公里、沭河東岸的馬陵山上。此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新陵園計劃佔地315畝,預算資金1000萬元,至1999年底,一期工程竣工。
馬陵山革命烈士陵園因城市建設需要,郯城烈士陵園1999年遷址至馬陵山,改稱馬陵山革命烈士陵園。陵園新址位於郯城縣東10公里處歸義鄉旺庄村的馬陵山上。郯城至東海公路北側。園區1999年7月動工,一期工程於2000年3月結束,現有園區總佔地面積7504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5614平方米,紀念碑及廣場4800平方米,烈士事迹陳列館3888平方米,烈士墓區2250平方米,書法碑刻區756平方米,道路及停車場13926平方米。現園區處於青山綠水之間。四周翠柏環抱,幽雅肅穆,既是慰藉先烈的安息之地,也給後人憑弔英雄、郊遊踏青提供了一個好場所。
道教。據清乾隆《郯城縣誌·附余志》載:“由吾道榮少為道士,隋開皇初,拜諫議大夫”。此文還述:由吾寺在縣東南30里馬陵山由吾洞上(今大尚庄鄉黑龍潭水庫處)。
佛教。白雲庵┃清泉鄉馬陵山坡,清泉寺┃縣東北15公里馬陵山┃明代、萬曆五年重修┃佔地1畝。
望海樓舊石器地點,位於郯城東南16公里、大尚庄鄉政府駐地東1500米處的馬陵山東坡,俗稱“老石塘”。向東1公里是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山裡岩村,南0.5公里為望海樓,北側是黑龍潭水庫,一條山間小路從此地點頂部穿過。東西寬30米,南北長250米,面積7500平方米,北高南低,呈坡狀。遺址於1986年10月發現,解剖表明,文化層土質為黃色砂質粘土,厚約1.5米,石器大部分暴露於地表,土層內亦有部分夾雜。石器原料以石英、脈石英、砂岩為主。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錘、刮削器等。該地點資料發表於1989年《考古》第11期。
小麥城舊石器點,位於郯城南10公里、高峰頭鎮小麥城村東北1500米處的馬陵山西坡。西南距高峰頭鎮政府駐地約6公里,東北2公里是江蘇省東海縣山左口鄉大賢庄村,東西300米,南北500米,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該遺址於1985年發現,地質地貌概況與江蘇大賢庄村大致相同,石器原料以石英為主,脈石英次之,其它較少。石器有石核、砸擊石核、石片、石鑽、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該地點的資料發表在1989年《東南文化》第3期。
黑龍潭細石器遺址,位於郯城東南約16公里的大尚庄鄉,大尚庄村東約1公里。東與江蘇東海縣接壤,座落在南北走向的馬陵山西坡。石器點主要分佈在黑龍潭水庫邊緣,大澗溝以北地帶及白雞窩等處。周圍基岩裸露較多,呈東西走向,南傾30~40°。山坡沖溝發育,切割達十餘米深,該點向南、向北數里均可見到細石器。
小麥城故城位於郯城東南10公里高峰頭鎮,小麥城村南約500米馬陵山西側,系漢代故城址。故城為一高台地,高0.8米,邊長約260米,佔地面積6700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約1.5米,為紅褐色粘質土及灰褐色土。出土有瓦當、夾沙灰陶片、盆罐口沿等遺物。故城東北約800米處為大汶口至漢代文化遺址。
魏齊“馬陵之戰”戰址。1991年12月成立“馬陵之戰研討會”,經過短期的研究,向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論文3篇和魏齊“馬陵之戰”的古戰場在郯城馬陵山區的錄像帶,引起了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高銳,第三戰略研究室主任吳如嵩研究員和一些教授、學者專程來縣內馬陵山考察。1992年9月,在臨沂市陶然居賓館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討論會”上,與學會者對魏齊“馬陵之戰”戰址在郯城馬陵山之說取得了共識。
清泉寺,原名雲門寺,位於郯城東北15公里的清泉鄉馬陵山之上。創建無考。寺基南北長31米,東西寬20.5米,佔地635.5平方米,座北朝南。過桃杏林和牧區,越山澗,徑至2屋樓寺門。穿過道,便入前院,院內有東西廊房各3間,石碑5座。再向北登13級台階,經後院,便到3間大殿,系單歇式建築,依山順勢,殿後為紅石山包,後壁以山崖為牆,顯外部分高約1米,前牆高約3.5米,1米以上和山牆系青磚構築,其它均為紅石砌成。屋宇皆山紅草繕頂。殿內有四根直徑約20厘米的明柱支撐梁架,明柱下墊90厘米見方的紅石底座。地板下空,通往寺前山澗,大殿正間居後有一神壇,壇上有1.5米高泥塑佛爺坐像。壇四角有“四大接力神”。壇前東西各壘一台矮於主壇20厘米的泥台,上有阿難、伽葉二尊泥像相對而立。神像前擺一木條幾,几上置香爐和盛香火錢的羅筐,東側有鼓磬。主像兩側分列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該寺座落在半山坡,勢若交椅,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惜今已無存。
馬陵古道,郯城境內的馬陵山區,相傳為戰國時期孫龐交戰的馬陵道。此處有許多有關“孫龐鬥智”的傳說,據《沂州志》載:“馬陵山在州東九十里,與郯城接,狀如奔馬,直抵宿遷……齊戰魏,孫子勝龐涓於此。”馬陵古道,北起九道灣,南至嶂蒼,全長50多公里。
九道彎,山嶺起伏,九曲盤繞,長約5公里,東臨沭河,西接平原,形勢險要。道彎旁邊,故壘遺跡,有點將台、校兵場。其西南3公里許有跑馬嶺。該地歷有古青銅箭頭出土。傳雲,戰國時,齊圍魏救趙,孫臏於此處坐陣指揮,並由此發兵西出馬陵山,直奔西南平原道進攻魏都大梁(今開封)。從九道彎向南約4公里左右,即為清泉寺山區。馬陵山的主峰奶奶山就在這裡,海拔184.2米。此處山嶺連綿,群峰屹立,溝澗縱橫。出名的山溝有一山溝、二山溝、三山溝、四山溝和黃澗溝等。地形十分複雜,地勢非常險峻。特別是一山溝,走進去,但見沿途曲曲彎彎,兩旁懸崖峭壁,盡頭谷深林密,壁直如屏,實為易進難退的絕地。傳雲,此山澗有龐涓上馬石,孫臏當年捉龐涓於此。
群眾傳說的獨龍澗中龐涓之上馬石,長3.2米,寬1.7米,厚0.55米。另一石,長1.7米,寬1.3米,厚0.6米,上刻“鎮山石”和“民國十七年中秋月記”。據鄉老雲,“七七事變”前,曾有很多人來此察看,並雲於此澗出有許多古青銅箭頭,惜無存者。
獨龍澗進口處之卸甲營,傳為龐涓中箭死後,孫臏於此安營紮寨而得名。卸甲營村西南,為四周山和穆柯寨,地勢險要,據傳也有不少古青銅箭頭出土。從卸甲營村向南約7公里,便是著名的“禹鑿山口”。相傳山口為夏禹治水而鑿,因而得名。沭水於此折向西轉,兩岸懸崖陡壁,林木叢生,水波瀲灧,風光秀麗。山口東南為歷史悠久的古寨村。傳雲,當年孫臏施減灶之計,誘敵深入,於此把鍋灶減少到最後一個,安營寨於此處,故名古寨,據傳該村周圍也曾有不少古青銅箭頭出土。沿古寨向南,經大賢庄、官莊、蘆窩、上河,直到蘇魯交界的嶂蒼村,此段山嶺,狀如奔馬,連綿起伏,三十餘公里,山路平坦。傳為孫龐鬥智之馬陵古道南段。今之馬陵古道,則梯田層層,園林片片,水庫帆影,稻花飄香,到處一片生機勃勃之景象。
東部食草畜禽養殖區包括東部沿馬陵山111個村,面積佔全縣的19.15%,主要包括泉源、歸義、清泉、大尚庄4個鄉和高峰頭鎮的部分村莊。該區地多人少,丘陵面積大,草坡、荒地較多,飼草潛力較大。同時,花生、地瓜、玉米種植面積大,精粗飼料均充足,群眾有餵養食草牲畜的習慣和經驗,適於發展養牛、養羊、養豬、養兔,具有建成食草牲畜繁育改良基地的條件。
養羊:以小群放牧為主,間有舍飼。集中在李庄、泉源、歸義、高峰頭、大尚庄等沿馬陵山地區,山羊多於綿羊。新中國成立初期,養羊業發展很快。1962年存欄達到5萬隻,比1949年存養0.1萬隻增長50倍,年遞增35%以上。后提出“圈羊造林”,次年即減少1.17萬隻。1964年為0.52萬隻,兩年劇減89.6%。此後發展比較緩慢,到1989年養羊達4.6萬隻。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市場需求,養羊逐步發展。到1999年,全縣養羊年末存欄8.14萬隻,其中山羊6.49萬隻,綿羊1.65萬隻,能繁殖母羊4.46萬隻,年產羔羊5萬隻,出欄羊12.52萬隻。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餘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
馬陵山景區地圖
景區規劃面積28.9平方公里,保護面積56平方公里。總體布局為3大景區。其中三仙洞景區為核心景區,是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所在,面積為11.8平方公里;黃巢湖景區以自然野趣和水上活動為特色,面積為11平方公里;花廳景區以“花廳古文化遺址”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為主要內容,具有科普遊覽功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
馬陵山
馬陵之戰古戰場遺址
新沂段的馬陵山包括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從峰山腳下拾級而上,幾番上下攀登,便來到群山懷抱之中,此時,對馬陵山的印象竟與在山下所見大不相同。遠觀馬陵,平緩低矮。進入山中,卻見深溝曲澗、山嶺縱橫、層林密布,秀美中透出幾分荒蠻和霸氣。當地民謠唱道:“馬陵山,馬陵山,腳蹬駱馬湖(在新沂和宿遷境內),北枕穆陵關(在山東省郯城境內)。”是說其縱貫南北、氣勢磅礴之狀。如此大的空間,加上地形地貌多變,旋起旋伏,既翕復張,確是用奇謀、出奇兵的好地方。
馬陵山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是說,遊覽勝地,是以開朗豁達為勝,或以深邃奧秘為特。馬陵山以山河相連取勝,以峰巒迭障、怪石嶙峋、飛泉溪流、仙洞秘府、蘊幽藏麗佔優。集奇、靈、秀之絕為特。
在幽謐的馬陵古道上,在清沏的三仙湖邊、在廣袤的花廳崗阜上,您可以欣賞歷史的遺跡,探案人類歷史的淵源,領略民族民俗的純樸,覓得一份自然的情趣,獲得生活的真正樂趣,使浮躁的心態復歸寧靜!
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外出巡遊,他曾四次東巡到達盛京(瀋陽),兩次西行漫遊嵩山洛水。當然,最著的還是他六下江南。
馬陵山
經史料記載,乾隆六下江南走馬陵古道到達郯城縣內的時間是:1、1751年2月27日,乾隆十六年二月初二。2、1757年3月21日,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二。3、1762年2月24日,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4、1765年2月21日,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二。5、1780年3月12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一日。6、1784年2月29日,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初五。
當然,下江南的道路很多,為何單走這一條路?也是原因多多。一是可以領略齊魯文化,祭祀孔子,走聖人之路;二是更好地了解山東、江蘇之情;三是獲得這一帶人士,特別是知識界的支持。當然,馬陵山的好風光,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乾隆曾三次登上現新沂市境內的馬陵山,並寫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第一江山春好處,秀麗山河發藻新。”的詩句,形象地讚美了馬陵山的秀麗。
馬陵道三仙洞
小夥子來到馬陵山下,在司吾村找個客店住了下來,看天還未黑,就出店門找老翁的朋友去了。山間霧氣騰騰,十分幽靜,山崖上有個洞,周圍樹木遮天蔽日,樹下有兩位老者正蹲在石桌旁下棋。小夥子見老者正在興頭上,不好意思打攪,於是就在一邊觀看,不知不覺看了三盤。看看天色還是沒有黑,只是一會兒暗,一會兒亮,樹葉一會青,一會黃,心裡好生奇怪。
直到兩位老者下完了棋,小夥子才說明來由,並把信交給了他們。兩位老者挺高興,留小夥子在那吃飯,飯後還要陪他轉悠轉悠。小夥子心想不能再看了,要回店休息,明天好走路,於是就急忙走出山林,來到莊裡,但是怎麼也找不著原來的客店。忙尋一老者來問,老者道:“庄是這個庄,不過這裡多年沒有這個客店了,聽爺爺的爺爺說過,原來這裡有過客店,有一次一個上鄉小夥子推著一車魚住店,上山遊玩,誰知一去未回。一車魚爛在店裡,車子也爛了,只剩下一根車把。”那魚販一聽,心中好奇怪,又無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家。
來到山東老家一看,村莊也全都變了樣,走遍全庄也沒找著自己家門。正好,過來兩位中年人,上前尋問,中年人聽后把眼一睜,說道:“那都是咱老祖宗的事,你問這些幹啥?”小夥子忙說:“我就是那個販魚的,今天回家找不著門了。”兩位中年人一聽,大怒,一邊罵一邊打:“哪來的小子,敢冒充俺的祖宗,非揍死你不行!”魚販白挨一頓揍,沒辦法,只好又回馬陵山來找下棋的老者。來到馬陵山一看,兩位老者還在下棋,這回他再也憋不住了,上前問道:“兩位老者,我那日在此觀棋,怎麼回去一切都變了樣,弄的我有家無歸!”他們一聽哈哈大笑,說道:“你在看下棋的那會兒,世上已經三百年過去了,你看那樹葉一會青一會黃,那就是一年過去了。”魚販一聽,大吃一驚
“那你們是……?”“我們在此修鍊三千多年,方成正果,你也在此修鍊吧。”小夥子心想:“也罷,回去也沒人認我了。”
從那以後,小夥子就留在馬陵山和兩仙一起下棋,一起修鍊也成了仙,三仙洞因此而得名。
馬陵山南面一個搬倒井。為啥叫搬倒井呢?
相傳,楊二郎有位義父,二郎跟隨他生活六年才分手,再也沒有見過面。只因楊二郎是半仙之體,長大后,他到天上去找他的母親。玉帝讓他來人間造福,才准許母子相見。於是二郎就擔山填海為人類造土地。一次,二郎擔著兩座大山往東海去,路過馬陵山南面時,看見有一位老人坐在那兒歇息,他們互相對望,都覺得面熟。於是二郎放下擔子,來到老人面前。老人一看是自己的兒子,擔兩座大山,就問:“你可是楊二郎?”楊二郎說:“老人家,我就是楊二郎,你怎麼知道的?”“我是你義父。我們在一起生活六年……”。老人說著,就流下了淚水。二郎雙膝跪下喊了聲:“義父!”這時,正值中午,烈日如火,老人感到口渴,二郎四處一望,只有一口水井,井很深,有沒有提水東西。二郎為了使義父喝上水,便一使勁,把水井搬倒了,讓他的義父喝到水。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楊二郎的孝心,就把這口井取名搬倒井,至今這口搬倒井還在馬陵山南面呢!
孫臏同龐涓鬥智,在郯城境內的馬陵山九道灣獨龍溝里,龐涓連同十萬大軍覆滅。從此以後,這山溝里就長出了一種別處沒有的山螃蟹,眼圈是紅的,並且腿的再生能力特彆強,身上還有馬蹄的印子。當地的老百姓都說,這山螃是龐涓變的。因為龐同螃的音是相同的,紅紅的眼圈是龐涓慘遭失敗后,因悔恨把眼睛哭紅了的結果;山螃的腿再生力之強是由於龐涓腿部中箭而急於逃命而致,現在附近的人還經常到山上來捉這種螃蟹用於醫治跌打傷,也有一些人專捉了出售給需求者;其背上有一個深深的馬蹄印,那是龐涓死後,天黑被馬踏的原故吧。
馬陵山山清水秀,花香鳥語,氣象萬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其豐富。馬陵山環境質量良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植物107科316屬521種,鳥類15目37科152種。山上有刺槐、松柏、果園、茶園。西坡近山地帶有金剛石、重晶石礦。古迹有望海樓朝霞、禹王台柳鶯、仙洞雲壑、清泉寺等。清代詩人屈復長期隱居此山,寫下許多優美詩篇。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三過這裡,並寫下多首讚美之詩;花廳古文化遺址出土的人殉墓葬,引起中外考古學家的關注;名勝古迹眾多,三仙洞、三真岩洞、龍台、全潮律院、禪堂、司吾清曉、龍泉夜雨、翰林墓、乾隆行宮、司吾古國遺址等,數不勝數。
宿北大戰舊址
在馬陵山風景區峰山公園南二公里處,屬地貌景觀,因清晨的曙輝早早光臨此處而得名。系明清時期宿遷八景之一。明代詩人徐維超、何九州分別作有《司吾清曉》記入史料。現有司吾清曉樓,供遊人小憩。
峰山公園
一九八七年五月,原宿北大戰司令部參謀長陳士榘偕夫人故地重遊,看了這裡的變化後作詩一首:一別四十載,滿目天地新,揮戈魚得水,新沂人更新。
因傳洞的石壁中有蟹、蛇、蛤蟆聚居而得名,是馬陵山風景區的精華之一。
峰山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風景秀麗,湖邊花木叢生,異石林立,水波蕩漾,是遊人賞景划船的好去處。
在三仙洞左側,洞中鐫有七真人像,且洞中有珍珠泉與七真為伴,泉水迸濺如珠,長年不歇,更增加了七真岩洞的神秘。
因山泉流之不絕,夜臨之後萬物籟靜時,聽之好似淅瀝雨聲,別有一番情趣,系古時宿遷八景之一。明朝詩人徐維超、何九洲、吳隱等作詩讚美。
在峰山公園內。原名龍泉寺,建於1314年,毀於日偽時期,解放后重建。
1995年為紀念宿北大戰而建,碑文由張震將軍所書。1946年12月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設在三仙洞內。此戰役殲敵2萬1千人,對扭轉戰局,為全國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陳毅司令員,粟裕、張雲逸副司令員,陳士榘參謀長,唐亮政治部主任。宿北大戰告捷后陳毅司令員賦詩一首:敵到運河區,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是風景區的一個景點,老虎窩谷深澗幽,泉水清澈。相傳遠古時期馬陵山上有大象、老虎等動物出沒。在沭河灘發現距今10萬年前的象牙化石,也許能證實這一點。
位於五華頂西麓,建於明成化十年,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七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地勢優靜,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在江蘇的佛教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素有“南京到北京,禪堂半邊僧”之說。
距五華頂北兩公里處,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轉戰馬陵山時所設的關口。
仙人洞
也叫清涼洞。全長800餘米,洞中有水井、觀音閣。
五華頂北側。這裡溝深澗曲,瀑布跌宕。
據說300年前外地一和尚來到龍泉庵(五花頂東側),與主持相處融洽,登五華頂閒遊時,該僧意欲在此建廟以宏揚佛法,主持欣然允諾,甘願奉贈,和尚不受,堅持價購,哪怕一文。主持即允一文錢將此山買斷,接錢后隨手丟入山邊池塘,後人稱此汪為落錢汪。
孔望山上有一座高大的石峰,其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后稱之為孔望山望海樓。
歷代詩人前往遊覽均有詩文載入史志。清乾隆年間太戊辰科進士王恆到此遊覽,賦《海樓雲影》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樓,樓勢穿雲最上頭。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煙明九點乾坤靜,翠挹三山曉夜浮。似為餮霞凌絕頂,乘風疑是在瀛州。
馬陵道古戰場
公元前341年春秋戰國時期魏齊馬陵之戰古戰場。1992年在臨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研討會,使魏齊馬陵之戰在郯城馬陵山之說,在史學界取得共識。馬陵道南起孫家塘,北到九道灣,全程達40餘公里。
馬陵道分山頂道、山澗道、河穀道,道旁與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很多。如:馬場,相傳是餵養戰馬的地方;古寨,為駐紮軍隊的地方。在這裡曾出土許多戰國時期的兵器,有銅戈、銅矛、銅劍、銅簇等。在當地有關魏齊馬陵之戰,孫臏和龐涓打仗的傳說故事流傳很廣。
馬陵山生態農莊,地處馬陵山麓。佔地2000畝,中心園區300畝。2000年初春,當年栽植鮮食棗30萬株主產鮮食大棗,棗品種達35種之多(如大雪棗、沾化冬棗、貢棗、大梨棗、伏脆蜜棗、大白玲棗、長紅棗、贊皇大棗、泗洪大棗、金芒果棗、胎里紅棗、茶壺棗、磨盤棗、辣椒棗、龍拐棗、油頭棗、巨王棗等)。
當家生產品種有:大雪棗、伏脆蜜棗、大白玲棗、貢棗、梨棗等。年產量在200萬斤左右(2004年產量),以後十年內總產量年增長幅度在20%左右。
園區按生態園設計,嚴格執行無公害生產標準進行生產。禁止使用有害農藥,限量使用生物農藥,全部施用有機肥(雞糞、豬糞、綠肥)。保證生產的產品屬綠色產品,絕對不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園區還養有野兔、鵝、草雞、魚、龍蝦,已成為連雲港旅遊景點--西部農業休閑觀光區。馬陵山生態農莊實乃地上仙境,現有詩為證曰:
山地地處馬陵山麓,千畝棗園依山傍水;野兔、山雞悠哉樹下;金魚銀鯽戲波水中。垂釣射獵,賞花嘗果,泛舟斗酒,品蜜亭中。
棗酒野味君忘蜀,鬧市哪如農家情。碌碌人生能幾何,回歸自然做仙生。愁雲煩絲皆忘卻,藍天碧水盡豪情。
馬陵山屬沂蒙山支脈,為低山丘陵地貌,是蘇北大平原上難得一見的山巒岡阜景觀。山體蜿蜒、澗谷縱橫,分佈其間的水體(仙人湖、黃巢湖、禪堂湖等)平靜如鏡,湖岸曲折有致,山水尺度宜人,結合極為自然,頗具江南山水之秀美。在滿山坡青綠如茵的草地上,點綴叢叢蒼翠的松柏,與紫紅色的山岩形成清新明快的色調,此景尤於晨曦夕靄之中更具魅力。
馬陵山以秀麗的山水組合為景觀特色,以花廳、小徐庄古文化遺址、戰國時期著名的馬陵之戰古戰場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和宿北大戰革命紀念地等景區為主要文化內涵,集遊覽、休閑、瞻仰和進行科學普及,古代軍事文化研究與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於一體,是蘇北大平原上極為難得的遊覽觀光勝地。它的突出優勢具體體現在:
(1)馬陵山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著名戰役———“馬陵之戰”古戰場,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確立為國內第一個軍事文化研究基地,也是馬陵山最具有突出意義的旅遊資源亮點。
(2)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舊址———“三仙洞”、花廳古文化遺址、小徐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內涵十分豐厚,極具開發潛力。
(3)馬陵山是江蘇省內丹霞地貌出露最大的地點,是國家地質公園候選點。
(4)馬陵山不僅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地震斷裂帶,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地震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新沂露頭點,還是國家級保護區。景區內的花廳古文化遺址和小徐庄古文化遺址出土數千件文物,其中有玉璧、玉琮、玉錐形器等器物,為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所罕見,堪稱稀世珍寶。花廳遺址被學者稱為“東方的土築金字塔”、“它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新曙光”。
(5)馬陵山是中國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最多、保護最完好的地區。
(6)馬陵山是中國最新擠壓隆起構造山地,地學遺跡十分豐富,是天然的地質博物館。
(7)宿北大戰紀念地馬陵山為江蘇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新沂的旅遊交通優勢明顯,有“三縱三橫”的交通網路,臨沂、白塔埠、觀音三個機場離新沂的車程皆在40分鐘以內。
談到徐州的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彭祖,彭祖是我國烹飪、氣功、養生的創始人,傳說彭祖善烹美食,精引氣養生,壽高八百,所以人們敬奉他為中國烹飪界的祖師,相傳天下第一羹——“雉羹”和天下第一菜——“羊方藏魚”都是彭祖的傑作。魚羊為鮮,漢字“鮮”字便出自彭祖的菜式。從製作考究、色香俱全的名饌佳肴到名目繁多、別具一格的傳統風味小吃,徐州的飲食資源內容廣博、底蘊深厚。漢宮御宴徐州以兩漢文化名揚海內外,除了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大量寶貴的物質文物遺存外,兩漢菜系也具有鮮明的漢代風貌。劉邦崛起於徐州,成為一代帝王,他於鄉梓常食的黿汁狗肉也成為名菜。徐州的廚師們,經過對史料的潛心研究,充分挖掘兩漢菜系的精髓和傳統烹飪手法,形成了一套文化底蘊深厚,色、香、味、形、品兼備的特色大餐——漢宮御宴。“牡雞抱蛋”、“芒碭斬蛇”、“十面埋伏”、“鹿牛肝炙”、“金枝玉葉”等極具漢代飲食特色,又充分迎合現代人口味,一經推出,即受到了食客們的一致好評。南郊賓館不僅在菜肴果點的製作上匠心獨運,在宴席的整體策劃上更是體現出濃郁的楚風漢韻,典雅古樸的餐廳裝飾、身著漢裝的服務人員、精巧別緻的餐具酒器、悠揚動聽的漢樂,令人恍然穿越歷史時空,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漢宮盛宴之中。飠它湯原名雉羹,是由我國著名的烹飪鼻祖彭祖創製的,迄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相傳正是彭祖晉獻的“雉羹”令當時身染沉痾的堯帝胃口大開,重病祛除,彭祖則得賞在徐州一帶封地稱王,因而徐州歷史上又名“彭城”,屈原的《楚辭·天問》有這樣的描述:“彭鏗斟雉帝何饗(享)?”。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過徐州,品嘗過此湯,因味道醇厚,鮮香爽口,賜名“天下第一羹”。百饌之宗——羊方藏魚因將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在其中。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問明原由,如法炮製,便產生了“羊方藏魚”這道菜。據傳漢字中的“鮮”字即源於此。羊方藏魚,從湯堯時代起,經歷了4000多年的演變以及歷代名廚的改進位作,在徐州一帶廣為流傳,被尊之為“百饌之宗”。在取材用料上十分講究,夏秋季節用羯羊配鯽魚,冬春季用氂羊配魚,食之異鮮且具滋補功效。地鍋源自徐州農家傳統烹飪方法,深受人們歡迎。將雞、魚等置於鐵鍋之中,在土坯製成的鍋灶上用木柴燒煮,待到沸鍋時將麵餅貼於鍋沿同煮。食之湯濃餅酥,口感極佳。烙饃用未發酵的面烙成,厚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可卷食菜點或副食品。吃到口裡柔韌、筋軟、有嚼頭、口感好。有民諺贊曰:“一斤面能烙三十三(張),薄如紙,輕如煙,火種能點著,吹口氣兒飛上天”壯饃壯饃又稱“鍋盔”、“鍋拍”,用未發酵的面做成。將麵糰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麵杖,一頭固定,一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擀麵杖,用來揉麵糰,俗稱此法為“腚踹面”。做成厚約1-2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放在平鍋上炕,炕熟后兩面呈黃色,外皮酥脆。
馬陵山
新沂馬陵山景區自駕車路線
徐州到新沂馬陵山景區自駕車路線:
高速公路:從徐州東店子上轉連徐(連雲港方向)到新沂南下就看見指路牌了
國道:從徐州向東----邳州----新沂-----到新沂南下就看見指路牌
兩條線我都跑過,建議走國道,來回只要四十元過路費,如果走高速要一百元。
國道比高速還省路省時間。
新沂馬陵山景區乘車路線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新沂市市區約10公里處,可乘1路、2路公交車直接抵達景區,每隔6分鐘有2班公交車經過,交通快捷、方便。
備註:
1路:汽車站、火車站、大廣場、中醫院、市一中、鍾吾商場、唐店、王莊、馬陵山、小湖、新店。
2路:汽車站、火車站、大廣場、中醫院、市一中、鍾吾商場、唐店、王莊、馬陵山、邵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