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口的結果 展開
- 一個地理區域的人的數目
- 中央電視台電視節目
人口
一個地理區域的人的數目
人口是一個內容複雜、綜合多種社會關係的社會實體,具有性別和年齡及自然構成,多種社會構成和社會關係、經濟構成和經濟關係。是一定數量個人的綜合,強調規模。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處於家庭關係、民族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及社會關係之中,一切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都同人口發展過程相關。
● ● 居住在一定地域內或一個集體內的人的總數。 宋岳飛《條畫合行事件札子》:“本軍頭口老小正兵七萬人口。” 郭沫若《海濤集·流沙》:“這表示廠里並不止那燒窯老一人,一定還有相當的人口的。”
● ● 人。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不動干戈,能入虎穴,取出人口,真奇才奇想!
● ● 人的口,指言談、議論。 《孔叢子·抗志》:“夫其親敬,非心見吾所可親敬也,則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 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上》:“惟其好立異名,故紛紛人口不已。”
世界人口密度
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劃分為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還可以按年齡、性別、職業、部門等構成劃分為不同的群體。
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由於社會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口發展過程不同,人們對人口現象的認識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個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人口思想和理論。
全球人口:7,033,642,538 (2012年8月19日);73億(2016年1月,美國人口調查局估計)。
增長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
• 過渡型:介於傳統型與現代性之間的一種類型,出生率由高轉向低,死亡率由高轉向低,自然增長率亦由高轉向低。
• 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如歐洲的德國,東亞大部分國家除蒙古及北朝鮮外這一類型。
增長模式的轉變
歷史發展表明,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轉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逐步過渡。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與社會經濟發展、傳統文化觀念和相關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關。
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模式都在發生著變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差異的擴大,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差異也隨之擴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差異更加明顯。
20世紀5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歐洲和北美為代表的發達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長模式已進入現代型。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甚至呈現負增長。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較高,人口增長模式還沒有完成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由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總體看來,世界人口增長模式仍處於有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增長模式能否順利實現轉變,對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由於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已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預測
人口預測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提供重要信息,預測的結果可以指明經濟發展中可能發生的問題,藉以幫助制訂正確的政策。人口預測始於1696年,當時英國社會學家G.金使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對英國未來600年的人口發展進行了粗略的計算,雖然這一結果與以後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但他的思想卻對後人的工作很有啟發。
自然增長
人口增長計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出生率是一年內出生嬰兒數佔總人數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內死亡的人數佔總人數的比率。
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得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
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如今,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有人稱人類進入了“人口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除了要滿足飲水、吃飯、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還有教育、醫療、就業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數量過多,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不均衡的增長格局
人類
如今,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大大低於更替水平。2005年~2010年,發達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1.6,其中低於1.3的國家有14個。在平均生育年齡為30歲的穩定人口中,1.3的總和生育率意味著人口規模每年下降1.5%,人口規模45年就會減半。
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在150個發展中國家中,2005年~2010年,仍然高於每個婦女5個孩子生育水平的國家有27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婦女平均每人生育4.4個孩子,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每個婦女平均生育5.3個孩子。如今,非洲大陸人口已經達到10億,且以每年2400萬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50年將超過20億。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預測,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會增加30億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其結果是,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重將從82%上升到87%,發達國家的比重相應地從18%下降到1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長正在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理想結構
人口結構各因素中,年齡和 性別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結構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理想的年齡結構應符合“人口 低增長和長壽命”二大特徵;人口低增長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長(人口出生率在 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長(人口出生率高於 16.0‰)和負增長(人口出生率低於 14.0‰)均會使人口結構惡化!理想的性別結構應符合“同年齡的男女性別人數相等或相近”。
由於人口出生率較難控制(特別是進入少子化社會以後更難於實現),人口年齡結構的優化,主要通過抑制或鼓勵育齡婦女的生育胎次來實現。要實現代際均衡(零增長),在發達國家,其總和生育率應達2.13胎;在發展中國家,其總和生育率應達2.3胎。要實現代際 低增長,在發達國家,其總和生育率應達2.2胎(中產二胎,金領三胎,少數多胎或少胎);在發展中國家,其總和生育率應達2.3胎~2.5胎(普通二胎,中產三胎,少數多胎或少胎)。
2010年人口普查長表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18110,其中“城市”為0.88210,“鎮”為1.15340,“鄉村”為1.43755。要將中國的生育率調控到2.3胎,實行“鼓勵二胎、充許一胎、徵稅多胎和無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選擇(俄羅斯已經實行鼓勵多胎和徵稅無胎的政策),這有利於實現人口調控的“費改稅”,並從根本上減少中國政府的 非稅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時,還有利於形成“普通二胎、中產三胎、少數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結構,有利於增加中產階層的比重,儘快使中國形成 橄欖型社會結構。
人口的理想結構如下圖:
人口[一個地理區域的人的數目]
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發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見后附文),依據其趨勢好壞(民族構成、地區分佈和人口的流動的好壞較難確定),可概括為:
一、趨勢向好的數據有:
1.0.57%
2.106.74
3.老齡化加速(註:老齡化與少子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4.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5.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佔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二、趨勢向壞的數據有:
①少子化(註:少子化與老齡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這次人口普查, 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8%~20%,為少子化;20%~23%,為正常;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40%以上,為超多子化。)
人口[一個地理區域的人的數目]
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實現代際均衡的總和生育率,在發達國家為2.13,在發展中國家為2.30;實現代際 低增長的總和生育率,在發達國家應達2.2胎;在發展中國家應達2.3胎~2.5胎(普通一胎,中產二胎,少數多胎或無胎)。
2008年中國人口結構如下圖:
資料1:3000萬人口以上國家的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
————————————————————————————-
國名-------普查時間---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義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國-------2002-12-31----------15.0%-------------嚴重少子化
烏克蘭-----2002-12-31----------15.8%-------------嚴重少子化
中國-----2010-12-31-------16.6%-----------嚴重少子化
俄羅斯-----2002-01-01----------16.8%-------------嚴重少子化
波蘭-------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國-------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國-------2003-01-01----------18.9%-------------少子化
韓國-------2002-07-01----------20.6%-------------正常
美國-------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嚴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嚴重多子化
坦尚尼亞--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
資料2:中國人口出生率(09年中國衛生統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嚴重少子化
2003--------12.41--------------嚴重少子化
2004--------12.29--------------嚴重少子化
2005--------12.40--------------嚴重少子化
2006--------12.09--------------嚴重少子化
2007--------12.10--------------嚴重少子化
2008--------12.14--------------嚴重少子化
(註:人口出生率21.0‰以上為超多子化;21.0‰~19.0‰為嚴重多子化; 19.0‰~17.0‰為多子化;17.0‰~15.0‰為正常;15.0‰~13.0‰為少子化;13.0‰~11.0‰為嚴重少子化;11.0‰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3:1950~201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國家統計局數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總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嚴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嚴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嚴重少子化
2000---------1.22--------------嚴重少子化
2005---------1.34--------------嚴重少子化
2010---------1.44--------------嚴重少子化
(註:總和生育率:5.0以上為超多子化;5.0~3.0為嚴重多子化;3.0~2.4為多子化;2.4~2.1為正常;2.1~1.8為少子化;1.8~1.5為嚴重少子化; 1.5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4:日本的總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
年份--------總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 -1. 30
2002 ---------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少子化社會白皮書)
資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了1989 年的日本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驚人數字,這在日本被稱為“1.57”危機。這一數字震動了日本政府和國民,“控制少子化進程,促進適齡婦女生育”就成為了當時日本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厚生省因此緊急設置了“有關今後家庭及撫養孩子的談心會”,該談心會主要討論:從“為了企業生產活動的家庭生活”向“為了家庭生活的企業生產活動”的轉變,今後要營造男女共同生育撫養子女的環境。並指出,教育、居住狀況所帶來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女性分娩、撫養孩子與繼續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輕人的單身化意識是當時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衝擊就此拉開了日本政府與少子化鬥爭的帷幕。
日本當局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 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極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達到危害“國家興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內部文件就將少子化的嚴重程度,稱為“靜默發生中的緊急狀態”。
資料6: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劇下降,將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國內市場規模縮小、中青年負擔增加等問題,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實際上,在現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經給經濟社會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齡化社會的進程。少子高齡化的結果,給日本帶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這影響不僅僅表現在醫療、福利、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方面,特別是波及到經濟增長的減速以及家庭模式的變化。
其次,少子化對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人口減少,同時,高齡人口的消費呈減少趨勢,兒童數量減少也造成需要減少。從供給方面來講,勞動人口的減少造成勞動供給縮小。供求雙方的縮小將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微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高齡化會增加社會保障成本,給企業帶來福利負擔,甚至會給日該企業競爭力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日本經濟企劃廳2000年6月發表的推算統計顯示:2005年後的15年間,因人口減少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6.7%(日日本內閣府網站)。
資料7:當進入了嚴重少子化社會後(年人口出生率低於13.0‰或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低18%或總和生育率低於1.8),人口均衡難於恢復,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
(2011年4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新聞媒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近千萬普查人員的奮力拚搏和十三億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人口普查順利完成現場登記、複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工作,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予以公布。
一、人口總量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億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199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二、家庭戶規模
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中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性別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四、年齡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 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1999年以來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七、城鄉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佔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區分佈
這次人口普查,東部地區人口佔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佔26.76%,西部地區佔27.04%,東北地區佔8.22%。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蘇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
九、人口的流動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現場登記結束后,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事後質量抽查,通過與現場登記結果比對,這次普查的漏登率為0.12%。
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關於中國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佈等大量的基礎數據,是一筆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正在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匯總和分析,並將陸續予以公布。
人口爆炸
用來形容某地區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長,就像炸彈爆炸的一瞬間般。人口爆炸通常都會發生在戰爭之後的一至兩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人口爆炸。
全球人口數量爆炸性的增長:從1820年的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8年50億、2000年60億、截至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億,正是因為人口爆炸我們國家一直在努力做人口普查,很多大學都有人口普查小組負責和協助當地的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
(英文:census)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
人口
世界各國或地區排名
排名 | 國家 / 政治體 | 人口 | 資料日期 | 佔世界比例 |
- | 世界 | 7,056,721,082 | 2012-11-20 | 100% |
1 | 中國 | 1,411,780,000 | 2021-05 | |
2 | 印度 | 1,346,807,576 | 2016-10 | 18.04% |
3 | 美國 | 315,250,000 | 2013-2-1 | 4.44% |
4 | 印度尼西亞 | 237,556,363 | 2010-5 | 3.35% |
5 | 巴西 | 202,030,000 | 2014 | 2.86% |
6 | 巴基斯坦 | 182,118,000 | 2013-2-1 | 2.56% |
7 | 奈及利亞 | 166,629,000 | 2012-7-1 | 2.35% |
8 | 孟加拉國 | 155,058,000 | 7月 2, 2013 | 2.18% |
9 | 俄羅斯 | 142,914,136 | January 1, 2011 | 2.01% |
10 | 日本 | 127,950,000 | June 1, 2011 | 1.8% |
11 | 墨西哥 | 112,336,538 | April 15, 2011 | 1.58% |
12 | 菲律賓 | 103,775,002 | 2012 | 1.32% |
13 | 越南 | 87,375,000 | 2011 | 1.23% |
14 | 埃及 | 84,030,000 | 7月 2, 2013 | 1.18% |
15 | 衣索比亞 | 82,101,998 | 2011 | 1.16% |
16 | 德國 | 81,751,602 | January 1, 2011 | 1.15% |
17 | 伊朗 | 77,547,000 | 7月 2, 2013 | 1.09% |
18 | 土耳其 | 73,722,988 | December 31, 2010 | 1.04% |
19 | 泰國 | 67,041,000 | July 1, 2010 | 0.94% |
20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65,966,000 | 2010 | 0.93% |
21 | 法國 | 65,821,885 | January 1, 2011 | 0.93% |
22 | 英國 | 62,435,709 | January 1, 2011 | 0.88% |
23 | 義大利 | 60,626,442 | December 31, 2010 | 0.85% |
24 | 南非 | 50,586,757 | July 1, 2011 | 0.71% |
25 | 韓國 | 50,400,000 | 2011 | 0.71% |
26 | 緬甸 | 47,963,000 | 2010 | 0.68% |
27 | 哥倫比亞 | 47,100,000 | 7月 2, 2013 | 0.66% |
28 | 西班牙 | 46,125,154 | July 1, 2011 | 0.65% |
29 | 烏克蘭 | 45,706,126 | May 1, 2011 | 0.64% |
30 | 坦尚尼亞 | 43,187,823 | 2010 | 0.61% |
31 | 阿根廷 | 40,091,359 | October 27, 2010 | 0.56% |
32 | 肯亞 | 38,610,097 | August 24–25, 2009 | 0.54% |
33 | 波蘭 | 38,501,000 | 2011 | 0.54% |
34 | 阿爾及利亞 | 36,300,000 | January 1, 2011 | 0.51% |
35 | 加拿大 | 34,591,000 | 7月 2, 2013 | 0.49% |
36 | 摩洛哥 | 32,864,000 | 7月 2, 2013 | 0.46% |
37 | 烏干達 | 31,800,000 | 2010 | 0.45% |
38 | 伊拉克 | 31,672,000 | 2010 | 0.45% |
39 | 阿富汗 | 31,412,000 | 2010 | 0.44% |
40 | 蘇丹 | 30,894,000 | 2008 | 0.44% |
41 | 委內瑞拉 | 30,154,000 | 7月 2, 2013 | 0.42% |
42 | 秘魯 | 29,461,933 | June 30, 2010 | 0.41% |
43 | 尼泊爾 | 28,584,975 | 2011 | 0.4% |
44 | 馬來西亞 | 28,334,135 | 2010 | 0.4% |
45 | 烏茲別克 | 27,445,000 | 2010 | 0.39% |
46 | 沙烏地阿拉伯 | 27,136,977 | 2010 | 0.38% |
47 | 迦納 | 24,233,431 | 2010-9-26 | 0.34% |
48 | 朝鮮 | 24,052,231 | 2008 | 0.34% |
49 | 敘利亞 | 23,695,000 | 2010 | 0.33% |
50 | 中國台灣 | 23,340,136 | 2013-05-31 | 0.33% |
51 | 澳大利亞 | 23,291,115 | 7月 2, 2013 | 0.33% |
52 | 葉門 | 22,492,035 | 2009 | 0.32% |
53 | 羅馬尼亞 | 21,413,815 | January 1, 2011 | 0.3% |
54 | 馬達加斯加 | 20,714,000 | 2010 | 0.29% |
55 | 斯里蘭卡 | 20,653,000 | 2010 | 0.29% |
56 | 莫三比克 | 20,579,265 | 2007 | 0.29% |
57 | 象牙海岸 | 19,738,000 | 2010 | 0.28% |
58 | 喀麥隆 | 19,406,100 | January 1, 2010 | 0.27% |
59 | 安哥拉 | 19,082,000 | 2010 | 0.27% |
60 | 智利 | 17,557,600 | 7月 2, 2013 | 0.25% |
61 | 荷蘭 | 16,697,800 | 2010 | 0.24% |
62 | 哈薩克 | 16,518,000 | May 1, 2011 | 0.23% |
63 | 布吉納法索 | 15,730,977 | July 1, 2010 | 0.22% |
64 | 尼日 | 15,730,754 | 2011 | 0.22% |
65 | 馬拉維 | 14,901,000 | 2010 | 0.21% |
66 | 柬埔寨 | 14,805,358 | 2011 | 0.21% |
67 | 馬里 | 14,517,176 | April 1, 2009 | 0.2% |
68 | 瓜地馬拉 | 14,361,666 | 2010 | 0.2% |
69 | 厄瓜多 | 14,306,876 | November 28, 2010 | 0.2% |
70 | 尚比亞 | 13,046,508 | October 16, 2010 | 0.18% |
71 | 辛巴威 | 12,571,000 | 2010 | 0.18% |
72 | 塞內加爾 | 12,434,000 | 2010 | 0.18% |
73 | 古巴 | 11,241,161 | December 31, 2010 | 0.16% |
74 | 查德 | 11,227,000 | 2010 | 0.16% |
75 | 比利時 | 10,918,405 | January 1, 2011 | 0.15% |
76 | 希臘 | 10,787,690 | June 1, 2011 | 0.15% |
77 | 葡萄牙 | 10,636,979 | January 1, 2011 | 0.15% |
78 | 突尼西亞 | 10,549,100 | July 1, 2010 | 0.15% |
79 | 捷克 | 10,535,811 | March 31, 2011 | 0.15% |
80 | 玻利維亞 | 10,426,154 | 2010 | 0.15% |
81 | 盧安達 | 10,412,820 | 2010 | 0.15% |
82 | 海地 | 10,085,214 | 2010 | 0.14% |
83 | 匈牙利 | 9,986,000 | January 1, 2011 | 0.14% |
84 | 幾內亞 | 9,982,000 | 2010 | 0.14% |
85 | 白俄羅斯 | 9,503,807 | 2009 | 0.13% |
86 | 瑞典 | 9,440,588 | May 31, 2011 | 0.13% |
87 | 多明尼加 | 9,378,818 | December 1, 2010 | 0.13% |
88 | 索馬利亞 | 9,331,000 | 2010 | 0.13% |
89 | 亞塞拜然 | 9,165,000 | July 1, 2011 | 0.13% |
90 | 貝南 | 8,778,646 | 2010 | 0.12% |
91 | 奧地利 | 8,404,252 | January 1, 2011 | 0.12% |
92 | 蒲隆地 | 8,383,000 | 2010 | 0.12% |
93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8,264,070 | Mid-2010 | 0.116% |
94 | 南蘇丹 | 8,260,490 | 2008 | 0.12% |
95 | 宏都拉斯 | 8,215,313 | 2011 | 0.12% |
96 | 瑞士 | 7,866,500 | December 31, 2010 | 0.11% |
97 | 以色列 | 7,759,300 | June 30, 2011 | 0.11% |
98 | 保加利亞 | 7,364,570 | February, 2011 | 0.1% |
99 | 塞爾維亞 | 7,306,677 | January 1, 2010 | 0.1% |
100 | 中國香港 | 7,173,900 | 2012年年底 | 0.101% |
101 | 塔吉克 | 6,879,000 | 2010 | 0.097% |
102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6,703,000 | 2010 | 0.094% |
103 | 利比亞 | 6,355,000 | 2010 | 0.089% |
104 | 寮國 | 6,230,200 | 2010 | 0.088% |
105 | 巴拉圭 | 6,230,000 | 2010 | 0.088% |
106 | 約旦 | 6,187,000 | 2010 | 0.087% |
107 | 多哥 | 6,028,000 | 2010 | 0.085% |
108 | 獅子山 | 5,868,000 | 2010 | 0.083% |
109 | 尼加拉瓜 | 5,788,000 | 2010 | 0.082% |
110 | 薩爾瓦多 | 5,744,113 | 2009 | 0.081% |
111 | 丹麥 | 5,564,219 | April 1, 2011 | 0.078% |
112 | 斯洛伐克 | 5,435,273 | December 31, 2010 | 0.077% |
113 | 芬蘭 | 5,432,310 | 7月 2, 2013 | 0.077% |
114 | 吉爾吉斯斯坦 | 5,362,800 | 2009 | 0.076% |
115 | 厄利垂亞 | 5,254,000 | 2010 | 0.074% |
116 | 新加坡 | 5,076,700 | June 30, 2010 | 0.071% |
117 | 挪威 | 5,091,900 | 7月 2, 2013 | 0.072% |
118 | 土庫曼 | 5,042,000 | 2010 | 0.071% |
119 | 愛爾蘭共和國 | 4,581,269 | April 10, 2011 | 0.065% |
120 | 哥斯大黎加 | 4,563,538 | 2010 | 0.064% |
121 | 紐西蘭 | 4,474,800 | 7月 2, 2013 | 0.063% |
122 | 喬治亞 | 4,436,400 | January 1, 2010 | 0.062% |
123 | 中非共和國 | 4,401,000 | 2010 | 0.062% |
124 | 克羅埃西亞 | 4,290,612 | 2011 | 0.06% |
125 | 黎巴嫩 | 4,228,000 | 2010 | 0.06% |
126 | 剛果共和國 | 4,043,000 | 2010 | 0.057% |
127 | 賴比瑞亞 | 3,994,000 | 2010 | 0.056% |
128 | 巴勒斯坦國 | 3,935,249 | 2009 | 0.055% |
129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 3,839,737 | 2011-06-30 | 0.054% |
130 | 波多黎各 | 3,667,084 | 2012-07-01 | 0.052% |
131 | 摩爾多瓦 | 3,563,800 | January 1, 2010 | 0.05% |
132 | 茅利塔尼亞 | 3,460,000 | 2010 | 0.047% |
133 | 巴拿馬 | 3,405,813 | May 16, 2010 | 0.048% |
134 | 烏拉圭 | 3,356,584 | June 30, 2010 | 0.047% |
135 | 亞美尼亞 | 3,264,500 | June 2011 | 0.046% |
136 | 立陶宛 | 3,221,200 | June 2011 | 0.045% |
137 | 阿爾巴尼亞 | 3,195,000 | January 1, 2010 | 0.045% |
138 | 蒙古國 | 2,909,700 | 7月 2, 2013 | 0.04% |
139 | 科威特 | 2,737,000 | 2010 | 0.039% |
140 | 牙買加 | 2,705,827 | December 31, 2010 | 0.038% |
141 | 阿曼 | 2,694,094 | December 12, 2010 | 0.038% |
142 | 拉脫維亞 | 2,218,800 | June 2011 | 0.031% |
143 | 賴索托 | 2,171,000 | 2010 | 0.031% |
144 | 納米比亞 | 2,088,669 | 2008 | 0.029% |
145 | 斯洛維尼亞 | 2,061,010 | 7月 2, 2013 | 0.029% |
146 | 馬其頓共和國 | 2,057,284 | January 1, 2011 | 0.029% |
147 | 波札那 | 1,800,098 | 2010 | 0.025% |
148 | 甘比亞 | 1,728,000 | 2010 | 0.024% |
149 | 卡達 | 1,696,563 | April 20, 2010 | 0.024% |
150 | 幾內亞比索 | 1,515,000 | 2010 | 0.021% |
151 | 加彭 | 1,505,000 | 2010 | 0.021% |
152 | 愛沙尼亞 | 1,340,122 | January 1, 2011 | 0.019% |
153 | 千里達托貝哥 | 1,317,714 | July 1, 2010 | 0.019% |
154 | 模里西斯 | 1,280,925 | July 1, 2010 | 0.018% |
155 | 巴林 | 1,234,596 | 2010 | 0.017% |
156 | 史瓦濟蘭 | 1,186,000 | 2010 | 0.017% |
157 | 東帝汶 | 1,124,000 | 2010 | 0.016% |
158 | 吉布地 | 889,000 | 2010 | 0.013% |
159 | 斐濟 | 861,000 | 2010 | 0.012% |
160 | 塞普勒斯 | 804,435 | January 1, 2011 | 0.011% |
161 | 蓋亞那 | 784,894 | 2010 | 0.011% |
162 | 葛摩 | 735,000 | 2010 | 0.01% |
163 | 赤道幾內亞 | 700,000 | 2010 | 0.01% |
164 | 不丹 | 695,822 | 2010 | 0.01% |
165 | 黑山 | 625,266 | 2011 | 0.009% |
166 | 中國澳門 | 556,800 | March 31, 2011 | 0.008% |
167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 531,000 | 2010 | 0.007% |
168 | 索羅門群島 | 530,669 | 2010 | 0.007% |
169 | 蘇利南 | 525,000 | 2010 | 0.007% |
170 | 盧森堡 | 502,100 | 2010 | 0.007% |
171 | 維德角 | 491,575 | June 16, 2010 | 0.007% |
172 | 馬爾他 | 417,608 | January 1, 2011 | 0.006% |
173 | 汶萊 | 399,000 | 2010 | 0.006% |
174 | 巴哈馬 | 353,658 | May 3, 2010 | 0.005% |
175 | 貝里斯 | 333,200 | Mid-2009 | 0.005% |
176 | 冰島 | 318,452 | January 1, 2011 | 0.004% |
177 | 馬爾地夫 | 317,280 | 2010 | 0.004% |
178 | 巴貝多 | 273,000 | 2010 | 0.004% |
179 | 萬那杜 | 240,000 | 2010 | 0.003% |
180 | 薩摩亞 | 187,032 | 2010 | 0.003% |
181 | 關島 | 180,000 | 2010 | 0.003% |
182 | 聖露西亞 | 166,526 | May 10, 2010 | 0.002% |
183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165,000 | 2010 | 0.002% |
184 | 庫拉索 | 142,180 | January 1, 2010 | 0.002% |
185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109,000 | 2010 | 0.002% |
186 | 美屬維爾京群島 | 109,000 | 2010 | 0.002% |
187 | 阿魯巴 | 107,000 | 2010 | 0.002% |
188 | 格瑞那達 | 104,000 | 2010 | 0.001% |
189 | 湯加 | 104,000 | 2010 | 0.001% |
190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102,624 | April 4, 2010 | 0.001% |
191 | 吉里巴斯 | 100,000 | 2010 | 0.001% |
192 | 澤西島 | 92,500 | December 31, 2009 | 0.001% |
193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89,000 | 2010 | 0.001% |
194 | 塞席爾 | 86,525 | July 1, 2010 | 0.001% |
195 | 安道爾 | 84,082 | December 31, 2009 | 0.001% |
196 | 馬恩島 | 83,000 | 2010 | 0.001% |
197 | 美屬薩摩亞 | 68,000 | 2010 | 0.001% |
198 | 多米尼克 | 68,000 | 2010 | 0.001% |
199 | 百慕大 | 64,566 | July 1, 2010 | 0.001% |
200 | 根西島 | 62,431 | March 31, 2010 | 0.001% |
201 | 北馬里亞納群島 | 61,000 | 2010 | 0.001% |
202 | 格陵蘭 | 56,452 | 2010 | 0.001% |
203 | 開曼群島 | 54,878 | October 10, 2010 | 0.001% |
204 | 馬紹爾群島 | 54,305 | 2010 | 0.001% |
205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52,000 | 2010 | 0.001% |
206 | 法羅群島 | 48,596 | April 1, 2011 | 0.001% |
207 |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 40,357 | 2010 | 0.0006% |
208 | 荷屬聖馬丁 | 37,429 | January 1, 2010 | 0.0005% |
209 | 列支敦斯登 | 36,157 | December 31, 2010 | 0.0005% |
210 | 摩納哥 | 35,000 | 2010 | 0.0005% |
211 | 聖馬利諾 | 31,887 | December 31, 2010 | 0.0004% |
212 | 直布羅陀 | 29,441 | 2010 | 0.0004% |
213 | 英屬維爾京群島 | 28,213 | 2008 | 0.0004% |
214 | 庫克群島 | 24,600 | December 2010 | 0.0003% |
215 | 帛琉 | 20,000 | 0.0003% | |
216 | 安圭拉 | 15,236 | 2011 | 0.0002% |
217 | 諾魯 | 10,000 | 0.0001% | |
218 | 吐瓦魯 | 10,000 | 0.0001% | |
219 | 蒙特塞拉特島 | 5,164 | 0.0001% | |
220 | 聖赫勒拿島 | 4,255 | 0.0001% | |
221 | 福克蘭群島 | 3,000 | 0.00005% | |
222 | 紐埃 | 1,500 | 0.00003% | |
223 | 托克勞 | 1,100 | 0.00003% | |
224 | 梵蒂岡 | 800 | July 1, 2012 | 0.00001% |
225 | 皮特凱恩群島 | 67 | July 1, 2011 | 0.000001% |
地球能養活多少人
1677年,荷蘭布商列文虎克先估計荷蘭人口為100萬上下,然後,利用地圖和一點球面幾何學知識,他計算出地球表面有人類居住的區域面積是荷蘭的13385倍。當時的荷蘭人口已頗為密集,很難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蘭這般擁擠,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總結道,地球上的人口不會超過133.85億。
人口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增長,勢必引起人們警惕。當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蝕,冰川融化,魚類逐漸滅亡,每天都有近10億人忍受飢荒。幾十年後,可能會多出20億張吃飯的嘴,多數來自貧窮國家。將多出數十億抱有脫貧願望與權利的人,如果他們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砍伐森林、焚燒碳和油、隨意施用化肥和農藥,那麼他們同樣會對地球自然資源造成巨大壓力。究竟該如何採取對策?人口警報早已拉響多年,得知這一消息或許能讓我們略感欣慰。法國人口統計學家埃爾韋· 勒布拉說,從一開始,人口統計學就籠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緒中。奠定該領域基石的部分論文發表於列文虎克的發現之後僅幾年的時間內,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聖經》中所說的最終審判日(預期將發生於約2000年內),世界人口將翻六番。到那時,人口將超過200億——配第認為,地球無力養活數目如此之巨的人類。“於是,如《聖經》所預言,必將發生戰爭、殺戮等等。”配第寫道。
勒布拉提出,隨著關於世界末日的宗教預言勢力消減,人口增長本身帶來一種類似末日審判的替代機制。“它把古人對末日的恐懼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寫道。1798年,英國牧師兼經濟學家托馬斯· 馬爾薩斯公開闡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長必定超過食物供給,直至戰爭、疾病和飢荒降臨,減少人口。事實證明,馬爾薩斯寫下此話時,最後一批足以對世界人口造成重創的瘟疫已經結束。歷史學家認為,14世紀的黑死病之後,世界人口就再也沒有減少過。
馬爾薩斯宣稱世界人口不會繼續飛增,但此言發表之後的二百年中,趨勢恰恰朝著與其言論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一過程始於我們如今所稱的發達國家,那時,這些國家仍處於發展中。玉米、土豆等來自新大陸的農作物得到推廣,再加上化學肥料的應用,歐洲得以消除飢荒。起初,不斷擴張的城市成為疾病滋生的溫床,但從19世紀中期往後,開始出現下水系統,把人類排泄物與飲用水分開,之後再對水源進行過濾和消毒,因此大大減少了霍亂和傷寒的傳播。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為當代馬爾薩斯學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員。20世紀70年代,埃利希預言道,“數億人民將飢餓而亡”,並且做什麼都為時已晚。“人口增長這顆惡性腫瘤……必須切除,”埃利希寫道,“自願方式行不通,就採取強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國的命運岌岌可危。雖然語言辛辣,或者說,正是由於其語言辛辣,這部作品得以成為暢銷書,就像當年馬爾薩斯的著作一樣。而且,這一言論同樣被證明只是一枚炸不響的啞巴彈。當時,結合高產種籽、灌溉技術、農藥和肥料的農業革命已經開始,導致糧食產量翻倍。如今仍有許多人營養不良,但大規模的飢荒已十分少見。
人口爆炸
生育率下降的現象如今正席捲全球。在不同國家,這一現象始於不同時期。法國屬於最早的一批。17世紀中期,路易十四宮廷中的貴族婦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時生育子女不超過兩個,她們依靠的辦法與列文虎克從事研究時採取的方法相同:體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莊的教區文書記錄中顯示,18世紀晚期,這一風潮已傳播至農民階級。19世紀末,在缺乏現代避孕手段的情況下,法國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婦女3個孩子。法國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鬆說道,改革的關鍵不在於避孕手段,而在於觀念的改變。啟蒙運動以前,“生育後代的數量由上帝決定,人們無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決策權。”
其他西方國家最終趕上法國的勢頭,二戰開始時,歐洲部分地區和美國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後,經歷了突然湧起的“嬰兒潮”之後,又出現一場銳減,讓人口統計學家們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為,在某種本能的驅使下,婦女們會維持足夠的生育量,以保證物種的延續,但實際情況是,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紀90年代後期,歐洲生育率下降至1.4。“據我所知,婦女壓根不關心物種更替之事。”喬爾· 科恩說。
人口生育率
“此刻,雖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一現象只發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數都在非洲。”茲洛特尼克說。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生育率仍然高達每名婦女5個子女,而在尼日,這一數量達到7個。但另一方面,該地區有17個國家的人均壽命不超過50歲,並且剛開始進入人口轉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數國家,家庭規模已驟然縮減。聯合國預計,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將達到更替水平。“總體來看,世界人口正朝著非爆炸型的方向發展——這是個好消息。”茲洛特尼克說。
合理的容量
70億人口背後的不均衡之憂
就整個世界來說,一方面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就各國、各地區來說,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按行政建制分類
市人口:市管轄區域內的全部人口(含市轄鎮,不含市轄區縣);
鎮人口:縣轄鎮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轄鎮);
縣人口:縣轄鄉人口。
按常住分類
市人口:設區的市的區人口和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人口;
鎮人口: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
縣人口:除上述兩種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1952-1980年數據為第一種口徑的數據,1982年以後的數據為第二種口徑的數據。
按是否在業分類
在業人口(又稱就業人口) 指十五周歲及十五周歲以上人口中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不在業人口指十五周歲及十五周歲以上人口中未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包括在校學生、料理家務、待升學、市鎮待業、離退休、退職、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在業人口。
總負擔係數 指被撫養人口(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總負擔係數=被撫養人口/15-64歲人口×100%?
負擔老年係數 指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老年係數=老年人口/15-64歲人口×100%?
負擔少年係數指少年兒童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少年係數=少年兒童人口/15-64歲人口×100%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打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改變。
人口遷移中經濟原因是主要的,如為擺脫貧困和失業,改善生活,或為發財致富,謀求事業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戰爭和災荒也可能導致遷移。人口遷移的直接後果表現在對遷出、遷入地區人口數量、性別和年齡構成的不同影響。一般移民中男性多於女性,年輕人多於兒童和老人。從間接的經濟和社會後果看,遷出地人口壓力減輕,可能得到移民匯款收入,但勞動力減少,特別是具有熟練技能與高文化水平的勞動力遷出,使遷出地的撫養、教育費用受到很大損失。對遷入地區,由於人口和勞力增加,經濟上有利,但也可能帶來民族矛盾或其他社會問題。
政治因素對人口遷移有著特殊的影響。其中政策、政治變革及戰爭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個國家的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會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的影響。合理的政策可以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雖然合理而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戰爭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環境,並常常引發人口遷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引起的歐洲人口遷移達到3000萬人。20世紀末發生在非洲盧安達、剛果地區部族戰爭,引起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遷移。
(1)亞洲東部
(2)亞洲南部
(3)(60°N以南)歐洲西部
(4)北美洲東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1)高緯度地區
(2)高山高原地帶
(3)沙漠地帶
(4)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
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範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佔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愛輝(黑河)—騰衝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佔全國的42.9%,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於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佈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在一定時點上,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居住狀況。全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餘90%的陸地上。中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如果從東北黑龍江省的愛輝縣到西南雲南省的騰衝縣劃一直線(稱為愛輝—騰衝線),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人口分布的狀況與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有關。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自然資源的多寡,都會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從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來說,人口最稠密地區都是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尚未開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目前,大洋州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為6.9%,歐洲為10.5%,南美洲為6.7%,非洲為12.5%,亞洲為63%。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登記具有個別直接性。從調查方法上來看,原則上個人的數據應當由當事人直接申報。但在實際調查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行申報,比如嬰幼兒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遊、當時不在家的人就不能自行申報,應由每戶指定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如實代為申報。
由於出生、死亡、遷移等原因,人口數是在隨時變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須以一個特定時點為標準,全國同時進行調查。不論普查員實際入戶登記時間在哪一天,都應該以標準時間為準,好比用照相機把當時的人口狀況拍攝下來一樣,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組織還具有一些其他特點,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須由國家統一組織進行;具有嚴格統一性,全國有統一的普查方案,統一的工作步驟和進度等;具有定期性,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已規定,每隔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
人口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據該國人口增長過快或人口停止增長乃至出現負增長而採取的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國家,因該國人口發展的情況不同,採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個國家的人口政策還會隨著該國人口發展的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泰國20世紀上半葉時期推行的是提倡與鼓勵生育,到60年代中期,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2%;由於人口劇增,人均耕地減少,糧食供應緊張,於70年代開始大力推廣“家庭生育計劃”,199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由70年代初的3%下降到1.5%。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國家為了提高出生率,緩解老齡化程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人們多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