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馬鹿

鹿科反芻類草食動物

甘肅馬鹿(cexvas elaphus kansuensis)為鹿科反芻類草食動物,俗稱祁連山馬鹿、白臀鹿。該鹿體型高大,體軀結實,尾短,四肢較長,蹄呈橢圓形。主要分佈於甘肅祁連山和甘南等地。多棲息於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森林或森林草原地帶,有垂直遷移的習性。

動物概述


甘肅馬鹿(cexvas elaphus kansuensis)為鹿科反芻類草食動物,俗稱祁連山馬鹿、白臀鹿。該品種為茸用鹿。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
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鹿屬雄鹿有角,茸角的第2叉緊書於眉叉,第3叉與第2叉相距較遠,最多可達9叉,一般8叉,故又稱八叉鹿。棲息於高山森林中,拂曉前後活動預繁,聽覺、嗅覺靈敏,性機替,善奔跑。冬季常結成小群,遷至山谷林間活動,夏季又上山。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葉等為食,並喜在鹽鹼較多的低濕地舔食,產於夭水、兩當、徽縣康縣武都文縣瑪曲張掖肅南等地。鹿茸、血、鹿胎、鹿腎、鹿鞭鹿筋鹿骨均可人葯,皮可製革。體大健美,是動物園的展覽動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甘肅馬鹿也叫白臀鹿,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捕捉的野生馬鹿家養成功。由於數量少、產茸量不高,在馬鹿亞種中知名度不大,養鹿界知之者不多。甘肅馬鹿在1982年被甘肅省確定為甘肅優良地方品種,列入《甘肅省畜禽品種志》。

主產區及分佈


祁連山林區是甘肅馬鹿的主要產地之一。甘肅馬鹿分佈地域較廣,重點分佈於甘肅祁連山區,青海、寧夏、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壩雅安等林區和西藏東部的高山地區,肅南縣明花鄉外的其它5鄉也都有分佈。多棲息於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森林或森林草原地帶,有垂直遷移的習性。

體型外貌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為鹿科大型動物。其主要外貌特徵:體軀結實,走路時常以後蹄甲撞擊地面發出響聲,頭略似長三角形,耳大呈圓錐形,眼大有神,額寬,面部微凹,眼面腺較發達,腺體向外開口為裂腺狀,鼻端裸露,鼻孔及其後端附有被毛,肩平寬,肋骨開張良好,胸闊而寬,背平,腰短,尾扁平短粗,尾尖鈍圓,僅遮住肛門,陰戶外露,四肢較長,蹄為橢圓形,中間有蹄縫,兩側蹄較長,被毛棕灰色,頸及背部毛微帶黃褐色,有一條黑棕色背脊線直到尾基。嘴下頜及面部淺棕色,額部棕黑,耳外殼褐黃色,雜有棕色毛,耳內為白色,體側淡黃棕色,有白色臀斑。尾背赭黃色,尾下微白,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淡。全身毛色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灰色較重,被毛密,有髓心,並有絨毛。初生仔鹿體表有明顯的白斑,如同梅花鹿,出生后3~5個月第1次脫毛后白斑消失,公鹿有角,即鹿茸。周歲時茸角為獨桿狀,2周歲時茸形3杈。以後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分枝,有時可達10枝,8周歲以上一般不再增加分枝。角的第1分枝(眉枝)與第2分枝(冰枝)距離較小,俗稱“雙門樁”。眉枝從角莖部伸出,冰枝緊接其上;第3分枝(中枝)與第2分枝距離大。茸毛較密呈灰褐色,茸呈棕褐色或暗黑褐色,表面油脂較多。

體尺和體重


成年公鹿體尺及體重

成年公鹿體高120~135cm,體長110~125cm,胸圍126~143cm,管圍23~25cm,體重180~250kg。

成年母鹿體尺及體重

成年母鹿體高100~115cm,體斜長95~105cm,胸圍108~121cm,管圍21~23cm,體重130~180kg。

體態結構

體長指數(公):92.15% 體長指數(母):93.02%
胸圍指數(公):105.4% 胸圍指數(母):106.5%
管圍指數(公): 18.8% 管圍指數(母):20.4%

生活習性


生產性能

產茸性能
⑴初角茸:幼鹿初角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長茸,80~90天成熟,圍度8.8cm。
⑵上鋸公鹿產茸性能(三杈茸):主幹長度58.30±3.31cm,圍度13.46±0.27cm,眉枝長度25.81±0.87cm,眉枝圍9.41±0.15cm,冰枝長17.97±26cm,冰枝圍8.55±0.22cm,中枝長13.48±1.61cm,中枝圍8.85±0.28cm。
⑶鮮干比:3:1。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
⑷產茸高峰期:7-11歲產茸量最高。
⑸產茸利用年限:14-15年。
⑹畸形率:1%。
2、產肉性能
⑴成年公鹿屠宰前空腹體重:188.83kg。
⑵成年母鹿屠宰前空腹體重:112.88kg。
⑶成年公鹿胴體重:112.08kg。
⑷成年母鹿胴體重:73.88kg。
屠宰率:59.35% (公),59.16%(母)。
⑹凈肉率:公鹿44.91%,母鹿36.81%。
⑺骨肉比:公鹿14.4%,母鹿11.93%.
眼肌面積:公鹿:46.85%,母鹿40.02%。

繁殖性能


甘肅馬鹿繁殖性能屬於中等水平。
1、性成熟年齡:公鹿40月齡性成熟,母鹿28月齡性成熟。
2、配種年齡:公鹿一般4周歲以上,母鹿3周歲以上為適宜配種年齡。
3、種用年限:人工養殖公鹿4~6周歲參加配種,終止配種年齡13歲。母鹿3周歲時授配,終止繁殖年齡18歲。
4、配種方式:多採用一公群母自然交配方式,一個配種季節每頭公鹿可配母鹿10~15頭。
5、發情季節:為季節性多周期發情動物,公母鹿每年10月份發情一次。
6、發情周期:可經歷1~3個發情周期,每個發情周期為16~20d,發情持續時間為25h左右。
7、懷孕期:240~260d。
8、胎產仔數:人工養殖馬鹿由於受環境、遺傳、飼養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受胎率偏低,少部分母鹿1年1胎,大部分母鹿3年2胎,1胎僅產1羔,很少出現雙羔。受胎率70%左右,繁活率52.12%。
9、仔鹿初生重:公仔鹿13.85±1.45kg,母仔鹿12.40±1.22kg。
10、仔鹿斷奶重:公仔鹿51.50±7.52kg,母仔鹿50.10±4.42kg。
11、哺乳期日增重(克):公仔鹿358g,母仔鹿359g。
12、鹿只成活數:斷奶時仔鹿成活數73頭,年末成活數68頭。
13、鹿只成活率:斷奶成活率94.8%,年末成活率88.31%。
14、仔鹿死亡率:6.49%。

飼養管理方式


飼養方式

根據鹿的種類、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和生產需要的不同,將鹿分群進行管理,以利於鹿群的正常生長發育、生產性能的發揮、弱病鹿的體質恢復、飼料的合理利用。一年之內在鹿的發情季節的10月初~11月中旬,3~5月初進行全舍飼餵養,其它季節以放牧為主,冬春季節歸圈后適當補給青乾草和精料、青貯玉米
主要飼餵玉米、麩皮、碗豆、燕麥苜蓿、青貯玉米秸桿等。頭均日喂量為:青乾草控制在3-3.5kg,青貯草控制在7-10kg,精料控制在1kg左右。精飼料的補喂標準按馬鹿不同生產季節(如枯草期、恢復期、懷孕期、哺乳期配種期)作適當的調整,其日糧配方如下:
原料公鹿 母鹿 幼仔鹿
玉米粉%645850
麩皮%713.515
豆粉%7.5832
油餅%58
魚粉%3.5
碳酸氫納%2.52
苜蓿草粉%810
尿素%2
食鹽%1050.50.5

營養水平

公鹿母鹿幼仔鹿
總儲(mj/kg)16.5416.7717
鈣%0.9990.9010.998
磷%0.6190.7610.559
鈣/磷%1.221.281.78

管理

甘肅馬鹿喜群居,食性廣泛,可採食幾百種植物,適應性強,分佈區域較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格,有較強的避敵等自身防衛能力;可塑性強,可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形成新的特性;適應性和抗病性強,易管理,具有多季節繁殖的特性,10~11月發情交配,次年6~7月產仔,經產母鹿極少發生難產,初產母鹿由於母鹿過肥,胎兒過肥過大,過度驚攏,胎兒姿勢發生異常,娩出停止或胎兒退回子官,盆腔、陰門狹窄,胎位和胎勢異常均可造成難產,難產率一般在2.5%左右。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是經濟價格較高的動物,發展養鹿是一項高投入,高利潤的產業。從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和生態學的角度分析,在牧區發展養鹿業有利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促進生態平衡,有利於對草原的合理利用。經測算,飼養1頭馬鹿僅能消耗5隻羊的食草量,卻能獲得相當於30隻羊的經濟效益,因此,調整畜種結構,大力發展人工養鹿業,對保護草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草原的綜合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養鹿業旨在獲取鹿茸、鹿血胎盤等連續性產品,由於這些產品特有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市場開發的潛力較大。因此,為保證鹿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今後應在飼養、繁殖、防病、鹿產品加工等方面加大研究,搞好鹿副產品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以全面提高養鹿業的經濟效益。
人工養殖馬鹿繁殖成活率僅為52.12%,雖曾採取空胎母鹿提前配種,加強飼養管理,藥物誘導發情等技術措施,繁殖水平仍很低,需要在今後的生產中進一步研究探索。

保護與研究


1、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在肅南鹿場開展了《利用人工授精技術雜交改良甘肅馬鹿的研究》、《初生仔鹿體尺和體重的聚類與主成分分析》、《甘肅馬鹿仔鹿旱期斷奶研究》、《茸重與茸尺以及茸尺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產茸量和鹿茸日生速度與年齡的相關研究》、《甘肅馬鹿血液蛋白位點的電流圖譜分析》,清華大學生物科學系對鹿茸、鹿血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研究,開發了以鹿茸、鹿血為主要原料的系列營養食品。經甘肅農大動物科學院根據生理生化等技術手段測定,血液蛋白位點的基因圖譜表明甘肅馬鹿不同於其他鹿種的種屬特徵,其中位點Tf位點和Prtl是不平衡位點,Tf位點的變異程度大,而且Tf位點對角基圍、眉枝圍的茸長影響顯著,Prtl位點對產茸量、茸頸圍、茸干圍、眉枝圍、眉枝長和茸長影響顯著,尤其是位點Tf的AC型和prtl的AA型對產茸性能有顯著影響。另外,茸尺分析表明產茸量與茸干圍、眉枝圍、茸長有關,進一步說明位點Tf和prtl對甘肅馬鹿產茸性能的影響較大,因此,位點Tf和prtl可作為甘肅馬鹿產茸性能的遺傳標記,可應用Tf的AC型和Prtl的AA型標記甘肅馬鹿的品種特徵。
2、該品種目前尚未建保種場。
3、該品種目前尚未建立品種登記制度。

經濟價值


甘肅馬鹿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鹿茸、血、胎、腎、鞭、筋、骨均可入葯。鹿肉高蛋白、高礦物質、低糖、低脂肪和低熱量肉類;皮可製革,輕柔美觀;毛可做枕芯,有多種用途。鹿茸是名貴的中藥材,含有約20餘種無機元素、18種氨基酸葡萄糖、多種蛋白質等水溶性有機物和磷脂類、固醇類脂肪酸類、維生素類、前列腺素類等脂溶性成分以及硬蛋白膠原蛋白等不溶於任何中性溶劑的成分,具有抗衰老、促進核酸和蛋白質形成、強壯、增強性機能和記憶功能、影響心臟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和開發利用前景

毛虱病的防治


從1999年至2009年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鹿發生毛虱病,平均感染率在18%。採用伊力佳、威力雙克(伊維菌素注射液),除癩靈等藥物防治,獲得較好效果。
虱病在本地區普遍存在,是一個很難消除的外寄生蟲病。每年都給養畜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近年來,作者防治了l0餘起甘肅馬鹿虱病,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報告如下。

流行情況

從1999年至2009年,總存欄甘肅馬鹿4323頭,感染761頭,平均感染率為l8%。(見附表)
年度存欄數感染數 感染率%
19994347817.9
200043910824.8
20014255613.1
20024488719.42
20034106515.85
20043834010.44
20054147217.39
2006 3415415.38 
20072975317.84
20082995819.4
20094108921.7
合計432376118
該病流行時間長,傳播速度快,一般發病時間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6月份。最初只是發現幾隻鹿有癥狀,一個多月時間就能擴散到全群。如果不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全年帶蟲。

病原

經鑒定本地流行的鹿虱為毛虱。

癥狀與危害

發病鹿有癢感,表現為用嘴啃,蹄彈,角划,在木樁、牆壁等處擦癢。嚴重感染時,可引起病鹿脫毛,消瘦,發育不良。毛色無光澤,毛不順,生長發育不良。

診斷

根據查到的病原、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癥狀不難確診。

防治

採用個體治療和全面預防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的藥物和方法如下。
甘肅馬鹿
甘肅馬鹿
5.1 長效伊力佳注射液,按2mg/lOkg體重劑量肌肉注射。
5.2 復方伊維菌素混懸液(雙威),按2mg/lOkg體重劑量肌肉注射。
5.3 除癩靈,全身噴霧法,l6%除癩靈原液lOmL加溫水3kg,裝入噴霧器內在鹿體上噴灑,以鹿體淋濕為度。

討論

6.1 甘肅馬鹿毛虱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的外寄生蟲病,如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可引起病鹿消瘦、發育不良、產茸量下降。
6.2 因毛虱發育史的特殊性,一次性治療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須間隔l0天再用藥l次,方能控制病情。
6.3 要保持舍內的衛生和乾燥。不準引入帶病原的其他鹿。
6.4 驅蟲藥物均有一定的毒性,驅蟲應在獸醫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防止發生中毒。

評價和展望


該品種體質結實,耐高寒、抗逆性強,而粗牧,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但馴養數量較少,產茸量低,繁殖率低。所以,當務之急是擴繁母鹿群,顯著提高繁殖性能,在現有基礎上著重培育產茸量高、茸質好的茸用鹿,在條件成熟時選育茸肉兼用鹿或肉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