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富硒茶

中國陝西省南部紫陽縣特產

紫陽富硒茶,中國陝西省南部紫陽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產區位於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雨適中,氣候宜茶。境內產銷茶葉歷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區,所產茶葉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種保健功效。

歷史淵源


紫陽縣安康市產茶歷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茶祖神農氏在陝西形成了最早的飲茶習俗,開創了陝西5000年“茗飲之風”,陝西更是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將“茗飲之事”推廣至大江南北,形成了舉國飲茶之風,陝西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的源頭,它的發展史基本上代表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而作為陝西茶樹最佳生長區和茶葉主產區的安康更是中國最早栽培茶樹、最早生產貢茶的地方,一直處於茶樹原產地與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中間地帶。
據《華陽志·巴志》載:“北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薴、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台雉,黃澗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其中香茗即指茶葉。這說明包括今紫陽茶區在內的巴國,茶葉的栽培已十分普遍。
佛傳,茶葉傳播。古獻載,東漢中期佛教已傳入紫陽。由於僧侶們講究坐禪戒酒,就在寺院旁開闢茶園,以供飲茶之需。在民間,專為進貢而興植的茶園也陸續出現。
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大批流民湧入大巴山區,促進了山區的開發和茶葉的發展。此後數百年間,漢水流域一直比較安定——這是唐代金州成為當時有名的富庶之區的重要原因。金州境內的“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即今紫陽、安康、嵐皋一帶),成為唐山南茶區的一部分,陸羽茶經》有載。朝廷還將茶葉列為僅次於金的第二位貢品。《新唐書》載:“金州……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椒實、白膠香、麝香杜仲雷丸、枳殼、黃檗。”

產地環境


紫陽縣茶葉產地環境
紫陽縣茶葉產地環境
紫陽縣所在的安康茶區生態優良,全市境內氣候濕潤溫和,空氣清新,山水相依,景色秀麗。由於北有秦嶺、鳳凰山雙重屏障,西北高,東南低,冬季能阻擋西北寒流入侵,夏季又可充分接納東南曖濕氣流,從而形成冬無嚴寒、夏季濕潤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在12.1-15.7℃,年平均降水700-1100毫米,加之區內宜茶土壤絕大部分為黃棕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生長季節水熱資源充沛,非常有利於茶樹生長,被公認是地球上同緯度地帶中最適合人類生活和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
全市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60%,有的縣高達80%以上,有各類自然文化景觀80多處,森林公園11個,4A級景區和國家地質公園1個,3A級兩個。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41條,長江最大支流-漢江自西向東流經全境,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級以上,是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全市境內有各類野生植物4612種、野生動物430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大鯢以及有“東方寶石”之稱的世界珍禽朱䴉在這裡與人和茶樹和諧相伴。南北過渡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氣候特徵,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域產品,素有生物基因庫、天然氧吧的美譽。全年Ⅱ級以上天氣達到363天。秀麗的秦巴漢水,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厚的歷史文化,成為安康茶葉生產、流通、科研、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全國有71%的縣缺硒,而紫陽是富硒地區,微量元素硒被茶樹吸收轉變為有機硒蛋白。台灣大學劉榮標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福建泉州產的烏龍茶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其原因是含有較豐富的硒。而紫陽茶含硒量比烏龍茶更為豐富,因此有人把茶葉稱為“原子時代的飲料”,而把紫陽茶稱為“延年益壽的良藥”也並非是無根據的。早在清代即有人發現紫陽茶的藥用價值:“茶性最寒,能療疾,醒酒消食,清心明目。”(《紫陽縣鄉土志》)這一發現已為當代科學研究所證明。

生產情況


主要產區

根據紫陽縣各地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全縣可分為3個植 茶區域:
(一)漢江、任河沿岸淺山丘陵適宜區
包括中北部的39個鄉鎮:以優質高產區煥古、和平、長白、雲峰、漢南、瓦房、太月、芭蕉、江河、紅椿、深陽、尚壩、東木等鄉和城關鎮為中心,向北延伸到鳳凰山、米倉山區的漢城、金川、松溪、三官堂、五林、安溪、雙安、寶獅、北陡、蒿堰、復青;向東南擴及上東、苗河、解放、目連、洄水;向西南擴及廣城、牌樓、高橋,以及鹼土帶西南方的瓦廟、保坪、紫黃、麻柳、毛壩、青荊等鄉。區內有典型的北亞熱帶氣候條件,茶葉生產基礎較好。
(二)巴山淺山次適宜區
主要包括燎原、萬興、鐵佛寺、高灘、雙柳、聯合、繞溪、龍潭、深磨、四坪、橋鎮、斑桃、小河等13個鄉。這一帶雨量充沛,但氣溫偏低。東部米溪、三台、前河、石壩一帶水熱資源豐富,但因有石灰石礦群分佈,也是次適宜區。
(三)巴山山地及鹼土帶不適宜區
該區包括熱量不足的六河、界嶺和鹼土帶中的新聯、大壩、白鶴等鄉,歷史上有零星茶樹分佈;1974年盲目興建了2200餘畝新茶園。
2007年茶葉基地分布圖
2007年茶葉基地分布圖
據1983年茶葉區劃調查,全縣茶園總面積96931畝,其中以糧茶間作為主的老 茶園40522畝,佔總面積41.8%。其分佈的最高點在海拔1450米的洄水區斑桃鄉秀道村花櫟朳。海拔1000米以上為苦茶分佈區。據典型調查,毛壩區青荊、麻柳2鄉,洄水區斑桃鄉,雙門區四坪鄉,紅椿區紅椿、尚壩、燎原3鄉等地共有苦茶1150畝。老茶園大都分佈在糧地中或桐林下,每畝平均300~400蔸(株)。全縣成片新茶園56400畝。其中:分佈在海拔900米以下39580畝,佔新茶園面積70.19%;901~1000米間8670畝,佔新茶園面積15.39%;1001~1100米間3640畝,佔新茶園面積6.46%;1101~1200米間2780畝,佔新茶園面積4.99%;1200米以上1710畝,佔新茶園面積3.04%。分佈在海拔900米以下的近40000畝新茶園,加上原有的40000畝老茶園,是縣內的骨幹茶園,共80000畝。
紫陽縣茶葉生產基地
紫陽縣茶葉生產基地
縣內583個行政村中不產茶的僅30個,年產茶0.25噸以下的130個,產茶0.25~0.5噸的92個、產茶0.5~2.5噸的250個,產茶2.5~5噸的63個,產茶5噸以上的18個。毛壩區麻柳鄉染房村年產量最高,為16.78噸,是縣內唯一年產10噸茶以上的行政村。產茶最多的鄉是蒿坪區復青鄉,最高年產52.55噸。年產茶15~50噸的鄉有城關區煥古、雲峰、太月、和平,紅椿區紅椿、尚壩、深陽、江河,高橋區芭蕉,蒿坪區蒿堰(鎮),洞河區苗河,雙門區四坪,毛壩區麻柳,洄水區斑桃等14個;年產茶5~15噸的鄉有漢城區漢城,紅椿區燎原、東木,蒿坪區北陡、寶獅,城關區漢南、瓦房(鎮)、長白、上東,洞河區米溪、石壩、洄水區目連、洄水、小河,雙門區解放、橋鎮、深磨,高橋區龍潭、高橋,毛壩區瓦廟、保坪、毛壩、青荊、紫黃等24個,以及城關鎮;年產茶1.5~5噸的鄉有漢城區三官堂、松溪、五林,洞河區前河、三台(鎮),高灘區廣城、牌樓、高灘、雙柳、繞溪,毛壩區聯合,高橋區鐵佛寺等12個;年產茶0.5~1.5噸的鄉有漢城區安溪、金川,蒿坪區雙安,高灘區萬興,雙門區六河,洄水區界嶺等6個;年產茶0.5噸以下的鄉僅3個:高灘區的白鶴、大壩和毛壩區的新聯。

歷代產量

紫陽境內茶葉產量,有記載的始於宋代。
紫陽縣茶葉生產基地圖冊
紫陽縣茶葉生產基地圖冊
宋代,全國茶葉產量35000噸以上,而包括今紫陽茶區在內 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歲產茶2102萬斤”,(周靖民:《宋代的茶葉產區》,載《中國茶葉》1983年第4期)佔全國總產60.1%。(興元)《圖經》載:“秦司置司興元,屬官一員掌之職,在收宕昌、高峰、貽峽、文州所買馬,類聚發綱,及受本府南鄭城固洋州西鄉茶引錢,及利州路軍博馬,按帛發馬,一歲凡一百三十綱六千五百匹。”
紫陽縣茶葉生產加工場景
紫陽縣茶葉生產加工場景
明承宋制實行“茶馬法”。由於地理位置和茶葉品質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視陝、川之茶。《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區外,幾乎全部篇幅都記載了陝、川茶葉史實。當時,“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明史·食貨志·茶法》)文中所稱“漢中”,當指漢水上中游這一地域,而非僅限於今漢中地區。民國《西鄉縣誌》載:“漢中之茶產於西鄉”;“西鄉茶地惟三里耳。三里 縣又四百里,經於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賦。其民晝夜治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而莫之能辦也。”自明至民國,紫陽茶運銷西北,多先集結於漢中、西鄉。所以,當時的漢茶,實際上多為今紫陽縣所產。
明末,由於戰亂和災荒,紫陽人口銳減,茶葉生產隨之衰落。康熙《紫陽縣新志·物產》載:“兵荒之後,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剝食,紫陽之茶日見其濯濯矣。”
乾隆以後,湖廣川湘一帶的破產農民大量湧入紫陽。他們佔據山林,墾荒種糧,同時恢復了茶葉生產。民國《西鄉縣誌》稱:“至清代,陝南唯紫陽茶有名。”據安康專區茶葉指導所考證,清代中葉紫陽茶區各縣最高年總產茶曾達1500噸,其中紫陽縣1000噸以上。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湧入西北,紫陽茶受到排擠,漸見萎縮。
民國《紫陽縣誌·地理志》在談到清末民初全縣茶葉生產狀況時說:“茶麻以西南區及蒿坪河一隅為最多,茶之原質、色香味較他處所產俱勝。穀雨毛尖尤稱上品,唯製法不精,行銷地向復加以限制。”“光緒間價尤低廉,多有毀去茶樹者。近年(按:指民國十四年前)茶價稍昂,植者漸廣。”抗戰期間,湘、皖等省茶區相繼淪陷,交通阻塞,南方茶葉無法運銷西北;而紫陽茶不但未因戰爭而停滯,銷路反而擴大。它不僅銷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鎮,而且向為皖、湘茶葉銷場的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陽茶銷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茶農普遍增植新樹,茶葉產量迅速增長。抗戰初期,中國地理研究所人生地理組王成敬和綦江縣立中學賈秉溫對紫陽茶葉生產進行綜合考察后指出:紫陽“居陝南茶區之中心,全縣產茶。因而陝西茶葉普遍即以紫陽稱之,所有外銷者亦多稱紫陽所產也。”“每年約產三十餘萬斤。”(《紫陽茶之產銷》見書內文獻輯要)《中國通郵地方物產志》亦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紫陽“全年運銷量320000斤”。(交通部郵政總局編,台灣華世出版社1978年3月台一版)。到抗戰中期,全縣茶葉產量增長60%以上。據陝西省銀行紫陽縣分行民國二十九年(1940)10月16日報告:該縣“本年茶采至五次,總產量約五十萬斤。計洞河十九萬,瓦房店十三萬,蒿坪河八萬,宦姑灘六萬,本縣城四萬斤。”“本年運銷西安約十四萬斤,漢中十六萬斤,甘肅六萬斤,安康四萬斤。”(《紫陽茶葉調查》,見書內文獻輯要。)
民國三十三年(1944)紫陽茶葉運銷量達到260噸;至抗戰結束以後,全縣茶葉產量超過500噸(摺合100萬斤),比抗戰初期增長兩倍以上。解放戰爭期間,全縣茶葉生產處於穩定狀態,沒有新的發展。至1949年底,全縣茶園面積20000畝,總產545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紫陽茶有了迅速發展。1953年3月,安康專區茶葉指導所建立后,以紫陽為重點,進行生產示範和技術推廣工作,促進了茶葉增產。當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6000畝,總產達到750噸。1954年,人民政府發放了3億元(合今3萬元)茶葉預購款,扶持茶葉生產。並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總任務時,教育茶農組織起來,響應國家增產號召。在縣內紅椿壩、毛壩關、宦姑灘、瓦房店及鄰縣嵐皋選擇了5個工作中心基點,開展加強茶園經營管理、補植缺株、有計劃地發展新茶園、提高茶葉產量、提高制茶技術水平和茶葉質量等示範性工作,認真總結推廣了茶園中耕除草、施肥、老茶園更新、防治病蟲害的經驗。其後,在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下,茶葉生產持續增長。至1957年,茶園面積達到38500畝,比解放初增長92.5%;產量達到1075噸,比解放初增長97.2%。成品茶質量有顯著提高。據陝西省供銷社統計,1957年1~4級茶比重由1956年的59.85%增至74.88%;5級以下粗茶則由40.15%降為25.12%。茶農實際增加收入20.33萬元。毛茶收購價由1956年的每擔(50公斤)51元提高到55元。1958年雖因貽誤采期,使7噸鮮葉老在樹上,茶葉總產仍達1150噸,為此前最高產量。1959年,紫陽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不僅當年茶葉產量比1958年下降11.4%,茶樹生機也受到很大破壞。60年代初,因缺糧矛盾突出,茶園面積縮小,產量大幅度下降。1961~1962年,全縣茶葉年產量僅650噸,為1958年的56.5%。
1965年初,安康地區黨政領導部門提出“兩手抓,雙豐收”的農業生產方針,紫陽興起茶葉生產熱潮。縣級機關帶頭進行茶樹短穗扦插,收購部門提高茶籽價格,政府對農民實行茶籽補貼,從而發展了一批新茶園,並對原有茶園加強了管理。當年,產量有了較大回升,總產達950噸,較1962年增長49.2%。其後,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錯誤地認為“茶葉不能當飯吃”,茶葉生產受到很大損失,全縣產量長期在650~900噸之間波動。
1974~1978年,貫徹全國茶葉會議關於“茶葉生產要有個大的發展”的決議,全縣播種茶籽1455噸,發展條列式茶園60000畝。並建立公社茶場56個,大隊茶場410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貫徹執行正確的農村經濟政策,茶葉產量穩步回升,結束了長期低而不穩的狀況。1884年,茶葉總產超過1000噸;到1985年,茶園總面積達到120900畝,茶葉總產1177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在1974年以後的發展茶葉生產熱潮中,由於有近30%的茶園種植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頭上,而且周圍林被較差,易受旱、受凍;還有一部分茶園建立在鹼性土壤上;所播茶籽除少量當地種外,絕大部分是從湖南省調入的群體品種,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到2012年,紫陽縣全縣茶葉栽植面積逾17萬畝,年產茶總量達到3800噸,實現產值7億元,綜合收入10億元。

品質特點


紫陽富硒茶外觀特點
紫陽富硒茶外觀特點
天然紫陽富硒茶的珍品為紫陽毛尖系列,分翠峰、銀 針、翠芽等,其品質特徵是:芽葉嫩壯勻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高長帶花香,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美、回甘,葉底嫩勻成朵。
自1981~1982年春季,紫陽茶試站、漢中地區、西北植物所及陝西省茶樹品種資源組分別按規定采留標準(第一輪新梢長到1芽3葉時采1芽2葉)製成蒸青化驗樣品,送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化驗,結果表明,紫陽茶的品質成分有下列顯著特點:
(一)富含氨基酸
紫陽富硒茶沖泡后狀態
紫陽富硒茶沖泡后狀態
平均值最高的是紫陽大柳葉,含3.46%,其次為苦茶、紫陽櫧葉種、大青茶,均超過3%。絕對值最高的是1981年在紫陽煥古公社鐵壁三隊採集的以大葉泡、櫧葉種為主體的混合樣,氨基酸含量高達5.69%。其次是1982年採集的紫陽縣洄水區斑桃公社店灣隊7號樣,氨基酸總量達5.10%。1981年紫陽 茶試站在同樣肥培管理條件下的品種園中採樣化驗,除貴州湄潭苔茶達3.01%,其餘7個外地品種均≤3%,而紫陽茶達3.08%。富含氨基酸是紫陽茶濃而不澀、滋味醇和回甜的物質基礎。
(二)咖啡鹼含量高
咖啡鹼含量與茶葉品質呈正相關。一般茶葉中咖啡鹼含量為2~4%,品質滋味好的茶葉,一般咖啡鹼含量也高。紫陽群體中,除紫陽圓葉含2.51%外,其餘均在4%左右。苦茶最高,為4.43%;其次為柳葉種4.37%,櫧葉種4.36%,小葉種4.16%。咖啡鹼含量高且穩定,變異係數都不大,是紫陽茶品質好的又一標誌。
(三)多酚類化合物中兒茶多酚類含量高,品質成分比率協調
紫陽群體各地方種茶多酚含量中等偏高且比較穩定。高於26%的有圓葉種(28.7%),柳葉種(27.61%),紫芽種(27.14%)、大葉泡(26.16%),其餘均在中等範圍。變異係數除圓葉種和小葉種超過20%以外,其餘均在13%以下。紫陽種與外地良種相比,僅次於貴州湄潭苔茶和湖南雲台山大葉種。兒茶多酚類總量僅次於貴州湄潭苔茶,而高於其它7個外地良種。
據杭州茶葉試驗場多年研究認為:兒茶多酚類與氨基酸的比值大則適宜制紅茶,兒茶多酚類與氨基酸的比值小則適宜制綠茶。紫陽種兒/氨比值僅67,比南江大葉種和福鼎大白茶稍高,而低於其他6個外地良種。尤其是煥古茶兒/氨比值僅40,充分說明是適制綠茶的優質鮮葉。
紫陽茶除了富含影響茶葉品質的化學成分外,還富含微量元素硒。1981年對紫陽31個公社48個樣進行含硒測定,其範圍在0.122~3.83PPm之間,高於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附屬二院自1972年至1977年8月,採用茶樹根治療高血壓症140例,表明茶樹根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同時觀察到茶樹根尚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對高血壓伴有高血脂症者尤為適宜。藥物的副作用少,對心電圖、肝功能無明顯影響。1978年以來,又進行了一年多防治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不僅證明茶樹根有防治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還證明紫陽茶樹根的作用不僅高於對照組,還高於四川江津茶樹根組。從實驗期間的動物健康狀況看,紫陽茶樹根組明顯比作為對比標準藥物的安妥明組好。凝血時間紫陽茶樹根組也比安妥明組明顯延長1倍。

榮譽認證


紫陽縣茶葉所獲榮譽
紫陽縣茶葉所獲榮譽
1965,安康種植的茶樹品種紫陽種被確定為中國第 一批推廣的21個良種之一,安康富硒茶是農業部彙集的全國44種名茶之一;
1987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
1988年被評為省地方名牌產品,同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1991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獎;
1990年獲陝西省優質保健品金獎;
1991年獲中國優質保健食品金獎,獲國際茶文化節名茶獎;
1992年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和國防大學旅遊購物節金鷹獎;
1994年榮獲中國億萬群眾最佳喜愛的國家用品最佳消費獎;
1998年評為陝西省名牌產品;
1990年,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同志為紫陽富硒茶題詞“健康佳品,馳譽神州”,1996年,于若木同志為紫陽富硒茶題詞“國飲新秀天然富硒紫陽茶”;
2004年,紫陽茶通過了國家唯一原產地保護認證;
2008年以來,安康紫陽、平利兩縣先後獲得“中國名茶之鄉”殊榮;
2012年4月27日,“紫陽富硒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並公布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2年6月9日,紫陽富硒茶榮登中國十大富硒品牌榜榜首。
2012年7月,紫陽富硒茶被評為“2011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國第五位。
2020年7月,紫陽富硒茶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紫陽富硒茶原產地域範圍以陝西省安康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紫陽富硒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安政函[2004]38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陝西省紫陽縣城關鎮、煥古鎮向陽鎮紅椿鎮毛壩鎮麻柳鎮洞河鎮蒿坪鎮瓦廟鎮、高橋鎮、雙橋鎮、斑桃鎮、洄水鎮漢王鎮、雙安鄉、東木鄉、芭蕉鄉、苗河鄉、廣城鄉、燎原鄉等2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紫陽群體種。
(二)種植管理。
1.建園條件:選擇保護範圍內的天然富硒土壤,經過深耕重施有機肥培土,栽種紫陽群體茶樹良種。
2.栽培管理:遮陰、施農家肥,合理修剪。
3.鮮葉採摘:最佳採摘時間在每年的3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三)工藝流程。
鮮葉攤放―殺青―做型―烘(炒)坯―造形―足干焙香―精選―成品。
(四)產品加工。
加工前分級攤放,攤放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採用高溫快速殺青技術和中溫慢烘、低溫長烘的焙香技術分級加工。
(五)質量特色。
1.富硒。含硒量在0.3mg/kg以上。
2.品質特徵。肥嫩壯實、色澤翠綠、栗香濃郁、濃而不澀、醇厚回甜、耐沖泡。

專用標誌使用

在紫陽富硒茶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紫陽富硒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紫陽富硒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2020年1月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紫陽秦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使用“紫陽富硒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