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釀酒的結果 展開

釀酒

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類的過程

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精飲料的過程。釀酒原料與釀酒容器,是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據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釀酒器具表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存在釀酒這一行業,而釀酒之起源還在此之前。遠古時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

徠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釀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釀造過程也不一樣。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齊民要術》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起源傳說


綜述

紹興釀酒圖
紹興釀酒圖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杜康的發明,把他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儀狄創釀酒

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
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他到底是從事什麼職務呢?是司酒造業的“工匠”,還是夏禹手下的臣屬?他生於何地、葬於何處?都沒有確鑿的史料可考。那麼,他是怎樣發明釀酒的呢?《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杜康創釀酒

杜康——傳說中的造酒之神
杜康——傳說中的造酒之神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杜康造酒的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洞中發酵后,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並無什麼奇異的辦法。由一點生活中的偶然的機會作契機,啟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是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的,這段記載在後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很能夠留心四周的小事,並能及時啟動創作靈感之發明家了。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自不必說。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誌》中,對杜康也有過較詳的記載。白水縣,位於陝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因流經縣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石頭而得名。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城,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粟邑衙縣”,“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謂歷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謂“四大賢人”遺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傳為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一下子擁有倉頡、雷祥、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那顯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還有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公里。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里,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面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爽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汩汩湧出,沿著溝底流淌,最後匯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坡上,有個直徑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磚牆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廟與像均毀於“十年浩劫”了。據縣誌記載,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帶上供品,到這裡來祭奠,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搭台演戲,商販雲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盡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亭。亭呈六角形,紅柱綠瓦,五彩飛檐,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圖畫。儘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傳”,但據古工作者在此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裡產酒的歷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舅區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

黃帝時期傳說

中國古代造酒圖
中國古代造酒圖
古代釀酒圖
古代釀酒圖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 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歷史考證


酒器考證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這些傳說儘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新民晚報》1987年8月23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莒縣發現”,副標題為“同時發現五千年前的釀酒器具”)
中國釀酒習俗的起源與發生,一般認為是在出現確鑿的飲酒器的新石器時代晚朝。所謂飲酒器,便是指陶盉、鬶、高足杯之類。這種飲酒器概念是比照夏商周時期酒器的一般情況而限定的,故難免有失偏頗。其實,原始時期的人類在使用陶器製品時,雖有一定的分類使用概念,但並無嚴格的使用定則,一器多用是非常流行的習俗,且有不少器類的用途並未被現代人所認識,按圖索驥般地尋酒器溯酒源,顯然不能真實地反映中國釀酒的起源情況。從釀酒必備農業和制陶業發生的兩個先決條件看,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完全具備。黃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崗、北首嶺、李家村等早期文化已明顯出現較發達的農業和制陶業,故中國釀酒的習俗完全可能在此時便已發生。磁山、裴李崗時期的諸文化遺址,普遍發現的深腹罐、深腹三足器等陶容器,器體很大,顯然是用於盛貯糧食用的。而陶壺、帶流的三足壺、圈足缽等,則是盛、飲水之器,這些盛貯糧食、盛、飲水器,事實上也完全可能是原始釀酒的發生器和飲用器。新石器時代中期如仰韶文化大型陶瓮、缸、罐、鼎和壺、碗、盉,大溪文化的罐、缸、瓶、杯、壺、碗、鼎,河姆渡文化的罐、甗、壺、缽等等,都應是酒的發生器和飲用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的陶甑、甗等和與夏商周時期類似的專用酒器現象,則表明此時的釀酒習俗相當盛行,釀酒逐漸邁進專業化階段,釀酒的技術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和提高。
徠夏王朝時期,中國的原始釀酒業至此顯然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世本·作篇》:“儀狄造酒”、“杜康造酒”、“少康作秫酒”,《戰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綱鑒易知錄》:“古有醴酩,禹時儀狄作酒”等等記述,正是夏禹和夏王朝時期釀酒習俗盛行的具體反映。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類型文化;考古發掘已發現數百座墓葬,從隨葬的情況看,盉、觚、爵等酒器已佔較大的比重,飲酒器不僅有大量的陶製品,而且也出現了精緻美觀的青銅製品。遺址中除發現大量的陶質盉、觚、爵、壺、角、杯等酒器外,也出土大量盛貯、炊煮糧食的陶容器,如罐、鬲、瓮缸、簋、斝、甗等等這些盛貯、炊煮器,與當時的釀酒、飲酒習俗密切相關,是夏代釀酒習俗流行的重要旁證。
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商王朝時期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到禮的制約,而這種禮的實質,便是酒。酒代表禮,禮通過酒來表現,這是商代社會一個十分顯明的時代標誌。在商代的手工業製作中,酒禮器的製作最重要,酒禮器不僅大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且還大量應用到喪葬活動上。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曾發現一座形制特殊的房子,房子建在高出地面1米的台基上,平面呈階梯形,無前牆,只有密排的柱洞,進門處有台階,大約是一座斜坡式房頂的建築,屋內堆積大量灰燼和陶容器,並發現大量的桃、李、棗等植物種仁和重8.5公斤的人工培植酵母,在房子附近又發現兩口水井,井內遺有木桶、陶罐等汲水用具,據出土現象,學者認為這是一座釀酒作坊址。台西釀酒作坊遺跡及有關遺物的發現,說明了商代的釀酒業已呈現專業化的傾向,並出現明確的使用酵母曲來釀酒的實證。
周承商制,釀酒之風有增無減。西周王室曾鑒於商代酗酒成風以至人亡國敗的教訓,用殺頭問罪的辦法試圖禁酒①,但事實卻是有禁無止。飲酒、釀酒不僅沒有禁絕,而且官方也出現大力發展釀酒業,以保障祭祀燕饗之需的舉措。《周禮》中有酒正、酒人之職官,這便是專門負責管理酒的釀造和使用的官吏。酒正等並能辨別酒的五齊(劑),即泛齊、醴齊、盎齊、醍齊、沉齊,有人認為五齊是釀酒的五個階段,也有人將五齊解釋為五種原料不同的酒,但無論是何種情況,五齊事實上是釀酒經驗技術的總結,它們說明西周的釀酒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古代釀酒實況
古代釀酒實況
裴李崗文化時期
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河姆渡文化時期
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大汶口陶樽
大汶口陶樽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

古酒考證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004年12月,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對賈湖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證明,附著物內發現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國先民已會釀酒。被證明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酒”。研究成果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2005年7月,其古配方在美國特拉華納州狗鯊頭酒廠被複製成功。
研究證實,沉積物中含有酒類揮發后的酒石酸,其成分有稻米、蜂密、山楂、葡萄,與現代草藥所含某些化學成份相同,根據C14同位素年代測定,其年代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實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賈湖先民已開始釀造飲用發酵的飲料。專家認為:此前在伊朗發現的大約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賈湖酒的發現,改寫了這一記錄,比國外發現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為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與酒有關的實物資料。
提梁卣(商代酒具)通高41.5厘米
提梁卣(商代酒具)通高41.5厘米
婦好觚(商代酒具) 通高25.6厘米
婦好觚(商代酒具) 通高25.6厘米
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酒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河南信陽地區的考古工作者在羅山蟒張鄉天潮商代墓中發現的古酒,裝在一悠揚青銅卣(yōu)內,密封完好,雖經三千餘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古酒濃香依未揮發乾,真仍令人難解的奇迹。春秋時的中山國,善釀癥狀酒名重當時。其酒釀成后,立即倒入大罌中,浸泡九種花卉的莖葉,貯存10年以上再飲用。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一座戰國中山王陵墓中,挖出兩壺美酒,一壺盛在圓形的青銅卣里,壺內存酒約7成,重約6千克;另一壺僅存酒一半,重約4千克。兩壺酒清 澈透明,嬌綠欲滴,啟封時香氣四溢。1979年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
曹操有兩句名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不但是飲酒高手,還通曉釀酒技術。他曾向漢獻帝呈獻過一套“九醞酒法”,它跟近代連續投料的釀酒法大體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斷投入原料,經根黴菌糖化,補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一直在合適的糖度中發酵,釀出的酒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1915年杏花村汾酒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1915年杏花村汾酒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宋、元、明、清時期,釀酒業繼續發展,其品種有黃酒、葡萄酒、棗酒、椹子酒、菊花酒、連花酒、桂花酒五加皮酒、宮延御酒等多種。據宋周麟之《海陵集》載:“燕中暑月於冰窖造酒其清列,使至嘗被賜。女真人多釀麋為酒。盛饌以雁粉為貴,以木絆貯之,以瀋(shèn)墨色,以生蔥蒜之屬置於上。”明代時,每逢重陽節,皇帝和宮人都登臨萬歲山,登高遠眺,“宮眷內臣皆著重陽景菊花補服,吃迎春兔、菊花酒”(《金鰲退食筆記》),重陽飲菊花酒的風尚在西漢時期就有了。《西京雜記》中載有菊花酒的釀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到來年九月九日始成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對於常飲菊花白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可令人顏色不老,令人頭髮不白,輕身耐勞延年。”
紹興黃酒“女兒紅”
紹興黃酒“女兒紅”
釀酒作坊
釀酒作坊
釀酒中國古代的飲料酒主要是黃酒和白酒,葡萄酒次之。大米(糯米或粳米)或黃米原料經蒸煮,攤涼后,加入曲子,浸米水,或加入酵母攪拌后,在缸內糖化與發酵,發酵完成後進行壓榨,壓榨出的液體即為黃酒。黃酒以紹興酒最為有名,有“狀元紅”、“加飯酒”、“善 釀酒”、“香雪酒”、“女兒紅”等品種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的關於制曲、釀酒的論述,是當時制曲、釀酒技術和經驗的總結。書中記載了12種不同的酒麴和20多種酒的製法,提出曲和“五色衣”的概念,並認識到二者的相關性。“五色衣”是指酒麴中黴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現黑、白、黃、綠等色。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經》是一部制曲釀酒的專著,記述了當時釀酒工藝的發展和改進。紅曲的發現和應用是宋代制曲釀酒的一個重大發展。紅曲的菌種是紅麴黴,它是一種耐高溫、糖化能力強,又有酒精發酵力的黴菌。到明代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都有紅曲的製法和應用的記載。紅曲用於釀酒以後,酒類品種大大增加了。福建、浙江、台灣等地釀造的紅曲黃酒;用紅麴黴和黑麴黴共同製造的烏衣線曲和黃衣紅曲釀造的酒,風味各異。當時酒類品種,僅《本草綱目》記載就有70多種。中國古代的釀酒工藝已具有很高水平。《北山酒經》中說:“造酒最在漿,漿不酸不可釀酒。”說明釀酒是先制好酸漿,用以保護酵母菌和調節發酵的作用。這與現代釀酒工藝學中的發酵液的酸度是影響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重要因素及釀酒發酵必須控制酸度的理論是吻合的。紹興酒釀造中應用的“三漿四水”、“冬漿冬水”,就是繼承和發展了“九醞酒法”中用多次投料控制和調節酸度的方法,這說明現代酒精生產中採用的乳酸菌生酸和調節酸度與抑制雜菌生長的方法,早在17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就掌握了。宋代以後,中國勞動人民又發明了加熱殺菌法,這是中國釀酒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為以後葡萄酒、果酒等酒品的生產開闢了廣闊前景。《北山酒經》中記載:“每壇加蠟三錢,竹葉五片,隔水煮開,乘熱灌封壇口。”這種用加熱殺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與釀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殺菌法基本相同。

釀造方法


白酒

低溫啤酒釀造設備
低溫啤酒釀造設備
多以含澱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等,其釀造 過程大體分為兩步:首先是用米麴黴、黑麴黴、黃麴黴等將澱粉分解成糖類,稱為糖化過程;第2步由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濃,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還產生較多的酯類、高級酯類、揮發性遊離酸、乙醛和糠醛等。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

啤酒

以大麥為原料,啤酒花為香料,經過麥芽糖化和啤酒酵母酒精發酵製成。含有豐富的CO2和少量酒精。由於發酵工藝與一般酒精生產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營養物,從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啤酒中酒精含量一般為15度,或更低。

嘉絨酒

嘉絨藏族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東部丹巴等地和雅安市寶興及阿壩州金川、馬爾康、小金等縣,而丹巴地處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的源頭。是嘉絨藏族聚居地,當地藏族群眾多有自製藏酒習俗,且所制藏酒風味獨佳。由於釀酒全過程及所有原料為本地獨有,使嘉絨藏酒風味與眾不同,其釀酒方法有以下過程:
首先,具備酒麴(當地語稱“吾俄基”)。在每年的夏季、採集當地的一種叫“吾俄基麥朵”的花草,採集時須在手上塗摸少許酒,否則會被刺,採集后蒸熟、曬乾、碾成粉或干砣砣備用。
其次,煮料。釀酒原料由玉米、小麥、青稞、高糧等組成。將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用鍋煮成半生熟備用。
再次,將煮后的原料在竹制平篩內攤開,待稍涼后加入酒麴拌勻,趁熱放入發酵缸(多為土陶罐內),加蓋並外包毪衫或棉被保溫,發酵2—3天即可。
然後,生酒。當有酒味溢出后,去掉保溫毪衫、棉被,再靜置15一20天,即可有酒香味或酒液出現,當地稱“雜酒”。
再后,蒸酒。在鍋莊上置一口大生鐵鍋,加入適量水和麥草(隔墊用)及豬骨(可去異味、改善酒的品味等),內置個土陶罐(密閉式的,用於酒液較多的酒料)或木質蒸蘢(開放式,用於干酒料,須在蒸隔上鋪一層麥桿,以防酒料下漏),加蓋后在鍋莊內加帶火的灶灰將大鐵鍋內水煮沸並使籠內有水蒸汽溢出,加入發酵完全的酒料,裝好集酒器及引流管(一般是竹子的),在籠上放置一口生鐵尖底鍋,並用沙布或毛巾沿周圍密封(此時,傳統習慣上在蒸籠上吊一把刀鎮邪),在籠頂鐵鍋內加入冷水或冰塊,並隨時更換以保持低水溫,繼續蒸煮出酒。
最後,酒質控制。蒸餾出的酒,濃度可達50——60度,蒸餾期間要定時品灑,至酒味出現微酸時應分裝以區別酒質,大約在50度以下和50度以上的酒分別裝罐密封備用即可。

葡萄酒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藥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后,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裡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準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餘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
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制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製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裡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控制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后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高粱酒

蒸餾酒: 用水果﹑乳類﹑糖類(糖蜜﹑甘蔗﹑甜菜) ﹑穀物等原料,經酵母菌發酵后, 蒸餾得到無色透明的液體, 再經熟成和調兌,製成的透明含酒精濃度高於20%的酒精性飲料高粱酒是蒸餾酒的一種. 釀造過程依先後順序, 分為制曲﹑釀酒.
調配及灌裝等步驟

制曲

麴菌和入蒸煮過的高粱(高梁飯), 會使澱粉糖化(變為葡萄糖)及發酵而產生酒精. 為使高粱酒順利發酵, 制曲為首要步驟. 所謂「曲為酒之母」, 酒麴之良窳, 對高粱酒的質量以及產量,具有關鍵性地位. 酒麴好發酵必佳
一﹑小麥為主要制曲原料
曲的原料以純小麥為佳, 若攙入大麥﹑玉米﹑黃豆…等雜糧則次之
二﹑研磨
將小麥研磨成粉, 此為制曲第一道手續
三﹑攪和
將研磨后之小麥粉, 送入攪拌機加水攪和
四﹑制曲塊
麥粉在攪拌機內加水攪和后, 送入制曲機, 壓成方形曲塊,每塊重約5公斤
五﹑培曲(繁殖麴菌)
曲塊製成后, 接著送入培菌室(曲室)中, 使其發酵,麴菌在曲塊內部大量繁殖. 此過程約需30天
六﹑堆曲(培干)
完成培曲之曲塊, 移出曲室陰乾儲存, 謂之堆曲
七﹑磨曲(磨碎)
培干后之曲塊, 呈土黃色, 須磨成曲粉, 始可攙入高粱飯釀酒。至此制曲工作大功告成
曲塊質量, 和制曲期中之溫度控制息息相關, 而溫度控制是利用自然空氣來完成,因此空氣成為培制曲塊的最大資源與關鍵. 金門空氣好,水質好,製造的曲塊自然上選, 釀製出來的高粱酒自然與眾不同.

釀酒

一﹑浸泡
將高粱送進泡水池, 加水浸泡24小時
二﹑蒸煮
浸泡后之高粱, 用鍋爐蒸煮, 俗稱「蒸高粱飯」, 簡稱「蒸飯」
三﹑冷卻
高粱飯蒸煮完畢, 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 輸送途中加進穀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
四﹑拌曲
將冷卻后之攙有穀殼的高梁飯, 送進拌曲機, 加入顆粒狀曲粉,用拌曲機使高粱飯與曲粉均勻混合后, 倒入發酵池
五﹑發酵
發酵10天後, 蒸餾得酒
六﹑蒸餾(第一道酒)
將發酵完成之高粱飯, 用人工倒入蒸餾鍋, 蒸餾所得謂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較具高粱味, 必須調兌以改善口感風味
七﹑再拌曲﹑再發酵
第一道酒蒸餾后之高粱渣滓, 出鍋再加穀殼冷卻,再加入曲粉均勻拌和, 送進發酵池, 進行再發酵12天
八﹑再蒸餾(第二道酒)
「第二道酒」, 較無高粱雜味, 較香﹑較醇﹑較順口
蒸餾過程中, 酒液流出, 最先餾出之酒精濃度在80%以上, 謂之「酒頭」, 慢慢下降, 酒精濃度在20%~40%為「酒尾」. 酒液以酒精濃度高低分開收集﹑儲存,濃度60~70% 作為大麴酒, 50~60%間為高粱酒
調兌與灌裝
為使酒質均勻一致, 迎合消費者口味, 必須進行調兌, 又稱勾兌,將不同酒精濃度, 分次蒸餾, 以及年份, 作不同比例之「勾兌」,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 然後進行灌裝於玻璃瓶或磁瓶。灌裝前需於地窖存放若干時日(通常6個月以上),使新酒辛辣味經過老熟(熟成),去除糟味,改善口感.

酒麴


酒窖
酒窖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但一直不知道麴櫱的本質所在。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秘。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霉的穀物演變來的。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霉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葯曲,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分為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霉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技術演變

原始的酒麴
中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霉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中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后,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為“餅曲”。東漢的《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中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中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中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范”,有鐵制的園形范,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行業運行


根據國家統計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1-6月份釀酒行業總產量3507.34萬千升(含飲料酒及發酵酒精),同比增長7.20%;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587.34億元,同比增長23.15%;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500.78億元,同比增長23.32%;全行業出口交貨值30.55億元,同比增長18.72%。
2012年1-6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達535.20萬千升(折65度,商品量),同比增長17.20%。其中,一季度累計產量284.87萬千升,二季度累計產量250.33萬千升。各省市中,四川省以總產量147.12萬千升位居首位,占行業總產量的比重27.48%;其次是山東省,2012上半年累計產量超過50萬千升,河南省位居第三位,總產量也接近50萬千升;江蘇、遼寧兩省上半年白酒產量接近40萬千升,湖北、吉林、內蒙古、安徽四省上半年白酒總產量在20-30萬千升之間;白酒總產量高於10萬千升的其他省市還有貴州省、黑龍江省、河北省和北京市。從增速情況看,三大白酒生產大省中,四川省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河南省則出現負增長情況,僅山東省產量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產量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其他省市還有:江蘇、遼寧、湖北、吉林、貴州、黑龍江、河北等。
2012年1-6月,全國啤酒總產量達到2398.80萬千升,與2011年同期相比產量增長4.85%。其中一季度產量899.12萬千升,增速0.41%;二季度產量1499.69萬千升,增速7.70%。分省市看,山東省以341.71萬千升的總產量位居第一位,佔總產量的比重達14.24%;其次是河南省和廣東省,啤酒產量均在220萬千升左右;接下來第三梯隊的湖北、遼寧、浙江和江蘇四省,2012上半年總產量介於100-150萬千升;總產量高於70萬千升的還有黑龍江省、四川省、福建省、北京市、廣西自治區、安徽省和河北省等省區。與2011年同期啤酒產量對比,江蘇、福建、安徽2012上半年啤酒累計產量發生下降;而河南、湖北、廣西三省產量同比增長明顯,增幅均超過20%以上。
2012年上半年,全國葡萄酒累計產量60.85萬千升,同比增長17.51%。其中一季度產量27.91萬千升,二季度產量32.93萬千升。各省市中,山東省葡萄酒總產量23.12萬千升,佔比37.99%;吉林省位居第二位,總產量15.68萬千升,佔比25.76%;另外,河南省2012上半年葡萄酒產量7.97萬千升,佔比13.09%,位居全國第三位;累計產量在1-5萬千升的省市有河北省、遼寧省、黑龍江、陝西省、天津市;其它地區均不足1萬千升。與2011年同期產量相比,河南省、天津市、北京市、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葡萄酒產量均有不同幅度下降,增速較快的地區有吉林、遼寧、黑龍江、陝西、新疆、寧夏和山西省。
2012年1-6月份全國發酵酒精累計產量419.53萬千升,增速7.85%。其中,一季度酒精累計產量227.64萬千升,二季度酒精累計產量191.89萬千升。2012上半年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63.54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44.04億元;行業出口交貨值26072萬元,同比增長3.57%。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1-6月濃度高於80%的未改性乙醇出口數量1588.60萬升,同比下降17.63%;改性乙醇出口數量629.03萬升,同比增長1.15倍。
從白酒行業來看,近幾年高端白酒市場發展態勢良好,高端酒企接連開始了產能大擴容,2011年白酒累計產量1025.6萬千升,同比增長30.7%。二、三線白酒發展態勢良好,價格上漲。白酒金三角戰略陸續啟動,帶動了川酒的發展。白酒的銷售渠道、營銷模式和政策環境有了較大的變化,網路和電視購物成為營銷的主要手段。
從葡萄酒行業來看,2012年葡萄酒行業消費者的消費傾向變化大,消費者偏愛低度數的葡萄酒。國內知名葡萄酒企業張裕等宣布未來3年內將在廣東區域拓展業務,精選世界各國頂級酒庄,聯合拓展國內市場。商家開始改變營銷策略,重視70、80后的年輕消費群體。南非葡萄酒成為暢銷商品,酒水連鎖店發展速度快。
從黃酒行業來看,黃酒產量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2年黃酒將進入全面發展時期。近幾年來,黃酒吸引了許多新的消費群體,黃酒消費的核心區域和非核心區域之比從2003年9:1變為2010年的6:4,黃酒的發展潛力逐漸顯現。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強調黃酒行業的發展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應加大創新力度,擴大黃酒的品種與產品,研製出適合各個區域的創新產品。因此,在規劃的指引下,黃酒將迎來全新的發展。
從啤酒行業來看,2011年我國啤酒產業雖然受全球經濟復甦、輸入性價格上漲、通脹預期帶來的國內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和市場供大於求的雙重壓力,但通過結構調整、科技進步、節能降耗等有力措施,努力轉變增長方式,啤酒產業仍呈現出持續穩定增長的發展勢頭。2011年啤酒產量產量為4898.8萬千升,同比增長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