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科學

濕地科學

《濕地科學》是2003年創辦的中文學術期刊,雙月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主管。

基本概況


濕地的特點與定義

長期以來,濕地的重要價值與功能不為人們所認識,國內外往往把濕地當作無用的荒蕪之地,把它列為被開墾的對象。濕地(Wetlands)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地球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與森林、海洋並列為全球三大系統。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與環境功能,可以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改善氣候,為珍稀與瀕危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為人類提供多種資源,美化環境等,在區域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濕地還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科學已經證明,生命來源於水,生命多起源於富含有機質的地方。人類文明多發源於大河流域,國外的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恆河湄公河和我國的黃河都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而這些河流兩岸的濕地正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濕地與生命是緊密相連的,英國濕地學者在其所著《沼澤財富》一書中指出,生命就很可能起源於沼澤濕地。鑒於濕地具有上述巨大的生態與環境功能,被讚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物種的基因庫”、“天然水庫”和“鳥類的樂園”等。
濕地
濕地
一直以來,學術界對濕地的定義眾說紛紜。各國學者先後提出了很多濕地定義。歸納起來可以將濕地定義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廣義的濕地定義,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濕地定義是《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定義,即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或鹹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該國際濕地公約將世界上的濕地劃分為兩個大類42種類型。該定義包含類型多,適用範圍特別寬廣,主要是根據濕地多水的屬性,適用於珍稀瀕危水禽棲息地保護與濕地保護的管理者。
第二類濕地定義是狹義的濕地定義,為濕地科學研究工作者提出的濕地科學定義,認為濕地的科學定義應該是:“濕地是一類既不同於水體,又不同於陸地的特殊過渡類型生態系統,為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界面相互延伸擴展的重疊空間區域。濕地應該具有3個突出特徵:濕地地表長期或季節性處在過濕或積水狀態;地表生長有濕生、沼生、淺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濕鹽生植物),且具有較高生產力。生活濕生、沼生、淺水生動物和適應該特殊環境的微生物類群;發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顯的潛育化過程”。該定義是主要根據濕地的生態系統屬性,從濕地本質屬性與濕地發生、發展、演化過程與功能認識出發而提出的科學性很強的濕地定義,是內涵與外延都十分清楚的科學的濕地定義,適用於濕地科學理論研究,得到濕地學術界比較廣泛的認同,該濕地定義包括的濕地類型相對較少,主要包括內陸的淡水沼澤濕地、淡水沼澤化草甸、內陸鹽沼、濱海鹽沼、濱海紅樹林濕地和河口沼澤濕地。濕地科學隨著濕地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濕地的認識深入,濕地科學的概念也不斷更新。濕地科學是研究濕地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科學,是研究濕地生態系統形成、發育、演化、退化過程與機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結構、生態與環境功能、退化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濕地污水生態處理技術與工藝以及濕地環境景觀設計的科學。它是由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水文學生物學、景觀設計學、資源科學等多學科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濕地的學科屬性應劃為地球科學,是其重要的、富有生命力與發展遠景的新的分支學科之一。它不僅追蹤基礎科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展,揭示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自然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可以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濕地科學的研究對象與主要任務 濕地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科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形成、發育、演化、退化的規律與機制,探索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結構與功能。研究人類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與響應,提出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的對策和措施。盡最大程度地發揮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研究濕地水環境保護技術與工藝,提供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的濕地關鍵技術,研究濕地美化環境功能、通過城市濕地規劃、景觀設計與建設,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維護人類生態安全,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濕地的生態環境功能 現代濕地科學有充分證據證明濕地具有許多非常重要的生態與環境功能,它涉及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基本可以歸納如下:調節氣候 濕地具有強大的調節氣候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氣溫、濕度與降水方面。濕地水多,水的熱容量大,可以起到調節大氣溫度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日最高氣溫,提高日最低氣溫,縮小氣溫的日較差,改善區域的氣候特徵。濕地還通過水麵蒸發、植物蒸騰過程持續不斷地向近地面大氣輸送水汽,這不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誘發降雨,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使蒸發與蒸騰的水分降落到濕地及其周圍地區,提高當地的大氣濕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局部地區的降雨量。提高空氣濕度、增加大氣降水可以減少土壤水分喪失,有利於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三江平原的原始濕地比開墾后的濕地(農田)貼地層平均相對濕度高5%~16%。新疆博斯騰湖濕地面積為1 410Km2,濕地通過水平方向的熱量和水分交換,使博斯騰湖比其他乾旱地區氣溫低1.3~4.3℃,相對濕度增加5%~23%,沙暴日數減少25%。據一些地方的調查,濕地周圍的空氣濕度比遠離濕地地區的空氣濕度要高5%~20%以上,降水量相對也多。城市濕地建設可以大大減小城市熱島效應,有助於降低由熱島效應引發的突發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類的生命安全。控制洪水 濕地是一個天然儲水系統,具有強大的調節徑流、均化水位和控制洪水的生態功能,對區域防洪、抗旱和減災,維持區域水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暴雨後和落水期均勻地把徑流釋放出來,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許多濕地發育在河流兩岸的地勢低洼地帶,與河流水文存在密切的聯繫,是天然調節洪水的理想場所。由於濕地土壤具有發育疏鬆的草根層和發育深厚的泥炭層,有很強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稱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有些濕地植物本身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沼澤濕地植物泥炭蘚能夠吸收自身體重10~25倍的水分,比常用的脫脂棉的吸水能力還要強上1~1.5倍。
我國屬於季風性氣候區域,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容易發生洪災與澇災。但是通過濕地的調節作用,在豐水期將降雨、河流過多的水量儲存起來,不僅可以避免發生洪災,同時又能保證在枯水期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有穩定的水源供給。長江兩岸的濕地、各級支流沿岸濕地以及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許多湖泊都發揮著儲水防洪功能;許多水庫在防洪、抗旱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東北三江平原濕地研究結果顯示,本區濕地可儲水36.6億立方米,如果考慮區內3 133.46m3的湖泊的蓄水量(據估算,平水期可蓄水47億立方米),蓄水總量可達83.6億立方米,相當於嫩江年徑流量的39.4%,撓力河上游大面積河漫灘濕地的調節洪水作用更為明顯,能將下游的洪峰值消減50%。它們對減緩洪水向下游推進的速度、降低河流流量、削減洪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大大緩解下游城市防洪搶險壓力。我國1998年長江流域與嫩江流域洪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沿江、河的濕地(湖泊)多被開(圍)墾,喪失了大面積自然濕地,從而大大地降低了調洪能力,導致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孟憲民,1999)。濕地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有利於保持流域的水量平衡。提供水源 水是濕地生存的基礎,濕地是水的載體,濕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儲存庫,人類生產和生活用水除少數來自地下水源外,絕大多數來源於濕地,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及其濱岸帶濕地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他濕地,如森林泥炭沼澤濕地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長江、黃河等許多河流都發源於濕地,濕地是陸地淡水水源地。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佔地面積近6 000Km2,這塊濕地是該州重要的淡水水源地,負責供應當地居民生活用水與工農業生產用水。補充地下水 濕地是補充地下蓄水層的水源,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向地下水補給,對維持周圍地下水的水位,保證持續供水具有重要作用。人類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採出來的,不斷地使用地下水,需要保持有水源向地下水補給,否則地下水也會枯竭,而濕地就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因此就會減少,甚至枯竭。濕地參與地下水的補給,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均有重要作用,也可保證工農業生產所依賴的地下水水資源供應。濕地補充地下水,還可以避免缺少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沉降,避免危及人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保護堤岸 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物的共同特點是根系密集而發達,大多水平與垂直方向延伸距離長,蘆葦最大可以向下延伸到2.5m,可以有效地固定濕地土壤與其下覆的沉積物,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可以抵禦河水、湖水與海浪對堤岸的衝擊,防止河岸、湖岸與海岸的侵蝕,保護居住河岸、湖岸與海岸帶的居民與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河流堤岸、湖泊堤岸與海岸就會遭到波浪的破壞,危及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如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在2006年東南亞海嘯中紅樹林外圍住宅區的損失相對較小,紅樹林在保護房屋和其他建築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相反,2007年的卡特里娜颶風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與新奧爾良周邊濕地大量減少有一定關係。我國廣東湛江沿海農民不但保護紅樹林,而且人工種植紅樹林,以保護他們位於海岸帶的農田和水產養殖地。去除環境污染物 濕地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濕地地區地勢低平,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污染物質(生活污水、農藥和工業廢水等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會大幅度減慢,有利於污染物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鳳眼蓮、香蒲、水蔥等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各類污染物。在濕地中生長的植物、微生物和細菌等通過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轉換,包括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吸收、分解或轉化,吸收、固定、轉化土壤和水中營養物質含量,降解污染物質,消減環境污染,使流經濕地的水體得到凈化。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類型的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通過這一過程提高水環境質量,有益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維護人類生態安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實驗表明,在進入河流之前,將污水先流經大柏樹濕地,結果發現流經濕地后,大約有98%的氮與97%的磷被去除掉了。現在科學家們還可以設計與建設各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專門處理污水,這項生態處理技術能有效地處理多種多樣的廢水,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垃圾滲濾液、地面徑流雨水、合流制下水道暴雨溢流水等,能高效地去除有機污染物,氮、磷等營養物,重金屬鹽類病原微生物等多種污染物,具有出水水質好、氮、磷處理效率高、運行維護管理方便、投資及運行費用低等特點,近年來獲得迅速的發展和推廣應用。根據資料統計,歐洲建有6 000多座處理城市污水的人工濕地。北美有1 000多座處理城市污水和多種工業廢水的濕地系統。我國已經至少有100多處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人工濕地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污水處理的新技術與新工藝。保留營養物質 濕地發育地勢低洼的地段,容易匯聚地表徑流。攜帶地表土壤營養物質的地表徑流多匯聚到濕地內,其中所含的地表物質營養成分部分被濕地植被吸收,大部分積累在濕地地表之中,這使濕地積累了大量富含有機質與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劉長娥,楊永興,2008;劉長娥,楊永興,楊楊,2008),不僅凈化了下游水源,而且積累在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木、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還可以作為天然肥料,用於農田土壤改良,提高農田土壤的肥力,促進農業生產高產。維持生物多樣性 濕地發育於陸地生態系統與水體生態系統的過渡區域,其生物多樣性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僅佔地球表面面積的6%,卻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據初步統計,我國記錄到濕地植物有2 760餘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約156科、437屬、1 380多種,包括瀕危高等植物約100種。我國已記錄到的濕地動物約1 500種(不含昆蟲和其它無脊椎動物),其中魚類1 040種,僅淡水魚就有500種。濕地的鳥類被稱為水鳥,我國水鳥種類繁多,共有水鳥大約300餘種,其中游禽15科50屬125種,涉禽14科53屬132種。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水鳥有33種,其中一些種類是我國特有。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佔54%;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佔35%;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於跨國遷徙的鳥類,中國位於澳大利亞-東亞,印度-中亞遷徙水禽飛行路線中,每年有200種、數百萬隻遷徙水禽在中國濕地中停歇和繁殖。有的濕地是世界某些鳥類惟一的越冬或遷徙的必經之地,如: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以上,白枕鶴佔世界60%,天鵝佔世界50%。濕地是許多珍稀瀕危物特別是瀕危珍稀水禽所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的場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我國濕地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5%,但卻為約50%的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場所。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濕地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生物多樣性中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中國許多濕地都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魚類的棲息地,天然的濕地環境為鳥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對物種保存其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濕地的野生物種可以為改善經濟物種提供基因材料。袁隆平教授在海南島崖里搜集野生稻資源時,其中一個遺傳材料是采自海南省濕地的野生稻。從紅芒野生稻群體中發現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珠,通過濕地野生稻雜交培養的水稻新品種“秈型雜交水稻”,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水稻產量出現飛躍,為世界糧食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防止海水入侵 濱海的各類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的濕地植被也有助於阻礙潮水流入陸地。濕地不斷地向濱海地區地下水補給淡水,這些都有效地防止了海水入侵。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濕地地下水或排干、疏乾濕地,破壞濕地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濕地供應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的淡水量減少。沿海地區入海的河流淡水減少時,海水會沿著江河向上擴展,使原來淡水區域變成鹹水區,水環境改變,嚴重時會影響人民的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天津市和上海市多次發生過海水倒灌,山東萊州至煙台沿海因海水入侵造成4萬多公頃土地鹽漬化,這與這些地區大量開墾濕地與破壞濕地有重要的關係。提供可利用的資源 濕地可以為人類提供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食用植物、水生蔬菜、藥用植物、纖維植物、漿果植物、芳香植物等。具體包括木材、藥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水稻、蘆葦、蔬菜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濕地提供的產品主要有:大米、魚、蝦、貝、藻類、蓮、藕、菱、芡、泥炭、木材、蘆葦、藥材等。大米已經成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之一,其實水稻就是從典型的濕地植物野生稻馴化而來的,現在中國與印度水稻總面積已經佔全世界的90%。濕地中還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如冷杉落葉松赤楊喬木,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些濕地動植物可以入葯,含有葡萄糖糖苷鞣質、生物鹼、乙醚油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濕地中藥用植物有250餘種。有些產品也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中的泥炭資源是重要的有機礦產資源,可以用來生產泥炭肥料、花卉營養土,提取腐殖酸、釀酒、生產建築材料等。濕地中還生長有芳香植物,如狹葉杜香就是製作香水的主要原料,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有人計算過,濕地的生產力高於非濕地。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於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濕地是處於水體與陸地之間過渡類型的生態系統,可以為水體與陸地上的動物、植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環境,不僅可以為很多水生、沼生、濕生植物提供生長發育的生境,而且是很多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這是其他生態系統不能替代的功能。我國濕地僅鳥類就達271種之多。因此,中國濕地保護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鄱陽湖濕地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北京城市濕地為生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環境,其中植物312種,動物260多種(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2003)。濕地為很多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成為世界上動植物的最後集結地與避難所。減緩全球變暖 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的主要原因是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過多。濕地由於具有水分過於飽和的厭氧生態特性,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由於處於厭氧環境下,濕地中的微生物活性相對較弱,植物殘體分解釋放CO2的過程十分緩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堆積形成的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如果濕地遭到破壞,濕地的固碳功能將減弱,同時濕地中的碳也會氧化分解,濕地將由“碳匯”變成“碳源”,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的進程。世界上的濕地固定了陸地生物圈35%的碳素,總量為770億噸,是溫帶森林的5倍,單位面積的紅樹林沼澤濕地固定的碳是熱帶雨林的10倍。北方針葉林帶未被干擾的泥炭沼澤濕地堆積巨厚的泥炭層,泥炭中有機質一般都在60%以上,最高達到95%,有機質的主要成分是碳,因此濕地中貯存了大量碳。濕地保持在原生狀態,碳被固定,不會產生CO2影響大氣環境。濕地被破壞,濕地儲存的碳以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CO2吸收熱量能力很強,增加大氣溫度,造成氣候變暖,所以保護好濕地,防止其退化與喪失,就可以避免濕地中積累的泥炭中的碳轉變為CO2並釋放到大氣層中,這樣地球氣溫維持在一定幅度內變化,不至於過高,可保障人類生態安全(孟憲民,崔寶山,1999)。特殊的旅遊資源 很多類型濕地蘊涵著豐富秀麗、具有獨特風韻的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有些濕地也不乏人文景觀,成為人們旅遊、度假、療養的理想佳地,發展旅遊業大有可為。國內外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都分佈在濕地區域。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風景區,也曾都是湖濱濕地廣泛發育區。著名的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國家公園、香港米埔濕地公園、九寨溝、黃龍大草原、丹頂鶴的故鄉——黑龍江扎龍、江蘇鹽城、吉林向海、崇明東灘、黃河河口濕地、遼河口濕地、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青海鳥島等都是濕地集中分佈的區域,很多景點本身就是濕地。草本類型濕地多是觀鳥、森林濕地欣賞珍稀瀕危動物場所,淺水濕地可以是釣魚愛好者垂釣的最佳地方。各類濕地又生長有豐富的植物種類。這些濕地旅遊觀光活動不僅可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濕地,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是喧囂城市中的一塊回歸自然的最佳場所,成為21世紀生態城市建設中的組成部分。教育和科研價值 複雜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動植物物種、強大的生態功能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作用。泥炭沼澤濕地的泥炭富含腐殖酸,具有防腐作用,再加上濕地厭氧環境,分解作用弱,分解過程十分緩慢,很多生物殘體在濕地可以很好地保存下來。有些泥炭沼澤濕地也是過去自然環境變化的大自然的檔案館與信息庫,它十分忠實地記錄了過去的古氣候、古植被、古水文與古環境的詳細變化過程,可以通過孢粉分析、植物殘體分析、有孔蟲鑒定、粘土礦物分析、碳同位素測定、氧同位素分析恢復古環境、古氣候與古地理(楊永興,1990;楊永興,黃錫躊,2001),是研究過去環境變化最好的信息載體。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濕地與文化遺產有密切聯繫。世界上有些種族的文化和宗教與濕地不可分割,如菲律賓棉蘭老島。濕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必須與自然和睦相處,成為同舟共濟的夥伴。船舶航運 水運是最古老也是最廉價的運輸方式,一些類型濕地有開闊的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濕地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以及湖泊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豐富的濕地資源。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就為當地居民旅遊觀光與娛樂提供了航運條件。成陸造地 在河流入海口發育或某些淤積型海岸發育的濕地,通過促進泥沙淤積過程,具有成陸造地的功能。這種過程一方面不斷擴大濕地面積,增強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另一方面為城市發展提供稀缺的土地資源。世界大河河口濕地都具有強大的造地功能。我國黃河河口與長江河口濕地每年都新生大面積濕地,為各自區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美化環境 濕地植物多葉形獨特、氣味芬芳、爭芳鬥豔,濕地動物種類繁多,儀容不凡,鳴聲悅耳,濕地水景獨具韻味,植物、動物與水景均極具觀賞價值與美學價值,使濕地具有獨特的美化環境的功能。現在濕地已經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景觀與生態基礎設施,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生態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現在很多生態城市規劃中都將濕地列入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規劃專家都將濕地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實現生態的主題。國際上的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經常運用濕地元素,規劃設計出現代城市與現代城市景觀。如美國易道公司近年來的景觀設計中很多都引入濕地景觀。近年來,房地產開發也有生態住宅區建設的發展趨勢,住宅小區營造青山綠水的主題,除在設計上依山就勢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與景觀,也在住宅區內規劃人工濕地、人工湖、小橋流水、假山瀑布等景觀。為了使景觀水體不至於惡化,住宅小區的設計者也引入人工濕地污水凈化技術,循環處理人工湖水與景觀河流水,以保持住宅水環境水質。天津萬科東麗湖人工濕地湖水循環處理系統自運行以來,出水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不失為城市生態住宅區人工濕地應用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