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鱘

背部和兩側有星狀小骨板的魚類

俄羅斯鱘(學名:Acipenser gueldenstaedti)是鱘科鱘屬魚類。

俄羅斯鱘和大多數其他鱘科魚類一樣,繁殖季節進入河流中產卵,有冬季和族和春季種族兩種溯河產卵類型。冬季種族鱘在夏天開始洄遊至河流(伏爾加河),在翌年產卵。食物以底棲動物為主。初次性成熟年齡,雄魚在7-9齡,雌魚在11-13齡。

物種簡介


1993年由遼寧省大連市從俄羅斯引進,並養殖成功。1998-200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從俄羅斯引進發眼卵育苗成功並向全國推廣。

形態特徵


俄羅斯鱘最大可長達230厘米、重110千克,50年齡。俄羅斯鱘體高為全長的12-14%。頭長為全長的17-19%,吻長為全長的4-6.5%。俄羅斯鱘背骨板8-18枚,側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背鰭條數27-51,臀鰭條數18-33,鰓耙數15-31。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與頭部骨板分離;吻須近吻端,背鰭條數通常少於44;吻短而鈍,背骨板與側骨板間常有星狀小骨片。
俄羅斯鱘體色變化較大。背部灰黑色、淺綠色或墨綠色,腹部灰色或淺黃色。幼魚背部呈藍色,腹部白色。俄羅斯鱘背部和兩側分佈有許多星狀小骨板。

生長特點

俄羅斯鱘,雌魚成熟多在12-16齡,雄魚成熟多在11-13齡。在伏爾加河雌魚產卵間期4-5年,雄魚2-3年。多瑙河雌魚產卵間期5-6年。伏爾加河成熟雌魚重14-18公斤,成熟係數141%。春季洄遊型5月中旬至6月初繁殖,水溫89-12℃。在亞速海俄羅斯鱘性成熟提前1-2年。伏爾加河雌魚絕對懷卵量平均值266萬-294萬粒,相對懷卵量每公斤魚體重1.08萬-1.2萬粒,卵徑2.8×3.2-3.3×3.8毫米,卵粒重20.6毫克。

分佈範圍


產於前蘇聯,主要棲息在裏海和亞速海--黑海水系內。屬洄遊性魚類,洄遊到伏爾加河產卵,1993后保藏鱘引進中國大連。
俄羅斯鱘在黑海的西北部主食底棲軟體動物,也攝食蝦、蟹等甲殼類及魚類。在亞速海,成魚主食軟體動物、多毛綱及魚類。在多瑙河,幼魚以糠蝦搖蚊幼蟲為食。在裏海,其食物組成在不同時期略有差異。

生活習性


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有兩種,一種是江海洄遊性種群,主要棲息地為黑海水系。另一種是終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棲性種群,主要棲息地為伏爾加河流域。俄羅斯鱘的生長適宜溫度為18~25℃,最適溫度為20~24℃。幼魚主要以端足目甲殼動物等小型底棲動物為食物,成魚則主要捕食底棲魚類和搖蚊幼蟲,即隨著魚的生長,其食性由近底棲營養型轉為底層營養型。俄羅斯鱘的攝食強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攝食強度最高,秋季減低,而冬季則幾乎不進食。
俄羅斯鱘主要分佈在裏海、亞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該些海域的河流。諸如庫拉河烏拉爾河捷列克河、伏爾加河、庫班河頓河、第聶伯河、德聶斯特河和多瑙河。俄羅斯鱘除洄遊性種群外,部分是終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棲性種群。在伏爾加河棲息有定棲性種群。在裏海和黑海俄羅斯鱘溯河洄遊始於早春,在夏季中期和夏末達到高峰,結束於秋末。在伏爾加河,產卵洄遊始於3月末或4月初,此時水溫1-4℃,6-7月時產卵群體達到高峰。當水溫下降到6-8℃時溯河種群逐漸減少,至11月基本停止。
春季洄遊型當年產卵,秋季洄遊型翌年產卵。春季洄遊型洄遊距離通常離河口僅100-300公里,秋季洄遊距離離海口數千公里。

近種區別


俄羅斯鱘吻短而鈍,以此區別於閃光鱘(Acipenser stellatus)、歐洲大西洋鱘(Acipenser sturio)及波斯鱘(Acipenser persicus);鰓耙數一般比納氏鱘(Acipenser naccarii)少;鰓耙結構簡單,不呈扇形,以此與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區別;下唇分裂,以此與裸腹鱘(Acipenser nudiventris)區別;側骨板數少於50,吻須無纖毛,以此與小體鱘(Acipenser ruthenus)區別。

科屬簡介


鱘科Acipenseridae 分類學地位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Eukarya
|__動物界Fauna
|__脊索動物門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__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__腕鰭亞綱Subclasschondrostei
|__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
體被五縱列骨板,有吻較短,能用尖長的吻來攪動泥沙,口在腹面,善於伸縮,便於攝食,口前面有四條觸鬚,喜食水底無脊推動物和小魚。頭長不到體長的1/3。無齒。口前具觸鬚2對。奇鰭悉具支鰭板。
中國常見的有中華鱘。北半球淡水溯河性魚類,每年上溯到長江上游產卵,鱘魚卵大,為名貴的食品。幼魚在江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回到海中。現四川省應用經養催產法獲得成功,為人工繁殖鱘魚,擴大大型水庫的養殖對象打下了基礎。我國還有淡水定居的鱘魚如達氏鱘史氏鱘。鰉左右鰓孔在峽部會合。

生長繁殖


池塘咋養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魚主要分佈在裏海、亞速海、黑海及與之相通的河流,在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我國,我省養殖戶也將俄羅斯鱘魚作為了養殖對象。由於它是新的淡水名特魚種,一些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還存在著技術缺陷,希望了解新的知識,提高養殖收益。為此,筆者特地走訪了成都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楊壯志,請他就相關技術進行講解———
我省的自然條件比較適合養殖名特優魚種,其中包括鱘魚。鱘魚屬於亞冷水魚類,對水質要求很嚴,要求完全無公害養殖。鱘魚品種很多,目前我省主要養殖的品種是俄羅斯鱘魚。養殖鱘魚技術一定要過關,不僅要水質好,還要餌料豐富。
基本條件
水質要求養殖池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池魚的生長發育,俄羅斯鱘也不例外。鱘魚的水質指標主要是溶解氧和溫度,其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8-25度,同時,鱘魚又是高溶氧的魚類;溶解氧的適宜含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低於1.5毫克/升出現死亡。
池塘條件池塘面積以0.2-0.33公頃為宜,水深2米左右,水質清新,過排水方便。考慮到其對水質的特殊要求,以有地下水可經常注入的池塘為佳。為防止其他野雜魚苗進入,入水口處一般要做攔網。
苗種培育
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
培育魚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單池面積為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最好使用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井水。培育前進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放養規格放養魚體長為18-30厘米,體重50-90克。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整齊,大小一致,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0.5-1.0尾。魚入池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20分鐘,入池后第二天開始投喂。
投喂初期初期可用水蚯蚓進行餌料馴化,以後逐漸改投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纖維8.48%、灰分14.91%、無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徑2.0-3.0毫米。飼養期間保持水位1.5米以上,水溫26度以下,溶氧每升6毫克。
苗种放養
清塘消毒苗种放養前10天,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每畝用量300-400公斤,殺死野雜魚,病菌及有害生物。苗种放養前還必須先用5%的食鹽水溶液洗浴20分鐘后再投放魚池,入池第二天開始投喂。
幼鱘放養鱘幼魚在2月齡時已具有成年鱘魚的基本特徵,所以放苗規格目前一般放養規格為每尾30克左右,放養密度每畝為1000-1200尾。池塘主養俄羅斯鱘,為有效利用水體,可適當搭養鰱、鱅魚,因為鰱、鱅魚為上層魚類,俄羅斯鱘為底層魚,各自活動不受影響。另外鰱、鱅魚還能攝食浮游生物,凈化池塘的水質環境。搭配比例:每畝水面可搭養鰱、鱅夏花4500尾。

養殖特點

俄羅斯鱘為肉食性魚類,食物較雜,人工養殖條件下能夠很好地接受配合飼料。開口后投喂7~10天切成小段的水蚯蚓或水潘,然後進行飼料馴化,幾天之後,即可完全轉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

主要價值


俄羅斯鱘經濟價值較高,質細味鮮,是製做烤魚肉上等原料,魚仔可製做魚仔醬,是名貴滋補品。
俄羅斯鱘食用價值很高,其可食部分佔總體重的64%,其熏制魚肉在俄羅斯鱘各生產國特別受歡迎,其精巢可製成燒傷療葯,干制鰾可用來生產強力膠。由其卵製成的魚子醬價值更高。俄羅斯鱘魚子醬的產量占捕撈產量的2-17%,從一尾成熟的俄羅斯鱘雌鱘中可獲得6千克的魚子醬。
俄羅斯鱘與閃光鱘及歐洲鰉一起構成世界三大經濟鱘種,三者的捕撈總產量佔世界鱘魚總產量的90%,而這三者的捕撈產量又基本上來自俄羅斯的伏爾加河一裏海地區。在三大經濟鱘種中,俄羅斯鱘的捕撈產量佔據其中的首位。伏爾加河一裏海地區的俄羅斯鱘產量佔世界所有鱘魚總產量的80%。黑海和亞速海中的俄羅斯鱘資源量相對較小。20世紀80年代中期,亞速海中所有鱘魚的生物量約5.9萬噸,其中俄羅斯鱘佔76%(4.484萬噸)。

培育技術


俄羅斯鱘俄羅斯鱘(AcipensergueldenstaetiBrandt)產於前蘇聯,主要棲息在裏海和亞速海--黑海水系內。屬洄遊性魚類,洄遊到伏爾加河產卵,1993后保藏鱘引進我國大連,近幾年,我國俄羅斯鱘技術不斷完善,特別是飼料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仔、幼及成魚系列配方的使用和魚病防治技術的提高,加速了鱘魚養殖規模化的進程。利用飼料培育俄羅斯鱘苗種,成活率可達60%-90%,投喂一個月體重可達3克,2個月可達20克。筆者把俄羅斯鱘苗種,培育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基礎設施
1、圓形、玻璃鋼盆
直徑2m,深度50cm,備式表層供水,中央底部排水,一字排列。
2、水泥池
池子可以是圓形、橢圓形,也可是方形。但方形要避免死角,面積為10-20平方米,深度為0.8-1m要求進排水方便,能控制水位。
3、充氧設施
小規模養殖用空氣壓縮機,大規模養殖用羅茨鼓風機。
二、生存水環境及生活習性
俄羅斯鱘
俄羅斯鱘
1、水溫
俄羅斯鱘在2-30度都能生存,生長最佳水溫為18-24度,投餌可在4-28度進行,水溫高於或低於最適度,會明顯影響生長和餌料利用率。當水溫達30度,魚處於壓抑狀態,停止攝食。
2、溶解氧
正常生長要求不低於6mg/L,低於4mg/L出現死魚。
3、pH值
生存最佳範圍為7-8,高於9魚體表粘液增多,使魚致死。
4、鹽度
俄羅斯鱘屬江海洄遊性魚類,適應性很強,在淡水和半鹹水都可生長,但在半鹹水中疾病發生率低,還能刺激性腺發育,一般在千分之七-千分之八的鹽水中生存較好。俄羅斯鱘可直接放入千分之四-千分之五鹽水中,5-10小時可適應千分之六-千分這七鹽度的水1-2晝夜可適應千分之九-行分之十度鹽度的水。

有關新聞


俄羅斯鱘“游”進湖北
3月上旬,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引種的3萬尾俄羅斯鱘培育成功。一年後,俄羅斯鱘可望端上人們的餐桌。
俄羅斯鱘分佈在伏爾加河和裏海,與中華鱘一樣同屬鱘魚類,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類群。中華鱘在葛洲壩截流后成為瀕危物種,於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而俄羅斯鱘不是保護動物。去年底始,設在荊州市長江水產研究所先後引進俄羅斯鱘授精卵兩批,在荊州市太湖鱘魚試驗基地進行引種繁殖。目前第一批引種的俄羅斯鱘幼魚已長到35厘米,第二批引種的俄羅斯鱘長度也在10厘米以上。
據該所鱘魚類專家楊德國介紹,引種成功的俄羅斯鱘幼魚現在就可以投入室外魚池進行大批量養殖。它可與其他魚在池塘里混養,不傷害其他魚類。一年後能長到1.5公斤,可供人們食用。俄羅斯鱘期望壽命40年左右,最大能長到50公斤。目前,對俄羅斯鱘進行商品化生產,還需辦理養殖許可證。特約記者荊周
俄羅斯鱘當成中華鱘賣都是國家保護動物
荊楚在線消息(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葉寧)“上個月開始,每天路過竹葉山美食城漢口江漁村分店,都能看見店外水缸中放有一兩條中華鱘!”昨天,漢口讀者尹先生向本報投訴說。
記者立即前往,在那家美食城門前水缸內,果然看到了兩隻鱘魚,該魚模樣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差不多(如圖)。記者佯稱進店吃魚,同時與魚類專家取得聯繫。
進店后,記者問一旁的小姐:“這是什麼魚?”
“中華鱘。”小姐回答很乾脆。
就在這時,武漢海洋公園一位姓鄧的魚類專家趕來。他指出:這並非中華鱘,而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俄羅斯鱘,供應此鱘也須具備特許證
店中一名自稱採購的陳先生見狀,忙過來說,這裡都是食用鱘。當記者請他出示特許證時,他顧左右而言它。最後,只拿出一份過期准營證複印件,上面竟稱中華鱘可食用。
武漢市漁政管理處鄧衍林處長指出,持過期准營證不能經營特種魚類,況且,國家明確禁止任何途徑的中華鱘食用經營活動,不可能批准食用中華鱘。

生長環境


在海水水域,俄羅斯鱘棲息在大陸架的淺水處,主要是鹹水區,水深2-100米。夏季攝食期間,俄羅斯鱘棲息的水深為10-25米。在秋季和冬季,它們棲息在較深處,有時超過100米深,那裡鹽度較大,水溫較穩定。有些較大的個體在秋季進人河流或河口,在較深的場所越冬。在裏海,幼鱘在秋季向海區中心的方向遷移,在15-28米的深處越冬,當春季水溫升高到6-7℃時,它們則遷移到海岸邊較淺處攝食。
在河流中,俄羅斯鱘棲息於2-30米水深處。仔魚在河水較深處,它們處於迅速的降河運動中;稍大的幼鱘則處於較淺處。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種群現狀
俄羅斯鱘的資源量不斷下降。在伏爾加河一裏海地區,俄羅斯鱘的合法捕撈量從1981年的1.34萬噸下降到1992年的0.415萬噸。據1996年發表的一份評估報告,進入伏爾加河的俄羅斯鱘產卵群體資源量從50-60萬尾下降到12-15萬尾。 
俄羅斯鱘資源不斷下降的突出表現是俄羅斯鱘自然繁殖功能的下降。1993年,裏海的俄羅斯所屬地區,俄羅斯鱘捕撈量中的36-40%來自人工繁殖;而在亞速海和黑海,這個比例更是高達60%以上。1990年,在伏爾加河下游捕得的俄羅斯鱘雌鱘的卵細胞100%畸形,100%的俄羅斯鱘(和閃光鱘)仔魚(無論是自然繁殖的還是人工繁殖的)不能養活。人們認為,俄羅斯鱘的人工增殖已經不能補償自然繁殖功能衰退所造成的損失。俄羅斯鱘只在沒有建壩的烏拉爾河中存在自然繁殖。 
在伏爾加河,伏爾加格勒壩使俄羅斯鱘產卵場面積減少了80%。現有產卵場位於壩下,總面積只有415公頃,在那裡,俄羅斯鱘在水深4-25米、流速1-1.5米/秒的礫石質或岩石質河床上產卵(1964年發表的資料)。俄羅斯鱘大部分產卵活動在主河道河槽中進行,也有少數個體在潮漲區產卵。由於現存產卵場面積有限,產出的卵常常密集成簇,密度達4000-5000顆/平方米,從而使卵的死亡率高達60%。20世紀60年代末,烏拉爾河中俄羅斯鱘的產卵場總面積1687公頃,到80年代只有1175公頃。20世紀90年代初,在庫拉河,由於建壩,俄羅斯鱘產卵場面積降至160公頃。 
瀕危原因
造成俄羅斯鱘資源嚴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河流建壩和環境污染。威脅俄羅斯鱘(以及閃光鱘和歐洲鰉)物種生存的最大因素是過度捕撈(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這是由國際市場對魚子醬的巨大需求刺激的。蘇聯解體前,在裏海進行鱘魚捕撈的只有兩個國家即蘇聯和伊朗,兩國在鱘魚捕撈方面採取配額制,季節性禁漁,並完全禁止在公海作業。1991年蘇聯解體后,三個新生國家(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和俄羅斯的兩個自治共和國(達吉斯坦和卡爾梅克)也開始了鱘魚捕撈,截至1995年,這些瀕臨裏海的國家還沒有就鱘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達成一致的協議。由前蘇聯法律禁止的公海漁業主要被亞塞拜然重新啟動,大部分年幼的和未成熟的鱘魚被捕撈上岸。 
此外,法規不合理,允許在伏爾加河進行夏季捕撈嚴重破壞了冬季型俄羅斯鱘(占伏爾加河俄羅斯鱘群體的80%)資源。魚子醬市場被劣質的俄羅斯鱘魚子醬充斥,這些劣質的魚子醬來自俄羅斯鱘的未成熟鱘卵。與此同時,在幾乎所有國家(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甚至伊朗),偷捕活動十分猖獗,偷捕量等於甚至高於合法捕撈量。在伏爾加河,幾乎所有產卵親鱘在到達爾加格勒壩下的產卵場之前就被偷走,不僅嚴重影響了俄羅斯鱘的自然繁殖,也極大妨礙了人工繁殖工作的開展。偷捕也使黑海及多瑙河中的俄羅斯鱘資源量大幅度下降。1996年6月,五個裏海國家終於達成協議,重新採取配額制,禁止在公海捕撈。 
俄羅斯鱘產卵的大部分河流都已建壩,大壩不僅切斷了俄羅斯鱘洄遊到其主要產卵場的路徑,而且改變了河流的水流量,從而限制了俄羅斯鱘利用現有產卵場的機會。在伏爾加河,流量的改變使只有少數的俄羅斯鱘才能到達產卵場,同時也影響了幼鱘(自然繁殖的和人工繁殖放流的)的降海洄遊。由於冬季型俄羅斯鱘的產卵場位於河流的較上游,春季型俄羅斯鱘的產卵場一般離河口只有100-300千米,因此冬季型俄羅斯鱘受大壩的影響比春季型俄羅斯鱘所受到的影響更大。 
對俄羅斯鱘的生存構成進一步威脅的是裏海和黑海盆地嚴重的環境污染。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1991年蘇聯解體,幾乎所有流入裏海的河流污染程度急劇升高,污染源主要是油污及其他工業污水。例如在伏爾加河,重金屬、汞、酚類、表面活性劑、殺蟲劑和油類的濃度已嚴重超標,這些污染物在罩海北部也有較高的濃度。許多學者曾調查和研究過環境污染對裏海鱘魚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污染可導致鱘魚體內激素平衡、血液系統蛋白質和糖類代謝的明顯變化,導致器官和組織發生的紊亂,肝臟等器官出現腫瘤,性腺出現兩性嵌合體。以上情況在1986-1992年明顯可見,人們認為這是由位於伏爾加河沿岸的一個重工業基地於80年代中期排放有毒物質造成的。1991年蘇聯解體后,這個重工業基地產量大幅度減少,伏爾加河的水質有所改善,結果發現90年代初患肌肉萎縮症(muscle dystrophy)的鱘魚數量明顯減少。但是,裏海海平面在迅速上升,1993-1997年上升了2.15米,沉積在岸上的工業廢物將使裏海的水質狀態惡化。影響裏海將來水質狀況的因素還有迅速發展的油田(特別是哈薩克田吉茲油田)和哈薩克古爾耶夫斯卡婭核反應堆。黑海至亞速海盆地的環境污染同樣嚴重,河流和海域污染及富營養化威脅著鱘魚的生存,1990年,在亞速海和黑海發生了大規模鱘魚死亡現象,在岸邊找到了約5.5萬尾的鱘魚屍體。 
此外,一種櫛水母(Mnemiopsis leydyi)於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黑海,結果破壞了浮游生物資源,減少了鱘魚的食物來源。 
保護措施
20世紀60年代伏爾加格勒大壩建立后,前蘇聯對鱘魚採取了相關措施,包括修建升魚機、在壩下建立人工產卵場、在裏海引入生物餌料(如沙蠶Nereis diversicolor)。兩個主要的產鱘大國蘇聯和伊朗對鱘魚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主要用於放流。 
前蘇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進行了俄羅斯鱘的人工繁殖和養殖。80年代初前蘇聯就有20個鱘魚繁育基地在運作,包括裏海盆地10個(其中8個位於伏爾加河下游)、亞速海盆地7個,另有3個在西伯利亞地區進行西伯利亞鱘的人工繁育。1993年位於伏爾加河下游的繁育基地共放流俄羅斯鱘幼鱘約4000-5000萬尾。1994年,俄羅斯和伊朗向裏海放流了4000萬尾以上的俄羅斯鱘幼鱘,同年,亞速海放流了1100萬尾俄羅斯鱘幼鱘。因經濟困難,資金不足,許多繁育基地相繼關閉,1994年後,伏爾加河下游的8個繁育基地只剩下2-4個在運作,1994年它們共生產了4500-4800萬尾俄羅斯鱘幼鱘。由於伏爾加河俄羅斯鱘產卵場中的偷捕活動猖獗,位於伏爾加河上游近伏爾加格勒大壩的繁育基地難以獲得足夠的親鱘用於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對俄羅斯鱘種群有較大的貢獻率,1993年,伏爾加河下遊人工繁殖的俄羅斯鱘在裏海俄羅斯鱘種群中約佔30%,而在亞速海,這個比例高達84-86%。 
前蘇聯從1985年開始利用熱電站的溫流水進行鱘魚(包括俄羅斯鱘)養殖,養殖產品主要以魚肉的形式供應國內市場,但以此進行魚子醬的生產並沒有達到商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