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翻

四肢冰涼,臉色發白,噁心的癥狀

一種病,起翻最有名的就是臭翻,癥狀就是四肢冰涼,臉色發白,噁心,可以斷定的一個方法是肛門起紫色的泡·

目錄

概述


這個病似乎也叫克山病,東北得這個病的人不是很多,可也不是很少,時常聽說有人得。如果上西醫看病的話,只要一打針就可能要命死人的,這樣死的人小時候也聽說過,不過因為不是親眼看見的,所以保留意見,不過我小時發病的時候可從來沒敢看過西醫,畢竟命就一條.
起翻可不是小病,我還沒聽說過可以挺過去的一說,要是沒有合適的處理手段,重的幾個小時就可以死人,在咱們東北,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吧?
我聽老人說,起翻有什麼36翻之說,主要是攻心翻和臭翻,不過一般每次發病都不一樣,我小時候的是鼻翻和臭翻攻心翻什麼的輪著來。每次折騰的都要去半條命的.
現在知道這個病的少了,知道怎麼治療的更少了,今天我去理髮,給我理髮的女的,都快40了,還一直被這個病困擾著。我有時候就想,要是再過個幾十年,是不是就沒有人會治療了?
現在跟大家探討探討,有誰對這個病有了解的,說說自己的見解.
一般土醫生治療的時候需要挑破,用面鹼白布蹭,好像還有塞明礬,抹大蒜汁什麼的,反正挺折騰人的,不過能保命
我小時候得過,那時候小,才2.3歲,不能下重葯,一個中醫兒科老大夫給看的(現在去世了,享年96歲)他給開的葯是理中散 白朮散健脾散各等份(都是醫院開的,是醫院的保密藥方還是什麼的我就不知道了),這個葯我吃了有10年,一發病就趕緊吃。什麼肛門裡放面鹼,大蒜的也有,但是麻煩,效果也不如我當時吃的葯好使。大了,10多歲的時候是我姨夫,一個土中醫給弄好的,去的根。肛門泡挑破,用黑布沾白礬用力蹭,(要不是白布面鹼?幾不清楚了)心口和後背扎針放血,前7后8,還用刀片劃了兩個口子,然後在口子上拔火罐,出來的血水粘粘的,最後在後脖子根,兩邊用車條一樣粗的針針灸截根,那叫什麼穴位我忘記了,不過你找一下穴位手冊能找到的.
我小時候也得過,邊打點滴邊吐,後來找人問說是看看肛門裡面是否有泡,一看果真有,扎了之後神奇的好了,這病折騰了我估計得有小半個月啊。各種打針吃藥都不管用。最開始的時候扎扎手立馬就好了,後來嚴重就扎肛門了。看來這病確實聽特殊的。希望有人能找到病因,這病太折騰人了。估計多年後沒人能治了。
不過後來聽人說截根的地方截的太靠後了,應該還有別的地方可以截,脖子是最後才截的地方,就好像說是最後一道防線,別的截不住了才截這裡.
不過萬幸的是現在又過去十幾年了,我再也沒發過病.
如果有朋友了解這樣病的,咱們一起匯總一下,看看,能不能給大家個經驗保留下來.
我來補充一下 我老家就是克山的 現在20多歲 但是聽說爺爺輩的老人有很多得過 一般都是針挑和火罐胸口後背拔血
但是很少聽說複發的 聽說潮濕和著涼是犯病的很大原因
僅僅聽說克山病跟缺乏硒有關
詳細的資料的回老家 問問老一輩人和當地的醫生吧 再來補充
這個病也叫克山病
克山病,亦稱地方性心肌病,於1935年在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現,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變是心肌實質變性,壞死和纖維化交織在一起,心臟擴張,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見,光鏡下可見心肌變性壞死。電鏡下可見線粒體腫脹,嵴分離和斷裂. 克山病是一種流行於荒僻的山嶽,高原及草原地帶的以心肌病為主的疾病.
疾病分佈
本病於1935年首先發現於黑龍江省克山縣,故名克山病。在黑龍江,吉林,內蒙,河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荒僻地區有流行,農民及其家屬患病率高,南方地區亞急型6~8月發病率高。黑龍江省各重病區地理條件的共同特徵是:氣候,濕潤多雨;地形,多低山丘陵;土壤,富含腐殖質,偏酸性;均為農耕區。中國的重病區多位於海拔200-2000米之間,大體上沿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六盤山到雲貴高原的山地分佈。此外,朝鮮,日本亦曾有報導.
疾病分類
急型:起病突然,進展迅速。表現為胸悶,噁心,嘔吐,嘔吐常極為頻繁,頑固,可有頭暈,氣急,咳嗽,心悸,不安,口渴,浮腫等,嚴重者可出現昏厥,抽搐或心原性休克。檢查可見4肢厥冷,體溫下降,脈搏微弱,血壓下降並有冷汗,但意識清醒。心臟擴大,聽診可聞及一系列改變,下肢可有凹陷性水腫.
慢型:起病緩慢,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心悸,下肢浮腫。檢查可見呼吸急促,多採取端坐位,心臟明顯擴大,聽診可聞及一系列改變。潛在型:多無自覺癥狀,少數在勞動時出現輕度頭暈,心悸,呼吸困難。心臟輕度或中度擴大,可伴有期前收縮等心律失常。心電圖檢查可呈現多種改變.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治療在於搶救心原性休克,減輕心臟負擔,控制心力衰竭,糾正心律失常。可用大劑量維生素C.慢型,潛在型可試用鹵鹼.
疾病描述
克山病(KD)亦稱地方性心肌病(ECD).本病是在中國發現的一種原因不明的心肌病.1937天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現此病,因而命名為克山病.70年代末急性克山病的發病率已由建國初期的52/10萬下降到0.3/10萬.1980年農村改革開放后,本病已戲劇性地消失了.
癥狀體征
可分4型:急型,亞急型,慢型和潛在型。急型:多冬季發病,常因寒冷,暴飲,暴食分娩等而誘發。噁心,嘔吐,頭暈,嚴重者數小時內死亡。常有心源性休克,各種嚴重心律失常。心臟擴大,舒張期奔馬律。急型發病後出現浮腫,肝腫大等體征三個月以上不消退者已由急型轉為慢型;亞急型是小兒克山病的一種類型,春夏發病多,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面色灰暗,全身浮腫,心臟向兩側擴大,舒張期奔馬律,肝臟腫大,三個月不緩解者,已轉為慢型。慢型表現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向兩側擴大,心尖部收縮期雜音,肝臟腫大,下肢浮腫,極似擴張型心肌病,潛在型是各型治療之後,或是克山病的早期改變。克山病有流行症學特點,即地區,季節及人群發病特點,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奔馬律及心功能有關的雜音,在克山病流行區診斷不難.
疾病病因
克山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分微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和生物病因。克山病全部發生在低硒地帶,患者頭髮和血液中的硒明顯低於非病區居民,而口服亞硒酸鈉可以預防克山病的發生,說明硒與克山病的發生有關。但鑒於病區雖然普遍低硒,而發病僅占居民的一小部分,且缺硒不能解釋克山病的年度和季節多發,所以還應考慮克山病的發生除低硒外尚有多種其他因素參與的可能.
生物病因學說認為,克山病可能是由病毒,尤其是腸道病毒感染或食物真菌毒素中毒引起. 迄今尚未闡明。根據各地進行的大量研究,可能與水土,營養,感染等因素有關.
一水土和營養因素據調查本病有明顯的地區性,病區的土壤,水質和糧食中缺乏某些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硒,鉬,鎂等或有關的營養物質,從而干擾了心肌代謝,引起心肌或損傷而罹病.
中國科學院克山病防治組進行了病區和非病區內外環境中硒的測定,發現病區的水和糧食中硒含量明顯降低,病區人群的血硒和頭髮硒含量亦低。並調查,從水土含硒量低的病區到相鄰的水土含硒較高地區,發現其糧食中硒的含量升高,本病亦減少.
多年來研究發現缺硒可使一些動物發生心肌病變,並致細胞免疫及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表現為抗體生成減少,對抗原反應降低,吞噬能力下降。適量的硒對缺硒造成的心肌損害有明顯保護作用及抗氧化能力。且可改善機體抗感染的能力。硒又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一個組成成份,該酶的主要作用是還原脂質過氧化物,清除氧自由基從而保護了細胞膜的完整性,低硒可使GSH-px活性降低,造成心肌膜系統損傷。近年研究尚發現亞硝酸鈉可使低硒機體心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明顯下降,補充硒或維生素E可保護此酶活力,提示除低硒外亞硝酸鹽過多及維生素E缺乏可能參與了克山病發病環節。硒缺乏實驗動物的心肌標本作電鏡和細胞化學檢查(細胞色素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Ca2+ATP酶),顯示心肌膜呈不同程度損傷;心肌氧化磷酸化障礙,氧利用低,ATP合成減少。細胞器內ATP依存在鈣的調節運轉異常,導致細胞器和收縮成分一系列改變.
近年有研究報告,低鎂(紅細胞及血漿中鎂含量顯著降低),亦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並提出鎂治療本病及其心律失常之必要性.
⑵感染 有人認為本病為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或感染過敏性心肌炎或黴菌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等。目前對感染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亦有人認為病毒感染與病區水土,營養因素有協同作用而致病.
總之,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確,可能在低硒的基礎上,各種綜合因素參與相互作用而致病.
病理生理
克山病的主要病變是心肌實質的變性,壞死和纖維化交織在一起心臟呈肌原性普遍擴張,心壁通常不增厚.20%的患者可見附壁血栓及肺,腦,腎,末梢血管的栓塞.光鏡可見心肌變性和壞死。心肌變形呈瀰漫性,壞死呈灶狀分佈。病變通常以左心室及室間隔部為重,右心室較輕。點鏡主要表現為線粒性腫脹,增生和嵴及肌原纖維破壞.
診斷檢查
1,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⑴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 主要均與擴張型心肌病類似,為非特異性改變.
⑵X化驗檢查 急性克山病患者血清AST,CK及LDH活性增高。慢性患者AST/AL1,說明前者為肝淤血所致,後者以心肌損傷為主。急性患者可有白細胞增多及血沉加快.
2,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克山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即地區,時間,人群發病特點,結合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奔馬律等體征和心功能不全程度,以及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和心血管造影等,可診斷各型克山病,並可與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包疾病和擴張型心肌病等鑒別.
3,預后
急性如能早期就地合理搶救,臨床治癒率可達85%以上,約20%可能轉為慢性,死亡多為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慢性,亞急性患者心臟明顯增大且有嚴重心律失常者預后較差。兩型的5年存活率70年代為40%左右,但近年由於治療方法的改進,5天存活率明顯延長,但10年存活率仍較低。半數左右的患者似於難治性心力衰竭,其次為猝死.
治療方案
1,急性型
“早期發現,早期確診,就地早治療”(三早).用大量維生素C(每次5-10g)靜脈推注,2小時后重複一次。用5%-10%的葡萄糖液(200ml)等靜脈滴注,均有良好療效。如治療后6小時血壓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靜脈滴注.
2,亞急性及慢性
應在病區開展家庭病床治療。治療主要針對充血性心力衰竭(參照擴張型心肌病治療).洋地黃可謹慎長期服用.
3,潛在型
不需治療,定期體檢,進行生活指導.
疾病預防
在病區建立和健全防治機構,培訓農村醫師,進行常年綜合預防,口服亞硒酸鈉片對預防本病有效。通常每10天口服一次,每次4mg.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乃是最根本的預防對策.
保健貼士
1,本疾病多發生在東北及西南地區的農村。女性多於男性,尤其是生育期婦女及兒童,母體胎兒也可有先天性克山病。發病有明顯季節性,東北地區多在寒冬季節,西南地區多在炎熱夏季發病.
2,地方性心肌病,主要是發病地區的食品缺乏硒,故必須從補充食物中硒含量入手來預防本病,可通過改善水質,施含硒肥料,服亞硒酸鈉。尚需補充一些其他礦物質,防治感染.
3,急型的死亡率極高,一旦發病應儘快就醫。當診斷為慢型或表現緩和的亞急型時,應注意避免過勞及預防感染,去除一切可能的誘因,堅持治療。當診斷為潛在型時應堅持隨訪,注意生活管理及防治感染.
再次補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克山病是一種以心肌病變為主的全身性地方性疾病,1953年發現於黑龍江省克山縣,故名。本病在黑龍江、吉林、河北、陝西、甘肅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許多鄉村亦有流行。
本病根據起病的急緩、病程的長短以及自覺癥狀的有無,分為急型、癆型(慢型)和潛在型。其臨床表現常有胸悶、心悸難受、噁心、頻繁嘔吐、氣促、浮腫等癥狀,甚者可有急性心源性昏厥及全身抽搐。由於嘔吐物初為食物及粘液,以後則為膽汁,故在民間又常稱本病為“吐黃水病”。體檢所示常為面色灰暗、四肢厥冷,脈搏微弱,體溫偏低、血壓下降,心界輕重度增大,心音低弱,心尖區有Ⅰ-Ⅱ級收縮期雜音,時有舒張期奔馬律。心律失常多系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肺部可有干、濕性羅音,也可見肝腫大。
本病病因今未明,似與水土(包括糧食)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異常有關。病毒感染亦為致病原因。
本病診斷依據,有心肌炎后心肌受損的各種徵象之一,但可除外其他病因的心臟病。在克山病流行地區或非流行地區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本病的治療主要為對症處理。如抗休克、抗心衰、抗心律失常及維生素C的應用,而安靜休養則為首要。
祖國醫學對克山病並無專門論述。根據本病的突然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的癥狀,往往考慮為陰毒傷寒,少陰中寒而郁遇遏,心陽不振,脾陽不達四肢,甚者寒邪直中於心,陽氣暴脫髮為昏厥、抽搐,心悸。故亦可參照“心悸”、“心勞”進行論治,分為心陽暴衰、心虛勞損、心虛邪伏等。
藥方:
1、【功能主治】
⑴方功能益氣回陽,活血化瘀;主治急性克山病陽虛有瘀者。⑵方功能益氣通陽,現氣活血;主治急性克山病瘀重者。⑶方功能益氣溫中降逆;主治急性克山病嘔吐者。⑷方功能安神降逆;主治急性克山病嘔吐不止者。
【處方組成】
⑴附子10-30克、乾薑12克、黨參30克、紅花6克、甘草6克、桃仁9克、木香0.3克。嘔吐者加半夏9克、水煎服。
⑵生薑15克、木香1.5克、紅花5.1克、川芎7.5克、桃仁5.1克、高麗參5.1克、赤芍15克、附子15克、當歸15克、半夏7.5克、酸棗仁15克、蔥白24克,共為細末。每次3-6克。
⑶半夏15一30克、生薑30克、川椒12克、黨參15克、蜂蜜60克,水煎服。
⑷半夏7.5克、生薑15克、磁石15克、赭石30克、寸冬30克、高麗參4.5克、琥珀15克、黑錫(硫磺制)15克、硃砂7.5克、陽起石15克,共為細末。每次3克、用蜂蜜水沖服。
2、【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祛風解毒。主治克山病。
【處方組成】
長白瑞香,用水煎酒沉法製備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當於原生葯3克,每次1支,每日2次,肌肉注射。五個月為1療程。
3、【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溫陽,補肝益腎。主治慢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人蔘、附子、肉桂茯苓首烏、寸冬、荊草、玄胡各等分,研末製成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開水送服1丸,每日2次。3個月為1療程。
4、【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強腎,益氣補血,滋陰降火。主治潛在型、慢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人蔘15克、白朮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黃芩40克、梔子3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共研細木,煉蜜為丸,每丸重l.5克每日早晚吞服2丸,輕者1丸。3個月為1療程。
5、【功能主治】
功能溫陽補虛,養心活血。主治癆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附子9克、生薑12克、黨參9克、雲苓12克、白朮9克、水煎服。
6、【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燥濕、補腎利水。主治慢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桑寄生15克、黃芪15克、蒼朮6克、木賊6克,將上藥按2:1加水,浸泡15至30分鐘,然後用文火煎熬90一120分鐘,用雙層紗布過濾,取頭汁藥液后將濾渣按1:1加水煎熬30一60分鐘,再過濾取第二汁藥液,把先後兩汁藥液混合后濃縮至25毫升,加白糖適量即成。以上為一次量。成人每次口服25毫升,9一15歲兒童每次口服15毫升,每日3次,飯前服。3個月為1療程。
7、【功能主治】
⑴方功能芳香化濁,逐穢止吐;主治克山病早期眩暈症。⑵方功能驅陰回陽,溫中散寒;主治克山病中期厥逆證。⑶方功能回陽固脫,益氣復脈,溫中止嘔,解表活血;主治克山病極期昏厥症。
【處方組成】
⑴薄荷1克、蟾酥0.1克、甘草3克、硃砂0.3克、蒼朮9克、丁香3克、細辛1.5克、白芷9克、冰片1克、皂角9克、蓽拔9克,水煎服。
⑵淡附子10克、乾薑6克、甘草3克、人蔘10克、白朮10克、桃仁10克、紅花3克,水煎服。
⑶淡附子9克、乾薑5克、炙甘草6克、人蔘9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生赭石(先煎)15克、桃仁10克、紅花5克,水煎服。沖服鹿茸粉2克、麝香0.1克。
8、【功能主治】
功能安神活血祛瘀,補腎健脾。主治慢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丹參30克、紅花6克、黨參9克、五味子5克、炒蒼朮15克、雲茯苓9克、黑附子6克、五加皮9克,共為細末,煉蜜成丸.每丸重9克。16歲以上者每次口服2丸,8至15歲者每次口服1.5丸,每日2次。
9、【功能主治】
功能補脾安神,增益心脾。主治潛在型、慢型克山病。
【處方組成】
北五味子、山楂以1:4的比例,研末製成丸劑,每丸重0.5克.每日3次,每次5丸。2個月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