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科學院
1989年建於吉林長春市的科學院
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正式組建於1989年2月。在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省教育科學院堅持大力推行“科研興教”戰略,以其高質量的教育科研工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決策服務,為全省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逐漸發展成為全省教育科學研究的領導、規劃和管理中心,教育科學研究信息交流中心及教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心,在省內外教育科研領域贏得了重要的地位和良好的影響。
(一)設立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的背景
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成立於1989年,是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潮推動下應運而生的。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同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撤銷省教育廳和省高教局,決定設立吉林省教育委員會。
省教育委員會是省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綜合部門。隨著原省教育廳和省高教局的撤併,原分屬於省教育廳的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和省高教局的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轉歸的新組建的省教委領導。儘管這一時期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體制分割、力量分散導致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繼續發展。為加強和統一對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領導,省教育委員會決定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1988年3月9日上午,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會議聽取了省教委的工作彙報,原則同意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學院,並要求將具體問題提交有關部門按審批程序辦理。根據省委常委的決定,省教委於1988年3月12日以吉教委干字〔1988〕8號文件,向省政府上報《關於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的請示》。同年4月9日,吉林省政府召開省長辦公會,批准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省編委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於6月19日印發吉編事字〔1988〕112號文件《關於設立省教育科學院等問題的批複》。1989年2月12日,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正式宣告成立。
(二)吉林省教育科學院領導班子的變更
第一屆領導班子(1989—1991)。1989年1月26日,根據吉教委黨組字[1989]4號文件,省教育委員會任命岳懷玉(主持工作)、聶海清為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劉自強為黨委副書記,張紹文為副廳級調研員。
第二屆領導班子(1991—1993)。1991年5月19日,根據吉教委黨組字[1991]10號文件,省教育委員會任命聶海清為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陸惠祺任黨委副書記,陸仁林任副院長。
第三屆領導班子(1993—1995)。1993年6月3日,根據吉教委黨組[1993]10號文件,省教育委員會任命聶海清為省教育科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欒傳大為副院長兼普教研究所所長,第三屆領導班子由聶海清、陸惠祺、陸仁林、欒傳大組成。
第四屆領導班子(1995—2000)。1995年3月24日,根據吉教委黨組字(1995)4號文件,省教育委員會任命聶海清為省教育科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袁韶瑩為副院長。1997年5月23日,根據吉教委黨組字[1997]5號文件,任命劉錦泉為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第四屆領導班子由聶海清、欒傳大、袁韶瑩、劉錦泉組成。
第五屆領導班子(2000—2004)。2000年12月26日,根據吉教黨發[2000]25號文件,省教育廳任命趙志軍為省教育科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任命劉黎莉為副院長。2002年8月,根據吉教黨發[2002]8號文件,省教育廳任命遲長伍為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省教科院第五屆領導班子由趙志軍、欒傳大、劉錦泉、遲長伍、劉黎莉組成。
(三)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內設機構及其變遷
1.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的體制及機構設置
省教育科學院是在成立於1979年的原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的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原省教委內設機構成人教育研究室及《吉林教育》編輯部合併組建而成的。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之初,人員編製為74人,是專門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事業單位,在體制上隸屬於省教育委員會。2000年省教育廳組建后,省教育科學院接受其直接領導。
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之後,對其內部機構進行了重新設置。具體包括8個部門,即:辦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普通教育研究所、職業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研究所、教育史志辦公室和《吉林教育》雜誌社。其中,院辦公室設秘書科、總務科、財務科和資料室;高教所設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普教所設幼兒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理論研究室、實驗研究室。后根據實際需要成立了編輯部,編輯部設《高教研究》編輯室、《普教研究》編輯室、《勤工儉學研究》編輯室和發行科。
按照工會組織的有關要求,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教育工會,設立院工會委員會。
在幹部管理許可權方面,所、室、部及學會秘書處副處級以上幹部,由省教委管理;正科級以下幹部由省教科院黨委管理。1989年4月15日,吉林省教育委員會分別以吉教委黨組[1989]25號、26號、57號文件,做出了以下任命決定:王明澤為省教育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正處級);劉寶書為省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副處級);王曼哲為省高教學會副秘書長(正處級);王紹海為高教所所長;佟勖功為普教所所長;宋兆林為普教所副所長;劉錦泉為辦公室副主任;袁韶瑩為省教育科學院編輯部主任;吳小林為省教育科學院編輯部副主任。
2.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內設機構的變更
2001年,省教科院職教研究室更名為職成教研究室,並新增設學前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研究所。同年4月,經省教育廳批准,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教育科研服務中心”,專門從事科研諮詢和科研人員培訓工作。“中心”成立后立即開展工作,舉辦了三期科研培訓班,有近900名科研人員受到了培訓。“中心”還與東北師範大學合作開辦了教育學原理、英語等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招生500多人。
2002年5月,經省教育廳、省人事廳批准,省教育科學院加掛“吉林省少兒素質研究開發中心”牌子。該中心的宗旨是依託科研優勢,著眼於民族未來,開發少兒智能,促進民族復興。其業務包括課題研究、成果轉化、開發訓練、心理諮詢、交流培訓等。
2002年,經國家出版屬批准,《吉林教育科學》更名為《現代教育科學》。2003年,其刊期由月刊改為半月刊,具體包括《高教研究》、《普教研究》、《考試專參》等4個刊種。成立了《教育決策參考》編輯部,不定期編選國內教育科研文章,輯合成集提供給有關部門領導作為決策時的參考。
(四)吉林省教育科學院職能的形成與擴展
根據有關文件精神,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的辦院宗旨是開展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教育事業發展。通過幾年的努力,逐漸形成了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教育決策服務,為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的辦院方向。
隨著形勢的發展與服務功能的加強,進入新世紀之後,省教育科學院的業務範圍逐步擴大。2002年,在經過嚴格的論證與分析,省教育科學院向有關部門提出了重新確定業務範圍的申請。經審核,省教育廳、人事廳正式確認,吉林省教育科學院的業務範圍為9大項,即:(1)組織、規劃、管理全省教育科學研究;(2)組織全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評審、檢查指導、評估結題、科研評獎;(3)研究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4)推動教育成果轉化;(5)開展教育評估、教學評價工作;(6)組織承擔國際、國內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活動;(7)主辦《現代教育科學》雜誌;(8)組織指導全省少兒智力開發訓練;(9)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和諮詢服務。這些業務已由有關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寫入《法人證書》,並在有關媒體上予以公布。
(一)基礎教育科研工作的發展
1989年省教科院組建之後,基礎教育的研究工作是以普教所為主體進行的。在“七五”至“十五”期間,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七五”期間,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農村初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的實驗研究”;“八五”期間,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教育部級規劃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中小學無神論教育研究”、“趙潤教育觀研究”、“普通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小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九五”期間,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系統實驗研究”、“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研究”,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中小學無神論教育研究”、“幼兒創造性教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科研興校(教)發展戰略理論與實踐系統研究”、“兒童社會化教育研究”、“普通教育評價研究”、“中小學生生存教育研究”;“十五”期間,承擔了國家及省級立項課題8項,除對原有的“傳統美德教育”、“科技教育”、“德育體系構建”等課題進行深化研究以外,還向基礎學科擴展,確立了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研究課題,參加課題研究的實驗學校近千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課題是這一時期基礎教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課題。它由原省教科院副院長欒傳大研究員首先提出並主持研究。 “八五”期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獲得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立項;“九五”期間,“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系統試驗研究”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國家教育部級重點課題、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立項;“十五”期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理論與實踐深化研究”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立項。
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深入研究,這項課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台等一些重要媒體都曾報道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的情況,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提出並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以孝敬父母、誠實守信、愛國愛民、見義勇為、團結友愛等18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德目為橫向系列,以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史、近代史、現代史為縱向系列,運用故事法對中學、小學、幼兒園在內的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建立試驗基地。課題立項以來,在全國20餘省(市、區)開展試驗研究,參與學校3000餘所,上千萬學生接受了此項教育。在這些試驗基地,逐步形成了以5項原則、10種德育方法、4條教育途徑、8種運行方式、7種保障機製為基本形式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模式。
——出版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課題組先後出版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叢書、《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概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研究文集》(1-8卷)、《美德鼓師新編》(4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文庫》(古代卷、現代卷)等,共計40餘部。
—— 創辦了《中華美德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普及的平台。
——成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會,加入中國倫理學會並成為其團體會員,欒傳大擔任研究會理事長,秘書處掛靠在吉林省教育科學院。
(二)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進展
省教科院成立以來,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以高教所為依託,聯合省內外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者,主持或協助省教委領導承擔多項國家級及省級科研課題。經過長期的培育和持續研究,在高等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高教史、比較高等教育等學科都有所開拓和創新,並在若干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如“農民高等教育研究”、“東北解放區教育史和偽滿教育史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評價研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高教橫向聯合研究”、“教育激勵研究”、“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全省及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東北淪陷十四年教育史》、《教育發展戰略學》、《教育激勵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日本高等教育》、《建設中國有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論綱》、《21世紀初葉的中國高等教育》、《高等學校教育評價概述》等著作,《我國高等教育橫向聯合的特點與趨勢》、《外國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經驗對我們的啟迪》等論文在出版和發表之後,先後多次在獲得國家或省級獎勵,取得了重要的社會影響。
“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簡稱“教科產三結合”)研究,是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學的傳統研究課題。從“八五”計劃開始,在原省教委主任陳謨開教授的帶領下,以吉林省教育科學院高教所為核心,通過三個“五年規劃”共計15年的立項研究,取得了很大收穫。
——“八五”期間,以高教所為核心,協助省教委主任陳謨開教授主持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研究與實驗(高教部分)”的研究工作;省教科院高教所王紹海研究員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等教育與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
——“九五”期間,協助省教委主任陳謨開教授主持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研究與實驗”的研究工作;省教科院高教所王慶玲副研究員主持了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青年專項課題“產學合作的調查與研究”的研究工作。
——“十五”期間,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劉黎莉編審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全國高等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吉林省科技發展項目“高等學校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辦學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王慶玲研究員承擔了國家教育部留學基金課題“中日產學研比較研究”的研究任務。
這一期間,經過艱苦努力與認真探索,課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並在吉林省及遼寧、北京、天津等省部分高校建立了實驗研究基地。課題組共出版著作9部,發表論文多篇,比較重要的有:《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新論》(陳謨開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出版后獲得中國高教學會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評選二等獎、吉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高等教育與科研、生產(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王紹海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出版后先後獲得吉林省高教學會優秀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吉林省第二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吉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三等獎;《迎接知識經濟: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新探》(陳謨開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出版后獲得吉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吉林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高教橫向聯合的坐標——高等學校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辦學模式研究報告》(劉黎莉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出版后獲得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論文《外國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經驗對我們的啟迪》(袁韶瑩,《教育研究》1996年6期),發表后獲得吉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論文類一等獎。
(三)教育情報及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研究的進展
1.教育情報研究工作的開展
教育情報的研究,是省教科院的傳統特色課題。“八五”期間,劉錦泉承擔的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省級高教情報網路系統工程建設研究”,組織全省17所高校開展研究,在國內首次推出“省級高等教育情報網路建設方案”,提出了“省—片—校”三級網路模式,推動了全省高校的信息情報網路建設。“九五”期間,劉錦泉主持了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吉林省教育科研信息網路建設研究”,課題組成員共建成校園網6個,遠程教育網1個,製作課件500多個。“十五”期間,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吉林省教育信息戰略目標及發展對策研究”獲得立項,該課題組織了省內38個實驗學校共同開展研究,針對教育信息化與教學改革關係與作用,提出了10方面的發展對策。教育情報研究獲得了豐碩成果。1989年12月,劉錦泉主持編寫的《實用教育情報學》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先後獲得全國教育信息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吉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吉林省高教學會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評選二等獎。
這項課題不僅重視理論研究,也重視教育情報網路建設,同時在推動全省教育情報研究的學術繁榮方面做出了貢獻。其中,掛靠在省教育科學院的學術團體有:
——吉林省高等學會教育情報專業委員會。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86年,劉錦泉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之後,該專委員會創辦出版了國內第一份定期的教育情報資料《高教情報》,面向全省發行,同時上送國家教委、中央教科書所、省教委等教育行政部門,出版發行歷時7年,達300多期,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持。
——吉林省教育學會教育情報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於1991年,秘書處設在教育情報研究所,劉錦泉為理事長,李華東為秘書長。該專業委員會擁有團體會員單位100多個,重點開展省內外教育情報研究項目的協作工作,促進全省基礎教育情報工作網路建設與發展。
——東北地區教育情報工作委員會。該會成立於1991年,內設教育情報學術委員會,劉錦泉為主任委員,秘書處設在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情報研究所。該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學術活動,三省輪流承辦,負責組織協調、學術交流等工作。
2.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科研信息化的研究提上了日程。遲長伍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省級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針對傳統教育科研管理和信息化終端應用中效率低下的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科, 研管理終端應用模式和省級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實施模式。其課題成果包括學術著作《信息化教育科研管理理論構建與實施》及《教育科研管理的特點及發展趨勢》等多篇論文,還包括《省級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統》管理軟體和《現代教育科學網》網站等。
(四)學前教育及職業、成人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
1.學前教育研究工作的進展
省教育科學院建立后,普通教育研究所設立幼兒教育研究室,韓秀英任主任。2001年,學前教育分立,增設學前教育研究所,萬磊俊出任所長。多年來,承擔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課題,主要包括: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0—3歲嬰幼兒教育研究”、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嬰幼兒家庭教育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幼兒創造性教育研究”、省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重點課題“兒童社會化問題研究”、“中小幼生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參與課題研究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達200多所,推動了全省幼兒教育的發展。
幼兒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有:著作《嬰幼兒家庭教育》(韓秀英主編)、《兒童創造性思維訓練》(韓秀英主編)、《幼兒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韓秀英主編)、生存能力培養(中小學)(韓秀英、萬磊俊等主編)、《生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萬磊俊主編)、《小學數學教學藝術》(萬磊俊等主編)等;論文《幼教改革與人才素質的早期培養》(韓秀英)、《農村幼兒科學教育的探索》(韓秀英)、《談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意義》(韓秀英)、《關於家庭中有爾德與環境的優化》(韓秀英)、《,幼兒創造力的培養》(韓秀英)、《淺談幼兒責任感的培養》(萬磊俊)、《從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看幼小銜接問題》(萬磊俊、武淑秋)、《將法律機制引入家庭教育之中》(萬磊俊)、《談當前家庭教育面臨的幾個新問題》(萬磊俊)、《cort思維教程及其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黃冬梅、萬磊俊)、《開展生存教育,迎接21世紀的挑戰》(萬磊俊)等。
2.職業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
圍繞著全省職業、成人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省教科院努力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部分科研人員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制定區域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劃的個案研究”的研究工作,發表了《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狀況分析》等研究論文;參與了厲以寧教授主編的《教育經濟研究》(獲全國首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首屆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梁忠義教授主編的《職業教育手冊》(獲吉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顧明遠、梁忠義主編的世界教育大全《教育財政》等著作的編寫工作。
(一)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培訓工作
1.普及教育科學知識
教育科學知識普及工作是開展群眾性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教科院成立以後,科研人員深入基層等多種形式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活動。普教所科研人員編寫出版了《教育科研的地位與管理》、《中小學教育科研培訓教程》、《知識經濟與創新教育》、《WTO與教育》等科普讀物,為全省各地的教育科研培訓提供了教材和資料。會同省教育學會秘書處,普教所科研人員深入各市(州)、縣(市、區)及基層學校進行講學,內容包括素質教育、教育科研、創新教育、中小學德育、幼兒教育、教育評價、新課程改革、學科課題研究等。一些科研人員還被中小學和幼兒園聘為教育科研顧問,同他們建立了長期聯繫,定期進行指導。
根據各個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熱點問題,省教科院適時舉辦大型學術報告會,比較重要的有:1993年在延吉市舉辦的“普通教育評價學術報告會”;1994年在長春舉辦的“幼兒教育學術報告會;1997年在長春舉辦的“素質教育學術報告會”;1999年在長春舉辦的“創新教育學術報告會”;2003年在長春舉辦“WTO與教育學術報告會”等。每次報告會人數都近500人左右,受到了中小學領導和教師的歡迎2003年,省高教學會組織的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學術報告會,聽眾達千餘人之多。高水平學術報告會的舉辦,對於引導和促進階段性熱點問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主動開展教育科研諮詢服務工作
1.組織召開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會議
領導和推動教育科研工作,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為加強對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省教育科學院一起,協助省教委(省教育廳)召開了歷次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會議。1995年3月,吉林省首屆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在長春。這次會議是在省教育科學院、省教育學會秘書處和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籌辦,以省教委的名義召開的。1997年3月,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省教育科學院一起協助省教委在吉林市召開了全省第二次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述兩屆會議是面向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召開的。
2001年6月,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省教育科學院一起協助省教育廳召開了全省第三次教育科研工作會議。這是全省第一次包括大中小學在內的、全口徑的教育科研工作會議。2005年12月,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協助省教育廳召開了全省第四次教育科研工作會議。通過舉辦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會議,落實了教育科研的先導地位,對明確領導責任、加大經費投入、強化組織建設、規範科研管理、表彰獎勵先進等,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組織實施對基礎教育科研的聯合檢查活動
為促進全省基礎教育戰線教育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各市(州)、縣(市、區)及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的自身建設,這一時期省教委組織開展了五次基礎教育科研聯合檢查,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承擔了這項工作。1994年,根據省教委[1994]7號文件,省教委成立了以副主任徐毅鵬為組長,聶海清、欒傳大為副組長在省教育科學院普教所、省教育學會秘書處和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抽調8位科研人員組成聯合檢查小組,分兩路對全省9個市(州)、23個縣(市、區)的教育科研所、會、辦及其實驗學校進行評估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全省各級教科所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和科研條件有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省、市、縣、校4級科研網路。
1995年3月,省教委召開主任(擴大)辦公會議,正式將教育科研工作檢查項目納入“教委系列”雙向目標責任書,標誌著教育科研工作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為使教育科研工作聯檢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1996年1月,由省教科院主持起草,並以省教委[1996]10號文件的形式下發了關於做好1996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聯檢的通知。在這個文件中,明確了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6項一級指標和14項二級指標。根據10號文件精神,省教委分別於1996年3月、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分別進行了第二、第三、第四次聯檢。通過聯檢,了解了情況,密切了聯繫,推動了工作,促進了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
3.開展調查研究,為教育行政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1989年建院以後,普教所科研人員多次參加省教委(教育廳)組織的全省“普九”工作檢查、年終目標責任書檢查、教育工作專項督導檢查、全省幼兒教育工作檢查、掃盲工作檢查、縣(市、區)基礎教育工作檢查等工作。在檢查中,所內同志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受到上級領導和受檢單位的一致好評,一些同志還擔任了檢查組的組長。在1999年全省“兩基”工作總結表彰會上,普教所孫建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兩基”工作三等功。
為深入了解全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普教所研究人員先後進行了“趙潤教育觀調查”、“吉林省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調查”、“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調查”、“吉林省特困生調查”、“全省幼兒園管理體制改革調查”、“長春市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調查”、“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吉林省農村教育調查”、“全省素質教育整體情況調研”、“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調查”等多項調研工作,並且形成了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在高教科研工作中,省教科院科研人員承擔了一系列重要的調研任務,提供了一批有分量的調研報告。比較重要的有:
——1990年9月,高教所與省教委高教處、科研處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工學院開展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1993年5月,調查組再次分赴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工學院對這一專題就行了調研,並完成了調研報告《吉林省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現狀調查》。
——1995年7月,高教所組成調查組,就“吉林省高級專家現狀、需求預測及培養後備人才對策”進行調研。其調研報告在《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1995年第5期發表后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199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97年4月,根據原國家教委有關文件要求,省教委抽調高教所有關人員組成兩個調研組,分赴省內14所高校開展調查研究,並提交了兩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並上報國家教委。
——1999年7月—9月,高教所科研人員參與了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有關“科教興省”調研活動。調研組深入省內11所高校並召開23個座談會,走訪了省委組織部、省科委、省人事廳等7個部門,拜訪了9名院士和大學校長。調研報告《關於我省高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調查》發表在1999年16期省委辦公廳《參閱件》和2000年第1期《新長征》上。這項成果還獲得了吉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4.參加原省教委(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的研製工作
教科院成立之後,普教所科研人員先後參加了原省教委(省教育廳)關於《“八五”吉林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計劃》、《吉林省教育十年發展規劃》、《吉林省中小學辦學水平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及標準》、《吉林省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全省高校外國留學生教育評估報告》、《吉林省教師隊伍建設“十五”計劃》的制定和起草工作。
在高教所,相關科研人員多次參與了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廳組織召開會議的籌備及文件的調研和起草工作。比較重要的有:
——1999年11月,高教所科研人員參與了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前後歷時1個多月,承擔了省委主要領導講話初稿的起草任務,並參加了其他會議文件的討論、修改及各地區單行材料的審定工作。
——1999—2001年,高教所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全省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領導小組的工作。在此期間,參與了《吉林省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方案》的研製,負責工作組《工作簡報》的撰寫與編輯發行工作;參與了領導小組組織的大型調研活動,分赴長春、吉林、延吉、四平等地高校開展調研,撰寫了3篇調研報告;參與籌備了2000年召開的全省第三次高校後勤社會化工作會議,承擔了省政府分管副省長工作報告的起草工作;協助省教育廳王青逯副廳長申報並承擔了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研究”的科研工作,出版了課題成果《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2002年,高教所科研人員參加了《吉林省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發展綱要》的研究與制定工作;2005年,高教所科研人員參與了《吉林省教育事業第十一個五年發展綱要》的研究與起草工作。
——2003年,高教所科研人員參與了《吉林省科教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2003年—2020年)》(教育部分)的起草工作。
——2004年,為籌備全省人才工作會議,高教所科研人員參加了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承擔了省委主要領導的會議講話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2005年,按照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文件要求,參與全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狀況的調查,撰寫了兩篇調研報告《吉林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的調查》、《關於我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2004年,為召開全省高校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服務工作會議,高教所科研人員參與了會議的籌備工作,承擔了省委主要領導和省政府分管副省長講話稿的起草工作。
(一)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的組建
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之後,原省教委加強了對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1990年7月,省教委下發〔1990〕9號文件,決定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對全省教育科學研究的規劃工作。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由省教委主任組長,下設辦公室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吉林省教育科學院,主任由院長兼任。1996年4月,省教委做出決定,將“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更名為“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並賦予它對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職能。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具體職責是:負責制定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編製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南;組織全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評審、立項、過程管理、成果鑒定驗收和宣傳推廣工作;組織全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選和獎勵工作;組織全省教育科研名校長、名教師和教育科研示範基地的評選及表彰工作;組織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檢查和先進單位、先進個人的評審和表彰工作;協助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做好本省除部屬院校外的單位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立項課題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全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規劃與管理
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立之後,著手開展全省“八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立項與管理工作。為促進管理規範化,規劃辦起草並下發了《吉林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課題指南》、《吉林省教育科學“八五”重點課題申請辦法》、《吉林省教育科學重點研究課題管理辦法》、《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工作條例》等文件,並阻礙了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課題的立項和審批工作。經嚴格評審,全省共確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5項,其中,重點課題84項(含青年課題),一般課題31項。“九五”期間,共確定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99項,其中重點課題75項,一般課題124項。“十五”期間全省共確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728項,其中重大5項、重點課題172項,一般課題551項。
為提高課題研究質量,推動全省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1992年6月,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發出《關於開展省級重點課題階段檢查的通知》,並於同年11月在遼源市召開了省教育科學規劃“八五”重點課題(普教)彙報檢查會。1994年,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又組織進行了一次全省“八五”規劃課題的檢查。“九五”期間,為加強對規劃課題的管理,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抓好早期開題工作的基礎上,堅持課題年度和中期檢查制度,請課題負責人年末書面報告課題研究情況及階段性成果情況,同時還分別到立項課題數量較多的市(州)或高等學校召開課題研究情況交流會,並請專家進行諮詢指導。“十五”期間,強化了省、市(校)和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的三級管理制度,加強了對課題負責人立項后的培訓工作。
在課題成果鑒定和履行結題手續方面,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除了採取會議鑒定、通訊鑒定等常規形式外,實行了集中鑒定、結題的方式,發揮了學校和市(州)、縣(市、區)的積極性,方便了課題負責人,提高了課題鑒定、結題的質量。
(三)開展全省教育科研成果評選及先進典型推廣工作
1.開展全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
省教科院成立以來,省教科辦堅持每兩三年舉行一次評獎活動,並使它不斷規範化和制度化。1995年4月,舉行了全省第一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共評選出一、二等獎103項;1998年3月,開展了全省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共評出一、二、三等獎529項;2000年,開展了吉林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共評出一、二、三等獎328項;2003年,開展了吉林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共評選出獲獎成果497項。
2.開展省教育科研基地校建設活動
為了發揮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和先進縣(區)的示範作用,省教科辦會同省教科院聯合在全省中小學校中開展兩次“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評選活動。2001年7月至2002年3月,在全省中小學校中開展了首屆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評選命名活動,共命名了15所學校和1個區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並授予牌匾。2005年3月,經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審批,又新命名了15所學校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
3. 開展科研型名校長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師的評選活動
2002年3月,經省教育廳批准,在全省中小學中組織開展了“教育科研型名校長”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師”的評選活動。經嚴格評審,共有64名校長(副校長)和233名教師被命名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長”和“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師”。2005年3月,組織開展了第二批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長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師的評選活動,連同第一批命人員在內,命名了108名校長(副校長)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長”,351名教師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師”。
(一)教育科研信息化的建設
1.實現教育科研與辦公自動化
為促進吉林省教育科學院教育科研的信息化,改善科研和辦公條件,2002年省教育科學院專門組建了信息網路中心。中心成立后,購置了印表機、傳真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購置了錄象機、照相機等會議攝錄設備,裝備了有音響設備、投影設備、聯網設備的多功能會議室。同時,為每位員工配置了計算機等電子辦公設備,建設了院計算機區域網,接通了寬頻網際網路,使每位員工可實現計算機辦公、共享資源及寬頻上網。陸續為各部門配置了傳真機、印表機、移動硬碟、光碟刻錄機等桌面電子辦公設備,添置建立了電子資源庫、電子圖書庫等電子資料庫和常用軟體庫,不斷對陳舊電子設備、網路等進行升級換代,基本滿足了辦公自動化的需要。
2.開發教育科研專業網站
2002年6月,成立了網站開發領導小組。經過一年多的規劃、設計,研發製作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教育科學網》。網站於2005年4月試運行,於2005年12月正式開通。它集信息平台、資源平台、研究平台、辦公平台於一體,建有科研申報管理子系統、地區科研管理子系統、科研單位管理子系統、人才庫子系統、專家評審子系統、校長管理子系統、課題管理子系統、資源子系統、交流子系統、教學子系統、學生測評子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建有一級欄目二十多,子欄目一百多,並建立了一整套維護管理、團隊建設、資源建設、工作部署等相關制度,基本實現了全省教育科研信息傳遞、資源共享、科研互動、網路辦公的一站式服務。
2003年5月,林省教育科學院信息中心開發設計了《中華美德網》。網站於2003年6月試運行,於2003年8月正式運行,經過數次改版與數十次程序修改調整,建立了一整套維護管理、團隊激勵、宣傳推廣、資源建設等機制,設有首頁、訊息、理論、研究、發展、資源、評價、記事、主管等10幾個總欄目,100多個子欄目,其資源的優勢使其在各大門戶網站同類站點中搜索排行均名列前茅。於2005年起,先後創辦了《中小學外語科研網》、《中小學校長網》、《多媒體作文網》、《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網》等教育科研的專業化網站。
(二)吉林省教育科學院院刊的建設
1989年建院后,對原來由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等六個單位主辦的期刊《高教研究》、《吉林教育科學通訊》、《教育信息》、《勤工儉學》進行了整合,創辦了《吉林教育科學》月刊。該刊分設《高教研究》、《普教研究》兩個刊種。成立了院直屬的編輯部,總編輯由聶海清副院長擔任,袁韶瑩擔任副總編輯兼編輯部主任。《高教研究》主編聶海清,《普教研究》主編佟勖功。創辦《教育信息》,王明澤任主編;《勤工儉學》主編由岳懷玉擔任。
為了擴大院刊的發行工作,加強了全省通訊發行網路建設,在院編輯部設發行總站(發行科),市(州)設通訊發行中心站,縣(市、區)設通訊發行站。通過各級發行站,組織動員全省教育戰線訂閱院刊,增加了發行量。
2001年3月,為了淡化地域性,擴大院刊的影響力和發行範圍,省教科院報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並獲批准,自2002年1月起《吉林教育科學》更名為《現代教育科學》,與相關單位聯合創辦了《考試專參》(后因故停刊),刊期由月刊變更為半月刊,全年24期。創刊20餘年來,始終是我國教育科學研究領域有價值的出版媒介,為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一塊寶貴園地和教育理論學習與學術交流的平台。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是吉林省教育廳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立足吉林、面向全國的教育科學研究學術期刊。曾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並被選為全國高教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在同行中享有良好聲譽。其前身是1984年11月創辦的學術季刊《吉林高等教育研究》,由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和省高教學會主辦,內部發行。1988年該刊公開出版發行,更名為《高教研究》。1989年,利用《高教研究》的公開刊號創辦了《吉林教育科學》,並成為該刊的一個刊種。2002年,《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更名為《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是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教育理論學術期刊。1989年創刊,原名《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2年更改為現刊名。吉林省教育廳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學院主辦。開設的欄目有:課改研究、德育探索、學術綜述、熱門話題、創新教育、教學研究、教育心理、科研興教、名校專欄等等。主要面向普通教育領域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中小學教師,以及專、兼職教育科學研究人員。
(三)群眾性教育科研社團的建設
1.擔任各級學會的領導職務
教育科研學術團體既是凝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陣地,也是教育科研人員學術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以來,隨著影響的不斷擴大,一些科研人員加入了國家及全省的教育科研學術團體,有些還參與或主持創辦了專業性教育科研學術團體,有些在全國及省內學術團體中承擔了重要的領導職務。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擔任各級學術團體職務的人員有:
——聶海清,曾任中國高教學會理事、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評估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吉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欒傳大,曾任吉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省教育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省社科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創造學會常務理事;
——袁韶瑩,曾任全國高教期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高教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外語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社科聯委員;
——王紹海,曾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執行委員;
——韓秀英,曾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創造學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劉黎莉,任全國高教期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社科聯委員、中國高教學會理事、吉林省高教學會秘書長;
——王明澤,曾任省教育學會副會長、省教育學會企業教育專業委員會及農村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特殊教育及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
——陸惠祺,曾任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師範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陶行知研究會理事;
——陸仁林,曾任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普教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普教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常委;
——孫延珉,曾任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比較教育研究會理事、吉林省學術管理研究會理事兼秘書長;
——顏振華,曾任吉林省教育史研究會理事、吉林省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高教發展戰略研究會秘書長、吉林省高教學會理事;
——崔天升,曾任吉林省教育情報研究會秘書長、全國教育情報研究會理事、吉林省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會理事;
——劉錦泉,曾任中國教育信息研究會常務理事、東北地區教育信息協作組組長、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吉林省高教情報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吉林省教育情報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孫建為,曾任全國學校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全國普教評價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趙志軍,曾任吉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倫理學會中華傳統美德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管理學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教育經濟學會副會長。
2.教育科研學術團體的建設與發展
省教育科學院成立之後,全國勤工儉學研究會、吉林省教育學會、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掛靠在省教育科學院,並分別設立了秘書處。另外,這一時期省教育科學院參與創辦與管理的學術團體,其秘書處設在省教育科學院的還有省教育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專業委員會、吉林省教育學會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發展戰略研究會、吉林省教育學會教育情報研究會、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情報專業委員會、東北地區教育情報工作委員會等。
——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是吉林省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高教研究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建立於1983年12月,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團體會員、吉林省社會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其業務主管部門是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高教學會設有常務理事會、理事會和秘書處,秘書處開始掛靠在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1989年後掛靠在吉林省教育科學院。這一時期發展的團體會員達80多個,包括全省的普通高校、在長軍事院校、獨立學院,以及部分成人院校和直屬專業委員會。
——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是由我省高教科研工作者組成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它成立於1983年,由省教育廳主管,並接受省民間組織管理局的指導,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吉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團體會員,2002年以前,秘書處掛靠在省教育科學院。這一時期,省教育學會擁有團體會員120多個,在全省各市(州)、縣(市、區)、鄉(鎮)、校(中心校以上)普遍建立了教育學會組織,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學會網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