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隴西李氏的結果 展開

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

隴西徠李氏,是中國古代以隴西郡為郡望的一個李氏家族。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狄道(甘肅臨洮)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唐代北魏隴西李寶的後人位列“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

歷史


起源

隴西李氏始祖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為顯著,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李氏成為皇族,唐朝時還連續出現了10位出自隴西李氏的宰相。
南宋鄭樵編著的《李氏源流》中說“言李者稱隴西”。

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
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遠遠超過了趙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將宗室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備註:賜姓的都歸唐宗室,跟隴西李氏無關】。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郡望


隴西李氏最初的郡望為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臨洮),后又增加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因此隴西李氏族人多稱“隴西狄道人”或“隴西成紀人”

房支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范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北朝時期有李平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子李諧,文辯為時所稱,與盧元明二人才器,並為鄰國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學甚有家風。庶弟李蔚,涉觀史傳兼屬文詞,昆季並尚風流,長裾廣袖從容甚美。弟李若,聰敏頗傳家業,風采詞令有聲鄴下,時人稱為京師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學不倦,後為中書教學博士修撰國史。子李志,博學有才幹,年十餘便能屬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屬文,有聲洛下。唐朝時有狀元李琚,善書法尤工"八分書"。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唐有李渤,和兄長李涉一起隱居廬山一心讀書,因隨身帶著一隻白鹿而被稱為白鹿先生,現今白鹿洞書院立有先賢祠。李遜與弟李建皆好學講習不倦。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其後有名將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因此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即後世墓誌銘所說的“稱閥閱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時有李承長子李韶,學識豐富,時修改車服及羽儀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長子李玙,曾孫李師上,聰敏好學,雅有詞致,為符璽郎,文林館學士,后與范陽盧公順,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稱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學,特為韶所鍾愛。清河王懌甚知賞之。懌為司徒,辟參軍事。轉著作郎,稍遷通直散騎侍郎,與給事黃門侍郎王遵業、尚書郎盧觀典修儀注。王、盧即瑾之外兄。臨淮王彧謂瑾等三俊,共掌帝儀,可謂舅甥之國。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學。弟李行之善守門業,多識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篤好古文,精心典禮。曾孫李義琰是唐高宗時宰相,器宇軒昂,博學多才。義琰有侄孫李稹,有清名,但是卻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職配不上自己的門第,所以給人寫信、扎子,落款只寫“隴西李稹”而不寫他的官職。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其孫李亶,為修書學士,撰寫《古今內范》一百卷。李亶孫李揆,為唐肅宗宰相,少聰敏好學,善屬文,美風儀,善奏對,每有敷陳,皆符獻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詩人,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另一侄李隨,狀元及第。五代十國時有李專美少篤為文,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唐太宗曾降詔以戒其弊風,終莫能改。其間有未達者,必曰:“姓崔、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唯專美未嘗以氏族形於口吻,見寒素士大夫,恆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隨侄孫李蔚,清河崔程姨夫,為唐僖宗時宰相,子李洵,“閩中文章初祖”黃滔以文士禮儀對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另一侄孫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傳之藩鄰,無不聳動,即時巨川之名聞於天下。李韶弟李彥,為中書博士,時朝儀典章,咸未周備,彥留心考定,號為稱職。子李充,為太學博士,妹夫盧元明嗟重之。子李士英,有文才,王遵業以女妻之。士英弟李僧伽,修整篤業,不應辟命。時鄭子默有名於世,僧伽曰:「行不適道,文勝其質,郭林宗所謂牆高基下,雖得必喪,此之徒也。」竟如其言。尚書袁叔德來候僧伽,先滅僕從,然後入門,曰:「見此賢,令吾羞對軒冕。」及卒,叔德為懷舊詩曰:「平生寡俗累,終身無世言。」其見重如此。彥之六代侄孫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贈詩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為古文運動先驅之一,李舟著韻書一部。彥弟李虔,子李曉博涉經史,早有時譽。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經史。子李大師好學,無所不窺,善綴文。子李延壽為唐代史學家,二十四史之南史與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諺為太學博士,弟李義遠亦為國子博士。晚唐姑臧房有著名詩人李商隱,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關於隴西李氏姑臧房可能大家都了解較少,五姓七家之一的山東士族隴西成紀李家,世人多把其與唐宗室混淆。像唐代大曆詩人李益,史學家《南史》《北史》李延壽,晚唐詩人李商隱都屬此支。劉禹錫《崔公神道碑》 所說“清河崔與姑臧李,范陽盧世為婚媾無第二流,言門閥者許為言表“,此處的姑臧李氏就是隴西李氏一支,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武昭王李暠的曾孫,也就是李商隱文中說的先君姑臧公,姑臧李某,稱閥閱者向來除了趙郡李氏,就是姑臧李氏了,姑臧李氏還有其他很多唐代墓誌銘可以為證,一崔曄妻李氏志-進士清河崔曄撰並書,姓李氏,諱道因,其先隴西成紀人。德邁於庭堅,氏望顯於姑臧。---曾王父僑,官終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應,官終岳州巴陵長,累贈戶部尚書,娶清河崔少通女;顯考騭,自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出拜江西觀察使,贈工部尚書。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終於浙西觀察使。---重以奕世之親,歸於我。二崔艤志親舅李舟(姑臧李氏)撰,府君諱艤,字濟之,清河人也。父安潛,皇太子太師,贈太尉。我家與崔氏世接姻媾,追榮秦晉,長姊適太尉公,生三人,府君即次子也。---府君娶故度支巡官監察御史滎陽鄭景淋女,鄭夫人亦我之自出也。三崔氏志,夫人諱,博陵安平人也。五代伯祖諱,祖諱貞固,生戎,(夫人)姑臧李氏之自出,山東甲門。四(開成017號《唐前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崔公慎經夫人隴西李氏墓誌銘並序》),“言閥閱者謂為姑臧長房” 。五“孫景商墓誌”:“母夫人隴西李氏,姑臧上族也”。(大中120號《唐故天平軍節度贈兵部尚書樂安孫府君墓誌銘》)。其母墓誌銘云:“太君李氏,姑臧公后,代為鼎族。嗣於景商。” (貞元037號《唐故贈隴西縣太君李氏墓誌》)。六 李梲(志):隴西成紀人,元魏滎陽太守姑臧穆侯諱承九世孫;君之配范陽盧氏。祔先塋,禮也。七崔紓(志):外祖河南府司錄參軍姑臧李行約。八李顓(志):涼武昭王暠之孫承姑臧公之後,大王父諱瑤之,王父諱鎰,列考諱重光,皇襄州文學,滎陽鄭夫人之出也。夫人清河崔氏。自姑臧公之後,世皆勛爵,其家風禮法,頗為士大夫之所宗仰。(裴璆)世族不昧,每申姻好,必俟良家。是以與公先後稠疊懿戚,璆忝承中外,獲奉贊述。九隴西李亶墓誌,清河崔融作曰:余與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謂婭,妻又吾姨。范陽盧氏為朝請大夫、給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議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兩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為慶也多矣,其為門也盛矣。
又承弟李輔,為中書博士。長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書郎。伯尚弟李仲尚,儀貌甚美,少以文學知名。年二十,著《前漢功臣序贊》,時人號為後生可畏。輔弟李佐,子李神俊,風韻秀舉,博學多聞,篤學好文雅,老而不輟。凡所交遊,皆一時名士,汲引後生,為其光價,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韶從祖李抗,自涼州渡江左,仕宋,歷晉壽、安陸、東萊三郡太守。抗子李思穆,字叔仁。有度量,善談論,工草隸,為當時所談。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機警善談論,經史百家無不悉覽,號曰神童。為國子祭酒,秘書監。曾孫李大亮有文才。侄孫李迥秀雅有文才,飲酒斗余廣接賓朋,當時稱為風流之士。
又有京兆房李晟,為中興大唐名臣。涼昭王之後有“文章李杜在,光焰萬丈長”的著名詩人“詩仙”李白,文學史上經典傳奇小說的作者隴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
【又有唐宗室著名詩人鄭王之後李賀,青綠山水畫派北宗之祖長平王之後李思訓,滕派蝶畫畫家滕王李元嬰,山水畫家李成,建王之後南唐後主李煜,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曹王之後南宋史學家李燾,南宋大教育家白鹿洞書院學者朱熹傳人吳王之後李燔。】

祖籍地


蘭州大學的張書城老先生,甘肅渭源人,1950年夏天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為中國李白研究學會、國際李白文化資料中心特約研究員,著書講述了隴西李氏的前前後後。
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故槐里,遷成紀。”千百年來,槐里就成為人們關注的地方。可以說,槐里是李廣的第一故鄉,成紀是李廣的第二故鄉。而在李廣和他的父親李尚前往成紀之前,李氏就已經在這個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幾百年。我們所能見到的關於李氏在古隴西相關的記載,最早是從李崇開始的,李崇也就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時擔任隴西守。秦以郡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劃,每郡置守,掌管其郡。
李崇的後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亂時戰死,朝廷追贈太尉,“葬於狄道東川”,他的兒子李伯考奔喪時,將家徹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臨洮。李伯考是李廣的爺爺。
結合其他各個方面的內容,人們認為“隴西郡狄道東川槐里”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槐樹里在臨洮縣城東面一個叫東二十里鋪的地方,儘管它的正式名稱叫做槐樹里,但在當地居民的口語中依然稱作“槐里”。公路邊上一個不大的石碑,上面寫著“古槐里”幾個字。許多專家的研究表明,這個槐里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
張書城老教授考證后認為,槐樹里就是《史記》中記述的槐里。幾十年來張老先生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曾經兩次到過此地。他認為,大量的史實已經證實,今天臨洮縣的槐樹里就是記載中的“槐里”。同時,張老先生從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臨洮的方言入手,徹底破解了李曰高子孫的墓誌中記述的“都鄉風華里”的歷史迷霧,最後確證李氏子孫口傳手記的“都鄉風華里”就是今天臨洮的“東鄉槐樹里”。
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可以這樣說,史料中記載的隴西李氏祖籍地“隴西郡狄道東鄉槐里”就是今天臨洮東川二十里鋪的槐樹里。

前身後世


隴徠西李氏從最初紮根的狄道,隨後擴展到全國各地,最後發展成了中國的第一大姓,這背後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遷徙之路。
《史記》記載,隴西成紀李氏,漢武帝末年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滅頂之災,狄道李氏也受到了這次事件的牽連,都已經“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興起,累世為官,成為功著關隴的隴西豪族。
隴西李氏的這次興起是從李暠開始的,隴西李氏第一個做皇帝的就是西涼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生於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為隴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漢初征西將軍李仲翔之19代孫。公元400年李建號“庚子”,在敦煌建立西涼政權,稱西涼王,后遷都酒泉。後來李暠後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國各地擔任過官職,後來他們就將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後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為興盛。這就是武陽(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肅武威縣)房、丹陽(治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房、敦煌(治今甘肅敦煌縣)房。唐朝時期,這四房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
在這裡面,最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張書城老先生認為,李陵裔孫李穆、李賢就是隴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備註:按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述並非如此,新表裡說敦煌房是涼昭王曾孫李茂之後。】據《南齊書》記載: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輒見殺”。所以李陵後裔姓拓跋。在李賢墓誌中關於拓跋氏的來歷則有“建國拓跋,因以為氏”的記載,故拓跋也可能是因為拓跋部落的建立而產生的,且南齊書多有不實,故更為可信。李陵死後不久,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李陵子曾擁立烏藉都尉為單於。大約在漢宣帝末年,鮮卑拓跋部形成。隨著歷史的發展,拓跋部不斷南遷,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
公元450年,北魏發生了一次慘案,由於環境的變化,北魏皇室並不承認漢族的血統,后北魏推行漢化,鮮卑姓改為漢姓,李陵後裔又恢復了李姓。.
在寧夏固原出土的《大周柱國河西公墓銘》中有相關記載:"公諱賢,字賢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漢將陵之後也。十世祖俟地歸,聰明仁智,有則哲之監,知魏聖帝齊聖廣淵,奄有天下,乃率諸國定扶戴之議。鑿石開路,南越陰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國拓跋,因以為氏"。從中可以看出李賢族人是李陵的後裔,十世祖先是北魏的股肱之臣,在魏聖帝時期“定扶戴之議”“竭手爪之功”,因拓跋國建立遂以之為氏,后又恢復李姓。
李賢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為官並且在敦煌安家,成為隴西李氏敦煌房的遠祖。
漫長的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1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現在,臨洮有八萬人姓李,佔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臨洮縣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給我們介紹了情況。
整個臨洮境內,以李姓命名的村莊達到76個,可以說遍地都是“李家莊”。僅僅是“李家灣”就有10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村莊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紙房李家”,他們或許有造紙的絕活;“窯頭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窯或者其他什麼的窯邊上。還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戶李家、小戶李家、單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稱,成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古今變化


古隴西今臨洮
甘肅省臨洮縣,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
先秦時期,臨洮有古有隴西的稱呼,因為地處隴水之西而得名(註:出《山海經》,隴水發源於渭源的東峪溝河,位於臨洮東)。現稱臨洮,得名因地處洮河之濱。從南向北流過的洮河,是遠古時期為戌、狄、羌與先秦華夏民族之間的天然交界。地處洮河東岸的臨洮,是先秦西端抗禦外侵的軍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於發展到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從臨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東岸開始修築長城,一直向東延伸到遼東,構成了秦代長城基本輪廓。因此,洮河與長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並依次在臨洮建立了隴西郡,成為秦國三十六郡中最西邊的郡,郡治今臨洮縣城南。西漢初,隴西郡仍然是西部軍事政治門戶,並且成為張蹇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的後勤基地,為打通河西走廊,迎來絲綢之路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此,臨洮逐步發展成為絲綢之路出長安后的第一個重要驛站和商埠。唐代,臨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軍事重鎮。漢唐邊塞詩人反覆吟唱。並有哥舒翰著名將領助守戍邊,並有姜維、鄧艾、李思齊等在此血殺疆場,留下眾多歷史遺跡,有古代民諺和城中的唐明皇手書為證。

古墓作證


古老文明的古城臨洮在洮河滋養下,出了影響歷史的眾多人物。首先是華夏第一大姓氏——李氏,發端於古代臨洮,並有眾多的歷史遺存和人物為證。
在臨洮縣城西,有寶鼎山(下李家)、曹家大山(下李家)兩個李氏祖先陵墓,從秦漢到民國年間,一直是李氏後裔祭祖之地。在臨洮周圍,分佈著眾多的“原駐民”瓦房李家,紙坊李家等,並在臨洮縣城東二十鋪有李氏漢墓,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古代西涼的創始人—李暠,就是臨洮人,並因為李暠及其後代的繁盛,佔領祁連山—黃河之間的廣懋地區,控制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商貿往來,使得西涼政治、經濟以及歷史人物逐漸影響中原形成了李氏遍天下的局面,從而“祖籍隴西”,成為正宗李姓的一個標誌。後來的李白、李世民等等無一不稱其祖籍隴西,等等因為李氏文化產生的影響不一而足。

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託。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復重建“隴西堂”,並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開發中心先後成立,對隴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來、資料交流、新聞媒體介紹等多種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宣傳活動。
《人民日報》——海外版,《甘肅日報》、《香港商報》、《菲律賓商報》等十幾家報紙;中央電視台、北方電視台、甘肅電視台、定西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台;世界李氏網、李氏網、隴西李氏文化網、蘭州大學網站、隴西縣政府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均發表有介紹隴西李氏文化或專業研究隴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資料。國家郵政局出版了有關隴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郵票和明信片。編排的《風雲隴西堂》也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輿論宣傳和相關論文的撰寫,使隴西李氏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李家龍宮


由來

李家祠堂又稱“李家龍宮”,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 御筆親書而得名。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也是開發隴西旅遊產業的重點項目。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毀於唐末,明朝萬曆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以後數度遭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進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為學校,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築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 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

所在地

建築面積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建築風格為宮廷式建築,稱宮者,不但規模大,且規格也高於廟。
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為“瓦碴坡”。
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
明萬曆五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增建后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
清順治五年毀於兵災,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曾於任期內在“北天第一門”上懸有“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
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

隴西李氏名人


名稱朝代出生地簡介
李信戰國咸陽興平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
李廣西漢隴西成紀西漢時期的名將。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暠十六國隴西成紀西涼太祖,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
李歆十六國隴西成紀十六國時期西涼第二位皇帝。
李恂十六國隴西成紀十六國時期西涼第三位皇帝。
李虎西魏隴西成紀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李淵追謚為唐太祖
李昞西魏代北武川西魏唐國公、柱國大將軍。李淵追謚為唐世祖。
李淵唐朝京兆長安唐朝開國皇帝。
李世民唐朝陝西武功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靖唐朝雍州三原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后封衛國公。
李治唐朝京兆長安唐朝第三位皇帝。
李昭德唐朝京兆長安唐朝宰相,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
李林甫唐朝隴西成紀唐朝宰相。
李商隱唐朝懷州河內唐朝著名詩人,屬於姑臧房。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李延壽唐朝相州唐朝史學家,屬於姑臧房。著有二十四史之中的《南史》《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