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詩草全注
船山詩草全注
《船山詩草全注》,全四冊,180萬字,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成鏡深、胡傳淮主持編注,參加註釋人員有成鏡深、胡傳淮、彭靜中、羅應濤、宋國祥、郭孝儒、王光滸、李建強、汪旭、羅瑩、吳靜、楊繼聯、曾曉洪、陳松柏、伏元傑、陽小燕等。該書將清代大詩人張問陶撰《船山詩草》20卷及《船山詩草補遺》6卷,進行了註釋,並補充了《船山詩草》佚詩近百首,是目前最為完備的張船山詩歌注本。
巴蜀之地,古稱天府之國,山川鍾秀,英才挺生,以文學擅天下之勝者幾二千年。自司馬長卿、王子淵、揚子云以降,陳伯玉、李太白、三蘇父子以迄虞伯生、楊升庵諸公,實雄出其間,而為天下長。迨至有清,雋才雲蒸,詩家輩出。光緒間孫桐生編《國朝全蜀詩鈔》,列作者三百六十二人,其間成都費密、費錫璜父子、岳鍾琪,奉節傅作楫,丹棱彭端淑,羅江李調元、李鼎元昆季,銅梁王汝璧,蓬溪張問安、張問陶昆季,並自成一家,有盛名於當時,而張問陶尤綽為大宗也。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生於書香門第,累世多詩人。自高祖鵬翮、曾祖懋誠、父顧鑒迄兄問安、從弟問彤,皆以詩擅名,有集傳世,閨中女眷亦多能詩,《國朝全蜀詩鈔》、《全清詞鈔》並載其名。船山生而穎異,長而歧嶷,秉絕世之才,承家傳之學,年未弱冠,詩名早著,有“青蓮再世”之目。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進士第,選翰林院庶吉士。與石韞玉、洪亮吉、孫星衍輩游從唱和,名噪都下,時目為長安第一。散館授檢討,聲望益著,畢沅、袁枚、法式善諸前輩悉加推挹。平生論詩主真性情,近於簡齋性靈之說,簡齋頗以同道相許,引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然船山和而不同,自有宗旨在焉。嘉慶二年(1797),丁父憂歸遂寧。值秦蜀戰亂,生靈塗炭,有《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為世所傳誦,時稱“得老杜《諸將》之遺”。服闋復入翰林院國史館,累任江南道、京畿道御史,頻上奏議,請革時弊,皆蒙嘉納。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廉明清正,斷案如神,有古循良之風。值境內連年水澇,請賑不得,憂憤辭官。后僑寓吳門養痾,日與趙翼、孫原湘、陳文述、孫星衍、吳錫麒、吳鼒、梁同書、屠倬諸名士酬唱。兩年後病歿於虎丘寓所,享年五十一歲。世以未盡其才而惜之。
問陶為人倜儻而富才情,詩書畫“三絕”名重一時,“四海騷人,靡不傾仰”。以求書畫者踵其門,至賊夜入室盜其書畫、印章。身後書畫傳世頗多,得其片楮隻字者,無不珍若珙璧。其詩性情真摯,才氣縱橫,於乾嘉詩壇獨樹一幟,為儕輩所傾倒。洪亮吉許其詩“如騏驥就道,顧視不凡”,張維屏稱其近體“極空靈,亦極沉鬱,能刻入,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細闡物情……幾欲於從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前後所作,於二十九歲、四十五歲時兩度編集,而迄未授梓。卒后摯友石韞玉為刊《船山詩草》二十卷,后黃丕烈復刊石韞玉手錄選本為《船山詩草選》六卷,道光末顧翰續刻未刊遺稿為補遺六卷,至是船山所存詩作大略網羅。另有《己庚雜記》稿本二卷,清末尚存,而今不傳,中華書局排印本《船山詩草》所收,唯詩而已。
昔人常言,詩之傳不傳有幸與不幸,蓋幸與不幸惟系乎後人之賢不肖耳。遂寧市政府夙重地方文史研究,屬政協文史委員會專司其事。胡傳淮、成鏡深先生以光大鄉邦文化,表彰先賢為己任,爬梳故籍,潛心考索。胡先生撰《張問陶年譜》一編,復輯《張鵬翮詩選》、《張問安詩選》及《蓬溪詩存》,成先生撰《巴蜀古文選解·遂寧卷》、《黃峨詩詞曲賞析》、《黃峨作品選解》等,使舉世知蓬溪有詩,而張氏多詩人、遂州多異才也。市政府更於千禧之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同舉“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專集。越明年,成鏡深先生集諸賢於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張船山研究會”,思有以發揮船山詩學之光彩,乃啟動《船山詩草全注》課題。成鏡深先生董其事,胡傳淮等先生襄其成,盡搜前人註釋、選鈔之本而參校之,相與訓釋名物,考究故實,附以評案,歷五年而稿具,於是船山全詩整比有秩,煥然可讀。其光耀桑梓、嘉惠學林,亦大已哉! 值全稿殺青之際,成先生以寅嘗讀清人之詩,介胡先生書來征序。寅固嘗誦船山詩,仰慕其為人,瀏覽全稿,樂觀其成,乃伸筆述其緣起,以告世之讀船山詩者。想船山先生九天有靈,亦當掀髯而喜也。歲戊子長夏金陵蔣寅謹撰。
編委會
巴蜀勝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郡遂州,東晉建制,迄今一千六百六十餘載。靈山聖境,英才輩出。初唐詩歌革新旗手陳子昂,開一代新風;中唐開十方叢林之高僧克幽,建廣德禪林於斯宇;一缽霜糖,耗盡畢生,冰糖發明家鄒和尚,流溉後世;北宋王灼,明辨源流,撰第一部詞論專著《碧雞漫志》;明代李實,詳贍博富,《蜀語》盡彰巴蜀語言藝術;才女黃峨,有“蜀中易安,遂州淑真”之稱;清朝重臣張鵬翮,獲“一世清宦,兩朝賢相”之譽;呂潛、李仙根,詩書畫三絕,潤澤甚廣;詩豪張船山,天才雄放,文採風流,照映四國,尤足稱傑。
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四川遂寧(今屬遂寧市)人,清初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玄孫。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嘉慶十年(1805),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十四年(1809),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十七年(1812),辭官。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逝於蘇州山塘街青山橋寓所。逾年歸葬故里兩河口祖塋(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兩河口)。其生平事迹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張問陶年譜》等文獻。
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射鵰手,亦是巴蜀元明清三代最有成就、最有影響、最有名氣的大詩人、書畫家。其詩論主張獨創,詩中有我,要有真情;而其詩篇戛戛獨造,絕去依傍,大雅不群,別開境界,成就卓著,是一位獨立的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太白少陵復出”。船山遍交宇內名士,一時名流如袁枚、趙翼、宋湘、洪亮吉、石韞玉、吳錫麒、法式善、孫星衍、梁同書、桂馥等,並相推重,心折其詩。其詩作流播海內外,日本商人願以高價相購,奉使來朝者皆以得其詩為榮。朝鮮士人爭相傳抄,致使“朝鮮紙貴”。其天才踔厲,價重雞林。四海騷人,靡不傾仰。
船山一生寫詩五千餘首,刪存三千餘首。有《船山詩草》二十卷、《船山詩草補遺》六卷傳世。從《船山詩草》問世至今近二百年來,尚無一部全面、系統、準確的《船山詩草全注》,給人們認識船山、了解船山、研究船山帶來了不便。故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呼籲組織專人編撰出版一部融匯《詩草》和《補遺》在內的,統一、完整的《船山詩草全注》,供學人使用,改變船山研究基礎薄弱的局面,將船山研究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有鑒於此,二○○○年十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四川省遂寧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集》。二○○二年六月,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以成鏡深為會長的“張船山研究會”,研究會把《船山詩草全注》列入重要科研項目,組成編委會。由成鏡深先生負責,胡傳淮、郭孝儒、王光滸、李建強、汪旭、羅瑩、吳靜、楊繼聯、曾曉洪、陳松柏、伏元傑等人參加註釋工作。其具體分工是:成鏡深《船山詩草》卷五、六、七、八;胡傳淮卷二十、《補遺》卷一、二、三;郭孝儒卷一、二、三、四、十二、十三;王光滸卷八、九;伏元傑、郭孝儒卷十;陳松柏卷十一;羅瑩卷十四、十五;李建強卷十六、十七;汪旭卷十八、十九;吳靜《補遺》卷四;楊繼聯《補遺》卷五、六;曾曉洪、陽小燕《拾遺》卷。
註釋初稿完成後,向有關專家學者廣泛徵求意見。著名學者吳庚舜、劉揚忠、蔣寅、譚繼和、萬光治、沈伯俊等審讀了部分稿件並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最後由成鏡深、胡傳淮、郭孝儒、羅應濤、彭靜中先生分別對初稿進行了初審、二審和三審,並由成鏡深終審訂稿。
《船山詩草全注》一書,以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中之《船山詩草》為底本。同時參考了清嘉慶二十年(1815)石韞玉編刻本《船山詩草》二十卷、道光二十九年(1849)顧翰選刻本《船山詩草補遺》六卷、同治九年(1870)李岑、江海清注刻本《船山詩注》二十卷以及南京大學圖書館藏《船山刪剩詩文抄》手抄本二卷。全書詩歌編年依據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巴蜀書社二○○○年初版、二○○五年修訂再版)一書。在註釋審定中,本著尊重前著,又不泥於前著的原則,對以上諸著中的錯漏做了適當修正。
整理註釋古典詩歌,是一件極其艱苦煩瑣之事。兼之船山詩作浩繁、內容豐富、宏博深,涉及的人物多達八百餘個,成語典故亦甚夥。正如石韞玉《刻〈船山詩草〉成書後》所云:“名世半千知己少,寓言十九解人難”。註釋工作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但我們才不至、學不逮、識不高,書中掛漏錯謬難免,敬祈專家學者、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從此課題的確立,到本書的編著出版,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相關領導及職能部門均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此書最終付梓提供了保障。同時,對本書編注出版給予幫助的還有中共遂寧市委宣傳部等數十個單位和部門。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許多專家學者,如熊高仲教授、王金星教授、蔣均濤教授(已故)、羊玉祥教授等亦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二○○八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