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
清代詩人、詩論家
張問陶(1764年—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門,其故鄉四川遂寧城西有船山,因以為號。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白溝(今屬遂寧市蓬溪縣)人 。清代詩人、詩論家、書畫家。
張問陶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及第,歷官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貴州道監察御史、浙江道監察御史,山西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欽命京畿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年),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遊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年)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享年五十一歲。
張問陶撰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餘首。其詩天才橫溢,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與彭端淑、李調元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 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張問陶是清四川潼川府遂寧縣人,因故鄉城西有船山,乃以“船山”為號,詩文題籤每以“船山張問陶”相接,今天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遂寧市船山區即為紀念張問陶而命名。
早年經歷
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764年6月26日),張問陶出生於山東省館陶縣(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一個官宦世家,張顧鑒當時任館陶縣知縣兼署冠縣事。先世居湖廣麻城孝感鄉,明洪武中遷居遂寧。張問陶自幼隨父宦遊均州、荊州、黃州、漢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月,父親張顧鑒升任雲南開化知府,張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九月,因有人告發張顧鑒在荊門州知州任內過分寬厚,造成“失出”(封建社會判案過寬,輕於法律標準叫“失出”)案。其被迫受牽連去職,家產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借貸,曾經數日家中都點不起蠟燭。
才華橫溢
張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與兄張問安、弟張問萊發憤攻讀。張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十五歲時,張問陶寫《壯志》一詩抒懷,少年壯志,氣概不凡。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堅持學習。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二十歲的張問陶在北京與四川涪陵周興岱(號東屏,時任贊善官)之長女結婚。次年八月,陪同夫人周氏乘船回川省親。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氏因病乃與小女留涪陵娘家。張問陶回遂寧寫詩甚多。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噩耗頻傳。周氏病逝於涪州,不久小女也夭折。這時,張家家境更為困頓,有時竟到“僅求衣食亦無緣”的地步。同年秋,張問陶與兄長張問安去成都參加鄉試。因為張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成都鹽茶道林儁(號西厓)愛慕其文才,將其女林韻徵(名頎,號佩環)許配給他。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九月,張問陶與林韻徵在鹽茶道署成婚,其家裡因此出現了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弟問萊、嫂陳慧殊、妻林韻徵、弟婦楊古雪均是詩人。
仕宦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張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次年初,張問陶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這期間他吟興甚好,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弔古迹,或流連風景,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張問陶被授翰林院檢討。次年,撰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這兩組詩歌反映了張問陶的詩歌風格和理論體系。
嘉慶二年(1797年)秋,張問陶在家丁父憂。期間,他往來於遂寧、成都、北京,目睹現實,寫詩揭露,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雲萬骨枯”的句子,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
嘉慶五年(1800年)八月,張問陶被分配監考順天鄉試,次年,奉旨教習庶吉士,九月再次監考順天鄉試。
嘉慶十年(1805年)九月,張問陶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
嘉慶十四年(1809年)春,張問陶擔任會試同考官。七月,改任吏部驗封清吏司郎中。
嘉慶十五年(1810年)七月,張問陶出任山東萊州知府。赴任后,他立即櫛風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轄七邑了解民情,並清理積案,考試童生,獎掖後進。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簡切透闢,後人奉為典範,曾多次編選印行。萊州轄區掖縣、即墨兩縣農業減產,平度、昌邑、高密、濰、膠五州縣遭嚴重水災,村落蕭條,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實,痛如切膚。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併發放積穀,以賑濟饑民。為此事,張問陶與上官意見不合,他看到自己為民請命卻難有作為,被壓抑而終年鬱鬱不樂,沒過幾年就得病了。
晚年生活
嘉慶十七年(1812年)三月,張問陶因病辭官。臨行前,他心繫萊州歉收,便將自己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七邑饑民。他上辭呈后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非才早愧不勝官。雲衣久已輕如葉,虛背抽身也不難。”離萊州時,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吏事,頭銜重整舊詩狂”。張問陶到吳門時,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號“葯庵退守”。他的寓所位於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白居易祠,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
張問陶憂患餘生,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於嘉慶十九年三月初四日(1814年4月23日)病逝於蘇州寓所,享年五十一歲。張問陶辭世時,家境蕭條,三個女兒尚未出嫁,家人無力扶其靈柩回鄉,乃寄葬於蘇州光福鎮玄墓山。次年,其兒女得到了鮑勛茂、查有圻、王大煊等生前好友資助,張問陶才得以歸葬故鄉遂寧。
政治
● 治理萊州
張問陶赴萊州途中,看到萊州府所轄二州(膠州、平度州)五縣(掖縣、濰縣、高密、即墨、昌邑)均遭受嚴重旱澇災害,千村萬落一片蕭條凄慘景象,人民流離失所。張問陶剛到萊州府十幾天,就大量辦理遺留案件。張問陶進宮面見時,嘉慶帝告訴他萊州府“民刁默化難”,意思是要他以嚴刑峻法以治之。但張問陶並不主張以嚴法治理百姓。
在經濟上,張問陶積極投入財政,時刻關注民生,及時賑災。當萊州府所屬七邑中,平度州、昌邑、高密、濰縣、膠州五州縣遭水災時,張問陶訪察民隱,採取措施,對百姓減免糧賦,又向上憲陳情,請求發放倉谷,以賑濟饑民。 萊州府秋收復前,省上救濟糧谷又遲遲沒有借撥下來,張問陶帶頭捐谷七百石,分佈七城,煮粥施賑,暫解饑民燃眉之苦。
在政治上,張問陶遵循吏道,肅清冤假錯案,以法律為準繩,扭正貪污風氣,不徇私情,不畏豪強,剛正不阿。張問陶在處理疑難要案時,往往避開含糊不清、最容易造假的口供,直接放眼全局,從案件本身入手。萊州府民陶文鳳乘其弟文麟外出時企圖搶佔其弟媳丁氏,被丁氏戳死。縣官因為雙方口供爭執不下而不能決斷,張問陶悉心研審,終於全部得到了真相:丁氏殺死陶文鳳係為了阻止陶文鳳的侵犯而殺人,於是判丁氏無罪。 昌邑縣舉人陶爾昌,向典史唐如松賄賂二百兩銀子,害死幫工蔣成,佔據其妻邢氏。張船山調齊全案卷宗,一一審問,最後懲辦了豪紳陶爾昌、貪官唐如松、知縣陳星五,為人民出了一口氣。即墨縣的富家子屈培秋殺人後,用二百兩銀子買貧民王小山頂替兇手。張問陶為百姓伸張正義,判處屈培秋死刑,王小山從寬免責,大快人心,堪稱明斷。
文學
● 綜述
張問陶在清代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不僅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詩學理論家,是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詩作5000餘首,今存3500餘首,表現了他獨特的思想個性和藝術風格。對於詩歌創作,他主張抒寫性情,強調獨創,反對摹擬。詩作多描寫日常生活。作品較好的是一些紀游、寫景、題畫之作,如《嘉定舟中》《瀘州》《瞿塘峽》《題李墨庄前輩歸槎圖》等。亦間有反映白蓮教起義和清軍腐朽的作品,如《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鄉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詩風清新自然,以七絕最勝,但有一部分詩篇情調沉鬱。
近人徐世昌輯《清詩匯》,該書入選船山詩37首,為蜀中詩人入選最多者。在乾嘉時期詩人中,張問陶入選量僅次於袁枚。當代清詩選本,如錢仲聯《清詩三百首》,選張船山詩3首,僅低於袁枚,而高於趙翼,蔣士銓、洪亮吉、吳錫麒等人。陳祥耀《清詩精華》,選張問陶詩8首,比乾嘉其他詩人多。李夢生《律詩三百首》,選張問陶律詩3首,高於袁枚、自珍。可見張問陶是清代律詩十大詩人之一。
當時張問陶名震海內,有的詩人寫詩作文,自願化為婦人,為他效力。他的詩作,對後世影響深遠。晚清詩人易順鼎有神童的名號,“自謂為張船山後身”。南社詩人柳亞子,有詩云:“猛憶船山詩句好:白蓮都為美人開。”《海上花列傳》中,寫不少人照張問陶詩意做詩;張恨水在小說《春明外史》里,讓楊杏園步和了張問陶的八首七律《梅花》詩,引得人們紛紛尋找《船山詩草》來讀。可見,其詩影響之大。
● 詩學思想
綜述
張問陶主張詩歌應寫性情,有個性:“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論文八首》)反對模擬:“文章體制本天成,祗讓通才有性情。模宋規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論詩十二絕句》)他的詩論與性靈說相吻合,與乾隆時期性靈派的代表人物袁枚、趙翼鼎足而三。張問陶沒有論詩專著與文章,但其《船山詩草》卻收有數十首論詩詩,其詩學觀與袁枚性靈說笙磬相應,又不乏獨到之見。張問陶的詩學觀點由於表達形式的限制,比較粗略,遠不及袁枚《隨園詩話》周全。不過,張問陶亦有其獨具的個性、思想,因此與袁枚又有差異,實為對袁枚性靈說不足或弊端的補救,從而使性靈說有所發展。這是張問陶詩論的新貢獻。
主張抒發真情
張問陶論詩一再標舉“性靈”,可見其主性靈之旨。如“性靈偶向詩中寫”“傳神難得性靈詩”“同無青白眼,各有性靈詩”“筆墨有性靈”等等;尤其是“愧我性靈終是我”之句,與袁枚“獨抒性靈”(《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袁枚性靈說內涵是強調創作主體應具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主觀因素。張問陶論詩要義一方面與此相通,一方面又有補充與發展。
張問陶強調創作者必須具備真情實感,有真性情要抒發。因為“有情”才能寫出真詩,所謂“熱腸湧出性情詩”(《贈徐泰征》)是情與詩因果關係的生動說明。其次,他指出表現真性情是詩的本質,“自磨碎墨寫天真”(《代啟答畢秋帆先生並上近詩一卷》),“不寫性靈斗機巧,從此詩人賤於草”,所謂“天真”、“性靈”,皆指“詩緣情”(陸機《文賦》)。因為主情,故與袁枚一樣批評肌理派翁方綱以考據為詩,已遠離詩抒情之正軌。張問陶認為,詩情不是從“古人書”中所能得到的,而是從生活閱歷、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故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於飣餖古人書。”又云:“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這一觀點對袁枚性靈說所謂“神韻是先天真性情”(《答李少鶴》)的主觀唯心因素是一種補救。另外,就“情”本身而言,袁枚強調其真,尤重“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與理相離,亦有忽視情之美與善的弊病。張問陶主情,既重視其真,亦兼顧其真與善,故云“古人懷抱有真美”,“惡詩盡有真情境,忍與風花一例刪”(《重檢記日詩稿自題十絕句》)。這一觀點比袁枚要合理、全面。
宣揚表現個性
張問陶於性靈特彆強調“我性靈終是我”,這是同袁枚性靈說推重“作詩不可以無我”一樣張揚個性、崇尚創作的獨創性。為此張問陶宣稱:“自吐胸中所欲言,那從得失爭千古”(《題方鐵船工部元鵾詩兼呈吳穀人祭酒》)意謂詩人應該獨抒性靈,自出機杼,詩中有人。他極力反對缺乏個性、因襲他人的“詩中無我”的乾嘉詩壇中擬古者,為此張問陶譏云:“模宋規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矛頭指向沈德潛、厲鶚這些規唐模宋者,並認為依傍門戶是不會出人頭地的。與模擬者相反,性靈派皆主創造,以表現自己的真情與個性,張問陶亦云:“土飯塵羹忽嶄新,猶人字字不猶人”,所謂“斬新”就是詩人所推崇的創造精神,只有做到“不猶人”,才能寫出“我”之“性靈”,自成一家。
張問陶重性靈亦如袁枚一樣重詩人之靈性,並略有闡發。詩人有靈性表現之一是創作之際易產生靈感,無鬚生寫硬湊。《論詩十二絕句》云:“憑空何處造情文,還仗靈光助幾分。奇句忽來魂魄動,真如天上落將軍!”採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詩人創作產生的靈感現象。“自身真閱歷”即是“不憑空”;但創作還須藉助“靈光”即靈感。二詩寫出靈感降臨“忽來”的突發性、“驟得”的短暫性,以及思維的活躍性,“詩情躍躍”指感情激動,而且想象豐富。此外靈感乃自然而生,不可強求。可見張問陶對靈感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深入的。
對於詩歌的審美特徵,袁枚性靈說要求靈活、有生趣,張問陶則主張空靈、有真趣,二者頗為接近,但亦有區別。袁枚之注重意象的靈活有趣,就跡近於“小聰明”,而張問陶之重“空靈”,內涵要廣,它不僅要求意象靈動,而且追求意境深、韻味長,是一種高境界,故又稱“詩到空靈藝始成”。為達空靈之境,在藝術表現上注重以白描之筆勾勒意象,不堆砌典故;於創作心境則要求自然純真、擺脫動利。空靈之境非滿腦子禮教、一味“談風雅”者所能達到,而必須出自於自然“天真”。另外,“天趣”、“真趣”亦與雕鑿無緣,同擬古、考據之作亦不相干。對詩歌語言乃推重自然、質樸的“常語”,所謂“敢為常語談何易,百鍊工純始自然”,這與袁枚“家常語入詩最妙”、“口頭語,說得出便是天籟”的觀點相近。
提倡風雅,重“氣”
張問陶於強調真性情的同時,還標舉“氣”:一曰真氣,二曰奇氣。他明確提出真氣與真情相輔相成的觀點。如果說真情是詩的血肉,真氣則是詩的筋骨,更是詩的精神力量,有情無氣仍難見詩人之真本色。此“氣”從詩人角度而言,是具有剛正的氣質、人格的力量。從詩的角度而言,則是具有一種勁健的風骨、壯美的氣勢。張問陶重視氣,就是重視詩人的品格、氣質的修養,從而賦予詩作以氣勢。“奇氣”則是指詩人的非凡、狂放的氣質,一種浪漫精神。張問陶論詩重氣,當受到摯友洪亮吉的影響,洪氏《北江詩話》即將“氣”與性、情等相提並論,作為“詩文之可傳”的重要因素之一,皆意在針砭某些性靈詩輕佻滑易、缺乏氣骨之弊,亦是對袁枚性靈說之補救。
書法
張問陶的書法學習米芾,險勁放野,別具一格。他的書法應該還是屬於帖學的範疇,師法雖上至二王、顏真卿,但張問陶主要得力於“宋四家”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以及其後的趙孟頫、董其昌等前賢高手。張問陶的書法筆意沉鬱而又空靈,骨力蘊含筆畫之中,筆墨抒情趣味十足。觀其書風,有著跌宕起伏,筆斷意連而又沉著厚重的風格。
張問陶的中期書法特點是“轉益多師,沉著痛快,奇正相生”。這段唐代碑刻《王居士磚塔銘》的跋語是張問陶三十七歲時寫的。在原有的基礎上又表現出褚遂良、蘇軾、黃庭堅、董其昌等人的書法特點,可以說這四位書家的書風是構成張問陶中期書法特點的主要原因,
張問陶的書法,自具風神,自鑄一格,其衝破了僵化刻板的“館閣體”這個牢籠。因為張問陶敢於自辟蹊徑,再加上自己天分獨高,特別是晚期的書法自由馳騁,信手拈花,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突破了“館閣體”的樊籬,展現出張問陶自己的書法風格。張問陶的書法風格影響了眾多的書家。他們中有被譽為清代第一的何紹基以及獨創“包體”的包弼臣,從他們的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到張問陶書法風格的影響,受張問陶書法風格影響的書家還有趙熙、顏楷、謝無量、陳楚帆等。
繪畫
作為書畫家,許多有關論畫的詩文都言及張問陶的畫頗近徐渭,不經意處皆有天趣。張問陶的畫內容是多方面的,雖非專于山水畫,而透逸之趣能脫盡飛氣;畫花鳥人物則風致蕭遠;又擅飛禽、走獸,尤其是馬、鷹與墨猴,最為得心應手。 張問陶的繪畫亦集明四大畫家之技藝精華而揮筆自如、線條流暢,工筆精湛、韻味宏厚,技藝一絕,別具風格。畫山——險峻陡峭。畫樹——枝粗葉茂。畫面清爽,工筆水墨相間,圖紋轉折如行雲流水,圖文並茂,如《深山隱居圖》。
張問陶繪畫將繼承傳統與創造革新相結合,進行創新。張問陶繼承了明代林良、沈周、徐渭、陳淳等皇家的寫意技法,但他是師其意而不在跡象間。在師古人的態度上,他學習古法而不死守古法,敢於擺脫傳統的束縛,突破程式,自立門戶,抒發個性,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筆墨蒼勁生動,清新高雅。他把生活、把實際的物象當作創作源泉;他崇尚自然,重視寫生。提倡作畫既要從真實物象的美的感受出發,又必須把自然形態提煉加工。他既重視古人的成就,有所取法,又反對生吞活剝和機械地摹仿。既富有創造性,又能繼承和發揚傳統。
張問陶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寫意為主,以寫神為重。他的繪畫不僅是狀物,更著重抒懷,強調神韻。立意新穎,構圖追求用虛,以虛求實,刪繁就簡,布局開朗空疏。喜用簡筆,有的作品減至無可再減,仍然神完意足。如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梅花圖冊》,畫面簡潔,以尺幅之紙,展示大的境界。用簡煉的筆墨,表現深邃的意境,即所謂“少少許勝多多許”。《梅花圖冊》借物言情,用有個性的帶感情的筆墨,去塑造有個性感情的形象。問陶筆下的梅花,既“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著重傳神,去表現有個性的“性情”。此圖梅的枝幹挺拔偉岸,斑駁的皮,剛勁渾厚,“簇簇冰花”含苞怒放,表現出一派勃勃生機。一枝一花,均出剛烈之氣,把客觀物象與充沛的感情,熔鑄於藝術形象之中,堪稱問陶具有代表性的傑作。
張問陶繪畫題材豐富,立意不同凡響。張問陶的繪畫,題材涉及山水、花鳥、人物、鳥獸等領域,然而不論何種題材,立意均不同凡響,富有生趣。他畫的花卉作品較多,花鳥、人物悉隨筆為之,風致肖遠。擅畫猴、畫馬、畫鷹鳥,以墨氣勝。山水畫得較少,但“山水深得古法,枯枝鷹鳥蒼秀得神”“山水雖非專門,秀逸之趣,能脫盡習氣。寫生亦思致瀟灑,機趣翩然”。他最擅畫梅、蘭、竹、菊、松、石、水仙等,筆墨爽利勁拔,藝術形象生動優美。梅蘭、竹、菊等題材,在我國繪畫傳統習慣上,不但要求真實地反映自然景物的神態,而且往往以它們來象徵高潔、堅貞、正直等品格。問陶之所以愛畫這類題材,也就是他自己的思想寄託,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賦於景物以藝術生命,賦予梅、蘭、竹、菊以新的內容和意境。以物喻情,使所描繪的對象人格化,充滿個性,加之詩、書、畫的有機配合,從而給人面目一新的深切感受。
● 清代
袁枚:①詩人洪稚存太史,曠代逸才,目無餘子,而屢次來信頌執事之才為長安第一。②以執事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撝謙,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答張船山太史書》)③忽然洪太史,誇我得奇士。西川張船山,盤盤大才子。④詩沉鬱空靈,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答張船山太史寄懷即仿其體》)
吳錫麒:①如此驚才僅中壽,問天何苦更生才?②余在都下,與張船山侍御為莫逆交。讀其詩,如龍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駭。……船山雄於詩者也。(《哭張船山》)
崔旭:船山夫子,或目為才子,為狂士。乃有識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節、兄弟之情、朋友之誼見諸篇什,有目共睹。於朝貴無獻媚貢諛之言,於同列無含譏帶訕之語。(《念堂山詩話》)
洪亮吉:①張檢討詩如騏驥就道,顧視不凡。②我狂可百樽,君捷亦千首。謫仙和仲並庶幾,若說今人已無偶。(《題張同年問陶詩卷》)
石韞玉:①靈運生天竟我先,空傳詩卷五千篇。世間緣盡應分手,地下才多熟比肩?肆志英雄都縱酒,慧心文字總通禪。清談從此無人會,每拊流波輒泫然。②才似張衡信絕倫,即論為政亦超塵。幽蘭竟作當門草,老桂終成抱火薪。(《悼船山同年三首》其一、二)
蔣寶齡:脫盡凡骨,雖畫名家弗及也。 (《墨林今話》卷8)
李元度:(船山先生)幼有異稟,工詩,有“青蓮再世”之目。其詩生氣湧出,沉鬱空靈,於從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寶雞題壁十八首》,指陳軍事,得老杜《諸將》之遺,傳誦殆遍。書法險勁,畫近徐青藤,不經意處,皆有天趣。國朝二百年來,蜀中詩人,以船山為最。(《國朝先正事略·張船山先生事略》)
張維屏:船山詩生氣湧出,生趣飛來。古體中時有叫囂剽滑之病。當時隨園名盛,此遊戲為詩,船山亦未免染其習氣。至近體則極空靈,亦極沉鬱,能刻入,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細闡物情。或論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聲大如鍾鏞,或味爽如菘韭。幾欲於從諸名家外,又辟一境。(《國朝詩人征略》卷五十一引《聽松廬詩話》)
(朝鮮)朴齊家:曾聞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間草聖傳。珍重雞林高紙價,新詩願購若干篇。(船山和云:“性靈偶向詩中寫,名字寧防海外傳。從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島上有遺篇。”)
張復旦:船山之詩世代傳,船山之字無人鐫。即見人亦多難識,仙品空勞凡眼力。非謂字不如詩好,只因此字見者少。我得七字聯一對,日掛齋頭尋三昧。有筆重若泰山垂,有畫頹若枯樹枝。有勾堅如生鐵鑄,有撇懶如醉人肢。故作醜態妍偏露,故為拙形巧正宜。總是精神從內注,體裁位置任推移。鐘王顏柳何能范,不妨自古我作師。此是天才高沒及,獨成一家如其詩。昔在燕京身價重,王公席上筆未空。外夷曾費千金求,而今片紙若麟鳳。吁嗟乎!此字奇古沒與倫,不必規摹失其真。但囑此寶傳勿替,長見千古一奇人。(《船山字》)
顧翰:見其跋涉關河,崎嶇戎馬,欲歌欲泣,情見乎辭,以為太白、少陵復出也。(《船山詩草補遺序》)
朱文治:滿紙飛騰墨彩新,誰知作者性情真。尋常字亦饒生氣,忠孝詩難索解人。一代風騷多寄託,十分沉實見精神。隨園畢竟耽遊戲,不及東川老史臣。(《書船山紀年詩后》)
姚元之:蓬萊仙吏出塵姿,管領神山鬢未絲。堂上琴懸無長物,郡中烏集已多時。仙人樓閣春長住,水國煙波秋到遲。出海雲霞天五色,不知何似使君詩?(載《晚清簃詩匯》卷117)
楊芳燦:問陶生負異稟,讀書過目成誦,所為詩古文詞,奇傑廉勁,一時名輩皆斂手下之。布政使楊揆嘗謂:“蜀中作者自楊慎以後,惟問陶能繼之。”非虛譽也。(《四川通志》)
李宗羲:峨眉毓秀,篤生英賢。有潮海氣,結詩酒緣。至情至性,亦佛亦仙。披頭一笑,如見生前。(《船山先生像贊》)
陳其元:性伉爽,無城府,書畫妙一時,與先大夫最善。(《庸閑齋筆記》卷5)
孫桐生:①(船山)所為詩,專主性靈,獨出新意,如神龍變化,不可端倪。近體超妙清新,雅近義山。古體奔放奇橫,頗近太白。卓然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國朝全蜀詩鈔》) ②蜀居天下西南徼,岷峨秀而奇,江沱激而駛,山川清淑之氣磅礴鬱積,必有所鍾。漢則司馬相如、揚子云,唐則陳子昂、李太白,宋則蘇氏父子兄弟,暢其流而匯其宗。元之虞伯生,明代楊升庵,咸以倜儻宏博之才,發為詩歌我朝製作明備,英賢輩出……張船山尤能直道心源,一空色相。(《國朝全蜀詩鈔敘》)
傅世洵:弱冠聞君已出群,中年閱歷老彌真。旁人漫哂無餘味,三百年來見此人。(《論蜀詩絕句》)
楊揆:蜀中作者自楊慎以後,惟問陶能繼之。
薛志澤:畫遠青藤,不經意處,皆有天趣。(《益州書畫錄》)
小野湖山:春濤森翁所選三家絕句,三家為誰?曰張船山,曰陳碧城,曰郭頻伽,皆近世巨匠。(森春濤《清三家絕句》序)
● 民國
戴吉雙:固李太白、蘇東坡、虞伯生、楊升庵之後一人也,誠蜀中亦大家矣。(《四川儒林文苑傳》)
林思進:性靈空淡未容攀,後代譏評漫等閑。試問蜀中文苑裡,百年誰復嗣船山?
襟霞閣:張船山以詩古文名家,書畫兼佳。書法剛勁,畫學徐青藤,詩尤絕佳,有青蓮再世之目。官山東萊州府知府,政聲卓著,為一時冠。蓋張公雖喜閑情,而宗理學,且熟於歷代史事。凡古之所謂循吏良史者,無不熟諳其施行之方法。而采精擷英,以臨其民,宜其有神明之目,無冤抑之事也。且工於文詞,其所著判牘批詞,均斐然成章,為後世稱誦。蓋循吏而兼儒林也。(《張船山判牘》)
趙爾巽等:(張問陶)以詩名,書畫亦俱勝。 (《清史稿》)
楊守敬:乾嘉間之書家莫不胎息於金石,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於天份獨高,故師古而不泥於古。(《學書邇言》)
梁紹壬:船山詩書畫三絕,博大精深,風行宇內,泗、海騷人,靡不傾仰。(《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八)
徐世昌:船山弱冠工詩,空靈沉鬱,獨辟奇境,有清二百餘年,蜀中詩人無出其右者。(《清詩匯·詩話》)
楊庶堪:嘉陵江驛雨如垂,寒屋詩人有故基。行到寶雞問村店,清宵殘壁誦君詩。(《論詩絕句百首》)
錢鍾書:①袁、蔣、趙三家齊稱,蔣與袁、趙議論風格大不相類,未許如劉士章之貼宅開門也。宜以張船山代之。故當時已有謂船山詩學隨園者,惜乎年輩稍後,地域不接耳。②乾嘉以後,隨園、甌北、仲則、船山、楞伽、鐵雲之體,匯合成風:流利清巧,不矜格調,用書卷而勿事僻澀,寫性靈而無忌纖佻。”(《談藝錄》)
錢仲聯:①四川的張問陶,是繼袁枚而起的性靈派中堅,有剛勁之骨而少滑易之習。(《清詩三百首前言》)②張問陶《船山詩草》中的秦中風光,不僅在題材的廣闊上,遠超前代,而且在“詩之縋比鑿險”,狀寫“難寫之景”上,都有超越前人之處,為祖國古典詩歌寶庫中的山水詩增添了新的明珠。(《明清詩文論集清詩精華錄》)③力主將乾隆三大家中之蔣士銓,換為張問陶。(《錢仲聯學述》)
● 當代
王英志:縱觀整個乾嘉時期性靈派眾多詩人,可與袁趙鼎足而立為性靈派三大家者,唯有張氏。(《性靈派研究》)
李學勤:張問陶之詩,芳韻婉麗,多新穎之意。其清才不食人間煙火,故能風靡一時。清代文治之盛,莫如乾嘉兩朝,詩人應運而生,色色形形,無奇不有。觀《乾嘉詩壇點將錄》中所載,皆一時俊雅之才,張問陶乃能崛起其中,與袁枚、蔣士銓鼎立,亦不遜色。(《四庫大辭典》)
王綱:清代四川詩歌創作成就最大的是被譽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的張問陶。張問陶以他短暫的五十一歲,留下大量的內容豐富的藝術瑰寶,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詩壇巨匠。張問陶詩歌創作的成就是巨大的。無論從數量、內容、風格上,與王士禎、朱彝尊比較,都毫不遜色。如果清代的詩人,要稱“南朱(彝尊)北王(士禎)”的話,應該還加上“西張(問陶)”才對。張問陶在清代詩歌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四川史》)
劉揚忠:張船山不單是西蜀詩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國詩人之冠。(《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朝正:乾嘉年間的性靈派在華夏擁有詩人之眾,是過往的許多詩派無法比擬的,而巴蜀詩人恰恰是通過張問陶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帶領一批詩人,影響著一批詩人。因而,活躍在詩壇,齊集在張問陶周圍的蜀中詩人都崇尚性靈,……形成了眾星拱月、群星燦爛之勢,迎來清代巴蜀詩歌中最為壯觀的黃金時代。
張永義:①恰恰是黃仲則與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代表了清朝中葉的最高詩歌水準。正如同一時代的德語文學有歌德與海涅,如果18世紀封閉的國內文壇,失去了“二仲”的痛飲高歌,那麼,我們的閱讀一定會顯得枯燥無味。②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張問陶,處境更艱難,他的內心所體會到的深層幻滅感比起200年後敲擊鍵盤的文人要更具體更疼痛,因為那是整個封建王朝的夕陽殘照,他把墨汁和膽汁混合,輕輕一抹,給那個感傷的時代畫上了蒼涼的休止符。(《感傷時代的人生幻滅——讀<船山詩草>》)
楊世明:乾嘉時期是清代巴蜀文學最繁榮的時期。這一階段最輝煌的一頁,是產生了大詩人張問陶。從漢代以來,巴蜀出產了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洵、蘇軾、蘇轍、虞集、楊慎、張問陶這十大文學家,迄今為止,幾乎任何中國文學史,都要對上述十人的文學成就作出介紹。”(《巴蜀文學史》)
家族成員
據《遂寧張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遂寧張氏由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白獺河(今湖北省麻城市白塔河村)遷入四川省遂寧縣黑柏溝(今屬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至康熙年間,張問陶的高祖張鵬翮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張氏崛起,成為一支興盛長達200年的望族。家族中考中進士者6人、為官者80餘人,1人入《中國通史》、2人入《辭海》、3人入《清史稿》、4人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詩文著述流傳者50餘人,可謂“一家男女盡能詩”。因為張鵬翮和張問陶祖孫二人分別在政治和文學上取得崇高地位,康熙、雍正兩帝還親自為張家贈匾、賜書,可謂名滿天下,人稱“清代蜀中第一家”。
張問陶家族世系 | |||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
---|---|---|---|
家世 | 高祖 | 張鵬翮 |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
高祖母 | 唐氏 | 邑處士唐君倫之女,誥封一品夫人。 | |
曾祖 | 張懋誠 | 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 | |
祖父 | 張勤望 | 官至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 | |
父親 | 張顧鑒 | 官至雲南開化知府。 | |
母親 | 周氏 | 即墨人,贈孺人。 | |
妻妾 | 元配 | 周氏 | 涪陵人,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周興岱女。 |
繼室 | 林頎 | 江蘇人,四川布政使林儁女,著有《林恭人集》。 | |
同輩 | 兄 | 張問安 | 清代詩人、書法家,著有《亥白詩草》八卷。 |
嫂 | 陳慧殊 | 浙江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陳億女,著有《香遠齋稿》。 | |
弟 | 張問萊 | 蜀中才子,與書法家梁同書為忘年交。 | |
弟妹 | 楊古雪 | 四川人,松江府知府楊璽女,清代女詩人、畫家,著有《古雪集》。 | |
姐 | - | 嫁浙江歸安監生潘本侃。 | |
妹 | 張筠 | 清代女詩人,嫁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 | |
子輩 | 嗣子 | 張知防 | 張問陶無子,其為張問陶族侄。 |
侄子 | 張知簡 | 工對聯。 |
好友
張問陶天才踔歷,名滿宇內,交遊甚廣。據統計,張問陶詩歌中涉及的人物多達800餘人,凡活躍在乾嘉詩壇的詩家,多與船山有交往。
關係 | 姓名 | 身份 | 交遊 |
---|---|---|---|
同年 | 桂馥 | 學者 | 有《醉后示船山》《與船山說鬼》《戲題船山畫蘭》《贈別船山》等詩作。 |
洪亮吉 | 官員 學者 | 張問陶同科榜眼,與船山友誼情重,唱和亦多,有《題張同年問陶詩卷》《長至前一夕,久坐待張同年不至,兼懷裡中舊遊,拉雜書畢不覺破曉》《十二月初三日,雪霽邀同年張問陶、顧王霖過飲,醉後作》《張同年將乞假歸蜀,醉後作送之》《歲暮懷人二十四首之十九·張檢討問陶》《送張問陶同年乞假歸蜀並序》等詩文贈張問陶。 | |
石韞玉 | 官員 學者 | 張問陶同科狀元,二人相交至深,有《初夏偕壽庭、船山同游法源寺,船山見和疊前韻答之》《送同年張船山吉士乞假歸蜀》《船山以詩見遺,奉答四絕》《簡船山吉士》《九日和船山檢討》相贈。張問陶死後,有《黃復翁家藏船山太守寒山獨樹圖偶題一絕句》《題船山遺墨》《悼船山同年三首》《翌日同往祭船山太守,賦詩述事和紹武韻》等悼念。 | |
李賡芸 | 官員 | 乃船山至交,唱和至多。有《同年張船山吉士贈詩奉答》《秋日過張船山庶常寓》《張萊州(問陶)僑蘇州,而居停查郎中(有圻)遘難,作此詢之》等詩相贈或探訪。 | |
文友 | 袁枚 | 詩人 | 張問陶由洪亮吉引薦給袁枚,他對張船山甚推許,稱船山為“生平第一知己”。有《答張船山太史》《和船山詩》。 |
孫原湘 | 詩人 | 與張船山關係甚密,贈詩頗多,有《題張船山太史問陶勾漏山房》《喜晤張船山前輩時辭萊州守僑居虎丘山塘(二首)》《湖舫席上看船山醉即用惠書扇頭韻》等詩相贈。 | |
孫星衍 | 藏書家 | 與張船山交深,和詩甚多,有《次韻答船山翰林見慰墜車之作》《又答船山翰林》《次韻張問陶》《張太守問陶為余題半身小影次韻答之》《次韻贈張船山》。 | |
吳錫麒 | 文學家 | 與船山友善,唱和甚多。有詩《喜查小山移居來吳,把晤新居劇談往事,賦詩奉贈,並寄張船山萊州二首》《除夕前一日(即小除夕)船山招集懷人書屋祭詩二首》。張問陶死後,有《哭張船山三首》悲之。 | |
宋湘 | 文學家 書法家 | 與船山唱和頗多,有《見張船山歸田詩卷因次其韻(四首)》《送張船山前輩出守萊州即次留別元韻(六首)》等詩。 | |
弟子 | 姚元之 | 文學家 | 兩人交往甚密,唱和頻仍。船山作有《題姚伯昂詩》。他題跋過的《姚元之詩稿》今尚存,姚元之稱:“師愛余獨甚。”船山出任萊州知府時,姚元之有詩《寄蓬萊太守張船山夫子》。張問陶死後,姚元之曾在其《竹葉亭雜記》中懷念恩師船山。 |
崔旭 | 文學家 | 船山極賞識崔旭,以王漁洋門下崔不雕相比,一時傳為佳話。張船山作有《題門人崔曉林旭詩》二首。崔旭有《寄船山師》《題船山夫子畫蘭,蘭出石巔,題云:蘭之品高,吾謹於高處位置之》《聞船山師自萊州移病歸》《讀見贈和諸作有感》《題張船山夫子集后》。張問陶死後,崔旭作詩《聞船山夫子凶問》慟哭。 | |
梅成棟 | 學者 | 嘉慶五年,參加順天鄉試,考中舉人,同出張船山門下。船山時時指導梅成棟,教育梅成棟作詩要首重人品、要有奇氣。後來,已是道光詩壇領袖的梅成棟回憶恩師的教誨。他寄詩於崔旭云:“同受船山夫子恩,座間曾嘆兩詩人。虛名竟折書生福,潦倒名場十六春。” |
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20卷,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石韞玉刊行;《船山詩草補遺》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清代詩人顧翰刊行,兩書共收詩3000餘首。1986年,中華書局將《船山詩草》(包括補遺)列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出版,2000年重印。這是目前最完備、最通行的張船山詩集。 近代周宇澄選注的《船山詩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趙雲當年選編的《張問陶詩選注》也已出版問世。
張問陶
張問陶詩歌注本中較為齊全的有成鏡深、胡傳淮主持編注的《船山詩草全注》。該書將張問陶撰《船山詩草》20卷及《船山詩草補遺》6卷,進行了註釋,並補充了《船山詩草》佚詩近100首,是目前最為完備的張船山詩歌注本。
張問陶的詩作在海外廣有流傳,備受推崇。日本、朝鮮來京師求其詩者,絡繹不絕,在東南亞影響甚巨。日本嘉永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和刻本《張船山詩草》(線裝本),共七冊,此為日本所見的早期船山詩刻本,和紙刻印精美,帶藏書印。日本明治時期漢學家森春手抄鈔、其子森槐南校有《清三家絕句》,明治十一年(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日本茉莉詩店刊刻,選張船山絕句165首。
類型 | 內容 | |||
---|---|---|---|---|
詩歌 | 《初歸遂寧作》《蘆溝》《瀘州》《過黃州》《醉后口占》《得內子病中札》《陽湖道中》《十六日雪中渡江》《詠懷舊遊十首》《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十絕句》《思歸》《嘉定舟中》《論詩十二絕句》《還家即事》《北道懷船山》《斑竹塘車中》《巫峽同亥白兄作》《出棧》 | |||
書法 | 《過浣花溪同田橋作》詩軸、《寒食東風日又斜》詩軸、行書《見山樓醉雪歌》手卷、《七律詩》軸、墨筆《菊花》立幀、《喜雨》詩書法軸、草書立軸《門外車塵漸掃除》水墨紙本、書法題畫立軸《古徑幽尋遠》紙本。 | |||
繪畫 | 《歲寒三益》立軸、《山水》單片、《南台寺飲酒圖》、《詩痕迹圖》手捲紙本、《丹鳳朝陽》、《細雨騎驢入劍門圖》、《鼎甲純祜圖》立軸、《荷鋤圖》、《封侯圖》立軸、《高士圖》、《歲寒三友》立軸、《賈閬仙故事》立軸、《東坡笠履圖》、《達摩面壁圖》、《拾得像》、《賈長江祭詩圖》、《克勒馬畫像》手卷、《芍藥》扇面、《菊花雙雀》絹本、《松鶴延年》立軸、《松石》紙本軸、《花鳥四屏》設色紙本、立軸《紅葉仙猿》設色絹本、鏡心《面壁獨悟》設色紙本、《荷花翠鳥圖》紙本、立軸《睡猿圖》設色紙本。 |
建築
● 張問陶故居
船山區御書樓
張問陶故居位於遂寧市船山區小東街御書樓。民國時遭火災被焚毀。今於船山區海琪古鎮重修。
● 問陶園
問陶園位於遂寧市蓬溪縣赤城鎮,由當地政府為紀念張問陶而修建。
墓地
船山先生張問陶墓
張船山墓位於遂寧遂寧兩河口(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二社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金子土內)祖塋。1959年被掘毀,2014年8月修復。周、林兩夫人亦葬於兩河口張氏祖塋。
紀念會議
2000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四川省遂寧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召開於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赴會專家近百人,收到論文50餘篇。會後,由胡傳淮負責編輯成《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
2014年11月20日,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張問陶誕辰250周年紀念大會召開於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各地專家學者共計100餘人參加了會議。專家們就張問陶的思想、詩論、詩歌、書法、交遊、師承、影響、家族、故里開發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思考和建議。
紀念組織
● 張船山研究會
張船山研究會,遂寧市學術團體,成立於2001年,掛靠於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研究會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張問陶詩歌菁華錄》等著述。
● 船山詩詞學會
船山詩詞學會,遂寧市文學團體,以弘揚問陶詩風、光大遂寧文脈為宗旨。定期出版社刊《船山詩詞》。
● 問陶詩社
問陶詩社,遂寧市蓬溪縣文學團體,以弘揚問陶詩風、光大先賢文脈為宗旨。現有會員100餘人。定期出版社刊《問陶新韻》。
紀念專著
20世紀80年代后,張問陶研究逐漸引起學界重視。研究論文、專著大量湧現。據統計,學術界發表發表論文11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單就研究張問陶書畫的論文就有10餘篇。如:胡傳淮《張船山書畫年譜》,專門為張問陶書畫活動撰譜。而有關張問陶生平研究的專著1部、論文20餘篇。如胡傳淮歷時10餘年撰寫的《張問陶年譜》等。
張問陶故里蓬溪縣政協一直以挖掘、宣傳和研究本地歷史文化名人為己任。相繼支持出版了《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問陶研究文集》《船山詩草全注》《燼餘錄注》等張問陶的研究著作。 兩本論文集對張問陶生平、詩歌、詩論、書畫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可謂張問陶研究集成之作。2014年,當地政府還召開了張問陶全國學術研究會,對其生平和成就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匯總。
2013年,四川電視台經濟頻道走訪了張問陶的故鄉,採訪了張問陶問題專家,攝製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紀錄片《神斷張問陶》,對張問陶進行了全面評價。
張問陶紀念專著 | |||||
序號 | 作者 | 名稱 | 出版年 | 出版社 | 備註 |
---|---|---|---|---|---|
1 | 胡傳淮 | 《張問陶年譜》 | 2000年/ 2005年 | 巴蜀書社 | - |
2 | 《張問陶研究文集》 | 2009年 | 中央文獻出版社 | 收錄各類張問陶研究論文31篇 | |
3 | 許雋超、胡傳淮 | 《張問陶資料彙編》(上下冊) | 2016年4月 | 中華書局 | 《巴蜀全書》系列成果 |
4 | 胡傳淮 | 《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 2012年11月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選輯張氏家族13位詩人50首詩作賞析 |
5 | 成鏡深、胡傳淮 | 《船山詩草全注》(全四冊) | 2010年 | 巴蜀書社 | - |
6 | 胡傳淮 |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 2012年 |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 |
7 | 羅應濤 | 《張問陶詩歌菁華錄》 | 2011年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
8 | 趙雲中 | 《張問陶及其詩歌創作》 | 1987年 |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
9 | 溫秀珍 | 《張問陶及其論詩詩研究》 | 2007年 | 中國文聯出版社 | |
10 | 胡傳淮 | 《張船山書畫年譜》 | 2009年 |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
11 | - | 《清代畫家張問陶》 | 2008年 | 湖南美術出版社 | 摘錄自《2008古董拍賣年鑒書畫卷》 |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二·張問陶附傳》
● 《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張問陶傳》
● 《國朝詩人徵略·卷五十一》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二百四十四》
● 《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四·張船山先生事略》
● 《國朝全蜀詩鈔·卷二十三·張問陶》
著作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
《大清神斷》 | 2007年 |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
《張船山判牘》 | 1934年 | 上海中央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