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音樂

藏族音樂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人口為3870068人(1982年統計)。藏語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衛藏康巴安多3個方言區。衛藏方言區包括西藏全境(除昌都地區外);康巴方言區包括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青海玉樹州;安多方言區包括青海海南、黃南海西海北果洛等州,四川阿壩州,甘肅甘南州。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

簡介


早在12、13世紀前後,即出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著,如的《論西藏音樂》等。寺廟中至今保存並使用藏族的古老圖形樂譜──央移譜。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品種多樣,包括民間音樂、古典音樂、宗教音樂3大類。民間音樂可分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等5類。衛藏、康巴、安多3大方言區的民間音樂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差別,樂種亦不盡相同。宗教音樂包括誦經音樂、宗教儀式樂舞羌姆、寺院器樂;古典音樂嘎爾只傳於拉薩布達拉宮及日喀則扎什侖布寺。民間音樂在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央移譜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頌經調等。

舞歌


介紹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讚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果諧

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莊)。果諧多在節日喜慶、勞動之餘和宗教儀式上演唱,參加者相互拉手扶肩,邊唱邊舞,不用樂器伴奏。西藏地區果諧的音樂樸素、熱情,結構簡練,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兩部分組成,後者是前者旋律的簡化和緊縮,以腳頓地為節,作為樂曲的前奏、間奏及結尾。以拍為主,但在前奏、間奏、結尾中常出現變化節拍。多數樂曲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個別樂曲為六聲、七聲音階;常用宮、羽、徵調式。康地區流傳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領唱,擴大成三部結構;慢歌段中多運用三連音、五連音、切分音、附點音及裝飾音,音樂渾厚深沉,快歌段旋律簡練,節奏鮮明,音樂矯健而富於動力。四川的嘉戎藏族地區流行的鍋莊,分大鍋莊、小鍋莊兩種,常用七聲羽、角調式。除自然音外,旋律中常出現變奏或清羽音,音樂風格獨特。

堆諧

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聶伴奏,后發展為小型樂隊伴奏。堆諧的結構由前奏、慢歌段、間奏、快歌段、結尾組成,慢歌段音樂優美開朗,快歌段採用緊拉慢唱的手法,使音樂歡快緊湊。堆諧的前奏、間奏與結尾的曲調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宮調式,亦有羽、商調式,曲中常出現宮、羽調式交替,結尾處由主調向下屬調轉調成為堆諧特有的終止式。
下例是堆諧曲調的片斷: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弦子的音樂極富歌唱性,結構簡練,多為羽調式,徵、商調式次之,樂曲中常出現調式交替。歌曲以6個音節為一句,以4句為一首;多數曲調可自由填唱新詞。

囊瑪

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別樂曲結束於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係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諧欽

流傳於西藏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區的古老儀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節日或儀式時演唱。諧欽一般由帶有標題的歌舞曲多首組成,首尾樂曲分別稱為“諧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組成,音樂古樸熱情。歌詞內容有人類起源、歷史傳說、讚頌祝福等。

熱巴諧

流行於康巴地區的流浪藝人表演的歌舞。包括鼓鈴舞、雜耍、歌舞劇、木棒舞、鹿舞刀舞、熱巴弦子等多種表演形式。熱巴弦子音樂與民間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鈴舞音樂包括散板的男聲領唱及慢板齊唱,音樂熱情優美,富於魅力。此外,還有流行於西藏地區的卓諧(鼓舞),流行於雲南中甸地區的雄沖、卓見,流行於甘南地區的多底舞、嘎巴舞等。
說唱

仲諧

意為講故事的歌,有說有唱,流傳甚廣,內容多為長篇民間故事或敘事詩,如《格薩爾王傳》、《藏嶺·尼麥貢覺》等。唱腔數量甚多,大多具有朗誦性特點,結構多為上下句組成的樂段及其變化重複。

折嘎

是貧苦流浪藝人乞討時,或遊方僧人化緣時表演的一種說唱音樂。多用牛角胡琴伴奏,自拉自唱。有的藝人只用木棒做道具,一面說唱,一面表演動作。唱詞有的講述故事,有的即興編詞,多為頌讚主人的吉利話。音樂簡單樸素,具說唱特點。

嘛瑪尼

是一種古老的說唱形式。演唱者多為尼姑或民間藝人,他們張掛起描繪佛經故事的軸畫,向群眾說唱畫中故事。

發展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1958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以後,藏族音樂文化有了很大發展各地區已先後成立群眾藝術館及專業文藝演出單位,如西藏自治區歌舞團、西藏藏劇團、青海省民族歌舞團及各省(區)所屬州(專區)、縣一級的文工團、隊等,在創作、演出、收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著名藏戲藝人有扎西頓珠(已故)、阿瑪次仁等;《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有仲克扎巴玉梅等;民間歌手有阿麥惹(已故)、窮布珍(已故)、安妮等。歌唱家才旦卓瑪,作曲家白登朗吉格桑達吉,指揮家俄珠多吉等,是建國后培養出來的專業音樂工作者。漢族作曲家羅念一等長期紮根高原,為發展民族音樂事業作出可貴貢獻。

山歌


綜述

衛藏地區稱“拉嚕”、康地區稱“嚕”、安多地區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高原特色。安多地區的山歌當地亦稱為酒麴。牧歌流行於牧區,與山歌音樂特點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種曲調,結構多為上下句體,常用羽、徵、商、宮五聲(或六聲)調式。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種類

勞動之歌
藏語稱“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牆等;有的節奏較為自由,如放牧、犁地、擠奶等。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及一領眾和等形式。
愛情之歌
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區稱“拉伊”,衛藏地區稱“嘎嚕”。情歌音樂有的較深情,有的較開闊自由,接近山歌風格。情茶歌藏語稱“克加”,流傳於雲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們聚會、飲茶以表達愛情時唱的歌,包括招呼歌、進門歌、對歌、感謝歌、告別歌等。
風俗之歌
包括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別歌等。
酒歌。藏語稱“羌諧”,流傳於藏區各地,在節慶聚會敬酒時唱。安多地區的“則柔”,甘南地區的“格兒”,都屬酒歌一類。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邊舞邊唱,有的只唱不舞。音樂開朗熱情,多為宮調式。如下例:
②猜情對歌。衛藏地區稱“次加”、康地區稱“葉莫”或“戈莫”,安多地區稱“諧莫”等,是藏族青年相聚娛樂或作占卦遊戲時所唱的歌,流傳廣泛。四川藏族區青年遊戲時常以戒指作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稱“箍箍卦”。猜情對歌的音樂輕鬆活潑,常用五拍子與四拍子的混合拍,以宮、羽、徵調式為常見。
③婚禮歌。各地的婚禮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括接親歌、離家歌、途中歌、迎親歌等。其中有的旋律悠長,有的歡快帶有舞曲性質。
④箭歌。藏語稱“達諧”,主要流行於西藏林芝地區,亦稱“工布箭歌”,春夏之際,在林卡耍壩子時演唱,是射手們誇耀弓箭及射箭技術所唱的歌。唱時伴以舞蹈動作。音樂中常用附點音、三連音和切分音,清新明快。
⑤告別歌。流行於四川丹巴等地,在送別貴客、親友時由中、老年婦女演唱。歌曲誠摯動人,多用包含變宮音與清羽音的七聲羽調式。頌經調亦稱六字真言歌。藏語稱“瑪乃”,是信佛群眾在寺院朝拜神佛時唱的,各地有不同曲調。此外,兒歌的旋律簡潔明快,節奏跳躍活潑。苦歌,藏語稱“覺嚕”,音樂速度徐緩,旋律哀傷凄婉。札木聶(六弦琴)彈唱,主要流行於西藏日喀則、林芝,以及甘肅甘南等地。音樂較清新活潑,略帶舞曲特色,多用羽調式。其他還有催眠歌、問答歌、詼諧歌等。

藏戲


藏戲包括西藏藏戲(阿吉拉姆)、安多藏戲南木特)、德格藏戲、昌都藏戲等4個劇種,各劇種的唱腔、音樂、表演、服飾等具有不同特色。西藏藏戲及安多藏戲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西藏藏戲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在桑寺落成典禮上,藝人們將藏族民間舞與佛經故事結合成為一種啞劇式的跳神儀式。過去藏戲在廣場演出,伴奏只用鼓與鑔,以人聲為演員幫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藏戲被搬上舞台,並對唱腔、樂隊等進行了改革,豐富了藏戲音樂的表現力。西藏藏戲的傳統結構共分3部分,第1部分“頓”,為開場白;第2部分“堆”,是正戲;第3部分“扎西”,是祝福吉祥如意的結尾歌舞。藏戲傳統唱腔均為節奏自由的散板,分為“達仁”(長調)、“達通”(短調)、“擋魯”(反調)、“覺魯”(悲調)、“諧木朗達”(民歌型唱腔)5種,另有民歌、舞曲若干。其中,長調、短調在各個劇目中因人定曲,唱腔以人物命名,各有區別,不能任意換用。唱腔多達數十種,有些旋律大同小異。反調、悲調和民歌型唱腔等是通用唱腔,任何劇目和人物均可使用。唱詞多為7~9字為一句,每兩句為1段。“雄瑪朗達”的頭尾是唱段,中間是朗誦性韻白,唱詞字數較自由,根據需要掌握。
西藏藏戲音樂與諧欽(大型歌舞)及后藏民歌有密切聯繫。藏戲唱腔中極有特色的“真固”唱法(一種裝飾性花腔)源於酒歌和后藏民歌。藏戲的人聲幫腔,主要是重複唱腔樂句的結尾部分。藏戲唱腔的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內,女聲以真聲演唱,音區多在~之間;男聲採用真假聲結合的唱法,音區較高,常在~之間;男女聲演唱都側重運用腦後音的唱法,行腔高亢嘹亮。

器樂


藏族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彈弦樂器有扎木年揚琴拉弦樂器有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熱瑪琴等;吹管樂器豎笛骨笛、大號、號、嗩吶銅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擊樂器大鼓、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鑔、串鈴等。其中的札木聶、牛角胡、大號、豎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聶即六弦琴,據傳已有600~700年歷史,是民間歌舞堆諧、囊瑪和札木聶彈唱的主要伴奏樂器。牛角胡,藏語稱“比旺”或“比庸”,與二胡形制相似,但琴筒用牛角製成,主要為弦子及折嘎伴奏。由於琴弓較短,演奏時凡旋律中的長音,均奏成八分音符的同音反覆,並在弱拍上加用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倚音或復倚音,形成弦子音樂的主要特色。豎笛、骨笛流傳於牧區。豎笛用木製,骨笛用鷹腿骨或羊腿骨製成,音區高,音量小,聲音尖細,常用以吹奏牧歌曲調。大號,藏語稱“同欽”,銅製,管身無孔,長約3米,下端有大叭口,能吹出基音及五度泛音,音量宏大,多用於寺院儀式活動及藏戲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