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文化

曹州文化

菏澤市位於山東的西南部,乃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為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稱曹州,歷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衝,文化交流頻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沃土上,勤勞儉僕、忠厚仁義的菏澤先民們創造出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菏澤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和美好的未來。

戲曲文化


菏澤號稱"戲劇之鄉",劇種多、劇團多、劇目多,名藝人多,流行劇種有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柳子戲大弦子戲、兩夾弦、四平調豫劇等10餘個。有關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全市戲劇活動已較普遍,早在1760年左右成立的"大姚班",名伶薈萃,在魯西南一帶有較大的影響,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市戲劇事業鼎盛時期,專業劇團多次參加全國、華東、全省的戲劇觀摩活動,並多次晉京晉省彙報演出,受到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和專家的親切接見和好評,在這一時期,我市推出了很多優秀劇目,如:《黃牛之家》、《黃桑店》、《兩架山》、《棲梧山》、《萬紫千紅》、《拴娃娃》、《三拉房》、《牡丹向陽開》、《向陽人家》等。其中,《三拉房》、《拴娃娃》等劇目,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領導人都親自觀看過演出,為我市的戲劇事業爭得了榮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大戲劇工作者的積極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戲劇藝術出現了蓬勃生機。在全國、全省歷次戲曲活動中獲獎的劇目還有:《相女婿》、《後娘心》、《牡丹案》、《紅果累累》、《春暖梨花》、《漢陽案》、《拾爹嫁娘》、《鄉下娘們》、《生兒容易養子難》、《張三李四》、《柴學進》、《法魂》、《龍門渡口》、《啟明星》、《清障》、《車馬店風情》、《走出大門》等。其中79年兩夾弦劇團自編自演的《相女婿》參加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法魂》、《龍門渡口》、《走出大山》等被評為省"精品工程"獎。

曲藝文化


曲藝亦有山東琴書、曹州花鼓墜子山東快書山東大鼓山東落子、鶯歌柳書、評書、弦子鼓、道情等10餘個曲種,堪稱"書山曲海"。新中國成立后,曲藝得到重視,許多縣都組建了專業曲藝隊,建立了曲藝廳,並組織專業創作人員對傳統段子進行整理,創作出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曲目,有的墜子藝人還把墜子搬上戲劇舞台,成立了化妝墜子劇團。曲藝藝術歷來為菏澤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流傳廣泛。
五、六十年代,菏澤的曲藝藝術十分發達,各縣曲藝隊在演出中,都創出自己的特色曲目,他們還分出若干演出組深入農村,深受廣大農民歡迎,被譽為文藝騎兵。為促進曲藝創作,全市組織多次組織曲藝會演,並在省曲藝會演中獲得好成績,獲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演員獎。
"文革"中,全市專業曲藝隊全部被解散,但在人民群眾強烈要求下,70年代又恢復了幾個曲藝隊。
70年代末,曲藝擺脫了羈絆,發展迅速,各縣全部恢復了曲藝隊,並成立原地區曲藝隊,曲藝創作十分活躍,至80年代中期,共在各類報刊發表曲藝作品 100餘件,並應人民群眾要求,創作了一批長篇書目。曲藝創作和表演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981年,在全國曲藝調演中,琴書《大林還家》獲創作、作曲、演員3個一等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其他新的文娛形式的興起,市、縣兩級專業曲藝隊,先後淡出曲壇。藝術館、文化館專業人員致力於古老曲種的記錄、整理和對曲藝理論的研究、創作、對群眾曲藝活動的輔導。菏澤市曲藝家協會成立后,大批業餘曲藝團體和民間藝人深入城鄉各地,他們的精湛演技為人民群眾所津津樂道。
1996年,在山東省農民藝術節上,我市民間藝人分獲2項銀獎。

民間音樂


菏澤民間音樂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流行全市的民樂有70餘種,鼓吹樂、絲弦樂都享有盛譽。在吹、拉、彈、打諸樂器中,流行較廣的是嗩吶、笙、管子、墜琴、擂琴、軟弓京胡、如意勾、箏、揚琴大鼓大鑼、大饒、大鑔等。尤以古箏、嗩吶等影響最大,並湧出一批在國內外聞名的演奏家。民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民間小調、黃河號子、兒童歌謠,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菏澤民間幾種吹奏樂器和絲弦樂器簡介:嗩吶在菏澤俗稱"喇叭"或"響器",分為大、中、小三種。製作為木杆銅碗,蘆葦嗩片,銅質苡子、氣牌,桿上有八個按指孔。基本音域為兩個八度,大嗩吶全長43厘米,喇叭口直徑13.5厘米。一般是D調或C調。音質宏亮渾厚,擅長吹奏剛勁有力、粗獷奔放的樂曲;中嗩吶全長30厘米,喇叭口直徑13厘米,一般是F調或C調,音質明亮清脆,剛柔兼備,表現豐富,擅長吹奏熱烈歡快、婉轉多變的樂曲:小嗩吶全長25厘米,喇叭口直徑8厘米,音質高昂亮脆,擅長吹奏輕快活潑的樂曲,代表性的曲目有:《百鳥朝鳳》、《一枝花》。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俗稱"古箏"。由於歷史的變遷,地方風格、語言習俗的不同等原因,形成了當今各種不同的古箏流派,如: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等。箏的音域很寬,大致有二十一弦四個八度,二十六弦五個八度,其音色甜潤、秀美,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緻,低音渾厚深沉。它既能表現活潑流暢、優雅抒情的曲調,如《鸚囀黃鸝》、《寒鴉戲水》、《高山流水》等,又能奏出氣勢磅礴、鏗鏘有力的曲調,如《慶豐年》、《豐收鑼鼓》、《戰颱風》等,它不僅用於獨奏,還在各種形式的重奏、合奏中與其他樂器互相呼應,豐富充實了樂曲多層次的表現濃度和藝術感染力。菏澤是聞名於世的古箏之鄉,我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趙玉齋、高自成、趙登山、韓廷貴等都出自這裡。多年來,在眾多箏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華夏正聲揚四海,古月新韻播五洲"的可喜局面。

民間舞蹈


菏澤民間舞蹈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勞動人們從豐富的生活中,經過多少年代千錘百鍊、提煉出來的精神財富。它凝聚著人民辛勤的心血和汗水,它標誌著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創作才能,千百年來它一直被人們珍愛而流傳至今。菏澤民間舞蹈藝術不但源遠流長,而且種類繁多,是全國著名的舞蹈藝術之鄉。我市流傳著眾多的民間舞蹈,著名的古代六大樂舞之一《大濩》就產生此地,而且又是長於舞技的戚夫人的故鄉。目前,全市共有不同形式的民間舞蹈近70種。主要有:商羊舞、花傘舞、高蹺舞(雙腳高蹺、獨腿高蹺)、放蝴蝶、抬輦舞、羊抵頭舞、抬閣、二鬼摔、秧歌、跑旱船、竹馬、舞龍舞獅、舞叉、花鼓舞、拉驢舞、麒麟舞、大頭舞等。
這裡僅簡單介紹兩種:商羊舞:流傳於鄄城縣李進士堂鄉陳劉庄杏花崗一帶。其風格古樸典雅,歡快明朗。是我市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蒲松齡《聊齋志異·跳神》中記有:"婦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 "。據杏花崗的老藝人說:每逢大旱天,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聚在這裡,從廟裡抬出關二爺,紮上大蓬,畫上龍曬化,什麼時候把關二爺曬出汗,天也就要下雨了。商羊鼓舞就是在接送的路上跳的,舞者手拿響板,頭戴柳枝圈,挽褲赤足,腳腕手腕有串鈴圈,邊行邊舞。花傘舞:是曹縣較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有文傘與武傘之分,文傘比武傘稍大,動作古樸細膩美觀,多以走場為主。武傘比較小,動作粗獷,大方靈活,感情幽默,吸收了一些武術和戲曲動作。最初是表演公子、小姐、丫環調情的情節,后演變成一老漢與傻大姐,眾村姑戲鬧、玩耍的舞蹈,如"十八大姐戰幽州"。

曹州面人


面人(麵塑)菏澤的民間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們深深植根於鄉間民俗之中,千百年來,一直是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里的"鄉土瑰寶"。如:菏澤麵塑,它是一種傳統造型藝術,製做精巧,形象逼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新中國成立后,麵塑藝術受到重視和保護,得到新的發展。並先後發明了有聲麵塑和動態麵塑。菏澤麵塑藝人隨山東工藝美術代表團出訪過澳大利亞等國家,作品還被選送往日本等國展出,1996年4月,我市著名麵塑藝人李芳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花供,它是曹縣桃源集的群眾運和傳統工藝技巧,雕塑成各種花草、瓜果、鳥獸、塔坊,每年農曆正月實七,用以祭火神的一種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其原料一般為白蘿蔔、雞蛋、麵粉、山藥等。雕塑方法,以雞蛋和面,象捏麵人似的蒸成各種動物,然後再以顏料油彩上色而成。花供,原是舊社會當地群眾用來供奉火神的供品,多年來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藝術觀賞品。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