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

1919年

1919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3周。農曆己未年(羊年),閏七月,共384天。

大事記


本年度

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女子流行一種短衣長褲的著衣時尚,服裝逐漸西化。
巴黎和會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后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義大利首相奧蘭多。后因義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貢獻幾乎是負的,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實際上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
在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
英國:希望得到海上霸權,殖民霸權,而且希望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等,即大陸均勢。
法國:希望得到歐陸霸權。
美國:世界霸權。
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
所以,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多月。
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吵得不可開交。
“你們法國拿50%,我們英國得30%,怎麼樣?”“不行,絕對不行!這次大戰,法國損失最大,我們應該得58%。”
“太過份了,我們不同意。”
“那我們也不同意。”已經78歲的克里孟梭,雖已滿頭白髮,但仍像只野獸般兇猛,真不愧他的“老虎總理”的外號。而勞合·喬治也百般糾纏,一點兒都不犧牲自己的利益。
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你們兩國都犧牲些,讓別的國家也得點好處,法國得56%,英國得28%,這樣可以嗎?”
克里孟梭厲聲喊著:“可以。但法德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德國的薩爾區也歸我們!”如果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他控制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將來可以在歐洲大陸稱王稱霸。對這點,英國和美國當然不同意。他們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威爾遜和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后,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法國只許佔有薩爾15年,之後歸還德國),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大家都有好處分享。
除分贓外,巴黎和會還有別的議程。主要是:
密謀扼殺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籌組國際聯盟來反對列寧創建的共產國際。國際聯盟指揮各國反動派向革命人民進行血腥鎮壓,同時重新瓜分德國原有的殖民地。
6月28日是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凡爾賽和約》 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近6個月的談判后,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后,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也未簽凡爾賽條約。

1月

1月5日,德國納粹黨成立。
1月5日,憤怒的柏林工人舉行抗議示威遊行,6日柏林爆發總罷工。
1月6日,美國第25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病逝。
1月11日,羅馬尼亞并吞特蘭西瓦尼亞。德國共產黨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被反動軍官殺害。
1月18日,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分贓的醜劇——巴黎和會
1月21日,中國派陸征祥、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等5人為參加巴黎和會全權代表。
1月19日,陳獨秀、李大釗呼籲除三害,興三利。

2月

2月11日,梁啟超發起國際聯盟同志會。
2月20日 南北和平會議在上海開幕。北京政府派朱啟鈐為總代表;廣東政府以唐紹儀為總代表。
2月28日,南北和平五次 會議召開,和談陷於僵局。

3月

3月1日 朝鮮爆發“三·一反日大起義”,導火索是1月22日,朝鮮廢王李熙突然死亡,傳言‘被日本人毒死的’。
3月2日,因北軍繼續進攻陝西于右任之靖國軍,南北和會中斷。
同一天,各國共產黨第一次世界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開幕。
3月4日,宣布成立第3國際(共產國際)。
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正式誕生了
3月23日,北京大學鄧中夏等發起平民 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自覺心”。
3月28日《申報》載:“前日本埠天時寒冷,寒暑表降至四十餘度,下午五時忽雨冰包,城西一帶較大。繼即起風,雷電交加,浦江往來船隻之不及防避者,吹失貨物甚多,惟尚無傾複。”5月3日(四月初四日)該報又載:上海於前晚夜半三時許,“忽起狂風,系從西北而來,直至昨日午後四時始見平息。當初起時,適值潮水漲平,浦江停?白各船除輪船不受影響外,各民船之斷鏈走錨者不可勝數。”入夏后,又遭淫雨大風,災情較前更重。7月8日(六月十一日)《申報》載:“邇來霉雨連朝,晴曦少見,且天時不正,冷熱不勻,市上已發現寒熱吐瀉等時症。至昨日天明時,忽雷聲隆隆,大雨傾盆。自晨至午,雨勢猛烈,各處街道因陰溝中泄水不及,均積水沒踝,公共租界;福州路、九江路、湖北路、浙江路及北浙江路地勢低洼,積水盈尺,行人裹足,至晴後半時水始退去。……當昨日黎明傾盆大雨時,狂風大作,浦江各船之失事走錨者,不知凡幾,……有停泊南碼頭之窯貨船兩艘,均遭傾沒。……滬上連日之大雨,以昨日為尤甚,所有田禾花麥,正值發盛之時,一經暴雨,水浸花鈴,必被脫落,老於農業者預料將來棉花收成必減。”5月底(四月底),鎮江、揚州兩地,天氣酷熱,亦遭狂風、大雨、冰雹襲擊。其時,鎮江“搖山撼岳,江中白浪滔天,江干各處所泊民船,斷纜走錨,碰撞損壞者難以數計。……事後調查,損害計八江口共翻貨船四艘,航船二艘,損失頗巨,並淹斃二人。又三江口亦翻黃豆船一艘,所載之豆計有數百石漂沒殆盡。其餘如江干之八濠沙頭小河荷花池都天廟等處,凡兩人以上合抱之大樹被折斷者計百餘株,連根拔去者不計其數,並吹倒瓦屋數家,草屋二十餘家,壓傷男婦數人,城中如新河南門堂留巷之草屋共坍十餘家。”揚州災情,經“事後調查,城內運司街之運署,牌樓西門街某姓之住屋,柳巷公園之屋
3月29日,孫中山撰寫祭黃花崗72烈士文。
3月31日,陳毅、李富春等26人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蘭建立了義大利第一個法西斯組織一“戰鬥的義大利法西斯”。它是以退伍軍人為骨幹的半軍事性組織,打著“社會主義”的招牌,聲稱要從政治、社會、軍事和財政四個方面對義大利進行改革。

4月

4月4日,梅蘭芳赴日本演出。
4月5日,大理院判處唆使暗殺宋教仁之洪述祖絞刑。
4月6日,《每周評論》刊載《共產黨宣言》的部分文章。
4月7日,南北代表開始新的談判。
4月,中國實業銀行開業。
4月12日 巴黎和會討論山東問題,日本堅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並以退出和會為要脅。
同日 日本關東軍成立
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歐根·萊威奈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擊敗反革命勢力,宣告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4月24日,詹天佑病故。
4月29日,巴黎和會召開英美法三國會議(日本代表應邀出席),議定《巴黎和約》關於中國山東問題之條款。30日,和會議決德國在山東之權利概讓日本,且明確規定於對德和約中。
4月30日,美國實驗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抵達上海,由中國新知識界邀請來華講學。
4月,周恩來由日返津。
4月,義大利首相奧蘭多因和會未滿足其領土要求而退出會議提前回國。

5月

5月1日,英國代表將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決議通知中國代表。中國代表抗議巴黎會議割山東權利給日本。陸征祥密電北京政府,報告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北京國民外交協會議決,如果巴黎和會不能採納中國主張,即請政府撤回代表,並決定於5月7日在中央公園召開國民大會。
5月2 日,北京《晨報》發表林長民《外交警報敬告國人》,證實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消息。
5月3日 下午四時,北京國民外交協會開全體職員會,議決5月7日在中央公園召開國民大會,並電全國各省各團體同日舉行。晚7時,北京大學全體學生在法科禮堂開會,高師等校代表亦參加,議決4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生界的大示威。同時通電各省於5月7日舉行全國遊行示威運動。
5月4日,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北京十三所學校的學生三千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主張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實行總罷課。6日,北京學生聯合會成立。
5月7日,五四愛國運動迅速向各地擴展。同日,上海舉行國民大會;天津、濟南、太原、長沙、吉林、南京、廣州、武漢、南昌等城市群眾也先後集會聲援北京愛國學生。此外,東京留日中國學生也在同本日集隊向英、美、法、俄、意各國公使館呈書,要求將膠州灣直接交還中國。由北京女師發起,北京各女校代表集會,議商救國方法,呼籲全國女界同胞奮起救國。北京政府迫於群眾壓力,釋放全部被捕學生。
5月8日 北京政府再次頒布鎮壓學生運動的命令。
5月9日,北大校長蔡元培抗議當局鎮壓“五四”運動,憤然離職出京。
5月13日 南北議和再次破裂,南北雙方議和代表均提出辭職。
5月14日 天津學生聯合會正式成立。
5月19日,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決定不承認和約。
5月20日,孫中山著作《孫文學說》出版。
5月28日孫中山發表《護法宣言》。
5月29日,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巴西賴比瑞亞法屬西非英屬黃金海岸、葡屬聖多美普林西比、西屬幾內亞法屬赤道非洲比屬剛果、北羅德西亞、尼亞薩蘭德屬東非葡屬東非部分地區出現日全食,幾乎整個南美洲、非洲和周邊一些地區出現日偏食。兩支觀測隊分別在巴西索布拉爾及葡屬聖多美普林西比普林西比島觀測,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重力透鏡效應。
是月 《新青年》6卷5號,即“馬克思研究號”,刊載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實際出版時間在1919年9月)。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6月

6月3日,北京發生“六三”事件,近千名學生被捕。3日 北京學生在街頭講演,被捕170餘人;4日,又被捕700餘人。
6月3-7日,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發生罷工、罷市、罷課,聲援“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抗議“六三”事件,要求釋放學生,罷免曹、章、陸。
6月9日,各地大肆鎮壓學生之際,吳佩孚抗議政府逮捕學生。同日,天津各界4萬餘人(1說兩萬餘人)召開公民大會。
6月10日 天津工人醞釀大罷工。天津總商會急電北京政府。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人辭職。
6月11日,徐世昌向國會參、眾兩 院提出辭職。
6月16日 全國學生聯合會於上海成立。
6月28日,協約國與德國在法國凡爾賽宮簽署和平條約《凡爾賽和約》,該條約於1920年1月10日生效。中國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7月

7月4日,義大利人為要求降低糧食及食品的價格而舉行了全國總罷工;7月7日,居住在阜綠的義大利人與法國人之間爆發了嚴重的流血事件。由於巴黎和會期間,英法等背棄倫敦密約,拒絕履行原已同意的滿足義大利領土要求的許諾,引起義大利國內的強烈不滿,之後發生多起武裝衝突和流血事件。
7月6日,張作霖借日軍力量稱霸東三省。
7月14日,毛澤東主編 的《湘江評論》創刊。
7月21日 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創刊。
7月25日,蘇俄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同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廢除俄國在中國的特權、放棄在華一切利益。

8月

8月1日,孫中山領導創辦的《建設》雜誌在上海創刊。自創刊號起,連載孫著《實業計劃》。
8月11日,魏瑪憲法生效。宣布德國為共和國。
8月14日 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生陳毅等61人,自滬乘船赴法。
8月24日 《新生活》周刊在北京創刊。
8月,中 國試製成功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

9月

9月1日,美國共產黨成立【英文簡稱C.P.U.S.A.】,創始人為社會黨左翼領袖魯登堡。
9月李大釗在本月出版的《新青年》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完整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9月16日,周恩來在天津組織創辦覺悟社
9月27日 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

10月

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
10月1日,上海、天津、山東、河南等七省、市代表到新華門總統府 舉行第二次請願,當晚全部代表被捕。
10月10日,天津5萬學生與警察發生衝突,造成罷課和市民請 願活動,迫使省長道歉,並撤換楊以德。
10月10日,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公布規約,“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
10月17日,愛國教育家嚴修張伯苓創辦私立南開大學,是南開系列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設文、理、商三科。新中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即為文科第一期學生,學號六十二。
10月31日 留法勤工儉學生李富春、張昆弟等150人,自滬乘船去法。

11月

11月5日,靳雲鵬出任總理,徐世昌仍為總統。
11月11日,《 廣東中華新報》介紹馬克思主義。
11月12日,日本人製造“台江事件”,北京政府外交部向日本駐華公 使發出抗議照會。
11月16日 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福州事件。
11月17日,在皖系將領徐樹錚將軍的多方面努力下,外蒙古取消自治,回歸中華民國的統治下。
11月28日 福建督軍兼省長李厚基宣布福州緊急戒嚴。

12月

12月2日,湖南發起驅逐督軍張敬堯運動。
12月20日,向警予主 張在大學設立男女共學的中學班。
12月29日 周恩來等主編的《覺悟》雜誌創刊。

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1919年2月1日(星期六)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1919年2月15日(星期六)
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1919年3月3日(星期一)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1919年4月3日(星期四)
寒食節(農曆三月初五):1919年4月5日(星期六)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六):1919年4月6日(星期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1919年6月2日(星期一)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1919年8月2日(星期六)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1919年8月10日(星期日)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1919年10月8日(星期三)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1919年11月1日(星期六)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1919年11月22日(星期六)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1919年12月6日(星期六)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1920年1月28日(星期三)
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1920年2月12日(星期四)
除夕(農曆臘月三十):1920年2月19日(星期四)

出生人物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美國作家,1919年1月1日生於紐約。父親是猶太進口商。他的著名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2010年1月27日,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在位於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傑基·羅賓森
傑基·羅賓森
傑基·羅賓森
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1919-1972)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美國黑人)球員,在1947年4月15日羅賓森穿著42號球衣以先發一壘手的身分代表布魯克林道奇隊上場比賽之前,黑人球員只被允許在黑人聯盟打球。雖然美國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已久,但無所不在的種族偏見仍強烈左右著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傑基羅賓森踏上大聯盟舞台的這段時日,被公認為近代美國民權運動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安德烈亞斯·喬治烏·帕潘德里歐
安德烈亞斯·喬治烏·帕潘德里歐Papandreou, Andreas (1919-1996)希臘政治家,他父親貴為是王國首相,他卻引信奉共產主義而被右翼軍人打入大牢。他最終以反美,反北約為口號經選舉而成為希臘第一個信奉社會黨的總理。他最驚天動地是在黃昏年齡為了和一個美麗的空姐戀愛,而棄妻離官。不可思議的是,希臘人民還原諒了他的任性,又一次把他選為總理。
艾娃·貝隆
艾娃·貝隆(1919-1952)阿根廷政治家
郝柏村
郝柏村
郝柏村
郝柏村(1919-)中國國民黨軍事將領,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1990~1993),前任台北市長郝龍斌系郝柏村之子。郝柏村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台獨”。在擔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任內,批准成立了台灣陸委會和海基會,為台灣與大陸“三通”開闢了互相聯繫與協調的通道。
多里斯·米勒
多里斯·米勒
多里斯·米勒
多里斯·米勒Doris Miller(1919-1943)美國海軍非裔美國人廚師,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的英雄。他還是第一位被授予美國海軍第二高榮譽——海軍十字架勳章的非裔美國人。
趙紫陽
趙紫陽(1919-2005)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趙修業,河南滑縣桑庄鄉趙莊人。1932年6月加入共青團,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廣東省、四川省等地方黨政領導。自1980年2月先後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2005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
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
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
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1919-2000)加拿大前總理,1919年10月出生於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1948-1949年間,曾騎摩托車作環球旅行,到過中國的上海和台灣。長期從事法律和政治活動,在加拿大有“改革家”之稱。1960年與赫貝爾訪華聯手寫下《紅色中國的兩位天真漢》。1968-1979年,1980-1984年兩次任加拿大總理,是加拿大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任職期間曾經兩次訪華,2000年9月28日逝世。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19-1980)伊朗末代國王,禮薩·汗國王的長子。1941年登基為王。同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並且以美國為靠山,成為美國的附庸,引起了人民的不滿,爆發了民主運動。他在美國的支持下大肆鎮壓。到1979年1月被伊斯蘭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開羅。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Михаил Тимоф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1919-2013)俄羅斯發明家,著名的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47突擊步槍”而聞名遐邇。卡拉什尼科夫的代表作是AK系列步槍、輕機槍RPK、通用機槍PK系列等。2013年12月23日於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伊熱夫斯克市病逝。
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中國繪畫大師,法蘭西學院藝術院中國籍通訊院士(2000年)。
吳冠中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國內外已出版畫集約40餘種,文集10餘種;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逝世人物


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國軍事家、政治家,第26任總統(1901-1909)。曾任海軍副部長,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他繼任成為美國總統,時年42歲,他的獨特個性和改革主義政策,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1871-1919)德國政治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傑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被列寧譽為“革命之鷹”。在反對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和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暴風驟雨中,始終英勇鬥爭,不畏強暴,展現了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其所言:“要有耐心和勇氣,我們還要活下去,我們還要經歷驚天動地的事呢……”德國有以她命名的左翼政黨獎學金。
卡爾·李卜克內西
卡爾·李卜克內西
卡爾·李卜克內西
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1871-1919)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德國青年運動的領袖,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著名的宣傳鼓動家和組織家。李卜克內西誕生於德國萊比錫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是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
卡爾·拉森
卡爾·拉森Carl Larsson(1853-1919)瑞典著名畫家卡爾-拉森與雕塑家米列斯(C.MlLLES)、畫家安·左思(A.ZORN)是瑞典美術史上對世界貢獻最大的三位藝術家。拉森1853年出生在斯德哥爾摩,13歲獲得獎學金,進入斯德哥爾摩美術學院學習,曾經在巴黎發展,但是不太成功。拉森的後半生很有意思,他和妻子卡瑞琳 (Karin) 回到瑞典中部鄉村小鎮桑德波恩,按自己的趣味設計住房,然後生了8個小孩。他畫的都是家庭生活趣事,一本又一本。他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這些作品可能是瑞典最早的水彩插畫作品之一。
詹天佑
詹天佑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中國首位傑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北京——張家口)等鐵路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約翰· 威廉姆·斯特列特·瑞利
約翰· 威廉姆·斯特列特·瑞利John William Strutt(1842-1919)英國物理學家,就讀並畢業自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因為發現氬元素和在氣體密度精確測量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而於19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少年時的雷諾阿便被送到瓷器廠去學習手藝。但畫瓷器和畫屏風這項工作使他產生了對繪畫的興趣。而後出於對繪畫的興趣,雷諾阿便到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同時又在格萊爾的畫室里補習素描。在那裡,他結識了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齊依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從此便走上印象主義的道路。
馮國璋
馮國璋
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直系軍閥。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后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后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
里德伯
里德伯Johannes Rober Rydberg(1854-1919)瑞典物理學家、數學家,光譜學的奠基人之一,1854年11月8日生於瑞典的哈姆斯塔德。1873年進入隆德大學。1875年獲哲學學士學位。1879年通過答辯學位論文《論圓錐面的結構》而獲得數學博士學位。1880年任隆德大學數學講師。1882年任物理學講師。1897年成為助理教授。1901年被任命為終身教授。191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1919年12月28日於瑞典隆德逝世,終年65歲。
安德魯·卡內基
1919年8月11日,安德魯·卡內基,一位布施數百萬美元的鋼鐵大王,因支氣管炎病發與世長辭。這位83歲高齡腰纏萬貫的慈善家是在馬薩諸塞州他自己的影溪莊園中逝世的。卡內基生於蘇格蘭,是一位窮紡織工人的兒子。他隨家人移居美國,在匹茲堡附近定居。

諾貝爾獎


化學:未頒發
生理和醫學:儒勒·勃爾德
文學:卡爾·施皮特勒
和平:伍德羅·威爾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