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昂

孫欽昂

孫欽昂,字子定,號師竹,清代河南滎陽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孫樹之長子。有弟孫欽晃、子孫綜源。

主要事迹


孫欽昂、孫綜源“父子翰林”匾額
孫欽昂、孫綜源“父子翰林”匾額
孫欽昂神道碑記載了他參加中法戰爭以及當時怎樣補給台灣的事迹,“馬江之役,敵人深入,我水師環敵而泊,炮皆內向。公知之,急白於大府,請速以船向敵,大府以戰否未定迂之。未幾,敵人先發,我軍失利。人皆服公之先見。台軍被困,餉道不通,主帥以蠟書求救。公遣武弁乘小舟攜商券數萬金由鹿耳門暗渡以濟,台帥德之,密以材堪大用薦。”(清·曾培祺《皇清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銜福建興泉永道師竹孫公神道碑銘》)馬江海戰的歷史背景是:中國福建水師軍艦處於馬江上游,法國軍艦處於下游。因為當時的軍艦主力大炮主要是安裝在艦首,而拋錨也是在船首位置,而船身隨潮水漲落而改變方向,以船首為中心,船尾圍繞船首旋轉。漲潮時,船頭指向下游,此時中方軍艦主力大炮指向法國軍艦艦尾,而艦尾是沒有主力大炮的,因此中方佔據絕對優勢;落潮時船頭指向上游,福建水師位於法艦的前方,也就是說法國艦首主力大炮對福建水師艦尾,這樣一來,一旦法國開炮,福建水師無法進行有力的回擊,法國佔據絕對優勢。可見當時孫欽昂的卓略遠識。

名望聲譽


廈門民國《廈門市志》卷三十《良吏傳》專門有一篇孫欽昂的介紹:孫欽昂,字子定,號師竹,河南滎陽人。由詞林出為廣西提督學政,后授興泉水兵備道,有善政。廈故有玉屏、紫陽、禾山書院,院生如在外應考,孫籌備經費,在院局試諸生,若棘闈然。評定得超等者,增給膏火壬午決科,取林藜光為首選,林果於是科鄉捷。廈多訟棍,為人包訟,顛倒黑白,纏訟不休。孫慮民隱難灼,以紳董耳目較近,設同善局,令紳董調停民訟,訟端以息。廈有七池八河,夜間民常溺死,孫命匠修築欄桿,使無溺患,行人便之。廈嘗有餓殍,連日不殮。孫設恤無告堂,施棺以葬之。貧兒常遭痘殤,設局種牛痘,自是少天花之患。廈民迷信青鳥家言,選擇吉地,為子孫造福,骸罐暴露漫山,孫見而憐之,令有嗣者各自安葬,無嗣者設義冢以埋之。壬午,廈遭颶風,居民損傷無數,孫設法救濟。其感人者深,及將離廈,海面爆竹暄天,終日不解,近今罕見。
孫欽昂神道碑文
孫欽昂神道碑文
孫欽昂因長門有一兄長,故其家族稱其為二台爺。少隨父禹城任內讀書,一目數行。道光己酉(1849年)考中拔貢,朝考一等,以七品戶部小京官用,任戶部陝西司行走,升額外主事。咸豐乙卯(1855年)順天鄉試中舉人,丙辰(1856年)成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已未散館,授職編修。回家孝母,在家倡辦鄉團,維持家鄉治安,以此功加五品銜,賞戴藍翎。甲子(1864年)簡放廣西學政,當時粵匪初平,伏莽未凈,又有瘟疫流行,欽昂毅然前往,很得人心。到任時崇重節孝,奏請由學臣辦理,此建議皇帝採納。甲戍(1874年)任翰林院教習庶吉士,協辦院事。又任奏辦院事本衙門撰文。光緒乙亥(1875年)任武英殿協修、纂修,國史館協修、纂修,功臣館提調,實錄館提調,京察一等引見。已卯(1879年)任福建鄉試提調。實錄館全書告成,賞換花翎,欽加二品銜,簡放福建興泉永道,署理福建督糧道,駐在廈門,當時外國人多,與本地人多次械鬥,交涉棘手,欽昂示之以信,將之以敏,處之以公,不顧危險前去誠心勸解,夷夏皆服。甲申(1844年)法國人兵逼馬江,進行挑釁,欽昂曰:“敵心叵測,不以懲創,不足以攝其心而寒其膽”。但清廷意在求和,守臣不聽欽昂勸告,將兵艦撤回,造成馬江失守。在福建,欽昂創立同善局,接待百姓申訴,很得人心。廈門四面環海,土地很少,眾多貧民買不起墓地不能埋人,欽昂捐錢置義田若干畝,使貧民及時入葬。乙酉(1885年)告病回籍,民眾罷市送行,感激淚下。因其業績,誥授中憲大夫,晉封資政大夫。告老還鄉后教授文法,將滿腹經綸傳授於人,著有《映雪齋集》四卷。咸豐十年(1860年)倡修皇古寨,以保地方平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三日夜大雨,索水暴漲,滎陽縣東城東門被沖沒。十一年(1872年)知縣王錫楷、翰林孫欽昂築磚城,並建月城,榜曰迎暉。並為皇古寨、須水寨寫記。曾倡導改革陋習,治喪不用鼓樂,本家傳統至今未變。其妻張氏聰穎賢惠,精通琴棋書畫,15歲隨母避難到京師,跟姑母生活,23歲歸孫門時,前氏留有兩個孩子,一在孩提,一在襁褓,張氏精心撫養,如同親生,其姑母有病,割臂肉入葯。欽昂服官京內外,垂四十年,張氏相夫教子,各盡其道。自己生活儉樸,周濟別人,從不吝嗇。欽昂卒年七十二歲,墓為孫太史墓,葬於孫庄村(靈椿岡)東北老墳內。
《續滎陽縣誌》也有關於孫欽昂和他家族其他成員的記載:孫欽昂……丙辰成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未幾告歸,士民攀留罷市,有泣下者。孫欽昂墓誌銘記載其“解任時,攀留罷五都之市,餞送極百里之遙,貧民尤多泣下者。君亦泣曰‘我有何好處,錯愛若此?’,揮之不去。上繖蓋、衣鏡、旗牌數十事,卻之不可。非感之深而德之厚,能如是乎?”(清·麟書《皇清誥授資政大夫花翎二品銜福建興泉永道師竹孫君墓誌銘》)這意思是:聽說孫翰林要告老還鄉,鄉親不舍,又是罷市,又是哭泣,孫翰林本人卻認為在當地做了這麼多“為人民服務”的好事不足以張揚。

家族傳統


滎陽孫氏族人為孫欽晃立的進士匾額
滎陽孫氏族人為孫欽晃立的進士匾額
曾國藩撰寫的孫樹之神道碑文和墓誌文
曾國藩撰寫的孫樹之神道碑文和墓誌文
孫欽昂之父孫樹之,字干甫,號果堂,靈椿岡十七世人。其父孫篤精通經史,應試時學使懷疑文章非己作,就詢問之,篤秉性耿直,一怒之下,不複試,以授徒終。父早逝,樹之少孤,對母至孝,母在家紡織,兄均慥勤於耕田、賣豆腐維持生計,勉強供樹之就學。常以豆腐渣充饑。一天,樹之自私塾回家,母拿一糠餅說:“家中僅剩這一糠餅,娘不捨得吃,留給你”。樹之感激淚下,更加勤奮讀書,學益大進,十九歲考中博士弟子員,又七年,道光乙酉(1825年)考取拔貢,朝考後分發山東,初攝鄒縣,繼署蒙陰,後任禹城縣知縣。到任后,了解民情,知禹城民之困苦、吏役困苦、差徭困苦。當時運輸困難,水運后又車運,負責運輸的官吏,因緣為奸,欺壓敲詐百姓。不行賄就逼得你走投無路,車損牛傷方才罷休。樹之說:“民受禍,實官為禍也”。即嚴加懲治。並捐錢改派役為雇役而去其弊端。又為修學宮、勵書院捐錢一千緡。初到禹城時,見很多貧民家擺放裝了死人的棺材不埋,問其原因,才知該縣原規定:凡死人安葬,須向官府納稅,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樹之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即上書廢此規定,死者得以安葬,得萬民稱頌。后調菏澤縣,禹城百姓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制“萬民傘”、“萬民衣”送給孫知縣。到菏澤后,調查得知官差胡作非為,欺壓百姓。知禍不在吏,而在豪右,不在盜,而在蠹役。即從嚴為治,殺了罪大惡極的蠹役,為民除害。懸重賞打擊犯罪,平定治安。改革陋習以惠商。治理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正當民生好轉時,又遇蝗災,即率領民眾捕捉。此時,野地忽然競出青蛙,將蝗蟲吞吃,民以孫知縣為神,神靈相助。任滿復回禹城縣,民不能留,為感恩戴德,制“萬民匾”,上書“同仰慈仁”四個大字,不顧路途遙遠,送到靈椿岡,掛在孫家的門樓里,一口水也不喝即返回。此匾長約兩米,高約一米,藍底金字,金碧輝煌。就是下邊支撐的大釘子,前面也有一仙桃形裝飾品,頗為講究。復回禹城縣后,某制軍經過禹城驛,其家丁施暴於館人,樹之縛而責之,后自找制軍請罪,制軍反改容稱謝,說家丁狐假虎威,代責之固我當謝,孫知縣剛直不阿實在可敬。其後由撫軍鍾雲亭將軍特別推薦,讓他到福建任節督使,因孝母回鄉,不復出。經常教育其子曰:“州縣官易為民造福,州縣官尤易為民作禍,汝曹幸不為此,如為此當以吾兩言自省,君本書生不習吏事,而所至必訪士之端正者,就而問民之疾苦無。嚴保甲,勤判案,謂保甲嚴則戶無敢匿,判案勤則吏不能欺”。此言至今仍為經典銘言。樹之在官約二十年,因在禹城為官清廉,造福百姓,留下美名,傳為佳話,享譽四方,所以人稱孫禹城。回鄉后,以餘力建宗祠、置祭田、修族譜。寫有《孫氏宗祠記》,孫庄孫氏輩數二十字:“欽源秉熙耀銘治保駿傳鍾汝麟鳳報錫鴻榮兆埏”乃樹之所定。設義塾,辦起了孫庄第一所小學,親筆書寫“蒙養學堂”匾額掛於校門之上,對本村文化惠及後代奠定了基礎,孫庄男人都識字,傳為佳話。汴河決堤,捐錢四千緡,以助救災。因其績,皇帝賞加知州銜,敕授文林郎,例授奉直大夫。道光丁未(1847年)鬧災荒,出糧千斛,以活村人。咸豐年間,社會治安混亂,督工重修須水寨,又出面整頓洞陽書院,惠及後人。手訂堅壁清野章程,以保本地平安,又奉旨賞加運同銜,例授朝議大夫。一直到老,手不釋卷,日有所為,夜必著書。著有《留耕堂集》四卷。因其言傳身教,教子有方,長子欽昂、季子欽晃功名卓著,其子孫三人中進士,皇帝加封資政大夫(文官二品)。欽批撥銀在孫庄東地建大碑樓,碑座贔屓,碑頂雕龍,謂“龍首龜趺”,規格之高,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碑上有光緒皇帝撰文、翁同和書寫的碑文,還有曾國藩徐世昌、毛昶熙、楊佩璋、趙東偕、李鶴年等名人、官吏書寫的碑文,為其家族樹碑立傳。成為孫庄以人才出名,彰顯尊貴的重要標誌。樹之卒年七十一歲,墓為孫禹城墓,葬於孫庄村(靈椿岡)東北老墳內。
孫欽昂之弟孫欽晃,字子實,號友梅,樹之季子,史稱四台爺。性警敏,卓犖不群。同治壬戌(1862年)本省鄉試中舉人,援例官大理寺寺丞。戊辰(1868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研究制訂法律,充律例館提調,受大司寇薛允升賞識,升員外郎,提拔為郎中。歷任刑部浙江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奉天司主稿、陝西司主稿、秋審處坐辦,京察一等加一級引見,記名以道府用。庚寅(1890年)欽派通州坐糧廳監督。八月簡授廣西慶遠府知府。因捐助順直賬務奉旨賞戴花翎,加三品銜。調署桂林府知府,以道員用,期滿回慶遠本任。當地土司向其行賄千里馬,嚴拒之,並教育其子曰:“土司世襲貪婪,所畏者郡守耳,一授其賄,何以表率群吏乎?”。宜山有一學生,成績優秀,院考將臨,當地考生誣告其冒籍,欽晃為白其冤,使其得以考中。調補桂林首郡時,盜賊猖獗,經查官吏隱瞞不報,遂嚴懲之,此風乃至,百姓得以平安。巡撫張聯桂保薦欽晃曰:“剛明果斷,守正不阿”。戊戌(1898年)大計之年,因其業績優異,被首先推薦,辛丑(1901年)任右江兵備道,壬寅(1902年)回桂林本任。癸卯(1903年)因病告老還鄉。當地百姓為感恩戴德,為其樹碑立傳。誥授通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在桂林時,家鄉荒旱,兌二千金糴粟賑濟村民,回鄉時仍孜孜不倦。其妻沈氏心底善良,樂善好施,周濟貧困,施衣舍食,每年放賑,使窮人能過一個好年。在村西北建觀音堂,並置香火地數畝。須水鎮有一啞巴兒無依無靠,沈氏寒暑給衣。聽說沈氏去世,啞兒在關帝廟內傷心哭泣。沈氏生平喜讀書,工楷法,手寫《弟子規》、《男女小兒語》等書,分給鄉鄰鄉親,使教子女。欽晃甲辰(1904年)病重,教其子曰:“吾歷官中外,垂三十年,惟期上不負國,下不負民,家計之有無,非所關也,汝曹宜做好人,無貽門第羞”。說完即逝,卒年六十九歲。墓為孫進士墓,葬於孫庄村(靈椿岡)東北老墳內。
孫欽昂之弟孫欽昱(孫欽昂之三弟),字子宓,號友松,樹之三子,議敘武職,性慷慨,主持正義,在鄉親中威望很高。咸豐五年(1855年)滎陽二十里鋪土豪王景仁以鄉團倡亂,橫行鄉里,凶暴殘忍,勒索百姓,輕者倒懸鞭打,重則拆毀房屋。欽昱帶領鄉民直抵其家,聲討其罪,殲其首惡。土匪來時,又聯絡各寨,共謀防禦。賊來時,率眾殺敗土匪,保護百姓平安。因其績,舉藍翎都司,改補東河通判,卒年四十四歲。
孫欽昂之子孫綜源,字博臣,號象庵。俗稱少翰林。欽昂三子。性聰敏,幼隨父廣西學政任內,凡詩賦之詞,一看即會。十七歲回鄉應童子試,成績第一名。又隨父福建興泉永道內,得名師指授,學益進。光緒乙酉(1885年)考取拔貢,同年又考中舉人,丙戌(1886年)聯捷成進士,入翰林。乙丑(1889年)散館,授職編修,在家守孝,任汴源書院主講,士林皆服其學識。而後,進京供職,歷任國史館協修、纂修。庚子(1900年)曾隨鑾西京。庚子、辛丑(1900、1901年)科鄉試同考官。甲辰(1904年)改任知府,分發直隸(現河北省)。曾任大學堂總纂,學校司幫辦。當時大學堂教材皆其手訂。可見其學問精深。重修滎陽學宮,曾為文碑廟寫記。丁未(1907年)委署遵化直隸知州,未赴任去逝。卒年五十四歲。墓為孫太史墓,葬於孫庄村(靈椿岡)東北老墳內。

文物被拆


古宅
古宅
2013年5月5日,民間文物保護志願者發微博:“十萬火急!‘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孫欽昂、孫綜源故居岌岌可危,廂房已經拆除,主屋隨時被拆。我今天是在鉤機轟隆隆的聲音中穿過廢墟來到現場。強烈呼籲拆遷前必須進行文物普查,保護好為數不多的古建築! ”
2013年5月8日凌晨,鄭州市孫庄僅存的兩座清代民居,一座倒在了挖掘機的“巨手”下,另一座被大火燒成了灰燼。鄭州西流湖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稱,拆遷工作都是依法進行的。拆遷之前,指揮部已與所有房主簽了賠償協議。對於拆遷指揮部捆綁了孫寶珠、搶走其手機的說法,該工作人員否認了,稱拆遷指揮部不可能這麼干。古宅拆遷還在進行 鄭州市文物局表示想保護卻無能為力。
家族墓
清代翰林孫欽昂家族墓位於鄭州市中原區西流湖辦事處孫庄村東北,南距建設西路約300米,西距規劃中的長春路約300米。地理坐標東經113°32′16.30″,北緯34°45′57.56″。
該墓地於清代嘉慶年間肇建,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諸朝,墓地坐東朝西,其家族成員由東向西依世次埋葬。現存面積約8000平方米,歸集體所有,現由孫庄村孫氏文化研究會及孫氏族人共同管理。該墓地入葬人員約百餘人,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山東禹城縣知縣孫樹之、福建興泉永道二品銜孫欽昂、廣西桂林府知府孫欽晃以及翰林院編修孫綜源等50餘位進士、舉人、拔貢、貢生庠生監生、誥命墓。
該墓地坐東朝西,其家族成員由東向西依世次埋葬,大致可分為五排。地表原有古柏百餘株,四季常青,莊嚴肅穆,另有神道碑多通、石供器數套,神道碑文不乏當時顯宦名儒撰文書丹,其中有據可考者有孫樹之神道碑系曾國藩撰文並書丹;孫欽昂神道碑系曾培祺撰文;地下文物有多盒墓誌,其中有據可考者有四盒,孫篤墓誌系晚晴鄭州名儒張調元撰文,張斗南書丹;孫樹之墓誌系曾國藩撰文、翁同龢書丹;孫欽昂墓誌系愛新覺羅·麟書撰文、翁同龢書丹;孫欽晃墓誌系翁同龢書丹。惜上述地上文物於二十世紀末被損毀,目前地表存有牌坊構件及部分碑刻,但地下文物保存完好。
孫欽昂家族墓廉政宣傳牌
孫欽昂家族墓廉政宣傳牌
全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同時是本人的祖墓,該墓群入葬人員百餘人,不乏清官廉吏,地方史乘、台海兩岸文獻多有記載。
然而,2015年11月9日深夜被開發商等不法分子用機械破壞,10日各大新聞媒體進行報道,但未能阻擋醜惡的罪行,10日夜開發商再次對墓葬進行破壞,現場大型鉤機10多輛,準備將翰林墓地破壞殆盡,其醜惡的罪行人神共憤。台灣民意代表孫大千先生委託家人回大陸省親並祭掃祖墓,當時各級政府要求保護。如今卻被城市改造破壞。
孫篤墓(資政大夫)
孫樹之墓(拔貢、禹城縣知縣、資政大夫)
孫均慥墓(中憲大夫)
孫欽昂墓(拔貢、進士、翰林、廣西學政、福建興泉永道、誥授中憲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孫欽晃墓(舉人、進士、慶遠府知府、桂林府知府、誥授通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孫綜源墓(拔貢、舉人、進士、翰林、大學堂總纂)
孫欽昱墓(議敘武職、籃翎都司)
孫欽昶墓(議敘文職、員外郎、光祿司署正)
孫欽晸墓(議敘文職、候選同知)
孫欽旭墓(例貢、廩貢、訓導)
孫亭源墓(拔貢)
孫統源墓(附貢生、候選同知)
孫綆源墓(庠生)
孫紹源墓(附貢生、五品文職)
孫繹源墓(監生、議敘武職、五品)
孫緒源墓(監生)
孫繩源墓(例貢、附貢、侯選,紅十字會滎陽分會會長)
孫紀源墓(議敘文職、直隸同知、唐縣知縣)
孫緯源墓(監生)
孫縉源墓(監生)
孫紳源墓(庠生)
孫綱源墓(恩貢生、直隸州州判)
孫綬源墓(庠生)
孫綏源墓(議敘武職、八品)
孫秉瑮墓(議敘文職、議敘縣丞)
孫秉瑤墓(保定高等警務學堂畢業)
孫秉儒墓(軍校畢業)
孫秉璋墓(庠生、地方自治團長)
家族碑樓
大碑樓是孫庄以人才出名,彰顯尊貴最重要的標誌,位於孫庄東地,(村東約一公里)三隊與二隊地界處三隊一側,(現大公糧機、華益超硬公司院內)現在未找到文字記載。經過對數十人的調查,根據多數人的回憶,1958年前後修水利拆毀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前後)被徹底損毀,碑樓被拆,石碑被賣,令人惋惜。
根據前輩口傳及孫治安等多人回憶,大碑樓是一處碑林,是光緒皇帝為表彰孫樹之、孫欽昂、孫欽晃、孫綜源家族業績欽批撥銀建造。碑座贔屓,碑頂雕龍,謂“龍首龜趺”。碑首雕刻二龍戲珠,飾以三層雕花,巧奪天工,碑樓房檐四角懸掛銅鈴。包括碑文都由當時著名雕刻家“鐵筆孟昭明”雕刻,工藝之精湛、規格之高貴(此等規格必須皇帝欽賜),令人嘆為觀止。
整個碑林共有碑樓四座,石碑十六通。從東往西數,第一座為孫樹之碑樓,有石碑三通,碑較小。其中一通碑上碑文是曾國藩撰文並書寫的,還有牛瑄書寫的碑文。第二座為孫欽昂碑樓,有石碑五通,規格最高,碑樓前面方石柱上雕刻半副鑾駕,有金瓜鉞斧、朝天鐙。中間一通碑上碑文是光緒皇帝親自撰文,翁同和書寫的。第三座為孫欽晃碑樓,有大石碑五通,前面方石柱上雕刻石獅等動物。第四座是孫綜源碑樓,有石碑三通,比孫欽昂、孫欽晃碑樓小,比孫樹之碑樓大。其中一通碑上碑文是徐世昌撰文並書寫的。四座碑樓石碑上有毛昶熙、李鶴年、楊佩璋、趙東偕等名人、官吏書寫的碑文。碑文上記載有他們所任主要官職和生平事迹。文化大革命前很多書法愛好者前來拓字、臨摹。

家族史料


1.民國·盧以洽撰修:《續滎陽縣誌》,點校本,滎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總編室,1989年;
2.清·張調元纂:《張調元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大清穆宗實錄》、《大清德宗實錄》;
4.《台灣文獻叢刊(第88種)——《左文襄公奏牘》;
5.《台灣文獻叢刊(第192種)——《法軍侵台檔》之《中法越南交涉檔》;
6.《台灣文獻叢刊(第027種)——《劉壯肅公奏議》之劉銘傳撰《獎賢略》;
7.《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折件》;
8.《軍機處檔折件》;
9.民國·《廈門市志》卷三十;
10.《中州藝文錄》;
11.《河南通志藝文志稿》;
12.《藤縣誌》;
13.《桂林通史》;
14.《武緣縣圖經》
15.陳萬卿:《滎陽先賢年譜》(二種),大象出版社,2006年;
16.陳萬卿:《萇家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7.清·萇乃周著,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整理:《萇家拳》,海燕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18.陳萬卿:《清桂林知府孫欽晃冤案始末》,《廣西文史》,2011年第2期;
19.陳萬卿:《滎陽清人碑傳集》,廣陵書社;2014年;
20.《孫欽昂全集》,未付梓;
21.《清代翰林孫欽昂家族史料叢編》,未付梓;
22.《大河報——厚重河南》、《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