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九社村

福建莆田仙游縣楓亭鎮下轄村

九社村位於楓亭鎮南部,隸屬於楓亭鎮,距鎮址2公里。東與蘭友街接壤,西與東宅相鄰,南與惠巡嶺分水,北面與建國隔溪相望。本村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3公里。有耕地2399畝,山地11675畝,其中;果園780多畝。下轄五星、四姓、下宅兜、共和、嶺口、松興、蔗浦、青澤亭、文子等自然村,設置29個村民小組。全村1516戶,7029人。

基本概況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九社村位於楓慈溪南側,因境內有蔡坑的福壽社,嶺口的洋尾社,下宅兜的寶盛社,上宅兜的永興社,五星的太平社,雲頭的興太社,倉廳的建福社,文子的延壽社,頂營的飛龍社等九個社宇組成故而得名。宋至清稱青澤亭,嶺口,屬連江里。民國期間,屬楓亭鎮,稱九社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第三區(楓亭),稱九社鄉。1958年,改成九社大隊。1984年起,稱九社村。

風俗人情


九社巡遊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巡遊又稱出遊、游神。是楓亭地區一項隆重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鄉村民眾最歡樂的節日。九社巡遊為農曆正月初六,全鎮第一個開始出遊的村,出遊時間,一般是初六、初七、初八三天,農民借農事休閑,開展一種較大規模的群眾性文化娛樂遊行。出遊隊伍男女自願參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歲稚童,千人列隊,一路旌旗飄揚,鼓樂喧天,觀者夾道,十分熱鬧。出遊隊伍有:大鑼大燈、彩旗、橫批、旗牌、宣傳牌、古銅器龍虎旗、執事、放事、花擔、十音八樂車鼓隊、軍樂隊、看馬隊、弄龍、弄獅、八班、皂隸、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種種化裝歷史人物故事,諸如《迎接澳門回歸》、《民族英雄林則徐》、《鄭成功收復台灣》、《楊家將》、《穆桂英掛帥》、《西遊記》、《八仙過海》、《慶豐收》等古今故事,宣傳歷史英雄人物,歌頌改革開放,表達了鄉人對幸福生活的歡樂心情和對振興中華和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出遊隊伍秩序井然,參遊人員大多喬裝打扮,有古代龍袍鳳冠,刀劍弓箭,有當代西裝革屐,長衫短裙,男女同樂,老幼同春。一路上,鳴鑼擊鼓,載歌載舞,共慶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雙人舞,友誼舞,紛紛結隊而來,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獻舞,或邊走邊舞,與古老的皂隸舞,走轎舞、涼傘舞,以及弄龍舞蹈,歌聲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風彩,體現了鄉人迎祥納福喜慶節日的歡樂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濃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傳統文化的歷史豐厚積澱。

教育學園


楓江中學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仙游縣楓江初級中學創辦於1993年6月,地處莆田市南大門、人文薈萃的楓慈溪畔的楓亭鎮,交通便捷。校園佔地27.5畝,學生1300多人,教職工70多人。創校以來,成績顯著,多次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文明學校”、“綠色學校”等。學校以“團結、務實、改革、發展”的精神為動力,以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為行動指南。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轉變育人觀念,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校辦學規模將不斷擴大,教學設施將不斷完善,以適應廣大學子的求學需要。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學校堅持“三個面向”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重”的辦學思想。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四有”人才。學校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學習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愛國主義定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中心。把“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新、學會發展”定為素質教育的目標,做好學校整體規劃,開齊開足省教育廳規定的課程,努楓江初級中學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不斷端正辦學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求教師在各項工作中滲透德育思想,學校依法治校,各方面管理逐步科學化,規範化。

九社小學

為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九社小學在教學樓欄桿和圍牆牆壁上布置了28幅校園文化圖片。一幅幅圖案圖文並茂,不僅美化了校園,為校園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教育了學生為人處世,豐富了學校德育內容
2012年九社村飛龍宮董事長陳宗喬等一行來到九社小學舉行幼兒園捐贈課桌椅儀式。
九社小學校長游愛珍代表九社小學向飛龍宮表示誠摯地感謝,向他們關心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的義舉表示崇高的敬意。陳宗喬希望幼兒們開心學習、健康成長,他們衷心希望九社小學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使九社鄉小學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水利工程


文子水庫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文子水庫,位於九社“文子寨”諸峰之間。1958年修建,移山築壩,圍水造湖,積“五寨”諸山之水,人工造湖,成為楓亭農田灌溉和飲用水主要來源。此處幾十年來水源不竭,四時煙波萬頃,青山倒影,碧水藍天,既是楓亭最大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基地,又是當地最佳的旅遊避暑勝地。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水庫距鎮3公里,集雨面積8.8平方公里,植被覆蓋一般,庫內較開闊平坦。壩高31.5米,總庫容量46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86萬立方米,庫內淹地332畝,移民137人。
涵洞位於大壩山坡左側,砌石拱涵結構,套鋼筋混凝土管1道,直徑0.65米,採用鑄鐵轉動門蓋啟閉,10噸絞車操作,最大輸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岩石基礎,寬頂堰型式,寬53米,按“五十年一遇”設計,其洪峰流量為153立方米/秒;“五百年一遇”校核,為254立方米/秒。
渠道長28公里,建築物計44座,設計灌溉面積0.9萬畝,實灌1.02萬畝,受益14個大隊。
工程1959年11月動工,1960年8月竣工,施工歷時10個月。共用去土石方56.4萬立方米,其中石方16.2萬立方米。投工113萬工日,投資65.9萬元,其中國家補61.4萬元。
蔡襄父母墳,因建水庫時,墳碑移存東沙宮“蔡襄紀念館””。

鍾潭水庫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鍾潭水庫位於九社鍾潭,修建於七十年代。2013年鍾潭水庫除險加固重修了水庫大壩。

歷史古迹


九社村歷史悠久,蔡襄故居在青澤亭卧牛山之麓。文物古迹有五寨山、花園、西明寺,還有飛龍宮、青澤亭、萬壽廟等

西明夕照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西明夕照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九社村。西明夕照即西明寺,據載,西明寺是宋嘉祐二年(1057)由端明殿大學士蔡襄倡建,和尚羅漢琛主持。當時還建有九座寺,規模之大,蔚為壯觀,僧人多達五百眾,香火鼎盛一時。由於此處山高林茂,地勢偏僻,明末林蘭友、性深和尚等人曾在此進行抗清秘密活動。
西明寺不大,只五橺廂一座。大門前立有門聯石柱兩根,右刻“西靝有路通真性”(見題頭圖照),左刻“明月空潭悟道心”。“靝”是“天”的替字,《康熙字典》、《辭海》等工具書沒有此字,它是天地會秘籍中使用的許多怪異字之一,用於保密和聯絡,“青氣為天,黑氣為地”。西明寺門聯中出現了以“靝”代“天”的怪異寫法令人十分驚訝。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寺內佛堂前也立有石柱兩根,右柱上角刻有小字“蔡忠惠公句”,中間大字豎刻“月出長空渡”;左柱大字刻寫“人繇大道行”,下角刻寫草書落款“囗囗敬録”,再下方有圓形、方形圖章各一個。這一項落款和兩個圖章因字跡模糊,不敢妄辯。其左聯中“繇”是“由”的替代字,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崇貞皇帝朱由檢以及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名字中都有“由”字,以“繇”代“由”是為了避諱,這表明該寺是由南明人士重建的。
重建西明寺的性深和尚在舊《楓亭志》中有傳,全文抄錄如下:“林性深號若海,浙江鎮海人。當明季挈家族由海船渡漳水,聚眾結寨於北坑岩酒池之巔,與林蘭友、唐顯悅等游。蘭友志圖興復,性深以眾資焉。事不就,蘭友等挈家入海。性深復以船與之。蘭友飄寓十五年,性深因削髮為僧,仍與蘭友、顯悅等作方外游。募建西明寺,諸公各書序勸贊。又與都御史(林蘭友)作詩唱和,最後鄭得來亦次其
答林猗齋(林蘭友)先生原韻者。相傳其始蘭友與性深同學,從游於莆之吉寥,后蘭友由寥而楓。性深雅相友善,又同志趣,故蘭友與王忠孝等圖興復,而性深實贊其事。性深既脫身於禪,其眾或散去或為僧,皆莫辦。而性深之族屬,則至今尤有居楓亭者,稱性深為西明開山祖雲。”
從這篇傳記可以看出,林性深是浙江鎮海人,原名林若海,法號性深,可能是在浙江抗擊清兵失敗后,舉族遷閩至楓亭,在西明寺東側不遠北坑岩“酒池”山上結寨,和仙游惠安兩地的抗清名臣林蘭友(仙游楓亭人)、唐顯悅(仙游鯉城人)、王忠孝(惠安沙格人)、黃驤陛(仙游楓亭人)等關係緊密,曾把自己的部眾和船隻裝備歸屬林蘭友支配。義師失敗解散后,林蘭友等下海,自己則削髮為僧,仍與他們作方外游,並在他們的倡議支持下募建西明寺,作為秘密活動的地點。
新近出版的《王忠孝公集》中有王忠孝《自狀》,記敘了順治四年夏秋間他“鳩集五千餘人”“南與賜姓叔侄相望,北與林自芳、林子野響應。而一時莆、惠蜂起,余師徒日盛,聲勢日振,莆、惠二城或內應或自遁,皆復我明土矣。”后因事權不一、義軍互斗、缺乏糧餉等各種原因“姑解散師徒,決計渡海”。文中林自芳即林蘭友,自芳是他的別號,林子野則是福清林垐。結合上述林性深的傳記,可知當時林蘭友等人組織的義軍在西明寺周圍的酒池寨、文子寨以及莆田吉寥一帶都有活動,包括參加攻打郡城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舊《楓亭志》事類卷有西明寺條,說西明寺為北宋蔡襄所建,曆元、明已圮,萬曆丁已年,鄭得來的父親鄭桂芳同里人陳晚倡建但“垂成而沮”,順治庚寅年比邱性深同鄭得來族父鄭文紳及里人周贊瑞募建,至康熙“某年”竣工,並附有鄭得來所作《西明碑記》,在乾隆三十五年版的《仙游縣誌》中亦有這篇碑記,參比兩處版本,抄錄如下:
“赤嶺之南,花園之下,山蹲獅象,水瀉龍鍾。有古剎曰“西明”以言道也,或曰“獅鳴”以言形也。建自忠惠蔡公慶曆治平間羅漢琛和尚,眾至五百,曆元明二百餘年圮為荊棘。然晦明風兩,時聞鐘磬聲。
萬曆丁巳,先君首倡興復,垂成而沮。又三十餘年,師若海南渡漳水,結茅酒池之巔,啟辟其地,來初拜識師於恭伯(陳遷)故宅,既而楓人士大司馬唐公泊庵(唐顯悅)、侍御林公砥菴(林蘭友)、大行徐公尊孩(徐稚佳)與師作方外交遊,各書序勸贊。師盡瘁披剪,胼胝燋黑,無寒暑間,於是正殿山門,次第軒立;禪堂方丈,布列東西;而出陰道上,梅白松蒼,巍然蓮花地涌矣!因嘆一燈不墜,則寶地運至當興,乃三百載之間,數既盈而將啟;三十年之前,又何以功欲就而難成?始信開士不逢,則名山不辟;廬山待遠公而東林結宇,金陵得雲師而雨花為台,非偶然也!師今且老,盛跡應傳。來鄙人也,既少布地之金,又無鎮山之玉,徒以遇師之蚤,備詳初未異時,儒道東,師道西,長其明於天壤之內。則元度一塵,修靜一笑,且與此間山水不朽矣!師法名性深,俗姓林,鎮海人。”
這篇碑記文字雋永,令人百讀不厭,它深情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上述抗清的忠臣義士們的崇敬之情,認為他們的民族氣節和鬥爭精神將“長其明於天壤之內”,“且與此間山水不朽”。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明廷祚終,1644年清兵入關,南明遺臣力圖組織反清復明義軍。時浙江鎮海的林性深,號若海,在浙江抗擊清兵失利后,挈家族由海渡入閩於漳水,繼續與清軍周旋。因性深與林蘭友同僚,雅相友善,義同志合,便聚眾結案於西明寺附近的北坑岩酒池之巔,聯合林蘭友(楓亭人)、唐顯悅(仙游鯉城人)、王忠孝(惠安沙格人)、黃驤陛(楓亭人)等人,建立反清復明義軍。林性深把自己的部眾和船隻,裝備歸屬林蘭友支配。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西明寺周圍,古時築有文子寨、酒池寨、(亦名北坑岩)、古坪寨、樓仔山寨和西明寺山寨等五寨,山頭五寨之麓有鍾潭、龍潭、古潭等三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正處楓亭通往惠安義嶺方向的古大道上。左有酒池寨,右有文子寨,兩處高地,形成一個天然關隘。據傳,在水磨坪當時立有鐘樓可以報警,若從楓亭方向前來攻打,則可從兩寨出兵向下夾擊,如後撤,可進入大山,也不易被敵追擊。因而成為反清復明的據點之一。
清順治四年(1647)夏秋,林性深、林蘭友、唐顯悅、王忠孝等人,組織義軍在仙游楓亭西明寺、惠安沙格、莆田吉寥等地活動。順治五年春,收復失地多處。順治八年(1651),義師失敗后,林蘭友等人轉到湄洲、廈門南日平潭等島上繼續堅持抗戰,且與內陸反清力量秘密聯繫,緊密配合與清軍周旋。林性深則削髮為僧外游,得到鄭得族父鄭文紳及里人周贊瑞等人募銀建造西明寺,作為重要反清復明秘密的活動據點。此外,他還在楓亭梅嶺廟、山頭西隱寺、郊尾染厝承展寺,賴店紅婆社等處活動,時間延續到康熙中期。

鍾潭寺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停立“獅背”,俯望寺前右側兩山夾寺的鐘潭,三面峭壁陡立,每逢雨過天晴,飛流直瀉潭中,似一幅白練懸掛。激起的煙雨在日光的輝映下,幻成多彩斑斕的彩虹,甚是壯觀。據《楓亭志》載:“天王院鍾飛沉入潭,投石潭中,聞有鐘聲。故曰鍾潭。”再望寺前溪澗龍潭,其水碧綠,深不可測,雖系山澗小潭,久旱不固。故《連江志》載:“天旱祈雨龍潭,次第鍾潭。”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獅鳴寺優美的傳說,悠久的歷史,迷人的景色;鍾潭的鐘聲入耳,龍潭的碧水奇岩,定會激起人們一飽眼福的雅興。七十年代在鍾潭修起了水庫,近年在鍾潭水庫右側又新建鍾潭寺、觀音亭、涼亭,這些新景光不失為人們垂釣遊覽的好去處。

忠惠故居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忠惠故居位於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楓亭鎮九社村蔡坑,忠惠故居又名蔡襄故居。史料記載,蔡襄,字君謨,公元1012年生於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楓亭“青澤橋”西的青澤村(今楓亭鎮九社村蔡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ZF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莆田的歷史上,北宋名臣蔡襄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蔡襄集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科學家於一身,他忠君愛民,人品、官品、文品舉世公認,在千年歷史長河中,以“零差評”被稱道,是後人學習的廉政楷模。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重建的蔡襄故居周邊山清水秀,堪稱風水寶地,後方山巒似熟睡中豹子,稱之“眠豹山”,即將破土動工建設的蔡襄故居就位於眠豹山下,佔地13.6畝。重建蔡襄故居既是弘揚蔡襄立身立品、為國為民精神的需要,也是打造蔡襄文化名片,讓蔡襄精神進一步走出故里、走出福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需要。重建蔡襄故居得到海內外蔡氏宗親和社會上的民營企業家的大力支持。重建蔡襄故居意義非同一般,蔡襄故居建成后,將給後代子孫的文化教育、精神勵志帶來積極的教育意義。

蔡高神道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蔡高(1014—1041),字君山,福建莆田仙游楓亭人,北宋名臣蔡襄胞弟,比蔡襄小2歲。這對兄弟生在農家,自小聰明伶俐。宋天聖二年(1024),仙游縣尉凌景陽因喜愛這對兄弟,便為他倆講授經書,進行啟蒙教育。凌縣尉任滿后,又把他倆送到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更名“會心書院”)繼續讀書,從此兄弟倆同進縣學與郡學。
蔡襄於天聖八年(1030)登進士第,次年任漳州軍事判官,蔡高也於1034年登進士第,授任長溪(今霞浦)縣尉。長溪地處福建沿海,當地有許多百姓以打漁為生。有一天,一位老婦來到衙門告狀,訴說她兩個兒子出海捕魚,失蹤多日,懷疑是遭仇人所害,請求縣吏為她捉拿兇手。由於沒有證據,不能捉人,縣吏感到為難,便問那老婦:“你沒有見到兒子的屍體,如何能斷定兒子被仇人殺害呢?再說海上風大浪急,也有被掀翻船隻葬身大海的可能。”這婦人聽了揪胸頓足,號啕大哭,仍一口咬定兒子是被仇人所殺。蔡高察看了這婦人的神色,覺得她確有冤情,便決定受理此案。他安慰送回老婦后,就暗中到老婦所指控的那個仇人家微服私訪,查到了此人作案的蛛絲馬跡。之後他又到海邊巡查,卻一連六天毫無收穫,直至第七天早上,終於看到有兩具屍體隨潮水漂來。他忙叫人把屍體打撈上來,經檢驗確是他殺,即刻傳喚差役拘捕那個嫌疑犯,進行升堂審問,兇手供認不諱,受到伏法
又有一天,有對夫婦來到衙門擊鼓訴狀,哭訴兒子在家被入室盜賊殺害,請求縣尉為他們作主,緝拿兇犯。蔡高分析此案兇手必是同村人,對被害者住宅較為熟悉,便集中全體村民逐一排查。他通過觀言察色,發現有一村民神色不對,言語不符,疑點很多,再經過深入調查,終於確定那人就是嫌疑犯,就傳令拘捕審訊。那人只好供出殺人真相,蔡高又把他處決了。這兩命案的偵破,使蔡高的聲譽日隆,人們無不稱讚他斷案神明。
後來蔡高升任開封府太康縣主簿,府尹吳遵路為人耿直,卻脾氣暴躁,對所屬部下常發怒喝斥,以致部下對他都十分畏懼,不敢接近,然而別看蔡高年紀小,他一點也不怕府尹,且從來也不屈從。他不但能很好完成任務,還能精闢論述其中道理,使府尹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是個人才。
蔡高任太康主簿時,其兄蔡襄與歐陽修同為館閣校勘。蔡高因不時去蔡襄寓所,有幸結識歐陽修。他和兄蔡襄一樣,都十分敬佩歐陽修的人格和文學才華。他有首《謁館閣校勘歐陽公》詩寫道:此日登史閣,高風孰可追?學期明主佐,道許後生師。余豈能自信,公真不我欺。微躬詫所厚,慚愧異新知。
此詩讚頌了歐陽修的高風亮節,又為自己能得到歐陽修的厚愛,成為知心朋友而感到三生有幸。
宋康定二年(1041)六月七日,京師發生大疫,蔡高不幸染疾,卒於任上,年僅28歲。他英年早逝,留下一男二女,而妻子程氏才20歲,生活清苦,鄉親及親友募捐200兩白銀欲為其夫辦理喪事,程氏卻哭道:“吾家素來廉潔,不可以此玷污吾夫。”蔡襄聞訊,親作《祭弟文》悲悼亡弟,又整理蔡高的數萬字遺稿,發現皆是記述朝廷的要點。後來這些遺稿為朝廷制定興利除弊決策提供了依據。慶曆三年(1043),蔡襄為其弟蔡高歸葬請銘,歐陽修撰寫了《蔡君山墓誌銘》,稱讚蔡高“敏於為吏”,廉潔愛民,是“天下奇才”,並對蔡高的英年早逝深表哀悼。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歐陽修與蔡高的深情厚誼。
蔡高墓位於仙游慈孝里赤湖蕉坑(今楓亭鎮九社村五星官母壠)。系蔡高於開封府太康主簿職上病逝后,由其胞兄蔡襄從太康扶靈柩運回埋葬於此。
蔡高28歲逝后,留下一男二女,由蔡襄扶養長大,一男諱力,字鈞,因蔡襄蔭澤,朝廷授其奉議郎,任壽春府(今溫州府)通判、溫州靖海軍。蔡高傳下的後裔就在浙江瑞安一帶傳衍發展。由於時間久遠,兩地遙距,訊息不暢,因此,長期以來,高公後裔無從知曉先祖埋葬何處、墓塋狀況如何。去年,他們從《莆陽蔡氏宗譜》記載中得知高公墓塋狀況,便委託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蔡襄故里委員會(簡稱“兩會”)和楓亭文化研究會,從眾多史志的記載到實地勘察,以及當地群眾的傳說,多方查看對比,終於在被稱為風水寶地的九社官母攏找到高公墓塋。瑞安宗親得知詳情后,甚是慶慰。於是,由瑞安市蔡氏聯誼會新老會長蔡振安、蔡傳鑫組織宗親代表,兩次來楓亭實地察看。
第一次於2010年11月4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由瑞安十三個祖祠宗親代表18人,到墓地察看,核對史料,確定墓塋無誤后,於九月十七日再次派代表6人到楓亭,商討墓塋修建事宜,確定墓塋範圍,墓體形狀及大小,以及修建材料、造價等。決定由瑞安高公後裔出資,委託莆田市“兩會”及文化研究會組織當地有關人員著手進行修建前期的準備工作。
墓塋征地等工作在楓亭鎮ZF、九社村的支持下順利進行。爾後組織技工施工。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耗資十三萬多元的高公墓塋修建竣工落成。墓塋仿莆仙當地古葬墓形狀修建,大方莊重,墓左旁加置“蔡高墓修建記”,重刻宋歐陽修為蔡高撰寫《墓誌銘》的石碑,使墓塋更顯得莊嚴、肅穆。
農曆九月二十八日,瑞安蔡氏聯誼會組織60多人來到高公墓塋祭拜,莆田市“兩會”與楓亭鎮ZF、蔡襄陵園、楓亭文化研究會各送花藍以祝賀,有關領導陪同瑞安宗親一道祭拜。

青澤亭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相傳北宋初年,泗州文佛邀游到連江里(楓亭)卧牛山上空,俯視下界有隻公牛精作孽,殘害百姓,泗州文佛為了拯救黎民,用手指向公牛精頭角一按,這隻公牛精立即卧倒在地,形成一座小山,故曰“卧牛山”,流傳至今。其公牛精卧倒,一腳向北側伸長,出現一塊狀似牛蹄的巨石。泗州文佛為不讓公牛精再次作祟,禍害眾生,立即神化一座亭宇在牛蹄石上,該亭形成遠山明,近水清狀態,故稱“青澤亭”。自此之後,青澤亭內香火不絕,信仰尤盛,八方信眾朝拜問津絡繹不絕。

楓亭九社飛龍宮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鎮西南九社村,因境內建有九座社公廟宇而得名。其間有一自然村叫杜樟戈。峰巒環抱,青山綠水,風光旖旎,被譽為“世外桃源”。早年中原戰亂,北方的蕭、雷、鍾、翁、出等姓族人,為了避患,遷徙肇居於此,勤事農耕,繁衍生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耕農生活。至明代崇禎二年(1629年)七月廿日,天降紅雨,秋值大旱,禾苗枯焦,穀物欠收,加上疫病頻繁,人口銳減,里人生活清苦。據傳,有一年,一蕭姓庶民偶得一夢,望見一位青春嫵媚的神姑告曰:“蕭鍾出雷翁族人,生活清貧苦難鳴。欲求黎民脫苦厄,膜拜媽祖庇里民。澤施杜梓賜福臨,勤勞儉樸操耕耘。須建媽祖宮宇祀,消災得福家安寧。”醒后覺得蹊蹺,把夢語告知村民。由蕭姓族人發起,組織進香團前往湄洲祖廟焚香敬拜,請回媽祖神尊,發動里人募銀投勞,在杜樟戈建蓋一座100平方米的簡樸宮宇,取其神姑托語的一、五句首字型大小曰:“蕭澤宮”,供祀媽祖神像。神妃靈驗,求財得財,求子得子,香火旺盛,傳聞鄉閭,延承數百年之久。但因宮宇太狹窄,每逢廟會,供品無處擺置,成為尷尬之事。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又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三月間,媽祖意欲方便信眾朝拜,視倉廳地域適宜供奉。一天夜裡,又化作一村姑,將香爐移至宮埕,又呼東海龍王三太子相助。一條霞光閃爍的火龍挾著香爐往西方向飛至倉廳一棵大榕樹杈間擱置,並留下紙條書著:“飛爐杜樟聖母意,龍踞倉廳地靈氣。”村老見之,釋解其寓意,便發動善男信女投資效力,在大榕樹前方擇地取仁,建造新宮宇。以神姑留言冠頂之字“飛龍”易名為“飛龍宮”。殿堂上奉祀天上聖母、司馬聖王、陳公聖侯等文武列聖神尊,供虔誠信徒焚香叩拜,香火鼎盛。時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宮宇被作他用,神像蕩然無存,宮堂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幾近於倒圮。
媽祖始終是九社村民心目里的保護神。改革開放后,村民生活富有,為了弘揚媽祖文化,翻建飛龍宮的理念便在諸位村老腦海里產生。得到村民的積極支持,捐資投勞,於1979年4月動工翻建,這座296平方米的新宮宇當年12月告竣,巍然地屹立在舊址上,重現當年風貌。翌年重塑神尊金身,並進行開光慶典。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如今,這座宮宇坐東北,朝西南,背靠樹木蒼茂繁蔭、花香鳥語的卧牛山頭之南麓,成為天然錦屏,門前是連綿起伏的羊角寨和獅頭山,構築一幅詩情畫意的山鄉畫卷。整座仿宮廷式的宮廟,巍峨絢麗多姿,氣度恢宏。華蓋之下的一對石獅古物和一對石雕龍柱,造形逼真,栩栩如生,凜凜雄風。大門上方懸掛“飛龍宮”匾額。兩邊的楹聯是:“飛龍神威賜康泰,宮聖德恩護昌盛”和“湄島瀾回昭砥柱,睢陽忠協顯飛龍”等。
楓亭九社村
楓亭九社村
步入宮堂,有上下廳堂及迴廊,莊嚴肅穆,寬敞明亮,環境優雅,神龕里供祀天上母聖神尊———和平女神。戴皇冠,披袍服,雙手持奉國笏,端莊祥和,兩眸向下,有俯視眾生之意。兩側還奉祀司馬聖王、陳公聖侯、文昌帝君、急崧尊公、斗曲星君、武安尊王等文武列聖。神龕上方懸掛“安瀾賜福”橫匾。兩邊對聯是:“賜福安瀾母儀神德,守城麗海主爵侯封”。
宮堂上廳壁鑲嵌著瓷彩的“四大金剛”、“有求必應”各四大幅及18幅封神故事。下廳壁上鑲嵌著60幅70厘米見方的媽祖出世、扶危濟世、拯救黎民以及伏妖的故事。屋頂雕塑有二鳳四龍戲雙塔的藝術作品。整座宮宇鎏金燙彩、金碧輝煌、典雅堂皇、氣宇不凡。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日,都舉行盛大廟會。元宵游燈活動,熱鬧非凡,贏得“楓慈第一春”的雅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