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援助
政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4年7月10日發表了《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是對《中國的對外援助(2011)》白皮書內容進一步的擴展和延伸。系統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情況,回應了長期以來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對中國對外援助工作的關切。
《中國的對外援助(2011)》白皮書介紹說,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堅持量力而行、儘力而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在2011版白皮書基礎上,強調了變化的特點:關注改善民生,加強區域合作。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環境的變化,白皮書更加強調促進貿易的援助的內容,這迎合了國際社會、WTO、聯合國系統鼓勵發展援助促進國際貿易的要求。
白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仍然是中國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這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援助屬於南南合作範疇,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量力而行、儘力而為。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白皮書介紹說,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實行改革開放后,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9.4%。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表《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對外援助
(2011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前言
一、對外援助政策
二、對外援助資金
三、對外援助方式
四、對外援助分佈
五、對外援助管理
六、援外國際合作
結束語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中國在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向經濟困難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擔相應國際義務。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國在自身財力十分緊張、物資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開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並逐步擴大援助範圍。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依然是一個人均水平不高、貧困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儘管如此,中國仍量力而行,儘力開展對外援助,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豐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的對外援助,發展鞏固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和經貿合作,推動了南南合作,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對外援助堅持平等互利,注重實效,與時俱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對外援助歷程
中國對外援助從幫助周邊友好國家開始起步。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后,隨著對外關係的發展,中國對外援助範圍從社會主義國家擴展到其他發展中國家。1956年,中國開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1964年,中國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確立了中國開展對外援助的基本方針。1971年10月,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同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經濟和技術合作關係,並援建了坦贊鐵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這段時期,中國克服自身困難,為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奠定了新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友好合作的堅實基礎。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中國根據國情適度調整了對外援助的規模、布局、結構和領域,進一步加強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更加註重提高對外援助項目的經濟效益和長遠效果,援助方式更為靈活。為進一步鞏固已建成生產性援助項目成果,中國同部分受援國開展了代管經營、租賃經營和合資經營等多種形式的技術和管理合作。一些已建成援外生產性項目通過採取上述合作模式,在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和提高生產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傳統技術合作更為顯著的成效。經過調整鞏固,中國對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和受援國實際需求的發展道路。
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加快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開始對對外援助進行一系列改革,重點是推動援助資金來源和方式的多樣化。1993年,中國政府利用發展中國家已償還的部分無息貸款資金設立援外合資合作項目基金。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中國中小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領域開展合資合作。1995年,中國開始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優惠貸款,有效擴大了援外資金來源。與此同時,中國更加重視支持受援國能力建設,不斷擴大援外技術培訓規模,受援國官員來華培訓逐漸成為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的重要內容。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成為新形勢下中國與非洲友好國家開展集體對話的重要平台和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通過這一階段的改革,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拓寬,效果更加顯著。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4年以來,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9.4%。中國除通過傳統雙邊渠道商定援助項目外,還在國際和地區層面加強與受援國的集體磋商。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以及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等區域合作機制會議上,多次宣布一攬子有針對性的對外援助政策措施,加強在農業、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援助力度。2010年8月,中國政府召開全國援外工作會議,全面總結援外工作經驗,明確了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外援助工作的重點任務,中國的對外援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對外援助政策
中國的對外援助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符合自身國情和受援國發展需要。20世紀60年代中國提出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對外援助遵循的基本方針,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仍然是中國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這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援助屬於南南合作範疇,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內容是:
——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踐證明,一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國在提供對外援助時,儘力為受援國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幫助受援國建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本國資源,打好發展基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獨立發展的道路。
——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相信各國能夠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注意實際效果,照顧對方利益,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著力促進雙邊友好關係和互利共贏。
——堅持量力而行、儘力而為。在援助規模和方式上,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依據國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結合受援國的實際需要。
——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主要有3種類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其中,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資金在國家財政項下支出,優惠貸款由中國政府指定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金額達2562.9億元人民幣,其中無償援助1062億元,無息貸款765.4億元,優惠貸款735.5億元。
中國優惠貸款行業分佈(截至2009年底)
無償援助
無償援助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醫院、學校、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項目等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此外,無償援助還用於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的項目。
無息貸款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無息貸款期限一般為20年,其中使用期5年,寬限期5年,償還期10年。目前,無息貸款主要向經濟條件較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優惠貸款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產性項目和大中型基礎設施,或提供成套設備、機電產品、技術服務以及其他物資等。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目前,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年利率一般為2%至3%,期限一般為15年至20年(含5年至7年寬限期)。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向76個國家提供了優惠貸款,支持項目325個,其中建成142個。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61%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8.9%用於支持石油、礦產等能源和資源開發。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樑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藥品等眾多領域。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製,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諮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繡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藥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讚揚。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后,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免除受援國債務統計(截至2009年底)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範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2009年中國對外援助資金地區分佈
地區分佈
中國對外援助地理分佈比較均衡。受援國涉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中國對其中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低收入國家的援助比重始終保持在2/3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向161個國家以及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經常性接受中國援助的發展中國家有123個,其中亞洲30個、非洲51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個、大洋洲12個、東歐12個。亞洲和非洲作為貧困人口最多的兩個地區,接受了中國80%左右的援助。
主要領域
2009年中國對外援助按受援國收入水平劃分
農業
中國將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減輕貧困作為對外援助的優先領域。農業援助內容主要包括:建設農場、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農業技術試驗站和推廣站,興建農田水利工程,提供農機具、農產品加工設備和相關農用物資,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級農業專家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提供農業發展諮詢,為受援國培訓農業人才等。中國援建的農業項目促進了受援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並為發展輕工業提供了原料。中國派遣援外農業專家幫助幾內亞比索建立11個水稻生產示範點,示範種植面積2000公頃,繁育良種530噸,推廣面積3530公頃,其中多個品種增產3倍以上。2008年,中方農業專家獲得幾內亞比索農業部頒發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援助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開發示範中心試種34個中國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產量為每公頃8噸以上,相當於該國水稻平均產量的2倍至3倍。20世紀60年代,中國幫助馬里試種甘蔗取得成功后,又進一步幫助該國建立甘蔗農場和糖廠,開創了馬里自產食糖的歷史。目前,由中國援建的2個甘蔗農場和2個糖廠組成的馬里製糖聯合企業在馬里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援建的突尼西亞麥熱爾德-崩角水渠實現了突尼西亞農業灌溉的西水東調,為崩角地區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不斷加大在農業和糧食生產領域的援助力度。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全球性問題。為此,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對外援助舉措。如,在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5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建立30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30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家提供5000個來華農業培訓名額等。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21個農業援助項目,其中農場35個、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47個、牧業項目11個、漁業項目15個、農田水利工程47個、其他農業項目66個。此外,中國還提供了大量農機設備等農用物資。
工業
工業援助在中國對外援助初期佔據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幫助許多剛獨立的亞非國家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奠定了受援國工業發展基礎,不少項目填補了受援國民族工業的空白。工業援助在70年代發展較為迅速,一度成為中國成套項目援助的重要內容之一。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許多發展中國家企業私有化進程加快,中國對這一領域的援助逐步減少。中國援建的工業項目對於促進受援國生產和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稅收,繁榮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8個工業生產性項目,涉及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電子、建材、能源等多個行業。敘利亞哈馬棉紡織廠、盧安達水泥廠、秘魯水泥廠、緬甸農機廠、剛果(布)水泥廠等一批項目一直保持盈利,並僱用大量當地員工,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經濟基礎設施
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內容。雖然援助資金有限,但中國充分發揮技術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批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442個經濟基礎設施項目。葉門薩那至荷台達公路、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和瓜達爾港、坦贊鐵路、索馬利亞貝萊特溫-布勞公路、馬爾他干船塢、喀麥隆拉格都水電站、茅利塔尼亞友誼港、波札那鐵路改造、孟加拉國6座大橋、昆曼公路寮國段、緬甸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塔吉克沙爾-沙爾隧道、柬埔寨7號公路、衣索比亞格特拉立交橋等項目,改善了受援國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為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是中國對外援助中一個具有特色的領域。中國援建的公共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市政設施、民用建築、打井供水、會議大廈、體育場館、文化場館、科教衛生設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7個各類公共設施項目。斯里蘭卡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蘇丹友誼廳、迦納國家劇場、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葛摩廣播電視中心、緬甸國際會議中心、肯亞國際體育中心、斐濟多功能體育館、坦尚尼亞國家體育場等公共設施和體育設施,成為當地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標誌性建築。茅利塔尼亞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項目、坦尚尼亞查林茲供水項目、尼日津德爾供水工程、安哥拉經濟住宅項目、蘇利南低造價住房項目等社會公共福利設施,為改善當地貧困人民的生活條件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對發展中國家教育領域的援助。中國教育援助內容主要包括:援建學校、提供教學設備和資料、派遣教師、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教師和實習生,為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等。
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始資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生來華學習,並幫助亞洲和非洲國家建設普通和技術院校,提供教學儀器和實驗室設備。60年代,中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派遣援外教師。70、80年代,中國應受援國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學生的方式,為坦贊鐵路、茅利塔尼亞友誼港、坦尚尼亞煤礦、蓋亞那紡織廠等部分援建成套項目,專門培養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近年來,中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農村小學校,大幅增加政府獎學金和來華培訓教師名額,派遣更多的教師幫助受援國發展薄弱學科,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職業技術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國在教育領域的援助促進了受援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受援國培養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領域的人才,為受援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30多所學校。累計資助來自119個發展中國家共計70627名留學生來華進行各類專業學習,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學生提供了獎學金。共派遣近1萬名援外教師。共為受援國培訓校長和教師1萬餘名。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領域。主要援助內容有:建設醫院、醫療衛生中心和設立瘧疾防治中心,派遣醫療隊,培訓醫療人員,提供藥品和醫療物資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00多所醫院和醫療服務中心,並提供大量醫療設備和藥品。另有30多所醫院正在建設之中。
中國援建的葉門塔茲醫院、中非友誼醫院、幾內亞比索卡松果醫院、辛巴威奇諾伊醫院、查德自由醫院、寮國琅勃拉邦醫院等,為解決當地人民看病就醫困難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中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開展在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傳統醫藥研究及應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培養了大量醫護人員。近3年來,中國為非洲國家設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並提供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青蒿素類抗瘧藥品。中國在醫療領域的援助為受援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
沼氣和小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是中國開展較早且具有一定優勢的援助領域。在對外援助初期,中國幫助亞非發展中國家利用當地水力資源,修建中小型水電站及輸變電工程,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電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同聯合國有關機構合作,向許多發展中國家傳授沼氣技術。同時,中國還通過雙邊援助渠道向蓋亞那、烏干達等國傳授沼氣技術,取得較好效果,減少了受援國對進口燃料的依賴。
中國逐步增加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援助。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中國進一步拓展相關援助範圍。中國與突尼西亞、幾內亞、萬那杜、古巴等國家開展沼氣技術合作,為喀麥隆、蒲隆地、幾內亞等國援建水力發電設施,與蒙古、黎巴嫩、摩洛哥、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開展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國還為發展中國家舉辦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培訓,2000年至2009年,共舉辦50期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沼氣、太陽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林業管理、防沙治沙等,1400多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來華參加了培訓。
中國對外援助的決策權集中於中央政府。自1950年以來,隨著對外關係和對外援助工作的發展,中國政府管理對外援助的各級機構逐步建立和健全,項目管理力度不斷加強。
商務部是中國國務院授權的政府對外援助主管部門,負責擬定對外援助政策、規章、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審批各類援外項目並對項目實施進行全過程管理。商務部所屬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和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學院分別受託管理援外成套項目和技術合作項目、物資項目以及培訓項目的具體實施。中國進出口銀行負責優惠貸款項目評估以及貸款發放和回收等管理。中國駐外使(領)館負責中國對駐在國援助項目的一線協調和管理。地方商務管理機構配合商務部,負責協助辦理管轄地有關對外援助的具體事務。
在開展對外援助工作時,中國各相關政府部門保持密切聯繫和協作。商務部在制訂國別援助方案和對外援助資金計劃時,與外交部、財政部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進行經常性溝通並充分徵求上述部門意見。國務院其他一些部門負責或參與部分專業性較強的對外援助工作的管理。為進一步加強各部門間的協調,2008年,商務部會同外交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正式成立對外援助部際聯繫機制。2011年2月,部際聯繫機制升級為部際協調機制。
中國的對外援助以提供雙邊援助為主,同時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支持和參與聯合國等多邊機構的發展援助工作,並本著開放的態度同多邊組織和其他國家在發展援助領域積極開展交流,探討務實合作。
2005年以來,中國與多個國際多邊組織和國家在發展援助領域開展交流,並派團參加聯合國發展籌資問題會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聯合國發展合作論壇、援助有效性高級別論壇、八國集團和發展中五國海利根達姆進程發展對話、世界貿易組織促貿援助全球審議等多個關於國際發展合作的會議和對話,加強與其他援助方的交流和溝通,積極推動南南合作。
中國在開展雙邊援助的同時,與部分國際多邊組織和國家在能力建設、培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展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三邊合作和區域合作,並取得積極成果。1981年,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華實施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TCDC)項目,20多年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培訓技術人員6000多名。自1996年起,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派遣中國農業專家,截至2009年底,累計向非洲、加勒比和亞太地區22個國家派遣7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此外,中國還與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等多邊機構和新加坡在培訓領域開展了有效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框架下,中國與泰國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出資援建了昆曼公路寮國境內路段,該項目已於2008年3月建成通車。目前,中國、泰國、寮國及亞洲開發銀行正在合作建設昆曼公路跨湄公河大橋項目。
當前,國際發展援助總規模逐漸擴大,南南合作發展迅速,並成為南北合作有益、有效的補充。中國願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在尊重受援國意願的基礎上,與有關方開展優勢互補、富有成效的三邊和區域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當前,全球發展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資源安全、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問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挑戰,國際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日趨嚴重,南北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面對發展挑戰。
新形勢下,中國對外援助事業任重道遠。中國政府將著力優化對外援助結構,提高對外援助質量,進一步增強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提高援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將一如既往地推進南南合作,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外援助投入,與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