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兒腎病的結果 展開

小兒腎病

小兒腎病

小兒腎病以原發性為多見,主要病變為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臨床常表現為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全身明顯凹陷性水腫及腎功能異常等一系列癥狀。在治療過程中,多採用休息、營養、維持水電介質平衡、預防感染及利尿消腫等綜合措施,其中以激素療法最為重要,常用的藥物有強的松等。

疾病簡介


腎小球疾病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亦是導致不可逆性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疾病類型較多(達十餘種),診斷細化分類難,如果把這類疾病統稱為腎炎,採用千篇一律的治方法就不會收到良好的療效。要想對疾病診斷精確定位,惟一唯一法是腎活檢。但是由於兒童臟器小,不配合,穿刺難度大,操作存在一定風險,許多醫院並未開展此項目。王教授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院腎病中心完成了課題實驗工作,自1982年起,帶領課題組進行小腎病的研究,經20多年臨床實踐,探索出一套兒童腎活檢方法。在B超導向下用抽吸式方法,成功對1500多名患兒進行腎穿活檢,完成腎組織病理及免疫熒光等25項檢驗。結合病例,
小兒腎病
小兒腎病
進行了流行病學分析,得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腎小球疾病的病理類型、年齡、性別、分佈特點與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繫,為精確診斷腎小球疾病分型提供了理論依據。
談到家長和患兒對腎活檢存在的疑慮,王教授說,這項檢查確有風險,對醫生技術要求標準高,我們所做的千餘例兒童患者,年齡最小的為4個月,無一例大出血、感染、腎撕裂傷、誤穿其他臟器等嚴重併發症。手術時間約為10至20分鐘。檢查所得結果,一般可使診斷一目了然,對兒童腎小球疾病的治療、預防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

疾病種類


童腎臟疾病大體上分為兩類。
第一類
(因為兒童跟成人不一樣)就是畸形,比如說腎的發育有問題。整個泌尿系統包括腎臟發育有問題。這個病成人相對少了,因為如果發育不好早就發現了,所以整個泌尿系統發育畸形這是一大類。一側腎臟發育不良,比如一側腎臟腎單位發育不良,梗阻性疾病等等,這都是屬於發育的問題。
第二類
就是遺傳性腎臟疾病。因為遺傳性疾病在兒童期多,所以遺傳性腎臟要特別注意。遺傳性比如像一些基因的遺傳。第三類,和免疫紊亂有關的一大類疾病,比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等。第四類,感染性疾病,比如泌尿系統感染,這個在兒童中還是應該重視的。大概就這麼四大類病。當然這四大類病最後發展的程度不一樣,最後有可能都會導致腎衰竭,那就後果不堪設想了。大多數腎臟疾病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腎臟疾病起病隱匿,當有明顯的癥狀出現時,可能病變已經很明顯了。

臨床表現


1.全身浮腫。開始見於小兒腎病綜合征患兒的眼瞼及顏面,逐漸遍及全身,嚴重的小兒腎病綜合征患者可有胸腔、腹腔積液及陰囊、陰莖、陰唇水腫,多為可凹性。
2.血壓正常或增高。
3.可有尿少或血尿。

診斷依據


1.全身浮腫,呈凹陷性。
2.大量蛋白尿(可有+++到++++)或24小時尿蛋白超過0.1g/kg,持續2周以上。
3.低蛋白血症:血漿總蛋白低於正常,以白蛋白降低更明顯,往往〈30g/L。而a2和β球蛋白則相對升高。
4.高膽固醇血症:血漿膽固醇常〉5.7mmol/L(220mg/dl)。

檢查項目


1.為明確診斷首先檢查尿常規、血漿蛋白血膽固醇
2.為鑒別單純性腎病綜合征或腎炎性腎病綜合征,需檢查尿常規、血沉、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C3、尿C3、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標誌物等。
3.為防治感染需作中段尿培養、胸、腹部X線平片、血培養等。
4.必要時做腎B超(尤其是B超檢查)、腎圖、靜脈腎盂造影、以了解腎功能。

日常護理


第一,孩子不宜勞累。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差,從醫院回到家會感到很新鮮,容易玩得過累,睡眠不足,家長要特別注意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時間,盡量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二,患兒不宜吃多鹽食物。飲食要注意少鹽,對血壓還沒有降到正常的孩子,這點十分重要。但飯菜無鹽又會影響食慾,宜用低鹽飲食。在浮腫和高血壓消失后,才可改進普通飲食,但也要清淡,不可過咸。饅頭和蘇打餅乾中也含有鈉,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可以讓孩子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
第三.一般護理:
1、休息 嚴重水腫和高血壓時需卧床休息,一般無需嚴格限制活動,根據病情適當安排文娛活動,使患兒精神愉快。
2、飲食 保證熱量,蛋白攝入控制在每日2g/kg左右為宜。明顯水腫或高血壓時短期限制鹽。
3、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擦傷和受壓,定時翻身。被褥應鬆軟。臀部及四肢可墊上橡皮氣墊或棉圈,有條件可使用氣墊床。水腫的陰囊可用棉墊或弔帶托起,皮膚破裂處應蓋上消毒敷料,以防感染。
4、嚴重水腫者應盡量避免肌內注射藥物因嚴重水腫常致藥物滯留、吸收不良或注射后針孔藥液外滲,導致局部潮濕、糜爛或感染。必須肌內注射時,注意嚴格消毒,注射后按壓時間稍長些,以防藥液外滲。
5、觀察浮腫變化
6、預防感染
7、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
8、健康教育

生理特點


新生兒在出生后腎臟代替胎盤而成為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主要器官,但其生理功能還不夠成熟,儲備功能差,一般1~1歲半時達成人水平。
(1)腎小球濾過率 新生兒腎小球濾過率為成人的1/4,1歲時才接近成人水平,故過量的水分和溶質不能迅速有效地排出。
(2)腎小管再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新生兒腎小管再吸收功能差,故靜脈輸入或口服葡萄糖易出現尿糖。新生兒及幼嬰的腎臟對藥物的排泄功能差,故用藥時劑量應小心、慎重。新生兒腎小管功能較腎小球更不成熟,因而易致水腫。
(3)濃縮與稀釋功能 嬰兒腎濃縮功能差,尿素生成少、排泄率低,故嬰兒尿溶質少,尿比重低。其稀釋功能相對較好,可將尿液釋至和成人相近的程度,但因為腎小球渡過率低,排泄水分的速度較慢,在負荷過重時,容易發生脫水、水腫或水中毒,故如需補液時應予注意。

日常飲食


小兒得了急性腎炎該如何護理,該吃什麼食物,不該吃什麼食物,要不要卧床休息,幾時能復學,會不會複發等,這是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
急性腎炎是怎麼回事
急性腎炎在兒童期,多數是某些溶血鏈球菌進入人體后引起抗原抗體免疫反應禍及腎臟所致。腎臟病變的主要部位是腎小球。正常人兩個腎臟各有一百萬個腎小球,在急性腎炎時幾乎80%以上腎小球患病,結果臨床上就出現尿量減少,水腫,血尿和高血壓。嚴重時還可以發生以下癥狀:高血壓腦並心力衰竭(或循環充血)、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
現在,由於患兒多數能及時就醫及時診斷,發生上述威脅生命的嚴重癥狀已比以前少見。有些病人可以表現得相當輕,僅有輕度眼皮水腫,尿中少量蛋白和紅細胞。
飲食要注意什麼
戒鹽
急性腎炎起病之初飲食要戒鹽。因為此時腎臟泌尿能力減弱,吃下去的鹽若不能正常排出,就會積在體內,同時還會連帶產生水貯留。一般說一克鹽可留滯120毫升水,這樣就會加重水腫,戒鹽目的僅在於此。須知,鹽對腎炎並無影響,吃鹽並不會加重腎臟病變,故當腎炎好轉,腎功能逐漸恢復,尿量增多時,就可解除戒鹽。要知道長期戒鹽不僅烹調困難,食物淡而無味,還會影響孩子食慾,進而造成營養不良,更甚者造成低鈉血症。在戒鹽期間能否用代鹽,或“鹼秋石”?答曰:代鹽或“鹼秋石”實屬氯化鉀,在急性腎炎起病初期,有腎功能不全時,往往已有高鉀血症,食用代鹽、鹼秋石,無疑是火上加油,加重高鉀血症,稍有不慎會招來致命危險。當然,在利尿期、恢復期食之無妨。其實這種鹽味怪難吃,孩子多數不願食用。
戒蛋白
小兒腎病
小兒腎病
急性腎炎起病之初多有腎功能減退,而吃下去的蛋白,其代謝廢物又必須由腎排出,故不宜吃過多的含蛋白質食物,包括肉類、蛋類和含植物蛋白較高的豆類等,吃多了會加重代謝廢物在血里堆積,即氮質血症。但毋須長期戒蛋白,只要腎功能好轉,臨床上出現利尿消腫,化驗血中尿素氮(BUN)恢復正常,即可採用正常飲食。民間傳說戒蛋白百日是毫無根據的。在急性腎炎,蛋白質是不會損傷腎的,相反在腎恢復過程還需要由蛋白質分解而來的一些氨基酸。長期低蛋白不利於孩子生長發育。輕型急性腎炎可以不用限制蛋白攝入,若病人有大量蛋白尿,那就要減少蛋白攝入量。
限水
一般腎炎不必限制飲水,有水腫的病人,多數不會口渴,不必喝太多水。水腫嚴重,尿量又少的病人,則要限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更應嚴格限水,如無需要,不要靜脈滴注液體,為了減少入水量,連湯劑中藥也要限制。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像一個25公斤重(大概7~8歲)的孩子,每天進入身體的水(包括喝的、靜脈滴注的等)是不能超過400毫升加上當天尿量的,而一碗中藥已佔去此限量的一半以上,限制了其他需補的液量。千萬不要以為尿少是水不夠,而用喝水的辦法來利尿。
水果
一般急性腎炎不必戒水果,但也不提倡吃太多水果,尤其是病情較重的病人。這是由於腎功能不好,排鉀能力有限,而水果含鉀頗豐,吃多了血鉀就會升高,若原已存在高血鉀,那就十分危險了。在腎功能衰竭又有高血鉀的病人,必須戒水果和其它高鉀食物,如番薯、土豆、筍、香菇、白菜、榨菜、豆類、花生和核桃等。到了恢復期吃水果則有益病人康復。
小兒腎病許注意補鈣
小兒時期極易患泌尿系統的疾病――腎病綜合征。雖然此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但在臨床上常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先天性腎病3種,其主要特徵為高度浮腫、高膽固醇血症、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在治療方面,多數家長和醫生們只注意以適當休息、合理飲食、防治感染、利尿消腫和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等方案進行治療,而疏忽了給患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由此造成的低鈣驚厥、手足搐搦或骨質疏鬆現象,在臨床上時有發生,因而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一般來說,腎病綜合征患兒有大量的蛋白尿排出。在丟失大量蛋白的同時,血液中容易與白蛋白相結合的鈣也隨蛋白尿一併排出體外。而此時患兒處在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機體對鈣的需求量相對增多,因此蛋白尿過多使鈣的丟失也較多,易致患兒體內缺鈣。如果不注意給患兒及時補鈣或攝取含鈣食物不足,終致導致偏低,誘發低鈣驚厥、手足抽搐。除此之外,治療腎病綜合征需要長期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理研究表明,激素有對抗人體腸壁吸收維生素D和鈣的作用。如此使患兒體內鈣缺乏更加嚴而嚴重而易導致小兒骨質疏鬆,活動易發生骨折。鈣之緣片,內含碳酸鈣(含量最高)、維生素D(人體對鈣離子吸收的載體),吸收非常好,適宜孩子補充。
因此,在採用綜合治療小兒腎病綜合症的同時,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以彌補缺鈣現象,避免患兒發生低鈣驚厥、手足抽搐、骨質疏鬆和骨折等,此點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