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寺

皇姑寺

皇姑寺本名“顯應寺”,位於石景山區西黃村。建於明天順年間,明英宗賜名“順天保明寺"。

歷史沿革


房檐
房檐
皇姑寺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名為“順天保明寺”。相傳其開山始祖呂牛曾救過明英宗朱祁鎮,英宗復辟后詔封呂牛為“皇姑”,故俗稱皇姑寺。清康熙時毀於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改稱“顯應寺”,俗稱皇姑寺。
皇姑寺有天順六年(1462年)鑄造的銅鐘嘉靖十二年(1533年)將天順六年(1470年)的銅鐘重新翻鑄,現存大鐘寺。明萬曆元年(1573年),慈聖皇太后又率眾捐一口銅鐘。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間,皇姑寺毀於火。明代人蔣一葵著《長安客話》一書載:“自平坡東轉,望都城,平沙數十里。中經黃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修道處。凡貴家女緇髡皆居其中,人不易入。”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以紀其事,同時易名顯應寺。
皇姑寺
皇姑寺
新中國建立后,遣散寺內僧眾,改建為西黃村小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八大處農工商佔用,2005年產權歸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2007年開始大規模修繕,截止2014年共投入2000萬元,修繕面積2000多平方米。

寺廟規模


皇姑寺舊有廟宇院落及田地共佔地六頃七十六畝,寺廟全盛時期分正院、東跨院、西跨院等十數所院落,是京城西部較大的寺廟,上個世紀,寺廢人散,部分建築毀棄,到九十年代僅剩中部院落部分建築遺存。
2015年,經過兩次大規模復建維修,已基本恢復中路院落原貌。
現有四進院落,山門一座;第一進為天王殿,鐘鼓二樓;第二進為觀音殿;第三進為呂祖殿;第四進為藥師閣。

寺廟廟會


清中葉,皇姑寺演變成京西著名的廟會和都人踏青遊覽區。《帝京歲時紀勝》稱:“至於遊覽之地,如西山妙峰、弘教、聖感、潭柘、顯應西域戒台等寺,極稱名勝。歲之四月,都人結伴聯鐎,攢聚香會而往游焉。”其中的“顯應”就指皇姑寺。據老輩人講,舊時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是皇姑寺廟會之期。初一至初八最熱鬧,初一開山門,初八“佛誕日”,來自通州三河香河安次武清寶坻、薊縣、寧河京東八縣的善男信女,紛紛到呂祖殿焚香禮拜,邊拜邊喚“呂菩薩”,大殿里香煙裊裊,誦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整個西黃村遊人如織,逛廟會的、賣小吃的、撂地攤賣藝的、售賣農具、日用品的,每天雲集數千人。
廟會期間,村東頭的老祖墳是香客們必去祭祀的地方,他們一路走一路撿石頭,為的是給老祖墳上扔石頭。皇姑寺神佛倍兒靈,俗話說:老祖爺的神靈--照遠不照近,所以京東八縣的香客不辭辛苦遠道而來拜佛。多為纏著小腳的婦女,她們一般騎驢來,村東頭有一口井,井邊大石槽專供牲口飲水用。西黃村人說話京味兒,周邊村落說話帶口音,這與水土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廟(皇姑寺)有關。
來皇姑寺進香的還有高蹺會、少林會等眾多民間香會。引人注目的是高蹺會,皇姑寺山門前是金溝河故道,進山門要上高台階,踩高蹺的足蹬三尺多高的高蹺,隨著鑼鼓點跨上高台階,如履平地,看得人目瞪口呆。
廟會期間,廟外有買賣吃的、喝的、用的。吃喝在茶棚里,主要是“晾貨”。用的主要是農村兒童玩具和日用小百貨。廟外還有雜耍與攤販。但皇姑寺廟會,賣農具的不多,要買農具則需要趕石景山廟會。皇姑寺廟會是以民間信仰、宗教活動和歲時風物為主的一個廟會,前後共延續200多年。
皇姑寺呂祖殿
皇姑寺呂祖殿

寺內景色


顯應寺坐北朝南,正院四進院落,有山門一座,顯應寺門額“敕建顯應寺"為康熙御筆(已毀)。第一進為天王殿,院內有旗杆兩根,鐘鼓二樓。第二進為觀音殿。觀音殿內懸聖祖御書額“水心柏子”。有對聯,聯語:“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為康熙帝御筆(今無存)。第三進為呂祖殿。呂祖殿懸聖祖御書額“杖泉花雨”,有對聯:“月在上方諸品凈,心持半偈萬緣空。”康熙帝御筆(今無存)。第四進為藥師閣。藥師閣懸聖祖御書額:“掛衲翻經”,有對聯:“碧松蔭里池長潤,白藕花中水亦香。”為康熙帝御筆(今無存)。大殿兩旁各有配殿3間,今存西配殿。皇姑寺有鍾兩口:一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將明天順六年(1462年)所鑄銅鐘重鑄;一為明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皇帝之母慈聖皇太后捐贈。兩種形制、尺寸基本相同。上述兩口鐘現存大鐘寺。
寺內殿堂過去供奉的神像除了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將軍、觀音菩薩如來佛十八羅漢等,還有龍王雷公電母土地爺青苗神馬王爺、呂姑、楊祖、張祖、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娘娘關公灌口二郎等,三教九流,偶像齊備,便於各類信徒參拜。(神像均無修復)
呂祖殿前有兩通康熙年間御制碑倖存,龜趺螭首,原碑“文革”中被砸毀,經專家修復,斷為三截和兩截的碑身已連接重新矗立。東側碑為漢文,西側碑為滿文,是寺院珍貴文物。
康熙御制碑文:
都城之西有佛舍一區,創自前明中葉。雖歷加修葺,而歲月浸久,復毀於火,舊觀既替,香界就荒,非所以崇象教、廣禪悅也。朕以古剎勝因,宜規整飭,爰發幣金,鳩材董役。經始於康熙五十年十二月,落成於五十八年正月。不卑不侈,棟宇一新。答士庶敬信之忱,慰緇衲皈依之願。用錫嘉名,顏為顯應,蓋以慧炬祥光,無微不顯,慈雲法力,有感必通。澤萬品於真源,耀十空於寶智,同圓妙果,長稔福田雲爾。

寺廟修繕


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名為“順天保明寺”。
清初時毀於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改稱“顯應寺”,俗稱皇姑寺。
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加修葺。
民國24年(1935年),再次修葺。
新中國建立后皇姑寺為西黃村小學校舍,上世紀90年代八大處農工商佔用,2006年石景山區文化委接收時,由於年久失修,原建築已經面目全非。
2007年,作為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項目之一的皇姑寺修繕工程正式啟動,這也是皇姑寺百餘年來最大的一次修繕。
一期修繕工程主要範圍包括天王殿、觀音殿等,修繕面積1124.35平方米。經兩年施工,一期修繕全部完成,並通過市文物局文物工程監督站的質量評估,通過了相關驗收。二期修繕,主要復建藥師閣、呂祖殿東配殿,修繕觀音殿西配殿,基本恢復該寺明清時期的格局。
2014年,第二期修繕完成,石景山文物部門現正在籌備布展,這裡將成為石景山區文物博物館。

歷史傳說


西黃村在明朝中葉以後聲名大噪,緣於正統年間村中建了皇姑寺,起初寺以村名,叫黃村寺,忽然開山住持呂姑與皇宮有了瓜葛,土氣的黃村寺搖身變為萬眾景仰的皇姑寺。這段聽起來玄妙的傳說還得從英宗親征蒙古說起。
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寇邊,太監王振挾持英宗御駕親征,途遇西安尼姑呂氏攔駕勸阻。呂尼說她夜間夢見菩薩顯靈,命她速往燕京搭救皇上,諫言出師不利。英宗不信,令軍士驅逐呂氏,繼續北上。太監王振剛愎自用、指揮失誤,導致全軍在土木堡覆沒,英宗被俘。想起呂尼的勸阻,英宗追悔莫及,睡夢中恍惚聽到呂尼在哭泣,規勸他珍重,苦盡甘來,日後還會吉星高照,有時還送來飯食。八年後,英宗復辟,感念呂氏,下詔敕封為御妹,擴建黃村寺,御賜寺額,皇姑寺的大名在民間流傳開來。
《帝京景物略》、《長安客話》、《京城古迹考》等史志都記載了類似說法,百姓對此深信不疑,皇姑寺大行其道,黃村寺逐漸被淡忘,“敕賜順天保明寺”則成了官方稱謂。皇姑寺遺存的兩口銅鐘(現藏於大鐘寺博物館),銘文中有“黃村寺”和“敕賜順天保明寺”字樣,道出皇姑寺的童年原來是地地道道的“灰姑娘”。
由於和皇家沾親帶故,不僅廟產得到朝廷的庇護,還享有諸多特權,弘治十二年敕諭碑中,明確規定皇姑寺享有蠲免糧稅的特權,官員軍民一律不得侵佔廟產、毀壞廟宇。皇姑寺的施主也由村婦農夫演變為皇親國戚。更令人佩服的是,皇姑寺的歷代住持洞悉世情,眼光長遠,她們擔心後世皇帝不認這個異姓皇姑,只要新皇帝登基,就急著討要聖旨護寺,並借佛祖名義普度皇宮禁苑中的后妃、公主、宮女,這些人之間盤根錯節,互為表裡,皇姑寺藉此站穩根基。
天有不測風雲,皇姑寺差點毀在佞道的明世宗手上。明世宗認為佛教有傷風化”,在道士的慫恿蠱惑下,多次下令毀京師寺院,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天寧寺潭柘寺等名寺,均遭破壞和拆毀。毀棄還是保留皇姑寺,嘉靖皇帝和兩位皇太后意見相左,加上宮女太監的告密和串通,皇帝只好妥協。皇姑寺遺存的“黃村寺鐘”初鑄於天順六年(1462),置於大悲觀世音殿,在嘉靖十二年(1533)三月二十一日奉懿旨重造,領銜者是明孝宗皇后和世宗生母。兩位太后懿旨翻鑄銅鐘,明確昭告世人皇姑寺是太後娘娘的香火院,誰也別想毀掉它,皇帝也不例外。
清代巨著《醒世姻緣傳》,反映明代中期市井生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第78回中對皇姑寺描述:“皇姑寺是宮裡太後娘娘的香火院,不著皇親國戚大老爺家裡的宅眷,尋常人是進不去的。就是大老爺家奶奶,也還有個節令,除了正月元旦、十五元宵、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三月三王母蟠桃會四月八浴佛、十八碧霞元君生日、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十一月冬至臘八日施粥,這幾日才是放人燒香的日子。不是這節令,就是大老爺宅眷,有甚麼還願掛袍、許幡進燈的善事,問司禮監討了小票,行給把門的太監,才放進去哩……”讚詞有:“朱紅一派雕牆,四繞青松掩映,翠綠千層華屋,周遭紫氣氤氳。獅子石鎮玄門,獸面金鋪繡戶。禁宮閹尹,輪出司閽;光祿重臣,迭來掌繕。香煙細細,絲絲透越珠簾;花影重重,朵朵飛揚畫檻。蓮花座上,高擎丈六金身;貝葉堂中,嬌養三千粉黛。個個皆陳妙常道行,觀花調鶴,明知早晚參禪;人人是魚玄機行藏,鬥草聞鶯,罔識晨昏念佛。滿身紗羅緞絹包身,鎮日酒肉雞魚豢養。惹得環佩朝來,千乘寶車珠箔卷;輪蹄晚去,萬條銀燭碧籠。名為清凈道場,真是繁華世界。”
看看吧門檻有多高,一年中只有十大節令才允許尋常百姓燒香,平日里太監把守森嚴,憑司禮監發放的小票進門。廟裡繁花似錦,熱鬧非凡,賽過朱門大戶。還真不是小說寫得誇張,是實有其事,《長安客話·郊垧》載:“自平坡東轉,望都城,平沙數十里。中經黃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焚修處。寺建自呂姑。呂陝人,雲遊此。正統間,駕出御虜,姑逆駕諫阻不聽。及蒙塵虜營,上常恍惚見姑陰相呵護,皆有詞說。后復辟,念之,封為御妹,建寺賜額。故又稱皇姑寺雲。自后凡貴家女緇髡皆居其中。有寺人司戶,人不易入。”嘉靖間太后對皇姑寺第二代住持金西白尤其賞識:“太后重其道氣,不勝延想,故重賜以璽書,特加道院”,表面上宣揚道教,以遮世人的眼,實際上換湯不換藥。
皇姑寺另一口鐘鑄於明隆慶六年(1572),領銜者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崇信佛教,多次出資修廟,如慈壽寺慈恩寺、萬壽寺、拈花寺長椿寺等皆與她有關。李太后被尊為“九蓮菩薩”,號召力更大,她倡議鑄鐘,王公大臣紛紛解囊,有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太師定國公徐光祚、錦衣衛左都督朱希孝及司禮監太監馮保等1300餘人。兩口銅鐘傳遞了三位太後接力護寺的史實,皇室與皇姑寺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明滅清興,皇姑寺遭逢兵燹。康熙不忍廢棄,於康熙五十年(1711)官修重建,御題“敕建顯應寺”,御制《顯應寺碑記》,親題殿聯多副。《日下舊聞考》卷97記載:“觀音殿內懸聖祖御書額曰‘水心柏子’,聯曰:‘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老祖殿額曰:‘杖泉花雨’,聯曰:‘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寺后閣額曰:‘掛衲翻經’,聯曰:‘碧松蔭里池常潤,白藕花中水亦香’;寺門額曰:‘敕建顯應寺’,又天王殿亦有‘顯應寺’三字額,皆聖祖御書。”可見康熙對皇姑寺的青睞,或許他不止一次到過皇姑寺,《日下舊聞考》卷86甚至披露皇姑寺還是他的行宮。康熙熱衷微服私訪,酷愛西山風景,皇姑寺毗鄰京西古道,他極可能在遊玩西山盡興之餘,下榻皇姑寺。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康熙御筆殿額、殿聯等不復存在,門額僅存拓片,御制碑倖存廟內,龜趺螭首,滿漢合璧,矗立在老祖殿前,向人們默默訴說著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觀音殿
觀音殿

詠皇姑寺


皇姑寺
明·粱稷
靜人云房村路緣,客來唯有磬相傳。
兩階肅立參天柏,四座端開涌地蓮。
劫火未灰香篆結,風幡不動法燈燃。
何須更訊寒岩木,千載曾聽阿母禪。

位置交通


皇姑寺位於石景山西黃村村北,南鄰田村路,西鄰八大處路,附近有318、336、389、598、664、958、972、992、運通101、112路等公交車站。
未來有地鐵六號線開通,站名為西黃村站。
皇姑寺門樓
皇姑寺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