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部
漢武帝元封五年設立的部門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冀州刺史部,隋初廢郡用州縣兩級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冀州刺史部為監察區,隋亡遂廢。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鑒於秦代中央直轄四十郡,多有不便。於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級行政機構,除都城附近的司隸部外,分天下為十三個刺史部。因以《禹貢》《周禮》所載之州為名,故又稱十三州。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鄲、邢台、石家莊三個地區的全部,衡水地區的大部,保定地區的西南部,滄州地區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個縣,山東省西端三、四個縣。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部領有安平郡、常山郡、中山郡、河間郡、清河郡、趙國、巨鹿郡、渤海郡、魏郡九個郡,約百餘個侯國(縣)。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敗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佔領冀州,自領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為魏公,領有冀州,河東等十郡。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220年10月東漢獻帝退位,曹丕稱帝,年號由延康改黃初,因曹操封魏公,國號魏。從這一年起,我國進入三國時期。三國時魏冀州所轄範圍與東漢時大體相同。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因為鄴城為五都之一(長安、譙、許昌、鄴、洛陽),冀州州治移至信都。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孚為安平王,安平郡改為安平國,仍以漢制,州治信都。冀州領安平、巨鹿、趙國、平原、樂陵、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個郡國。安平國領信都、扶柳、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八縣。阜城縣併入信都(據《大清縣一統志》)。“范志”載,晉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孫祜為長樂王,遂改安平國為長樂國。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領後趙石勒攻陷冀州,殺信都刺史王斌,將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國,下設三個州,冀州治信都。
317—420年,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活動於冀州地區的先後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行政區劃基本沿襲西晉。至季龍,冀州治長樂郡。前燕,鮮卑族慕容儁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堅克慕容暐,州徙於鄴。後燕慕容垂自稱燕帝,據中山(今河北完縣),復移冀州於信都。
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改為北朝,與南朝形成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轄長樂、武邑、勃海三郡;長樂郡領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盧、廣川、南宮、下博八縣。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慶聚眾造反於冀州。
隋文帝滅陳之後,中國又由割據轉為統一。由於幅員的廣闊,廢郡用州縣兩級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冀州刺史部為監察區,隋亡遂廢。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下轄:邯鄲,易陽,襄國,柏人
【廣平國】治廣平(今河北雞澤舊城營)
【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
【信都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獻縣)
下轄:樂成,侯井,弓張,武隧。
【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雞澤平鄉城)
下轄:真定,稿城,肥累,綿曼。
【常山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北部)
【中山國】治盧奴縣(今河北定州)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
領15縣:鄴縣、內黃、黎陽、繁陽、陰安、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領7縣:甘陵、貝丘、靈縣、鄃縣[shū]、繹幕、廣川、東武城。
安平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巨鹿郡治廮陶(今河北寧晉東陳附近)。
領15縣:廮陶、楊氏、鄖(去員加梟)縣、下曲陽、南䜌[luán]、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干、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縣:邯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常山國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泊頭千戶屯附近)。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冀 州 | 信都 | 趙國 | 房子縣 | 9 | 房子縣、元氏縣、平棘縣、高邑縣、中丘縣、柏人縣、平鄉縣、下曲陽縣、鄡縣 | |
巨鹿國 | 廮陶縣 | 2 | 廮陶縣、巨鹿縣 | |||
安平國 | 信都縣 | 8 | 信都縣、下博縣、武邑縣、武遂縣、觀津縣、扶柳縣、廣宗縣、經縣 | |||
平原國 | 平原縣 | 9 | 平原縣、高唐縣、茌平縣、博平縣、聊城縣、安德縣、西平昌縣、般縣、鬲縣 | |||
樂陵國 | 厭次縣 | 5 | 厭次縣、陽信縣、漯沃縣、新樂縣、樂陵縣 | |||
勃海郡 | 南皮縣 | 10 | 南皮縣、東光縣、浮陽縣、饒安縣、高城縣、重合縣、東安陵縣、蓨縣、廣川縣、阜城縣 | |||
章武國 | 東平舒縣 | 4 | 東平舒縣、文安縣、章武縣、束州縣 | |||
河間國 | 樂城縣 | 6 | 樂城縣、武垣縣、鄚縣、易城縣、中水縣、成平縣 | |||
高陽國 | 博陸縣 | 4 | 博陸縣、高陽縣、北新城縣、蠡吾縣 | |||
博陵郡 | 安平縣 | 4 | 安平縣、饒陽縣、南深澤縣、安國縣 | |||
清河國 | 清河縣 | 6 | 清河縣、東武城縣、繹幕縣、貝丘縣、靈縣、鄃縣 | |||
中山國 | 盧奴縣 | 8 | 盧奴縣、魏昌縣、新市縣、安喜縣、蒲陰縣、望都縣、唐縣、北平縣 | |||
常山郡 | 真定縣 | 8 | 真定縣、石邑縣、井陘縣、上曲陽縣、蒲吾縣、南行唐縣、靈壽縣、九門縣 |
冀州 | 長樂郡 | 信都(河北冀州) | 4郡21縣 |
冀州 | 長樂郡 |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 4郡 |
冀州 | 長樂郡 |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
冀州刺史 | |||||
計31郡221縣。地域相當於今山西、河北、京津地區、山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南部 | |||||
信都郡 | 長樂縣(今河北冀縣) | 清河郡 | 清河縣(今河北清河西城關) | 魏郡 | 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 |
汲郡 | 衛縣(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 | 上黨郡 | 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 | 河東郡 | 河東縣(今山西永濟西南江蒲州鎮) |
河內郡 | 河內縣(今河南沁陽市) | 長平郡 | 丹川縣(今山西晉城市東北高都鎮) | 臨汾郡 | 臨汾縣(今山西臨汾市) |
龍泉郡 | 治隰川縣(今山西隰縣) | 西河郡 | 隰城縣(今山西汾陽縣) | 文城郡 | 吉昌縣(今山西吉縣) |
絳郡 | 正平縣(今山西新絳縣) | 涿郡 | 薊縣(今北京市城西南) | 離石郡 | 離石縣(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 |
雁門郡 | 雁門縣(今山西代縣) | 馬邑郡 | 善陽縣(今山西朔州市) | 定襄郡 | 大利縣(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城西北) |
恆山郡 | 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 | 博陵郡 | 鮮虞縣(今河北定州市) | 河間郡 | 河間縣(今河北河間市) |
上谷郡 | 易縣(今河北易縣) | 趙郡 | 平棘縣(今河北趙縣) | 武安郡 | 永年縣(今河北永年縣) |
樓煩郡 | 靜樂縣(今山西靜樂縣) | 太原郡 | 太原縣(今山西太原市南) | 襄國郡 | 龍岡縣(今河北邢台市) |
北平郡 | 盧龍縣(今河北盧龍縣) | 安樂郡 | 燕樂縣(今北京密雲縣北半城子) | 漁陽郡 | 無終縣(今為天津市薊縣) |
遼西郡 | 遼西縣(今遼寧義縣東南),后移治柳城縣(今遼寧朝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