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資源環境學院成立於1999年9月,由資源系和環境工程專業組建而成。學院的起源1951年成立的湖南農學院土壤系,按學科發展大致可以分為1951~1976年——單一學科起步與發展階段、1977~1998年——多學科成長與發展階段和1999~2010年——多學科融合的蓬勃發展階段。1979年以前本科教育獨樹一幟,1979年到2001年本科教育與碩士研究生教育相得益彰,2002年以後本、碩、博3個層次教育共同發展。

資源環境學院成立於1999年9月,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原湖南農學院成立時設置的土壤系,至今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目前有農業資源、環境科學、土地管理等8個教學基層組織。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環境科學、安全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兩個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還是省級重點建設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十三五”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師資力量


學院聘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王凱榮研究員,中國農科院曾希柏研究員,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保護研究所許振成研究員、彭曉春研究員、蔡信德研究員,浙江大學王珂研究員,遼寧大學李法雲教授等10多名兼職教授聯合培養研究生;聘請英國洛桑試驗站Brooks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湯鴻宵院士,長江學者、國際植物營養學會主席、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方先知廳長、湖南省環保廳蔣益民廳長、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佐藤努教授等1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促進了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學院聘請香港大學顧繼東教授為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學科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佐藤努教授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湖南省“海外名師”。2014、2015年我院先後引進湖南省“百人計劃”學者伊斯梅爾教授、高軍博士,其中高軍博士全職來校組建“農田重金屬污染與修復的生理生化分子機制”研究團隊;引進美國密蘇里大學賀紅士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顏曉元研究員為我校神農學者特聘教授。
學院聘請了吳金水研究員、曾希柏研究員、李法雲教授、許振成研究員、王珂研究員、廖柏寒教授、彭曉春研究員、蔡信德研究員、羅尊長研究員、黃鳳球研究員、肖時運研究員、薛南冬研究員、宋正國研究員等為兼職教授;聘請了湯鴻宵院士,張福鎖教授,Brooks教授,林奎研究員,方先知廳長、蔣益民廳長、顏學毛副廳長、尹學朗副廳長、王會龍副廳長等1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
學院下屬的湖南省實踐教學示範中心現有測量學實驗室、農業資源利用實驗室、農業環境保護實驗室3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課及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環境工程與科學模擬實驗室。現有實驗用房2623m,辦公用房280m,實習基地400m,自籌經費建研究用房500m,固定資產2146台(件),價值1300餘萬元,圖書資料室40m,科技圖書3000餘冊。

學院信息


學院有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1995年以來建立的1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之一),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學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還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農業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及公共管理(MPA)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3個一級學科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
學院實驗中心為湖南省實踐教學示範中心(2011年5月驗收合格),下設5個功能實驗室,其中測量學、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3個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課及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有中央與地方共建農業環境工程訓練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土壤及岩石標本館(344m)和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環境工程與科學模擬實驗室。共有實驗用房3300多m,校內實習基地13300m(20畝),有儀器設備2600多台(件),總價值3000餘萬元。
學院還有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農業養殖與種植污染系統控制工程中心、植物營養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等教學科研平台。有土壤研究所、植物營養研究所、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農業環境污染修復工程中心、環境污染治理聯合實驗室(與湖南慧正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建)等科研機構。有湖南省技術監督局頒發“計量認證”資質的“湖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檢測中心”,可對外開展初級農產品、土壤、水質、農藥殘留、空氣環境檢測並提供合法的檢測報告。有1個校辦企業“長沙湘農資環工程規劃有限公司”。
近5年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2項,承擔國家重大水專項子項目2項,國家973子項目2項。近年科研經費到賬3000餘萬元/年。目前已獲得部(省)、廳(校)重要科技獎勵21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830餘篇,其中在SCI、EI等源刊收錄論文9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23部,主編和副主編教材10餘部,申請專利20項。
學院與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湖南省農委、湖南省水利廳以及各地(市)、縣國土、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土地調查、土地資料庫建設、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規劃、優美鄉鎮規劃、現代農業與農村區域發展規劃、環境污染治理、環境評價、農藥殘留登記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測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評價、新型肥料研發等方面廣泛開展科技服務。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強學科、專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科學研究,推進科技創新,鞏固和發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結合的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把握機遇,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人才戰略目標,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同類院校高水平的研究教學型學院。

發展現狀


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專職教師80人。專職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75人(占教師比例的93.8%),其中具有博士學位51人(占教師比例的63.8%)。學院具有副高以上職稱45人,其中教授24人(二級教授3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生導師24人(本院15人+校內外9人)、碩士生導師50人(35人+15人),教師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計劃3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8人。
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共1351人,其中研究生221人(含博士生44人,碩士生177人),本科生1130人。
學院設有農業資源系、環境科學系、土地管理系、湖南省環境與資源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等教學基層組織。有湖南省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農藥殘留毒理試驗研究室(農業部認證)、土壤研究所、植物營養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及安全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環境工程專業是湖南省重點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植物營養學科是湖南省重點學科。農業資源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學校1995年以來建立的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之一,農業資源與環境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農業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為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自主設置的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碩士學位授權點,此外,還擁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農業推廣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及公共管理(MPA)三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專業涵蓋農學、工學、管理學理學四大學科門類。

特色優勢


1.學科建設實現重大突破。近年來學院學科建設實現了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零的突破,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和公共管理學科被批准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成功申報了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個(農業資源與環境)和公共管理(MPA)碩士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學院推薦香港大學顧繼東教授申報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獲得批准。
2.專業建設工作再上新台階。近5年來學院成功申報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安全工程3個本科專業。植物營養學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土壤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被評校級A類重點學科。
3.科學研究快速發展,成效顯著。近5年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1項,承擔國家重大水專項子項目2項,國家973子項目2項。還承擔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生態環境規劃、環境評價、農藥殘留登記試驗、農田地力評價等科技服務項目60餘項,獲科研經費5000餘萬元。已獲得部(省)、廳(校)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810餘篇,其中在SCI、EI源刊等收錄論文8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18部,申請專利4項。2010年科研經費到賬1800餘萬元,比上年增長近500萬元。
4.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5年來,學院累計招收全日制學生13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碩士研究生330人、本科生1012人。有1項大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先後獲得2006年湖南省第七屆“挑戰杯”科創大賽一等獎和2007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學生有14人次受到省級以上表彰。每屆都有90%以上的學生在當年成功就業。有11篇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5.發揮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學院十分重視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先後與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湖南省農業廳、各地(市)、縣國土部門、環保部門和農業部門,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主要在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礦產資源規劃、土地管理資料庫建設、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項目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規劃、優美鄉鎮規劃、環境污染治理、環境評價、農藥殘留登記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測土配方施肥、農田地力評價等方面開展科技服務。

專業設置


植物營養學科
主要研究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運輸、分配、再利用過程及其調控機制;營養元素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對產量、品質的影響;調節劑及其他農藝措施對植物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養分吸收與運輸、分配及其對品質形成等生理生化過程的影響;養分缺乏、適宜和中毒的範圍,養分缺乏或毒害癥狀的發生機理及其與環境因子的相互關係;植物對礦質養分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生化基礎,篩選耐養分脅迫的植物種質資源環境污染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其毒害機理,土壤和水體污染的修復技術及其應用。
研究不同生態條件下礦質元素在土壤圈、水圈、大氣圈中的轉化和遷移規律,特別是氮、磷等損失途徑及其對環境的污染與控制途徑,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在食物鏈中的遷移規律、富集及其控制技術等。如,(蔬菜生產)化肥中養分的轉化和遷移規律及其化肥污染(污染蔬菜、水體、大氣)控制技術研究;湘江流域氮、磷污染現狀、成因及防治;有機廢棄物(污泥、植物秸稈、畜禽糞便、酒糟等食品加工業廢棄物)的污染防治及資源化利用(肥料、沼氣等)。

現任領導


羅琳,院長
金可元,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徐玉雙,副院長
彭建偉,副院長
劉敏,副書記兼副院長

博士學位點

農業資源利用博士點
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立於2005年。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營養生理學、植物營養資源開發與利用、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污染與環境修復、土壤過程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該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楊仁斌熊興耀譚濟才教授3人。學科領銜人是劉強教授。
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博士點
培養學生掌握土壤科學、土地管理科學、作物科學、3S技術等學科的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深入了解本學科發展趨勢和學術研究前沿;具有科學的思維能力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在科學發展的前沿上探索;能夠熟練地應用計算機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根據農業生態系統基本原理,應用數學建模、計算機信息與3S技術,研究土壤—作物生態系統組成、結構與功能,系統演變過程的機理,建立系統模型與模擬,為作物生產管理的定量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供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研究主要農業生態系統土壤肥力的演變規律及其調控措施、精準農業的關鍵技術及其在土壤肥力調控與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應用;研究土壤、土地及作物遙感信息的採集方法、遙感圖象計算機判別和信息提取、處理與分析的原理與方法、遙感技術在作物生產管理和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中的具體應用;研究區域土地資源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及其發生變化規律,探討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規律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原理,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適宜性評價和規劃
農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點
園藝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點學科設立於2003年,2004年正式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環境污染物及檢測技術(兼環境污染治理);環境污染化學及毒理學;園林環境工程;園藝作物無公害生產等。該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楊仁斌、熊興耀和譚濟才教授3人。該學科導師目前承擔有國家科技部、農業部、省科技廳、教育廳973、863等重點項目、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20多個,年科研經費150萬以上,在全國核心期刊上年發表科研論文20篇上,多篇已經被SCI等國際刊物收錄。已經取得國家、省(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7項。
土壤學博士點
該學位點於200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查批准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我省唯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土壤學學科點。本學位點現有在職教師1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1人,中級職稱的3人,其中博士導師3人,領銜導師為張楊珠教授;取得獲獎科研成果22項,公開出版著作10本,編寫教材5本,發表論文100餘篇。
植物營養學博士點
植物營養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在我國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遼寧大學建立了長期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合作關係;該學科有博士生導師5人,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規律與施肥,作物高產優質形成的營養生理,作物高效利用養分的生理與分子基礎,新肥料的研製開發,農業有機廢氣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與土壤污染的防治,土壤肥力演變規律與調控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973項目2項,948項目1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1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2項及省部重點項目5項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經費達800多萬元。

碩士學位點

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點
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點是我院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環境污染化學與毒理學、環境污染物與檢測技術、環境污染控制工程、農業環境保護的清潔生產、農業生態工程及規劃。學科點領銜人是曾清如教授。
環境科學碩士點
我校環境科學碩士點於2005年10月由國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門審查通過,是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培養環境科學專業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能夠從事環境科學、環境化學環境生態學、環境檢測與分析、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環境工程碩士點
環境工程是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研究環境工程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研究領域為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污染控制、環境質量改善的過程機理與工程措施,同時結合相關學科的高新技術,開發污染控制的新工藝和新材料。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既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及系統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及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農業資源利用碩士點
農業資源利用碩士點是我院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土壤肥力化學、土壤污染與防治、土壤資源利用、植物營養生理學、施肥原理與技術、植物營養生態學,植物營養與土壤養分。學科點領銜人是羅建新教授。
土壤學碩士點
該學位點於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查批准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我校較早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之一,也是我省唯一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土壤學學科點。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土壤、環境與生態系統中的熱點問題。本學位點現有在職教師1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1人,中級職稱的3人,其中碩士導師5人,領銜導師為王翠紅副教授。畢業研究生主要就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及各高等農業院校,大多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受到了所在單位的好評。
植物營養學碩士點
植物營養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在我國省屬農業院校中居領先地位,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建立了長期聯合培養碩士生的合作關係。該學科現有碩士生導師7人,主要從事植物(農作物,園林,花卉等)營養規律與施肥,作物高產優質的營養生理,作物高效利用養分的生理與分子基礎,新型肥料的研製開發,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1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專化基金1項,省部重點項目3項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金費充足。
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
湖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是2004年國家批准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已招收碩士研究生47人。設有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土地經濟與房地產管理,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四個專業方向,有專職導師5人,其中博士導師兩人。目前,該學位點具有良好的設備條件,承擔了大量的土地規劃、土地整理等社會服務項目。
土地資源利用與信息技術碩士點
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農業遙感與資源利用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要求掌握土壤科學、土地管理科學、作物科學、3S技術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和必要的實踐技能;具有較系統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夠熟練地應用計算機技術,為專業學科研究服務。具體研究方向,主要運用土壤學、作物學和農業系統工程原理和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計算機信息技術和方法,研究土壤—作物生態系統過程的數學建模方法與模擬,研究我省主要農業土壤的肥力特徵及其變化規律、主要農作物的營養特徵與施肥技術、精準農業技術在土壤肥力調控與作物施肥中的應用;研究3S技術在作物生產管理和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中的具體應用;研究區域土地資源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及其發生變化規律,探討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趨勢,為區域土壤、作物和土地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及其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公共管理碩士(MPA)碩士學位點
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教學科研實力為依託。面向21世紀,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才。我校 MPA 設立農村信息與土地信息管理、土地資源與資產管理、行政法治與公共政策、地方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六個專業方向。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組織培養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專業化、應用型公共管理的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