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漪

湯漪

湯漪,原名文漪,字斐予,江西泰和人。清光緒7年(1881年)出生於南溪鄉曲江村一個書香之家。湯漪幼承家學,讀書刻苦。清光緒29年(1903年)湯漪參加南昌鄉試中舉人,自此名顯於鄉。因科舉廢除,西學日興,湯漪受時代革命維新思潮影響,胸懷改變國家命運的抱負,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本留學期間,湯漪參加了同盟會,因其積極參加各項革命活動,在留學生中威望顯著。

人物介紹


清光緒32年(1906年)湯漪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預科,但他並不滿足東洋文化,后又橫渡太平洋到美國學習西方文化。清光緒33年(1907年)湯漪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預科學習。清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清宣統2年(1910年),他又先後遊歷考察了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德國、奧國、俄國。清宣統 3年(1911年)湯漪返回祖國,適辛亥革命。同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首義成功,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湯化龍黎元洪聯名通電全國響應。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軍率先攻佔湖口馬當要塞,成立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推馬毓寶為九江都督。10月31日南昌新軍亦舉義反清,成立江西軍政府,推協統吳介璋為江西都督,江西省宣布獨立。湯漪因積極參加江西新軍起義,成為南昌風雲人物,被公推為江西軍政府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各獨立省都督代表會議。
清宣統3年(1911年)11月15日各省都督代表通過“武昌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政務的議案。11月24日各省都督代錶轉赴武漢中央軍政府。12月3日頒布了由湯化龍、宋教仁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2月4日各省都督代表議決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12月14日各省都督代錶轉赴南京。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在江蘇咨議局禮堂召開會議,推舉浙江都督代表湯爾和為會議主席,主持臨時大總統選舉,出席大會的有17個省獨立代表,共計45人,每省只有一票表決權,湯漪與江西其他代錶王有蘭、文群協議投了孫中山一票,因而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會後由湯爾和主席代表各省都督代表赴上海迎請孫中山先生至南京。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湯漪榮幸地參加了總統就職儀式。
1912年1月2日,代理臨時參議院首次召開大會,出席者基本還是原各省代表,正、付議長因生病或公務在外,於是改選廣東代表趙士北和廣西代表馬君武為正、付議長,代理臨時參議院,還推舉確定王正廷、湯漪、林森負責庶務,馬君武、時功久、歐陽振聲負責驗憑,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作了修正。同時選舉黎元洪為臨時付總統。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8日臨時參議院成立,湯漪當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並被臨時參議院推選為法律審查員,同時湯漪還出任《民國報》主編。2月12日清宣統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次日孫中山亦向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薦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並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為代表,迎請袁世凱到南京宣誓就職。但袁世凱不肯受南京革命黨控制,令曹錕在京製造混亂,而後以北京不靖拒絕南下。臨時參議院為遷就袁世凱,被迫同意袁世凱建都北京的提議,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1912年)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移北京。4月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本院亦遷移北京,湯漪亦隨臨時參議院遷至北京。1912年8月5日至11日,同盟會推舉宋教仁、仇亮、劉彥、湯漪、張耀曾、李肇甫,統一共和黨推舉馬麟翼、彭允彜、王樹聲、張壽森、谷鍾秀、殷汝驪,國民共進會推薦王寵惠徐謙陸定、沈其昌、王善荃、蔣邦彥、馬振憲、姚憾,共和實進會推薦虞熙等為代表,商量合併事宜。8月24日孫中山先生應袁總統之邀抵達北京。8月25日上午10時孫中山出席同盟會於虎坊路3號湖廣會館為其舉行的歡迎儀式,同日下午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在湖廣會館內,召開五黨聯合組成“國民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代),公布國民黨黨綱:1促成政治統一;2發展地方自治;3實行種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維護國際和平。
8月26日孫中山單獨會見湯漪道:“袁總統才大,予極盼其為總統十年,必可練兵數百萬,其時予所為之鐵路20萬里亦成,收入可決每年八萬萬,庶可與各國相見。至鐵路借款,須向歐美大銀行直接議借,不必由在京銀行團經手,袁總統意欲中美聯盟,予不謂然。至首者地點,寧、鄂兩處最好。無已,則宜在開封,容當與袁力商雲”。 9月4日下午6時國民黨在迎賓館召開理事會,決議成立總務部、政事部、文書部、交涉部、政務研究委員會、會計部,分管國民黨理事會各項事務,湯漪被理事會推選為政事部主任,成為孫中山理事長的重要助手。
民國2年(1913年)4月8日民國第一屆國會開會,臨時參議院宣告解散,同時參議院正式成立,湯漪當選為參議員,其首倡高薪養廉,提議參議員年俸5000元議案,被參議院通過。6月憲法起草委員會正式成立,湯漪當選為委員長。10月4日湯漪主持修訂了《大總統選舉法》,並於憲法會議議決通過。10月14日湯漪於天壇祈年殿主持起草了中華民國第一部憲法《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又稱《天壇憲法草案》,共計11章113條,憲法規定政府組織採用內閣制,以限制總統權力。袁世凱為與議會爭奪憲法公布權,唆使美國人古德諾、日本人有賀長雄撰文攻擊湯漪主修的《天壇憲法草案》,並派施愚等8人前往憲法起草委員會幹涉制憲,當即被委員長湯漪拒絕。10月25日袁世凱惱羞成怒指使各省都督、民政長通電反對《天壇憲法草案》,謂憲草為湯漪等國民黨議員操縱。湯漪對袁世凱的強權政治不予理采。10月31日湯漪堅持召開憲法起草委員會議經(三讀)程序議決通過《天壇憲法草案》,並向參議院彈劾袁世凱。袁世凱氣急敗壞下令將湯漪逮捕下獄。11月4日又下令解散國民黨,派兵追繳國民黨籍國會議員證書及徽章,宣布取消各省議會國民黨籍議員資格,國會400餘名國民黨議員資格被剝奪,參眾兩院不足法定人數因而陷於停頓。憲法起草委員會因湯漪被捕群龍無首,11月10日被迫宣布解散。袁世凱的專制暴行激怒了眾議院議長湯化龍奮起為國民黨議員申辯,並與袁世凱針鋒相對的鬥爭。12月15日袁世凱成立政治會議以取代國會。民國3年(1914年)1月10日又下令停止兩院現有議員職務。孫中山先生為維護憲法,反對專制政府,決定再造革命。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湯漪經同鄉李國珍保釋出獄,與張耀曾、谷鍾秀等發起組織民憲黨,配合中華革命黨為“實行民權,民主兩主義”而鬥爭。
民國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復辟帝制,在全國一致聲討下病逝。6月7日副總統黎元洪宣誓就任大總統。8月1日宣布國會復會,湯漪仍出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長,主持修改憲法草案。11月19日為加強民憲黨的力量,湯漪、張耀曾、谷鍾秀等在宣外大街江西會館內成立“政學會”,以“研究政務,實行改進”為宗旨,在政學系的支持下,湯漪主修的憲法草案,經三讀通過,政學系因而成為國會中最強大的政治團體。
民國6年(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段祺瑞為首的親日派主張對德宣戰,然卻遭到親英美派的黎元洪總統的反對。3月14日段祺瑞在參眾兩院的支持下通過了“對德絕交”議案。但段祺瑞不滿足於對德絕交,一昧要對德宣戰,因而遭到國會的拒絕。5月10日段祺瑞因惱羞成怒指使公民請願團包圍眾議院毆辱議員,企圖強迫議會通過參戰案。政學系領袖谷鍾秀憤而辭去農商總長以示抗議,內閣部長亦相繼辭職。5月23日黎元洪總統以內閣內僅段祺瑞一人不足信任而將其免職,令伍廷芳代行總理之職。段祺瑞不甘失敗唆使張勳入京倡亂,並指使各省獨立,又在天津設“各省軍務總參謀處”,派兵威逼北京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6月12日黎元洪被迫宣布解散參眾兩院。7月10日孫中山為反對解散國會維護《臨時約法》率領海軍起義艦隊抵達汕頭,提出再造政府恢復國會,號召國會議員赴粵召開國會。湯漪等政學系議員立即響應孫中山護法號召紛紛南下廣州,8月25日赴粵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因到會議員僅有150餘人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為“非常國會”。非常國會推選湯漪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長,8月30日議決通過湯漪主持起草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共13條。9月1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出掌護法軍政府軍政大權,對外代表中華民國。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任海陸軍大元帥,護法軍政府正式成立。但廣西陸榮廷和雲南唐繼堯,欲承認馮國璋為總統,故拒絕出任護法軍政府元帥,並聯合政學系議員抵制大元帥孫中山專權。
民國7年(1918年)1月15日陸榮廷、唐繼堯、湯漪發起成立西南各省聯合會與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分庭抗禮。湯漪在非常國會鼓動道:“西南各省同為自主之主體,同為獨立之政府,地位處於平等,責任期於同負,因無設軍政府之必要”。1月20日湯漪起草了《護法各省聯合會議條例》,名為擁護約法,保障國會,征討禍首,戡定內亂,鞏固統一基礎,敦促憲法之成立而設。實以此條例為西南各省聯合會之法寶與孫中山軍政府抗衡。同日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在廣州成立,推舉岑春煊為議和總代表,唐繼堯、陸榮廷為軍事總代表,決定甩開護法軍政府直接與北方馮國璋議合,但因遭到孫中山的極力反對,各省聯合會被迫宣布取消。政學系在非常國會中佔有120席位,后湯漪又提出將各省聯合會與軍政府合併,改組為聯合政府。湯漪起草了“聯合政府組織草案”稱:“軍政府有政府之名而亡其實,聯合會議有政府之實而名不符,……茲為統一護法主要勢力,將軍政府與聯合會議合併為一機關”。2月2日護法軍政府、非常國會、廣東督軍署及各省代表召開聯席會議,會議討論了湯漪的聯合政府組織倡議,通過了以軍政府及護法聯合會,並改組為“聯合政府”的議案。1918年5月4日,國會非常會議開會,出席議員80餘人,由湯漪提出《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贊成改組軍政府者40餘人,超過4票通過。孫中山當日命居正將大元帥辭職咨文送交國會,並通電辭職。通電悲憤說:民國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軍政府組織大綱》,文不才,被舉為大元帥。雖自知弗能勝此重任,然國家多難,匹夫有責,文忝在手造民國之列,不能視大法之淪亡而不救,用是不避險艱,不辭勞瘁,以為護法討逆倡,使吾國及友邦之人咸曉然于軍政府之職志。他又說:顧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故軍政府雖成立,而被舉之人多不就職,即對於非常會議,猶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內既不能謀各省統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認。文已力竭聲嘶,而莫由取信。“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斯之謂矣。然個人之去就其義小,國家之存亡其義大,文之所以忍辱負重以於今者,良以責任無人,非得已也。文本匹夫,無拳無勇。茲仍願以匹夫有責之身,立於個人地位,以盡其扶助民國之天職。謹略述顛末,向國會非常會議辭大元帥之職。會後湯漪擬定了《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將軍政府單獨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取消大元帥一職,改設七政務總裁。5月18日非常國會通過湯漪起草的《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5月20日非常國會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七人為總裁,自此護法軍政府被非常國會及西南軍界所控制。5月21日孫中山因失去主導權離粵返滬。
民國7年(1918年)10月9日廣州非常國會議決委託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攝行大總統職務,推舉岑春煊為主席總裁,湯漪以軍政府參議之職協助政務總裁岑春煊制定國策。10月23日北京政府總理錢能訓代表新當選總統的徐世昌致電岑春煊請設法進行南北和平談判。11月16日徐世昌總統發布停戰令。11月22日廣州軍政府亦公開響應通令休戰。民國8年(1919年)2月20日在英、美、法、意四國公使的斡旋下南北和平會議在上海召開,廣東軍政府代表唐紹儀提出取消中日軍事協議及參戰軍。停止參戰借款,恢復舊國會等議題,但卻遭到北方總代表朱啟鈐的反對,因而和平會議擱淺。
民國8年(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全國各地工人、學生、商人相繼罷工、罷課、罷市,並成立“全國學生聯合會”,推舉湯節之等為全國學聯顧問領導全國運動。在全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打擊下,徐世昌、錢能訓已自顧不暇,南北議和亦被迫中斷。民國8年(1919年)10月10日隱居上海的孫中山通過五·四運動對中國革命有了進一步認識,決心再造革命形勢,宣布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以別於前國民黨。民國9年(1920年)西南軍閥發生內訌。8月12日孫中山抓住時機下令粵軍兵分三路進攻廣東。同日廣東軍政府海軍部長湯廷光在李福林、魏幫平的支持下逼粵都督莫榮新下野,奪取廣州政權,廣東各屆和平維持會公舉湯廷光為廣東督軍兼廣東省長。10月底桂系戰敗,湯廷光電邀孫中山回粵主政。11月29日孫中山又返廣州重組軍政府。
民國10年(1921年)4月7日廣州非常國會復會,通過湯漪主持起草的《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取消軍政府。5月5日孫中山於廣州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次領導廣州政府。孫中山決議北伐以武力統一全國,但卻遭到陳炯明的反對,陳炯明乘孫中山出兵廣西控制了廣東政府,斷絕了北伐軍軍需供應以阻止孫中山北伐。民國11年(1922年)4月21日孫中山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長之職,只保留其陸軍部長之職。6月6日零晨2點陳炯明發動叛亂,派兵攻打總統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叛,但因外援不至平叛失敗。8月9日孫中山被迫離粵經香港輾轉返回上海,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陳炯明統治了廣東,非常國會的使命宣告結束,議員相繼遷往昆明、重慶。
民國11年(1922年)6月通過第一次直奉戰爭壯大起來的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直系統帥曹錕驅逐了大總統徐世昌,重扶黎元洪出任總統。8月黎元洪在北京恢復第一屆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相繼匯聚京師。10月11日國會舉行第三期常會,湯漪再次當選為憲法委員會委員長主持修改憲法。曹錕欲控制國會,其為爭取總統選票以碳敬、冰敬名義向議員行賄,並按月發給議員津貼。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敦請湯漪將舊國會遷往上海。在湯漪的遊說下,700多名議員南下上海。但因上海議員每月只能領到300元津貼而北京議員月收入600餘元,因而在滬部分議員受金錢誘惑又紛紛返回北京投靠曹錕。民國12年(1923年)6月6日在曹錕的指使下直系軍閥政客迫使國務總理張紹曾下台使政府陷於癱瘓。6月7日曹錕又策動軍警組成“公民團”,向黎元洪總統索餉,並圍困黎宅。6月13日黎元洪被迫宣布辭職交出大總統印。曹錕發動的“北京政變”為其上台掃清了障礙。曹錕欲當總統,他在北京甘石橋設立了議員俱樂部,作為進行大選的活動機關。凡參加“憲法會議”的議員,每次會議發出席費20元,每周參加常會的議員可領出席費100元,通過高價收買,國會800名議員,竟有500多名議員參加了議員俱樂部。10月1日曹錕送給俱樂部議員每人一張支票,特殊票為1萬元,普通票為5千元,共有551人領取了支票。10月5日上午10時曹錕見議員俱樂部人數已達法定人數則召開國會選舉總統,到會議員593人,曹錕以480票當選為總統,時稱“賄選總統”。湯漪堅持真理,不肯向強權低頭,堅決反對賄選,他拒絕投票,因而被國人所推崇稱其為“超然派”。湯漪為反對曹錕賄選總統結為政治同盟。
民國13年(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各投入20萬兵力,戰鬥異常激烈。10月22日正當大戰方酣之時,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與第二路援軍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察副司令孫岳率部回師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大總統曹錕,成立“中華民國國民軍”控制了京津地區,暫請黃郛組織臨時攝政內閣,並邀請孫中山進京共商國是。馮玉祥使直奉大戰風向逆轉,吳佩孚戰敗南逃武漢,張作霖乘勢指揮奉軍入關奪佔了直、魯、蘇、皖及上海等省市。11月24日在張作霖的軍事威脅下,馮玉祥被迫接受張作霖的政治主張,請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12月13日段祺瑞宣布正式轍銷第一屆國會,拋棄《中華民國憲法》,決定召開善後會議抵制孫中山主張的“國民會議”。
民國14年(1925年)2月1日段祺瑞不顧國民黨議員的反對,在北京召開“善後會議”,在湯漪的努力下,始足法定人數。2月13日善後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推舉趙爾巽為議長,推舉湯漪為副議長。段祺瑞想通過善後會議達到自己獨攬軍政、財政大權,但卻未獲成功。7月段祺瑞成立臨時參政院參政會,湯漪當選為臨時參政院參政會副議長參政,協助段祺瑞主持國政。8月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湯漪當選為理事,再次成為北京政壇上的巨星。10月奉軍將領郭松齡倒戈反張,一路勢如破竹直驅奉系老巢瀋陽,馮玉祥因恨張作霖背信棄義,暗中支持郭松齡反張。郭松齡敗死,張作霖深恨馮玉祥,則聯合吳佩孚合攻國民軍。段祺瑞欲聯奉反馮為張作霖內應,但被馮玉祥偵知先派國民軍逼其下野。
民國15年(1926年)1月7日段祺瑞被迫擬定下野通電送電務處發電,但湯漪認為馮玉祥下野,張作霖亦有下野之意,而張之江又通電擁段局勢有所緩和,於是勸段祺瑞放棄下野之念,湯漪又派人從電務處追回段祺瑞下野通電。1月8日因消息已經走漏,各報都披露了段祺瑞下野之電文內容,使段祺瑞處於被動。國務總理許世英見段祺瑞變卦,前來勸段祺瑞通電下野,湯漪責怪道:“你為什麼迫執政限期下野”? 許世英無言以對,不再提下野之事,揚言辭去國務總理職務,後由鹿仲麟出面將許世英請回事態才未擴大。湯漪見國民軍逼宮甚烈則親自將段祺瑞前電加以修改。湯漪是民國立法專家,精通法律,他將原電文中的下野之事刪去,以溫和口吻通電。許世英扭不過湯漪,被迫同意按湯漪修改的電文播發。1月9日電務處播發了段祺瑞的通電,因內中未提段祺瑞下野之事,因而引起國民軍的不滿。民國15年(1926年)4月國民軍戰敗,臨轍出北京前國民軍包圍了執政府,段祺瑞倉皇逃進東交民巷德國東方匯理銀行避難,才未當了國民軍的俘虜。國民軍退出北京,張作霖入主京師,段祺瑞欲聯張拒吳,但張作霖不加理采,段祺瑞自知政治生命已經終結,則宣布“退休”通令,隱居於天津租界當了寓翁。
民國16年(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總攬一切政務。並下令緝拿段祺瑞黨羽,湯漪則南逃上海出任《民國日報》社社長,以輿論為武器議論時局。民國17年(1928年)5月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軍已攻至河北,安國軍節節敗退作鳥獸散,而日本關東軍又逼張作霖將關東租借地租借期和南滿鐵路管理權延長99年,使張作霖腹背受敵,但他頗有民族氣節堅決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並退保瀋陽以拒北伐軍。6月4日日本人見張作霖翻臉不認帳,日軍將張作霖的專車炸毀,張作霖因身負重傷回帥府后即死去。6月11日北伐軍白崇禧部和閻錫山部聯袂進佔北京,安國軍政府徹底垮台。6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宣言,宣布中國統一大業完成,開始由軍政時期轉入到訓政時代。7月11日南京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湯漪和湯薌銘等,湯漪被迫四處藏匿,自此由政治巔峰跌入低谷。
民國25年(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活捉了蔣介石,張楊二將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釋放了蔣介石,由此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政治空氣亦漸漸開明,湯漪的通緝令亦宣布無效,他可以公開露面從事政治活動,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盡一份力量。民國26年(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民國27年(1938年)4月民國政府任命湯漪為行政院賑濟委員會委員,並由上海遷居香港。民國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湯漪又隻身跟隨民國政府組織的一批高級官員從香港轉移至重慶。民國31年(1942年)4月15日湯漪於重慶新都招待所逝世,享年61歲。4月15日于右任親自主持湯漪追悼大會,覃振李烈鈞孔祥熙章士釗、王正廷、許世英、居正等均親臨參加,同年5月12日《中央日報》刊登民國政府褒揚湯漪令,追憶湯漪對中華民國的歷史貢獻,湯漪為此得以恢複名譽,被稱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立法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