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保定村的結果 展開

保定村

海南省萬寧市北坡鎮轄村

保定村是海南省萬寧市第二人口大村,也是萬寧市著名的“魚米之鄉”、“文化之鄉”和“僑鄉”。萬寧市的母親河——太陽河從南向北穿過保定洋,繞村而行。村境東西寬3.2公里,南北長3.8公里;陸地外圍線長10公里,海岸線長2.5公里。土地總面積9794.9畝。人口5769人,其中漢族5674人,黎族84人,苗族5人,壯族6人;此外,還有2000多人旅居海外台港地區。

保定村歷史悠久。據村中佛公嶺上元代摩崖石刻《衍豐渠記》和歷代州郡志書所述綜合推斷,遠比元代更早以前,這裡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建村歷史。宋元兩代,本村為萬安軍所轄。明清兩代,隸屬萬州懷德都。民國時期,歸於萬寧縣一區寧一鄉。解放以後,屬萬寧縣一區明德鄉。1951年,設保定鄉,隸於萬寧縣一區,保定村之有行政建置自茲始。以後,基層建制和行政區劃名稱屢有更改,但做為村級行政單位不變,今為萬寧市北坡鎮保定村民委員會。

歷史沿革


宋代時期
淳熙四年(1177),萬安軍知軍湯鴛追擊南峒叛黎王利學至保定,宿營今佛公嶺下,夜夢觀世音菩薩攜游佛公嶺。因紀其夢,遂建佛公嶺佛寺永寧堂。
保定村
保定村
元代時期
大德二年(1298),萬安知軍賀賈率民開導踢容河(今太陽河),在溪口設第九陂,挖溝1條通至保定洋,灌田330畝。
天歷二年(1329),春旱。因萬安軍有學田在保定洋,軍薜同知暨池學正等率眾從小南山(今水溝嶺)沿舊溝引水至保定洋灌溉。
至元二年(1336),萬寧縣主簿唐君亮等在佛公嶺石壁上刻《衍豐渠記》,以紀天歷二年開溝引水事。
明代時期
洪武十四年(1381),萬安軍主簿王麗珠之子王得安遷居保定村,為保定村王氏村民始祖。
建文年間(1399~1402),黃勃等從賓麥村遷入保定村嶺邊居住。
嘉靖年間(1522~1566),水溝村蘇開帝遷居保定村。調殷村蔡道明遷居保定村廳下。
王綿昌,自費工本,用盡數年之力,自踢容河(今太陽河)小南山河段,另挖小溪1條,引水至保定洋。
隆慶六年(1572)七月,颱風。飢荒。
萬曆二十二年(1594)二月某日,午時地震,申時又大震。
萬曆三十三年(1605)夏,地大震。
崇禎年間(1628~1644),李一桂從琉川村遷入保定村。萬州西門(今萬城鎮西門街)陳訴遷居保定村;以後,創挖保定洋絲溪。
保定村
保定村
清代時期
清代保定村隸於萬州懷德都。
順治十年(1653),飢餓。
順治十五年(1658)冬,水災。
順治末年至康熙年初,即16世紀60年代,月塘村朱仁壽遷居保定村。
康熙初年(約1670~1680),許翰魁從下坡村遷入下山後居住。
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地震大旱。米價貴昂。
雍正四年(1726),蔡允元為歲貢。是年春大旱。
雍正七年(1729),朱蔡兩族發生墳地糾紛,萬州知事應上苑(江西宜黃人,進士)親臨保定嶺勘察,以糾紛之地為兩族墳地交界處,兩姓皆不能於此葬棺而調解之。
雍正十三年(1735)春大雨,夏大水,秋颱風。
雍正年間(1723~1735),黃昌運和黃成瑪,分別從後山村遷居上、下山後。’
乾隆九年(1744)七月,颱風連作3次。冬,發生蟲災,十一月初七日,地震,大水。
乾隆十年(1745)七月,颱風。冬天瘟疫流行,牛幾乎死盡。
保定村
保定村
乾隆十三年(1748),王文英為歲貢。
乾隆十六年(1751),春夏大旱,瘟疫流行。
乾隆十八年(1753),春夏大早;秋淫雨,連刮颱風3次。
乾隆二十年(1755),春旱,蟲災,米貴;秋大雨,連刮颱風2次;冬,地震。
乾隆三十年(1765)冬,立春前一日,雷聲大振,並連大水,前所未有。
乾隆三十五年(1770)六月,大雨連綿,颱風連作;秋旱,蟲災。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下雨至九月才停,晚稻無收。
乾隆四十三年(1778)端陽節夜刮颱風。
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大飢餓。
乾隆五十九至六十年(1794~1795),天花流行。
乾隆年間(1736~1795),朱朝政創建朱氏宗祠。
乾隆年間後期(約1780~1790),王希師創建王氏宗祠。
嘉慶年間(1796~1820),朱拱陽為首將朱氏宗祠移建於今址。
嘉慶十四年(1809),發生牛豬瘟疫。
嘉慶十九年( 1814)夏,蟲害;秋,牛豬瘟疫。
嘉慶二十二年(1817)四月二十七夜,八月初三夜,八月十八夜,九月廿一日,都發生颱風。
道光元年(1821)二月十七日,下大雨雹;夏,發生霍亂
道光二年(1822)八月十七日,地震;十月十七日,大水。
道光三年(1823)二月,大旱;夏,霍亂流行;九月颱風大水。
道光四年(1824)春,大飢餓,米價高昂;九月十二日刮颱風。
道光五年(1825),朱瑞香中拔貢。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保定墟設鴉片煙館,危害保定村,朱拱陽將其拆遷往三夢坡。
咸豐六年(1856),朱瓊香為首重修朱氏宗祠。
咸豐七年(1857),朱瓊香為歲進士。
光緒初年(約1885),蔡國藩為首修建廳下蔡氏宗祠
光緒年間(1875~1908),創建黃氏宗祠。
清代末年,扶峰村鍾啟武遷居溪頭市。李莪士重建李氏宗祠。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保定村隸於萬寧縣第一區寧一鄉。
民國三年(1914),刮颱風,發洪水,新溝大壩崩潰,洪峰自書田陂經賓王村陂及三加洋直瀉而下,保定洋頓成水鄉。
民國四年(1915)8月25日起,連日暴雨,山洪暴發,保定洋受浸嚴重。
民國十四年(1925),朱齊岳、蔡鳳翔參與創辦萬寧縣立初級中學。
民國十六年(1927),時任國民黨少將軍官的蔡鳳翁,歸里組織保定村地方武裝民團,在佛公嶺上構築哨樓。
民國十七年(1928),蔡家棟為首修葺廳下蔡氏宗祠。
民國十八年(1929),蔡篤良為首重建保定市
同年,蔡篤良在保定市興建織造廠,開萬寧市農村現代工業之先河。
民國十九年(1930),秋七月,連續9次颱風大水。
民國二十二年(1933)秋,大雨成災,晚稻損失七成;連續3次颱風,颳倒王氏宗祠前門東西兩邊的房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黨陸軍中將蔡勁軍歸里移建永寧堂。同時建造萬寧縣第一間鄉村現代小學——四維學校。
是年,蔡勁軍創建二關啟秀公祠。
民國二十五年(1936)開始,四維學校組織學生擔任“小先生”,義務教農民識字掃盲。
這一年,一條鯨魚擱淺保定海灘,村人取其肉煎出油來點燈照明。
民國二十八年(1939)2月,日寇飛機向佛公嶺投下3枚炸彈
是年,萬寧淪陷,一小分隊日軍進駐佛公嶺。
是年冬,日軍強迫村民將四維學校房屋瓦片掀掉,取其桁條運往烏場營造油脂公司。
民國二十九年(1940),日軍調查農田,偽裝發給改良種籽,強迫農民接受,於夏秋兩季收割時,每日派“南洋公司”下村追谷,村民叫苦連天。
民國三十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日(1942年1月22日),盤踞在牛標嶺上的盜賊吳乃位(從盜匪劉中造部分離出來的),深夜潛入保定打劫,擄去朱宅10多名婦女、幼兒為人質,直至春節后,才陸續被贖回。
民國三十二年(1943),天花流行,患者200多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夏,發生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災,秋又發生大水災,加上人禍,釀成大飢荒,餓死300多人,其中一關佔半數以上。
流行爛腳症,患者佔全村總人口70%。
民國三十四年(1945),由於飢荒,耕牛奇缺,春耕時多用人拉犁或用鋤頭挖田耕種。
民國三十六年(1947),王際琚、王大俊、王芳剛等為首遷建王氏宗祠於今址。
民國三十七年(1948),朱齊泰創建保定舞獅隊。
是年,蔡篤良和王芳祥為首舉辦大型法事道場——“做緣”。
旅居星馬的同鄉捐叻幣1300元修整保定橋
民國三十八年(1949),以蔡篤孝為首,修復四維學校兩間教室。
民國三十八年(1949),王際景等人組織保青瓊劇團。
共和國時期
1950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擊國民黨潰軍至保定海灘,未及逃脫的國民黨軍隊紛紛繳械投誠,保定村解放。同日,萬寧縣人民政府接管地方政權,保定村隸屬第一區明德鄉。
5月,村中進駐萬寧縣武裝大隊1個營。
7月下旬,開展鎮壓反革命分子運動。
是年秋,四維學校複課,易名萬寧縣明德鄉第四小學。
1951年,設立保定鄉人民政府。組織鄉農會,鄉婦女聯合會,鄉民兵中。隊。
萬寧縣明德鄉第四小學易名保定小學。
9月,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
這一年,全村各片都辦夜校識字班,並全面清查人口和耕地。
1952年,按年畝產量和戶人均收入計征公糧稅,保定鄉每畝負擔145市斤,人均負擔228市斤。
成立保定鄉治安保衛委員會。
保定小學第一屆畢業生10名,參加海南區中學統一招生考試,全部被錄取。
1953年1月,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運動,4月中旬,運動結束。
下半年,進行查田定產,保定鄉每畝負擔公糧稅90市斤,人均負擔151市斤。
年底,黃由榮等4戶農民組成保定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中國共產黨保定鄉支部成立。
同年,共青團保定總支部成立。村中組織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3個。在村東荒坡上建造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軍營房。開展糧食徵購運動。
5月,由颱風引發特大水災,保定洋受浸時間長達7天。村中民居幾乎全部被淹,村北的坡地可以撐船。
1956年,村中3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為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用鐵制新式步犁。歸僑李學泰為首創辦保定村華僑初級中學校。
1957年,撤區並鄉,保定村隸北坡鄉。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聯社。
1958年春,保定村華僑初級中學遷往東山嶺,易名萬寧縣東山嶺華僑初級中學。
10月,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保定村為萬寧人民公社北坡作業區保定生產大隊。成立保定大隊民兵營。興辦保定醫療站。
1958年,三關洋進行深翻改土平整土地,修建公路。開挖保定市后和村后沙灘水溝各1條。將保定橋從三家頭移建於今址。在海灘上營造防風林500畝。
是年10月,在黃成和生產隊建起第一個公共食堂。興辦保定大隊第二片幼兒園。
這一年秋,永寧堂被拆毀。
1959年,成立北坡人民公社,保定生產大隊改名北坡人民公社保定生產大隊。中共保定大隊總支部成立。進行反瞞產、反右傾、拔“白旗”、“三反”整風整社等運動。
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軍撤防。
1960年,糧食緊張,全村患水腫病92人,其中15人死去。
1961年10月,保定大隊拆設為保裕、保定、保豐3個大隊。
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60”條,分少許自留地給社員耕種。
1963年,保裕、保定和保豐等3個生產大隊合併為保定生產大隊。
1964年,進行人口普查,全村有643農戶,2669人。
同年,興建四關洋機電排灌站。團總支興辦青年業餘初中文化輔導班。
1965年7月31日,55名工作隊員進駐保定大隊,開展“四清”運動。
1965年,實行糧食徵購“一定三年”政策,保定大隊徵購征糧、購糧、三超糧合計653577市斤。
1966年8月,以青年民兵為主組織的紅衛兵破“四舊”,拉開保定村“文化大革命”帷幕。
9月10日,“四清”運動結束。
1967年秋,保定小學附設初中班。
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71年,糧食徵購任務改為“一定五年”。
1972年太陽河分洪建成,使保定洋免遭水災;但也造成保定舊河道乾涸。
1973年稻田發生三化螟、稻卷葉蟲等蟲害。
同年,原來木製的保定橋改為石條橋。
1975年,保定洋發生三化螟、稻卷葉蟲、稻飛虱等蟲災。
年底,整治一、二、四關洋。
1976年,村中普遍搭建簡易防地震卧棚。
同年,全村圈豬積肥。
為“裁直太陽河”,在三關洋開挖1條大水溝直通大芒洋。
出現狂犬傷人,大隊組織打狗隊
1977年春夏兩季大旱,河井缺水,村民飲水困難。晚造插秧推遲到7、8月,卻獲得糧食空前大豐收。
這一年,興建太陽河渡槽、三關洋北渠水閘。
1978年,興建露天劇場,修復四關洋公路。
1979年9月,全部摘掉“地、富、反、壞”帽子。
1980年,實行包產到戶的農業承包責任制。
同年,保定小學停辦初中班。保定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橋樑。
1982年,王際景等主持重修保定《王氏族譜》;並舉行“拜祖”、重修祖墳等活動。
1983年,撤社建區,撤隊建鄉,保定生產大隊改為北坡區保定鄉。
是年,興建保定小學3層教學大樓。
1984年,蔡拔榮等為首重建二關啟秀公祠。蔡家桂為首重建廳下蔡氏宗祠。
1985年,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
同年,朱齊梅主持重建朱氏宗祠。黃中榮主持重修嶺邊《黃氏族譜》。
1986年,改區為鎮,改鄉為管理區,保定鄉改為北坡鎮保定管理區。
1987年,保定海灘上建起第一間選鈦廠。這一年起,開始大面積種植反季節西瓜,並取得豐收。
1988年,保定管理區改為保定村居民委員會。
3月,萬寧縣政府將保定村東北后洋一帶規劃為烏場港經濟開發區保定工業片。
同年,建成一關溪頭鋼筋混凝土橋涵1座,涵寬4米。
1989年,建成四關洋公路溪頭市石拱橋。
1990年,建造保定小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頂教室3間,山後鋼筋混土橋1座長20米寬2米。
1992年,萬寧縣進行土地詳查,保定村的土地總面積為9794.9畝,其中屬村集體所有的7928.3畝,屬國家所有的1866.6畝。
同年,村委會籌款2萬多元修復后洋公路,並將其易名保定社教路。
1993年,李之傑等人主持首次獨立編修保定村《李氏族譜》。
1994年,黃桂春為首改建黃氏宗祠。
同年,由王俊武、王大堯等人牽頭,籌資7.7萬元,建一片石路,路長580米、寬3.6米。
1996年,蔡光新等為首重建嶺頭蔡氏宗祠。
8月,朱宏文為首組織朱氏教育基金會。王俊武、蔡光炳發起編纂《保定村志》。
是年,建造保定小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頂宿舍7間。黃桂春、黃名光發起籌資近24萬元,建二片石路,路長900多米,寬3.2米。安裝有線電視。李道芳、李學平、李秀等為首擴建李氏宗祠。朱宏文斡旋有關部門修整加固三關洋公路。
冬,進行人口調查,全村1120戶,5769人。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保定村的行政區劃,宋元兩代皆為萬安軍所轄。明代改萬安軍為萬州,保定村屬之。清代萬州設都圖(圖不是行政單位,是繳納錢糧的納賦稅單位),保定村歸懷德都。民國時期,萬州易名萬寧縣,設區鄉,保定村隸一區寧一鄉。
1950年4月27日,萬寧縣人民政府接管地方政權,保定村屬一區明德鄉。1951年,設保定鄉,歸一區管轄。鄉府初設在王大崇鋪仔,后先後遷往朱家鵓住宅和李氏宗祠。1957年,撤區並鄉,保定村隸北坡鄉。1958年10月,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保定村為萬寧公社北坡作業區保定大隊,大隊部設在李氏宗祠。1959年成立北坡人民公社,保定大隊為其所轄。1961年,保定大隊拆建為保裕、保定和保豐等3個大隊,各大隊部分別設在一關王氏宗祠,王排公庭和廳下蔡氏宗祠。1963年,又合併為保定大隊,大隊部曾先後設在李氏宗祠、王邁二住宅和駐軍營房。1983年,撤社建區,撤隊建鄉,保定大隊改為北坡區保定鄉。1986年,改區為鎮,改鄉為管理區,保定鄉改為北坡鎮保定管理區。1988年,改管理區為村居民委員會。1996年7月,萬寧撤縣設市,保定村的行政稱號為萬寧市北坡鎮保定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保定村作為村級行政單位不變,今為萬寧市北坡鎮保定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保定村村址位於海南省萬寧市東南沿海小平原上,距萬寧市府8公里,屬北坡鎮管轄。村東臨南海,其他三面皆為田洋,其周邊從南而西而北,依次與東澳鎮集豐村和北坡鎮的流溪、大芒、聯星、南島、集庄等村接壤。

氣候特徵

氣候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日照時長,光熱量足,年日照時達2200小時,太陽輻射量年均為121460千卡/平方厘米。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240C,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280C,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190C,四季如春。雨水充足,年平均雨日160天,平均雨量2200毫米。入夏以後為雨季,11月下旬至次年3月為乾季。

地形地貌

保定村地處南海之濱,太陽河下遊河畔,地貌為河積海積階地平原,偶有殘丘,海拔高程平均小於20米,大片田洋耕地面積佔全村總面積的64.6%,濱海灘塗面積佔全村面積的13.6%。

水文狀況

萬寧市的母親河——太陽河從南向北穿過保定洋,繞村而行。

土壤狀況

主要土壤有高產水稻土、濱海砂土和黃色磚紅壤。大部分土體結構良好,耕作層深厚,養分含量豐富,肥勁足而長。

自然災害

夏天多吹南或西南風,秋天多颱風,冬天刮北或東北風。自然災害主要有風災、水災和旱災。1972年太陽河分洪工程建成前,尤以水災為甚。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保定洋是萬寧市四大田洋之一,有耕地面積6167.5畝,地勢平坦,便於耕作,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排灌方便,其中灌溉水田5590.3畝,佔耕地面積的91%,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理想田洋。太陽河幹流在境內的流程8.8公里,境內水域面積1996.4畝,其中河流水面面積405.3畝,坑塘水面面積19.6畝,溝渠面積191.3畝,水力資源充足;灘塗面積1379.7畝,利於發展水產養殖。保定海是個開敞型海灣,海域廣闊,水體隨季節風性海流的交換條件好,水質優良,透明度高達20米,海水含鹽量適中,水肥餌豐,是個優良的天然漁場,盛產馬鮫石斑烏鯧白鯧鮪魚、寶刀、帶魚魷魚、海黽等多種優質海產品。

礦產資源

海灘上的保定鈦鐵砂礦床,是萬寧市儲藏量最大的全新世濱海砂礦礦床,總儲藏量為200萬噸,佔萬寧市總儲藏量1557萬噸的12.8%。鈦鐵砂礦含量平均15.36KG/m³,鋯英石3KG/ m³。
保定村的主要礦物資源是鈦鐵砂礦及其伴生的鋯英石、獨居石金紅石等。據說全國的鈦鐵砂礦70%在海南,海南的鈦鐵砂礦70%在萬寧,萬寧鈦鐵砂礦的主要礦床有5個,保定鈦鐵砂礦床排名第一,不但藏量多,品位高而且易於開採,可選性好。這個礦床屬全新世濱海砂礦,有6個主要層狀礦體,長1500~6000米,寬240~800米,厚5~18米。鈦鐵砂礦含量平均15.36千克/立方米。鋯英石3千克/立方米。精砂Ti049.81%。總儲藏量約為200萬噸,佔萬寧總儲藏量1557萬噸的12.8%,屬大型礦床。
還有分佈於保定嶺和嶺仔上的優質花崗岩,可採制為石條、石磚、碎石等;分佈廣泛的粘質沙土,可制窯燒磚瓦,是民間建築的主要材料。

人口民族


人口

在萬寧市,以村為單位計算,保定村的人口僅次於和樂鎮的樂群村,是全市第二個人口大村。1996年統計,會村共有1120戶,5769人。
1964年進行人口普查,全村的農業戶有643戶,2669人,其中按性別劃分,男性1367人,女性1302人;按年齡劃分,l~6歲488人,7~15歲749人,16~35歲651人,36~50歲439人,51~65歲253人,66~79歲80人,80歲以上9人;按文化程度劃分,12歲以下不在校兒童727人(其中7~12歲251人),不識字的757人(其中13~40歲271人),初識字的111人(其中l3~40歲79人),初小598人(其中13~40歲254人),高小271人,初中167人,高中36人,大學2人;按職業劃分,農業2664人,非農業5人。此外,全村有殘疾人17人,其中聾的7人,盲的3人,跛腳的7人;神經病患者6人。這一年出生41人(其中男24人,女17人),遷入3人,遷出1人。全部人口都是漢族。
1996年冬進行人口調查,全村有1120戶,5769人,其中男性3228人,女性2541人;1~16歲2185人,17~50歲2506人,51歲以上1105人;大專134人,中學2079人,小學2765人,文盲791人;漢族5674人,黎族84人,苗族5人,壯族6人;常年外地謀生的農業人口709人;“五保”戶16人;90歲以上的3人,其中第十五經濟社1人,第二十四經濟社2人。

民族

保定村有漢族5674人,黎族84人,苗族5人,壯族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