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
魚病
致病因素作用於魚體時魚的正常生命活動受擾亂的現象。魚病廣義上還包括其他水生動物的病害。由於魚病的流行對漁業生產的威脅十分嚴重,故研究魚病的病原、病因、發病機理和防治手段,以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中國在公元前 5世紀時的《養魚經》中,就指出養魚的周圍環境必須適合養殖魚類的生活習性,魚才能健康成長。至北宋,蘇軾的《物類相感志》中有“魚瘦而生白點者名虱,用楓樹皮投水中則愈”的記載,其中的“虱”就是常見的魚寄生蟲小瓜蟲。明代《農政全書》載有“魚虱如小豆大,似團魚,……凡取魚,見魚瘦,宜細檢視之,有,則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則除”。進一步描述了魚類寄生蟲鯴的形態和防治方法。
將魚病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始於19世紀。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很多學者對癤瘡病、粘細菌性魚病的病原學、病理學、流行病學和藥物防治等作了較多的研究。50年代后歐、美國家又研究了普遍流行的魚類寄生蟲病,如由粘孢子蟲引起的旋轉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復口吸蟲病和錨頭鰠病等的生物學和防治方法。與此同時,在K·沃爾夫1957年首次分離到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PNV)后,國際上開始了對魚類病毒的系統研究,除分離病毒病原、研究病毒病的發生和傳播外,還重點研製弱毒化、非活化疫苗以進行預防。
中國於1953年由倪達書在浙江建立了第一個魚病研究機構──菱湖魚病工作站。此後全國各地對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斜管蟲病、小瓜蟲病等20餘種主要魚病的病原生物學、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等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防治方法,還進行了全國主要河流、湖泊的魚病病原區系調查和疫苗研製等。按不同的病原大致可分為傳染性魚病、侵襲性魚病和非寄生物引起的魚病3大類。
由病毒或細菌、真菌等植物性病原引起。廣義上還包括寄生的單細胞藻類引起的疾病。這類魚病所造成的損失約佔魚病總體損失的60%。①病毒性魚病。往往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對淡水養魚業影響嚴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據病毒的形態及其寄生在細胞內所形成的包涵體的位置,可作出病理學診斷。中國淡水魚病毒病主要有草魚出血病、青魚出血病和鯉痘瘡病等。②細菌性魚病。由於魚體皮膚能分泌粘液,魚體內又有一定的免疫力,細菌通常難以侵入。但當水體中魚類密度增加、水質條件惡化、飼養管理不當、魚體有損傷、魚類抵抗力降低時,細菌性魚病也常發生和流行,造成魚類大量死亡。中國淡水魚的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粘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列印病等,多數可防治。③真菌性魚病。由水生真菌寄生於魚的皮膚、鰓或卵上引起。中國主要有膚霉病、鰓霉病等。但健康和未受傷的魚體通常不受感染。④寄生藻類引起的魚病。只有極少數單細胞藻類可成為寄生性的病原,使草魚、鰱、鱅、金魚等致病。在中國僅發現嗜酸卵甲藻(Oodiniumacidophilum)病,發生在酸性水質的魚池中。
由動物性病原引起。按病原通常有下列幾類:①原生動物病。如小瓜蟲、魚波豆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於體表,能使魚患病,嚴重時引起魚類大量死亡。②單殖吸蟲病。單殖吸蟲除少數營腔寄生外,絕大部分寄生在魚類體表和鰓上,如三代蟲、指環蟲、雙身蟲等。尤其是在魚苗、魚種階段,常因大量寄生而影響魚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幼魚大批死亡。③復殖吸蟲病。除少數種類的復殖吸蟲寄生在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外,絕大多數均寄生在脊椎動物體內。其中大部分對魚為害不大。但有些種類如復口吸蟲、側殖吸蟲等大量寄生時,可使草魚、青魚、鰱、鱅等大量死亡。④絛蟲病。在中國魚類中,已發現寄生的絛蟲種類不多;但在廣東和廣西,草魚種往往遭受九江頭槽絛蟲嚴重感染,能引起大量死亡。中國各地水庫和湖泊魚類常患舌狀絛蟲病或雙線絛蟲病,對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⑤線蟲病。寄生於魚類的線蟲種類較多,既有成蟲,也有幼蟲。幼蟲多在魚體內形成胞囊,要轉寄生在食魚的鳥、獸體中才能發育為成蟲。在中國魚類受毛細線蟲、嗜子宮線蟲、華魚線蟲等嚴重感染時能引起魚病甚至死亡。⑥棘頭蟲病。棘頭蟲是專性的內寄生蟲,多數種類的成蟲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在中國的魚類中已發現的棘頭蟲種類不多,鯉長棘吻蟲對鯉,烏蘇里似棘頭吻蟲對草魚魚種都可導致死亡。⑦蛭病。蛭類俗稱螞蟥。有些發現在魚體上,吸食寄主的血液或體液。但中國魚類中蛭類寄生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危害不大。⑧鉤介幼蟲病。常寄生於魚苗體表,使其嘴部無法開合、不能攝食而死亡,但對較大的魚種則危害較小。⑨甲殼動物病。甲殼動物通常寄生在魚體的鰭條、體表、鼻、口腔和鰓上,只有個別種類寄生在魚體內。對魚類為害最大的是中華鰠、錨頭鰠、鯴和魚怪(見表)。
包括由物理、化學因素或其他非寄生的有害生物(包括各種天敵)引起的魚病。物理因素主要是魚類在養殖、捕撈、運輸過程中受到壓傷、碰傷、擦傷等可引致皮膚壞死和繼發性魚病(赤皮病、膚霉病等),最後致死。化學因素指遭污染的水體中農藥、重金屬、石油、酚類及其他有毒物質可致魚畸變或死亡。少數藻類被魚吞食后不能消化而產生有毒物質,或其代謝產物含有毒素,可引起魚類中毒死亡。中國常見的有害藻類有銅綠微囊藻、水花微囊藻、裸甲藻、三毛金藻等。魚類的敵害主要有青泥苔(絲狀綠藻)、水螅、蚌蝦(蚌殼蟲)、水蜈蚣等水生昆蟲,倅等兇猛性魚類,以及虎紋蛙、水蛇、水鳥和吃魚的水鼠、水獺等。
1.痘瘡病
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
病症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後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為石蠟狀,長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並影響親鯉的性腺發育。
魚類皮膚病
(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
(2)每立方米水體用0.4~1克紅黴素全池潑灑,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
2.鯉水腫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診斷為鯉春病毒。細菌主是點狀產氣單胞菌。病毒是原發性病原,細菌是繼發性病原,不利的環境因素是催化劑。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魚皮膚和內臟有明顯的出血性發炎,皮膚紅腫,身體的兩側和腹部由於充血發炎,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浮腫紅斑;鰭的基部發炎,鰭條間組織破壞,形成“蛀鰭”,肛門紅腫外突,全身豎鱗,鰓蒼白,全身浮腫;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有側游現象,有時靜卧水底,呼吸困難,不食不動,最後尾鰭僵化,失去遊動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魚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開始皮膚表層局部發炎出血,表皮糜爛,脫鱗,而後形成潰瘍,肌肉壞死,鄰近組織發炎,呈現紅腫,有時局部豎鱗,鰭充血,有自然痊癒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發病過程長,可拖至45~60天或更長一些時間。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腫,腹腔積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現豎鱗。
流行情況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水腫病的發生,主要在危害2~3齡鯉魚,在鯉魚產卵孵化季節,最為流行。病魚池的鯉魚因該病死亡率可達45%,最高達85%,成魚飼養池的鯉魚,死亡率也可達50%以上。
防治方法
(1)嚴防魚體受傷,受傷魚不能用作親魚,更不要將受傷魚和健康魚一起混養。
(2)產卵池要挖除污泥,並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體用氯黴素50克,浸洗病魚24小時。(氯黴素為禁用漁葯)
(4)對患病鯉魚,每尾體重150~400克個體,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餌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顆粒餌料,每50千克魚每天投喂顆粒餌料1.5千克,連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錳酸鉀塗擦患處,以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細菌感染。
魚出血病
1.腸炎病
病原 腸炎病又叫爛腸瘟、烏頭瘟。病原體為點狀產氣單孢桿菌。細菌為短桿狀,兩端圓形,單個或幾個相連,極端單鞭毛,有運動能力。
病症
病魚行動緩慢,不吃食,腹部膨大,體色變黑,特別是頭部顯得更黑,有很多體腔液,腸壁充血,呈紅褐色。腸內沒有食物,只有許多淡黃色的粘液。如不及時治療,病魚會很快死去。
流行情況
此病是目前飼養魚類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在草、青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當年草魚和一齡的草、青魚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達50%左右。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發生。各地的流行季節和發病程度,隨氣候的變化和飼養管理水平有所差異。在一年中,此病有兩個明顯的流行季節,5~6月主要是1~2齡草、青魚的發病季節,8~9月主要是當年草魚的發病季節,同時,該病往往與細菌性爛鰓病併發,流行地區十分廣泛。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灑。
(2)喂大蒜頭:把大蒜頭搗爛,製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藥餌,每天投喂1次,連續投喂3天。
(3)喂磺胺胍:每50千克魚第1天用藥5克,第2~6天用藥2.5克,製成葯面投喂,每天喂1次,連續喂6天。
(4)每100千克魚,每天用魚復康A型250克拌飼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連喂3天。
中藥治療腸炎病
2、穿心蓮,每100kg魚用藥2kg,再加食鹽200g,拌料投服,連喂3天有效。
3、魚腥草,每100kg魚用lkg魚腥草,煎煮后,取汁拌餌料投服。
[護理與預防] 魚種應及時放養,密度要合理,嚴格執行“四消四定”,定期灌注清水,開動增氧機,全池遍灑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鹼性,溶氧充足。水質清潔,夏天增加水深,使水溫變化較小.水溫不過高。
四消:魚池消毒,魚種消毒,餌料、工具消毒,水體消毒。
四定:投喂餌料做到定質、定量、定位、定時。
主要採用科學放養、提高魚體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藥物等措施。
養魚場水源要充足、清潔、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應適合於魚類習性。為此,魚塘要獨立從進水渠道進水,定期加註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魚池,以防止魚病蔓延。放養魚類時,多種魚混養可降低只發生於某種魚類的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密養而不使密度過高,可以既保證一定的單位面積產量又防止魚類接觸過分密切而導致病原高度傳染。投餌要定質、定量、定位、定時,要定期檢查魚情,消除池中的雜草、殘餌、死魚及寄生蟲中間宿主等,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
給魚體注射和口服疫苗、噴疫苗霧化液或將魚體浸入疫苗液可使魚體獲得免疫力。疫苗一般從病魚病灶部位分離出病原體大量培養並經滅活等工序製成;有時也可直接將病魚臟器研磨、濾去殘渣、將濾液滅活后製得。通過人工選擇或雜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強的魚品種,則是預防魚病的積極手段。
魚池放養前要清整池塘,即排乾池水、除去池底表層污泥、進行日晒和除去池邊雜草等,以消滅病原體和寄生蟲產卵場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撒入池中進行藥物清塘。所投水草餌料和糞肥、魚類食餌場所及養殖工具等在投餌或使用前要用漂白粉等消毒。
為防止病原體的國際間傳播,對進出口魚類要進行檢疫。中國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口岸淡水魚類檢疫暫行規定》,確定了檢疫的範圍、對象、方法和處理方法。凡對魚類危害極大而又缺少有效防治方法的病原,例如鮭鱒魚類的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引起旋轉病的腦粘體蟲(Myxosoma cerebralis)等都列為主要檢疫對象。
用於預防和治療魚病的藥物主要有鹵素類(漂白粉、氯化鈉、碘等)、重金屬鹽類(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氯化銅、重鉻酸鉀等)、磺胺類(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呱等)、呋喃類(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禁用漁葯)、有機磷殺蟲劑(敵百蟲等)、抗生素(青霉素、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霉素、紅黴素等)、中草藥(烏桕、大黃、大蒜、地錦草、鐵莧菜等),以及其他有殺菌作用的孔雀綠和美藍等染料、生石灰、硫磺、硼砂、高錳酸鉀等。
施藥方法通常有以下4種:①掛袋(簍)法。將盛有藥物的袋或簍懸掛在魚池的食台或食場周圍水體中,形成藥物作用區域,魚在能忍受的藥物濃度範圍內,自動地進出該區域而受到藥物的作用,以殺死體表和鰓部的病原。一般用作預防或早期的治療。常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掛袋防治草魚車輪蟲病、中華鰠病等,用漂白粉掛簍防治青魚、草魚的赤皮病、爛鰓病等。②浸洗法。將魚浸入具有較高濃度藥物的容器中,以較短的時間強制給葯,從而殺滅魚體表或鰓部的病原體而對魚本身無害。常用食鹽2%濃度、呋喃西林20ppm濃度防治粘細菌性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等,用高錳酸鉀 10~20ppm濃度防治三代蟲病、指環蟲病等。③遍灑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即用對某種病原有殺滅效果、而對魚體本身安全的藥物濃度,遍灑魚池,以殺滅魚類體表、鰓部和水體中的病原。使用此法須準確計算池水的體積和用藥量。常用硫酸銅0.5ppmm和硫酸亞鐵0.2ppm合劑,治療車輪蟲病、魚波豆蟲病、斜管蟲病、中華鰠病等;用大黃2.5~3.75ppm濃度,治療粘細菌性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等;用晶體敵百蟲0.25~0.5ppm濃度治療指環蟲病、鯴病等。④口服法。將藥物拌在餌料內做成適口顆粒餵魚,是對內臟器官病的一種藥物預防和治療方法。常用生大蒜和食鹽、磺胺脒防治青魚、草魚腸炎,用磺胺噻唑或硫磺粉、碘片合劑防治青魚球蟲病。⑤注射法。如通過注射疫苗預防一些病毒性或細菌性魚病,注射青霉素、鏈黴素治療草魚、鰱、鱅親魚的列印病和產後受傷等。
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2―3克煎汁全池潑灑,可防治魚白皮病、赤皮病及爛鰓病。 2、菖蒲:每畝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5千克打碎成漿液狀,略經浸泡后,將藥渣和汁全池潑灑,可防治魚腸炎病、爛鰓病和赤皮病。
4、大蒜:每50千克魚用大蒜頭1千克,搗碎成汁,拌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6天,可防治各種魚的腸炎病。
5、蓖麻:每畝水面用蓖麻鮮葉或其嫩枝15千克,折成數段小捆後放在餌料台周圍,連用2次,可防治魚赤霉病。
6、馬尾松:每畝水面用馬尾松鮮葉15千克,研細對水25千克灑入池中;或按每5千克魚用搗爛的馬尾松針葉500克、食鹽50克拌料餵魚,可防治魚赤皮病、爛鰓病和腸炎病。
7、柳樹葉:每畝水面用鮮柳樹葉10―15千克,紮成捆放入水中,樹葉爛后更換1次,可治草魚腸炎病、爛鰓病和赤皮病。
8、生薑:按每畝水面用生薑6千克,楓樹葉6千克,桑樹葉1.8千克,樟樹葉5千克,混合煎汁2小時,加豬血0.6千克、食鹽1.2千克全池潑灑,可治草魚細菌性爛鰓病。
9、辣椒:每畝水面用辣椒粉0.25千克,鮮生薑0.5千克,加水10千克熬成辣薑湯,加入15千克冷水全池潑灑,可治魚小瓜蟲病。
10、煙葉:每畝水面用煙葉0.5千克,加水煮2小時,取葯汁全池潑灑,可治魚腸炎病、爛鰓病和赤皮病。
11、韭菜:每畝水面水深0.8米用韭菜2.5千克,切碎加食鹽0.2千克,拌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5天,可治草魚腸炎病。
1、宜無病先防,忌病後尋葯。
魚類發病初期癥狀不易觀察到,待發現時病魚常已很少攝食或停止攝食,給用藥帶來困難。
2、宜定期預防,忌人防我防。
魚類發病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初春、晚秋低水溫期魚類易發水霉病,初夏、中秋易發草魚及青魚的老“三病”,夏季高水溫期則是暴發性魚病的高發季節。根據魚病發生的這種規律性,可以超前預防。
3、宜綜合預防,忌單一用藥。
魚類發病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因而預防魚病必須針對各類致病因子、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病原體,改善水環境,提高魚體抗病能力。包括徹底清塘、魚種消毒、定期注水和施用生石灰、科學施肥與投餌,定期內服外治等。
4、宜低溫消毒,忌高溫葯浴。
葯浴是防治魚病的重要方法,一般都在低溫季節放養魚種時,在木桶或木盆里進行,夏季採用這種方法,由於水溫高,藥物作用增強,危害性很大。
5、宜輪換用藥,忌單一用藥。
水體中如單用一種藥物防病治病,魚類的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用藥效果,應積極推廣輪換混合用藥,但酸性藥物和鹼性藥物不應混合使用。
6、宜擇時用藥,忌隨時用藥。
魚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潑灑藥物的使用效果與水混、溶氧、光照等有密切的關係,水溫高、溶氧豐富、光照強,可以加快用藥生效速度和提高藥效,減輕用藥副作用。因而防治用藥宜在晴天午後進行。
7、宜適量用藥,忌亂加藥量。
各種魚藥用量都是經多次試驗后確定的,可有效地防治魚病,且副作用小。如過量使用,不但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藥害。
8、宜選用非金屬容器貯溶藥物,忌用金屬容器。
魚葯大都是化學合成藥物,化學性質不太穩定,易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成分和性質都發生變化。因此貯存、溶化魚葯應選用陶瓷、木材、塑料等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容器。
在養魚生產中,要做到有效防治魚病,首先要能正確地診斷魚病,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判斷:
一看行動 魚虱侵襲,魚主要表現為上跳下竄,時而急劇狂游;鰱碘泡蟲侵襲的鰱魚尾部上翹,魚在水中狂游亂竄,抽搐、打圈;中華魚蚤侵襲的魚尾鰭部往往露出水面,病魚在水體表面打轉或遊動;農藥或工業廢水中毒,魚會出現興奮、跳躍和衝撞現象,而後麻痹死亡。
二看管理 投喂的飼料不新鮮或腐敗變質,易引起魚類腸炎病;施肥過量或肥料發酵不完全,易發生“浮頭”,甚至“泛塘”;水質較瘦、飼料不足的池塘易引起魚種發生萎癟病、跑馬病等;拉網使魚體受傷易引起白皮病和水霉病。
三看體表 尾柄及腹部兩側有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為列印病;病變部位長著棉絮狀的一團白毛,為水霉病;鱗片脫落,鰭條斷折,體表發炎、充血,為赤皮病;鱗片、胸鰭基部發炎紅腫,呈現紅點,並有“釘子”狀的蟲體,為錨頭魚蚤病;體表有呈淡綠色、形似臭蟲的蟲體,則為魚虱病。
四看鰓部 鰓絲末端腐爛、黏液較多為細菌性爛鰓病;鰓片顏色比正常魚的鰓片白,並略帶血紅色小點,為鰓霉病;如果車輪蟲、斜管蟲、口絲蟲寄生,則鰓片上黏液比較多;鰓絲腫大,鰓上有白色蟲體或孢囊,鰓蓋張開,為中華魚蚤病、黏孢子蟲病等。
五看腸道 腸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紅色,內有大量乳黃色黏液的為腸炎病;腸道內壁有灰白色小結節病灶,周圍組織潰爛,甚至穿孔為球蟲病;腹部腫大,腹腔內有白色帶狀寄生蟲,為舌狀絛蟲病。
一、鰱瘋狂病。主要癥狀:魚在水中狂游亂竄,抽搐地打圈子,失去平衡,忽而沉入水底,忽而浮出水面,頭大體瘦,尾極度上翹,有時腹積水。
防治方法:①每畝用100kg石灰氮或 l25kg生石灰清塘,可殺滅淤泥中的孢子,定期遍灑5PPm粉劑敵百蟲;②0.5ppm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並結合10ppm敵敵畏(80%乳劑)10ppm晶體敵百蟲泡米糠連喂3天。
二、中華鰠病。主要癥狀:病魚焦躁不安,整天在水表層狂游或打轉,尾鰭上葉往往露出水面,鰓絲末端腫大發炎,最終魚體消瘦而亡。
防治方法:①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ppm濃度,效果良好;②敵百蟲粉劑和硫酸亞鐵合劑(1.2∶0.2)全池潑灑,池水藥物濃度為1.4ppm。
三、鯴病。主要癥狀:被感染魚表現不安,在水中狂游或躍出水面,蟲體一般呈淡藍灰色,肉眼可見。
防治方法:①用馬尾松枝紮成束散放水中,有一定預防效果,每畝用量為20公斤;②同治鰱瘋狂病法②法。
四、三代蟲病。主要癥狀:體表出現淡藍色薄膜,仔細觀察有細毛狀蟲體在活動,引起魚體極度不安,時而狂游,時而側游。
防治方法:①魚种放養用20ppmKMnO4浸洗20-30分鐘;②用敵百蟲面鹼合劑(晶體敵百蟲與面鹼比例為1∶0.6),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1-0.24ppm,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