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江鄉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
五斗江鄉,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西北邊境,羅霄山脈中段,距縣城67公里,距井岡山市茨坪39公里,交通便利。
全鄉總面積227.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72萬畝,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12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400人(2017年),除藍姓畲族外,其餘均為漢族。2008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億元,財政總收入42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1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解放后,屬黃坳區五江、車坳、息羅、復興、上水、流坑鄉。
1954年,改稱第五區。
1956年,撤區,並為五江鄉、車坳鄉。
1958年,五江鄉、車坳鄉合併為五江公社。
1961年,屬黃坳區,兩社復分。
1963年,屬新江區。
1967年,撤區,兩社再並,改稱五斗江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鄉,稱五斗江鄉。
五斗江鄉境內地勢西高東低,群山聳立,峰巒連綿,西部嚴嶺嶂海拔1488.1米,東部三溪海拔195米,一般海拔250-400米。
氣候
水文在五斗江斗江鄉境內有源於井岡山的蜀水上游,左右兩江分別流貫五斗江鄉中部和北部。
五斗江鄉有耕地面積1.72萬畝。
截至2019年,五斗江鄉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紅軍橋社區、五斗江村、三和村、木洞村、米石村、豐祿村、庄坑口村、南坑村、車坳村、聯橋村,其中三和村由原息羅、流坑、毛桃三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2018年,五斗江鄉戶籍人口13795人。除藍姓畲族外,其餘均為漢族。
五斗江鄉傳統農業主要以糧食生產和生豬、家禽養殖為主,還有苗木花卉基地,養蜂、山雞特色養殖和生茶葉等傳統傳統產業。據遂川縣政府官網2008年發布的資料顯示,五斗江鄉年產蜂蜜4萬餘斤,山雞2萬餘羽,茶葉2萬餘斤,香茹2萬餘斤,生薑50萬餘斤,竹筍200萬餘斤。
五斗江鄉形成毛竹林開發建設,木竹製品精深加工,水電、礦產、旅遊資源開發,食用菌、花卉種植四大類具有一定規模工業建設項目體系。五斗江息羅電站創辦於1998年,年發電量12000萬度,年產值250萬元;五斗江工藝廠原屬鄉辦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引進投資150萬元實行租賃,解決了許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五斗江鉛筆廠由浙江客商投資200萬元創辦,產品全部出口;五斗江竹製品廠位於鄉黃盤工業園內,由浙江客商投資創辦,主要產品有竹地板、竹絲、竹涼席、窗帘絲等。截至2007年底,全鄉已有非公有制經濟達100萬元以上產值的中小企業8戶,主要產品有:地板、刷子柄、裝璜細板、醫用竹制棉簽、竹席絲、竹膠板、木碗等。全鄉在企業從業人員達996人,實現總產值557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224萬元,上繳稅金109萬元,實現利潤總額209萬元。
2018年,五斗江鄉有工業企業1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家。
相傳昔江邊康王廟旁,一丘年納五斗糧賦稅的稻田,明末吏、兵二部尚書郭維經,使之免交田賦作為廟產而得名。
五斗江鄉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軍長征先遣部隊出發地,《十送紅軍》民歌頌揚地,木材計量“龍泉碼”發明地。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了五斗江戰鬥,這場大捷堅定了紅軍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信心。此後,紅六軍團從這渡江開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在《十送紅軍》歌曲中“七送紅軍”表達了當時紅軍與當地群眾的魚水情誼。此外,儺舞鬥牛獅、船歌等民間文化也具有地方特色。
尚書第牌坊,亦名宇宙正氣坊,為旌表明末忠臣郭維經而立。位於遂川縣五斗江鄉三溪村。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坐東朝西,矗立於郭氏祠堂門口。3樓6柱式,通高5.7米,寬5.2米,紅粉石質。牌坊上額坊正面陰刻“尚書第”3字,楷書,渾厚端莊,筆力遒勁。坊名下首有一長方形的裝飾性浮雕圖案。額坊兩旁各鑲一塊鏤空花板。牌坊樓部,通體以浮雕的菱形、方格形圖案為底紋,並飾以龍鳳麒麟等浮雕。牌坊樓部的背面陰刻“宇宙正氣”4個楷書大字。6根抹角石柱布局與眾不同,正中的兩柱相隔3米,兩端邊柱與中柱構成正三角形,柱與柱之間相隔1.2米。牌坊製作講究,雕刻精細,圖案精美,具有藝術觀賞價值。牌坊前有1對奇石石4對奇石。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斗江鄉已形成水黃線、五新線、長五線為主幹的公路交通網,村村通公路、通程式控制電話、開通有線電視,移動、聯通信號已覆蓋全鄉。
圩場建設
五斗江圩場經濟貿易活動活躍,圩場有個體戶120多戶,常住人口1500多人。
五斗江鄉境內有一線天、穿心岩、小水龍潭瀑布、天絲岩洞等旅遊景點。
郭維經,出生在今五斗江鄉,明末忠烈兵吏二部尚書,他精忠報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本思想留芳千古,鞭策後人。郭維經父女還發明了“龍泉碼”,木材計量仍沿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