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王泰林

王泰林,字旭高,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生於清代嘉靖三年(公元1798年),卒於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享年六十五歲。王氏頗為聰明,自幼隨其舅父高錦亭學醫,高氏擅長內科與外科,尤其在外科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聞名於江蘇、浙江等地,曾著有《瘍科心得集》,即後世所稱外科三大流派中的心得派代表醫家。王泰林學醫后,開始以診治外科為主,其舅父逝世后,繼承其舅父之業,兼及內科。以後由於求醫者日益增多,療效頗高,慚漸專力於內科病的診治。

治學嚴謹


王氏治學十分嚴謹,強調於古書則研究古訓,於後人之書則分別疑似,能夠兼取眾家之長,全面了解與掌握,但又不盲目繼承,注意分辨其論述的是非正誤,故而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先生雖名噪一時,但醫德高尚,樸實無華。出診多步行,遠路才騎馬出診。對於貧苦之人不僅不收診金,有時還免費供葯。對於遠路患者,診治時考慮病情多種變化,而且改方不取分文等,不一而足,充分體現了王氏高貴的品德,至今仍然值得學習。著有《退思集類方歌括》、《醫方證治彙編歌訣》、《增訂醫方歌訣》、《醫方歌訣》、《薛氏濕熱病歌訣》、《環溪草堂醫案》、《王旭高醫案》、《醫學芻言》等。

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


王旭高認為,“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其中,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為肝病中的三大綱目。由於這三大病機的存在,而表現出多種癥候。同時肝氣、肝風、肝火之間又是密切相關,不能絕然分開。蓋生理上肝主疏泄,屬木,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因情志不遂,則生抑鬱而使氣機失疏而為肝氣。“氣有餘便是火”,氣機失舒,郁而生熱,肝火自然因之而生。若火升不熄,亢動遊行,筋脈失養,肝風因之而動。此外,肝臟體陰用陽,主升主動,賴腎水以涵之,營血以濡之,肺金清肅之令以平之,脾土生化氣血以培之,才能維持其條達疏泄之性,故他臟之病可以影響及肝。反之,肝氣、肝風、肝火發病後,又可橫逆脾土,上逆犯肺衝心,火旺耗傷腎水,影響其他五臟,表現出較為複雜的多種病變。所以,掌握三綱及其對全身的影響,抓住肝病辨證的要點,王氏之說確有意義。在此基礎上,王氏總結出治肝三十法,頗具臨床指導價值。

重視中醫方劑學


為使後人易學易記,王氏十分重視中醫方劑學的內容。他編寫了大量方劑歌訣,其目的有二,一者為後學之人提供學習的方便,便於學者傳誦。二者在歌訣中也反映自己的經驗和對該方的認識觀點。他認為掌握方劑歌訣是醫生所必備的,不能認為歌訣太浮淺而加以忽略。只有下苦功學好,打下紮實基礎,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王氏的方歌,不僅反映其重視方劑、普及方劑的思想,而且也是一種研究方劑的方法。在王泰林的方歌內容里,既有方劑源流的考證,病機的分析,類方的聯繫,又有辨證用藥以及個人的臨床經驗。可見,王泰林於方劑學的研究,有其特色。一方面重視方劑學的普及掌握,重視方義與化裁,同時又重視臨床的加減變通,有其獨到之處。

肝病治法歸納


王氏將肝病治法歸納為三十種。如肝氣證治,分為疏肝理氣、疏肝通絡、柔肝、緩肝、培土瀉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八法。上述八法,既有區別,又相聯繫。疏肝理氣法針對肝氣鬱滯,故以散氣為主。疏肝通絡法,以散瘀活血為主。柔肝法,重在養陰補腎。緩肝法,注意甘緩培中。以上四法,前二法針對實證,后二法針對肝虛。至於培土瀉木、泄肝和胃二法,雖均為木病及土,一為木強土弱,一為木旺胃逆。泄肝、抑肝之法,一是肝氣犯心,—是肝氣犯肺。其肝風證治,分為熄風和陽、熄風潛陽、培土寧風、養肝、暖土以禦寒風五法。熄風和陽與熄風潛陽二法,均是針對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而確立的治法,只不過和陽之法較潛陽之法為輕,前者重在涼肝,後者重在養陰。培土寧風、暖土禦寒風之法,均適應於虛風,前者重在養中焦氣陰,後者側重於補益中陽。養肝法,適用於肝血虛之風動,故重在養肝血而非養陰。
其肝火證治,分為清肝、瀉肝、清金制木、瀉子、補母、化肝等六法,其中清肝、瀉肝之法,針對肝火實證。清金制木、瀉子、補母之法,適用於肝火影響他臟。化肝法側重於治療肝經鬱火。除此之外,王氏還有溫肝、補肝、鎮肝、斂肝、平肝、散肝、搜肝之法,其用藥各有不同。如補肝法藥用制首烏、菟絲子、枸杞子、棗仁、山萸肉、黑脂麻、沙苑蒺藜等,鎮肝法藥用石決明牡蠣龍骨龍齒、金箔、青鉛、代赭石、磁石等,斂肝法藥用烏梅、白芍、木瓜等,平肝法藥用金鈴子、蒺藜、鉤藤橘葉等,散肝法藥用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甘草、生薑、薄荷),搜肝法藥用天麻羌活獨活、薄荷、蔓荊子、防風、荊芥、僵蠶蟬蛻白附子等。對於肝虛之人,王氏又提出補肝陰法、補肝陽法、補肝血法、補肝氣法。補肝陰法藥用地黃、白芍、烏梅等,補肝陽法藥用肉桂川椒蓯蓉等,補肝血法藥用當歸、續斷川芎牛膝等,補肝氣法藥用天麻、白朮、菊花、生薑、細辛、杜仲、羊肝等。

學術思想


王泰林的學術思想,突出體現在肝病治法與方劑學研究上。其肝病治法與葉天士手法相近似,對於臨床常見肝病證型幾乎全部搜集,對後學很有指導意義。其選方用藥平和淺近,醫案簡潔明快,皆可為後世醫家取法。

簡介


王泰林,清代醫學家(1798-1862年)。字旭高,晚號退思居士,無錫(今屬江蘇)人。從其舅、當時瘍科名醫高錦庭習醫,盡得其傳。后又精研醫經,尤注重《傷寒論》之研習,頗有心得。故後來轉而究心內科諸證,不泥於古人,頗有發明,化裁古方,其著作甚豐,初期有《西溪書屋夜話錄》、《環溪草堂醫案》及《王旭高臨證醫案》。王氏對肝脾諸證有深入研究。如以肝火、肝風、肝氣為綱,列治肝證計三十法;於脾胃證之治法,亦頗有見地。而有溫病濕溫風溫等證,論述也堪稱詳盡。其門人於其卒后又集有《王旭高醫書六種》,包括《退思集類方歌注》、《醫方證治類彙編歌括》、《醫方歌括》及《西溪書屋夜話》、《增訂醫方歌括》,連同《薛氏濕熱論歌括》編成,現有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