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
建於武漢洪山區的公立二級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在社會學教學與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作為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的華中大學於本世紀30年代就在當時的文學院開設社會學課程。1946年至1947年,華中大學文學院設立歷史社會學系。文革開始后,社會學學科被取消。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中國大陸開始恢復和重建社會學。華中師大於1981年恢復社會學教學,並在哲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一些本科專業中開設社會學課程。 1988年華中師範大學成立社會學研究室,1992年更名為社會學研究中心,劉祖雲教授任中心主任,並開始招收社會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1993年華中師範大學成立社會學與行政學系,劉祖雲教授任管理學院副院長兼社會學與行政學系主任,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社會學本科專業,並於1994年開始在全國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 1997年初,獨立建制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為劉祖雲教授、副主任為夏玉珍教授。2001年底,成立中共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直屬支部委員會,並任命夏玉珍為直屬支部書記,江立華為社會學系主任,萬仁德為社會學系副主任。
2008年1月11日,華中師範大學正式成立社會學院,下設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人口研究所、湖北城市社區研究中心、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培訓中心、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社會風險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社會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等,湖北省社會學會、中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掛靠我院。現任院領導:院黨委書記夏玉珍教授,院長向德平教授,常務副院長、社會學系系主任江立華教授,副院長萬仁德副教授,黨委副書記劉寶卿老師。
社會學院在學校的關心及大力支持下, 1998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開設社會工作專業並招生,同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設立人口研究所,2005年獲得人口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杭生教授作為特聘終身教授受聘到我院工作。
自1993年建系以來,經過15年建設和發展,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已經形成了一支整體學術實力較強、結構合理、整齊精幹、年富力強、團結奮進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專職教師20餘人,其中9人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現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6人,占現任教師的73%,其餘27%的教師全部為在讀博士;在職教師年富力強,其中35歲到45歲之間13人,佔65%。
社會學院院實行開放的辦學模式,面向國內外聘請了一批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並與日本、美國及香港地區等有關高校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辦學和學術交流關係,同時在湖北省各地市建立了十餘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教學實踐基地。
社會學院秉承“重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重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調研能力;重科研立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辦學理念,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第六、七、八、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該院學生共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顯示出很強的學科實力。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2008年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該學科排名第13位。
根據學校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本院以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以及湖北省民政廳、湖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項目的研究,凝聚學科方向,打造一支精幹且學術實力較強的科研團隊,力爭把學院建成專業特色鮮明、綜合實力較強並有一定影響的院系。
院黨委書記 汪繼平
院長 向德平 教授
院黨委副書記 劉寶卿
副院長 江立華 教授
副院長 萬仁德 副教授
在學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學系建立十多年來,學科建設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2003年通過博士點的申報,整合了校內相關力量,形成了一支年輕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敬業精神強的學科師資隊伍。十一五期間我系將進一步加大力度,開展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特做如下規劃:
一、單位發展目標
社會學系計劃在2006年成立社會學院。現有教職工21人,其中教師17人。在十一五期間,我系將進一步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使教職工總規模到十一五末達到35人,其中專兼職教師達到29人,行政人員4人,輔導員和教輔人員2人。
具體機構設置為2系1所5中心
(1)社會學系: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招收社會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2)社會工作系:招收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
(3)人口研究所:招收人口學碩士研究生,計劃申報人口學的博士學位授權點。
5個中心:湖北城市社區研究中心、社會福利研究中心、企業文化研究中心、社會學理論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等。
研究機構的運作機制:
研究所以研究生和科研為主,兼本科生課程,與兩個系在人員編製和日常管理上合而為一;
研究中心打破原有的封閉的、固定的編製式設置,以研究方向為基本平台、以研究課題為龍頭,靈活設置。
二、學科發展目標
我系有兩個本科專業(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兩個碩士點(社會學與人口學),一個博士點(社會學)。
總體發展目標:經過十一五的建設,加速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我系成為在全國高校社會學學科中排名靠前,有自己特色,並在若干研究領域居領先地位的學科,使之成為我校應用型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
具體目標:在2年內成功申報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人口學博士點;5年內,力爭把我校社會學學科建成一級學科博士點。到2010年,使我系成為擁有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單位。
我系在學科建設方面不僅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而且形成了幾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研究方向已經具備了一定實力,犯罪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和人口社會學的研究是未來幾年準備加大力度發展,將之成為學科新的增長點。加上我校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心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文學院的民間文學研究,將會形成整體實力較強的學科發展基礎,為一級學科博士點的申報打下堅實基礎。
主要研究特色方向的發展規劃:
(1)城市社會學:以湖北省重點研究基地——湖北城市社區研究中心為依託,重點開展社區建設、社區福利、社區矯治和農民工問題等的研究,該研究與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湖北省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政廳、勞動保障廳相互支持,合作研究。
(4)犯罪社會學:以中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為依託,以洪山監獄、武漢青少年犯罪管教所、武漢市青少年維權中心等單位為調查研究和合作研究基地,重點開展社會規範與社會失范、青少年犯罪預測與控制、青少年維權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將與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中南地區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該中心目前掛靠在我系),與湖北省武漢市共青團、武漢市青少年維權中心,與湖北省司法廳、公安廳等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橫向合作研究,
優勢在於:師資隊伍年輕;學歷層次高;幾個研究方向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發展前景;城市社會學、人口社會學等學科已經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不足在於:學術骨幹的社會影響力仍需進一步擴大;學術隊伍阿研究方向需進一步凝練,要形成更為明確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資料條件有待加強。
加強學科建設,藉助外力實現超常規發展:
(1)從我單位核定的編製數中擠出一個名額,外聘專家教授輪流來我系講學(或者為研究生、本科生開設學術前沿講座,或指導研究生申報課題、進行課題研究)。
(2)繼續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我系講學,並派遣教師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
(3)進一步加大與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的合作(包括研究生教學和科研項目的研究),建立全面合作機制。
(4)作為湖北省城市社區研究中心的成員之一,進一步開拓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方向。
(5)做好職業社會工作者資格認定的培訓工作。
三、人才培養工作
1.我系現有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兩個本科專業,其中,社會工作是2003年開始招生的新建專業。“十一五”期間,我們將本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專業品牌意識,特別是要強化新專業的辦學力量,提升新專業的辦學水平。在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逐步擴大招生規模,使每個專業的招生人數達到70人左右。
2.由於社會學、社會工作均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習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是專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我系已掛牌建設六個實習基地,今後將進一步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機構的合作,提升實習基地建設水平,並根據需要再建2—3個實習基地,以切實滿足專業實習和開展相關研究的需要。在實驗室建設方面,進一步創造條件,爭取儘快建立社會工作實驗室和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實驗室,以滿足教學及相關研究工作之急需。
3.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針對學校已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序列和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需要,積極探索、推廣研究性教學,推動教學方法、手段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按照“規範課程、專業主幹課程、精品課程”三級課程建設的標準和要求,強化課程建設力度,推動各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在規範課程的基礎上,擬建設校級專業主幹課程8—10門,省級精品課程1—2門,並積極推進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提高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針對性,進一步提升CAI課件的製作水平。加強教材建設力度,每年推出1—2本優秀教材。在教材選用、訂購過程中加強管理,進一步提高選用教材的質量。
4.進一步規範教學管理。按照“規範先行、激勵為主”的工作思路加強對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管理。加強教研室和教學管理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並落實各教學主要環節的質量標準和相關規章制度,強化日常教學工作評估和管理,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和管理工作效率。
四、科研工作
我系科研工作不斷發展,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實力較強的研究隊伍。十一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1.每年自籌資金3萬元投入科學研究,很好地使用學校投入博士點學科建設的經費5萬元和爭取金桂計劃的支持;同時,每年爭取縱向課題1項,橫向經費15-20萬;
2.教師每年發表CSSCI論文達到人均1.5篇,十一五末論文總數達到40篇;每年出版著作2部,教材1本。
3.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每年支持教師參加一次全國性學術討論會;每2年舉辦1次全國性學術討論會,每年邀請校外專家講學4-5次,本系教授人均舉辦講座1-2次。
四、教師隊伍建設
1.繼續做好現有教師的培養培訓和提高工作,鼓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學歷水平,在十一五末使教師中有博士學位者人數達到70%以上。做好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工作,使其成為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且有開拓精神的專家。做好學術梯隊的建設和培養,使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更加合理,造就一支整體科研實力強、吃苦耐勞、作戰力強、任勞任怨的學術隊伍。
2.繼續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十一五期間,每年至少引進1名博士,使學緣結構和年齡結構更趨合理。
3.加強教學水平,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制定並落實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科研的措施和獎懲辦法,鼓勵教師圍繞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積極申報不同層次的科研項目及橫向合作課題,爭取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出版有份量的學術專著。
五、研究生教育
1.2010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100人,其中碩士85人、博士15-20人。
2.做好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完善學生科研獎勵制度,抓好學生“讀書研究會”的工作,推動學生科研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系的特色,要努力保持這個特色,辦好內部學術刊物——《社會學刊》。
3.進一步加強研究生的管理,規範業已形成的符合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規律的導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六、學生思想教育、黨建工作
(一)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經過學生工作小組的集體討論,我系確立了“分層教育、分類指導”的學生工作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出台了社會學系學生成長成才不同階段的工作計劃:
1.新生教育計劃
l 校情校史教育――“薪火相傳”百年校慶慶典晚會(見觀后感)
l 校紀校規教育――組織學習學校出台新的“學生管理規定”
l 專業思想教育――本專業與師範專業、與其他非師範專業之比較
l 職業規劃教育――四年以後你要幹什麼(定位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目標)
l 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儘快實現由中學到大學的轉變
l 如何設計自己的大學之路――四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該怎麼走
2。畢業生教育計劃
l 如何處理畢業、就業、擇業、創業間的關係
l 如何合理定位就業期望值
l 如何包裝、設計、推銷自己
l 如何面應對就業挫折
l 加強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3.二年級學生教育計劃
l 正確處理選修與輔修的關係
l 如何看待工作與學習的關係
l 如何看待學生工作與能力培養
l 如何定位學業與科研的關係
4.三年級學生教育計劃
l 如何處理友情與愛情的關係
l 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
l 如何對待個人進步與組織發展的關係
l 準確定位考研與就業
(二)黨建工作
1. 加強組織建設,力爭將直屬黨支部升格為系黨總支;
4. 加強黨風廉政責任制建設;
5. 加強系領導班子建設
七、需要的支持
1.學科建設問題:希望學校將社會學學科納入學校的重點學科予以建設,並給予經費及政策上的支持。
2.辦學條件:辦公條件有限,急需改善,建議學校將我系辦公地點納入新建的10號教學樓。
3.實驗室建設:希望學校早日解決統計分析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的場地問題,以保證我系正常的教學及科研秩序。
4.引進方面給予特別支持。
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
國際社會學協會“社會分層與流動專業研究委員會”成立於1950年。該委員會以提高社會分層與流動領域的研究質量、促進該領域科學信息的國際交流為宗旨,它因所關注問題的重要性在國際社會學界以及國際社會科學領域中都具有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目前該委員會擁有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註冊會員約1100人。每次RC28的會議,都吸引了大批社會學家,包括很多著名的社會學家參加會議,他們在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每次會議都在相關研究領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2009年RC28的春季會議主題是“社會不平等與社會變遷”(So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Change)。這也是該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舉辦的首次會議。根據現在得到的有關反饋信息,屆時將有大批該研究領域中的國際學者、包括為中國社會學界所熟悉的許多著名國際學者參加本次會議。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鑒於中國社會及其轉型過程的特別意義,RC28將在本次會議上與中國研究機構合作,專門舉行一天的中國論壇,討論中國的社會不平等與社會變遷問題。因此,本次會議為中外社會學界的交流提供一個極好的平台。作為該次會議的承辦方,我們熱切地希望中國學者能夠高度關注本次會議,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積極參加本次會議。我們相信通過本次會議,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直接交流與對話,必將極大地推進中國社會學對中國的社會分層與流動的研究。
2009年科研成果匯總
序號 姓名 成果名稱 雜誌或出版社 時間 級別 CSSCI
2 需求與回應——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支持研究(合作、第一作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9 著作
3 挑戰與應對——艾滋病防治專題研究報告(合作、第一作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9 著作
4 社會工作與扶貧:介入空間與加入途徑 學習與研究 2009.3 一般期刊
5 社會工作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9.2 一般期刊
6 社會建設的理論辨析與路徑探索——近年來關於社會建設的研究綜述(合作、第一作者)學習與實踐 2009.2 一般期刊
8 獎勵與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討(合作、第一作者)人口與經濟 2009.5 核心期刊 五級
10 人口與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的歷程回顧(合作、第一作者)人口與發展 2009.3 核心期刊 五級
11 中國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合作、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11 權威出版社
12 貧困村災后重建的幾點經驗 中國扶貧 2009.12 一般期刊
13 城鄉統籌發展與農民工的轉型 學習與實踐 2009.3 一般期刊
14 社區工作(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8 教材
15 夏玉珍 論現代化發展的社會風險與代價——基於風險社會視角的分析 廣東社會科學 2009.1 核心期刊 五級
16 風險社會背景下的社會中介機構腐敗問題研究(合作、第一作者)湖北社會科學 2009.11 核心期刊 擴展板
17 風險社會背景下的社會團體腐敗問題研究(合作、第一作者)學習與實踐 2009.2 一般期刊
19 慈勤英 碩士畢業生社會支持與求職行為分析——基於武漢市高校碩士畢業生的實證研究(合作、第二作者)青年探索 2009.4 一般期刊
21 病情與人情:鄉村艾滋病人的雙重壓力與自殺風險干預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長篇轉載) 2009.2 權威轉載
22 從想象到現實:艾滋病人社會關係張力與斷裂的邏輯(合作、第一作者)浙江社會科學 2009.1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大篇幅轉載) 2009.2 轉載
23 論返鄉青年農民工的鄉村灰惡化風險(合作、第一作者)人文雜誌 2009.3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24 論返鄉青年農民的灰惡化與集體行動風險(合作、第一作者)廣東社會科學 2009.3 核心期刊 五級
25 震后貧困村住房重建中的財富分配與流動——以四川省為例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2009.4 核心期刊 五級
26 農村公共服務私人化的困境與出路:湖北A村為例(合作、第二作者)理論與改革 2009.4 核心期刊 五級
27 論返鄉青年農民工的遊民化風險(合作、第一作者)當代青年研究 2009.5 核心期刊 擴展板
28 論返鄉青年農民工的遊民化風險(合作、第一作者)理論與改革 2009.2 核心期刊 五級
29 城市社區福利的需求與供給狀況及其改革——武漢市居民問卷調查分析 全球化下新公共管理趨勢與挑戰國際研討會 2009.5 國際會議論文
30 農民失地過程風險與結果風險的組織化矛盾 理論月刊 2009.4 一般期刊
31 祝平燕 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領域NGO的優劣勢分析(合作,第一作者)華人性學研究 2009.2 一般期刊
33 楊生勇“關係孤島”:農村艾滋孤兒社會化困境及紓解途徑——來自鄂豫農村艾滋疫情高發區的社會調查報告(合作、第二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9.4 核心期刊 五級
35 城市社區公共產品供給機制論析 社會科學研究 2009.3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36 論城市社區公共產品的准市場機制供給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2009.3 核心期刊 五級
37 災后村莊重建:公共產品供給——以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光明村為例 社會主義研究 2009.4 核心期刊 五級
38 短板效應:西藏公共產品供給(合作,第一作者)貴州社會科學 2009.6 核心期刊 五級
41 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研究進展(合作、第二作者)農業經濟問題 2009.7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42 社會風險預警與公共危機防控:基於突變理論第分析(合作、第三作者)人文雜誌 2009.6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43 資源型企業:扶貧開發的生力軍 中國扶貧 2009.21 一般期刊
44 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環境與機制(合作,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1 著作
45 企業參與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創新研究(合作,第一作者)國務院扶貧辦 2009.11 諮詢報告
46 賦權與減貧制度創新(合作,第一作者)國務院扶貧辦 2009.12 諮詢報告
47 符平 嵌入性:兩種取向及其分歧 社會學研究 2009.5 權威期刊 二級
48 倒“U”型軌跡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流動——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史研究(合作,第一作者)浙江社會科學 2009.12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49 轉型期的民間宗教信仰與社會風險(合作,第一作者)學習與實踐 2009.5 一般期刊
50 在夢想與現實之間——“80后”新生代農民工與“四個世界”關係的研究(合作,第一作者)青年研究 2009.4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51 轉型期社會信任的影響機制——市場化、個人資本與社會交往因素探討(合作、第二作者)浙江社會科學 2008.11 重點核心期刊
人大複印資料 社會學 2009.1 全文轉載
52 梅志罡 啃老族:未來中國家庭的“第一殺手”家教指南 2009.2 一般期刊
53 協商式民意調查:本質、過程及其中國實踐——以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第一次協商式民意調查為例 長江論壇 2009.1 一般期刊
54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urvival Culture In Three Decades of China Mainland’s Reform and Opening-up Asian Studies Review 2009.5 published by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Korea
56 “階級成分”:農民政治身份的顛覆與重構 中國農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
57. 鄉鎮政府指導村委會工作的行為模式、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合作、第二作者)中國農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
58 湖北省隨州市均川鎮李村調查筆記(參與撰寫)中國農村調查:百村十年觀察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9.3 析出論文
59 鄉鎮政府指導村民委員會工作條例(草案)(合作、第二作者)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 2009.1 諮詢報告
60 程玲 互助與增權——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組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11 專著
61 怎樣進行深度訪談?(參編一章)怎樣搞好社會調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12 著作
62 社會建設的理論辨析與路徑探索——近年來關於社會建設的研究綜述(合作、第二作者)學習與實踐 2009.2 一般期刊
64 羅力群 關於付費出版問題的幾點看法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9.4 重點核心期刊 四級
65 高珊 淺議高校學生幹部的培養工作 活力 2009.12 一般期刊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全面的社會學理論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力,能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調查與研究,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工作的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受到社會學研究能力和社會調查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理論分析、實證調查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社會學
主要教學實踐環節:專業調查、畢業實習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社會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政府民政、司法、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及相關社會團體和基層社區的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可以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工作實務,在教學科研單位從事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教學與研究。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學習和掌握社會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使學生具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社會工作實踐等多方面的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社會工作
主要課程: 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社會個案工作、小組(群體)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社會福利思想、社會保障學
主要教學實踐環節: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