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大學士
中國封建時期官職
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
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
成祖即位后,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
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后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后,皆由宰相兼領。
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朝建立的大學士制度防止了宰相專權,並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運轉機制。
明朝楊士奇
所以,他又設了殿閣,殿閣的組成人員就是大學士了,作為顧問,但是,這時候的大學士只是高參並無實權;到了明成祖的時候,閣臣漸參與機務,協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內閣制度。
再往後來,徐光啟任大學士的時候,內閣的權力已經很大了,幾乎相當於丞相。
而且,徐光啟還任禮部尚書,這是一個負責全國典禮、教育、科舉的官,也算是權傾朝野了。
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
他頭戴展角漆紗襆頭,兩旁長一尺二寸的展角,據說是為了防止上朝時互相交頭接耳。身穿盤領寬袖紫袍,胸背有象徵等級的補子,腰間掛有牙牌及穗條。
牙牌上刻著官職、姓名,是出入關防的憑證。大學士腳穿皂靴,雙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時對皇帝畢恭畢敬的樣子。
清朝文淵閣大學士
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
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
大學士為文臣最高級別,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后,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並於次年春入藏宮中文淵閣。作為首先入藏中秘重地的首部《四庫全書》,乾隆帝對書籍的典藏、管理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和極大的關注。
解縉,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永樂五年二月罷。1402年-1407年。
楊士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正統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顧鼎臣,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復,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翟鑾,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年
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復,二十一年七月罷。1541年-1542年
翟鑾,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1542年-1544年
嚴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嚴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1548年-1562年
李春芳,隆慶二年七月進,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高拱,隆慶五年五月進,六年六月罷。1571年-1572年
張四維,萬曆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丁憂。1582年-1583年
申時行,萬曆十一年四月進,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康熙朝
乾隆朝 衛克鈞
道光朝
咸豐朝
同治朝
光緒朝
李鴻章,瓜爾佳·文祥,左宗棠,索綽絡·寶鋆,赫舍里·英桂,愛新覺羅·載齡,全慶,靈桂,額勒和布,文煜,閻敬銘,恩承,張之萬,福錕,麟書,昆岡,徐桐,榮祿,王文韶,孫家鼐,崇禮,愛新覺羅·敬信裕德,世續,葉赫那拉·那桐,張之洞。
宣統朝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以頭上飾物來區分:
梁冠
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
襆頭
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方平定巾
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飄飄巾
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東坡巾
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