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美學
管理美學
管理美學是分析、發掘和探討管理中的美學因素,並研究將這種因素轉化為管理藝術的規律的邊緣科學。一方面,管理美學和一般管理學不同,它不是研究企業管理的一般方法、原則,而是研究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如何運用美學原理進行管理的問題。另一方面,管理美學也不是管理學與美學的簡單相加,而是美學與管理科學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是美學從思辨、哲理走向實證和實用的一個標誌,也是當代美學發展的一個趨勢。
管理不單是科學,也是藝術;不單是一種社會行為,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美學在管理領域的延展,要求以求真為唯一目標的管理,逐漸向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性管理方向上轉變。從而,管理美學應運而生。這不僅是現代管理的需要,也是現代生活和美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管理美學既展現了管理之美,也升華了美學之美,使美學實現了向實踐的成功回歸。
該學科首先對管理美學進行綜述,包括管理美學的內涵、產生、研究內容及價值範疇,之後初探性地發掘管理中的美學因素,通過對中西方管理美學思想的歷史回顧,總結管理美學的審美表現形式,闡明其發展趨勢及當代意義,以期為現代管理美學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管理是人類最基本、最廣泛的社會活動。管理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活動而出現,並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而日益複雜、豐富和科學起來。人類從自然狀態一進入社會狀態,就與管理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到國家管理,小到家庭或自我管理,管理活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特別是自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進入知識社會以後,管理更是人們的中心話題,因為它與現代經濟、現代政治和現代文明緊密相連。隨著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也日趨現代化,人們對管理科學的研究更加活躍,更加深入。管理學的發展伴隨並推動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朝著人性化、科學化、世界化的過程不斷演進。現代管理理論在傳統管理理論的基礎上,以人本思想、規範化和重視倫理道德等新思想、新理念來重構管理的框架和模式,從而使人們的管理思想在使社會物質更加豐富的基礎上得以升華。企業中的“人”的地位在不斷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客體。一切為了人,管理中只有滲透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形式的美,形象的美,才能真正激活人的潛能,調動人的本質力量,從而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在美學研究中,加強基本範疇、基本理論的研究是重要的,加強美學的應用研究更為重要。毛澤東同志說: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作為哲學分支的美學也是同樣,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應用於實際,這種理論就沒有生命力。美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不僅包括這個時代各門具體科學的精華,也包括用這個精華來說明現實世界、改造現實世界。因此,美學的應用也應具有時代精神,也要反映時代特點,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社會生活的現實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加強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為廣大群眾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美學應用的研究,使美學走進現實,為人們提供科學的美學應用原則和方法,使抽象的理論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正如中國影視藝術家金丹元在《論中國當代電影與中國美學之關係》中呼籲: “將科技現代化與中國美學有機地融為一體”。
實踐早已證明,美學與管理學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管理不僅創造著美、服務於美,而且其最終目的也是使世界和諧美好。一方面,美學介入管理將有助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發展。管理學只有與美學相結合,才是管理科學的質的飛躍和升華,才是管理科學的真正的革命。另一方面,美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在自由創造中,主觀與客觀、自由與必然、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美的研究不僅在於說明什麼是美,更重要的是運用美的規律去創造美。從美學自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了適應人們審美多樣化的需求、適應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美學在其現代發展的過程中改變了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長期分離的傳統格局,努力實現著審美價值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辯證統一。管理美學正是在美學發展的這種方向性轉換過程中產生的。管理美學的出現是美學面對新時代、確定自身方位、尋找新的生長點的一種選擇,是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管理美學的誕生,也必將使管理學的發展進入關注人性美、和諧美的更高層次。
在本篇論文中,主要論述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管理美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概述。包括管理美學內涵的界定,管理美學的產生,管理美學的研究內容,及管理美學的價值範疇。 .
第二,對中西方管理美學思想進行歷史回顧。本文主要選取了中國古代的管理美學思想及西方現代管理美學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及理論加以研究,充分挖掘其管理思想中的美學因素。
第三,在對管理美學的基本理論及中西方不同流派管理美學思想進行回顧的基礎上,結合管理中的實際應用,初探性地對管理美學的審美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總結。第四,無論是古代中國管理美學思想,還是現代西方管理美學理論,抑或是以何種審美表現形式體現出來,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必須注重人性美的激發、人情的溝通。因此,本章著重論述了管理美學的當代意義及其順應人性的發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採取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文獻法。文獻法是科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每一個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都應該對該領域目前的研究成果、研究動態以及歷史和現狀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同時還要盡量搜集相關領域的文獻著作等。而且,在研究中還要區分已完成和需要完成的研究內容和課題,這就需要大量使用文獻法。筆者在進行本研究前,大量參閱了相關文獻,對管理美學研究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盡了解,積累了前人研究的素材和成果,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同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案例分析法。由於管理美學的研究,必然離不開管理學,因此應用案例分析法有利於將理論問題直接呈現出來,克服大量文字說明的枯燥性,便於簡化說明,同時也為理論研究提供直接的現實支撐。
第三,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一種較新的方法,即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的目的。
第四,跨學科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研究本文內容時,筆者藉助了美學、管理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幾個相關學科的多種理論、方法和成果,經研究再從整體上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綜合整理與分析。
當前,管理美學的研究還處於探索當中,國內外的學者對管理美學的研究工作比較少,系統性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可參考文獻資料一般都集中在零散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上,比如管理美學的內涵、管理美學的意義與作用等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陳天放的《管理美學芻議》;陳清碩的《管理美學的意義和作用》;唐祥書、張明濤、胡軍、楊曉農的《管理美學及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程朝階的《關於構建管理美學學科的芻議》等。
針對管理美學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管理中的美學因素的研究,國外學者則結合現代管理科學的實踐,從人本管理的角度出發,以人性作為主線,來研究管理美學。從管理美學當前研究的現狀可以看出,由於這一課題還處於探索階段,所以當前關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與缺陷,研究的內容是零碎的,直覺的,在理論上缺乏深度和連貫性。而系統地、深刻地、科學地,從美學、心理學、倫理學的角度全面闡示人性美在現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也是當前管理美學最主要的研究任務。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以下幾點:首先,國內外關於管理美學的系統的、完整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將既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提煉、整合的基礎上,初探性的發掘管理中的美學因素,系統地總結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美學思想及管理美學的審美表現形式。其次,揭示了人性美這條發展主線在管理審美化中的重要作用,將人性美一以貫之。最後,對管理美學的當代意義進行總結並詳細闡述。
管理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機制、人與形式的共同體,是人參與社會並豐富社會,人融入自然並改造自然,人的本質與美的本質有機融合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與審美活動。通過對管班活動中美學因素的分析、發掘、探討,揭示美學與管理學的內在聯繫,提升人在實踐中的審美素質,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從而使管理活動藝術化,社會生活節奏化,審美意識自覺化。
美產生於實踐,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創造了美。在人類謀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繽紛多彩的美和人們豐富的審美感知。同樣,管理美學也是管理實踐的產物。管理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生而產生,自從出現人群組織,管理也就產生了。人類在最初面對大自然、面對自身的生存發展等諸多因素時,為了協調個體,使每個個體努力地工作,以便實現群體共同目標,管理活動就已經存在,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管理活動的歷史可被視為同人類歷史一樣悠久。然而,管理實踐的歷史儘管漫長,但開始人類形成的只是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只有在人本化的管理實踐中才可能產生管理之美,才可能建立管理美學。這是因為,美存在於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只有達到了對人這一審美主體的充分關注,才可能達到對美的關注。
管理美學產生於人本化的管理實踐
在管理活動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人的價值不斷凸顯,管理逐漸向人性化、人情化、人本化推進。儘管現代管理學學派林立、理論紛繁,但都充分肯定了人在 管理美學的內容、範疇及當代意義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價值,人的發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來源,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正是因為現代管理對人的思想、情感、靈性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人的美感追求的充分關注,才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將美學原則廣泛地應用於管理實踐,才可能形成管理主體和管理對象相互之間的對稱、和諧、秩序等關係。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同構說”的解釋,當外在對象和內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協調,外在對象的性能(如生長、運動、發展等)和形式(如對稱、和諧、秩序等)同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合規律的性能、形式產生同構同形,便會產生美和審美感知。
管理美學是管理學發展的產物
管理美學是管理學不斷發展的產物,管理運動和形式的秩序、和諧,引起了人的審美愉悅。首先,管理是科學,有科學之美。管理活動的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環節按照管理的規律協調運作、有序運行、螺旋上升,形成了一個個完整而又完美的運動過程,管理科學是長期管理實踐經驗的凝鍊,它所體現出的規律、邏輯與管理實踐是和諧一致的,與人類內在的理念與情感是“同構同形”的;其次,管理是技術,有技術之美。管理活動具有組織效率的要求,這種效率是在系統目的的意義下進行定義的,是系統在要素上、組織上、結構上的總體協調,是系統在一定輸入下輸出極大化(或在一定輸出下的輸入極小化)的一種技術要求。只有系統運行是高效的,達到了自身的和諧,並且與外部社會和諧共存,系統才可以不斷獲得外部資源而生存下去。這種組織內外和諧的思想,與人類內在的理念與情感也是“同構同形”的:再次,管理是工程,有工程之美。管理活動要求具有系統性、過程性、完整性的特點,管理的操作和運行是在一定規則指導下,具有規範性,這些特性與人類內在的理念與情感也是“同構同形”的;最後,管理是藝術,有藝術之美。管理的藝術性要求管理理念、方法與手段須與管理環境和對象的特徵、發展階段相適應,這種權變管理的理念事實上就是一種追求和諧,是管理活動從不和諧到和諧的過程。總之,管理之美不是從外部注入的,它是管理實踐活動創造的產物,是管理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管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管理美學是美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全面系統地歸納人類審美意識發展的歷史、剖析美的本質、闡述美感的原理、揭示審美活動的規律。美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在自由創造中,主觀與客觀、自由與必然、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美學的任務是能促進人生的審美化,指導審美實踐。所以美的研究不僅在於說明什麼是美,更重要的是運用美的規律去創造美,創造一個美好的新世界。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 “已經沒有任何統一的美學或單一的美學,美學已經成為一張不斷增生、相互牽制的遊戲之網,它是一個開放的家族。”【1】的確,美學的對象有擴大到整個人的生活乃至宇宙的趨向,人的現實生活與美學的關係越來越凸顯,以至出現了諸如飲食美學、服飾美學、髮型美學、旅遊美學、交際美學等。同時,自然環境與美學的關係越來越引起人的重視,以至山現了山水美學、森林美學、湖泊美學、氣象美學、生態美學等。
美學的泛化,一方面說明美學已廣泛進入人的生活,人更為注重提高生活的質量特別是美學質量,向時也說明人們已注重審美對其他學科的滲透作用。只要不產生對美學自身削弱的可能性,對於美學的發展誠然就是一件好事。而將美學應用於管理中,是美學應用於實踐的最好土壤,管理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管理活動無處不有,無時不有,無人不有。美學需要管理學的充實和激揚,只有與管理學相融合,才能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是美學從思辨、哲理走向實證和實用的一個趨勢。
管理實踐中對人的價值和審美要求的關注產生了管理美學,而且隨著實踐的發展,管理美學將逐漸豐富,管理的美學價值將逐漸顯現,創造、維持、發展管理之美的方法經驗也會逐步規律化、理論化、科學化。
管理美學的交叉綜合性決定了它的研究領域是十分廣闊的,可以說凡是有管理的對象都有管理美的問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管理美學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範圍將逐步擴大。對任何單位、組織都可以應用管理美學,對不同性質的社會組織單位,管理美學原則可能不盡一致,但基本精神相同。就目前而言,管理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
組織的勞動都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勞動環境的美化能帶給勞動者美的享受,使身心感到愉悅和減少疲勞,而且能減少事故的發生和提高勞動出勤率。如協調勻稱的建築布局、富有色彩的裝飾、清幽俊美的環境、秀雅的山水盆景、柔和明亮的照明、賞心悅耳的輕音樂和講究的工作服飾等,都是審美的對象。如果是一個污水漫流、垃圾遍地、雜訊喧鬧的環境,就完全不符合管理美學的原理。企業對勞動的管理也是一種美的創造,人的勞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人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物品的。管理者如何尊重勞動,管理美學的內容、範疇及當代意義研究使勞動組織管理得美,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二、研究生產與產品美
組織的管理者要懂得生產美,使生產與藝術相結合,使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審美價值。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同於動物僅僅限於生理上的物質需要,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有精神的、審美的需要。人們在創造和選擇產品或商品時,不單純從實用功能出發,還要考慮它們的審美價值的統一。企業管理者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生產適銷對路、物美價廉的產品,使美的產品與美的包裝相結合,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三、研究對人的管理美
對人的管理美,是管理美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內容。一個成功的企業必定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管理者與勞動者相互信任、理解、團結,肩負強烈的使命感,互相協作、共同努力。縱觀中國古代管理理論,《周易》管理理論也好,道家管理理論也好,儒家管理理論也好,無不把識人和用人放在首位。所謂“天人合一”觀,實際就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周易》的“順天應人”,《老子》的“寧靜自損”,儒家的“修身治國”,兵家的“用將”和“治眾”,無不是關予人的識別、人的運用和人的自我控制。西方古典管理理論不太重視人的因素,泰羅和法約爾時代強調的是科學管理,重在組合和制度,這種傳統的舊式管理已愈來愈不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和企業規模,所以現代西方管理理論收取了東方管理理論中人的因素。提出了人本管理,如行為分析理論、系統權變理論、人性假設理論、成就激勵理論等,都注重了對人的管理美。
四、研究保持生產與自然和諧的管理原則
組織的管理者應有較強的生態意識,把追求無限的經濟利益增長和保持環境的清潔統一起來,浪費資源不但提高生產成本而且是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根源。企業以最少的物質能量投入取得最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同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綜合說來,管理美學研究的內容應該是:分析、發掘和探討管理中的美學因素,闡釋管理中的美學原理,探討和總結各個管理環節中的審美實踐的經驗,闡發管理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列舉管理中的形式美和倫理美的價值,揭示美學與管理學的內在聯繫和互動規律。將管理中的美學因素轉化為管理藝術,從而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則是管理美學的根本宗旨和最後歸宿。
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2】“價值”是外物對人的需要的一種滿足,凡對人有用的事物稱之為“有價值”,因此,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意義關係,是主客體之間在實踐基礎上雙向建構、相互對待、相互依存、相互改造、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動態過程。管理美學的價值範疇主要包括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倫理價值。
實用價值
這裡所說的“實用價值”,是指管理美學原理本身所具備的價值之一,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在於它能認識管理中的審美對象,發掘管理中的美學因素,透析管理實踐中的審美心理過程,揭示管理的審美規律,從而使管理藝術化、審美化。
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和美的過程來熏陶人們的審美情操,提高管理藝術,增大管理效果,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是在審美中的實用,藝術化的實用,而不是純粹以物為中心的實用。如果一種管理形式不美,情感不美,語言不美,過程不美,採取某種不道德的手段或者不光彩的手段謀取利益,即使經濟效益再好,也是一種不好的管理,這種“經濟效益”也不可能長久。
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固然不是純物質的,但它畢竟是物質性的,即通過管理活動的審美化和藝術化直接或間接地把管理成果轉化為物態。比如美國經營飯店賓館的希爾頓集團的總裁希爾頓,十分注重管理中的審美,強調創造優美的服務環境,優美的工作環境,強調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儀錶美、禮儀美、語言美、行為美。他的員工普遍對工作兢兢業業,態度和藹、彬彬有禮、舉止文雅。他與員工的關係不是勞方和資方的關係,而是“合伙人”的關係,因此員工都以主人公的態度對待工作,始終保持旺盛的熱情。他常說:“允許員工在工作上犯錯誤,但絕對不允許對顧客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恭。”他們這種審美化、藝術化的管理和服務吸引了美國和世界千千萬萬上、中、下層消費者,人們感到希爾頓給人美感和藝術享受,也給人實惠,甚至工商界巨頭,乃至國家元首,都以光顧希爾頓為幸事。他的“旅店帝國”延伸到全世界,建有多座高樓大廈,資產達數十億美元。希爾頓集團的發展,是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轉化為物態的典型範例。
實用價值是建立管理美學的宗旨,管理中審美的需要是管理美學得以產生的襁褓,而通過審美提高管理藝術,以提高經濟效益,是管理美學發展的條件,實用價值一旦消失,管理美學也就不復存在。
審美價值
所謂審美價值,就是指某種事物對人們審美需要的滿足。而這裡說的審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而是管理過程中的審美,它包括管理要素的審美、管理組織形式的審美、管理機制的審美、管理程序的審美、管理方式的審美等等,通過這些審美活動,達到提高管理藝術,增強管理效果的目的。
管理美學的審美價值是同它的實用價值相生相伴的,沒有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就無從依託,更無從實現。沒有審美價值的管理,其實用價值就顯得灰暗、微小、低級、甚至喪失。實用美學的審美價值,在於它能為實用增色,為實用優質,為實用升格,比如企業或組織的標誌,其實用價值是它能象徵企業或組織的性質、形象、個性、風格、特徵,好的企業或組織標誌能鼓舞人、啟示人。如果這些標誌的設計缺乏藝術性,缺乏美感或個性特徵,不能恰如其分地象徵這個企業或組織的內涵,那麼這些標誌的實用價值就等於零。企業或組織標誌的設計,不是一般圖案設計的部門美學,它具有管理意義,是企業文化的代表,應該屬於管理美學的範疇。因為人們在設計企業或組織標誌的時候,總要反覆推敲本組織或本企業的總體特徵或目標,實際是一次管理上的反思與運籌,是一次實用性的審美活動。又比如從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是管理上的一次大革命,是管理科學的藝術升華,也是管理上審美價值的實現,從而使其實用價值增值的生動範例。因為人不能簡單的進行量化,而是靈動的、複雜的、伸縮性極大的主體,要管理好人,就得講究藝術,注意審美,包括語言的美、行為的美、禮儀的美、方式的美、過程的美,正是這樣的管理藝術,這樣的審美要求,才使管理美學的實用價值增大。
管理美學是為管理的審美需要而產生的,審美價值是管理美學的精義。如果沒有審美價值,管理美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管理美學固然有實用價值,但它偏重的是審美價值,正是它的審美價值的存在才使它的實用價值增大。
倫理價值
管理美學原理的價值範疇,以實用為出發點,以審美為精要,而規範管理行為和社會行為的倫理價值,則是管理美學的品質。倫理價值即道德價值。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它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概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這種作用就是道德的價值,即倫理價值。
管理美學的倫理價值不同於管理倫理學的價值,管理倫理學是以倫理標準來規範管理,側重在經營管理的公平,誠信等問題上,起一種調整和規範的作用;而管理美學的倫理價值,則是從倫理美的角度以審美標準來調動人的情感,激揚人的正氣,最大限度地展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起一種激發和誘導的作用。比如從顧客的利益與道德的角度著眼,採取說服教育或行政手段來第二章管理美學概述規範生產行為,保證產品質量,是倫理管理的作用,而通過情感激勵和審美誘導來優化產品質量,美化產品外形,並羅列顧客對產品的讚美,從而光大了企業形象,並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激發被管理者的熱情,這就是管理美學倫理價值的實現。如果說前者是倫理管理價值的實現,後者則是倫理審美價值的實現。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思想家,有著極為豐富的管理思想。特別自春秋戰國起,中國文化形成了以儒、道、釋為中心,以法、工、墨、農、名、兵、縱橫、陰陽為複線的多元文化體系,諸子百家競相爭鳴,三教九流各顯其能。其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莊周為代表的道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儒家管理美學思想
綿延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管理文化的基幹。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被視為顯學,它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實踐中具有其他派別思想無法比擬的影響力。儒家管理思想是“會通”所有東方管理思想和管理藝術的價值論基礎,曾經有“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說法,這是因為儒家管理文化最明確地將管理的價值目標定位在天下,即社會、事業、人生三者統一體的和諧完善的管理理想上。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儒家理論的主題思想構架,后經孟子和荀子進一步補充,正式形成儒學理論體系。我們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管什麼,答日“治人”;其次是誰來管,答日“勞心者治人”;最後是怎樣來管,答日“和為貴”。孔子的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準則、以“和”為目標的“以德治國”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傳人,也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後世尊為“亞聖”。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性善論”的人性觀、施“仁政”的管理準則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對中國管理思想的完善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儒家的管理藝術,總的來說是一種禮儀管理文化。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說:“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權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意思是,從夏商周三代以來,禮樂制度不斷有所變動,即《禮記•樂記》中所謂“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的意思,包括祭祀在內的禮儀制度,總是會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人性與人情。“禮儀”本身是一種形式美,但變化中又有其不變的永恆依據——即儒家禮儀的最大歷史功績是對中國傳統倫理的規範化,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倫理化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奠基。“仁”與“禮”的結合,是倫理美與形式美的結合。作為管理,“仁”與“禮”又是一種方略和藝術。管理中如果浸透了倫理美和形式美,就達到了孔子的“盡善盡美”的標準。儒家的管理美學思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
第一,引導與約束。儒家的管理策略,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十分注重引導;與引導對稱的另一端是約束。引導是主要的,約束是輔。引導與約束是辯證統一,是管理的兩隻手。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用政令來管理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百姓只能暫免於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教化百姓,用禮教來制約他們,百姓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自己糾正錯誤。有導有束,是管理上的一種對稱美。引導不僅是漸進美,也是一種倫理化的行為美,動態美,是人性美、倫理美在政治上的體現。“齊”本身就是一種整齊,規範。齊一之美,以“禮”來加以規範,達到“齊”的目的。儒家的引導是順適人性、人情,即用德,而不是違反人性、人情,即用刑。
儒家認為,國家的治理、社會的風尚,全在於統治者的示範引導作用。曾子說:“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梯;上恤孤而民不倍(背、悖)。是以君子有摯短之道也。”【4】意思是:要使天下太平,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為什麼呢?因為國君尊敬老人,平民百姓也會興起孝敬之風;國君尊敬長者,平民百姓也會興起敬長之風;國君憐愛救濟孤兒,百姓也會照樣去做,不會違背。所以統治者應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範作用。
從審美角度看,引導是漸進之美,約束是規範之美,而約束的主要辦法是禮可見,“禮”之所以制定,是用來規範社會秩序和人們行為的,所以儒家十分重視“禮”的作用,“禮”是倫理美和形式美的結合。
第二,舉賢與任能。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對人才的識別、選拔和運用,儒家更注重選賢任能。“賢”在古代是德才兼備的意思,是倫理美與智慧的結合。“能”指才能,即智慧美。在德才的關係問題上,儒家更傾斜於德,即“尚賢”。重德尚賢是孔子一貫的人才觀。“哀公問日:‘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5】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要如何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孔子回答:提拔運用正直的人,把他們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從;如果舉用邪曲小人,把他們安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在這時,孔子把“正直”與“邪曲”作為舉薦人才的分水嶺。“正直”是諸德之首,也是衡量人才的第一標準。“正直”不僅是心地美、德性美,而且在形象上給人方正、挺拔的視覺美。如果是邪曲小人,才能愈大,危害也就愈大。
在識別人才的問題上,孔子反對以言舉人,而是重在全面考察,“聽其言而觀其行”。他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6】這意思就是說:既不能僅僅因為一個人的言詞動聽就舉用他,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地位低微或對他印象不好,或是仇人,有好的言論也不採納。這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重用策土言論,以言舉人的政治風尚是一個糾偏和反叛。對現代管理也是一個重要啟示。當然,孔子說的“不以言舉人”,並不是不重視言,更不是不採納言,好的言論,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一言可以興邦。孔子的本意在於:選用人才不能僅僅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更要防止“一言喪國”,是心靈美與行為美的結合。
在人才問題上,儒家的原則雖然是重德尚賢,但也十分重視人的才幹的作用。如果只有“德”而沒有“能”,“德”無從體現。“賢”的內涵本身就包含才能在內。孔門的所謂七十二“賢人’’,也都是有知識有才能的。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這裡強調了人的因素、能力的因素。可見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尚賢與重才是矛盾的統一,是一種辯證思維在人才問題上的運用。總之,尚賢是倫理美標準,重才是智慧美標準,尚賢重才,是倫理美與智慧美的結合。
第三,富民與教民。儒家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建設。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倫理為綱,倫理對於統一人的思想、熏陶人的道德、規整社會秩序、淳化社會風氣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倫理畢竟只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固然對物質文明起著巨大的反作用,但如果離開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就無所依託。所以儒家在進行倫理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經濟,執行“富民”政策,並且強調“富民”、“教民”在治國中的重要地位。
“富民”固然是立國之本,但富裕畢竟只居於物質文明,“富民”而不“教民”,即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不可能再提高,更不可能持續發展。按照孔子的說法,不懂詩書禮義,則不能立身於社會。“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8】這裡的“詩”是指人類文化,“禮”是指處世方法,“詩”、“禮”包括了人類社會的整個精神文明。可見孔子把教育提到了立國、立人、立民的高度。
從審美角度看,“富民”是一種充裕美、豐碩美,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根基,因而又是一種安定美和祥和美,也是物質之美、興盛之美。“教民”是一種啟蒙之美、訓教之美、淳化之美、智慧之美,是人性的覺醒,也是精神文明的發端。
第四,正己與正人。儒家十分強調統治者、管理者自身的行為對下屬和民眾的影響力度和示範作用。這是儒家“正心”、“修身”思想的必然導向。人與動物,都有可塑性與模仿性。領導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給群體以深刻印象,一般人都有崇尚心理,符合其心理則崇之效之,違反其心理則惑之逆之。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倫理學的角度,還是社會學、管理學的角度,都不難解釋這一現象。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9】;“苟能正其身,於從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上好禮,則民易使也”。【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2】上四段話說明了四層意思,一是說明身正與工作的關係,只有“身正”,才能“令行”;二是說明“正己”與“正人”的關係,只有“正己”,才能“正人”;三是說明示範與效果的關係,領導者能遵循禮法,對群眾就容易指揮;四是說明自己率先垂範,部下不敢違背。.四者歸根結底,是示範作用在管理中的地位。
“正己”不僅是道德修養上的倫理要求,而且是領導與管理上的風範與藝術要求。統治者,管理者本身的行為,對於政治路線、法律意識、文化現象、社會風尚都有極大的影響,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凡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興盛、風俗淳化的社會,都是統治者明於鑒察、嚴於律己、作風廉潔、勤政愛民的結果;凡是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文化衰頹、風俗糜爛的社會,都是統治者昏庸自傲、專橫武斷、荒淫貪暴、疏政虐民的結果。所以孔子把“正身”提高到“從政”的高度,即“治國乎天下”的高度。
通過“正己”而“正人”,從審美角度看,是領導者通過自身的形象美,行為美和語言美來影響下屬和群體,從而使管理對象也美起來。“正己”是一種修身美、自律美、示範美。而“正人”則是一種規範美、引導美、規整美。“正己”與“正人”的關係,是一種示範關係、引導關係。示範是美的充分展示,善於示範的領導者,是善於充分展示美和創造美的領導者。“楷模”、“法度”、“準則”本身就是美的凝集。
第五,寬容與信任。“寬容”的本質是對儒家“恕”道的承傳。所謂“恕”,就是寬容、諒解、饒人、忍讓、與人為善,不責人之小過,不念人之舊惡,不記人之宿怨。否則,部下謹小慎微、畏葸不前、動輒得咎,無法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孔子說:“寬則得眾,信則民任。”【13】孟子也積極提倡寬容,他主張“以德報怨。”《中庸》還提出“寬裕溫柔,足以有容”【14】的口號,即領導者寬宏大量、溫和柔順,能包容天下,這是一種博大的胸襟。“寬裕”是一種博大的壯美,“溫柔”是一種寧靜的優美。寬裕而又溫和,是壯美與秀美的結合。
儒家反覆強調“寬恕”,把它作為修身處世的要義,並作為齊家治國的方略之一。這就需要領導者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人格、超凡的氣度。儒家提倡的恕道,力主寬容,在紛紛攘攘的塵世里,在激烈緊張的生存競爭中,無論從修身的角度,還是從治國的角度,都是消除社會矛盾、協調人際關係、增強群體凝聚力的潤滑劑。信任是忠誠的一個方面,是一種坦誠,光明磊落,以誠相待。信任又是尊重的一個方面,授予重任,必授予相應的職權,承認其地位。寬容與信任又是人才運用上的法則,寬容是信任的前提,沒有真誠的寬容,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沒有信任,上不放心,下有戒心,人才不能盡其能。
管理上的“寬容”給人以親切感、安定感、開闊感、自由感、輕鬆感。是一種祥和之美,豁達之美,溫馨之美和厚實之美。“信任”給人以赤誠之感、忠貞之感、體察之感、友善之感,是一種誠摯美、坦蕩美、忠貞美、透明美。
第六,權衡與應變。無論是學習、修身,還是治國平天下,儒家一直提倡“篤行”,即全心全意、深入認真、用心專一、貫徹始終,反對朝令夕改、見異思遷、淺嘗輒止、一暴十寒。孔子多次強調“吾道一以貫之”【15】的原則,苟子也提倡“君子結於一也”【16】的毅力和意志品質,都是要抱定一個宗旨,恪守一個原則,始終如一堅持下去,不半途而廢。但儒家恪守“一以貫之”的原則,首當其衝不是機械死板、一成不變,而是在堅守原則的同時,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權衡應變,是有原則的應變。
孔子說:“君子之於天廣也,無適也,天莫也,義之與比。”【17】這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不要怎麼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麼去做。這說明孔子反對辦事模式化、機械化、教條化,這對於今天的管理者極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