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是江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由省教育廳和九江學院共同建設,歸屬九江學院,並接受省教育廳指導。

基本簡介


引言

九江是歷史文化文化名城,廬山是千古文化名山。千百年來,秀美的自然山川,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並催生了燦爛的廬山文化。1996年廬山作為“世界文 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入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 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作為整個華夏文明中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瑰寶,廬山文化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文化魅力,為世界所注目。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周瑜宮亭湖駐軍,慧遠在東林建寺,陶淵明柴桑歸隱,廬山文化迎來了她第一個文化創造的高峰。而從三國到近現代,有無數的文化巨匠、政治賢達、民族精英在這裡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蹤 跡。現代學者胡適1928年遊歷廬山,曾對廬山文化的內涵以及對中國文化進程產生的影響作了高度概括:“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當然,這三大趨勢遠遠不是廬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論,廬山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同山;以教育論,與白鹿洞書院同樣影響深遠 的,還有理學宗師周敦頤創辦的濂溪書院;以山水田園詩而論,有以謝靈運為開端、陶淵明為宗師,積累一千多年的山水田園文學寶庫;以政治文化而論,中國近現 代諸多重大政治歷史事件與領袖人物,都與廬山有著深切的關聯;以軍事文化而論,一代名將周瑜、岳飛都曾經在這裡督師鏖戰,朱元璋鄱湖大戰的傳奇至今都廣為 流傳。此外還有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中國近現代文化守成主義的代表“陳門四傑”等等,這一個個彪炳青史的人物,這一樁樁影響深遠的政治歷史事件,在中 國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實版圖中,毫無疑問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而在中國眾多的名山大川和文化名勝中,廬山文化始終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雋永和恢弘曠達的 神韻與氣象,令歷代文人學士所嚮往。

廬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2006年3月,是九江學院全面整合學校的人文社科資源,突出九江學院人文研究的特色,重點投入和建設的一個校級重點研究機構。
對於高校來說,加強大學人文精神的培育,打造高校人文研究的品牌,已成為目前高校辦學的一個普遍的共識。而培育高校的人文精神,既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作引 領,也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對歷史文化精神的發揚。作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高校,尤其要重視從地方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養料,並通過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深 入開掘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辦學和教育、研究的特色。
九江學院合併前的四所高校,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本土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並都取得過一些比較突出的成績,也匯聚了一批從事地域文化研 究的研究隊伍和研究資料。其中陶淵明研究、周敦頤研究、黃庭堅研究、廬山旅遊建設文化研究、九江歷史文化研究等,都已取得了一些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特別是 九江學院學報的“陶淵明研究”專欄,自八十年代創立以來,堅持了二十餘年,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譽為全國“研陶”中心。同時,依託這個基地,推出了一批“研陶”專家。應該說,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是九江學院合併組建以來整合研究資源,形成研究優勢,打造研究品牌的重要舉措,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 各相關部門的大力協作,並在短期內取得了一些比較明顯的成績。
廬山文化研究中心由學院領導歐陽春副校長擔任中心主任,下設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所、陶淵明研究所、青陽腔戲曲研究所、廬山旅遊文化研究所、廬山宗教文 化研究所、九江非物質文化研究所、廬山建築文化研究所。圍繞廬山及贛北的政治、歷史、宗教、文化、建築、藝術等方面展開廣泛的研究活動。下設一個辦公室,獨立建有一個資料室,一個青陽腔藝術陳列館。
廬山文化研究中心依託九江學院現有的學科和人才資源,從文化傳播學院、旅遊學院、藝術學院、政管學院、土木學院和學報等單位吸納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 詣和對廬山文化研究取得一些成果的專業教師,做為中心的專兼職研究人員。同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和省內及九江地區聘請了一 批在廬山文化研究方面有影響的知名專家作為中心的研究人員。
目前,廬山文化研究中心依託九江學院學報開設了“陶淵明研究”和“鄱陽湖廬山文化研究”兩個研究專欄,與白鹿洞書院合作編輯出版《書院論壇》年刊。同時成立“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編輯出版“廬山文化研究叢書”。
《廬山文化研究叢書》以開放的研究平台和精誠合作的研究機制,吸納國內外精英人士參與廬山文化研究,並支持出版他們的研究成果,努力打造具有較多學術創見和研究特色的學術精品。
《廬山文化研究叢書》計劃每年出4—5部學術專著,圍繞廬山文化研究的相關專題,形成廬山文化研究的研究系列。已經出版了《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包括《慧遠法師傳》《湖口青陽腔》《陶淵明尋陽覓蹤》《點擊大師的文化基因——廬山新說》《白鹿洞書院藝文新志》五部專著。《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第二輯於2009年11月出版,包括《廬山文化大觀》《廬山文化讀本》《瑞昌剪紙》《陶淵明與道家文化》《黃庭堅詩歌傳播與接受研究》五部專著。

研究方向與成果及特色

近年來文化研究中心圍繞以廬山為中心的贛北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建築、藝術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共 出版專著27部,三年來在核心期刊共發表重點研究文章20餘篇,獲得省級以上立項課題10項(其中9項為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所獲得)。廬山文化研究 中心已基本上形成了以“陶淵明研究”、“廬山白鹿洞書院研究”、“青陽腔戲曲研究”、“廬山宗教文化研究”、“廬山旅遊與建築文化研究”和“九江歷史文化 研究”為特色的六個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群體。
1、陶淵明研究:
吳國富、龔斌、李劍鋒的陶淵明研究在陶學研究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吳國富的《論陶淵明的中和》、《陶淵明潯陽覓蹤》,龔斌的《陶淵明集校箋》、《陶淵 明傳論》,李劍鋒的《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等著作在陶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已連續舉辦三屆陶淵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
陶淵明是九江地區的文化名人,他在中國古代詩歌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九江地區有關陶 淵明文化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如保存和開發陶淵明的遺跡,建設陶淵明紀念館,開展以陶淵明為主題的旅遊活動,開展以陶淵明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等。
廬山文化研究中心的陶淵明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陶淵明研究的特色之一:歷史悠久,影響較大,而且有《九江學院學報》的“陶淵明研究專欄”作為依託陣地。我校的陶淵明研究歷史悠久。早在1984年,我校的學報(哲社版)的前身《九江師專學報》就開設了“陶淵明研究專欄”,此後20年一直堅持開辦,發表了有關陶淵明研究的文章340餘篇,其中有一大批 國內外著名專家發表的研究文章,使得我校成為國內公認的陶淵明研究的主要基地,許多有影響的陶淵明研究文章都在這裡面世。以學報為龍頭,發動了一批教師參 與研究,20多年來,有許多教師程度不一地進行了該項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積澱。九江學院組建以後,《九江學院學報》繼續開設“陶淵明研究專欄”,除繼續發 表校外專家的文章之外,也積極鼓勵本院系的教師發表高質量的研究文章,使我校的陶淵明研究有了一個穩固的依託陣地。
陶淵明研究的特色之二:積累了一批優秀的研究人才。在良好的陶淵明研究氛圍中,我院積累了一批陶淵明研究的專門人才,如徐聲揚先生,從1984年到 2003年,發表陶淵明研究的文章約30篇,其中有8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如陳忠、梅俊道教授,長期擔任學報編輯,為專欄的長期開辦作出了巨大的貢 獻,並且發表了許多有關海外陶淵明研究的文章。吳國富副教授從2000年開始陶淵明研究,已經發表陶淵明研究的文章11篇,其中《陶淵明以詩立言辨析》被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詳細摘錄,產生了一定影響。完成專著《論陶淵明的中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獲得陶淵明研究的省級項目2項。在九江學院迅猛 發展的良好形勢下,又有幾位學術潛力很大的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加入了陶淵明研究的行列,為陶淵明研究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
陶淵明研究的特色之三: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有固定的特色課程,形成了陶淵明研究的有力保障。早在九十年代,我校就成立了學術機構“陶淵明研究中心”,九江學院組建以後,陶淵明研究中心歸文化傳播學院管理,人員與經費有了更多的保障。該中心經常開展研討活動,組織研究活動以及對外學術交流。例如1998 年、2000年、2007年,就三次組織了“中日陶淵明學術研究研討會”,日本國六朝學術會的主要成員、國內各高等院校的陶淵明研究專家都參與了大會,產 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陶淵明研究作為古代文學研究專題之一,不定期的在中文專業開設。九江學院組建以後,又將《陶淵明研究》作為中文專業 指定的選修課程,課程建設的各方面目前已基本完成,取得了教學與研究互相促進的良好效果。
2、廬山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
閔正國、李寧寧秦川、高峰、郭宏達、吳國富、鄭連聰的白鹿洞書院研究主要圍繞著白鹿洞書院的歷史、典籍、人物、教育制度以及書院的現代意義等方面展開研 究,同時展開對“周敦頤與濂溪書院”、“朱熹宋明理學”等相關課題的研究,已結集出版《周敦頤研究》、《朱熹與教育制度》的著作,並在學報上發表過文章 20篇。近幾年,著重在書院文化的歷史傳承上下功夫,特別是在白鹿洞書院的歷史沿革和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果,陸續出版了《白鹿洞書院藝文新 志》、《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朱熹白鹿洞書院與都昌》等著作,另外李寧寧的《傳統書院文化與現代大學建設》這個課題被列為2007年江西省教育規 划項目。
為全面推動書院文化的研究,2007年成立了“九江學院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所”,由廬山文化研究中心與白鹿洞書院合作編輯出版年刊《書院論壇》,在 《九江學院學報》開闢“九江白鹿洞書院研究專欄”,並在傳承書院文化、弘揚傳統國學等方面開展了多項活動。2007年7月,與台灣龔立逑基金會、北京大學 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成功舉辦了“廬山國學講習營”,台灣10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和碩士生參加了培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3、青陽腔戲曲研究
劉春江、陳建軍、歐陽時來的青陽腔戲曲文化研究,通過對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腔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劉春江研究員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對青陽腔的老藝人演出進行錄音錄像,對青陽腔的曲譜、臉譜、戲服等大量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劉春江、陳建軍撰寫的專著《湖口 青陽腔》將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青陽腔音樂研究》等著作也基本完成。同時歐陽時來發表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市場機制研究——以青陽腔為 例》、《青陽腔臉譜藝術淺談》等多篇文章。“湖口青陽腔研究”正在申報2008年國家社科項目。九江學院高度重視對地方文化的保護和發掘,投資建設青陽腔 藝術陳列館,和湖口合作建立青陽腔藝術傳承基地,這種率先進行的高校與地方合作開展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反 響,《光明日報》2007年6月13日以《高校與地方聯姻傳承保護國寶——江西九江採取措施搶救青陽腔》為題作了詳細的報道。
4、廬山宗教文化研究:
龔斌、吳國富、王賢淼等有關凈土宗、廬山道教以及民間宗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慧遠開創的凈土宗,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將 它列入重點研究的範圍,將龔斌的《慧遠法師傳》收入《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出版。為了更好地推動這項研究,我們積極開展與東林寺的合作,協助東林寺成 立凈土宗佛教文化研究所,編輯出版佛教研究雜誌,並獲得了由東林寺贈送廬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的佛教典籍《大藏經》一套(100冊),為開展宗教文化研究提供 了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資料。廬山的簡寂觀道士陸修靜,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重大的貢獻,廬山的太平興國宮,是歷史上享有盛名的道觀,宋元之交,興盛於北方 傳入廬山的全真教,也具有重大的影響。研究中心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有王賢淼出版了專著《中國城隍信仰》,吳國富出版了專著《全真教與元曲》,在《中國 道教》上發表了有關道教研究的文章4篇,目前正在積極從事東晉道教與陶淵明關係的研究。另外,廬山作為“五教同山”的名山,其他宗教文化現象也比較突出,研究中心也積極準備開展這些宗教的研究。同時,廬山宗教建築也具有旅遊審美的功能,研究中心將這方面的課題列入研究範圍,目前已有歐陽毛榮發表有關研究文 章2篇,朱平成功申報了廬山宗教文化旅遊的省級項目。
5、廬山旅遊建築文化研究
廬山近代別墅群是廬山旅遊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心將此列入研究範圍,其中如徐效剛、羅時敘、歐陽毛榮、朱平等的有關廬山的文化歷史、旅遊、別墅建築、石刻及書法藝術的研究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著作有徐效剛的《廬山學——廬山文化研究》、《廬山典籍史》,對廬山文化的典籍進行了系統的 梳理,並首次進行了廬山學的理論構建;羅時敘的《廬山別墅大觀》、《點擊大師的文化基因——廬山新說》等,對廬山別墅群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研究,為深入研 究廬山旅遊建築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6、九江歷史文化研究
吳清汀、羅龍炎、梅俊道的九江歷史文化研究也富有特色,他們圍繞九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名人、地域文化特色、民俗民風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研究開始於1984年,在《九江學院學報》及前身《九江師專學報》上連續發表了黃庭堅研究的文章23期75篇文章,還積極參與舉辦兩次 全國性的黃庭堅學術研討會,出版《黃庭堅研究論文集》,點校《山谷題跋》。梅俊道的《黃律卮言》、《古典文化論叢》以及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研究都很有影 響。從1984年到2007年10月,僅在《九江學院學報》上就發表有關九江歷史文化的研究論文122篇,內容涉及九江文史的各個方面,如廬山及大京九、墨人、一門四傑、許德珩等,2006年學報配合研究將欄目統一為《鄱陽湖·廬山文化研究》,得到江西省新聞出版局的表揚。其中羅龍炎的《紅塵論》以及對九江山水文化的研究很有創見,吳清汀的《煙水亭》、《潯陽樓》、《名城九江》、《九江名勝傳說》、《美味百趣》以及《中國魅力城市——九江(大型畫冊)》等 著作,對了解九江地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圍繞九江地方文化的研究與開發做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一方面憑藉自身研究力量進行學術研究,同時與各類研究機構及行政部門開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把廬山文化推向國內外。
2007年廬山文化研究中心與白鹿洞書院聯合成立了九江學院白鹿洞書院文化研究所,編輯出版《書院論壇》,並與北京大學文化資源中心、江西師範大學、台灣龔立逑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了暑期廬山國學研習營,來自海內外幾十所高校的博士、碩士生參與了這一活動。2008年11月、2009年4月,連續兩年與鄭州大學聯合舉辦“白鹿——嵩陽書院文化之旅”,成為極具特色的高校文化交流活動,河南電視台九江電視台潯陽晚報等媒體進行跟蹤報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中心積極開展與地方政府的文化保護和文化共建活動。與湖口縣政府聯合組建了青陽腔戲曲中心,開展了民間戲曲進校園的大型文藝活動,併合作建立“青陽腔戲曲藝術傳承基地”,建立青陽腔藝術陳列館。2007年6月13日的《光明日報》以《高校與地方聯姻傳承保護國寶——江西九江採取措施搶救青陽腔》為題作了詳細的報道。緊接著,學校又與瑞昌市政府建立瑞昌剪紙的傳承培訓基地。同時,建立了以展示湖口草龍星子硯台、瑞昌剪紙等非物質文化為內容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陳列館,繼續挖掘研究和保護九江地方文化。
繼1998年、2000年“中日陶淵明學術研究研討會”之後,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於2007年、2009年兩次組織了國際陶淵明學術研討會,來自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五十多位專家參與了會議,與會專家認真開展學術交流,對九江學院25年來堅持的陶淵明研究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依託九江學院成立中國陶淵明研究會籌備會,使九江學院的陶淵明研究走向了世界。
2007年、2008年,研究中心與九江市委宣傳部、文化局、體育局合作,舉辦了兩屆“國際龍獅文化高層論壇”,並編撰了論文集,這一活動提高了九江地區龍獅文化的知名度,使這裡成為國際龍獅文化的活動中心。
五、發展規劃
1、繼續做好“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計劃每年出版4-5部學術研究專著。
2、進一步完善廬山文化研究中心資料室的資料收集和建設,使其成為全國廬山文化研究的資料中心。
3、逐步建立和完善廬山文化研究的科學體系,在現有廬山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廬山文化研究的理論系統,最終建立和完成“廬山學”,使其成為在國內有影響的研究學科。
4、繼續深入和拓展廬山文化研究相關課題的研究,其中以下八個方面的研究做為今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1)歷史上九江重大政治、軍事、經濟等事件 的系列研究。包括三國、東晉、南朝江州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南宋岳飛在九江的活動、太平天國在九江的歷史、民國政治與廬山、毛澤東與廬山等內容的研究;以及九江的米市、近代的開埠、九江與鄱陽湖黃金通道的關係等研究;(2)廬山的宗教文化研究。包括東林寺凈土宗佛教、雲居山佛教、廬山太平宮道教、近代廬 山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研究;(3)廬山教育文化系列研究。包括周敦頤的濂溪書院、朱熹與白鹿洞書院、宋代書院與宋明理學等的研究;(4)廬山山水旅遊文 化研究。包括以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等為代表,歷史上眾多文人名士遊覽廬山的佳篇,作為主要內容的山水旅遊文學的研究;(5)陶淵明詩文、思想、生 平、文化影響研究和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廬山隱逸文化的研究;(6)地方文化名人及其典籍的系列研究。例如黃庭堅、陳寅恪等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7)建築文 化系列研究。例如廬山近代別墅的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築風俗研究;(8)、九江地區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的系列研究。如湖口青陽腔、武寧打鼓歌、瑞昌 剪紙藝術等民間藝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