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槎洲

留槎洲

留槎洲位於龍泉市中心龍泉溪上,又名蔣秦圩。因蔣溪與秦溪沖積匯成,古傳有仙乘槎泛水因留於洲,故名。昔林木蔥鬱,桃柳相映,亭閣高聳。北宋元佑年間,蘇東坡書“留槎閣”三字,龍泉鄉宦何才翁刻匾於閣上,高閣凌空,亭姿雄偉。

簡介


留槎洲
留槎洲
留槎洲自古以來就是龍泉的一大景觀,清末遭特大洪災后,洲上建築物與樹木蕩然無存,將近半個世紀遂為荒圩,上世紀70年代居然成了建築公司水泥製品的建設工地,人們無不為之嘆息。2002年龍泉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山水古城,精品城市”為目標,作出了興建留槎洲水上公園的決定。公園主要由留槎閣,觀景廊,中心廣場,園林綠化等組成,總投資1000萬元。2002年10月留槎洲核心建築物留槎閣正式開工,2003年8月,留槎閣主體工程結頂。2004年10月,留槎洲水上公園總體工程基本完成並對外開放。如今的留槎洲已成為山水古城龍泉的一大亮點,是人們休閑娛樂絕好勝地。
人們在此洲上遊樂,觀賞之時,誰不想了解一下這一古迹的過去。為了提高人們的觀賞興緻,筆者查閱了有關史料,錄其幾度興衰記錄,並解讀有關名記名詩,以饗讀者。

幾度興衰記


留槎洲,古為濟川橋(今南大橋)西,龍泉溪中心一嶼,俗名為蔣秦淤。此淤西南河段為秦溪。秦溪河段上游稱為龍泉溪,發源於瑞垟鄉鍋帽尖西北麓,有說發源於鳳陽山濕地山澗清泉(現名為甌江源)。上游系梅溪、青溪、在黃南村匯合為龍泉溪,自南向東,流經查田,茶豐、劍湖、蘭巨、宏山,匯入秦溪河段。此淤西北河段為蔣溪,上游岩樟溪,錦溪至龍淵鎮西北以趨蔣溪。秦蔣二溪南北交匯,長年溪水衝擊積泥石,於溪中心成淤,故名蔣秦淤。蔣溪與秦溪統稱為龍泉大溪,因淤形成中阻,於是一溪分作兩溪流,至淤下複合為一溪流。
蔣秦淤,溪水長年交匯衝擊,泥石不屢沉留,形成了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島淤。島淤上雜草叢生,後人又栽植樹木,興造樓閣,逐漸成為龍泉之一大景觀。這一景觀隨著時代的變遷,數興數廢,乃為龍泉興衰之縮影。
龍泉縣誌》記:“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東坡為龍泉靈溪之洲命名為留槎洲,並為留槎洲閣書榜。繼而陳舜俞題詩。時謂閣之雄偉,榜之遒勁,詩之警拔為三絕。①”
新編《龍泉縣誌》大事記,明確記述了留槎洲的命名,但未寫明留槎閣建於何時。現有文字可查,最早記述留槎閣的文章是宋季南壽的《留槎閣記》,此記最早見於清順治版《龍泉縣誌》②。季南壽是宋紹興五年(1135)進士,記文表述其兒時,先君就知有留槎閣,說明留槎閣至少建於宋紹興年號前。
蘇東坡題榜究竟何時?芽一說是元祐五年(1090),是何之奇與蘇東坡同泛西湖,書閣名相贈。何之奇,何琬之父,何琬是北宋皇五年(1053)進士,何氏宗譜有記,何琬之父,皇祐五年約有四十五歲,至元祐五年(1090),至少有八十高齡,此時與蘇東坡泛舟西湖,是很不可能的。因此,可推測蘇之題榜應在皇祐年間,先有閣,后才有留槎閣三字,由此推斷留槎閣應建於宋初。
龍泉自唐乾元二年(759)置縣。五代期間,制瓷作坊已具規模,至宋初,窯址已遍布龍泉溪兩岸。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曾指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龍泉窯務。制瓷業的發達,帶動了龍泉經濟的發展,由此也啟動了龍泉境域廟、亭、閣、塔的興建。據史料記載,孫廟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9),金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在宋初太平盛世,龍泉經濟較為發達的背景下,在龍泉溪中心蔣秦淤上建造樓閣條件應為具備。留槎閣初建約於宋初天禧或皇祐年間,此閣究竟建於何時,未見史書記載,以上僅是一種推測。
宋初的留槎洲已是龍泉一大景觀,“佳木修篁,林矗乎其上;漁 賈舸,徒倚乎其側;煙靄出沒,鷗鷺伏見,望之若瀛洲然③。”
宋初的留槎閣與蘇東坡題榜,陳舜俞詩號為江南三絕。可見當時之閣的雄偉。留槎閣的壯觀,宋陳舜俞詩句已有絕妙的描繪:“高閣凌空蜃吐樓”,“旁結雕甍勢倚空”,“畫簾涼卷夾溪風。”給人似有:“此景世間尋不到”,猶如月中之廣寒宮之感。
陳舜俞描繪的留槎閣,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前已被火毀。季南壽閣記:“厄於寇燎,尺椽不遺。”宋初留槎閣,遭遇火災毀后,於紹興二十年(1158)重建,比初建至少相隔有一百餘年。
明代張裕《留槎閣記》曾記述留槎閣數毀數建:“中涌沙成洲,構閣於上,先已摧毀者。再逮正片癸酉,復罹孽④。”
新編《龍泉縣誌》記載:“元未,蘇東坡書榜毀於戰火,亭閣亦數興數廢。”張裕《留槎閣》寫於嘉靖十三年(1534),他表述“先已摧毀”,指的應為元未。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龍泉,1278年青田起義軍又攻克龍泉,時城一片大火,史書記載僅城郭就有兩千餘戶房屋毀於戰火。在戰火中,留樓閣實難免於患。明初洪武年間(1368—1435),留槎閣應有人重建。元未明初在世的葉子奇,明洪武年間曾題詠留槎閣二首。詩中未提及有蘇東坡題榜。明代以留槎閣為題的詩作有數十首,皆未提及蘇東坡的題字,說明代重建的留槎閣已無蘇軾的題字。
張裕《留槎閣記》記載,閣“先已摧毀”,如指元未,那洪武年間應重建,否則便無葉子奇的“留槎閣秋日懷古”一詩。此閣至明正德年間,復遭火毀。縣誌記載,明正德年間(1513),龍泉城內大火,延燒譙樓,濟川橋及民居二千家。嘉靖三年(1524),南昌人氏,朱世忠,(號長湖)任龍泉知縣,他來龍泉之時,龍泉城內是既無濟川橋也無留槎閣。他任職期間,重建了濟川橋與留槎閣。明張裕記述:“橋仍曰濟川橋”,“閣仍曰留槎”。
清初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留槎洲上留槎閣應存,因在此期間,有不少文人及縣令以留槎閣為題撰文作詩,詠景紀述。乾隆年間,留槎洲上還有留槎書院。清光緒版縣誌,刊有留槎洲圖,圖示,留槎洲上不僅建有“留槎閣”,還建有“文昌閣”、“育嬰堂”。清光緒十八年(1892),知縣畢詒策在洲上增植樹木,還建留槎精舍,招收諸生,親自授講。每年蘇東坡生日,在留槎閣上舉行東坡生日嘉會,召集文人雅士吟詩作文。
清代留槎洲,綠樹成萌,亭閣,精舍聳立,曾是邑人與商賈瀏覽之勝地。自古龍泉城區有十四景⑤,留槎洲與留槎閣是其中的二景,代表性詩作有《靈溪風月》、《危閣鬥牛》。
光緒三十年(1904),夏至,龍泉遭受特大洪災,水滿城內與屋檐平,船可撐至清修邊⑥。據老人回憶,留槎洲當時有一老者看守,遇此洪水,老者與閣同被洪水沖走。自此,留槎洲上的樹木與閣及其他建築物被洪水席捲,僅留現存的一株樹。
[註釋]
①《龍泉縣誌》1994年6月第一版,大事記,簡稱新編《龍泉縣誌》。
② 清順治《龍泉縣誌》,國內至今未見原版本,縣誌辦公室留存手抄本。
③ 引自宋季南壽《留槎閣記》。
④ 明張裕《留槎閣記》刊於清代乾隆版《龍泉縣誌》十二卷。
⑤ 《龍泉地名志》藝文。
⑥ 新編《龍泉縣誌》大事記。

留槎閣蘇軾題榜


眾人皆知,蘇軾,號東坡,一生為官清正,關心民瘼,為民辦實事;在藝術上可以說是全才,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詩詞為一代之宗,他精通繪畫,深知音律,諳於鑒賞,善於烹調。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源於其烹制而聞名。這樣一個大名人,怎麼會給龍泉溪上一個小小的“泥石淤”命名呢?芽蘇東坡不僅把這一名不見經傳的“泥石淤”命名為“留槎洲”,而且還親筆題書“留槎閣”。
在宋代,龍泉是頗有知名度的,其因:一是當時龍泉青瓷正處於鼎盛時期;二是在朝為官者眾多。北宋時龍泉進士就有一百多個,其中何氏宗族特別興旺,何琬是宋神宗的政事“高級顧問”,何執中官至宰相。何琬的父親何子奇(字才翁),是開明紳士,常在江浙一帶結交名士。蘇東坡曾前後兩次在杭州為官,在蘇東坡第一次在杭州任通判時,何才翁就結交了蘇東坡,他們常在一起飲酒和詩。在蘇東坡第二任杭州太守時,何才翁曾專程從龍泉去杭州探望蘇東坡。一天,他倆泛舟於湖上,邊飲酒邊敘談。蘇東坡說:“才翁,西湖乃人間天堂,何不遷之來頤養天年。”才翁說:“吾之家鄉龍泉有一景比西湖更佳,江之中有一小洲,亭閣於叢林之中,四周種植有桃樹柳樹。此小洲,形如木筏,傳說是有仙乘槎留下的。”蘇東坡舉杯嘆曰:“得非張騫所乘之槎留下也。”張騫是漢代之人。他所乘之槎怎麼會途徑龍泉。蘇東坡是大名人,又時任杭州太守,何子奇也借著酒性,忙應說:“眉山先生是說如此,真乃張騫所乘之槎。”蘇東坡即興說:“爾家鄉之洲,何不曰‘留槎洲’。洲上之樓閣,應為‘留槎閣’。”何子奇曰:“如此,眉山先生何不書名?芽”蘇東坡隨即提起案上之筆,寫了三個大字:“留槎閣”。才翁把蘇東坡“留槎閣”三個遒勁大字攜回家鄉,捐資刻匾高掛於閣樓上。
“留槎洲”原名“蔣秦淤”,是由甌江上游南面秦溪與北面的蔣溪沖積形成的,面積約2平方公里,形似一葉芭蕉,又如停留在江中之木筏。蘇東坡的命名是極其形象化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又具“名人效應”。現留槎洲已闢為“留槎洲水上公園”,重建的留槎閣比古時的更為壯觀,蘇軾的題字是按蘇軾的字帖真跡書寫的,是當今龍泉一大標誌性的景觀。

最早的留槎閣記


留槎洲上的留槎閣,自宋代蘇東坡題字后,就名揚處州十縣,譽滿江浙兩省。南宋進士季南壽曾撰寫《留槎閣記》一文,據考,此文是最早的留槎閣記,原文刊於清順治版《龍泉縣誌》第十二卷。
季南壽,龍泉宏山人,宋紹興五年(1135)進士。曾任兵部員外郎,道州知州,禮部侍郎,簡州知州等職。《留槎閣記》一文約寫於紹興二十八年至三十年間(1158—1160)。
文章以散文體,描寫了留槎閣的雄偉,蘇東坡題寫的遒勁剛毅,賢良陳舜俞題詩的豪邁氣慨,並記述了重建留槎閣的經過。此文可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主要讚揚陳舜俞的詩與蘇東坡的題寫;第二層次,描繪留槎洲與閣的景觀;第三層次,主要闡述這一風水寶地,地靈人傑的歷史;第四層次記述重建留槎閣的經過。主題是,通過對留槎閣題詩題字的讚揚和龍泉自有此閣后出名人歷史的闡述,指出留槎洲及其閣不僅是江南的一大景觀,而且是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附原文並註:
留槎閣記
(宋)季南壽
南壽兒時,喜誦古篇章。一日,先君口授以留槎閣之什斷章雲(1):“憑誰為問槎邊客,未必無人犯鬥牛(2)。”擊節嘆賞久之(3)。敢問閣安在?芽曰:“吾邑有濟州橋焉。橋之中涌沙成洲,而附橋為閣,傑立於洲之上也(4)。”賦是詩者為誰?芽曰:“賢良陳公舜俞也。”想是閣之雄偉,味詩辭之警邁,固知名非虛也。
先君又曰:“是名也,大書於顏,筆勢遒勁,邑人歆艷,與其詩號為二絕(5)。”問:“題其顏者誰?芽”則曰:“眉山先生蘇軾也(6)。”自是,益跂慕願造焉(7)。而寄目后十年,隸籍於縣庠,暇日登臨,令人縹縹然,意氣飛揚,而徘徊不忍舍(8)。追思二公足跡不一至,其標榜之深切,模寫之巧妙,周盡厥美,若親見之,豈有得於冥冥而與造物者為一乎(9)?
竊謂天地有英特清迥之氣,嘗融結于山川(10)。山靈川后往往呵護隱匿,不肯呈露,必得鴻儒碩生以汗墨藻絢為之申張,不容靳嗇,乃效為祥瑞,播為景物,鍾為公卿,於斯閣概見矣(11)?
古者以洲為吉祥,諏驗表表(12)。邑之水自西南二溪而下,發源深橋之上流則合為一。為數百步,突然有靈洲特起,溪分左右,雖支流滿除,而此不與之增損,隱如鰲負,其廣袤未易,以尋丈計(13)。佳木修篁,林矗乎其上;漁 賈舸,徙倚乎其側;煙靄出沒,鷗鷺伏見,望之若瀛洲然(14)。故當時指為沙堤之兆,意必有拜相者,載於里謠。未幾,清源何太宰相首葉是讖,為一時王公大人(16)。陰陽家以閣之倚橋,頗似今之朝冠,茲又嘉讖也(17)。蘇眉山第取其景勝,彷彿仙槎,至是而容與不論(18)。其地靈人傑,自然契合,有可以前知者。
無何厄於寇燎,尺椽不遺,將一新而謀,屢不集(19)。進士張津,以膠庠之英,慨然為之倡,士庶翕從,苾芻彥時有干翮出,力董厥事,不浹歲而落成,實紹興二十有八年冬十月也(20)。書來以記文為請,且持不腆之辭,載其名附二公之後以行遠,竊有榮耀,南壽之幸願也(21)。乃承命輯見聞顛末而並書之。
[註釋]
(1) [什斷章] 什:猶言輯,指書篇、詩篇。《詩·小雅·鹿鳴之什》。斷章:斷其篇,摘其中句。
(2) [鬥牛] 鬥牛指二十八宿的斗宿與牛宿,星座義。此為宋陳舜俞詩《留槎閣二題》中之兩句。
(3) [擊節] 節:古時竹之樂器。《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此引申為拍案,在桌上打著節拍。
(4) [濟川橋] 建於宋代,原題名“清化”,后改稱“濟川”,曆元、明、清屢建屢毀。1964年,在原址建今之南大橋。
(5)[顏] 面目,指閣之扁榜額。[歆]羨慕義。
(6) [眉山先生] 蘇軾,號東坡,四川眉山縣人,故稱眉山先生。
(7) [益跂慕願造焉] 抬後腳跟站著。造:前往義。
(8) [隸] 附屬。 [庠] 古代的學校。 [暇日] 閑空之日。 [縹縹然] 灑脫、自然有樣子。
(9) [厥] 同其。 [冥冥] 幽冥,昏暗之處。[造物者]古人認為有一種創造萬物的神主。
(10) [竊] 謙指自己(意見)。 [英] 才能或智慧過人的人才。 [迥] 明亮。
(11) [匿] 閉門,隱閉。 [藻絢] 色彩華麗之詞。 [靳嗇] 吝惜義。 [祥瑞] 好兆頭。
(12) [諏] 在一起商議。
(13) [除] 台階。 [鰲] 傳說中之大龜或鱉。
(14) [修篁] 長竹。 [漁 賈舸] 指打魚之舟,販貨之商船。
(15) [讖] 將來應驗之預言。
(16) [宥] 寬義。 [袂] 袖子,聯襪,即手換手。 [纓] 古代帽子下系的帶子。
(17) [今之朝冠] 指宋代朝庭官帽。
(18) [蘇眉山] 即蘇軾。
(19) [厄] 遭遇。
(20) [紹興二十八年] 南宋,公元1158年。
(21) [不腆之辭] 腆:豐盛、豐厚。

留槎洲名詩解讀


[明·葉子奇題留槎閣二首]
晚登留槎閣
百尺留槎溪上樓,山光水色共悠悠。
龍騰寶劍無蹤跡①,閑倚欄桿數釣舟。
留槎閣秋日懷古
留槎溪頭霜葉黃,水天上下秋茫茫②。
古人無復照清景,漁舟依舊歌滄浪③。
非惟地當山盡處,亦自秋絕雁來鄉④。
千年歐冶劍何在,空有亂鴉啼夕陽。
[註釋]
① 龍騰寶劍:相傳歐冶子在邑之南劍池湖鑄就的第一劍曰:“龍泉”,淬水后化青龍騰空而去。
② 茫茫:沒有邊際看不清。
③ 滄浪:滄,暗綠色(水);滄浪:指流動的碧波。
④ 雁來鄉:秋日候鳥雁群南飛,龍泉地處浙南,秋天常見雁陣過境。
[解讀筆記]:
詩作者葉子奇,龍泉人。自幼聰慧,博學多才,專心於學,凡天文、歷史、哲學、醫學、音樂之書,無不研讀。與青田劉基浦江宋濂同為浙西南著名學者。明洪武八年(1375),曾授湖南巴陵縣(今岳陽市)主簿。洪武十年春,受株連入獄,當年事釋歸鄉里。從此,仕途無緣,在鄉里著書立說,其《草木子》與劉基《郁離子》齊名。葉子奇歸鄉里后,游遍龍泉名山大川,寫有許多有關龍泉山川的詩篇。龍泉山川名勝昴山,古來山皆留下了他的絕妙詩句。
題留槎閣二首,約寫於作者歸鄉里之初。詩人滿腹經綸,未得仕遇,借物抒情,處處流露出懷才不遇之感慨。留槎洲之美景,留槎閣之壯觀,在同時代的詩人筆下,是很有朝氣的。如明邑令張 詩:“亭亭高閣倚仙槎,天限風光與月華。浩蕩乾坤詩句寫,崛奇山水畫圖誇。”然而在葉子奇眼裡,卻是“山光水色共悠悠”,“水天上下秋茫茫。”詩人的才華,有如馳名中外的龍泉寶劍,然而無人賞識,只好滿川風雨獨憑欄,清閑地數著江上的釣舟。詩人想到自己的機遇,不禁發出內心感嘆:古今多少雄才,皆如江水東逝去,白髮漁樵,一壺濁酒都付笑談中。悵寥廓,問蒼茫,詩人之情是惆悵的,但智者隨遇而安,憑欄望著這碧如藍的靈溪江水,靜心地指點著江上的漁舟。作者在鄉里寫過許多詩文,皆續成書名《靜齋詩集》、《靜齋文集》,把自己書屋冠名“靜齋”,可知作者示人以隨遇而安,取靜之意。
[清·季公著題留槎洲詩]
靈溪風月①
瓊閣勢凌空,長橋亘彩虹②。
下臨雙澗水③,高入四軒風④。
秋月當窗白,春花夾岸紅。
往來人到此,真在畫圖中。
[註釋]
① 靈溪:龍泉大溪中游,中阻留槎洲,分為蔣、秦溪,過洲而又複合為一流。
瓊閣:有的版本為檐閣,指留槎閣。亘:橫貫。
③ 雙澗水:即留槎洲南之秦溪,北之蔣溪。
④ 四軒:軒,有窗的長廊。四軒,指閣上東南西北軒。
[解讀筆記]
這首詩可以說是描繪留槎洲的一幅秀麗畫卷,讀後無不令人神往。古時的留槎洲是多麼的壯麗啊?
高聳入雲的留槎閣勢如凌空之蜃樓,洲邊濟川橋有如彩虹橫貫靈溪兩岸。閣下南北碧水悠悠,與長天共色。登上閣樓,東南西北長廊涼風習習。登斯樓有如登上古詩文中的岳陽樓。秋天,朱紅的窗欞抹上了白銀色的月光;春日,洲上桃柳相映,鮮花盛開,在溪中之洲點綴著靈溪兩岸的春光。遊人在留槎洲觀光,宛如身入這絕妙的水墨畫中。詩人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留槎洲的景觀,給人有一種輕鬆、舒適之感,誦讀這樣的詩句,猶如是在欣賞一幅畫。
筆者,早就讀過此詩,但一直沒有身臨其景,甚感遺憾。舊時留槎洲閣及洲上草木,約在光緒三十年間,被特大洪水所毀。50年代至70年代,留槎洲是一片荒漠。80年代濫造為建築工地。二次創業以來,開始在洲上重建留槎閣與公園。一座比古時留槎閣更加雄偉,比古時留槎洲更加秀麗景觀已呈現在全市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