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作品的定義,是指以兒童為閱讀對象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在世上已有很長久的歷史,儘管最初的兒童文學並非休閑讀物,早期許多兒童文學由成人作品改編,但若不適合孩子或未針對兒童而改編,不能算作兒童文學的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概述


簡介

兒童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作品
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偏於文學,適合9至99歲閱讀,老少均可品味。

範疇

兒童文學通常由成人所編著,深層動機可以說是重造童年或教育兒童,許多兒童文學也會改編自成人文學作品。由兒童自行創作也雖可廣泛包含在內,但因兒童創作常流於塗鴉或不合藝術,仍須由成人鑒定是否為具文學價值。
西方在近代有《羅賓漢》、《圓桌武士》等向兒童灌輸正確價值觀的故事讀物,但這兩本故事書,都是從成年人的文學作品裡面濃縮出來。第一本真正針對兒童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於 1744年,由JohnNewbery出版的《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中國古時有為兒童寫的童蒙作品,到了民國時期的《稻草人》才出現中國第一本針對兒童編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現時出版界普遍根據年齡劃分兒童文學的類別,這個分類亦與皮亞傑有關兒童成長發展的理論相吻合。這幾個類別分別如下:
§ 0-5歲的學前兒童
§ 5-8歲的初年級小學讀者
§ 8-11歲的高年級小學讀者
§ 11-13歲的初中讀者 (英語稱之為“Pre-teen”)
§ 13-15歲的青春期讀者
對於學前兒童,圖畫故事書對他們非常適合,因為故事的每一頁都有小量文字配襯著圖畫,使兒童不用明白文字的內容亦可以理解。在西方,圖畫故事書是課室里導讀課的好幫手。
另外,兒歌和兒童戲曲、少年小說都可廣義的列入兒童文學的範圍,但單純的兒歌旋律(如:嬰兒催眠曲)或表演舞蹈不在文學範疇。
16至19歲的讀者一般被稱呼作“年青的成人”(Young Adult),他們的年歲已超越了兒童文學的範疇。然而,這個年紀的青成人的特有問題,在社會已慢慢開始在青春期讀者群的生活里出現:戀愛、欺凌、濫用藥物、自殺、身份認同等問題也成為了以青春期讀者為對象的兒童文學題材。香港作家君比的《叛逆歲月》系列戶品就是這類型作品當中很受學生歡迎的一種。而日本以似漫畫包裝的輕小說,又是一類試圖把習慣了圖像思考的青少年讀者,拉回成年人抽象思考的作品。

歷史演進


古代

遠古時期的兒童文學是不識字的說書人對兒童所述說的故事,通常都沒有任何書面紀錄可供後世參考。最早有以文字型式流傳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後兒童文學開始在寫作型式的文學作品中出現,諸如公元100至200年間阿普列烏斯(Apuleius)所著《金驢記》(The Golden Ass)出現的愛神與美女(Cupid and Psyche)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間印度的邦查唐塔拉(Panchatantra),許多證據顯示許多之後童話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據民間故事重新編寫而成的。
這些故事合集通常根據更古老的民間故事而來,像是《一千零一夜》、《吸血鬼的故事》(Vikram and the Vampire)及《彼勒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除了這些合集之外,中國的道家哲學家,像是列子與莊子,也都將一些童話故事與寓言以他們的表現方式出現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而日本童話故事桃太郎日本古代的農村,祖父母在晚上向兒孫比手畫腳說故事,口耳相傳,一代傳過一代,而成通行的童話故事。
而在較廣泛的定義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紀)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話集。
而首先嘗試不僅僅是保存童話故事中的角色個性也同時保留故事風格的,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諷刺的是,雖然格林童話第一版(1812年及1815年)是民俗研究學者的寶庫,但為了保證銷售量及受歡迎的程度,格林兄弟在後來出版的版本中也開始改寫書中的故事。格林童話集的轉變不只將內容偏離原有的民間故事,也影響了原有的民間故事的面貌。除此之外,格林兄弟也沒有收錄一些德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其理由是他們認為這些也曾在查爾斯·佩羅的故事集出現過的故事是法國故事而非德國故事。
獨立創作童話故事並使之獨立成為成熟的兒童文學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話是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

近代

1880年卡洛·科洛迪在義大利出版的作品《木偶奇遇記》,被認為是早期兒童文學經典之一,曾拍成電影逾二十次。出版於1876年馬克·吐溫所著作的《湯姆歷險記》成為為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品。
1900年至1920年出版的美國的一系列童話故事《綠野仙蹤》影響日後世界兒童文學至深。1908年出版的《騎鵝歷險記》是瑞典著名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寫的一部著名的長篇童話小說,它也成了一部世界名著。1937年出版的小說《哈比人歷險記》,是J.R.R托爾金原本為兒子所寫的一部童話,但托爾金此書在兒童文學界未有名氣。之後1943年出版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所著之法國童話作品《小王子》,被譯成百多種語言,也被拍成電影、改編成話劇演出。在1950年代由著名的英國作家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所著《納尼亞傳奇》,成為英美兒童文學經典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兒童文學稱中國當代兒童文學。1949~1966年為第一個黃金時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張天翼的小說《羅文應的故事》和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冰心的小說《小橘燈》,杲向真的小說《小胖和小松》,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嚴文井的童話《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 ,賀宜的童話《小公雞歷險記》 ,陳伯吹的童話《一隻想飛的貓》,金近的童話《狐狸打獵人的故事》,洪汛濤的童話《神筆馬良》,孫幼軍的童話《小布頭奇遇記》,葛翠琳的童話《野葡萄》,阮章競的童話《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兒童詩《小兵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兒童文學園地備受摧殘,呈現一片凋零景象。1976年10月之後,中國兒童文學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稱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至1992年的16年中,創作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17年,各個年齡階段讀者的各種體裁兒童文學佳作大量湧現,比較突出的有鄭淵潔、孫幼軍、周銳等的童話,曹文軒張之路沈石溪等的兒童小說,金波、聖野等的兒童詩,郭風、吳然等的兒童散文,鄭文光葉永烈等的兒童科學文藝作品等。
進入八十年代一份保持了個人作品刊載24年紀錄的童話雜誌《童話大王》於1985年誕生以來,其總印數已逾億冊之巨,其作品字數也已超過了兩千萬字。這個中國富於傳奇色彩的童話作家即是:鄭淵潔。鄭淵潔的作品創造了皮皮魯魯西西羅克舒克貝塔這些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但與其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相比,鄭淵潔在中國兒童文學界乃至整個文壇的地位卻顯得異常的寒酸。許多人對於這種對鄭淵潔的集體失聲而感到不解,也對於中國文學話語權的客觀性產生了一定的質疑。進入二十一世紀,當一部英國童話小說《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的時候,2009年中國兒童文學也出現了一部令人欣慰的作品,這就是被稱為中國版哈利波特的《心燈》,作品第一部“神聖的使命”以中國古代神話為藍本,講述了一群孩子為了實現生態和諧的心愿而進入古老而神秘的仙域歷險的故事。小說在宣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想的同時,也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喻戶曉的春節、除夕、壓歲錢等元素,以及不為人知的火判官、山鬼、幽都等古代神話傳說融會貫通,繼承了前人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賦予了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作品極富想象力,情節引人入勝。
供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的總稱。包括童話、寓言、戲劇、小說、科學幻想故事、歷史故事等多種形式。內容和形式均適合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的特點。

作品及文學貢獻


著名兒童作品

1864年年由路易斯·卡羅寫的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一部講述一個小姑娘追趕一隻白兔而由兔洞進入一個充滿瘋狂和怪誕的世界的小說。這部小說的續集是《愛麗絲鏡中奇遇》。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年,羅爾德·達爾著)曾多次改編成電影。講述小男孩查理偶然得到機會,去參觀隔壁威卡先生的魔幻巧克力工廠。這本書成功后,作者又為其創作了續集《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機》。達爾的其他著名童話還包括《詹姆斯與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瑪蒂爾達》.
1886年由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
1914年由伯勒斯寫的《人猿泰山》。
1906年由塞爾瑪·拉格洛芙寫的《騎鵝歷險記》。
1908年由肯尼思·格拉姆?寫的《柳林風聲》。
1908年由蒙哥馬利寫的《綠山牆的安妮》。
1937年由J·R·R·托爾金寫的《哈比人歷險記》。
1943年由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寫的《小王子》。
1881年由卡洛·科洛迪寫的《木偶奇遇記》。
1888年由奧斯卡·王爾德寫的《快樂王子》。
1835年由安徒生寫的《國王的新衣》。
1812年由格林兄弟寫的《白雪公主》。
1922年由葉聖陶寫的《稻草人》。
1979年由麥克·安迪寫的《說不完的故事》。
2007年由喬安·凱瑟琳·羅琳寫的《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
2007年有艾倫·凱特寫的《貓武士》系列。
[編輯]世上著名的兒童文學系列故事
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
安徒生——安徒生童話
喬安·凱瑟琳·羅琳——哈利·波特:1997年開始創作,在2007年完結,一共七集。
魯益師,又譯做C·S·劉易斯——納尼亞傳奇(又譯做那裡亞故事集)
馬丁·埃柏茲
萊曼·弗蘭克·鮑姆——綠野仙蹤
路易莎·奧爾科特——小婦人
伊索——伊索寓言
格林兄弟——格林童話
鄭淵潔——舒克與貝塔歷險記,皮皮魯系列,魯西西系列等
孫幼軍——小布頭奇遇記
巴里——彼得潘
桑貝/葛西尼——小淘氣尼古拉
亞諾士——小老虎和小熊
海明威——老人與海
楊紅櫻——淘氣包馬小跳

中國兒童文學的發生

在中國燦爛的文學星河裡,兒童文學作為一顆璀璨的新星,萌芽於晚清的“兒童文學活動”,自覺於20世紀初葉五四時期的“兒童文學運動”,而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一百年前,也就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這是中國歷史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兒童文學從古代“自發的自然狀態”走向現代“自覺的文學時代”所不可或缺的轉型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像嚴復黃遵憲梁啟超周樹人周作人、陳獨秀、胡適等,在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將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當時中國文化啟蒙的利器,在進化論的視野里發現了代表民族未來與人類希望的“幼小者”——兒童,接受了“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魯迅語)的“幼者本位”思想,反叛的矛頭直指千古不變的中國傳統的舊道德——“父為子綱”的“長者本位”思想,從兒童觀上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萌生做了特別重要的思想準備。這一“幼者本位”的進化論思想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人的文學”精神相整合,催生了中國兒童文學。
1897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出版,其中所揭示的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給國人敲響了不自強就要亡國滅種的警鐘;但同時也給人們以希望,寄希望於未來的一代,在當時思想界發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自嚴氏之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於人心,中國民風為之一變”。1901年,梁啟超在《清議報》連載《盧梭學案》,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主張的“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的《民約論》詳細介紹過來,告訴國人: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即是父子間也無權予以剝奪,所謂“彼兒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權,而此權,當躬自左右之,非為人父者所能強奪也”。1903年,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爾》也被翻譯過來,在這部聞名世界的經典作品里,第一次出現了值得用大字來書寫的話:“要尊重兒童!”並且宣稱:“兒童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成人”,“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與成人很不相同”。上述新論的傳播,昭示了中國思想界的一種新動向,即是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兒童的發現”的開始。
雖然在進化論與民權論那裡已經看到了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兒童,但中國“兒童的發現”卻還要經歷大約此後20年的準備期,比西方大約遲了一個世紀,卻又與一位西方的大教育家息息相關。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三天來華講學,宣傳他的“以兒童為本位”的現代兒童觀,五四時期中國凡對兒童及兒童文學感興趣的人幾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觀點,為中國兒童文學奠基的幾位巨人——魯迅、周作人、鄭振鐸、葉聖陶等,也無一例外。先進的兒童觀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人的發現”相整合,就萌生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兒童文學。所以說,1919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五四文學革命不僅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搖籃。正如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開創者葉聖陶所說的:“我們最當注意的還要數到兒童。”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周作人也明確指出:“人類只有一個,裡面卻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種;他們各是人種之一,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小孩是小孩,他們身心上仍各有差別,不能強為統一。”所以,魯迅呼籲:“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兒童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大英百科全書·兒童文學》寫道:“兒童一旦被認為是獨立的人,一種適於他們的文學便應運而生。”因此,到了20世紀初葉,中國的兒童文學才開始發展起來,不僅在理論上有周作人《兒童的文學》來倡導,在讀物上,“也有一種趨勢,就是‘兒童文學’——童話、神話、故事——的提倡”(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魏壽鏞、周侯予在《兒童文學概論》中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兒童文學成為當時的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最時髦、最新鮮,興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師教,教兒童文學;兒童讀,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講演兒童文學,編輯兒童文學,這種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驚可喜”。所以,茅盾後來回憶說:“兒童文學這名稱,始於‘五四’時代。”
綜上所述,人們先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里發現了作為“自然人”的兒童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重要地位與特殊意義,繼而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權論那裡發現了作為“社會人”的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進而在現代兒童教育觀念的傳播中接受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觀,與此同時,又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文學革命中發現了作為“精神人”的兒童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學世界。四重視野的融合說明,兒童文學產生於五四時期,實在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必然。

中國兒童文學路

對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一個基本評價,即是起點高但發展曲折,依賴性強但潛力無限,成就突出但與世界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尚有差距。進入新世紀的兒童文學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而百年來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正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提醒人們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創造條件,與時俱進,為新世紀的兒童文學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縱觀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發現,國運興則兒童文學興,兒童文學與政治(政府)的關係十分密切,小小文學折射大千世界。一般認為,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四個“黃金時代”:一是20世紀初葉的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葉聖陶成為了我國近代兒童文學的拓荒者和先驅。集中展現在1920年到1925年;二是50年代的新中國兒童文學實踐,集中展現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間;三是80年代初期的新時期兒童文學復興,集中展現在1978年到1985年;四是90年代中期以後,集中展現在1996年江澤民同志發出抓好“兒童文學”等“三大件”至今。這四個時期都是我國政治形勢明朗,國家比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尤其是1949年以後,兒童文學的每一步發展,不論是前進、徘徊不前,還是暫時的反覆,都與政治氣候密切相關,與文藝政策及兒童文學政策密切相關。兒童文學的發展特別需要文學以外的力的推動,這也是兒童文學自身發展不甚成熟的一種表現。
在中國,兒童文學的提倡從來就是與兒童教育聯繫在一起的,而且從事兒童文學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兒童教育者,在對兒童文學的學科歸屬上,也都不約而同地歸屬於師範教育。可以說,兒童教育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軀體里的血脈,也是中國兒童文學今後發展的基礎。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了的,至少是與今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一種文學階段。兒童文學的發展也應該有它的階段,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階段,一個漸次的發展過程。有的階段與過程是不能跳過的,就像有人想徹底否定中國兒童文學的教育性那樣,在一個4億兒童的大國,其中還有3/4的兒童在農村,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連溫飽與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都不能得到完全保證的時候,以娛樂來排斥教育的做法,也許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危險行為。兒童文學應該成為兒童心靈逍遙的樂園,但兒童文學不應該僅僅成為有閑有錢階層的兒童的消遣品,更不應該成為作者、出版者追逐名利的一種快捷的致富工具。可以主張兒童文學有多種屬性,但不能藉此否定兒童文學的教育屬性,當然,這裡對“教育”一詞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廣泛意義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古就是兒童大國,也自然是兒童教育大國,但卻還不是兒童文學大國,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兒童文學在兒童健全成長過程中的文學價值還沒有得到社會最廣泛地認同與重視,社會兒童文學觀還相對落後;二是兒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認為是兒童教育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過於狹隘地理解了兒童文學至於兒童成長的價值。但兩者在本質上都沒有給兒童文學一個應該有的獨立的文學地位。兒童觀與文學觀共同決定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特殊命運。三、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嚴重滯后,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現代特徵的兒童文學學科體系。關於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發展兒童文學批評的學術環境還不盡於人意。四是獨立發展兒童文學的條件還不成熟。兒童文學因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作家尚處於一個不很穩定的發展時期。有人用“三多一少”來形容當前我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現狀: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經得起讀者與時間檢驗的精品少之又少。質量與數量的嚴重失衡,導致當下閱讀的作品很多,具有長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日漸減少,這與近4億少年兒童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很不相稱,而就在這十分有限的作家作品中,又有多少是面向近3億的農村孩子呢?能夠走向世界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不僅如此,兒童文學的作家隊伍仍在發生分化,兒童文學的讀者也在不斷流失,影視文化、網路文化等對兒童讀者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加之經濟環境與加入WTO后外來文化的衝擊,原創作品出版艱難,文學新人步履維艱,而外國奇幻作品卻大行其道。也許,這些正說明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對內對外都還遠遠不夠充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還需要有志於兒童文學的人們繼續努力,還需要更多的兒童文學的熱心人與殉道者為之奔走呼號與默默奉獻。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走過了一條“光輝的荊棘路”(安徒生語),每一位兒童文學家就是照亮這條荊棘小道上的一盞微不足道的“小橘燈”,但許多盞小橘燈在一起,就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精神之火”,昭示著人類的未來與希望。回顧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兒童文學家與時代一同前進,與祖國風雨同舟,與人民同甘共苦,與兒童休戚與共,寫下了不朽的輝煌篇章,為兒童個體的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邁入新的世紀,兒童文學工作者倍感任重道遠,時不我待,必須克服困難,加倍努力,與時俱進,把自己的今天奉獻給人類最光明、最燦爛的朝陽事業——神聖的兒童文學!

中國兒童文學作品索引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分屬兩個時代六個發展階段,即以1949年為界,前後分別屬於現代與當代兩個有著不同性質的兒童文學時代,以及以晚清兒童文學活動、五四兒童文學運動、20年代至40年代的戰爭兒童文學、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兒童文學運動、60年代至70年代的兒童文學荒蕪期、80年代以來至今的新時期兒童文學等為特徵的六個文學發展階段。
一、晚清兒童文學活動——萌芽期
從1875年《小孩月報》創刊到1915年《新青年》創刊,大約20年的時間。在兒童詩歌方面,有梁啟超、黃遵憲倡導並親自實踐的學堂樂歌。兒童小說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譯述。童話方面,有孫毓修的編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論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樹人等的拓荒與大力提倡。一批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報刊紛紛創刊,如下:
《小孩月報》(1875)
《蒙學報》(1897)
《寓言報》(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報》(1907)
《蒙學畫報》(1908)
《少年叢刊》(1908)
《兒童教育畫》(1909)
《童話叢刊》(1909)
《少年雜誌》(1911)
《中華童子界》(1914)
《兒童畫報》(1914)等
二、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自覺期
從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到1923年葉聖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出版,大約10年的時間。主要文學現象有:魯迅、周作人、胡適、趙景深郭沫若等對兒童文學的倡導。茅盾、鄭振鐸、葉聖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學研究會”成員發起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兒童文學運動”。創建的重要報刊或兒童文學園地如下:
《兒童世界》(1921)
《小說月報·兒童文學》(1921)
小朋友》(1922)
《兒童文學》(1923)
《晨報副刊·兒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葉聖陶《稻草人》(童話)
冰心《寄小讀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劇)
理論著作如下: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1920)、《關於兒童的書》(1923)
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1921)
嚴既澄:《兒童文學泛論》(1920)
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1922)
魏壽鏞、周侯予:《兒童文學概論》(1924)
凌冰:《兒童學概論》(1924)等
三、戰爭兒童文學——發展一期
從1923年《先驅》發表《兒童共產主義組織運動決議案》開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來》出版,大約25的時間。主要作家有:葉聖陶、張天翼、陳伯吹、賀宜、仇重、蘇蘇、金近、郭沫若、沈從文巴金老舍、冰心、豐子愷、蒲風、郭風、陶行知、嚴文井、高士其董純才、茅盾、管樺、華山、張樂平、黃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麗思中國遊記》(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兒童親衛隊》(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麗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兒自傳》(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鬍子伯伯》(1941)
《木偶戲》(1945)
《雞毛信》(1945)
《紅鬼臉殼》(1946)
《三毛流浪記》(1947)
《蝦球傳》(1947)
《鳳蝶外傳》(1948)
《小英雄雨來》(1948)
主要理論著作如下:
褚東效:《中國兒歌的研究》(1927)
茅盾:《關於“兒童文學”》(1935)
鄭振鐸:《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1936)
許幸之:《論抗戰中的兒童戲劇》(1938)
陳伯吹:《兒童文學的編著與供應》(1947)
趙景深:《童話評論》(1924)、《童話論集》(1927)
張聖瑜:《兒童文學研究》(1928)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1932)
陳伯吹:《兒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兒童讀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賀宜:《兒童讀物研究》(1948)等
四、新兒童文學運動——發展二期
從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至1966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止出書,大約17年的時間。又稱文革前17年。重要作家有:冰心、張天翼、高士其、秦兆陽、嚴文井、袁鷹、陳伯吹、賀宜、葛翠琳、金近、黃慶雲、任大霖、徐光耀、劉饒民、柯岩、任溶溶、孫幼軍、包蕾、洪汛濤、劉厚明、童恩正、魯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萬里飛行記》(1950)
《我們的土壤媽媽》(1951)
《揭穿小人國的秘密》(1951)
《羅文應的故事》(1952)
《我和小榮》(1953)
《海濱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筆馬良》(1956)
《寶葫蘆的秘密》(1957)
《“下次開船”港》(1957)
《豬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時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燈》(1960)
《小蝌蚪找媽媽》(1960)
《小布頭奇遇記》(1961)
《小雁齊飛》(1962)
《小兵張嘎》(196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1957)
蔣風:《中國兒童文學講話》(1959)
賀宜:《散論兒童文學》(1960)
茅盾:《60年少年兒童文學漫談》(1961)
《1921—1937兒童文學選集》、《1911—1960兒童文學論文目錄索引》、《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選集》(少年兒童出版社編選,1961年)等
五、兒童文學荒蕪期——發展三期
從上海、北京兩家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業開始到1977年《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分別在北京、上海復刊,大約10年的時間,即“文革”十年。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楊嘯、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閃閃的紅星》(1972)
《幼苗集》、《向陽院的故事》、《紅雨》、《生命進行曲》(均為1973)等
重要文論如下:
林盡染:《緊緊掌握時代的脈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創作,可喜的新收穫》(1974)
謝佐、殿烈:《歌頌小英雄,表現大主題》(1975)等
六、新時期兒童文學——發展四期
從1977年一批兒童文學類刊物紛紛復刊至今,大約25年的時間。重要作家有:黃慶雲、葛翠琳、任溶溶、鄭文光、葉永烈、孫幼軍、金波、樊發稼、高洪波、劉先平、聖野、任溶溶、尹世霖、張秋生、薛賢榮、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吳然、陳丹燕、黃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應、周銳、班馬、董宏猷、彭懿、鄭淵潔、孫雲曉、鄭春華、謝華、湯素蘭、楊紅櫻、楊鵬、張品成、彭學軍、楊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楊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島上的死光》(1978)
《飛向人馬座》(1979)
《林中的鳥聲》(1979)
《小靈通漫遊未來》(1979)
《雲海探奇》(1980)
《三個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慶齡和孩子們》(1982)
《黑貓警長》(1982)
《駱駝尋寶記》(1982)
《神翼》(1984)
《第七條獵狗》(1985)
《千鳥谷追蹤》(1985)
《中國少女》(1985)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1989)
《第三軍團》(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賈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鴿子樹的傳說》(1998)
《女兒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記》(2002)
《女生日記》(2002)
冰波:《阿笨貓全傳》(2002)
湯素蘭:《閣樓精靈》(200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賀宜:《小百花園丁雜說》(1979)
蔣風:《兒童文學概論》(1982)
《兒童文學概論》(五院校合編,1982年)
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1982)
魯兵:《教育兒童的文學》(1982)
韋葦:《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1986)
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1986)、《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世界兒童文學事典》(1992)
洪汛濤:《童話學》(1986)
王泉根:《現代兒童文學的先驅》(1987)、《中國現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02—1949)》(選編,1989)、《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49—1994)》(評選,1996)、《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2000)
湯銳:《比較兒童文學初探》(1990)
陳子君(主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
《兒童文學辭典》(四川少兒版,1991)
薛賢榮:《寓言學概論》(1991)
金燕玉:《中國童話史》(1992)
吳其南:《中國童話史》(1992)
張之偉:《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稿》(1993)
方衛平:《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1993)
孫建江:《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導論》(1995)
張美妮、巢揚(主編):《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1996)
吳其南:《轉型期少兒文學思潮史》(1997)
朱自強:《兒童文學的本質》(1997)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讀》(1998)
韓進:《中國兒童文學源流》(1999)
樊發稼:《追求兒童文學的永恆》(2000)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2000)
梅子涵等:《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2001)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兒童文學概論》(2002)
束沛德:《守望與期待——束沛德兒童文學論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