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思想

軍事思想

軍事思想不僅覆蓋整個軍事領域,而且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密切相關,因此軍事思想涉及的問題很多。軍事思想的基本問題包括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學科體系、基本特徵以及地位和作用等問題。

概念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的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軍事思想來源於人類的軍事實踐,同時又給人類的軍事實踐以理論指導,並在軍事實踐中接受檢驗。
軍事思想研究的對象和內容,通常包括戰爭觀,戰爭與軍事、國防問題的方法論,作戰指導思想和原則,軍隊建設及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等。
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是指軍事思想構成的基本要素,大體可分為軍事哲學和軍事實踐基本指導原則兩個層次。前者主要包括戰爭觀和軍事方法論等;後者主要包括戰略思想、作戰指導思想、軍隊建設思想和國防思想等。
戰爭觀是關於戰爭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包括對戰爭起源和消亡、戰爭本質、戰爭性質、戰爭根源、戰爭目的、戰爭與和平、戰爭與相關因素的內在聯繫,以及戰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觀點。戰爭觀是軍事思想的核心,為人們認識和把握以戰爭為中心的軍事問題提供基本理論依據。

產生


軍事思想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產生於一定物質生產和戰爭實踐的基礎之上,同時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反映一定階級和集團利益的政治觀念決定軍事思想的階級性質,制約其發展方向。哲學為軍事思想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科學文化水平以及道德、宗教和法律,還有民族、地理環境等因素,也都程度不同地影響軍事思想的發展。

特點


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所奉行或推崇的軍事思想,反映各個階級對戰爭的不同認識和立場。軍事思想具有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的軍事思想各有自己的特徵,這種特徵往往最能反映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軍事思想還具有明顯的繼承性。戰爭的特性之一,是強制人們必須使自己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相一致才能取勝,所以歷史上所形成的許多軍事原則、概念和範疇,有些因其反映了軍事鬥爭的共同規律而流傳下來為後人所繼續使用,並不斷地得以豐富和發展。
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軍事思想來源與戰爭實踐,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爭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戰略戰術,有著不同的軍隊組織原則和編製。這種不同時代的特徵往往最能反映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軍事思想所反映的這些特徵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具有明顯的繼承性。
具有廣泛的通用性。軍事思想和軍事領域所揭示的一些事物的普遍規律,所形成的原則、概念和範疇,常常被用於政治、經濟、外交及商業競爭和體育比賽方面。
科學內容博大精深。

分類


按時代區分,有古代軍事思想、近代軍事思想和現代軍事思想。
按階級性質區分,有奴隸主階級軍事思想、封建地主階級軍事思想、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和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等。
按地域和國家區分,有外國軍事思想和中國軍事思想。
按人物區分,有孫子軍事思想、拿破崙軍事思想、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等等。

作用


一、為認識軍事問題提供基本觀點。
二、為進行軍事預測提供思想方法。
三、為從事各項軍事實踐活動提供全局性指導。
四、對其他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發展規律


(一)軍事思想的發展以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社會關係為前提。
(二)軍事思想的來源與發展依賴于軍事實踐,特別是戰爭實踐。
(三)軍事思想在激烈尖銳的相互對抗競爭中發展。
(四)軍事思想在繼承和借鑒優秀成果中發展。
(五)軍事思想在與哲學思想的相互促進中發展。

古代思想


春秋時代的軍事思想
春秋時期,由於諸侯間的兼并和爭霸戰爭日趨激烈,所以在周代早期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春秋時期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當然,在《孫子兵法》產生以前,這些戰略和戰術思想還沒有上升到系統化理論的高度。
從戰術思想方面看,當時列國創造出了一系列戰術原則,其中較為突出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避強擊弱。公元前707年,在周、鄭繻葛之戰中,鄭大夫子元分析周軍陣營的形勢說:陳國發生內亂,人民沒有鬥志,首先攻擊陳國軍隊,陳軍必然敗潰。鄭莊公從其計,大敗周軍。公元前704 年,在隨、楚速杞(在今湖北應山縣)之戰中,隨大夫季梁主張首先攻擊楚國的右軍,說:"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主張攻擊楚軍的薄弱環節,隨君不從,結果遭到大敗。公元前519 年,在吳、楚雞父之戰中,吳軍首先選擇的打擊對象,也是其"君幼而狂"和其"大夫齧壯而頑"的胡、沈、陳三軍,然後以此為突破口,大敗楚方的七國聯軍。此類例證還有很多,不再列舉。這些即足以說明,避強擊弱已成為春秋時期列國戰爭中的一條重要戰術原則。
其二,設伏截擊。這個原則又與誘敵設伏不同,誘敵設伏是先用少數主力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內,而設伏截擊是在敵軍的必經之路直接埋伏截擊。公元前627年,秦、晉的餚之戰就是春秋時代設伏截擊的典型戰例。晉襄公率晉與姜戎氏聯軍在伐鄭秦軍歸國必經之路餚山(在今河南省濟寧縣西北)設伏,一舉全殲秦軍。公元前519年,修築翼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的邾軍歸國,途經魯國武城,武城人派兵擋其前,設伏其後,邾軍自大夫徐鉏、丘弱、茅地以下全部被俘。魯國打了一個漂亮的截擊戰。
其三,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春秋時流傳的《軍志》說:"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講的就是在戰役中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的問題。這是春秋繼承前代的一種戰術原則。公元前597年,在晉、楚邲之戰中,楚王乘左廣追擊晉國的挑戰者趙旃,楚令尹孫叔敖擔心楚王陷落在晉軍中,即決定先發制人,命令全軍列陣,突擊前進,"車馳卒奔,乘晉軍",獲得勝利。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魯庄公想搶先擊鼓進兵,魯將曹劌不允許。待齊軍三通戰鼓敲響過後,魯國才敲響戰鼓,大軍隨即衝殺過去,大敗齊軍。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說的就是一鼓作氣,后發制人。
其四,示形作偽,巧布疑兵。公元前632年,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晉下軍將欒枝命輜重車拖著柴禾偽裝敗逃。楚左軍以為晉下軍真的敗逃,揮軍追擊,結果遭到晉中軍,上軍的兩面夾擊,落得大敗。公元前555年,晉、齊平陰之戰,晉人命令司馬多派斥侯在平陽南部山澤間的險要所在,即使部隊不到,也要建起旗幟,並布列成陣勢。又命令戰車左實右虛建起大旗在前,大車拖上柴禾隨後馳驅,使塵土飛楊,疑作大軍賓士。齊靈公登上巫山(在平陰縣東北),觀望晉營,誤以為晉軍人多勢眾,遂離開軍隊隻身逃歸,齊軍隨他連夜遁逃。這是晉用疑兵之計驚走齊靈公。
其五、驕兵之計。公元前760年,楚武王伐隨國,大夫斗伯比獻驕兵之計說,我們在漢水東部不得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揚厲軍威,用武力君臨他們,他們恐懼而團結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漢東諸國,隨國最大,如讓隨國驕傲自大,它一定捨棄小國,小國同隨國離心,是楚國的大利,楚武王採納斗伯比的建議,掩藏精兵,以老弱疲憊的士卒接待隨國使臣。隨國果然產生輕慢之心,兩年後楚國打敗隨國。
公元前658年,晉、虞聯軍伐虢國,滅掉虢國宗廟社稷所在的下陽邑(在今河南平陸縣東北)。但虢公不知畏懼,於當年秋在桑田(今河南省寶靈縣之稠桑鎮)打敗戎人,因而驕傲。輕視晉國又不撫恤自己的人民,所以兩年後被晉國滅之。公元前632 年,晉、楚城濮之戰,晉以"侵曹伐衛"之計,引誘楚軍北上。以後,晉又退避三舍以驕敵。楚軍統帥子玉狂傲地說:"今日必無晉矣。"結果被晉軍殺得大敗。
行之三年,楚不堪疲勞,晉獲"三駕勝楚"之功。鄭國服於晉,二十多年不再離叛。
公元前512年,在吳、楚之戰中,伍子胥獻"為三師以肄之"之計,即將吳軍三軍分作四部,輪番襲楚,"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以疲憊楚軍,待楚軍"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闔廬從其計,"楚於是乎始病",吳則在兩國的鬥爭中佔了上風。公元前478年,吳、越笠澤之戰,兩軍隔江對峙,越王勾踐分其軍為左右兩隊,在笠澤江上、下游,夜半鳴鼓渡江,以迷惑吳軍。吳軍獲悉匆忙分兵兩路去阻擊越軍。越中軍趁機渡江,突襲吳營,吳軍大敗。

發展簡史


人類對軍事問題的認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戰爭的日益頻繁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係,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它標誌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但是在奴隸社會時期,在軍事思想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觀念,加之戰爭規模較小,作戰形式單純,這時的軍事思想還比較簡單。
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戰爭中衰亡。這促使人們認識到,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物質力量的強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戰爭的性質,力量的運用及其強弱轉化,有著密切關係。這一認識是由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軍事著作首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論著,總結了當時軍事鬥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勝敗等範疇的對立和轉化關係,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這說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已經飽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大量火器和眾多人力投入戰爭成為現實。在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大革命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的本質也暴露得更加充分。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運用當時的哲學和歷史學成果,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及以前的一些戰爭經驗,闡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暴力運用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了若干作戰原則。由克勞塞維茨和與其同時代的軍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闡發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本觀點,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他們的著述已成為公認的軍事名著,至今仍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奉為經典。其中:“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論點,也為В.И.列寧和毛澤東所肯定。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實踐經驗的積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它更加重視先進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在現代戰爭的作戰方法、技術運用、組織指揮以及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理論和原則。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一般都掩蓋戰爭的階級本質,並且過分強調武器和技術在戰爭制勝因素中的作用,從而貶低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並且吸取了軍事思想史上的積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列寧、И.В.斯大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在創立、運用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論證了戰爭的社會歷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對新社會誕生的促進作用和對經濟的依賴性,指出社會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對於戰爭的制約作用,明確區分戰爭的政治性質,揭示階級社會戰爭的階級本質,闡發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建設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提出了無產階級的軍事鬥爭綱領和作戰方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形成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包含了一整套關於建設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的理論和原則,並且包含著研究戰爭與指導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運用在戰爭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經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終於戰勝來自國內外的所有反動武裝力量,建立並且鞏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歷史事實,充分顯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探索新情況和新問題。任何軍事思想都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要求軍事思想在繼承歷史上一切優秀遺產的基礎上,不斷地有所創新和發展。但是,軍事思想的發展歷史表明:一般說來,在和平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往往落後於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上一場戰爭中曾經贏得勝利的經驗,遠遠不能滿足下一場戰爭的要求。因此,在和平環境中,防止和克服保守傾向,積極探索軍事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使軍事思想適應新的歷史條件,才能保證它對未來戰爭發揮正確的理論指導作用。

基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揭示了戰爭的基本規律,在人類歷史上實現了戰爭觀的根本變革,為人們正確認識以戰爭為中心的軍事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軍事方法論是關於軍事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它一方面研究和揭示軍事方法的本質和基本特徵,探討軍事方法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研究和揭示軍事方法的運用規律及作用機制,探討如何把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的機制和步驟。軍事方法論與軍事科學的基礎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軍事科學的基礎理論反映了軍事領域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提供了關於軍事領域矛盾運動的根本看法。當人們把軍事科學的基礎理論用於認識和改造軍事領域的客觀事物時,軍事科學的基礎理論便具有軍事方法論的意義。軍事方法論對於人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軍事方法認識和改造軍事領域的客觀事物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之沿著正確的道路達到認識和改造軍事領域客觀事物的目的。

戰略思想


戰略思想是關於戰略問題的理性認識,通常表現為戰爭與國防的指導理論和基本原則。戰略思想產生於戰爭和國防實踐,它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準備,擬定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戰略思想是制定國家軍事政策的主要依據,是運用軍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國家進行政治、經濟、外交鬥爭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導戰時,也指導平時;既指導軍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既指導準備與實行戰爭,贏得戰爭的勝利,也指導遏制戰爭,維護和平。戰略思想正確與否,決定戰爭的勝負,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榮辱興衰。

作戰指導


作戰指導思想是關於作戰指導問題的理性認識,通常表現為作戰的指導理論和基本原則。作戰是敵對雙方打擊或抗擊對方的軍事行動,包括各種類型、形式、樣式的武裝對抗。作戰是軍事活動的核心內容,是達成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其結果對作戰雙方的命運產生直接影響。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作戰行動的根本目的。作戰指導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根本目的,根據不同的作戰類型、作戰形式、作戰樣式,科學運用作戰力量及時間、空間等作戰要素,對作戰行動給予指揮和引導,以達成預期的作戰目的。正確的作戰指導思想是作戰勝利的基礎和重要保證。

軍隊建設


軍隊建設思想是關於軍隊建設問題的理性認識,通常表現為軍隊建設的指導理論和基本原則。軍隊作為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和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是從事軍事活動的主要力量。軍隊建設是為組建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而進行的軍事、政治、後勤和裝備等方面的建設,包括改進武器裝備、優化軍隊結構、完善體制編製、發展軍事理論、進行軍事訓練、培養軍事人才、健全軍事法規、加強軍事管理、提高保障能力等內容,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軍隊建設思想是制定軍隊建設指導方針和原則的主要依據,對各項軍隊建設實踐具有先導作用。軍隊建設思想正確與否,對軍隊建設的質量和效益產生決定性影響,進而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安危。

國防思想


國防思想是關於國防問題的理性認識,通常表現為國防建設和鬥爭的指導理論和基本原則。國防伴隨國家的出現而產生,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而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其他方面活動。國防是國家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發展的安全保障。國防建設是為提高國防能力而進行的各方面的建設,其主體是武裝力量建設,尤其是常備軍的建設。國防思想是制定國防戰略和國防政策、建立和完善國防體制的基本依據,是增強國防力量的重要保障。國防思想正確與否,關係到國防建設和國防鬥爭全局的成敗。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中,軍事思想作為一個知識門類,下設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軍事辯證法,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和外國軍事思想4個學科。隨著軍事實踐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全面推進,人們對戰爭和國防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新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軍事觀點不斷湧現,軍事思想的知識範圍不斷擴大,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厚,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與現代中國軍事鬥爭和國防建設的最新實踐相結合,取得了豐碩成果。繼毛澤東軍事思想之後,又產生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成為中國軍事發展歷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結晶。《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根據軍事思想的最新發展和軍事實踐的迫切需要,將軍事思想門類的學科設置為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軍事哲學、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和外國軍事思想8個學科。各學科的主要內容是:馬恩列斯軍事理論學科,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戰爭、國防和軍隊等問題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毛澤東軍事思想學科,包括毛澤東關於人民軍隊、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國防建設等問題的思想、理論和觀點;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學科,包括鄧小平關於戰爭、國防和軍隊等問題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科,包括江澤民關於戰爭、國防和軍隊等問題的思想、理論和觀點;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科,包括胡錦濤關於戰爭、國防和軍隊等問題的思想、理論和觀點;軍事哲學學科,包括戰爭觀、軍事運動、軍事規律、軍事實踐、軍事認識、軍事方法論,以及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和古今中外著名軍事家的軍事哲學思想等;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學科,包括先秦至1949年以前中國歷代王朝、政治集團、主要學派、著名軍事將帥、軍事思想家等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思想和觀點等;外國軍事思想學科,包括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及著名軍事將帥、軍事理論家等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思想和觀點等。軍事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和軍事實踐的基礎之上。任何軍事思想都與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科學技術及軍事實踐的發展相聯繫,並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及民族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軍事思想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為政治性、實踐性、時代性、民族性、繼承性和創造性等方面。
在階級社會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國防是政治的體現,戰爭和國防都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軍事思想作為對戰爭和國防等軍事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必然反映一定民族、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的政治目的和根本利益,帶有明顯的政治屬性。尤其是軍事思想中的戰爭觀和戰略指導思想、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等,都直接反映不同民族、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對戰爭本質與規律等問題的不同認識,探討戰爭和國防為政治目的服務的基本途徑,為運用戰爭和國防等軍事手段維護各民族、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的根本利益提供理論指導。與其他思想相比,軍事思想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軍事思想來源於軍事實踐,又指導新的軍事實踐,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檢驗。古今中外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的軍事思想,或者是自身的軍事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或者是從間接的軍事實踐經驗中抽象提煉,或者兼而有之。軍事實踐的成功,離不開正確軍事思想的指導。軍事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須經過軍事實踐的檢驗。軍事實踐是檢驗軍事思想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隨著軍事實踐的不斷發展,軍事思想得到新的發展。任何軍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各自的時代特徵。這種特徵反映了當時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物質生產水平,特別是軍事技術裝備的發展水平。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軍事的發展,因而也制約著人們對戰爭和國防等軍事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古代軍事思想是在使用冷兵器和早期火器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的,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則是與廣泛使用熱兵器和機械化武器裝備分不開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的變革,也會導致戰爭形態的根本性變化,進而賦予軍事思想新的時代特徵。各民族、國家所處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影響戰爭和國防等軍事活動,使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帶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島國、內陸國家和沿海國家在國防發展戰略與作戰指導思想等方面就存在較大差異,帶有各自地理環境的特色。民族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語言風格等,對軍事思想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有一定影響。以《孫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具有崇尚道義與和平、長於理性概括和辯證思維、注重戰略謀划和以智取勝的民族特徵。軍事思想是軍事實踐的產物,又是在批判地繼承已有軍事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凡是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軍事思想,除揭示本時代、本民族、本階級軍事活動的特殊規律外,還反映軍事領域的一般規律。這部分內容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的特點。這就使後人可以繼承前人的軍事思想財富,同一時代的不同民族和不同階級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有益的軍事思想成果。
軍事思想發展史表明,重視並善於繼承前人優秀的軍事思想成果,借鑒和汲取異域軍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對促進自身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軍事思想以軍事實踐活動為基礎,但它並不是軍事實踐活動在人的大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人的主觀意識對軍事實踐活動的能動反映。軍事領域作為以競爭和對抗為基本特徵的領域,是最需要創新精神的領域。未來的軍事實踐,不可能是以往軍事實踐的簡單重複。產生於以往軍事實踐中的軍事思想,不可能完全適應未來軍事實踐的需要。這就決定了軍事思想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不斷發展的軍事實踐中探索並概括出新的思想。不斷創新是軍事思想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軍事思想在軍事科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的地位。由於軍事領域與其他社會領域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軍事思想對軍事實踐的指導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對軍事實踐的成敗具有某種決定性影響。
軍事思想是軍事科學的綜合性基礎理論,其職責和功能主要是揭示軍事本質及其一般規律,探索軍事的新領域,創造新的軍事原理和原則,為解決軍事領域的各種實際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軍事科學的其他學科著重探索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方面的特殊規律,尋求解決各自領域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的途徑和辦法,是軍事思想的具體應用,是軍事科學基礎理論的延伸和深化。軍事科學的其他學科只有以正確的軍事思想為指導,才能正確反映各自領域的特殊規律,才能對各自領域內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作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和辦法。軍事思想是軍事實踐的能動的反映,是軍事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並揭示軍事領域的一般規律,因而對軍事實踐具有宏觀的和根本的指導作用。
軍事思想對軍事領域的規律反映得越深刻、越正確,它對軍事實踐的指導作用也就越大。正確反映軍事本質及其規律的軍事思想一旦被成功地運用于軍事實踐,就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在交戰雙方物質條件大致相等的情況下,擁有先進軍事思想的一方,往往能夠佔據上風。即使一方的力量相對較弱,但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也常常能夠以弱勝強。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取得徹底勝利,就是明證。相反,如果軍事思想保守落後,即使擁有相對優勢的兵力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可能在戰爭中遭受挫折甚至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潰敗和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其作戰指導思想落後於戰爭實踐是重要原因。戰爭實踐證明,在客觀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軍事思想正確與否,決定著戰爭的成敗。沒有正確的軍事思想指導,即使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有利客觀條件,也難以把勝利的可能變成現實;有了正確的軍事思想指導,就可以在戰爭中掌握主動,少犯錯誤,多打勝仗。
軍事思想的作用不限于軍事領域。軍事思想所揭示的許多重要規律,總結的許多重要原理,提出的許多重要原則,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和科技等領域都有重要影響。軍事思想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在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軍事實踐的發展,人類思維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軍事思想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準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隨著私有財產和階級的產生,特別是進入奴隸制社會後,戰爭逐漸成為民族、國家、階級和政治集團之間鬥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應運而生,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新的水平。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與提高了的認識能力相結合,使人們對戰爭和國防問題的認識開始接近客觀實際,一些軍事思想觀念和範疇開始產生,標誌著軍事思想初步形成。中國在春秋以前已出現了專門的軍事文獻《軍政》《軍志》,在《尚書》《周易》《詩經》等古代典籍中也包含一些軍事思想。從這些史籍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對建軍、作戰等問題的某些規律性認識。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爭霸戰爭、兼并戰爭、統一戰爭頻繁、激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冶金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第一次軍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作戰手段日益增多,新的軍種、兵種相繼出現。豐富的軍事實踐和學術思想上的百家爭鳴,有力地促進了軍事思想的發展,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不僅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軍事思想,而且湧現了孫武、吳起孫臏等一批兵學家,產生了《孫子》《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兵學著作。孫武是中國先秦時期軍事理論家的傑出代表,其著作《孫子》代表了世界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兵學聖典”。以《孫子》為代表的先秦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主張“慎戰”;指出戰爭有“義”與“不義”的性質之分,肯定正義戰爭;認為“道”“德”“仁”等因素對戰爭具有重大影響;明確提出戰爭“必取於人”的樸素唯物論觀點;主張通過綜合比較敵對雙方各項要素的優劣來預測戰爭勝負;提出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指導思想;總結出知彼知己、因形用權、以眾擊寡、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於人等作戰指導原則;概括並辯證闡釋了奇正、迂直、強弱、攻守、主客、進退、虛實、眾寡、分合等軍事範疇及其相互關係;主張耕戰結合,富國強兵,居安思危;強調教戒為先,嚴明法度,令文齊武,兵權高度集中於最高統治者等。這些思想觀點,系統地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深刻地揭示了一系列帶普遍性的軍事規律,論述了駕馭戰爭克敵制勝的許多基本原理和原則,對後來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2000多年間,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軍事技術進步和軍事實踐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內容更加豐富並強調實用。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黃石公三略》,西晉的《戰略》,唐代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宋代的《武經總要》,明代的《籌海圖編》《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武備志》等,是這些時期的代表性兵書。《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和《通典》《讀史方輿紀要》等著述中也包括大量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秦統一六國時的遠交近攻,各個擊滅;東漢統一戰爭中的西和東攻,由近及遠,各個擊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廣結聯盟;隋末李淵統一全國時的因勢借力,乘虛入關,居險養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蒙哥、拖雷的遠程迂迴,假道南宋滅金;明初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清初努爾哈赤的“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等方略,使中國古代戰略思想有了一定發展。宋代統治者提出並實行的兵權高度集中,軍事行政權與軍事指揮權相互制約,集權於皇帝的統軍思想;明代戚繼光提出的一套比較完整的軍隊訓練原則和方法,為中國古代治軍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幹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在世界其他國家,軍事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較早、程度較高的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獲得顯著發展。從史書記載的古希臘底比斯軍事統帥埃帕米農達、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迦太基軍事統帥漢尼拔,古羅馬軍事改革家馬略、奴隸起義軍領袖斯巴達克等人的軍事實踐活動和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軍事著作,如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的《遠征記》、凱撒的《高盧戰記》和《內戰記》等書中,都反映出古代歐洲一些國家的軍事思想。其重要觀點包括:為贏得戰爭勝利,必須政治、外交手段和軍事打擊並用;用兵之道,計謀勝於刀槍;軍隊的力量在於指揮官和紀律,沒有優秀的指揮官將一事無成;統帥的藝術在於根據情況採取行動;戰爭藝術的基本原則是避免分散兵力,作戰指揮的要旨在於選擇時機、迅速行動和擊敵要害;正確編組戰鬥隊形是取得戰鬥勝利的前提之一,應考慮參戰兵力和地形條件等進行編組;突然出擊最能使敵方驚慌失措等。至1世紀,開始出現帶有較強理論色彩的軍事著作。如古羅馬弗龍蒂努斯的《謀略》以及後來韋格蒂烏斯的《論軍事》等,論及作戰指導、軍隊訓練、謀略運用、部隊士氣和將帥修養等問題。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歐洲軍事思想發展較為緩慢。拜占廷帝國的《將略》,主要論述了戰術問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N.馬基雅維利的《戰爭藝術》,強調戰爭指導的重要性和會戰的決定性作用,主張建立國家的常備軍隊,在歐洲軍事思想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穆罕默德創建的阿拉伯帝國,奉行宗教與軍事一體化的治軍方針,其繼承人歐麥爾一世在一系列對外征服戰爭中,以“聖戰”為旗幟;奧斯曼帝國皇帝穆罕默德二世實行龐大的兵員數量與先進的軍事技術並重、貴族騎兵與平民步兵並重的建軍原則;日本頒布的第一部較完備的國家軍事法典《大寶軍防令》,就兵役、邊防和軍隊的組織、訓練、管理及作戰,提出若干指導原則,都對軍事思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軍事思想是在熱兵器戰爭和機械化戰爭時代的軍事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發生的兩次軍事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推動了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為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解放提供了科學的指南。近代前期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體系得到確立、無產階級軍事思想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的時代。17~19世紀,歐美各國相繼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完成了產業革命,催生了以熱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二次軍事革命。槍、炮等熱兵器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海軍進入鐵甲艦時代,軍隊組織結構、體制編製、指揮體制、作戰方式、兵役制度、後勤保障等發生巨大變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美國內戰等一系列新的戰爭實踐,推動了歐美軍事思想的變革。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英國革命戰爭領導人O.克倫威爾、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英國軍事理論家H.勞埃德、俄國大元帥A.V.蘇沃洛夫、美國獨立戰爭領導人G.華盛頓、普魯士軍事理論家A.H.D.von比洛、奧地利軍隊統帥卡爾大公等,對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均產生過重要影響。近代前期歐洲軍事思想變革的成果,集中體現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期的拿破崙戰爭藝術,以及C.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和A.-H.若米尼所著《戰爭藝術概論》兩部軍事理論名著之中。拿破崙一世憑藉法國大革命所造成的新的社會條件,創立了使用廣大民眾力量進行戰爭的嶄新作戰體系,貫穿著依靠反對封建君主統治的廣大民眾支持和進行運動性作戰的基本思想,在與歐洲大陸君主國反法聯盟進行的戰爭中表現出強大威力。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嘗試運用辯證方法從整體上研究戰爭問題,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戰爭與政治、戰爭目的與手段、戰爭中的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戰爭中的進攻與防禦等方面的關係,提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論斷,論證了戰爭是充滿暴烈性、偶然性、蓋然性和各種“阻力”的領域,強調不能把戰爭藝術變成機械的公式計算,指出集中兵力是首要的戰略原則,提出了積極防禦的作戰思想,闡述了民眾戰爭的作用及使用原則等。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中,對戰爭藝術的內容體系作了新的劃分,論述了戰爭政策、戰略、交戰、戰術和戰爭勤務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戰爭指導及軍隊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原則。這兩部著作均在總結拿破崙戰爭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標誌著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體系的基本確立。這一時期,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軍事思想也有較快的發展。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大力引進歐洲的軍事制度和軍事理論,迅速實現了軍事思想的近代化。無產階級軍事思想,作為一種嶄新的軍事思想體系,也是在近代確立的。
19世紀中後期,K.馬克思和F.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首次科學地揭示了戰爭和軍隊同社會生產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繫,闡明了暴力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戰爭的起源和消亡、戰爭本質、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科學技術、戰爭與和平、戰爭中人和武器的關係,確立了軍事問題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科學原則,創立了關於城市工人武裝起義、無產階級軍隊和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理論,集中反映在《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等著作中。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誕生,實現了人類軍事思想的歷史性飛躍,為研究和解決軍事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為爭奪勢力範圍,競相利用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嶄新物質技術手段,加緊研製和生產飛機、坦克、潛艇等新型武器,建立空軍、裝甲兵、潛艇部隊等新的軍種、兵種,由此引發第三次軍事革命。在此期間,鼓吹對外擴張的各種軍事思想大量出現。德國首相O.von俾斯麥宣稱,德國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只能通過“鐵與血”的手段解決。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公開宣布朝鮮和中國是日本的“利益線”,為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尋找借口。美國的A.T.馬漢提出海權論,主張通過奪取制海權控制世界,對美、英、德、日等國的海軍建設和海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德國軍事家A.von施利芬制定了“施利芬計劃”,提出先發制人、突然襲擊、為達到戰爭目的不惜踐踏國際法等侵略擴張理論,為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施戰爭指導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爭鬥愈演愈烈,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類進入機械化戰爭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檢驗了戰前的各種軍事理論,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列強紛紛以坦克、飛機、潛艇、航空母艦等機械化兵器大量裝備軍隊,並在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軍事思想。英國H.J.麥金德提出“大陸心臟說”,認為誰控制了東歐和中亞,誰就能控制世界。德國納粹地緣政治學家K.豪斯霍弗爾把這一學說加以利用和發展,為A.希特勒的侵略政策製造輿論。E.魯登道夫提出系統的“總體戰”理論,強調動員國家一切力量、使用一切手段進行戰爭。義大利的G.杜黑、英國的H.M.特倫查德、美國的W.米切爾等人,認為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有決定性作用,主張建立並優先發展獨立的空軍。英國的J.F.C.富勒和B.H.利德爾・哈特、法國的C.戴高樂和德國的H.古德里安等人,認為現代戰爭中的決定性制勝手段是高度裝甲化機械化的機動突擊力量。為此,古德里安提出“閃擊戰”理論,戴高樂主張把小型職業軍隊作為軍隊建設的發展方向。利德爾・哈特還提出“間接路線”戰略,認為在戰爭指導上應盡量採取迂迴打擊的方式。上述思想觀點,反映出在軍事技術取得重大進步的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理論發展的某些趨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並有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球規模的空前激烈的機械化戰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航空母艦和潛艇等機械化武器裝備,並首次使用雷達、火箭、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出現了諸軍種、兵種大規模合同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及戰略性的游擊戰等一系列新的作戰類型和形式。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變化對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國家戰略和戰略聯盟思想、大兵團作戰思想、戰役和合同戰術思想、游擊戰爭思想及軍種、兵種建設思想等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20世紀初期,V.I.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國內戰爭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本質和根源,闡明了無產階級對待戰爭和暴力革命的態度,創立了關於戰爭與革命、武裝起義和建設工農紅軍、實行全民戰爭等學說。列寧逝世后,J.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紅軍和國防建設及衛國戰爭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闡述了決定戰爭命運的諸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戰略與策略等問題,制定了蘇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全面建立起蘇聯軍事思想體系。列寧、斯大林的軍事理論,集中反映在《列寧軍事文集》《斯大林軍事文集》等著作中。列寧、斯大林的軍事理論,是無產階級政黨組織領導革命戰爭和國防與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是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思想武器。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在一系列反對西方列強侵略的戰爭中遭到失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兵學受到西方軍事思想的嚴重衝擊。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富國強兵,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標誌著變革傳統軍事思想的開端。19世紀60年代后,清政府中的洋務派官員認識到西方先進軍事技術裝備的重要性,在“器利兵精”和“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的思想指導下,開始興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引進、仿造西式的槍炮、戰艦,編練軍隊。70年代后,面對日趨嚴重的邊疆危機,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等人提出的“海防”與“塞防”並重的國防戰略方針,採取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取得了收復新疆戰爭的重大勝利,建立了以北洋海軍為主的近代海軍。1888年清政府頒布的《北洋海軍章程》,反映了近代軍事思想對海軍建設的積極影響。
中國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確立了全面變革軍制的思想,按照西法編練新軍,發展近代軍事教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和軍事學術思想開始在軍事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晚清時期的軍事思想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刻烙印,未能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近代化。中華民國時期,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提出以黨治軍、軍隊與國民相結合,進而成為群眾的武力的建軍思想,並仿效蘇聯紅軍在軍隊中建立黨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闡述了精神與物質並重、政治與軍事相輔、國防與民生兼顧、外交與武力配合、以實業為基礎加強國防建設的思想,為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從1927年到1949年,蔣介石在當權期間曾採取一些措施加強軍隊近代化建設,在抗日戰爭中起過一定積極作用。但其整個軍事思想的實質是把軍隊近代化與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結合起來,把軍隊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的工具,最終在人民革命戰爭中被徹底擊敗。蔣百里楊傑等軍事理論家,在《國防論》和《國防新論》等著作中,對戰爭和國防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對中國的國防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27年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長期實踐中,集中全黨全軍的智慧,廣泛汲取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創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體系。毛澤東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戰爭觀和方法論,完整地論述了人民戰爭思想,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系統地創立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和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制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科學回答了在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和奪取武裝鬥爭勝利的問題。毛澤東軍事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特殊規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及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深刻地反映了軍事領域的一般規律,其豐富性和系統性前所未有,是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偉大里程碑,對世界現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現代軍事思想是在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的軍事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導彈與核武器為代表的新一代武器裝備的迅速發展,頻繁發生的局部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第四次軍事革命的出現等,促進了現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新的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與中國軍事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相互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雙方在核威懾背景下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核武器技術與火箭技術和制導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核導彈系列,成為威脅全人類生存的毀滅性武器,使世界籠罩在核戰爭的陰雲中。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曾認為,核戰爭是現代戰爭的主要樣式,導彈(火箭)核武器決定現代戰爭的命運。核戰爭理論成為雙方制定防務政策、戰略方針和建軍原則的基本依據。擁有核武器的各軍事大國都制定了以核戰略為核心的軍事戰略。
冷戰初期,美國憑藉在核武器方面的壟斷和絕對優勢地位,奉行“核武器制勝”理論和“大規模報復戰略”,主張壓縮陸軍,發展空軍、海軍,大量裝備核武器,準備與蘇聯打全面核戰爭。蘇聯在打破美國的核壟斷後,針鋒相對地提出準備全面打贏核戰爭的“火箭核戰略”,認為未來的戰爭是一場全面的火箭核大戰,主要作戰方式是火箭核突擊,把軍隊建設的重點放在發展火箭核武器、建設戰略火箭軍方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在戰略核力量方面逐步取得對美國的大體均勢,美、蘇雙方軍事思想都進行了相應調整,核威懾論成為主流。美國先後採取“靈活反應戰略”和“現實威懾戰略”,相繼提出有限戰爭理論及特種戰爭理論,在繼續發展戰略核力量和準備打全面核戰爭的同時,主張建立一支“多樣化”的軍事力量,以適應打贏核威懾條件下不同規模和強度的常規戰爭的需要。蘇聯也修改前一階段把全面的火箭核大戰視為唯一戰爭樣式的理論,提出了協調發展各種軍事力量和準備打常規戰爭的方針。80年代初美國里根政府上台後,奉行以“重振美國軍威”為目標的“新靈活反應戰略”,實施攔截戰略導彈的“星球大戰”計劃,謀求對蘇聯的壓倒性戰略優勢,並進一步發展了有限戰爭理論,提出“低強度衝突”理論和“空地一體戰”理論。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則把防止一切戰爭作為根本性任務,提出“合理足夠”的建軍指導思想,把“非進攻性防禦”當作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美、蘇儘管對核武器和核戰爭作用等問題的認識有過一些變化,但都始終把核軍備與核威懾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此期間,英國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法國主張發展獨立、有效的核力量,奉行“有限核威懾”戰略。
隨著核武器的出現和發展,美國的B.布羅迪、H.A.基辛格、J.卡特等和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軍政要人,都認為在核時代戰爭已不再是政治的繼續。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國際戰略格局在曲折中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威脅減少,核武器主要作為一種威懾手段而存在。與此同時,隨著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世界軍事領域興起了一場新的軍事革命,即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第四次軍事革命。在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推動下,現代戰爭呈現出靈敏、及時、準確的偵察定位,快速反應和機動,中遠程精確打擊和陸、海、空、天、網路電磁五維一體聯合作戰等新的特點。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特別是伊拉克戰爭的實踐表明,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正在成為體系對體系、系統對系統的整體力量的較量。新軍事革命的發生和戰爭形態的變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信息時代的戰爭理論成為現代軍事思想的新的主題,集中體現為著重探索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時代戰爭的客觀規律及指導原則,探索信息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及原則。世界主要國家普遍重視以武器裝備智能化為標誌的軍隊信息化建設,重視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和航天力量的建設,重視建立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美國提出,新軍事革命是用信息化取代機械化,未來戰爭是信息時代戰爭,要加速軍事革命的步伐,推進軍事轉型,拉大與其他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美國在堅持核威懾戰略的同時,大力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美國利用高技術優勢,確立了以“主宰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聚焦後勤”為基本原則的聯合作戰理論,提出進行信息作戰、機動作戰、指揮與控制作戰、精確作戰、全維作戰、非對稱作戰、網路中心戰、快速決定性作戰、基於效果作戰以及空海一體戰等新的作戰設想和理論。
在《2020年聯合構想》中,美國明確提出,未來的聯合部隊要獲得以信息優勢為核心的“全譜優勢”,即在所有軍事行動中美軍都能擊敗任何對手並控制局勢。俄羅斯聯邦繼1994年的“現實遏制”戰略后,2002年提出“以核遏製為依託的戰略機動性”原則,強調有權動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一切兵力兵器抗擊和制止對俄羅斯及其盟國的侵略,要具備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能力,對外部威脅和恐怖主義採取“先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張超前發展信息武器系統,力求提高國家應付未來戰爭的信息作戰能力。德國提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要採取“全方位防禦”的軍事戰略,通過加強國際合作預防危機和衝突,並著眼於未來戰爭的需要加強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法國在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中主張“全方位防禦”,強調繼續保持獨立的核威懾力量,大力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提高部隊遠程投送能力。英國認為信息作戰是新軍事革命的核心,主張在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懾能力的同時,大力開展數字化部隊建設,提高信息作戰、聯合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日本認為信息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軍隊戰鬥力的首要因素,掌握信息優勢是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在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與美國聯合開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同時,強調加強以信息戰能力為中心的作戰能力建設。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點向信息化方向轉型,以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的實踐中,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了毛澤東國防建設思想。毛澤東確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強調對付外敵入侵要實行全民皆兵,堅持立足現有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優良傳統,提出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確立了建設現代化國防的戰略目標,要求建立一支諸軍種、兵種合成的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加強民兵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發展現代國防科學技術尤其是以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為代表的尖端技術,建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實行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的方針,加強三線戰略後方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發展中國現代的軍事科學。
毛澤東國防建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在取得全國政權后如何建立現代國防的問題,是新中國進行國防和軍隊建設、反對外來侵略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軍事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鄧小平深入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新特點及其影響,對現代戰爭與和平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論斷,提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應當實行戰略性轉變,確立了軍隊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建設大局、在增強國力的基礎上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原則,強調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軍隊要擔當起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歷史責任,重申中國仍然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明確提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軍隊建設總目標,指出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中心是解決現代化的問題,要提高軍隊建設的正規化水平,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事業,並對軍隊各方面的建設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指導原則。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問題,是新時期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中,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創立了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深入分析了國際戰略格局和世界軍事領域發展變化對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帶來的挑戰,從國際戰略全局和國家發展大局謀划國防和軍隊建設,確立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強調解決好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軍隊建設全局;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全面加強軍隊建設;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強軍隊質量建設;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加快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路子;強調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在改革;依靠人民群眾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軍事領域的生動展開,科學回答了如何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保證人民軍隊打得贏、不變質的問題,是新世紀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創立了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強調要正確認識時代特徵和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堅持從政治高度和國家利益全局觀察和處理軍事問題;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圍繞“三個確保”時代課題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深入持久地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持不懈地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實現武器裝備的自主發展、跨越發展、可持續發展;加緊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作為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緊抓不放;積極穩妥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提高軍隊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緊緊依靠人民辦國防。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在軍事領域的運用和展開,科學回答了如何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的問題,是新形勢下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要堅持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將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要貫徹新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建軍方略,堅持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部隊,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部隊,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要圍繞能打仗、打勝仗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要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鬥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要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軍事篇”,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21世紀初期,隨著人類社會由工業時代跨入信息時代,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正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展,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方向轉變,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主要國家普遍重視通過創新軍事理論,牽引和指導軍隊的信息化建設。軍事思想領域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趨勢。新軍事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入,正在改變世界軍事領域的整體面貌。對這一革命的研究,尤其是對其方向、重點,以及給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帶來的影響等課題的研究,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軍事思想發展的顯著特色。中國軍事思想界除了研究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走向及基本規律外,還將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基本特點、基本規律、指導原則及具體舉措的研究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新軍事革命的核心是信息化,信息化戰爭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戰爭形態。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含義、主要特徵、指導原則、基本戰法、作戰指揮、戰爭動員以及信息化軍隊的建設等問題,將成為各國軍事思想界關注與探索的重點。隨著對信息化戰爭基本理論和作戰指導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多的新理論、新觀點、新原則也將出現。未來的軍事思想,將會更明顯地打上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印記,信息化戰爭理論和信息化軍隊建設理論將成為未來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隨著新軍事革命的加速發展,軍事領域的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導致軍事思想的創新速度呈現明顯加快的趨勢。由於客觀情況的迅速變化,一些重要的軍事觀念和指導原則不像以往那樣長時間基本穩定不變。與此同時,新的軍事觀念和指導原則又隨著軍事實踐的飛速發展而不斷湧現,並迅速運用于軍事實踐,在軍事實踐中得到檢驗和修正。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也使得發生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的軍事實踐,很快成為可供世界範圍共享的信息資源,迅速對各國軍事思想產生影響。人們對軍事思想研究的日益重視及新方法、新手段在研究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縮短了軍事思想從指導軍事實踐到反饋效果、進一步修改完善以至創新,再用於指導新的軍事實踐的過程,從而推動了軍事思想的加速發展。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軍事思想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聯繫更加緊密。首先,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更加迅速地改變了軍事領域的面貌,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變化,從而更快地導致軍隊建設和戰爭指導思想的變革。每當有一批更先進的武器被用於戰場並佔據主導地位時,都會很快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軍事思想和作戰理論。其次,建立在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虛擬實踐,如作戰模擬等,正在成為軍事思想和作戰理論產生的重要來源。信息戰思想就首先產生於美軍的作戰實驗室,隨後再組建相應部隊進行論證。第三,在信息化條件下,軍事思想對科學技術特別是武器裝備的發展具有理論牽引作用。人們已經可以根據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樣式的預測,來確定今後軍事裝備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方向,從“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有什麼軍隊打什麼仗”變成“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建什麼軍隊”。隨著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以及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軍事思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將更加豐富新穎。軍事思想研究不僅日益引起各國軍方的高度重視,而且將吸引更多的民間人士積極參與。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管理學、國際法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成果將被更廣泛地引入軍事思想研究領域,多角度地研究和回答軍事領域的基本問題,尤其是新軍事革命和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問題。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模型方法等現代科技手段將更多地運用于軍事思想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將通過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綜合集成研討方法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增大軍事思想創新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軍事思想創新成果將更多地通過法規形式得到物化,更加充分地發揮對軍事實踐的指導作用。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是先進軍事思想成功應用于軍事實踐的結果。信息化時代,軍事思想對軍事實踐的先導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在虛擬未來的電腦網路空間世界里,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武器裝備及戰爭發展趨勢的預測,對未來軍隊和戰場進行超前設計,提出適度超前的軍事思想;也可以通過軍事演習、試驗、模擬等方式,創造近似實戰的條件,檢驗和論證新的軍事思想,創造指導未來戰爭的理論。“有什麼理論打什麼仗”,將在信息化時代成為活生生的事實。面對新軍事革命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謀划指導戰爭全局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方略,創新軍事思想,以適應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借鑒,更需要充分發揮軍事思想的先導作用,用創新的思想理論指導創新的實踐,以更好地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