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是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在中醫方面的運用。五行學說是古人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基本概念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屬性歸類


五行屬性歸類

歷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複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繫。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1)以五行之特性,說明五臟之功能。如木性生髮條達,肝性喜條 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內聯五臟、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說明了人體的內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聯繫,如春屬木,肝氣旺於春,春天多風等。在內則肝與膽相表裡,開竅於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於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繫,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剋和制化勝復的關係。

歸類方法

(1)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 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2)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用於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在聯繫。例如以五行特點來比象說明五臟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髮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臟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 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並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係。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著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繫,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蘊盛等。

基本規律


五行的相乘相侮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係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產生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 關係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應當說明,"相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係;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係遭到破壞以後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後者則為病理狀態。
相侮,即相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鬱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鬱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於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五行的相生相剋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在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聯繫規律,所謂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之意;所謂相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聯繫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關係見下圖: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係又稱之為"母子關係。"
在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關係,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所以,相剋關係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係。
事物內部系統結構的五個方面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構成了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運動,因而經常處於運動發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體來看,相生與相剋又都是在總和中表現出相對的動態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於既生別行,又被別行所生;既克別行,又被別行所克,故在整體上也呈現動態均勢。可見,五行所達到的平衡,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建立在運動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五行的制化勝復

五行系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於其本身客觀存在著兩種自行調節機制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制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
制,即制約。化,是生化。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制化"。
首先,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關係,所以才能保證"制化"關係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調節並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複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著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剋關係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復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平衡。
所謂"勝",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克制。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復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而且勝氣重,復氣亦重。勝氣輕,復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制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而無以制土,則必將引起土氣盛以制水,水衰則制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復,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復,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制約時,則五行系統結構的協調關係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從而產生嚴重疾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關係看作是陰陽關係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於作用者,產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系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類,皆屬五行相生關係失常而出現的變化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失常,影響到其子行,導致母子兩行皆異常的變化。母病及子的一般規律是:①母行虛弱,累及其子行也不足,導致母子兩行皆虛。即所謂“母能令子虛”。如水虛不能生木,引起木行也不足,結果水竭木枯,母子俱衰。臨床上常見的腎精虧虛,引起肝精肝血不足,或腎陰虧虛引起肝陰不足而肝陽上亢的病變,即屬此類。②母行過亢,引起其子行亦盛,導致母子兩行皆亢。如木行過亢,可引起火行過旺,導致木火俱盛。臨床上常見的肝火亢盛引致心火亦亢,出現心肝火旺的病變,即屬此類。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影響到其母行,導致子母兩行皆異常的變化。子病及母的一般規律是: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亢盛,結果是子母兩行皆亢,即所謂“子能令母實”,一般可稱為“子病犯母”。如臨床上可見心火過亢引起肝火亦旺,結果導致心肝火旺的病理變化。②子行亢盛,劫奪母行,導致母行虛衰,一般可稱為“子盜母氣”。如臨床上可見肝火太盛,下劫腎陰,導致肝陰腎陰皆虛的病理變化。③子行虛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一般也可稱為“子盜母氣”。如臨床上可見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亦不足,終致心肝兩虛的病理變化。

分形的五行


自相似五行分形元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歸屬人體組織結構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繫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爪、面、唇、毛、發)等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運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方法,將自然界的有關事物或現象也進行了歸屬,並與人體臟腑組織結構的五行屬性聯繫起來。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聯繫,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係。例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髮,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

說明五臟病理變化的相互影響

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遞,謂之傳變,即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亦可以傳於本臟。從五行規律來說,則病理上的傳變主要體現於五行相生的母子關係及五行相剋的乘侮關係。
(l)相生關係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情況: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臟傳來,並依據相生方向傳於屬子的臟器。臨床多先見母臟病候,繼則又見子臟病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陰不制陽,以致肝陽虛亢,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臟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臟病候,繼則又見母臟病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症。
(2)相剋關係傳變包括"相乘傳變"和"相侮傳變"兩種情況:
相乘傳變,即相剋太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候。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噁心,噯氣,吞酸,嘔吐等症。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症,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於肝病在前,肺病在後,病變由被克臟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係之傳變,在臨床上並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此種傳變發生與否,還與臟氣虛實、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等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一般來講,臟氣虛則傳,臟氣不虛則不傳或難以傳變,對此應靈活看待,不能機械理解。

說明臟腑生理功能與某些相互聯繫

中醫學根據五行之特性,用以說明五髒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故脾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故腎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中醫學認為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著的。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中心。五臟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整體的生理活動。五臟配屬五行,不僅闡明了五髒的某些功能特點,而且認為五臟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聯繫,並由此說明五臟之每一臟都與其它四髒髮生著關係,從而概括出五髒的整體聯繫。試從相剋和相生兩方面來進行敘述如下:
臟腑之間的相互資生聯繫,如腎能藏精,肝能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脈,又主神志,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運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並使之宣肅正常,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主氣,職司清肅,腎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係,即是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明的。
臟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於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臟之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約,亦是運用五行相剋理論來闡明的。
總之,五臟之間的生克關係,說明每一個臟在功能上均有他臟資助,因而本臟不至於虛損;又能制約其它臟,因而使它臟不致過亢;若本臟之氣過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之;而本臟之氣虛損,則又有他臟之氣以滋養之。可見,通過這種生克關係,即把臟腑緊密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維持了人體內環境的協調統一。
此外,關於人體與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的關係,中醫學亦是用五行之規律來加以說明的,在此不一一列舉說明。

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臟腑有病可以反映於機體的體表,從色澤、聲音、形態、口味、脈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來。由於對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進行分類歸屬,作了一定的聯繫,形成五臟系統的層次結構,所以為疾病的診斷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臨床診斷上,我們即可以綜合四診材料,根據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脅脹痛,脈弦,即可診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舌尖紅或糜爛,脈洪或數,則可診為心火亢盛;而脾虛病人,面色見青,口泛酸水,則可診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證。
一般來說,中醫診病很重視色診和脈診的結合應用,且能在客觀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狀況。但是,欲從色脈來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生克關係。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指出:"色脈相合,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即色脈相符,為病情發展正常;脈克色為逆;脈生色為順。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是為色脈相符;如不見弦脈而反見浮脈(肺脈),則屬相剋之脈,即脈克色(金克木)為逆;若得沉脈(腎脈),即脈生色(水生木),則為順。此種判斷預后的生克關係,在臨床上雖然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套用。

臨床治療


控制疾病傳變

疾病的發生,主要在於機體臟腑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而臟腑組織的功能失調也必然反映於內臟生克制化關係的失常。因此,疾病的傳變,則常是一臟受病而波及他臟,或他臟受病而傳及本臟。因此,在臨床上除對所病本臟進行適當處理外,特別應考慮到與其有關臟腑之間的傳變關係,並應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傳變,使之恢復其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臟有病,則應經常注意強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虛,則疾病不易傳變,且易於痊癒。故《難經》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實脾氣。"

確定治則與治法

確定治則與治法主要是根據相生、相剋規律來確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於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
補母: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採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於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此外,運用相生規律來進行治療,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單純的子病虛證,亦可運用母子相生關係,兼顧補母以加強其相生之力,從而有助於子臟虛證之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的治療方法,又稱滋肝養腎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致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之病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主要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榮於肺,以致肺腎陰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胃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致肺脾兩虛之病證。
②根據相剋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多用於臨床上由於相剋關係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剋太過、相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並側重於制其強盛,以使弱者易於恢復。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於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若由於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於條達疏泄,形成土郁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制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於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於相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產生的病證。如肝虛氣鬱,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若因土虛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於相互制約協調關係的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於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於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剋關係,對於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五傷

怒傷肝,憂克制怒對肝的傷;喜傷心,恐克制喜對心的傷;思傷脾,怒克制思對脾的傷;憂傷肺,喜克制憂對肺的傷;恐傷腎,思克制恐對腎的傷;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

五行指點


五行指點木

屬木的時令是春季。春天和風煦日,萬物復甦,正是草木生髮的時機。
屬木的器官是肝、膽、眼睛。
屬木的情志是怒。
屬木的味道是酸味。
屬木的食物是青色食品。
工作過於辛苦時第一要維護的就是肝臟。因為肝是身體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儲血。五行本來是按肝→心→脾→肺→腎這個方向相生的,肝過勞虛弱,心、脾、肺、腎都進入波及範圍,而且過勞積累的怒氣也會傷肝。所以加班時的零食不妨準備一些酸味的,比如話梅。
如果木系某個器官感覺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屬木的青色食物。它們對應人體的肝臟及膽,含有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
推薦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葉菜

五行指點金

屬金的時令是秋季。秋天西風蕭瑟,萬物凋敝,符合金性。
屬金的器官是肺、大腸、鼻。
屬金的情志是悲。
屬金的味道是辛味。
屬金的食物是白色食品。
秋天最應該保養的是肺,最容易出現的病痛是咳嗽,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響。秋天帽落西風,草木開始枯萎,很容易讓人感時傷月,心情抑鬱。悲屬金,跟肺同源,過度悲傷就會造成肺損傷。
金系食物對應的主要是肺臟,大多是白色食物。它們性情偏平、涼,能健肺爽聲,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
推薦食物:洋蔥、大蒜、梨、白蘿蔔、山藥、杏仁、百合、銀耳

五行指點火

屬火的時令是夏季。夏季萬物茂盛,氣候炎熱,如同播火。
屬火的器官是心、小腸、舌。
屬火的情志是喜。
屬火的味道是苦味。
屬火的食物是赤色食品。
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心屬火,火性很熱而且向上蔓延。這時候容易上火,心緒不寧,心跳加快,給心臟增加負擔,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養心。除了多吃養心食物之外,根據五行相剋原理,腎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補養腎氣是個有遠見的方法。
養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通常這種顏色給人的感覺就是溫、熱,它們對應的是同為紅色的血液及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臟,氣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虛寒體質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薦食物:紅豆、紅棗、胡蘿蔔、紅辣椒、西紅柿

五行指點水

屬水的時令是冬季。冬季萬物蜇藏,冷氣襲人,冰封大地,與水性相合。
屬水的器官是腎、膀胱、耳。
屬水的情志是恐。
屬水的味道是鹹味。
屬水的食物是黑色食物。
外餐過多會傷腎,這可是我們最在意的器官。大廚做飯共同的特點就是油大鹽大,這樣更下飯更香。可是鹹味屬水,和腎一族,適量是有益的,過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時面色發黑,確實腎臟不妙。
此時最應該多吃黑色食物。這些食物對應的是腎臟及骨骼,經常吃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正常,使多餘水分不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強壯骨骼的作用。
推薦食物:黑豆、黑芝麻、藍莓、香菇、黑棗、桂圓、烏梅

五行指點土

屬土的時令是長夏。這是指在夏天中乾熱過去,開始下雨的一段時間,此時暑熱多濕,正是萬物蔬果生長的時期,與土性相應。
屬土的器官是脾、胃、口。
屬土的情志是思。
屬土的味道是甘味。
屬土的食物是黃色食品。
長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濕的時期。濕氣過多會傷害脾胃,脾胃受傷影響食慾,所以盛夏季節我們總是沒有胃口。這時候在飲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補充脾氣;按五行來講,屬火的心滋養屬土的脾,多吃苦味強心的結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現問題,對應的是黃色食物。脾、胃在人體中扮演著養分供給者的角色,它們調理好了,氣血才會旺盛。
推薦食物:橙、南瓜、玉米、黃豆、甘薯

十干表徵


木:肝、膽、頭、項、關節、筋脈、眼、神經、肢體、毛髮
甲:頭、膽。
乙:肝、項。
寅:臂、肢、膽、筋、脈、發、毛、風門穴
卯:肝、胸、目、手、爪、筋
火:小腸、心、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舌頭、腹部、神經、血管、血壓
丙:肩、小腸
丁:心、血液
巳:面、牙齒、心胞絡、三焦、咽喉
午:心腹、小腸、目、舌、神氣
土:脾、胃、肋脅、腹、背、胸、肺、肚、皮肉、腫塊
戊:胃、肋脅(天干);背、肺(地支)
辰:背、胸、項、肩、皮膚
己:脾、腹
丑:肚、腹、脾、肌、肉
未:脾、胸、胃、腹、口、唇、齒
戌:命門、胸、筋、臀、腿、膝、足
金:肺、大腸、肝、臍、股、聲咳、氣管、鼻、皮膚、痔瘡、呼吸系統、骨骼、牙齒
庚:腸、臍
辛:肺、股
申:聲咳、肺、大腸、筋骨、經絡、音聲
酉:肺、鼻、皮毛、聲
水:腎、膀胱、脛、足、頭、會陰、尿道、陰氣、腰、耳、子宮、疝氣、生殖系統、血液、汗
壬:膀胱、脛
癸:腎、足、精
子:會陰、耳、腰、液、溺
亥:腎、頭、陰囊、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