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紅工夫
福建省的特產
閩紅功夫
福建是紅茶的祖籍地,省會福州更是昔日紅茶走向世界的窗口。早在十七世紀,武夷正山小種就漂洋過海,遠銷英倫,因其風味別緻,香美可口,備受英國貴族乃至皇室的喜愛。直至今日,紅茶仍然是海外首選的茶飲料,全世界茶葉市場百分之八十的份額為紅茶。
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 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三種工夫茶雖產地不同、品種 不同、品質風格不同,但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政和工夫
坦洋工夫
白琳工夫
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松溪以及浙 江的慶元地區所產紅毛茶,亦集中政和加工。政和縣全縣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 均氣溫為18.5℃,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以上,茶園多開闢在緩坡處的森林跡地,土層深厚,微酸性,茶 樹生長繁茂。
坦洋工夫分佈較廣,主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 翠,岩壑爭奇,茶樹常種於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條製成,是閩紅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
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后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
白琳工夫
政和工夫
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 色鮮亮,條形秀麗。坦洋工夫以當地有性群體種為原料,外形緊結圓直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氣清鮮高爽,湯鮮艷呈金黃色,滋味醇厚,葉底紅勻光亮。
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細嫩芽葉,製成了工夫茶,外形為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橙黃白毫,具有鮮爽而愉快的毫香,湯色與葉底艷麗紅亮,取名桔 紅,意為桔子般紅艷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
政和功夫所以能長期保持其品質特徵,除自然環境宜茶,選育良種外,合理拼配是其重要因素。它的成茶以政和大白茶為主,取其芽壯毫多,水浸出物、多酚類、氨基酸等內含成分高於一般小葉種,形成濃厚、鮮爽、富於收斂性的滋味。又適當在小葉種群體中,選育具有花香特色的茶葉與大茶相拼配。因此,高級政和工夫外形勻稱,毫心顯,品嘗之際,香味俱佳。現產品主要銷往俄、美、英、法、伊朗、科威特等國,蜚聲海內外。
坦洋工夫紅茶試製成功后,經廣州遠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名聲就不脛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餘年,坦洋工夫紅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噸左右,其中以1898年為最盛,出口量達1500噸。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成為福安市的主要紅茶產區和周圍七八個縣的集散地,產品遠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前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和國際市場上,尤其是東歐、英、俄等國對茶葉需求量的增長,發展坦洋工夫紅茶的生產,擴大出口創匯,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
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福鼎產茶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早在唐代就開始種茶,16世紀茶葉已成為福鼎對外貿易的大宗產品。製成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桔 紅”,意為桔子般紅艷的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