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傳

季羨林傳

《季羨林》,作者:蔡德貴。2009年8月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蔡德貴為“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2008年經季羨林先生選定作為季羨林先生的學術助手。書中他以一名季門弟子的獨特視角和紀實的手法,詳細地講述了季羨林先生的坎坷人生、學術造詣、生活情趣和心路歷程。

內容簡介


作者蔡德貴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2008年經季羨林先生選定作為季羨林先生的學術助手,並一直從事季羨林先生口述歷史的記錄和整理工作。書中他以一名季門弟子的獨特視角和紀實的手法,詳細地講述了季羨林先生曲折的求學生涯、學術研究、業餘生活等。傳記再現了季老近百年來漫長的坎坷人生、廣博弘大的學術造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紀老人、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正如作者所說:“對於任何人來說,季羨林總是讀不完的。讀不完的季羨林,會給人很多。”更為可貴的是,在原版的基礎上,作者作了適當的修改和重要的補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者簡介


季羨林與弟子蔡德貴
季羨林與弟子蔡德貴
蔡德貴,1945年7月生,山東招遠人。1970生3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阿拉伯語專業,1982年研究生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研究》主編,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與劉宗賢合著)、《阿拉伯哲學史》、《秦漢齊學》(與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學》、《修身之道》、《中國哲學流行曲》、《道統文化新編》(合著)、《當代伊新蘭阿拉伯哲學研究》(主編和主要作者)、《當代新興巴哈伊教研究》、《季羨林傳》、《季羨林師友錄》等,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主編有《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五卷、《阿拉伯近現代哲學》、《世界哲學家詞典》、《東方思想寶庫》、《中國儒學年鑒》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齊魯厚土
季羨林傳
季羨林傳
一、抹不掉的母愛
1.是傳記,不是故事
2.命運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個“偶然”
5.好景不長
6.多想吃頓“白的”
7.第一個老師和小夥伴們
8.母親的面影
9.難忘母愛
二、故鄉童趣
1.運河文化的產兒——臨清
2.五樣松的驕傲
3.臨清的歷史文化名人和風土人情
4.這裡的黃昏真像一首詩
5.聽老牛喘氣,看洞里的兔子
6.母親養的一條狗
三、濟南多出一個會玩耍的鄉下孩子
1.騎著毛驢進濟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廟去玩
4.終於有了三隻兔子
5.叔父和嬸母
6.童蒙難啟
7.想當綠林好漢
8.開始對英語感興趣
四、山東大學附屬中學的“四連冠”
1.初中只能考正誼
2.鞠思敏老師
3.王媽
4.海棠花和夾竹桃
5.送禮的小插曲
6.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7.一年的臨時亡國奴
8.再上高中
9.業師胡也頻、董秋芳
10.課外愛好
11.娶了個賢妻
第二章 京華歲月
一、面臨選擇:上北大,還是上清華
1.告別高中
2.到北平考大學
3.高考照樣瀟灑
4.魚與熊掌,何去何從?
二、水木清華
1.充滿詩意的清華園
2.“拖屍”
3.學業
4.獲益於選修課
5.廣泛的興趣
6.政治活動
三、師與生
1.師生之間
2.和老師的交往
3.“四劍客”的學友情
4.孤獨的宿捨生活
5.為未來憂愁
6.永遠感謝清華
第三章 初嘗人生
一、擇業
1.畢業即失業的現實
2.誰是幸運兒?
3.終於拿到了飯碗
二、濟南高中
1.初為人師
2.如履薄冰
3.提心弔膽
4.為“拿到了沒有”焦慮
5.離別濟南高中
第四章 德邦十年(一)
一、初離故土
1.離愁襲心頭
2.離家赴京
3.別故國
4.異域之旅
5.紅都停泊
6.波蘭女孩
二、從柏林到小城哥廷根
1.柏林小住
2.趣話和洋相
3.強化口語訓練
4.小城哥廷根
5.房東歐朴爾夫婦
6.初識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文
1.又一次選擇
2.哥廷根大學的梵文研究室
3.主課梵文和副課
4.去聽詩
5.林中擷趣
四、哲學博士
1.緊張的學習生活
2.瓦爾德施米特教授
3.交換期滿,有國難回
4.在漢學研究所當講師
5.確定博士論文題目
6.獲哲學博士學位
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戰爭地獄
1.法西斯點燃的戰火
2.飢腸轆轆
3.嘗試回國
4.成為無國籍者
5.盟軍轟炸
7.羨煞人的牛肉罐頭林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學術沙龍
3.博士后的學習生活
4.學問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國恩師們
1.博士父親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靈教授
4.布勞恩教授
5.馮·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門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國普通人
1.難忘歐朴爾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戰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與轉折中的眾生相
第六章 重歸故土
一、嘗試回國
1.邂逅中國青田商人
2.去漢諾威辦簽證失敗
3.依依惜別情
二、滯留歐洲
1.揖別哥廷根和德國
2.瑞士弗里堡暫住
3.弗里堡的外國新朋友
4.與使館的一場經濟鬥爭
5.轉赴法國馬賽
三、漫長的船旅漂流
1.嘗到了被騙的滋味
2.看到紅海之“紅”
3.排除了險情
4.在西貢聞到了家鄉味
5.香港印象
四、回歸祖國
1.船到上海
2.轉赴南京
3.結識臧克家
4.到達北京
第七章 沙灘足跡
一、創辦東語系
2.東語系系主任和教授
3.創業者的同伴——馬堅金克木
1.這裡是東廠遺址
2.馬纓花做伴
3.回濟南省親
4.清苦與快樂
5.迎接解放
6.東語系得到擴大
7.第一次出訪
8.院系調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與師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為陳師寅恪送柵欄紅葡萄酒
2.抬杠會長鄭振鐸和大鬍子馮友蘭
3.矛盾人物胡適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從文的汽鍋雞
5.忠厚長者曹靖華和抒情詩人馮至
6.畫家吳作人和佛學家湯用彤
第八章 燕園春秋(一)
一、院系調整遷到西郊的北大
1.這裡曾是“萬園之園”的一部分
2.藍旗營公寓
3.東語系正常平穩發展
二、經歷運動
1.從藝術界開始的運動
2.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3.運動中的東語系和季羨林
4.入黨
5.反右。反右
6.勞動的樂趣
7.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8.報春的燕子——雷鋒
9.社教中的心路歷程
1.人生百味
2.朗潤園13號公寓
3.團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樓去上上午班
6。午後的學術和其他活動
7.從南國吹來的春風
8.琅琅書聲
第九章 燕園春秋(二)
一、“廟小神靈大,池淺王八多”
1.風暴前奏
2.老幹部和知識分子的大災難
3.情形不妙
4.自投羅網
二、“牛棚”歲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裡
2.“牛棚”里的八個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後餘生
三、災難並沒有結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鬥不斷升級
3.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
4.成為“資產階級權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藤蘿遭殃
四、《羅摩衍那》的誕生
1.高等學府即將變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擴大
3.二月蘭笑對春風的啟示
4.恢復“閑不住”的習慣
5.找回失去的笑
第十章 燕園春秋(三)
一、北京大學副校長的寶座
1.災難終於結束
2.春歸燕園
3.出任副校長
4.忙裡偷閒著華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則面前人人平等
二、筆耕的快樂
1.不凡的動機——要使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
2.續譯《羅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時段
4.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5.資料的搜集
三、像老農而非老農
1.樸厚的“土包子”
2.“樸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顛意”寄木石
4.守時的“老農”性格
5.一把紅棗勾起的鄉情
6.高山仰止
四、永無退休之日
1.桃李滿天下
2.博士、碩士研究生
3.進修生和外國博士
4.退職而不退休
第十一章 學界泰斗
一、大雜家
1.雜家成因
3.翻譯家
4.教育家
5.宗教學家
6.民族學家
1.印度佛與中國佛
3.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劇本》
4.比較文學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三、新的追求和開拓
1.模糊學與渾沌學
2.對中國文化特點重新認識
3.入學
4.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工作
5.投身於中國文化書院建設
6.出任《傳世藏書》總編
7.出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總編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風霽月
2.學者散文的風格
3.直面對“我”
第十二章 業餘生活
一、交友之道
1.與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學加朋友胡喬木
3.同在燕園的昔日清華“三劍客”
4.舊雨新知
5.助手李錚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養生無術是有術”
2.不斷修身養性
3.坐擁書城的快樂
4.貓趣
5.懷舊之情
6.也得念念消費經
7.人生座右銘
8、“老表走新時”
三、三大洲遊蹤
1.列國之游
2.印度、緬甸之行
3.蘇聯塔什干之行
4.西亞非洲的訪問
5.日本的三次出訪
6.泰國的皇宮和韓國漢城(今首爾
四、華夏足跡
1.祖國各地
2.還鄉時的快樂
3.燕園之愛
不是尾聲的尾聲”
附錄 季羨林先生著譯作目錄
後記
修訂版後記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後記

序言


關於《季羨林傳》 豪華落盡見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這是學術界的損失,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
就學術界普遍的看法來說,季羨林是兼容百家、學貫中外的人文社會科學界泰斗,是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其涉足學術領域之廣,當世罕見。可以說,大凡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領域,幾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跡。追究季羨林之成為“雜家”的起因,是當代學術最引人注目的課題之一,也是學界學人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對於這個問題,季先生自己輕描淡寫地把原因歸於“偶然性”。
季羨林一生和散文結下了不解之緣。季羨林的散文被當做整個中國近一個世紀知識分子心理變遷的縮影,蘊含著的一種流動著的一貫的人格精神。季羨林對中國文學史上的不同寫作風格廣有涉獵、汲取:《史記》的雄渾,六朝駢文的濃艷,陶淵明王維的清新,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這樣寫出來的散文,或如行雲,舒捲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暢;或加淡妝,樸素無華;或加濃抹,五色相宜。長達數千字的,不厭其長;短至幾百字,甚至幾十個字的,不覺其短;全都靈活方便,得心應手,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描繪風景,都淋漓盡致,自然天成。在他筆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煥發光彩,增添情趣。談身邊瑣事而有所寄託,淪人情世局而頗具文彩,因小見大,餘味無窮,兼師東西,獨闢蹊徑。對於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說:“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糊。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緣由吧!
“真情、真實、真切”是季羨林的處世原則。在將近百年的風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誠相見;唯有真實為事,方能有為當世;唯有真切處世,方能心闊坦蕩。”先生說過,自己喜歡的人是這樣的:質樸,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嘩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一個“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們外人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寫照呢?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學術上的成就、極具感染力的文自、樸素、高貴的人格,這是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仁珪說,季老的過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不僅僅是像他這樣的學者越來越少了,還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反差:這個浮躁的時代,和這位學術堅守者的寧靜與單純。斯人仙逝,給公眾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眾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個對象。這是先生的寶貴之處。
“風雨百年,鑄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澱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過成敗皆虛;滄桑正道,將上下而求索。月白風清,一代巨擘長存天地;德高望重,萬古芳名永留人間。”這是人們悼念先生的語句。在悲哀的同時,人們也開始了對“國學復興”的思索。這也許是先生對國人的最後贈予了吧!
近日,由季羨林先生生前最後一位學術助手蔡德貴寫作的最新版《季羨林傳》面市了。作者以一名季門弟子的獨特視角和紀實的手法,詳細地講述了季羨林先生曲折的求學生涯,以及他的學術研究、業餘生活等等,再現了季老近百年來漫長的坎坷人生、廣博弘大的學術造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紀老人、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這是對先生的緬懷,也是先生精神的傳承。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關於《季羨林傳》 讀不完的季羨林
一位剛考上北京大學的新生去學校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床,買熱水瓶等。這位新生帶著沉重的行李,不知任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為是個工友,就問老師傅可以替他看看行李嗎?沒想到老人很爽快地就答應了。後來新生就去忙了,直到傍晚,這位同學才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口讓老人看著呢。他滿心愧疚地就往校門口跑,但心裡並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位老人依舊顫巍巍地站在那等他,新生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入學典禮,新生才發現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學者,當時北大的副校長季羨林先生。這位新生想到,自己竟把季老當成了老校工,耽誤了他老人家那麼長時間,心裡慚愧極了,於是給季老寫了一封誠懇的道歉信。季老在回信中寫道:“因為你是學生,當年我和你一樣,不過你對我的稱呼是對的,無須更正,我就是一名普通老校工。希望將來你也能成為一名校工,年齡大了的時候就做一名老校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沒有任何的誇張和溢美。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季羨林先生高貴的人格。我還記得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故事時心裡的驚奇和感動,同時是多麼羨慕能夠沐浴先生恩澤的人們。本書的作者蔡德貴先生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員。1996年,經過季羨林的同意,蔡德貴開始撰寫《季羨林傳》,這本書於1998年推出。蔡德貴當時回憶說,季羨林對寫他自傳的要求是“實事求是,不要溢美”。蔡德貴先生也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作品的語言樸實生動,敘事準確完整,引文巧妙廣博,結論水到渠成,講求以事實動人,以真情感人。蔡先生所著的《季羨林傳》也成為國內唯一一部得到季先生首肯的傳記作品。2009年,在原著的基礎上,蔡先生又作了適當的修改和重要的補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為季羨林先生的助手,作者得以比尋常人更接近和了解季先生,因此可以說,這部作品也更為生動和真實。作者在書中力圖借鑒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本雅明的寫作方法,“試著用先生的引文構成這部傳記”。齊魯故土、清華求學、德邦十年、沙灘創業、燕園春秋、*磨練、不息奮鬥,一幕幕、一件件,風風雨雨,近百年的人生就這樣娓娓道來。
幼年的季羨林常常忍凍挨餓,艱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先生吃苦耐勞、積極樂觀的精神。到了濟南后,沒有了飢餓的威脅,這時的季羨林貪玩、調皮,並非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但也是在這時候,培養了對外語的學習興趣,讓他受益終身。中學階段的季羨林,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取得了“四連冠”的好成績,並大量涉獵了中外文學的經典作品。順利考入清華大學,季羨林得以親聆陳寅恪、鄭振鐸等大師的教誨。畢業后的季羨林迫於生計,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國文,使他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甘心命運的擺布,他選擇了出國留學。德國的求學生涯枯燥而辛苦,取得了博士學位,原以為終於可以回到祖國,誰知爆發的戰爭,使他的在德國的時間延長為十年。對祖國的擔憂,對親人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讓他更加成熟。在歸國期間,和當時國民黨政府所設大使館的“鬥爭”,又讓我們看到一個機智、勇敢的季羨林。歸國后,得到當時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先生的賞識,季羨林受聘於北京大學,並一手創建了東方語言系,積極為國家培養人才。經歷了“*”十年的磨礪,季先生慶幸自己沒有說謊,並利用在傳達室看守大門的時間,完成了《羅摩衍那》的大部分翻譯。恢復了自由的先生,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去,各種榮譽紛至沓來,面對這些,先生的樸素和真誠沒有改變。退休的先生並未“退職”,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老表走新時”,因而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散文創作又到達一個高峰。2009年7月11日,先生突然辭世,留給了國人無盡的哀思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無論是先生對學術的執著追求,還是對人生品格的不懈堅守,都是我們後輩小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正如作者所說:“對於任何人來說,季羨林總是讀不完的。讀不完的季羨林,會給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