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頭
朏頭
朏頭村,屬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所轄。人口約一千一百人,面積12平方千米(2004年),東鄰君竹村,右鄰快安、上下德。郵政編碼350205。位於閩江下游北港北岸。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氣溫19℃~21℃。
朏 頭是個古老的村鎮,建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以邵姓族居的村落,幾乎百分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邵。據“朏頭邵氏宗譜”記載,“二世祖安上公諱禮,乃待倫公子,於唐德宗元年甲子〔七八四〕卜居邵歧。
另據2009-06-06 東南新聞網報導的“傳承民族文化 09兩岸城市青少年創意族譜聯展開幕”中了解到:時就讀福州市一附小四年級學生陳馨凝(朏頭小外孫女),其《我對媽媽族譜有點了解》一文獲得特等獎。文中說到:姥爺說:“邵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奭封於召,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古老的村鎮(本照片由福泉提供)
又據《大明萬曆壬寅年朏頭二十三世孫光哲六修族譜序》中說:“餘十一世祖,諱汝霖公自邵歧入贅朏山,因家焉,是為朏山始祖。”朏頭始祖諱汝霖也。
“邵歧在閩江南岸與朏頭隔江相對,遠遠望之,常見黎明前夕在朏頭山頭“朏魄示沖”、“月光朏朏”,於是在”開閩始祖”王審知時代,又有部分邵姓宗親加遷來朏山,即今朏頭村也。每當農曆初十前後,見到朏頭後山那特別明亮月魄,鄰近村莊的人們都知道天將曉也。有首福州方言民謠叫“月光朏朏照朏頭”,朏頭也因此聞名於福州一帶。
朏頭村容村貌
“開發”中的朏頭村(本照片由福泉提供)
朏頭雖處閩江北岸,但可耕田地很少,村後有大片山地,都是由花崗岩石風化作用而堆積的淺薄浮土。山地只宜種植番薯,故數百年來居住在朏頭的人只能以番薯或由番薯切絲曬乾的“番薯米”為主食,加之山地浮土不會蓄水,所以長期以來都是缺水的村莊,朏頭的房子也是依山建築的,很多房子都用花崗岩石材來建做,村裡留下很多明清風格的建築,節次鱗比,較為擁擠。
直到改革開放后,朏頭才迎來新的變化,全村有了自來水,村莊注意綠化,道路平直整齊。居民們也在平地蓋起的新村,鄉村面貌為之改觀。一些在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也離休返鄉,在政府幫助下,有的還蓋起別具一格的住所,以安度晚年。
這裡的靈芝潭遠近聞名,馬尾到下德靈芝路正因此景點而命名。
朏頭“公婆山”曾是邵氏祖先劃出供輪流祭掃祖墳之山地,那裡常能見到大塊石英晶簇、輝石、閃長石、雲母和鉀長石等結晶體,為小孩“探寶”的好去處。這地段屬酸性偉晶岩,有許多偉晶岩洞產出,曾被地質開採,但產量不大。
朏頭十八景
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有《登八卦壇志慨》詩:
登八卦磹志慨
迎雷禱雨奪天工,
赤石鐫階為母恫。
仁孝立心宜有后。
胡然祗此卦圖終。
十二世族從孫京卓壁題
對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登八卦磹志慨》詩的大意我是這樣理解的:先說八卦壇“迎雷禱雨奪天工”之壯觀,接著教導後代說:為了能讓母親也登上八卦壇觀看此景,特意“赤石鐫階”。而“仁孝”應放在心裡呵,這道理而且要教導子孫後代。不應該以為刻了八卦圖就算“仁孝”了…
青龍禪寺為福州市一個旅遊景點,相傳始建於唐中期,為邵氏祖先遷居朏頭時就已建成,雖歷經數朝興衰,寺廟也幾經重建、修繕改建,依然不改隋唐建築風貌。青龍禪寺盛名遠播海外,曾有外國僧人在此學習並受法於此,為邵姓回國華僑首先參拜的地方。
在青龍禪寺旁,有個景點叫“龍溪里”,水清冷而游魚成群;其下游“下溪里”的溪水清澈見底,曾為朏頭主要飲用水源泉;此外尚有“八擔井”、大門閭,後山尚有玄磹山、仙船山、黃土壟等景色秀美的奇峰,一共十八處。
這些景點都有待進一步開發,必將成為旅遊觀光好景點。
喜看古鎮換青春背面-龍溪里
拾級而上,穿過泰山宮,有一條古香古色的石板路直達龍溪里。這裡居家大多住著他們的祖宗留下的明代建築。
村落四周有很多景點,如“八卦潭”、“上下跡”、“下溪里”等等。其景觀不亞於我走過的很多古鎮。
故鄉是美的,然而由於近期的“開發”,我巳找不到童年的嚮往了,也只能靠回憶和想像來擁抱這個古村落,這個曾經讓我魂繞夢牽的朏頭。
一天夜裡,我又突然回到那童年的記憶中,醒來時心想:如果我有能力,要《喜看古鎮換青春》。我動刀刻成了這作品。“
這個和平小學,曾為國家培育出大量的優秀苗子,由和平小學走出來而考進全國重點大學的人數不下百人,他們在祖國各行各行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黨政部門、在軍隊擔任要職和在學術界為學科帶頭人的不在少數。一個僅三百多戶的村莊便有如此多的傑出人才出現,不能不說朏頭村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
1960年1月,馬尾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3月復置馬尾區,隸屬市人民委員會。和平鄉撤消,朏頭又變為隸屬於馬尾區的一個村,直到現在。
朏頭邵氏先祖入閩后很快就習慣了福州話,每當炎暑夏夜他們常在平展的花崗岩上乘涼,大人們給孩子講古老的故事,小孩們則一首又首地唱著福州民謠,這些方言民謠多由鄉人自編自唱,如”四季花歌“、”十字歌“、”十二生肖歌“等等,由鄉人編寫的“福州民謠百首”很有文化底蘊,在福州和海外福州籍華人中廣為傳唱。
平展的花崗岩是孩子們的舞台附一張舊照片
春季海棠花開茂盛,
夏季蓮花像亭台,
秋季桂花香送千里,
冬季臘梅花艷非常哦…
“十字歌”
六字壹字頭頂當,趙匡胤買劍斬鄭綱,鄭綱馬背約反皇城,幼妃太死半路當;
七字壹字七連連,李鐵做細爛腳田,呂洞賓出門愛吃酒,劉海自細喜釣蟬;(李鐵指李鐵拐,劉海戲金蟾)
九字壹字九撓腳,歹庭找柴轉回家,日日趕去當街賣,五十四歲老人中探花。
註:該首民謠把“一到十“字形”用生活中常見事物來比喻,併兼以點出歷史人物故事。為朏頭五十年代少兒最愛吟唱的福州話民謠。
“十二生肖歌”與“十字歌”形式相似,也是少兒啟蒙歌謠:
第四生辰兔月當,要問花名是扶桑,欲找古人有三個:哪吒楊戩土行當;
第六生辰蛇落池,要問花名是布籬,欲找古人有三個:張飛劉備關老爺;
第八生辰羊牧良,要問花名是海棠,欲找古人有三個:楊四楊五楊六郎;
第九生辰猴抱桃,要問花名是核桃,欲找古人有三個:八姐七妹楊令婆;
早在明朝時期,朏頭邵姓就有”走南洋“的習慣,所謂”走南洋“即去海外謀生之意,現在朏頭三百多戶人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國外定居。世界各地凡有華僑聚集的場所都能見到朏頭邵姓的人。據統計,現在海外生活的朏頭邵姓人數比目前朏頭村的人口還多。散居世界各地的華僑始終不忘家鄉的發展,他們曾捐助為家鄉鋪橋修路,修繕公共活動場所,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們還希望能常常聽到家鄉變化。可苦於這個歷史古老的村莊,卻居然在網上難以查到信息,有點惆悵。他們還希望能把他們小時候見到的宗譜加以完善,讓他們也能時常在這讀到,教他們的兒孫永不忘本、永不忘祖!這些願望促使很多朏頭學子搜集散失資料,或某天交由一個有文化人來做成這事。
士嶺現改建和平公園樹著這些英烈的記念牌
這地方現在已改建成”和平公園“,公園內樹立著一座這些英烈的記念牌。
從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和朏頭邵氏宗譜查得:
邵德康,朏頭人,長門炮台台長和許多朏頭海軍戰士,他們中大多數都在馬江海戰中英勇戰鬥,壯烈犧牲。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朏頭子弟就讀於福州船政學堂也不乏其人。民國2年10月,船政後學堂改稱為福州海軍學校。民國35年即1946年,福州海軍學校始併入青島海軍學校。在這期間就讀於福州海軍學校的朏頭學子有數十人,如邵祥龍、邵仕番、邵仕梁、邵仕耕等等,解放后邵仕耕首任福州上游造船廠廠長。
也許海軍對朏頭邵姓也有”遺傳“吧,這村莊僅僅上千人口,就有不少人在海軍中任要職,據不完全資料有:
林元銓,馬尾朏頭人,海軍中將;
邵依紀,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力恆,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自治,朏頭人,解放軍青島海軍學院大校等人。
[馬尾區志]
朏頭邵氏宗譜
福州地方志之馬尾區
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
《福州市志·人物傳》
以及朏頭村民和退休村幹部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