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
孔子指出的仁的學說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后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陽明等;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等。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思想,“仁”“禮”“中庸”,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思想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所以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當今時代。對於儒家思想,應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談儒家必談孔孟,而孔子的思想也是有來源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從清華簡《保訓》(文王遺囑)篇記載來看,“堯、舜、禹的傳承都講到中道。”舜“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即得中。”《童子問易》考證舜帝重大易八卦為六十四卦。“孔子老而好易”,會通天人之道后,提出了仁、義,禮、智等對舉的範疇,建構了博大的易經哲學體系。李學勤先生於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易經》。《論語》大多篇章是孔子沒有會通天道、人道之前的空洞禮義說教。在孔子會通天道、地道、人道,形成三才之道思想后,開始大談“性與天道”,以至於象子貢這類高足弟子都覺得自己學問不高,“不可得而聞”,也就是說他們聽不懂。
思孟學派是儒家的道統,孟子“創造了”性善論、孟子倡“義”,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其實,孟子這些思想全部來自於《易經》。孟子是深諳易道的大易學家。關於這點清儒杭辛齋早有揭示:杭氏認為:懂得易學並不在於口道乾坤坎離,關鍵在於心法天道德義:“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 “性善論”來自於《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繼善成性論;孟子高舉的“義”旗,就是對孔子之“仁”的節制,這也是孟子大罵墨家“兼愛”(“仁”無節度)的理論依據;孟子的“民貴君輕”理論是孔子“革命理論”(《彖·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的發展。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後“儒分八派”,孔孟之間的鏈環究竟是什麼?從荀子攻擊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懸案”便可推知一二。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竹書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書《五行》有經、有傳,竹書《五行》有經無傳(記)。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思孟學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論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為五行(種),主要闡述德性論的仁、義、禮、智、聖思想,具有數術性質。所謂“聖”就是指會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國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