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埤
雙連埤
雙連埤擁有如山水畫般優美風光,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是群山環抱的盆地。佔地約18公頃,原有大小兩潭的湖水,當地人稱為上下埤,因為兩埤相通,因而得名,但湖水面積依雨量大小決定水位。目前下埤已淤積成泥沼地,只剩上埤保有水源。雙連埤因交通受限,仍保留初時原貌,就像世外桃源般遺世獨立。因有兩湖連在一起而得名,最初為三處窪地,漢人稱之為上、中、下埤,以西端源頭地形較開闊的上埤面積最大,數十年前,當時的地主築土堤,建閘門蓄水形成養殖魚塘,其下游的中、下埤因地形狹窄,面積較小,近年來淤泥堆積陸化,獨留上埤湖水波光蕩漾,芳草凄凄。
現今的地主喜好美景於十多年前買下,為保有此地原貌,避免湖面因泥沙堆積而陸化,每兩三年便為雙連埤疏浚,才得以享有如此湖光山色的美景.地主於湖中放養十隻雁鴨、五隻白鵝及綠頭鴨.或許是天然美景的召換,還自外飛來一隻雁鴨久留此地,於雙連埤漫步間或聽其呼叫聲,或見其悠遊湖中,皆是一大享受。
雨中的雙連溪因四周充滿霧氣,使其更具一份虛無縹緲的朦朧美,雨後則空氣清新、山巒翠綠,宛如人間仙境。碎石路的環湖小徑,適合緩步慢行,欣賞恬靜的田野風光。
除了美景,Aquageo水族地理雜誌報導稱之為「水草王國」,是台灣水生植物分佈最多的濕地,也是前往林業試驗所福山植物園的必經之地...(詳全文/Aquageo夏季號)。蘊藏「中低海拔」珍貴動植物,包含有在台絕跡近七十年的青(魚將)魚,水生植物更涵蓋全台三分之一的品種,被譽為「國寶級濕地」。在雙連埤餐廳旁,原大湖國小廢校后一變為雙連埤生態教室,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受縣政府委託,規劃讓「雙連埤生態教室」成為一設備完善與推廣資料齊全的「自然教育基地」。
雙連埤還沒開發前古木參天,氣勢雄偉,綠草如茵,更有那婉約如少女的埤潭,原住民名之為姊妹潭,是台灣黑熊(狗熊)、山羌、水鹿、水獺的天堂;也是山鳥、水鳥、蛙、蝶、兩生、爬蟲、蜻蜓等類的樂園,豐富的水草與動物們共同孕育多元生物的棲息環境;完整的食物鏈與雙連埤優美山水,幻化出似香格里拉的勝境。
上埤陸域範圍因人工開挖而使水域範圍縮小,陸化也加速進行,所有權由地主轉給佃農后各自發展,種植不同的經濟作物,茶、稻、筊白筍、姜…。周邊林相,也從原始林砍伐后,改植柳杉而成單一經濟林,造成生態系食物鏈改變或中斷,進而使動物遷移。
目前挖土機整地方便,進度快且深,每逢大雨卻造成土石沖刷,流失嚴重,破壞水土保持並影響水資源。過量使用除草劑、農藥、肥料,使魚蝦貝類、材棺龜…等迅速死亡。上埤未開發前,水域里有一大片蒓菜,客家人稱之為「水凍」,是台灣稀有的水生植物,在整地築堤養魚及外來魚種嚴重干擾下等情況,大片蒓菜業已消失。
雙連埤水域範圍,應為天然資產的「公共財」,但在日治轉國民政府時國土規劃不當,被登記為私有,卻也造成土地投資者無法達成利益的困擾。新地主想把水利用地變更為養殖用地,故將湖水放干,以申請廢水證明,但不能得逞。相關事件發生時序如下:
1993年10月 地主僱用挖土機整地,被保育人士制止。
1996年3月 將湖水放干,使水域範圍更快速陸化,強勢草種趁機往湖域延伸。
2001年11月 重新整建寮社,並以挖土機整理湖域,造成強勢草種被清除,連帶使蜻蜓、水鳥……各種生物棲地環境被破壞。
2002年6~8月 申請築堤並清除2/3浮島範圍,這次嚴重破壞水生植物環境,如水社柳、華克拉莎、馬來刺子莞、日月潭藺、假紫萁…被挖土機擾動掩埋,讓保育人士來不及搶救且束手無策,造成原生動植物環境可能數十年仍無法復原。
光禿禿的湖域,是人類喜歡的整齊美景觀,但卻是視覺上的一種盲點,人類無法看見野生動物因缺乏隱密的緩衝帶而遷移或死亡。此外,食物鏈被切斷也造成動植物滅絕。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四周群山環抱,是台灣少有的珍貴低海拔濕地。湖面時常雲霧繚繞,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佔地約18公頃,原有大小兩潭的湖水,當地人稱為上下埤,因為兩埤相通,因而得名,但湖水面積依雨量大小決定水位。目前下埤已淤積成泥沼地,只剩上埤保有水源。在這塊國寶級濕地,具有繁多的物種,其水生植物更居台灣濕地之冠,埤中及湖邊的草澤中,共有80科202種植物,包括水社柳、田蔥、野菱、絲葉狸藻、石龍尾、蒪菜等稀有種。而埤中6科9種的魚類中,還包含有在台絕跡近七十年的青魚。湖上有一種瀋水植物累積而成,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草毯”,草毯上草木盤根及腐植土厚達三台尺,這是國內除了日月潭外,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由於水生植物的根並沒有定著於湖底,位置會有所變動,所以又稱之為“浮島”。
雙連埤位於本縣西北側山區盆地,屬員山鄉湖西村,經台九甲線行圳頭入山約4公里,西臨福山植物園約3公里,東距宜蘭市14公里。雙連埤東側為大湖溪上游五十溪水源地,西側有粗坑溪,亦為粗坑溪之源頭之一,地形為河川襲奪造成之谷地。附近山系有阿玉山、紅柴山、三針後山等。
雙連埤位於台灣東北區,雪山山脈邊緣,特徵為終年多雨,但集中於冬季,尤其受冬季東北季風之影響,雨量極為可觀,年降雨量約為2700公釐,冬季雨水來自於東北季風,夏季則來自於颱風。
雙連埤海拔高度約470公尺,取其字意為二相連之湖泊,即由上埤及下埤組成,前者在東南側,後者在西北側,四周群山環繞。下埤目前已接近陸化狀況,上埤依舊維持湖泊型態。上埤的水源大多來自東南角,水源為雨水、地表徑流及農田灌溉用水,少量水源以接管方式引入,此水管跨越現有土堤,引入灌溉用水及北方山區的地表徑流。目前出水口在西北側,以水閘門控制出水量。西北區水位較淺,水位約為1至1.5 公尺,水埤之東南水位較深,已逾1.5公尺。下埤目前多為休耕狀態,除部分區域有栽植蔬菜(紅莧菜、姜、高麗菜),其餘地區為高莖禾草類及野薑花所叢生。上埤周邊地區以紅鳳菜為栽作大宗。本區終年有雲霧瀰漫,動植物生態豐富,特別是水生植物種類較多,為典型之湖泊生態系。鄰近山坡多為次生闊葉林及早期造林之柳杉林,住戶不多,約有十餘戶,人口外流嚴重,經濟活動有魚塭、菜園、茶園、水田及苗木培育等產業活動。
雙連埤植物調查區域以上埤及下埤為主,包括鄰近埤區之產業道路、旱作區、溝渠、造林地林緣等,並廣泛搜集以往之調查資料,共計調查到105科321種維管束植物,其中蕨類植物22科41種,裸子植物4科5種,雙子葉植物59科174種,單子葉植物20科101種,321種植物中有112種是水生植物,幾乎已佔台灣產水生植物種類之1/3強,顯見本區水生植物之豐富,堪稱是水生植物之天堂。
雙連埤植物大多仍維持本島東北部低海拔的原生植物種類,根據陳子英等(1995)調查數據,本區域的植物社會大致可分成七型,但經近八年的演替及地主多次整地干擾后,經本次調查后略將其修正為八個植被型,茲分述如下:
1.白花穗蒓-野菱型:主要以雙連埤水域為分佈區域,尤其是白花穗蒓已是雙連埤最優勢之沉水性水生植物,根據陳子英早期調查推測白花穗蒓應該是引入之外來物種,至於是人為故意放養或遷移性水鳥帶來尚待進一步調查,但由於該物種已經取代石龍尾之角色,原先之石龍尾之競爭力不及白花穗蒓,已成為雙連埤之弱勢水生物種,此外白花穗蒓有凌駕野菱之趨勢,原因無他,主要是野菱結果后即進入休眠狀態,而白花穗蒓並無休眠,故趁勢佔據野菱之生長空間,假以時日,野菱可能亦會步入石龍尾之後塵。此植物型伴生植物有黃花狸藻、絲葉狸藻、眼子菜等。
2.大頭茶型:位於雙連埤南邊的浮島草墊上,上層由3-4公尺的灌叢組成,優勢植物以大頭茶為主,下層以過山龍、腎蕨、毛蕨、小葉海金莎、拎壁龍等。大頭茶原是生長陸域之陽性樹種,然而居然可生長浸水狀之浮島草墊上,其適應機制可進一步調查。
4.水社柳-開卡蘆型:位於雙連埤湖畔西南側及南側,以水社柳為主,高度在2~4公尺之間,其中間雜大量之開卡蘆族群,本區開卡蘆植株可達4公尺以上。開卡蘆生長茂盛,較少植物與其競爭,故少見混生之植物。
5.無翅莎草-李氏禾型:位於雙連埤西側,常明顯突出西側一個半陸域化浮島,以無翅莎草為主要植物,高度多在1.0~1.5公尺,混生植物則有李氏禾、水毛花、三儉草、鋪地黍,其中有稀有植物田蔥,本區水域較深區域則栽植筊白筍,並有專菜生長,不過近一、二年已不見了,是否是因整地或演替而消失,有待進一步探討。
7.野薑花型:位於雙連埤上埤西南側湖畔,成群帶狀生長,植株多位1~2公尺之間,其下層因其塊莖佔據,較無其他生存空間,故呈純族群方式。此外下埤有一小溝渠流經其中,野薑花亦是下埤優勢物種,每年六月至十月為其花季。